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嵐予孤舟
-
2 # 寧北記憶
朋友,你好!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天下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孩子的。原來我也和您一樣認為父母不愛自己,但是長大以後慢慢明白,父母也有父母的無奈。
我童年的陰影:小時候,相比於哥哥來說,我吃的穿的都不如哥哥。一塊麵包我只吃到四分之一,為此我很生氣,把手裡四分之一的麵包扔了出去,母親打了我一頓。我心裡很是不服氣,為什麼不能我和哥哥一人一半呢?
再大一點的時候我記憶中八十年代,母親就給哥哥買了38元的棉衣服,是那種掛著“金線”的格子樣式的,而我穿的都是哥哥剩下的,我的心裡也是不甘心,為什麼我總是穿舊的呢?
到了哥哥升初中的時候,家裡給了他一個大腳踏車,而我只能走路。好不容易後來有個小一號的“鳳凰”腳踏車我又以為那是給我的,結果最後還是給了哥哥,我卻騎著最大的腳踏車。
到後來家裡又有了個不帶大梁的小車子,我認為這次終於輪到我了吧?可事實遠不是這樣,我還不是沒能得到和自己身高匹配的腳踏車。
我也經常合計,我是不是親生的?為什麼好吃的哥哥吃的多?為什麼我個子矮卻給我最大的腳踏車?這些問題在小時候是沒有答案的。
面對升學,父母夜裡的抉擇。哥哥先我兩年考上大學,家裡供他讀書已是捉襟見肘,就在我拿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那個夜晚,我聽到了父母的對話,他們以為我睡著了……
父親說“要不別供寧寧了,供一個已經借債,再供一個這日子啥時候是個頭啊?”其實我不怪父親當時這樣的想法,因為那時候家家幾乎都差不多的日子,很多孩子初中都沒畢業就不讀書了,相比於我們家已經供出去一個學生的家庭來說,日子是很難的!
母親回答父親說“你供了老大,不供老二,將來孩子要是在農村不幸福,將來會恨咱們的!”父親母親僵持著。最後那個假期裡我沒想過我會讀書,直到有一天母親叫我收拾行李去學校我才知道“我讀書的錢借到了。”
所以父母不是不愛我們,而是他們有他們的難處,至於我們什麼時候能夠理解他們,也許長大後,也許一輩子也無法理解……
成年後的紛爭:母親生病出院後,決定誰來照顧的問題上,哥哥的意思是母親在他們家,但是他沒時間照顧,讓我過去他們家照顧母親,我是不同意的。
因為既然是我來照顧應該在我們家多方便,我既可以照顧孩子,又可以照顧老人,可是我去哥哥家照顧算是怎麼回事?我總不能攜家帶口的都去哥哥家吧?我闡明瞭自己的觀點後,母親和哥哥一頓數落我。
為此母親在出院前幾天都不理我,我並不知道哪裡做的不對,儘管受了委屈,可也硬著頭皮按照他們說的去做。好在母親的病得以痊癒,這讓我忘記了當初的不愉快。
其實想想從小到大我也多次覺得父母是不愛我而特別愛哥哥的,但是長大以後逐漸明白了人的一生中有很多無奈。比如我有兩個孩子,我希望大孩子會讓著小孩子的同時,又擔心大孩子會成為凡事沒有原則就退讓的人,這是每個做父母的矛盾之處。
沒有為人父母前,總想著一碗水端平,有大孩子的一份就有小孩子的一份,可實際情況是儘管我努力平衡卻還是無法做到絕對平衡,為此我的大女兒也是受了很多委屈的。
但是從內心裡來說,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就題主而言,可能是父母的哪些舉動給你造成了父母不愛你的錯覺。希望我能用我的例子來告訴你“有些事情短時間內不會有答案的,只有經歷過一些你才會一點點解開心中的疑惑。”我們不是完美的,父母的做法也不會盡善盡美,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才能家和萬事興。
-
3 # 美美的梅姐
農村有句俗語:老大寵,老三慣,最不待見是老二。
不知道你的情況是不是和我一樣。
我在家排行老二,上邊一個姐姐,下邊一個弟弟
好像大家都統一認為,老二最不受寵,其實我也有這種心理。
父母偏愛老大,這點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是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初為父母的喜悅,他們所有的愛都傾注在第一個孩子身上,自然是比較疼愛,重視老大了。
老二呢,因為有第一個孩子的經驗了,就不會像照顧老大那麼精細,俗話說,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他們也沒有了第一次當父母的喜悅和激動,他們的耐心耐性都在照顧老大中消磨的差不多了,對老二的關心相對會少一些。
老三呢,是家裡人眾望所歸,這個時候老大,老二也已經長大,父母對他們的照顧也慢慢減少,父母又會把所有的疼愛傾注到最小的老三身上。這個家裡最大的孩子——老大,也開始承擔一些家庭責任,和照顧弟弟妹妹了。
有時候想想做老二挺好的。
小的時候,爸媽去割麥子,總會帶著姐姐弟弟,把我留在家裡讓我看家做飯,現在想想挺幸福的,說實話,家裡的農活,三個孩子我是做的最少的,那個時候我也曾經覺得爸媽不愛我,但是現在想想,我覺得爸媽最愛我了,不願意讓我做最苦最累的活。
在家裡,老大最大,自然責任就最大,付出最多,老三最小,自然關注期望都在他身上,老二多好呀,不用承擔太多責任,也不用讓父母把期望關注都放在自己身上,壓力也是最小的。
其實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他們沒有所謂的更愛誰,更疼誰,只是他們愛每個孩子的方式不一樣,不要把所謂的不愛放大,應當找到他們愛你的方式,去體諒他們愛你的方式,家裡孩子多,肯定會有愛的不平均的情況,自己做父母后,會發現想一碗水端平太難了,自己都做不到,為什麼要求父母要做到呢!
-
4 # 淨沙智慧心理
四十而不惑。到了這個年歲,人生的經歷已經比較豐盛,對他人對自己更加清晰;對情感已不再像年輕時那樣懵懂與期待,有了自己的思考與立場。而此刻萌生出這個念頭,其實只是你自己突破了自己思想上的侷限,對人生進行了更深層的思考,帶你觸控更真實的自己。
或許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你對“父母一定愛子女”是深信不疑的,只是到這一刻,在某些事情的觸發下,你內心深處真實的聲音——這種做法不是愛,才冒出來,把你自己給嚇住了!而在反觀過程中,你發現一路走來,是有很多不公平發生,但那時的自己並不敢反抗,所以用“父母一定是愛我的”壓住自己的委屈,然後,到現在才會聚整合你腦中的“突然發現”。這其實只是你突破了自己那個唯一的觀念,加入了“父母也有不愛自己的時刻”的念頭,儘管這個事實讓人痛心,然而你的認知卻進了一步,變得更加客觀。
人無完人,父母也並沒有“完美父母”。沒人天生會當父母,只是在生育了孩子之後摸著石頭過河,形成父母—子女間特別的關係模式。有的孩子乖巧聽話,讓父母省心,這不是說父母會更愛他,可能在多子女家庭裡,這樣的孩子反而是處處需退讓的,因為好商量;而會哭的孩子有奶喝,鬧騰的孩子更得父母的關注,更懂得爭取到父母的付出,所以父母與他的交流更為密切;在這兩種孩子衝突時,有些父母為了省心,會讓乖孩子不要與熊孩子計較,避免衝突……
特別是五六十年代的父母,多忙於生計,沒有現在那麼多的育兒指導,更不會考慮會不會造成心理創傷這些問題。能將孩子養大,已是花了他們很大的力氣。而他們的思想定然存在各種侷限,像重男輕女,死要面子,老好人……你要看清,他們的時代給了他們的性格,他們可能一輩子都沒思考過這些想法有什麼錯誤,養孩子有什麼過錯,這就是他們。而你,已經超越他們,會去發掘事情更多的可能性。
養育之恩,我們應謹記於心,並在他們年老之時進行反哺。或許你覺得他們的愛是不公平,有傾斜性的,不可否認的是他們也給過自己那一份!
而在這個人生及半的年齡,他們已是耄耋之年。他們在情感上,身體上已經退化,成為那個更需要被照顧的人,我們已經成長為照顧者!角色已然轉換,你有沒能力去給予他們愛才是你的課題。
我們的內心都住著一個小孩,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愛。但是事實就是,父母和我們就是想法不同的人,我們無法去改變他們,只能好好地愛自己,並將自己對愛的理解,傾注給下一代人。
願你走過內心的糾結,成為一個更有愛之人。
-
5 # 情感營養線上
人都四十歲了,已經是成年了,還要去糾結父母愛不愛自己麼?
凡事不可強求,你已經到了可以自己給自己愛的年齡了,父母愛你,你就接受著,不愛你,你就自己愛自己唄。
-
6 # 11396973
我是26歲多發現的,你比我發現的晚,不是比我幸福多了很多年嘛,這就可以了。我剛開始也痛苦過,不過現在放下了。
-
7 # 5樂怡兒
40歲的人已到了不惑之年,上有老下有小。你自己也是為人父母了,為什麼還說這樣的話呢?
我外婆一生就喜歡我大姨,不怎麼關注我小姨。在她生病期間,我小姨一直回去給她洗澡。但是她跟外面的人說一直都是我大姨回去給她洗澡的,我小姨一次都沒回過。我小姨又委屈又生氣,在外面抹眼淚。大家都勸她說,不要跟她計較,我外婆是因為太想她大女兒了,但是她大女兒就是不回去。她就一直幻想我小姨就是大姨。我小姨擦乾眼流,繼續給我外婆洗澡擦身。
這個時候作為子女,還能跟父母去計較這些事情嗎?只能做到默默的贍養父母就足夠了,做到自己心中無愧疚即可。
-
8 # 漫秀家動漫
父母愛不愛你,你都到了40歲了,我能說什麼父母沒有愛不愛誰,只有偏心誰,別說不愛,人無愧於心就可以了,父母養你成人就是最大的愛,
-
9 # 子暢MrsChange
兩個字:接受。
為什麼這麼說呢?由於已經40歲了,到達不惑之齡,如果不接受這個現實,就有可能抱怨、自憐自艾、痛恨、嫉妒、生悶氣……這些情緒並不是不允許存在。
而是對於40歲的人來說,如果不接受現實,就容易不小心就陷入負面情緒中,反而浪費了本應面對的現實,忽略了當下更值得做的事。
比如:花時間精力去做自己熱愛的事、發揮自己的才華、對小家庭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任、為養老做身體和心理上的準備、為培養後代而花心思……
當一個人接受現實之後,才會逐漸活出“成熟”來。這時,才會明瞭自己早已成人,就算父母不愛自己,那也危及不了自己的生命,也干涉不了自己想要活出的未來。
其實,要求父母愛自己,本就是小孩子、小嬰兒的本能,因為嬰幼兒時期,若失去父母的愛,不被父母關注和養育,孩子是無法生存下去的。但從理論上來說,一名成年人,滿了18歲,就可以自己給自己愛了。
這時,可以學著當自己最好的父母,給自己鼓勵、支援、勇氣;
給自己安撫、滋養、照料。要知道,一個人在世間,最重要的關係,即自己與自己的關係。而非一直像個小嬰兒,乞求父母的愛。
當願意當自己最好的父母后,也就是接受現實後,內在成熟時。你會發現,這句“父母根本不愛你”“只愛誰誰誰”,用詞有些絕對。你可以嘗試找找父母愛自己的一個理由,只需一個,比如:父母花錢讓我讀書了;父母沒有讓我餓死……當然,我們仍可以找出各種理由,說明他們這麼做不是出於愛。但是,對於40歲的人而言,如果長期這麼想,其實是自己為難自己。
如果沒有愛,孩子不可能長大。養育本身也是愛的一種表現。
當然,這裡不是否定你的感覺,你感受到父母更愛姐弟,你可能委屈、不安、憤怒、恐懼……那些感受都是真實的。只是不建議你用過度絕對的話語來表達。
你可以做的是:首先,減少過於絕對的話語,比如“根本不愛”這類詞。這是“絕對化思維”,只要找一個反例,這句話就被推翻了。這會顯得你不像40歲該有的成熟;
其次,是深深接納“父母不夠愛你”這個事實。與那些情緒呆在一塊,你才會發現現在的自己,即使沒有他們愛,你也可以好好愛自己,給自己力量和支援;
然後,是做自己最好的父母。想想從小到大,你最希望父母給你怎樣的愛?你希望他們對你說什麼、做什麼?然後,學著自己給自己;
如果這幾步都做到了,也許你的“父母根本不愛我”這個觀念會有改變,你可能會感受到愛,雖然那不是你一直期望的方式。
當然也有可能你依然感受不到愛,那也沒有關係,因為你已經自給自足,也有機會從父母以外的其他人那裡看到愛;
還有可能,當你觀念轉了,你對待父母的態度變了,他們對待你的態度也可能改變,你們有機會進行溝通時,才有機會把心結解開。
祝福你。
-
10 # 向日葵7O89
你不再是一個“應該無條件去愛”來提供“成長的營養”的孩子,你要做一個“值得愛”,懂得用自己的值得去換父母的愛的人。有一個會表現的姐姐和弟弟,確實很沮喪。但是父母可能也沒有在你身上,找到你值得愛的理由,這是公平,對等的。
當你是成年人,你更要學會平等的跟父母交換,而不是放棄原則,去迎合父母的標準。因為有些父母的標準,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他們想要一個老實人,但是骨子裡又看不起,欺負,只是利用老實人,作為父母,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標準是自相矛盾的。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一個柱子,支撐和依靠,卻用了培養依賴的模式。
你作為一個成年人,可能要拿出自主和主見來,成為一個獨立自信,有擔當的人,贏得父母尊重的愛,而不是為迎合父母標準討好,乞憐,削足適履。如果父母不是真的懂你,你要多溝通,而不是扭曲,喪失自我標準,要堅持做一個有價值,值錢,靠譜的人。
如果你的父母會正確的愛,就會愛你,如果你父母不會正確的愛,你迎合他們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會徹底毀了你,你的人生。你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為“父母的愛”而扭曲自己。
回覆列表
好好愛自己,即使這個世界拋棄了你,你還有自己。對自己好一點,努力工作,想買就買,該花就花。或許物質金錢不能填補內心空白,但是要相信,這個世上,總有那麼一個珍惜你的人,只是還沒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