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吳宮草木晉代衣冠

    因為秦始皇沒有料到自己會暴死沙丘,扶蘇因主張儒家而被始皇帝派到邊境去監軍,而執掌邊境大軍的是扶蘇的老師蒙恬,可以說是把兵權給了扶蘇。同時也是讓扶蘇知道他篤信的儒法對胡人毫無用處(武帝衛太子有位親信經常向太子宣揚儒家學說,武帝就把他派往邊疆,讓他用儒法對待胡人,沒過兩年就死了)

  • 2 # 曉夢龍

    對故事梗概做一個簡單回顧。

    秦始皇統一天下,採取高壓暴政,頻繁的徭役、焚書坑儒等等;皇長子扶蘇深受秦始皇器重,但扶蘇的政見與始皇相悖,他認為天下初定,應該休養生息,曾力諫始皇廢除焚書坑儒的法令。此舉“觸怒”秦始皇,始皇便將其“貶黜”到邊境上郡去督師蒙恬軍隊,修築長城、抵禦匈奴。如題主所說,蒙恬軍隊有30萬之眾,是一支精銳之師!可以說,扶蘇掌握了大秦帝國最精銳的部隊。

    事情的蹊蹺就在這裡!我們來解析一下“觸怒”和“貶黜”。

    1、為什麼會觸怒?

    首先,是政見的不和。秦始皇認為天下初定,人心不穩,六國舊貴族不甘失敗,復辟之心依舊熾烈,應當堅持法治,高壓政策,這樣才能使人民恐懼,放置暴亂;扶蘇認為天下已經統一,經過漫長的戰亂,人心思安,應當給予百姓休養生息的機會,採取寬鬆的治國政策。誰對誰錯?其實不可一概而論,這是統治者統治國家的兩種典型思維,一種是威,一種是恩。用威來震懾百姓,使其不敢;用恩來感化百姓,使其歸附。始皇和扶蘇各持一柄,這是矛盾的始發點。

    其次,是皇權的威嚴不可觸動。扶蘇的政見很有遠見,但一開始就施行仁政,可能條件並不充分。秦始皇很有可能意識到這一點了,他知道扶蘇的建議很中肯,也是對國家好,但是作為皇帝的他,不能承認自己錯,皇帝向長子認錯,是一種十分微妙的政治局勢。始皇只能說扶蘇錯,錯了就該受罰。但是秦始皇對扶蘇的處罰也很微妙很有深意。

    2、真的是貶黜嗎?

    秦國的法律很嚴,如果秦始皇當真覺得扶蘇有罪,那就會給很重的處罰。但是秦始皇給予扶蘇的處罰是讓其到邊境督師,相當於把30萬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了扶蘇,這真的是“貶黜”嗎?把軍權給了扶蘇,卻又為何不立為太子?始皇的這個做法,充分展現了始皇帝深不可測的帝王心術!

    首先,可以確認,始皇帝還是十分信任和器重扶蘇的。名為貶黜,實為歷練。把30萬軍隊交給扶蘇,一方面使扶蘇得以經歷鐵與血的沙場歷練,一方面也使扶蘇獲得了不可小覷的政治力量。

    其次,把扶蘇派到邊疆,遠離中央政府,並不是始皇對扶蘇的不信任,而是對權利這個具有致命誘惑力的東西不信任。扶蘇沒有野心,不代表以扶蘇為核心的政治利益集團沒有野心。扶蘇作為皇長子,絕對不是簡單的以個人身份存在與朝廷,他的身邊必定圍繞著野心家和陰謀家。扶蘇出於對國家的責任,對始皇進諫,很可能被一些小人加以利用,激化父子之間的矛盾,矛盾如果激發到不可調和,將難以收場。這樣的例子是有的,有太多的兒子被利用,殺掉老子,攫取權利,比如趙武靈王!始皇帝將扶蘇“貶黜”到邊境,名為處罰,實為保護,使扶蘇避免陷入權利鬥爭的漩渦中被利用被消耗。

    最後,為何不立扶蘇為太子?這個問題和上面的分析有關聯。

    一方面,給了扶蘇軍隊,再給扶蘇太子的名義,這就給了扶蘇過度的政治資源了,始皇帝害怕扶蘇駕馭不了這樣的政治資源。

    另一方面,始皇帝本身對權利也無限痴迷,他只能在確保自己有足夠的安全感、掌控感的前提下,儘可能的給予扶蘇資源和成長。他害怕扶蘇掌握過多的資源,威脅到自己的地位。

    綜上所述,始皇帝“貶黜”扶蘇,卻又給扶蘇軍權,給扶蘇軍權卻又不立為太子,這些舉動充分展現出了一個帝王的權術手段!始皇帝唯一沒有預料到的是,死亡來的猝不及防,李斯和趙高膽敢偽造詔書。可謂百密而一疏!

  • 3 # 靜哥哥WBS

    一 他沒想到自己那麼快掛了

    二 他不相信別人,自己兒子也不相信

    三 沒來得及,而且立了遺照也被改掉了

    四 他高估了扶蘇的智商

  • 4 # 日慕鄉關

    秦始皇的確沒有立太子,不僅沒有太子,也沒有立過皇后(此處屬於歷史研究空白,是否有皇后有待考證,現有資料未體現)。

    為什麼不立太子,不立皇后,歷史並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從秦始皇的個人經歷來看,可以管中窺豹,做一番推論。

    秦始皇雖然是皇子出身,但是出身經歷十分坎坷,從小就見識了宮廷鬥爭,小小年紀就被送到趙國做人質,即位以後又先後經歷了與呂不韋,嫪毐等人的權力鬥爭,對於女人以及接班人十分敏感,況且自身雄才大略,比較自信,可能是他不願意立太子的主要原因。

    但是即使沒有立太子,扶蘇也是他心目中的第一人選。

    從扶蘇的名字來看,取自詩經“山有扶蘇”,有枝繁葉茂,光大門楣的意思,這個名字無疑寄託了秦始皇對接班人的期望,加上扶蘇是長子,才能出眾,凡此種種,無不說明扶蘇是繼承大統的不二人選。

    但是這位王子卻與老爹的性格不一樣,尤其是在統治天下的方式方法上,秦始皇崇尚暴力治國,以絕對的暴力管制天下人,而扶蘇崇尚“仁治”,仁者愛人,與父親的理念產生了碰撞,進而在“焚書坑儒”這件事情上發生了嚴重衝突,秦始皇一怒之下,把兒子趕到邊境去監督蒙恬修長城。

    問題中說的把三十萬大軍交給扶蘇也不準確,這三十萬大軍的統帥是大將軍蒙恬。

    在我看來,秦始皇把扶蘇發配到邊疆去修長城並非是一時衝動,而是蓄謀已久的一石三鳥之計,於公於私都十分完美。

    第一:可以鍛鍊一下扶蘇的能力,畢竟長在深宮,缺乏治理國家的實踐經驗,在一線去實地工作一段時間可以增長見識,為以後接班做準備。

    第二:與蒙恬培養感情,蒙家三代大將軍(蒙驁、蒙武、蒙恬),可以說是秦國柱石,蒙恬更是手握重兵,扶蘇想順利掌握政權,沒有蒙恬的支援是不行的,所以要提早培養感情,為以後接管軍隊做準備。

    第三:監督蒙恬,畢竟蒙恬掌握了秦國最強大的軍事力量,雖然忠心耿耿,但是以秦始皇多疑的性格,未必完全放心,把扶蘇派過去可以有效監控蒙恬。

    所以說,雖然沒有立太子,但是秦始皇心目中的太子或者說接班人就是扶蘇。

    第五次巡遊返程的時候,秦始皇突發疾病,此時他已經知道自己撒手在即,所以立馬給扶蘇取信,要求速回長安辦理喪事,史記原文記載:喪會咸陽而葬。

    指明讓扶蘇來主持葬禮,意思就是指定他做接班人,可惜這道詔書被李斯趙高扣押篡改,讓胡亥登基,責令扶蘇自殺。

    這哪是篡改了詔書,篡改的其實是秦國的國運,秦始皇的多疑讓他在多年的權力鬥爭中牢牢把握住權力,卻也讓他失去了平安交接的機會,一念無明,人算不如天算!

    可惜了一位德才兼備的好皇子!

  • 5 # 龍鎮

    糾正一下,秦始皇沒有將30萬大軍交給扶蘇,而是交給蒙恬。扶蘇當時的身份是監軍,並不是大將。如果真的授予扶蘇兵權,反而說明一件事:秦始皇壓根沒有想過要立扶蘇為太子。為什麼這麼說?自商周以來,中國就有太子不帶兵的傳統。國君如果賦予太子帶兵的權利,意味著太子已經很危險了。最典型的案例,是春秋時期晉獻公想除掉太子申生,便命他帶兵討伐東山。大臣裡克表示反對,說帶兵打仗,是國君和卿大夫的職責,不是太子的份內事。太子領兵,如果事事都要國君請示就會失去威嚴,擅自發令就是不孝,所以太子不能帶領軍隊。晉獻公馬上說,寡人有那麼多兒子,將來誰繼承君位還不知道呢!而申生聽到這個訊息,第一反應也是:“吾其廢乎?”也就是“我要被廢掉了嗎?”

    由此可見,秦始皇不給扶蘇兵權,而是令他到部隊去鍛鍊,實際上是把扶蘇當作接班人在培養。那他為什麼又遲遲不肯立扶蘇為太子呢?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當然是在考察。扶蘇為人忠厚,而且有愛心,在秦始皇看來,是一種軟弱的表現。秦始皇擔心,如果將國家交給扶蘇,他能不能震懾天下,維護秦朝的統治?按照《史記》的記載,秦始皇派扶蘇到上郡監軍,是因為扶蘇反對坑儒,惹惱了秦始皇。其實,秦始皇此舉,何嘗又不是想讓扶蘇接受血與火的考驗,變得更堅硬,更冷酷一點?

    另外一方面,則與秦始皇的心態有關。秦朝剛剛建立的時候,他還是比較理智的,自稱始皇帝,而且規定繼任的皇帝叫二世、三世,直至萬世。可是,一位叫徐巿的方士改變了他的想法。徐巿向秦始皇上書,說海中有三座仙山,分別叫蓬萊、方丈、瀛洲,山上有仙人居住,可以傳授長生不老的藥方。吃了長生不老藥,想活到多少歲都不是問題。秦始皇大感興趣,按照徐巿的要求,派了數千童男童女,跟隨他駕船入海去尋訪仙山。結果自然是沒找到。徐巿又去了幾次,每次都空手而歸,但他總能說服皇帝保留希望,再給他一次機會。最後一次,徐巿乾脆就沒回來了,有可能已經葬身大海,也有可能漂流到了日本。但是秦始皇仍然沒有死心。死心才怪!他一生雄才大略,建立蓋世功勳,超越三皇五帝,到頭來還是逃不過生死之關,叫他如何釋懷?後來,他又聽信方士盧生、侯生,想盡各種辦法求長生,而且不辭辛苦,不斷東巡——表面上是為了巡視天下,震懾四方,其實從他內心深處講,每一次都東巡都要來到海邊,可不就是還盼望著徐巿給他帶回長生不死之藥麼?因此,秦始皇不想立太子。立太子就意味著承認自己終將是會死的。而且,當時他才不過五十歲,就算擺脫不了凡人的命運,他至少也是希望自己活到七八十歲的,沒有必要那麼早立太子。

    所以,一生果斷的秦始皇,在立太子這件事上始終猶豫不決,最終讓趙高和胡亥鑽了空子。所謂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大概就是這樣吧。

  • 6 # 漩渦鳴人yy

    這第一,可能就是因為公子扶蘇實在是觸怒了當時秦始皇所執行的政策核心,秦始皇作為統一天下的千古一帝。經歷過統一戰爭更是在歷次的大巡遊之間看到天下的風土民情。對於統一的渴望。秦始皇不比任何人都弱,但是不同意他的兒子扶蘇,秦始皇是親眼見證過混亂。給整個國家帶來的災難的。所以在統一天下?這個問題上,秦始皇有的近乎病態的執著,它不單單是要整個天下,都一同整個國土都盡情他更是希望整個人民的風俗習慣,都能夠向秦國靠攏,但是他底下的那些百姓,尤其是六國的那些百姓,他們生活的那個習慣間保持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他們不會說因為你的軍隊到來而改變我的生活習慣。所以,秦始皇為了加快自己的統一大業,就會破格的使用嚴厲的手法迫使這些不是秦國的本土居民去學習,秦國的律法學習秦國的民風民俗,這就是統1°量衡的為什麼會存在?但是扶蘇卻不管,扶蘇是生活在皇宮大院的。從小含著金湯匙長大,那這樣交到他的大部分都是一些讀書人,或者說是儒生,那這樣,他對於整個天下百姓蒼生的本意。也就看不大清楚了,我不是說其他的,我是說儒家的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的爭論。對於秦始皇而言,人性的善惡,他早已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對於公子扶蘇而言,人性究竟是怎樣的。估計他一直都很模糊。所以父子兩個在執行的政策,上面也出現了一點點分歧,如何能快速的交到他的兒子能夠成為一個懂得天下人性的君王呢?把他發配到地方吧但是如果把他發配到地方,將來他如何去運用自己的能力去某得整個權力的地位呢?所以就把它交給軍方吧。當時大秦的三隻軍團一直是觀中集團。這是離秦始皇最近的一支軍團。好像交給他也沒什麼意思,那麼,南越的那隻軍團怎麼樣,太遠了,回來都不方便。想來想去,也就只有蒙恬的那30萬大軍可靠一點兒,而且蒙家父子世代為秦國敬忠。秦始皇對於蒙恬是最放心的。

    第二,秦始皇為什麼不立太子和皇后呢?原因就在於秦始皇的老媽還有他的那個呂不偉,鬧出了太多的荒唐事,搞得秦始皇對這件事有心理陰影。

    第三,秦始皇對於權力的迷戀。秦始皇這個人都有權利十分的迷戀,迷戀到什麼地步,他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不惜相信那些裝神弄鬼的傢伙,為他們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尋找長生不老藥,而且他還信了,這就導致,估計在他病危的那一刻,他都始終堅信自己能活下來,能夠一直延續這個帝國,千秋萬載。

  • 7 # 應作如是觀

    秦始皇,不是沒有立扶蘇為太子

    而是立晚了!!!

    這是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皇帝都要面臨的“立儲”問題。對於歷代皇帝來說,立誰為儲君,何時立儲君是最大的問題。

    自古以來,大多數皇帝立儲秉承兩個原則”立長“,”立賢“。立長,不是立第一個兒子,而是立正室的第一個兒子。立賢,則很好理解,就是立有本事的兒子。對於皇帝來說,儲君的能力大小是令人糾結的事情。儲君能力強,雖然有利於穩固江山,但是對自己的皇權會造成威脅。而儲君能力欠缺,則容易葬送祖宗基業。

    由於儲君擁有極大權力,且一般而言不會太笨,所以往往和皇帝發生衝突。儲君想要掌握更多的權力,皇帝則要限制儲君的權力。歷朝歷代儲君與皇帝發生衝突的事情屢見不鮮,例如漢景帝廢太子劉榮,戾太子不滿漢武帝寵幸佞臣江充、發東宮兵欲誅之;隋煬帝逼宮隋文帝退位等。

    所以,很多皇帝在位時,為了避免儲君與自己的矛盾,往往不會早早確立儲君,而是等到晚年,甚至時臨終之時才會定下儲君。

    秦始皇,作為始皇帝,其實對於秦二世的人選早有思量。只是沒有早早明確而已。

    “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

    秦始皇臨死前,寫信讓扶蘇從邊境返回咸陽,辦理喪事,而不是讓隨行的胡亥負責,則說明,扶蘇是秦始皇心中能夠繼承大寶的人選。

    由此可知,秦始皇臨死時,已經確立扶蘇“太子”的地位,只是時間有點晚而已。

    為何如此說呢?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所記載的“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趙高因留所賜扶蘇璽書”,其中璽書應該分開理解。“璽”,是傳國玉璽,“”就是寫有“與喪會咸陽而葬”的文書。所以,才有後面趙高勸說胡亥一段,“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長子至,即立為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婷會是東京奧運會女排MVP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