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地圖看歷史
-
2 # 文化長河中的歷史
公元前369年,趙,韓聯軍在濁澤進攻魏國。歷史上稱為“濁澤之戰”此此戰爭,聯軍在取得覺對的優勢下,由於,兩國的嚴重分歧,導致他們不能協同作戰,由而由勝轉為戰敗,魏國才能倖免於難,沒有被瓜分。
趙國和南韓都有自己的主張,一個著力於眼錢的利益,就是從魏國獲得土地,另一個從長遠利益出發,使魏國不能崛起。最後,雙方各持己見,沒能達成共識。由於他們的撤退,使得魏罃取得了濁澤之戰的勝利。
-
3 # 填哥嗑歷史
在戰國前期。魏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它的首任國君魏文侯,在國內任用李悝變法,吳起練兵。使得魏國國力蒸蒸日上。在國際事務上,魏國聯合南韓,趙國,組成同盟,三晉一致對外。因此,魏國在西邊暴打秦國,佔領秦國的河西之地,在東邊,三晉聯合大敗齊國。在南邊,佔領楚國不少地盤。到了魏武侯時期,魏國雖然開始走下坡路。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西邊,依然暴打和壓制秦國。南邊,還佔領楚國的大梁城。
十一年,三晉伐楚,敗我大梁、榆關。——《史記.楚世家》直到魏惠王上臺時,魏國仍然是一個極為強盛的國家。
然而,就在魏惠王剛剛上任,準備大有作為的時候,魏國卻突然陷入亡國危險。但是後來魏國又奇蹟般的解圍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魏國又為什麼不會被一分為二呢?
亡國之危
魏文侯在位的時候,魏國在國際上能夠呼風喚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魏文侯能夠團結三晉,一致對外。畢竟,兄弟鬩於牆 外御欺辱嘛。但是,魏武侯上臺之後,把這種氣氛給破壞了。在三晉聯合對外的時候,魏國就常常侵吞肥肉,南韓啃骨頭,趙國呢,就只好吃骨頭渣了。因此,趙國早就心生不滿了。
趙敬侯即位的時候,魏國還聯合反叛的公子朔,一起進攻邯鄲。但是失敗告終。此後,趙魏兩國反目成仇,多次交戰。
公元前370年,執政二十多年的魏武侯去世了。公子緩與公子罃爭奪王位。公子罃就是後來的魏惠王。公子緩爭奪失敗,出逃趙國。
趙國看到了機會。這是個報二十多年前的大仇的機會啊。於是派公孫頎去說服南韓,共同出兵,對付魏國。
惠王元年,初,武侯卒也,子罃與公中緩爭為太子。公孫頎自宋入趙,自趙入韓,謂韓懿侯曰:“魏罃與公中緩爭為太子,君亦聞之乎?今魏罃得王錯挾上黨,固半國也。因而除之,破魏必矣,不可失也。”——《史記.魏世家》南韓國君被公子頎說服了。便與趙國一起攻擊魏國。把魏惠王團團包圍在濁澤。
懿侯說,乃與趙成侯合軍並兵以伐魏,戰於濁澤,魏氏大敗,魏君圍。 ——《史記.魏世家》絕處逢生
仗打到這個時候,韓趙兩國開始思考應該把魏國怎麼樣了。趙國的意思,是殺了魏惠王,然後讓公子成繼承王位。每一個國家割佔魏國的一些地方。
南韓的意思,是殺害別人的國王,佔領別國的土地,是不仁不義的。南韓主張,把魏國一分為二,把魏國分成兩個小國。讓魏惠王和公子緩分別當上國王。
趙國不答應。於是那一天晚上,韓懿侯率領韓軍,拍拍屁股走人了。第二天一早,趙成侯一看,韓軍走了,變成自己與魏惠王單挑了。趙成侯覺得自己打不贏,於是,也走人了。
趙謂韓曰:“除魏君,立公中緩,割地而退,我且利。”韓曰:“不可。殺魏君,人必曰暴;割地而退,人必曰貪。不如兩分之。魏分為兩,不彊於宋、衛,則我終無魏之患矣。”趙不聽。韓不說,以其少卒夜去。——《史記.魏世家》魏惠王絕處逢生,立刻展開反攻,殺死公子緩,並且分別對趙韓展開反攻。大敗南韓和趙國。並且在多年以後,再次拿這兩個國家開刀。
那麼,為什麼南韓不同意殺了魏惠王,韓王真的有他所說的那麼仁義嗎?
非也。
公子(中)緩是親趙國的。所以才跑到趙國去求援。所以,按照趙國的做法,最後公子(中)緩必定依附趙國。南韓本來就是三晉中最為弱小的國家,如果三晉中的
兩個聯合起來攻打自己。那麼南韓就危險了。所以,懿侯是不會同意的。
那麼,趙國為什麼不同意南韓的把魏國一分為二的方案呢?
我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計劃落空。
相比南韓的方案,趙國的方案更加符合自己的國家利益。趙國可以挾持魏國,南下可攻韓楚,向東可以攻擊齊國,或者宋衛,向西可以攻擊秦國。
而且多了魏國的幫助,趙國還可以專心解決中山國的問題。這對趙國來說是比較有利的方案。
第二、後患嚴重。
魏惠王是一個志大才疏的人。但並不是昏庸的君主。它能夠在王位爭奪的鬥爭中打敗公子(中)緩。就是一個明證。這樣的一個人留著,是一個禍患。公子(中)緩完全不是魏惠王的對手。也沒有魏惠王在國內的聲望。所以,一旦趙韓聯軍撤走,魏惠王重新統一魏國並不是難事。後來趙韓聯軍撤走,公子(中)緩立刻被殺。就是這個原因。
第三、與趙不利
我們呢可以看一下地圖,趙在北韓在南,如果分割魏國的話。必定按照一個國家在南,一個國家在北的情況進行劃分。韓趙兩軍一撤走,魏國必然會重新統一。韓趙兩軍不撤,這與公然佔領無異。魏國的經濟中心,包括安邑,大梁等等都在南方。勢必加強南韓的實力。趙國不笨。
趙韓兩國的勾心鬥角,使得魏國絕處逢生。當然,在近百年之後,也正是因為同樣的原因,秦最終統一了中國。笑到最後!
-
4 # 李飛熊
這是因為趙、韓兩國統治者的短視,沒有趁機削弱魏國。反而是趙、韓兩國互相鬥氣的行為,使得魏國避免了傾覆的命運。不得不說,魏國這次真是走了天大的運氣。
三晉聯合、分化史“三家分晉”是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原本晉國“六卿”中走得很近的趙、韓、魏笑到了最後。而且,三晉(趙、韓、魏)初期沒有受到周天子正式承認,共同的政治壓力,使得早期的三晉是比較團結的,有抱團取暖的意思。
韓借師於魏以伐趙。(魏)文侯曰:“寡人與趙兄弟也,不敢聞命。”趙借師於魏以伐韓,文侯應之亦然。二國皆怒而去。已知文侯以講於己也,皆朝於魏。魏由是始大於三晉,諸侯莫能與之爭。(《資治通鑑》)三晉因為共同面對秦、齊、楚三個大國的威脅中,休慼與共的利益使得三國走上了聯合的道路。魏國因為魏文侯的改革,國力強盛,再向趙、韓伸出橄欖枝後,魏國自然成為三晉的領袖。
在魏文侯的帶領下,三晉聯軍東敗齊軍,“得車二千,得屍三萬”。南挫強楚,曾幾次大敗楚軍。魏國的勢力,甚至延伸到黃河以南。
魏文侯去世,魏武侯即位。在此階段,三晉聯合的局面逐漸被打破。這也有前期積累下的原因,只是在魏武侯時期爆發出來而已。
趙國因為自己的位置關係,在以往的聯合行動中並沒有獲得實際利益。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三晉得到周天子承認,其政治地位也逐漸穩固。原先合作的基礎逐漸崩潰,而利益衝突卻在逐漸加劇。
魏武侯才能不及魏文侯,卻一意以強力壓服趙、韓兩國,甚至干預趙國國君的人選。公元前386年,魏武侯趁趙敬侯新立,竟派兵攻打邯鄲,幫助公子朝爭位。但最後的結果,卻以失敗告終。但經此一事,原本的裂痕更加大了。
後來,趙國為了往外擴張,想要吞併衛國。這極大地觸犯了魏、齊、楚等大國的利益,因為大家都想兼併衛國。因此,大戰爆發且持續五年。最終,得到楚國援助的趙國,攻佔了魏國黃城(今河南內黃西)。至此,三晉聯合以抗衡齊、楚的局面被打破。
南韓雖然沒有參與此次大戰,但卻趁機滅鄭、伐宋。原本鄭國為了自保,已經投靠了魏國。南韓滅鄭,使得魏、韓之間的關係,也大大分裂,三晉聯合此時已經是名存實亡。此後,三國各自獨立行動,各自向外擴張。
因為魏國實力遠超趙、韓,限制了兩國的發展。如今三晉關係破裂,魏國對趙、韓的威脅便凸顯出來。因此,在這種背景下,趙、韓自然便開始聯手對付魏國。等到魏武侯去世後,魏國差點被傾覆。
魏國差點被一分為二的過程上面我們說到,三晉聯合的局面打破,趙、韓聯手對付魏國。而在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魏國的公中緩和公子罃(後來的魏惠王)爭奪君位。
惠王元年,初,武侯卒也,子罃與公中緩爭為太子……(韓)懿侯說,乃與趙成侯合軍並兵以伐魏,戰於濁澤,魏氏大敗,魏君圍。(《史記》)韓、趙兩國趁魏國內亂,趁機對魏國武裝干涉。趙、韓兩國在濁澤大敗魏軍,幷包圍了魏都安邑。但是對於如何處理魏國,趙、韓兩國卻發生嚴重分歧,最終鬧得不歡而散,使得魏國得以恢復元氣。
趙謂韓曰:“除魏君,立公中緩,割地而退,我且利。”韓曰:“不可,殺魏君,人必曰暴;割地而退,人必曰貪。不如兩分之。魏分為兩,不強於宋、衛,則我終無魏之患矣。”趙不聽。韓不說,以其少卒夜去。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國不分者,二家謀不合也。若從一家之謀,則魏必分矣。(《史記》)原本魏國岌岌可危的形勢,卻因為趙、韓兩家沒有商量好瓜分方式,而以一種狗血的方式結束。南韓率先撤軍,趙國隨後也撤軍了。
這就說明,當時各個諸侯國的聯合是十分脆弱的。在事關自己切身利益時,雙方都是貌合神離。“邦無定交,士無定主”是對這一時期形象的描述。朝秦暮楚,離合背向。各國的聯合是暫時的,決裂是經常的。有共同利益便聯合行動,有厲害衝突就一拍而散,甚至刀刃相見。
公子罃於是趁機殺掉公中緩,成為魏國國君,是為魏惠王。在公元前369年,為了報復趙、韓兩國,也為了維護自己中原地區的霸權。魏國在懷地(今河南武陟西南)大敗趙軍,在馬陵(今河南新鄭東南)大敗韓軍。
(魏惠王)二年,魏敗韓於馬陵,敗趙於懷。(《史記》)經過了數次衝突,原本共同進退的三晉,關係愈加疏遠,矛盾更加突出。雖然後續還有短暫的聯合,但分裂的形勢已經不可逆轉。
因為魏國的國土分為東西兩部,中間只有透過上黨的路線連線,一旦被趙、韓南北夾擊,魏國將會被分為東西兩半。期間經過這麼多次爭鬥,魏國自然對趙、韓不放心。再加上秦國在秦獻公變法後,在西部強勢崛起,開始與魏爭奪河西之地。
魏都安邑暴露在秦軍的威脅之下,讓魏國心驚不已。而此時的東方,齊國又開始公然搶奪魏國中原霸主的地位。魏國受到東、西兩方面的巨大壓力。為了更好地控制東方,同時避開秦軍的鋒芒,魏惠王決定遷都大梁,全力與齊國爭奪中原霸權。
這雖然短暫地解決了秦國的威脅,但魏國四面受敵的局面並未得到改善。這也是魏國從魏文侯開始,便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的後遺症。四處開花的代價便是四處受敵,是“四分五裂之道”。
趙、韓兩國的短視,暫時給了魏國恢復元氣的機會,使得魏國沒有被一分為二。但在看似和平的表面下,新一輪的兼併正在醞釀,魏國的頹勢也終究沒能挽回。魏國不能團結三晉以爭霸天下,終究是埋下了被群毆的隱患。
回覆列表
趙成侯,趙敬侯之子,在公元前374年即位。趙成侯剛即位的時候,趙公子勝跟趙成侯爭位,發生叛亂。在叛亂評定後,趙成侯拜大成午為相,開啟了趙成侯向周圍領國大規模的擴張活動。
大成午被任命為趙相後,就開始接著向衛國發動進攻,奪取衛國鄉邑七十三個。接著魏國出兵干涉,大敗趙軍。趙成侯五年,趙國對齊國出兵,魏國再次進攻趙國,敗趙於懷。直到趙成侯六年,魏國發生內亂。因為魏武侯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人,在他死後,魏罃(魏惠王)和魏緩兩人為了爭位發生戰亂。魏罃佔據上黨,得到魏國的半壁江山,並且還得到大夫王錯的幫助。魏緩則向邯鄲求助,韓趙兩國趁機聯合出兵伐魏,魏罃出兵抵抗韓趙聯軍。但是在濁澤被聯軍大敗。韓趙聯軍趁機圍困魏都大梁。
在圍困大梁的時候,趙韓兩軍發生爭執。趙認為廢除魏罃立公子緩為新魏王,讓魏國割讓一些土地就可以退兵了;而南韓則主張把魏國一分為二,讓魏國的國力不強於宋國和衛國,永遠免除魏國的威脅。兩方爭執部下,韓於是就退兵了,趙國無奈之下也被迫退兵。在退兵途中,趙國軍隊遭到魏鄴師的阻擊,魏軍在平陽大敗趙軍。
雖然趙成侯在面對魏國的時候屢戰屢敗,但是在對齊國跟衛國的戰爭中,一直處於進攻的狀態。趙成侯七年,趙軍對齊國出兵,一路攻至齊國長城,不過沒多久又把佔領的齊國土地還了回去。趙成侯九年,趙、齊在阿下會戰。趙成侯十年,趙國又向衛國出兵,攻佔了衛國的甄。
就在韓、趙、魏這些國家在中原戰場奮力廝殺的時候,西方的秦國開始迅速崛起。秦獻公即位後,開始施行一系列的改革,秦國遷都到櫟陽,準備圖謀中原。經過秦獻公的運營,秦國的國力不斷壯大,秦國也準備開始東侵。在公元前371年,秦國出兵趙國的高安,被趙國擊敗。前366年,秦國又攻擊韓、魏,在洛水之南大敗韓、魏聯軍。前364年,秦軍在石門和魏國大戰。
秦國的崛起,使得趙國感到了威脅,於是趙國和魏國摒棄前嫌,在秦軍進攻石門的時候,趙國出兵救魏。但是秦軍還是斬首六萬,大敗魏軍。第二年,秦國進攻魏國少梁,趙國再次出兵。
雖然趙國兩次出兵救魏,但是在公元前362年,魏國重新整頓力量,又開始了與趙、韓的戰爭。澮北之戰,魏相公叔痤在澮水北岸大敗趙、韓兩軍。並且俘虜了趙將樂祚,佔領了趙國的皮牟,又取趙國的列人、肥等城邑。直逼趙都邯鄲。而秦獻公趁著魏國跟趙、韓交戰的時候,派庶長國為將,再次攻擊魏國少梁,擊敗魏軍,俘其主將公孫痤,並佔領繁龐!
到了趙成侯晚年,趙國開始尋求跟魏國妥協,在趙成侯十六年,韓、趙、魏三國再一次瓜分了晉地。第二年,趙成侯跟魏惠王在葛孽相會修好。此時,趙、魏兩國的衝突才告一段落!於此同時,趙國在趙成侯十九年,跟齊國、宋國在平陸相會,跟燕國在阿相會。趙成侯積極的和周邊國家修好,為了是連年征戰的趙國獲得喘息的機會,能更好的集中精力進攻衛國。
令趙成侯沒想到的是,在趙國集中兵力針對衛國的時候,卻引發了一場趙、魏之間更大規模的戰爭。史稱“邯鄲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