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殿風來暗香滿
-
2 # 彎腰拾豆豆
此話在《道德經》第四章、第五十六章都有出現,我這裡重點譯釋下它在第四章部分的含義
《道德經》獨家解析版本第四章
春秋時期 · 老子在其《道德經》第四章裡有如是說:
【原文】
【註釋】
①、衝:通“盅”字,還有空虛、平和、謙虛、淡泊之意,這裡我更主張其代表深遠的意思
②、淵:深潭、深淵,淵源,此處為深遠、淵博的意思,兮:語氣助詞,啊!
④、湛:精深、清澈
【解析】
譯
大道極其深遠似虛無縹緲,但真正用起來卻無窮無盡,深遠的如同萬物之源,卻能消磨銳氣,解除紛爭,柔和一切具有華彩的光芒,讓其與塵俗的事物同在。它時常隱沒在無形中,卻又似有若無的存在著,我不知道它產自哪裡,源自何處!彷彿它在開天闢地之前就是天地萬物的祖先。
下面用白話文理解這段話意思:
在第四章里老子重在講道,是萬事萬物之源、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它存在於包羅永珍的宇宙空間。
大道啊極其深遠的以虛無縹緲的形式存在著,它包羅永珍,用起來也是無窮無盡,深遠的如同萬物之源。它能消磨一切銳氣、解除一切紛爭、並能調劑柔和所有事物的光芒,讓他們與世間那些塵俗的事物同在。我不知道它來自哪裡生在什麼地方!彷彿在開天闢地之前,它已經就是萬事萬物的祖先。從這段文可以看出老子是從物質方面在闡明道的所在!
-
3 # 曾銘瀾
揭開《道德經》神秘的面秒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思是知者適合的人,時,場合才言。口若懸河不一定知。“塞其兌,閉其門”。就是觀察有沒言行一致,言而有信。否則就是不能深交,重用。“挫其銳,解其紛”。就是無理取鬧,意氣用事。要先挫其銳氣,然後解其紛爭。“和其光”,要和團隊分享光榮。“同其塵”,要以身作則,激發人心。“是謂玄同。”有識人用人玄機和同理心的境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所以不可因得失而親近,不可以因得失而疏離。“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以因得失而利誘,不可因得失而迫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不可因得失而敬重(貴),不可以因得失而輕視。所以為天下人所敬重(貴)。註解:這章包括識人,協調,利益分享,包容失敗,公正的領導管理之道。
-
4 # 蓋天宣夜說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三生萬物,負陰抱陽,衝氣一為合”,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土),天人合一!
-
5 # 哈大叔3
首先,中華象形科學文化沒有唯物的哲學家,老子要是唯物,一條大馬路就是“道”,豈不荒唐透頂!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衝的道是畫“0”的太極第一,道衝的衝是謂衝氣,“衝氣以為和”,衝氣形成了無極本體,在無極本體上,用之、不盈是太極論。太極本無極,玄“0”之牝乃萬物之宗,宗者,大中至正,垂象成形。前提是太和條件,故挫其銳角,調解糾紛,掩蓋日月之光(而有德),……我是玄元之子,而六十四卦大象對應的渾天中心的帝者(中國、華人)在我生成之前。
絕妙的科學文化理論。
-
6 # 學數理的老莊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③。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我堅持不論是今文或古文都只能看字面意思,否則更多是譯者的主觀而不再是作者的原意。老子上述篇章的字面意思是“道理急著用它或不充分,但是他的深度彷彿是萬物的根本。挫掉個人的銳氣,緩解他複雜的心態,緩和他的光芒,使他樸實如普通人。於是在世俗眼裡他就高深如世外高人。我不知道他是誰的兒子,他彷彿在黃帝之前就已經存在了。”老子的說法是大道至簡。所謂高深莫測就是返璞歸真。智慧關鍵是做減法,最忌諱是思想複雜,自視過高或鋒芒畢露。這說法有點像尼采所說的,人的偉大在於他的降落或像黃石公樸素的素書。
-
7 # 佛爺3569
把事物突出的部分先處理,槍打出頭鳥。把紛繁複雜的關係理清楚了,掌握重點。上兩步做好了就要把事情公佈於眾,暴露在Sunny下,例如新聞釋出會。最後就像灰塵一樣輕輕一擦,不留痕跡。
-
8 # 鴻鵠錦繡
這是《道德經》第四章內容,主要說的是“道”是如何對萬物進行調和的。
原文:
道衝,而用之又弗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挫銳解紛和光同塵,是大自然之道緩和、解決矛盾,避免相互衝突的哲學主張。大自然之道已經將萬物進行了挫磨與修飾,對萬物挫其鋒銳,除其稜角,解除萬物之間的相互的矛盾與糾紛,同時以平等的光和熱照耀萬物,用雨露滋潤萬物,讓萬物生長在同一片沃土之上。在這樣一個平等的條件建立好之後,後期的成敗、榮辱就是萬物自己的事情了。
大自然之道是對萬物一視同仁,無論善與惡,無論美與醜,無論優與劣,都給他一個自然和平等生存的環境,在這一環境中由他自己自然而為,進而善有善終,惡有惡報,善與惡、美與醜皆在人間行者的一念之間。
簡單地說就是:大自然之道不偏不倚地給了每一個人同樣的條件,在這個同一條件下,你自己去打造,自己把握,按自己的體悟去自生自滅。人之天生都有一個大自然給予的平等的平臺,怎樣去建立人生之旅途在於自己的胸懷與思想,所有的是是非非,所有的成功與失敗,都是自己造就的,不能怨天尤人,閉目常思自己過吧!
一位智者、一位勇者、一位從容不迫者在做人做事過程中是平和而不燥的,他能洞悉周邊事物之變換,知曉可為與不可為,也不去在紅塵慾望之中與小人爭高低。我自深知路坎坷,何不砥礪勇前行;我自深知大道闊,何必與人增高低;此處沃土留予你,更有沃土你怎知。
懂得大道的人,能夠在日常行為過程中使身心自覺地與道的自然屬性相契合,能自覺地剋制自我的執念,順遂地做好身邊的事,不急不燥,靜心地看待、分析所有的事情,可做還是不可做,應該怎麼做,不以一時的衝動或執念去盲從或執著地一意孤行地去做。能充分地認識自己,做自己確實適合的事物,胸襟開闊順遂自然不盈滿,知止有度,專心致志,不因小利而誘惑,不因恩怨而強為。行神合一,心平似水,一視同仁,從容不迫,不去強迫與鑽營,在從容、無愧與祥和中完成自己所想完成的事業。
總之,當一個人從母體中呱呱墜地之後,老天爺就已經給了你一個做人的平臺,這個平臺是大自然給予的,對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再往後便是經過父母的教誨而成人,而在走向社會獨立生存之時,如何在大自然給予你的平臺上表演,那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
人生一切皆在於自己的努力與拼搏,拼搏的成敗皆是自身所為,至於說在人生旅途中公道不公道,只有你自己知道。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拼命,“命”由天生,“運”由自造,這就是命運!挫銳、解紛、和光、同塵,大自然之道已經給了你公平,其它的就靠你自己吧!
-
9 # 神經在發燒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親疏不分。
原文:知者不言(1),言者不知(2),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3),解其紛(4),和其光(5),同其塵(6),是謂“玄同(7)”。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看看這樣理解是不是對,(1)知者不言:有智慧的人不亂說話。(2)言者不知:誇誇其談的人膚淺。(3)挫其銳:磨去性格里的銳氣。(4)解其紛:解決紛爭。(5)和其光:自身的光芒要與萬物協調。(6)同其塵:融入俗世裡,與塵世同在。(7)玄同:俗世裡玄妙的存在。
這一節,我想應該這樣理解,有智慧的人不多說廢話,不停地嘮叨是膚淺的。堵住耳目口鼻,關上感知的大門。 磨去性格里咄咄逼人的鋒芒,是解決紛爭的途徑。把自己身上耀眼的光芒與眾生的微光協調為一致,就能隱身於塵世裡生活。使自身仙風道骨,修煉成為眾生裡邊深不可測的玄妙。
得道之人要保持淡漠寧靜的處世態度,放下利益之心,不傷害眾生。不居高而自貴,平等對待萬物沒有低賤的分別。能這樣做才會被天下人尊重。
達到“玄同”境界的人,不分親,不分疏。不分利,不分害。不分貴,不分賤世間的萬物都能平等相待。
這是我沒有修煉道德的俗人的理解。
下面,我再介紹王弼《道德經注》的大概意思。
知道的人不必說出來,順其自然就好。講道的人,對道是無知的。妄加說教,製造事端。孔竅被塞住,門徑被關閉。鋒芒被消磨,是內斂的持守本質。
不去關注外部世界的表現,繁雜被消除了,紛爭從根源上解決了。調整自身的光芒與眾生的微光協調一致,就不會顯露出自身的特別之處,沒有突出的外表,不會引起萬物的偏愛爭奪。混同於塵土,保持不特別的卑賤,所以不會引起萬物的厭惡和遠離。
容易被親近,就可以被疏遠。容易獲得利益,就可以受到傷害。容易被當做高貴,就容易被看作低賤。天下最高貴的事物,是沒有任何東西會影響到他的。
王弼先生的解釋,有仙風道骨的味道。我也被先生的境界吸引了。呵呵。
-
10 # 劍蘭修竹
以《道德經》無的態度看待世間冷暖寒涼,不可太較真、太冷硬、太任性;實質上凡事都是辯證發展的,退一步海闊天空,謙卑是美德,寬容才積福。只有和光同塵,報元守一,才能體驗人生的別樣風景和不同凡響。《道德經》對於治癒浮躁迷亂,對於構建和諧社會,對於發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私德,重建團結互助的人際關係,不失為清醒的濟世良藥。
-
11 # 十方龍王
這段話非常好。這是老子提醒後來的悟者,就算你得道,也要平凡,和光同塵,不要咋咋呼呼天下第一,如此就是夾悟,
多讀幾年書的大學生,不要清高,覺得滿世界和自己無法交流,就自己最牛逼。高人一等,實際大學學的技術。和農村種地技術,無有高低貴賤。和光同塵,要能融入社會。
還有學了幾天哲學,做了教授,我滴神,也覺得自己厲害的不行了,無法融入社會,滿身心的批評,高貴啊,結果未婚。這都是心魔,自我認知缺陷。
道法平等,祖師爺要求做一個平凡的人。帶著勢利眼,高低貴賤的眼,怎麼成大事?
-
12 #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道德經》來源於《曲全》、《中》(周文王臨終時強調的中)、《止》(每一個人在5184000條道路中,正確的只有一條,走上這條正確的道路叫知止),《中》和《止》的很多詳細內容在《道德經》中變成了略語,如果不首先讀懂那些經典就想解釋《道德經》,這無異於賴蛤蟆想吃天鵝肉一一痴心妄想!
-
13 # 布衣侯15
《道德經》是大典,不應該評點,只是說說個人學習所得,不一定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每一個人都與眾不同,都有自己的特點。或者說是個性,而這種個性往往就是弱點,而且鋒芒畢露,尖銳無比。“挫其銳”我認為說的就是這種個性弱點的尖銳,到打磨之。
這種個性又會形成各種各樣的不必要的紛爭,然後人們就會莫名其妙的融入是非之中,去角逐那些身外事。為一些個改變就不重要的情緒,失去本來十分重要的東西。比如萬州公交,就是實際例證。這些是非紛爭就是“解其紛”的根本原因吧?
“和”是一種文化,也是歷史記載著的。光在這裡個人理解為思想光輝,和這種文化輔以傳統思想的光,應該就是“和其光”的含義。
“同其塵”也很好理解。塵就是土,寓意著腳踏實地,或者說為人服務。因為離開人群的人,不足以敬,比如許由,頂多是一個逃避的人。不能知難而上,就不會有責任心,一個沒有責任心的人,又怎麼可能為人服務?
這不是解釋,剛剛說了,《道德經》是大典,沒有敬畏之心,應該是讀不通的。只是個人讀後感,絕不是解釋的譯文。
-
14 # 形而上學的本體論者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感覺上是直衝而來,但是自己的體味的道用起來的時候就是感覺缺少了什麼,由此看來道是多麼深,好像萬物的宗主。挫掉感覺上的銳氣,瞭解其中分分繞繞,和其光一樣圍繞自己身邊,同道化做虛無的塵埃。深湛於道,似乎道就存在你的身上。我不知道誰能夠做到,大概是象帝的先人。
老子的《道德經》和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有很多說的是一回事情。道德由老子自己領悟的道而得,形而上學是由柏拉圖的物是一種理念開始。讀《形而上學》後懂個七七八八,《道德經》自然也就懂了很大一部分。好像道德經更深。不過也更難理解。
個人見解,不喜莫噴。
回覆列表
感恩老師提出這個好問題,讓大家有一個平臺來共同探討!
這句話在老子《道德經》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兩次出現過。
我主要從第五十六章中分享一下看法:【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duì),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和光同塵”是一種大智慧本章是對《道德經》第五十一章裡所說的 “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所實施的大道行世、天下為公的具體踐行,其實施的重點是重複第四章的“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是大德之士的狀態。大德之士身在紅塵,不與人爭名、逐利、鬥智;大德之士堅守著自我純正、返本歸真的境界。
今天在我們身邊,常常聽到的是“精誠合作,同舟共濟”的吶喊。然後,其實質卻相反是貌合神離的,相反是為著彼此各自的盤算與利用的,相反是為私為我的最大利益的。
今天在我們身邊,常常看到的是人們心口不一、陰謀陽計、人格變異、良心泯滅、心理陰暗、手段毒辣、八面玲瓏、滿臉虛偽;常常看到的是人類缺少自我端正,中正的脊樑被扭曲……殊不知害人就是害已,害人匪淺者,更是嚴重加害到自身。
所以,每一個人的初衷、方式與結果等等,都在創造著不同的人生走向——貪婪旺盛,不可能得到上天的加持;作惡多端,不可能不招致惡報。當一個人一門心思、千方百計想利用他人或外物,以獲取最大或非份利益之時,他失去的是道德,是無比至尊的天性根基。
下面,我們把這一段修“和光同塵”的大智慧分三個層面來闡述:
第一層面,修行到能夠“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時,就是達到了“玄同”的最高境界。世人都喜歡從片面的觀點出發,執著於自己的意見,執著於排斥他人的意見,這樣做的後果不是達到了“大同”,而是亂象飛舞。
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只有化除成見、沒有私心的人,才能對於好的方面,不加阻礙地讓它儘量發揮作用;對於不好的方面,也能因勢利導,善於幫助它發揮應有的作用,這是對“和其光,同其塵”的對立統一道理的較高運用。
如此,大道行世、天下為公、廣種福田的大愛世界就開始踐行了。
第二層面,本段二十二個字是實現世界和平、人類幸福的修行根本法,也是我們覺知內修的第一步。覺知內修的第一步是:透過內修來打磨掉人類身上所有的不知足、鋒芒、貪婪、爭鬥和雜亂、困擾等產生的各種各樣的掛礙;透過內修來打磨掉讓人耀眼的自身光芒——就是保持一顆“知者不博”的謙卑心,保持一顆與普通人群在外表上一致的平常心。
這不僅僅是為了避凶趨吉,其更深層次的意義是內修的需要!一句話,這就是讓我們修最高境界的“道法自然”。修行“道法自然”的終極目標不是神奇、不是燦爛、不是偉大;修行“道法自然”是讓我們迴歸平凡、平淡、從容,這才是“道”的本來面目。
第三層面,關於玄同,玄同就是通達。通達的人,心境清澈寧靜;通達的人,當最終的境界來到時,自我的感覺消失了——那是自我的成熟,那是人生內心的完成,自我融化在一片虛無中,再也無法找回;通達的人,內心的一切爭鬥、折磨、煩惱、痛苦不再侵擾;通達的人,再也不會覺得自己多麼了不起,也不再覺得自己多麼不如意,也不再不停地向外追尋,也不再向內不停地追問,也不再是個分裂的個體;通達的人,是個完完整整的人,活在完整的世界裡,活在沒有痛苦的世界裡——這個世界沒有兩個世界,只有不同的自己;通達的人,從此以後,生活品質不再一樣——您不再平凡,您不再偉大,您挫銳解紛,您和光同塵,自性本自具足,更向何處尋?玄同,也意味著寬容、忍讓、妥協,能夠明理做到的就是高人。
所謂“高人”,您明白他人即我、我即他人的道理;您知道人無完人,不會因為他人有缺點而不理人;您會熱心地把幫助他人當成自己的責任。
因為您是高人,您才懂得如何與大多數人溝通的藝術——您在春風化雨的無形之中,讓人接受您信奉的真理;您不讓與您相處的人感覺到不舒服;您讓人感覺到您是真心幫助他人成長的。您做到這樣了,就是玄同之大德了。
整體“玄同”思想,是《道德經》中一個重要的哲學命題,即:透過對立面的統一而達到的和諧。
注供您參考,請各位老師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