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桃花石喀喇
-
2 # 吐谷渾布衣哥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簡單的介紹一下有關吐谷渾的情況。
吐谷渾原為人名,是遼東慕容鮮卑單于涉歸的“庶長子”,慕容廆的庶長兄。涉歸在世時分部落一千七百戶(也有七百戶之說)以隸之。涉歸去世後,慕容廆嗣位。二部因“馬鬥”而失和,吐谷渾憤而西遷。吐谷渾率部落在陰山駐牧二十餘年,於永嘉之末(313年左右)從陰山南下,經隴山,到達枹罕(今甘肅臨夏一帶)。由於受到中原政權的不斷打壓,遂不斷向西、向南發展,逐步統治了今甘肅甘南、四川西北部、青海東南部的廣大區域。
吐谷渾鼎盛時期的疆域:東起甘肅南部、四川西北部,南抵今青海南部,西到今新疆若羌、且末,北隔祁連山與河西走廊相望。
晉成帝咸和四年(329年),吐谷渾之孫葉延遵循古禮,以祖父吐谷渾的名字作為姓名、族名並立國號為“吐谷渾”,從此吐谷渾作為一個國家政權正式建立。中國史料中相應地用“吐谷渾”來稱呼這一支慕容鮮卑和他們在西北建立的國家。
因此,吐谷渾是人名,國名也是族名。
現在我們梳理一下唐朝、吐蕃與吐谷渾的關係
一、吐谷渾與唐朝的關係
(一)吐谷渾與唐朝的軍事、經濟合作。
617年,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618年稱帝,定都長安。時為隋朝質子的吐谷渾伏允之子慕容順從江都逃回長安(煬帝既弒,順逃還長安),被唐朝扣為人質。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為了消滅盤踞在涼州的河西王李軌,遣使者到吐谷渾,讓吐谷渾伏允出兵配合唐軍攻打李軌,並許諾讓慕容順返回吐谷渾。為了慕容順早日歸國,吐谷渾積極配合唐軍攻打李軌。戰後,吐谷渾伏允數次遣使到長安,請唐高祖放還慕容順。唐高祖為了籠絡吐谷渾,維持西部邊地的穩定,將慕容順遣送回吐谷渾。吐谷渾伏允封慕容順為“大寧王”。攻打李軌是唐朝與吐谷渾之間的首次軍事合作,也是雙方建立關係的開始。
因吐谷渾不斷襲擾唐朝邊境。武德八年(625年),唐高祖遣李安亮出使吐谷渾“促其和好”。吐谷渾伏允乘機請求在雙方邊界地帶與唐朝互市。鑑於中原地區經過隋末動亂,人民流離失所,耕牛缺乏,為恢復經濟,提高生產力。唐高祖欣然同意了吐谷渾的請求。《唐會要》載:“是月,突厥、吐谷渾各請互市,詔皆許之。先是,中國喪亂,民乏耕牛,至是資於戎狄,雜畜被野。”互市對唐朝和吐谷渾的經濟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唐朝對吐谷渾的軍事打擊
(1)吐谷渾襲擾唐朝邊境。
吐谷渾對待唐朝的態度讓人有點捉摸不透。一邊享受與唐朝互市的紅利;一邊又不斷單獨或聯合黨項諸族襲擾唐朝邊境;另一邊又不斷遣使朝貢,從武德二年(619年)到貞觀八年(634年),先後九次遣使朝貢。
唐朝立國之初,政局不穩,群雄割據,北方邊境又有突厥的威脅。吐谷渾又不斷的聯合黨項或突厥襲擾唐朝的邊境。這種情況從武德三年(620年)到貞觀八年(634年),見於史料記載的就有二十多次,唐朝西部十一個州均受到吐谷渾、党項的襲擾 吐谷渾對唐朝西部邊地的不斷搶掠不僅影響了唐朝的邊界安全,更是嚴重危及中西文化、經濟貿易大通道—位於河西走廊“絲綢之路”的安全。
武德九年(626年),唐朝發生“玄武門之變”後,唐高祖李淵禪讓帝位,李世民繼位,是為唐太宗。
面對吐谷渾不斷襲擾唐朝西部邊地的行為,唐太宗遣使至吐谷渾,斥責吐谷渾,並詔吐谷渾伏允入朝覲見。吐谷渾伏允稱病不去,反而在洮陽、洪和修築城堡。後又為其子尊王請婚,唐太宗答應了婚事,並令尊王親赴長安迎娶,結果尊王也不敢去長安。唐太宗遂下詔停婚。而這一時期的吐谷渾伏允已經年老昏庸,一味聽信其大臣天柱王的主意,依舊不間斷的襲擾唐朝邊境。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乘北方突厥內部變亂之際,派兵攻滅東突厥,解除了來自北方的威脅。這時據有青海之地,不斷襲擾唐朝西部邊地的吐谷渾就自然成為唐朝打擊的首選目標。
(2)唐朝分化瓦解吐谷渾、党項的聯盟。
面對吐谷渾與黨項的聯盟,唐太宗採取了不同的策略。對党項以招撫為主,實行懷柔政策。從貞觀五年(631年)開始,唐朝就已經對党項進行招撫工作。《唐會要》記載:“五年,詔遣使開其河曲地為六十州,內附者三十四萬口。有羌酋拓拔赤詞(辭)者,甚為渾主伏允所暱,與之結婚,屢抗官兵……以松州為都督府,羈縻存撫之。……自是,從河首大積石山已東,併為中國之境。”在唐朝的分化瓦解下,党項各部落紛紛轉附唐朝,就是與吐谷渾有姻親關係的党項部落也歸附了唐朝。吐谷渾失去党項這個盟友後,自身的處境就變得十分兇險了。
(3)唐朝對吐谷渾的軍事行動。
貞觀八年(634年)六月,吐谷渾襲擾涼州,唐朝遣段志玄率兵攻打吐谷渾,吐谷渾戰敗。這是唐朝自武德初至貞觀八年間首次對吐谷渾用兵。十一月,吐谷渾再次襲擾涼州時,扣留了唐朝使者趙德楷,唐太宗數十次遣使宣喻,讓吐谷渾放人,吐谷渾伏允置之不理。這一事件直接成為唐朝對吐谷渾發動戰爭的導火索。
貞觀八年(634年)十一月,唐太宗頒《討吐谷渾詔》。十二月,以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集六路軍馬征討吐谷渾。吐谷渾戰敗,吐谷渾伏允在逃亡途中為部下所殺。這場戰爭以唐朝的勝利而結束,其戰爭的規模大大超過了以往北魏、北周及隋朝發動的對吐谷渾戰爭。
(4)歸附唐朝後的吐谷渾
貞觀九年(635年),唐太宗頒《原吐谷渾制》使其成為唐朝的屬國,保留了吐谷渾王室和國號,封吐谷渾伏允之子慕容順為“西平郡王”。因吐谷渾國內矛盾激烈,慕容順繼位不久又被族人所殺,動亂又起。唐太宗派遣侯君集率兵進入吐谷渾平叛,以穩定吐谷渾。
貞觀十年(636年),唐太宗頒《宥吐谷渾制》,封慕容順之子慕容諾曷缽為“河源郡王”。同月,吐谷渾在國內頒佈唐歷,奉行唐朝年號,並遣弟子入侍。從此,吐谷渾名副其實的成為唐朝的屬國,十二月,吐谷渾慕容諾曷缽赴長安覲見唐太宗,並請婚。唐太宗以宗室女弘化公主許慕容諾曷缽為妻。貞觀十四年(640年),唐太宗命淮陽王道明送弘化公主入吐谷渾與慕容諾曷缽完婚。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唐高宗李治即位,封吐谷渾慕容諾曷缽為“駙馬都尉”。
此後,唐朝與吐谷渾一直保持著和好關係,兩國在各方面的交流也更加頻繁。
二、吐谷渾與吐蕃的關係
(一)雙方的友好往來。
吐谷渾與吐蕃在南北朝的北周時期就有了往來。吐蕃贊普仲念徳如的兒子達布寧塞生下來就是盲人,後來按照其父的遺囑,從吐谷渾請來醫生治好了眼疾。透過此事的記載,說明身處青藏高原南部的吐蕃與高原東部的吐谷渾很早就有聯絡。而且,在二部後來的藏文著作《賢者喜宴》和《西藏王臣記》中,都記載了松贊干布的孫子芒松芒讚的母親就是吐谷渾公主蒙潔墀嘎。這是目前在史料中可以找到的吐谷渾與吐蕃友好交往的記載。
(二)吐蕃對吐谷渾的戰爭。
吐蕃對吐谷渾首次發動戰爭是在貞觀十二年(638年)。這一年,吐谷渾、突厥和吐蕃幾乎同時向唐朝遣使朝貢並請婚。唐太宗只答應了吐谷渾和突厥的請婚,婉拒了吐蕃。吐蕃使者回去後,因沒有完成贊普交待的任務,就編造謊言說因為吐谷渾的原因,唐朝拒絕了請婚。這使松贊干布非常惱火,遂率軍聯合羊同一起攻打吐谷渾。吐谷渾抵擋不住撤到青海湖以北的地區。吐蕃又攻破白蘭、党項南下唐朝的松州,屯兵松州城西,逼迫唐朝答應請婚要求。後吐蕃戰敗後退兵,唐太宗權衡利弊後,答應了松贊干布的請求。吐蕃退兵以後,吐谷渾諾曷缽又率部眾重回故地。
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從此,唐朝、吐蕃、吐谷渾三方關係進入到一個短暫的友好時期。但這種關係只保持了約十年的時間,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與唐朝、吐谷渾保持友好交往的松贊干布去世。因松贊干布的兒子貢松貢贊先於其父松贊干布去世,由其孫芒松芒贊即贊普位,但因新贊普年幼。就由吐蕃大相祿東贊代攝國政。
祿東贊掌權以後,一直奉行對外擴張的方針,在吐蕃國內實行了一系列新政,為對外擴張做準備。從顯慶一年(656年)開始,祿東贊向東北部的青海用兵。十二月祿東贊率軍馬十二萬攻打與吐谷渾關係密切的白蘭,苦戰三日,先敗後勝。屯兵吐谷渾邊境,以侵掠之。為避免唐朝的壓力,祿東贊採取迷惑唐朝的策略,以掩蓋吐蕃的擴張意圖,分別於顯慶二年(657年),顯慶三年(658年)、遣使朝貢併為吐蕃贊普請婚。於顯慶四年(659年)、顯慶五年(660年)連續出兵攻打吐谷渾。龍朔三年(663年),吐谷渾大臣素和貴叛逃吐蕃,將吐谷渾的軍事部署和內部情況告訴吐蕃,祿東贊抓住機會再一次對吐谷渾發動進攻。吐谷渾戰敗,吐谷渾諾曷缽和弘化公主率數千帳棄國投奔唐朝的涼州。吐谷渾青海之地被吐蕃佔據。
三、唐朝、吐蕃對吐谷渾的爭奪。
(一)三方的地理環境
我們透過梳理吐谷渾與唐朝、吐蕃之間的一些重要事件,可以看出唐朝、吐蕃對吐谷渾的爭奪,實際上就是對吐谷渾所佔據的青海之地的爭奪。從地圖上看,吐蕃位於青藏高原的南部,地理上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在他的周圍分別有喜馬拉雅山脈、帕米爾高原和崑崙山脈、唐古拉山、橫斷山及其餘脈和與其平行的大江大河組成的高原峽谷地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吐蕃的南部是天竺、西部是大食、北部有突厥,東部是強大的大唐。因此,吐蕃不可能直接向西南、向東擴張,更無法向西北擴張,東北方向的青海則成為吐蕃擴張的首選目標。而吐谷渾當時的勢力範圍包括今甘肅南部、四川西北部、青海的大部分地域,吐蕃向東北方向擴張就必須攻打吐谷渾,吐谷渾所處的河源及青海湖環湖地帶豐美的水草對吐蕃也有著極大的誘惑。作為當時世界強國的唐朝的西北是佔據青海對吐谷渾,青海的東部地區早在武德二年(619年)就已經納入唐朝的版圖。
吐蕃如果奪得吐谷渾佔領青海,在戰略上就有了一個穩固的基地,就直接控制了絲綢之路南道。向東可威脅中原腹地、向西可佔據西域諸鎮、向北可越過祁連山控制河西走廊。對唐朝來說,要穩定中西交通,保障西域、河隴及中原腹地的安全。就必須透過扶持吐谷渾這個屬國來遏制吐蕃的擴張。
這就是為什麼唐朝、吐蕃為何爭奪吐谷渾的原因。
(二)唐朝、吐蕃爭奪吐谷渾的策略。
吐谷渾所處的青海成為唐朝、吐蕃之間的緩衝地帶,是兩國不遺餘力展開爭奪的關鍵地域。
吐蕃從初次出兵攻打吐谷渾到最後完全兼併吐谷渾,用了近三十二年到時間。透過戰爭不斷蠶食吐谷渾的領土,積極在吐谷渾內部培植親吐蕃勢力。例如:貞觀十五年(641年),吐谷渾丞相宣王以“祭山神”為藉口,陰謀襲擊弘化公主,劫持吐谷渾諾曷缽投奔吐蕃。龍朔三年(663年),吐谷渾大臣素和貴叛逃吐蕃,具言吐谷渾虛實,祿東贊攻打吐谷渾,吐谷渾諾曷缽和弘化公主投奔唐朝涼州。這二起事件足以說明吐谷渾內部親吐蕃勢力是很強大的。吐蕃大相祿東贊長期駐紮在被佔領的吐谷渾之地,經營吐谷渾,足以證明吐蕃攻打吐谷渾,佔領青海的決心。
貞觀八年(634年),唐朝對吐谷渾發動的戰爭,使吐谷渾蒙受了巨大的損失。雖然吐谷渾依附了唐朝,但是,唐朝對吐谷渾的統治很不牢固。大多數吐谷渾貴族對唐朝懷有敵對情緒。特別是龍朔三年(663年)五月,吐谷渾大臣素和貴叛逃,吐谷渾與吐蕃的戰爭進入關鍵時刻,吐谷渾遣使上表,請求唐朝救援,唐朝最終採取“平兩國怨,以安集吐谷渾”的消極方針坐視在青海立國三百五十餘年的吐谷渾政權徹底覆滅,吐蕃得以控制吐谷渾的轄境 ,唐朝也把自己拖入到與吐蕃二百餘年時戰時和的戰亂之中。事實上,唐朝只是把吐谷渾當成一個稱臣納貢的屬國。並沒有真正意識到吐谷渾的重要性,對吐蕃的擴張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導致在和吐蕃爭奪吐谷渾的過程中失利。
最後,這裡只是對唐朝、吐蕃為何爭奪吐谷渾做了一個簡單的概述,實際上原因和過程是十分複雜的。不足之處,懇請指正。
-
3 # 澹奕
大唐帝國與吐蕃帝國,雙方征戰兩百年,而爭端的主要交點就是青藏高原邊緣地區的吐谷渾。這一片區域引發了當時東方最強大的兩個帝國上百年的殺伐征戰。
吐谷渾的統治者是鮮卑人的慕容部落,於魏晉南北朝時代輾轉至青海地區,建立起政權。曾經侍奉隋朝,以河湟谷地為中心,擴張到青藏高原與西域地區,成為了當時塞外最強大的國家。
然而隋朝滅亡,唐朝建立以後,吐谷渾與唐朝的宿敵突厥勾結,騷擾唐朝。最終引發了唐朝對吐谷渾的征戰。唐太宗貞觀八年,唐朝軍隊開進吐谷渾,打的吐谷渾幾乎亡國,最終唐朝冊封慕容順為新的汗王。
吐谷渾地域廣闊,人口也不少,最重要的是吐谷渾處在戰略要塞,不僅扼守著絲綢之路,而且逼近河套、隴右地區,直接威脅著唐朝中心地區。慕容順在唐朝多年為質子,並不服眾,不久後就被誅殺。而唐朝對於吐谷渾的軍事打擊,也引起了吐谷渾上層貴族的不滿,吐谷渾對唐朝的不臣之心日漸嚴重,對唐朝來說,如鯁在喉。
而對於吐蕃與唐朝來說,吐谷渾物產豐富有大量的銀礦與鐵礦,河湟谷地盛產糧食,吐谷渾境內盛產優良馬匹,加上這裡地處戰略要道,無論對於吐蕃還是唐朝,都是一塊肥肉。同樣的,吐谷渾落入對方手中,對自己一定會造成巨大威脅。
-
4 # 貓眼觀史
要知道大唐和吐蕃為何要爭奪吐谷渾,就得先了解吐谷渾這個國家。
一:吐谷渾簡介
吐谷渾是中國西北古代民族名,原為人名,是遼東鮮卑慕容氏單于慕容涉歸之庶長子,慕容涉歸死,其嫡子慕容廆繼為單于,與慕容吐谷渾不和,吐谷渾遂率所部西遷上隴,止於佨罕,以此為據點,子孫相承,侵逼氐羌,成為強部。吐谷渾死,長子吐延繼位。從此,吐谷渾由人名轉為姓氏和族名。
吐谷渾逐步向青海、西域東南部發展,成為一個擁有東西四千裡、南北兩千裡國土面積的強大區域政權。同時,作為塞外最為強大和富裕的國家,吐谷渾長期與中原王朝保持著政治軍事聯絡。唐初與吐谷渾作戰,被李靖率兵擊敗,後採取親和政策,於貞觀十四年(640)臣服唐朝,封青海國王,這些便是吐谷渾的基本概況。
二:吐蕃概況
再來說說吐蕃,很多人以為吐蕃是唐朝的跟班,受唐朝統治,其實不然,吐蕃當時是世界級強國,鼎盛時期人口多達500萬,帶甲數以十萬計,整個青藏高原、新疆,以及四川、甘肅、克什米爾、尼泊爾、阿富汗、中亞的部分地區都是它的領土,加上民族都好戰,並不是什麼軟柿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吐蕃逐漸興起並強盛,他們不斷向北擴張進入河源地區, 滅了吐谷渾,此時唐朝再也坐不住了,咸亨元年(670年),為了牽制逐漸向西域擴張的吐蕃,唐朝派薛仁貴率軍出兵河源地區,並送吐谷渾部迴歸故地。唐蕃大戰由此拉開序幕,兩百多年,唐朝和吐蕃經歷了幾十次戰爭,唐朝都未能像滅突厥一樣一舉殲滅,因為吐蕃位於青藏高原,唐軍很難適應,而吐蕃每次不利都退至高原地區,再者唐軍不能深入吐蕃內地,補給線太長,唐朝一直都是以勝少負多,最後還是由於王室內部爭權才導致滅亡。
三:瞭解了這些再根據各自地區的對比,最後我們再說下唐朝為什麼和吐蕃爭奪吐谷渾?
①有點唇亡齒寒的意思,雖然吐谷渾被滅不會對唐朝有太大的影響,但哪個國家會允許本來自己的小弟被別人打死?就好比現在如果你有實力,怎麼會讓別的國家侵佔到你家門前?
②其實沒有唐朝爭奪吐谷渾,唐初吐谷渾一直騷擾唐朝邊境,太煩了,高宗時期又沒有扶持好才讓吐蕃有機可乘。既然這樣,當然要爭回來了!
-
5 # 高山流水品歷史
烏克蘭,由於其所處地理位置,加上國內民眾分成新俄和親西方兩派(俄語區居民親俄羅斯,烏克蘭語區民親西方),一方要加入歐盟,另一方要保留在獨連體內。帶來一系列問題,引發俄羅斯和西方國家為了各自的利益,圍繞著烏克蘭問題爭奪不休。
歷史總是有驚人的相似,早在一千多前,在中國位於現在的青海、甘肅一帶,也曾經出現過一個令大唐與吐蕃爭奪了上百年的政權,它叫吐谷渾。
吐谷渾,是中國西北古代民族名,原為人名,是遼東鮮卑慕容氏單于慕容涉歸的庶長子。西晉末年,吐谷渾與父親分家另立門戶,率領一部分人西遷到枹罕。統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區的羌、氐部落,建立了自己的地盤。到他的孫子葉延,開始以他的名字為族名、國號。南朝稱之為河南國;鄰族稱之為阿柴虜或野虜。到東晉十六國時期已完全控制了青海、甘肅等地,至此一個叫吐谷渾的國家崛起在了中國的西南地區。雖然當時中原地區紛爭不斷,無暇西顧,但可以肯定的是該政權從建立之日起,就為自己、也為地區以後的爭端埋下了伏筆。
歷史的發展總是充滿著許多不確定因素。不知從哪天起,吐谷渾人忽然發現身邊多了兩個巨無霸。公元七世紀初,經歷了三百多年戰亂紛爭的中原地區,又再次實現了統一,李唐王朝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與此同時,原來默默無聞的青藏高原也崛起了一個由藏族建立的政權——吐蕃王朝。
西域(現代新疆和中亞地區),早在西漢時期就劃入中原王朝的勢力範圍,唐太宗征服東突厥汗國之後,開始對西域的西突厥以及一些鬆散結盟的綠洲城邦國家施加軍事壓力,以恢復兩漢以來對西域的統治。貞觀四年(公元629年)八月,隨著東突厥餘部投向唐朝,唐隨即在伊吾設定郡縣,稱西伊州,後改伊州,拉開了經略西域的序幕。
貞觀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派大將侯君集滅亡高昌,由此建立了中原王朝首次在該地區的永久性軍事和政治機構西州和安西都護府。貞觀十八年(644年),西突厥的盟友焉耆攻打高昌,唐朝在高昌的守將安西都護郭孝恪反擊,並佔領焉耆,俘虜國王龍突騎支,但後來焉耆再次脫離唐朝。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朝的突厥族將軍阿史那社爾攻打焉耆和龜茲(今新疆阿克蘇),征服兩國。然後疏勒和于闐歸附唐朝,使唐朝完全控制了西域。大唐帝國“地連西域,萬里相望”。
在大唐經略西域時,吐蕃也沒有閒著,雖然此時的松贊干布還無法撼動大唐,但他所奠定的強盛基礎,已為吐蕃後來的大擴張準備了條件。文成公主入藏後,雖然唐蕃之間實現了短暫的和平,但這並沒有阻礙吐蕃擴張的步伐。他們已經征服了孫波和羊同,使吐蕃具備了與大唐爭奪西域的能力。
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松贊干布(文成公主丈夫)去世,由於其嫡子早死,就立其孫芒論芒贊為贊普。芒論芒贊年幼,由大相祿東贊輔政,專掌國權,繼承松贊干布的遺志,繼續推動吐蕃進入更強盛的時期。
祿東贊也是吐蕃歷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他最大的功績之一是進行土地改革,劃分田界,讓吐蕃由此邁入封建社會,使吐蕃的經濟力量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再加上原有的軍事實力,吐蕃就有了向外大擴張的本錢。而他本人和唐朝之間沒有什麼女婿和親家的身份阻礙,大唐、吐蕃的爭霸就勢在必然。
祿東贊擴張的第一個矛頭就指向了吐谷渾。因為吐谷渾的地理位置,無論對於吐蕃還是大唐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更有意思的是,吐谷渾國內一片混亂,從朝中大臣到基層民眾都像極了如今的烏克蘭,分成兩派:一派親唐,一派親吐蕃。這就是之後唐蕃之間,為了爭奪中亞地區,圍繞吐谷渾大打出手的原因。
-
6 # 爾朱少帥
本文有以下幾個關鍵詞:絲綢之路、河西走廊、戰馬產地、戰略要地唐朝與吐蕃之間的戰爭時戰時和,斷斷續續持續了200多年。凡是唐朝強力君主上位,必定發動對吐蕃的戰爭;凡是唐朝衰弱時期,吐蕃必定發起對唐朝的反攻。唐朝與吐蕃的戰爭焦點就集中在青海與西域的區域,而這裡就是吐谷渾的傳統區域。
大唐王朝代表了歷史上中原政權最繁盛的時期,而吐蕃王朝則是歷史上青藏高原最強盛的政權。雙方為什麼不友好相處,會在這裡不死不休,死磕200多年呢?看官們請往下細看:
【唐朝方面】控制了吐谷渾區域,就可以控制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說了。假如吐蕃佔領了河西走廊,唐朝的安西都戶府就斷絕了與唐朝大本營的聯絡,基本上唐朝在西域的疆土和勢力將會一夜間土崩瓦解。同時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環節,河西走廊不安全,絲綢之路的往來貿易也將難以為繼。為了保證河西走廊的安全,唐朝必須對拿下吐谷渾。
吐谷渾沃野千里、水草豐美,有著天然適合遊牧的草場,這裡盛產戰馬,歷史上知名的“青海驄”便是出自這裡。而戰馬對於古代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戰略物資。長期與突厥人的戰鬥,使得唐朝對優良戰馬需求量很高。
最重要一點,吐谷渾的位置太靠近長安城了,吐谷渾的位置與黃河“幾”字的西邊接壤。假如吐谷渾落入敵手,兵出吐谷渾可以直接進入關中平原,無異於將大唐長安城至於敵人馬蹄底下。而得到吐谷渾這個重要區域,唐朝進可作為跳板窺探西南,退可為拱衛長安、側翼護衛西域,所以對於吐谷渾,大唐必須得到。
【吐蕃方面】吐谷渾的地理、氣候條件都要優於吐蕃的大部分地區,更適合人類生存。肥美遼闊的草原、西域廣大地區和絲綢之路的巨大利益、中原地區的富庶無疑對於任何一個有野望的邊疆政權是巨大的誘惑。吐蕃如果佔據吐谷渾,則西域唾手可得,關中平原的富饒之地則近在眼前。甚至更進一步以吐谷渾為前進基地,將唐朝勢力擠出河西地區,效仿當年秦國據守函谷關盡得河西土地。
事實上,在安史之亂的時候,吐蕃就是這麼做的,而且差一點成功。吐蕃軍隊趁著唐朝虛弱,一度縱馬關中、攻入大唐長安城,趁機割據大唐安西和隴右大片土地。畢竟實力上還是有差距,之後待大唐緩過勁來,直接就把吐蕃打回原形。
-
7 # 小王解史
吐谷渾版圖大致位於近青海省東部地區,是一個由鮮卑族建立的遊牧民族政權,隨著中原唐帝國的興起和松贊干布統一吐蕃,位於兩大帝國之間的吐谷渾自然成為了雙方爭奪的目標 唐太宗於貞觀九年征伐吐谷渾 松贊干布在統一後也多次攻打吐谷渾,雙方都想控制這一地帶。最終在663年,吐谷渾為吐蕃所滅。
-
8 # 山村的鼕鼕
第一:吐谷渾地理位置優越,是唐朝向西擴充套件,吐蕃向東擴張的必經之路,是戰略要地,軍事咽喉。
吐蕃佔有中國西南青藏高原大部分領土,土谷渾控制整個青海。熟悉中國地圖的朋友應該知道:青海地處內地和青藏高原的結合處,是連線青藏高原和中國內地的紐帶。
第二:為了財富而戰
吐谷渾控制下的青海地區有很豐富的礦產資源。吐谷渾以放牧為生,當時的青海,水草豐茂,牛羊長勢喜人,吐谷渾人積攢了大量的財富。
第三:唐朝為國家安全而戰,吐蕃為版圖而戰
唐朝自從建國以來,備受少數民族的輕饒襲擊。吐谷渾作為與唐朝接壤少數民族政權,富有且好戰,經常侵襲河西走廊等唐朝屬地,為避免吐谷渾做大,對唐朝政權產生威脅,必須把吐谷渾扼殺在搖籃之中,故唐朝要對吐谷渾用兵。
吐蕃在經過一系列的改革後,民富國強,國家實力極速膨脹,為增加版圖,不斷對外擴張。吐蕃在統治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後,把目光放在了富有的吐谷渾上,為了佔有資源,擴大版圖,決定對吐谷渾用兵。在吐谷渾問題上,唐朝先用兵降服了吐谷渾,把吐谷渾納入了唐朝的版圖。而吐蕃並不甘心放棄吐谷渾這塊嘴邊的肥肉,多次興兵侵擾吐谷渾。就吐谷渾問題,唐朝與吐蕃進行了長達200多年的戰爭,史稱松州之戰,松州之戰以吐蕃勝利告終。唐朝對吐蕃的戰略也從進攻轉為防禦。
-
9 # 樹聽月夜1
大唐和吐蕃曾兩次和親,但是在東亞霸權爭奪下卻是對手,唐朝和吐蕃曾幾次大戰,但唐朝輸多贏少。這跟地緣上是有關係的,吐蕃地處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這讓中原軍隊很不習慣。要想打敗吐蕃,就必須適應高原作戰。
而吐谷渾地處青藏高原邊緣地帶,是進入吐蕃核心地帶的必經之地,戰略位置非常重要,誰控制了,誰就會在決戰中佔據優勢。唐朝原來佔領了吐谷渾地帶,常主動向吐蕃進攻,後來安史之亂後,唐國力衰退,吐谷渾地區為吐蕃所佔,唐吐交戰,唐就往往處於劣勢,甚至被吐蕃一度佔領過首都,吐蕃在佔領吐谷渾地區一直成為唐朝的心腹大患,直到其內部解體,唐朝才送一口氣,但吐谷渾地帶也仍是難以收回。
-
10 # 海晏河清一灣月
冷戰時期的“北約集團”和“華約集團”,爭奪的是歐洲,冷戰嘛,誰敗誰解體!
大唐與吐蕃爭奪吐谷渾說到底還是為強大自己消滅敵人!爭奪吐谷渾只是這個目的措施之一!
1.吐谷渾地區是交通戰略要地,是大唐吐蕃發展強大法碼。
吐谷渾地區扼著東西方絲稠之路咽喉,阻擋著吐蕃向北向東發展的去路,不論誰得此地即刻會在爭奪中佔據上風。
2.吐谷渾地區物產豐富,優其盛產戰略物資~~優質戰馬。
在那個時代優質戰馬對任何一個政權都是極其重要的國防物資,誰擁有誰就有打倒對手把握。
3.奪取吐谷渾是確立地區霸權的決定性因素。
在那個時代確立地區霸權意味著能夠擁有更多更好的資源。
-
11 # 讀史解惑
雪峰居士認為唐朝和吐蕃為什麼要爭奪吐谷渾地區,毫無疑問就是因為地緣政治的緣故,為了各自的國家安全和利益所致。在分析之前,我們來先看圖就一目瞭然:
從圖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吐谷渾與唐朝首都長安及其河西走廊的位置非常近,要不是大山阻隔,甚至可以說抬頭就可以看見對方。然後我們再看吐蕃,吐蕃的另一面是喜馬拉雅山脈,也就是將其天然阻隔了進軍南亞次大陸的希望。因此,隨著吐蕃的發展、壯大,必然會垂誕富饒、美麗的中原地區,而吐谷渾就是其唯一最佳的進軍路線。而唐朝為了首都長安和河西走廊的安全,必然也會爭奪吐谷渾地區,建立緩衝地帶。
因此,介於各自的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目的,唐朝和吐蕃必然會誓死爭奪吐谷渾地區。歷史事實也是果然,雙方進行了長達兩百年的拉鋸戰,前期唐朝國力強盛,多以攻勢為主,取得過輝煌的勝利,不過這期間唐朝和吐蕃都是打打和和。後期唐朝首都長安甚至還被吐蕃一度佔領,不過那是安史之亂那會兒。等唐朝緩過神來後,又把吐蕃打回原形,繼續在吐谷渾地區進行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不過因為後期唐朝國力衰弱,多以守勢為主。直到吐蕃和唐朝兩國都先後丟失政權,這一地區的雙方拉鋸戰才告以結束。
-
12 # 瑞瑞說歷史
根據史料記載:吐谷渾(亦稱吐渾,中國古代西北民族 吐谷渾王國及其所建國名。原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遊牧於今遼寧義縣內。西晉末,首領吐谷渾率部西遷到枹罕(今甘肅臨夏)。後擴充套件,統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區的羌、氐部落,建立國家。至其孫葉延,始以祖名為族名、國號。南朝稱之為河南國;鄰族稱之為阿柴虜或野虜;唐後期稱之為“吐渾”“退渾”。後以吐谷渾為姓。用漢文。南北朝時,先後附屬宋、齊、北魏。唐代招其王為駙馬,封以青海王。後率部遷靈州,任安樂州刺史。八世紀中葉,其地為吐蕃攻佔,遂散居朔方、河東等地,漸與當地各族融合。663年吐蕃舉兵滅吐谷渾,首領諾曷缽率領殘部投唐涼州。一部分吐谷渾人留居故地,成為吐蕃屬國。
我們大致可以瞭解到這個吐谷渾只是個由原來的鮮卑後裔建立的一個小國,地處今天的甘肅南部,至於這一個小國為何值得當時的東亞兩大霸主,李唐和吐蕃在此大打出手呢,那我們再來分析下戰爭的獲利因素。戰爭對於任何一個政權都是不願意發生的,戰爭意味著軍費支出的增加,國民的傷亡,社會的不穩定,等種種不利因素。那為什麼還會有戰爭的發生呢?政治家基本上都是唯利是圖的人,他們發動戰爭,都是為了更大的利益。有的是解決國內內部矛盾,有的是增加政績,有的是為了掠奪資源,有的是為了未來的戰略佈局考慮,所以說戰爭就像一場投資,當其付出與收穫在與其風險相結合時,如果戰爭是有利的,那就會發動戰爭。
遠的不說了,就算從20世紀距今的各種戰爭,首先一戰二戰是因為德國不滿足西歐列強的對全球的利益分配,德國和一些新興資本主席強國想要獲取更多的資源,包括日本侵華戰爭也是為了獲取中國更多的資源。而北韓戰爭越南戰爭是一些國家為了在一些地區扶植自己傾向於自己的政權,雖然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失敗而歸,但是南韓確實美國透過北韓戰爭扶持的親美政權。而進來的伊拉克戰爭以及利比亞戰爭,美國都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石油資源,雖然利比亞,敘利亞並沒有和美國與直接衝出,但是卻被美國攻擊或者扶持其國內反政府武裝,反觀北韓天天在美國面前到處蹦躂,但美國卻拿他沒什麼辦法,還要與其談判。並不是美國懼怕北韓,不是打不過,而是不想打,北韓自身國土面積較下,而且沒什麼戰略資源,一旦對北韓開戰。南韓首爾將是一片焦土,所以投資與收穫不是正比,而且風險極大,這也是美國不願意對北韓開戰的原因。所以結合戰爭因素,以及圖谷渾自身特點,能讓大唐和吐蕃在此開戰的大概有以下幾點原因:
1 由地圖可知,吐谷渾是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道,無論是吐蕃向東發展,還是唐王朝要保證絲綢之路的安全以及進一步向西發展,吐谷渾都是繞不過去的一個交通要道。
2 吐谷渾在今天的甘肅南部地區,那裡由於氣候原因,那裡盛產戰馬,在之前的問答中我就提到騎兵對古代冷冰器戰爭的重要性。當時的騎兵算得上唯一的摩托化部隊,戰馬的重要性和今天的是有的戰略性差不多吧。所以唐王朝和吐蕃為了建立更強大的騎兵,都要去爭奪吐谷渾。
3因為當時吐蕃和大唐兩強爭霸,都需要諸多的附屬小國對自己的支援。在吐谷渾附近,存在著不少的小國,為了獲得這些小國對“未來大哥”的認可,大哥自然要秀秀肌肉了(就像美蘇兩國在阿富汗的戰爭)}
4當時吐蕃和大唐屬於敵對關係,本著“你想有的,我就破壞”,雙方都不允許對方有著這樣一個戰略要地,所以兩國在此對峙開戰。
透過以上幾點分析,吐蕃和大唐為了吐谷渾而開戰也就不足為怪了。
回覆列表
吐谷渾位於祁連山脈和黃河上游谷地,是吐蕃進出青藏高原進攻隴右安西的必經之路,同樣唐朝依靠關隴貴族建國,關中隴右是核心領土,要想保護關中隴西北方向的安全,必須佔領吐谷渾和安西。
為了吐谷渾唐朝和吐蕃這對甥舅之國整整糾纏了兩百多年,直到兩國相繼滅亡。一直到唐玄宗安史之亂前,唐朝都處於上風。
安史之亂後,吐蕃全據吐谷渾故地,並佔領了隴右、河西等地。原來生活在河西、攏右的漢族淪為吐蕃的奴隸。
其時“自輪海已東,神鳥、敦煌、張掖、酒泉,東至於金城、會寧,東南至於上邽、清水,凡五十郡六鎮十五軍,皆唐人子孫,生為戎奴婢,田牧種作,或叢居城落之間,或散處野澤之中”。這些漢族在吐蕃數十年的統治中,他們被“賜部落之名,佔行軍之額,由是形遵辮髮,體美織皮,左衽束身,垂肱跪膝。”不論從生活習慣還是文化風俗上都已逐步蕃化。
唐會昌二年(842年)吐蕃贊普朗達瑪被佛教僧人拉隆·貝吉多傑刺殺。其死後,俄松、乞離胡二子相互爭位,吐蕃分裂。 此時統治吐谷渾故地的是吐蕃溫末部酋長論恐熱和尚婢婢。
溫末是個多民族聚合體,既有早期的象雄、蘇毗、西域諸羌、吐谷渾等族,又有河隴漢族,最後又融合一部分河隴吐蕃人。這些各有特點的族裔,在吐蕃軍隊中經過長期磨合形成了自身的默契和文化,使他們能夠在吐蕃末世的河隴亂局中,能夠互相認同、抱團求生。並最終成為一個實力強大的軍政集團。
唐會昌三年(843年)吐蕃洛門川討擊使論恐熱和鄯州節度使尚婢婢在隴西交戰正酣之時,為了打擊論恐熱屬下的所謂“三部落”。尚婢婢曾採用了一條釜底抽薪之計,他在河隴地區廣發檄文,其中言到:“汝輩本唐人,吐蕃無主,則相與歸唐,毋為恐熱所獵如狐兔也”。檄文發出後,“於是諸部從恐熱者稍稍引去。”
敦煌儲存的文書資料中,曾有張議潮向唐朝廷進表,其中提到:“鹹通二年收涼州,今不知卻廢,又雜蕃渾。近傳溫末隔勒往來,累詢狀人,皆雲不謬。伏以涼州是國家邊界,溫末百姓本是河西隴右陷沒子將(孫),國家棄擲不收,變成部落,昨方解辮(辮),只得撫柔。”
最後這些溫末部落演變為今天的青海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