-
1 # 下一個五百萬
-
2 # Mer86
因為北魏統治者很早就中原化了,打心底裡就沒想過做草原民族的可汗。
鮮卑起源於東北。原本跟漠北草原沒有太大的關係。只不過是因為東漢時期,北匈奴被漢朝攆到了中亞。
之後,由於漢朝對漠北草原既沒興趣,也沒能力經營。於是無主的漠北草原這才被鮮卑人趁機給佔據了。
鮮卑人佔據漠北草原後,巧了,令草原民族恐懼的小冰期來了。
小冰期是什麼概念,想必你也懂。那可是八月份就飄雪的時代。所以此時的鮮卑人雖然已經是草原霸主,可由於天氣變冷,草原生存環境惡劣。因而便不得不南下發展,遷徙到了漠南地區。(現在的內蒙古地區)
其實我們只要看一下後來進入中原的鮮卑各部落,慕容氏,拓拔氏,段氏等,就可以發現他們進入中原之前,地盤都在相對靠近中原的區域。而不是漠北。
比如,慕容氏先在遼西,後遷徙到遼東。段氏先在遼東,後遷至遼西。拓拔氏一直在陰山南麓與桑乾河川之間遊蕩,也就是在現在內蒙古呼和浩特至山西大同一帶遊蕩。
時間來到東漢末年,四分五裂的鮮卑被檀石槐統一。這是鮮卑歷史上第一次統一,也是最後一次統一。
之後,檀石槐去世,鮮卑再次四分五裂。然後就再也沒有統一過了。
我們知道,統一是一個國家強大的基礎。這個道理對草原民族也是如此。鮮卑人由於一直是四分五裂的,所以到了兩晉時代,鮮卑各部對漠北草原的控制,可以說就只是名義上的控制了。
也就是說,鮮卑人搬到漠南後,逐步開始與漠北民族產生隔閡。在他們眼裡,漠北那幫遊牧民族完全就是蠻夷。
面對鮮卑人把自己視為蠻夷的現狀,草原民族當然要自己的地盤自己做主了。於是,草原民族紛紛開始獨立,這其中就有柔然部。
當然。以柔然為代表的草原民族獨立,也不是瞬間就崛起了。從獨立到崛起,中間還有一個猥瑣發育的時間。
包括拓拔氏在內的鮮卑各部對漠北的威懾力也不是瞬間就喪失的,這中間也有一個逐步衰頹的過程。在柔然等草原民族獨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們仍然要給鮮卑人上貢。
可以說,只要鮮卑自身不出問題,柔然人還不至於瞬間就翻身農奴把歌唱,把舊霸主完全擠出漠北草原。
然而,怕什麼來什麼。
公元370年,前秦滅前燕,把包括慕容氏在內的東鮮卑一勺燴。
公元376年,前秦滅代國,把包括拓拔氏在內的中鮮卑一勺燴。
是的,鮮卑被氐族人滅了,全滅了。
鮮卑人被前秦團滅後,為了不讓鮮卑各部死灰復燃,苻堅以“散其部落”的方式,把鮮卑人打散。
其中的拓跋部更是直接被肢解,部眾以三丁取一的方式被大量徵召入關內當兵。這導致在關外的拓拔氏部眾,人丁銳減。影響力大不如之前。
之後,苻堅認為這還不夠,然後他就想出了一招二狼驅虎之計,扶持鐵弗部(是一個匈奴人與鮮卑人混血雜居的雜胡部落)的劉庫仁和劉衛辰去對付拓拔部。後來建立北魏的拓拔珪就是在劉庫仁的堅持庇護下,才沒有被苻堅招至長安軟禁。而是留在了漠南。
經過這一系列的打擊後,拓跋部原先對漠北草原僅有的一點點威懾力。至此,那就基本上是消失殆盡。
假如不是後來苻堅作死,跑去打東晉,導致前秦帝國崩盤。可能後來的歷史上也不有什麼北魏帝國了。
前秦帝國崩盤後,一切回到原點。
慕容垂首先在滎陽復國,建立後燕。
同一年,羌人姚萇也趁機建國,建立後秦。
在大家都忙於割據一方時,拓拔氏自然也沒有閒著。
公元383年,一直庇護拓拔珪的劉庫仁被慕容氏幹掉。兩年後,他的兒子劉顯看拓拔珪不順眼,就想把他幹掉。
拓拔珪的母親賀氏聽說後,連夜把他送到了自己弟弟賀訥的部落裡,尋求庇護。
賀訥一看外甥來了,就向周圍部落報信,要求大家共同推舉拓拔珪為王。於是幾百名部落酋長共同在河套地區的牛川聚會,共推當時才十六歲的拓拔珪為代王。拓拔珪沒費多少功夫就復國了。(後來他改國號為魏)
不過,雖然復國了,但由於之前被前秦滅了一次。北魏原有的宗藩體系都不存在了。再加上拓拔珪建立北魏之初,他嚮慕容垂的後燕稱臣納貢。所以柔然、庫莫奚、高車等草原部落並不承認北魏是昔日的代國繼承者。
也就是說,不承認北魏的法統。
不承認法統,那就打吧。
公元388年,拓跋珪東征,大破庫莫奚部。
次年,拓跋珪西征,大破高車等部。
公元390年,拓拔珪再次西征,再次打得高車袁紇部丟盔棄甲。共繳獲高車部人口及牲畜約二十多萬。
到了公元391年,周邊不服拓拔珪的小部落基本被打服,此時草原上唯一不服的,只剩下柔然人。
拓拔珪當然不肯放過柔然,揪著柔然就是一頓猛打。
柔然人見打不過,就向北逃跑。拓拔珪親自帶隊追擊,中途糧草吃盡,拓拔珪下令,把備乘戰馬殺了當作軍糧,繼續追。終於在南床山附近追上柔然,打得柔然損失慘重。柔然首領縕紇提被迫向北魏稱臣納貢。
之後,拓拔珪把目光轉向南方,開始挑釁宗主國後燕。並在參合陂一戰中,全殲後燕的十萬精銳。
慕容垂聽說前線慘敗後,一口老血差點沒吐出來。之後,他一病不起,氣死了。
聽說慕容垂病死,拓拔珪把目光從壓制草原民族轉移到了入主中原。他野心勃勃,調集一大半兵力攻打河北。
北魏兵前腳離開,柔然等草原部落瞬間人心攢動。縕紇提的兒子鬱久閭社侖出逃,在漠北重新收拾部眾。之後,鬱久閭社侖宣佈改革,把柔然從一個原始部落,改革成了奴隸制國家。
又過了幾年,北魏大致吞併後燕地盤。鬱久閭社侖一面向拓拔珪稱臣納貢,一面趁北魏無暇顧及漠北草原,大肆擴張地盤,征服了諸如丁零、鐵勒、敕勒等部落,基本上統一了漠北。
公元409年,拓拔珪遇刺身亡。其子拓拔嗣繼位。次年,拓拔嗣見鬱久閭社侖儼然有坐大之勢,就發兵攻打。
這一戰,北魏軍橫掃漠北,柔然人根本不是對手。鬱久閭社侖打不過,就向北逃竄。在逃竄期間,他氣不過,就病死了。
像這樣的北伐戰爭,後來還有很多。柔然稍微恢復一點元氣,北魏就興兵征討。
不過縱然北魏幾乎每次都把柔然打趴,可此時的北魏已經入主中原。
在草原人看來,你拓跋氏雖然兵強馬壯,雖然打得我們稱臣納貢。可是,我們並不承認拓拔氏是漠北草原主人。並不承認北魏皇帝是草原人的可汗。
而柔然汗國雖然武力不濟,但不管怎樣說,柔然畢竟是建立在草原上的遊牧政權,是我們草原遊牧民族自己的政權。
作為一個草原人,實在找不出理由,不效忠柔然,而去效忠武裝攻入草原,把草原人抓去中原當炮灰的拓跋氏。
把話說的再直白一點。
當年拓拔珪打敗縕紇提後,沒有草原化,而是中原化了。他沒想過,應該也不屑於獲得草原民族的擁護,始終視之為蠻夷。他的理想是做一個有羊肉臊子味的中原皇帝,而不是做有燴麵味的草原可汗。這讓草原人無法接受,使得草原人也始終視拓拔氏為外人。
相比於北魏,柔然部落以草原民族自居,獲得了草原人的支援。所以,北魏自然也就無法征服草原民族的人心。只能停留在武力層面,像一箇中原王朝一樣,一次又一次的對草原人進行打擊。
-
3 # 大秦鐵鷹劍士
華夏文明不以血統作為判別依據,而以文化認同為依據。北魏的建立者是東胡後裔鮮卑族,原本屬於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後堅持遊牧文化的慕容鮮卑滅亡了,順時漢化的拓跋鮮卑站穩了腳,建立了魏國並統一了北方。拓跋鮮卑既然入主中原了,又漢化了,自然不會再去草原遊牧。草原地廣人稀,遊牧民族隨水草而居,你走了,別人就來了,當你再回去時,地盤已經屬於人家了。
拓跋鮮卑漢化了,族人又在中原北方大地繁衍生息,長期與漢人雜居通婚,久而久之就跟漢人無異了。匈奴或西遷歐洲,或內附漢化,草原就成了鮮卑人的天下;鮮卑族入主中原後,草原落入柔然人手中,柔然作為遊牧民族,自然而然要掠奪北魏物資、人口。為了保家衛國,北魏自然要抵禦柔然大軍;為了完成統一偉業,北魏自然而然要跟南朝對抗。
北魏的工作重心是統一中原,對於柔然則採取守勢。一方面是中原物產豐富,統一中原得到的好處原原多於控制草原得到的好處多。強大的秦始皇,雄霸的漢武帝,他們對草原的政策都是以防為主,以攻為輔,消耗國力控制草原對中原王朝而言,並不划算。北魏作為後來者,自然而然有樣學樣,控制草原得到的收益,遠遠小於付出的代價。
柔然作為鮮卑之後,草原的又一霸主,長時間跟魏國相抗,最終國力大損,加上內部部族叛亂,突厥崛起,柔然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北魏則一分為二,其中西魏被北周取代,楊堅以北周為基礎建立了隋朝,結束了四百多年的分裂戰亂時代。
-
4 # 玉之溪
北魏是是誰建立的,是鮮卑族建立的。鮮卑族是那來的。這話的從北方大草原說起。
秦漢之際,中華北方草原上出現了遊牧文明,東半個是漁獵的東胡集團,西半個是遊牧的匈奴集團。當然這兩個集團有好多不同種族民族的人組成。之後匈奴集團戰勝了東胡集團,獨霸草原,東胡北壓縮到了遠東地區,當然包括現在的東三省地區。
公元元年左右開始,匈奴開始了和農耕文明的爭霸戰,200多年的戰爭,匈奴被打殘,要不融入了東胡或者華夏,剩下的逃向了中亞細亞。
到了東漢後期,曹操將東胡的烏桓消滅,東胡各族進一步融合。到了西晉王朝,出現了八王之亂,接下來是五胡亂華。中原人口凋零,此時東胡內的鮮卑族,由於長期的休養生息,人口眾多,實力強大,開始了入主中原,為了能夠在中原站住腳,鮮卑族主動開始漢化,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其核心改革就是漢化運動,遷都洛陽。
在鮮卑族開始向關內遷徙之時,蒙古高原出現了真空,於是東胡以及之前的匈奴又開始填補了這裡的空白。出現了柔然、突厥等遊牧帝國,他們同樣對中原的富庶和安逸生活眼饞和羨慕,他們同樣和以前的突厥一樣,開始攻擊南方,開始搶劫。
這種情況下,你說同為東胡出來的鮮卑族是接納他們,還是打擊他們呢,畢竟分家幾百年了。生活生活習慣、族屬屬性早都大相徑庭了。
那自當保衛自己的家園,不受侵犯了,抵禦北方入侵也是責無旁貸的本能了。
回覆列表
統治的精髓就是不能遷徙、不能統一,以防做大,分割控制是最好的方法,無論中原還是草原都是如此。在這方面,清朝是控制草原的模範,先看下清朝都採取了什麼措施:
1、盟旗制度(政治方面);2、滿蒙聯姻(政治+文化);3尊崇黃教(文化方面);4木蘭秋獮(軍事方面)。
1、盟旗制度,讓草原不能夠統一,各自為戰。實際上就算草原都人都殺光,過三五十年同樣能夠形成一股政治勢力,因此必須有人,還不能聚成團,劃分草場,互不隸屬,這招實際就是秦朝商鞅的戶口制度的草原版,人為的把人限制起來,而且供給俸祿,按時到北京坐班,世襲罔替。秦朝之後,歷代統治者根本不重視對草原的統治,沒把這一政策運用到草原。鮮卑人本身不是統一的,沒有像遼、金一樣形成統一政權,各部落無組織無紀律,去中原能發財,誰還守草原呢。草原不守,柔然乘虛而入很正常。
2、草原和中原如果是同族,因為地區發展不平衡,就必須進行補貼,如果是異族就要透過適當的方式拉攏。要不然,同族,語言想通,遷徙成本很低,誰也不願意在草原遊牧。即使是同族沒有補貼,也早晚離心離德,鮮卑人遷都以後,對六鎮鮮卑沒有補貼,六鎮鮮卑就反了,同族沒有遷徙限制的情況下,誰不願意去生存條件好的地方生活。如果是異族,語言不通,遷徙成本太高了,和平條件下就不可能大規模遷徙。但是如果是異族也不能關係太遠,關係太遠就不可避免的訴諸暴力了,因此聯姻是一個好辦法。漢唐實際也聯姻,但是沒有發展成目的明確的政治手段。
3、尊崇黃教就是精神控制,這招和獨尊儒術控制人民是一樣的。黃教還有一個特殊功能,就是減少人口,比實行暴力減丁政策不知高明瞭多少倍。實行哪種思想統治實際無所謂,沒有好壞之分,只要人民馴服就行。而且統治思想各有利弊。有些宗教,採取了他人(族)即地獄的模式,把異族描繪成魔鬼,詛咒異族下地獄。這樣的宗教利於擴張,但是也容易分裂。儒家採取的是柔性的擴張當時,擴張速度不行,但是耐力持久。道教最早就是爆款的工具,最後透過鎮壓,暴力成分都剔除了,成了遊醫、方術、玄學。裝神弄鬼那一套,我們太熟悉了,所以神棍在中華大地,不太好使。
4、木蘭秋獮就簡單了,就是武力震懾。
這幾套組合拳下來,基本上蒙古王公就被馴服了,蒙古王公相當於入了原始股,當了合夥人,比自己創業不差多少,再自己創業,準格爾就是下場,誰會管老百姓死活,在此之下清朝完美的控制了蒙古和蒙古草原,用漢人相似的制度,控制了漢人和中原。
鮮卑人南下入主中原並不是有組織有計劃的行動,宇文、拓跋、段氏、慕容等部族都是各自為戰,並沒有留下人守住大後方,後方空虛,柔然乘虛而入。
因為能到南方能發財,沒有人願意留在後方。因此,無論鮮卑漢化不漢化,都將面臨北方的威脅。如果實現了草原、中原、江南、河中地區的統一,那就好辦了,直接實行商鞅發明的戶口制度就行了,要不然,域內人口自由流動,由於地區發展不平衡,人口都集中到中原了。
如果政治上不統一,草原人南下中原不可避免。如果政治統一,但是沒有實行戶口制度,那麼草原和中原必然會分裂,就算草原人都是漢人也會南下。
鮮卑沒鹿回氏、薛延陀薛氏等部族,高歡、馮跋等人,是算漢人還是鮮卑人呢?隋末亂離,華人歸之(突厥)者數,遂大強盛。突厥人中的漢人不在少數。假設草原上都是漢人,中原都是鮮卑人,由於地區發展不平衡,漢人一樣南下。即使現在,因為發展不平衡也要南下,只不過現在是打工,過去式殺人掠奪,方式雖然不同,但是目的都是為了賺錢、生存。
因此,草原人不南下的方式就是———統一併實行戶口制度,適當對統治階層進行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