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荒古是加

    這句話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的弟子所著的《論語•為政》。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私塾教育的始祖。其弟子三千,其中賢者七十二人。《論語》一書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對後世有極大的教育意義。

    這句話的意思是:看一個人是什麼樣子的人,要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做事的心情。這樣的話,他怎麼能隱藏的了呢?他怎麼隱藏的了呢?

    這句話在現在的意義是,一個人的品性,體現在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要真正的瞭解一個人,就要去了解他的日常生活。

  • 2 # 曾憲英

    這種看人過去,看人現在表現,愛好,給人答分的基本方法仍有現實意義。

    怎樣認識人,評價人,從哪裡開始,從他過來走過的路,或說做過的事。一是人的名聲,幹過那些好事。另一點,看是否做過不仁,不義,不講信用的事,是否判過刑。

    認識人,看過去,還看現在,什麼愛好,如果有吃喝嫖賭抽,坑蒙拐騙偷,有這十種表現,這是個什麼樣的人,基本可判定。

    把一個人的過去和現在的所做所為都放在一起,一看便知這是個什麼樣的人。

  • 3 # X射線60945207

    這是《論語》中關於辯人識人的著名論斷。大意是說認識和了解一個人,要從三個方面入手,做事的動機、過程和結果。做飯了這三點,不管這個人隱藏的多深,都是能被認識的。它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要認識一個人,不能看他怎麼說,關鍵要看他如何做。

  • 4 # 太行山下小小強

    這句話的表面意思解釋起來比較的深奧,因為畢竟都是後人“揣摩”孔子的意思,至於他老人家是不是這個意思,沒有人知道。

    所以下面咱們一句一句的解釋,就很清楚了。

    這句話基本上是講“如何識人”的,這裡面的“識人方法”,就算是在現代,依然還是可以使用的。

    “視其所以”究竟“視”什麼?

    這句話有一個很常見的動詞“視”,簡單來說就是看。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想要知道一個人到底“怎麼樣”,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把這個人“約出來”,當面談一談。

    所以“視其所以”,基本上就是看這個人平時都幹了什麼,一定要眼見為實,這樣你才能真正的瞭解一個人。

    這種方法在咱們當今社會,也是很“普遍”的做法。

    比如,現在雖然網際網路很發達,影片聊天也很高畫質,但是兩個人談戀愛,還是要當面見見才放心。

    還有談生意的時候,無論你的商業計劃書寫的多好,想要讓一些大老闆給你“天使投”,依然還是要見面吃飯。

    透過和你面對面的交談,還有你在飯桌上表現出來的一些動作,基本可以判斷出你是不是一個“靠譜”的人。

    “酒桌上談生意”,其實吃飯是假的,識人才是真的。

    “觀其所由”究竟“觀”什麼?

    這裡面也是很常見的一個動詞——“觀”。

    簡單來說,還是“看”,不過是“看”的“plus升級版”,因為上面的“看”基本上就是眼見為實,你看到啥就是啥,“簡單粗暴”。

    但是這句話裡面的“觀”,就不會這麼“直白”了,這裡的“觀”,不但要看你平時明面上的一些事情,還要“暗中觀察”你不展現在明面的事情。

    還要判斷“所由”,就是揣摩你做這些事情的“理由”,或者你做這些事情的“動機”。

    因為大家知道,一個表面上看起來“很君子”的人,說不定背後是一個“小人”,這樣的人應該很多。

    高明的偽君子不會在一切可能的場合施展自己的技藝的。在所有不重要的事情了,誰能比他更公正、更誠實、更坦率、更高尚?——阿瑟·赫爾普斯我有本領裝出笑容,一面笑著,一面動手殺人,我對著使我痛心的事情,口裡卻連說“滿意,滿意”,我能用虛偽的眼淚沾濡我的面頰,我在任何不同的場合都能扮出一副虛假的嘴臉。——莎士比亞

    從上面的兩段名言可以看出,人類其實是“很虛偽”的,所以想要真正的瞭解一個人,還是要“暗中觀察”他做事的動機和理由。

    這種方法,在咱們現代依然適用。

    比如上面講的相親或者談生意,其實見面看一看,只是一個初步印象,初步印象不錯,才是“第一關”,接下來還會考察你的其他方面,就是“觀你所由”。

    “察其所安”究竟“察”什麼?

    這個依然是動詞,依然和“看”有關係。

    這三句話,“視”“觀”“察”其實是有一個遞進關係的,都是在教咱們如何“識人”,但是道理卻是層層深入的。

    先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所安”字面上意思,就是一個人“安心”的事情,引申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安心想要做的事情”,就是他心中的理想,人生觀和價值取向。

    這個東西更加高深了。

    還是以咱們現實的情況舉例,比如還是“相親”和“談生意”。

    第一關——“視你所以”。

    簡單來說就是“第一印象”,滿意了再說其他的,不滿意,“吃完這頓飯”,估計這輩子都不見了。

    第二關——“觀你所由”。

    表面上看起來看不錯,但是我還是不放心,還要“進一步”的觀察,從其他地方,蒐集一些“小道訊息”,看看你這個人的“人品”如何。

    要是你是個“行事不端”的偽君子,那咱們頂多是“多吃幾頓飯”,但是該“拜拜”的還是要“拜拜”。

    第三關——“察你所安”

    經過多次考察,發現你這個人還真的很不錯,但是還是不能輕易下“決斷”,畢竟有些人“隱藏”的很深。

    這個時候,應該來一點“靈魂的拷問”。

    來和你談一點更加深奧的東西,就是“察”一下你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取向,再直白一點,就是考察你的人性。

    當然在現實中不會這麼直白的去問,會採取一下“極端”的手段,畢竟靈魂的拷問不是那麼容易的,這裡面的東西就比價深奧了。

    不過影視劇裡面經常會看見,富人家的小姐,喜歡上一個“窮小子”,家裡面的人不同意,這個時候,就會設計出許多“難題”,這些難題甚至會威脅一個人的生命,只有在這種“極端的環境”下,才能看出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去向”,對富家小姐來說,一個人願意為她付出生命,已經是“愛情取向”裡面的最高境界了。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這就是“察你所安”在愛情裡面的體現,“安”的就是“對你好”。

    當然,現實遠比影視劇精彩,而考察人性,是“識人”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困難的境界”,因為人性很複雜,也很難考察。

    小結:

    到這裡,這三句話基本上都解釋清楚了。

    所以後面的,“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也很好解釋了,就是,如果一個人可以透過上面的“三關”,也就是上面三種方式的考察,那麼這個人的內心還有什麼好隱藏的。

    至於為啥孔子連著說了兩句,這個就不知道了,也許只記錄多寫了一句,也許孔子當年講學的時候,感情上來了,連著說了兩句,也未可知。

    瘦(sōu):隱藏,隱蔽。總結:

    大家知道,就算是在“今天”,“識人”依然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

    但是大體上離不開孔子說的這三種方法,透過“視”“觀”“察”(也就是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三種手段,基本上可以把一個人看透。

    我個人認為,其實能把前兩種方法用好,基本上就可以滿足日常需求了,至於最後的“察覺人性”,其實實際操作中,是很困難的,不過,想要“深度”的瞭解一個人,還是要“察覺他的人性”,哪怕是“淺層次”的,也會讓你更加了解一個人的“真面目”。

    附加小知識——孔子透過“視”“觀”“察”分辨出了“幾種人”?

    孔子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人,有聖人。審此五者,則治道畢矣如何鑑別呢?”

    這就是孔子分辨出來的五種人,原文的意思是,要是可以分辨出這五種人,那麼長久治安的統治藝術就全明白了。

  • 5 # 顏小二述哲文

    這是孔子的一句話,主要是告訴我們要真正瞭解一個人,不僅僅要看這個人當前所做的事情,還要綜合考察這個人過去所做的事情,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參考一下這個人做事是為了什麼、心安於什麼,這樣大抵就可以相對客觀地瞭解一個人了。

    其實,如果相對凝練一下這句話,孔子大抵是在告訴我們兩個道理:第一,人心隔肚皮。人的行為具有迷惑性,所以不可因人的某些行為而輕易對一個人進行判定。第二,日久見人心。即便一個人可以偽裝,但是日子久了,所作所為積累起來,大抵也能暴露一個人的本性,從一個人現在以及過去的經歷,往往能判斷一個人行事的目的,繼而能夠對這個人的本性有所瞭解。

    1、孔子的識人智慧“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這句話出自《論語》,要具體理解這句話,我們先來看看它的含義。

    這句話是說,我們想要了解一個人,首先看看他正在做什麼,然後再看看這個人過去做了些什麼,最後,再觀察這個人心安於什麼。這個時候,這個人還能隱藏些什麼呢?

    也就說,孔子告訴我們認識一個人要分三步,分別是“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和“察其所安”。

    所謂的“視其所以”,就是說要觀察一個人在做什麼。我們每個人做事,大抵都是有一個目的的,我們也可以大概從一個人正在做的事情來推理這個人的行事目的。但是,因為一時的行為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所以我們要判斷一個人的行事目的,還要結合這個人過去的經歷,也就是所謂的“觀其所由”了。當然,透過一個人的行為和經歷來判斷一個人,可能也能對這個人瞭解一二,但是總歸還是不太準確的。如果可以觀察到這個人的目標是什麼,理想是什麼,因為什麼而感到安心,再結合這個人過去的經歷和現在的作為,大抵就能瞭解這個人的性格大方向了。

    2、“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中的兩點啟示

    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總結出兩點啟示。首先就是人心隔肚皮,與人交往要有一定的警惕心,不要因為對方一時的好意而輕易交付自己的信任,這不是勇敢,而是草率。

    其次,就是日久見人心,這就是說,我們對於和他人交往一事來說,雖然要謹慎,但是也不能過度悲觀,我們可以在長久的相處中,瞭解這個人的過去,觀察這個人的言行,明白這個人安於什麼,繼而能夠對這個人的人品有一個相對客觀的把握,從而也能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交到值得的朋友。

    3、總結

    綜上所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這句話其實是孔子告訴我們的一個辨識人性格人品的法子,即我們可以綜合一個人當前的行為、過去的經歷和安於什麼,來綜合瞭解一個人。

  • 6 # 野狐習禪

    野狐試答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語出《論語 為政》篇,這一章句應當是孔子回答弟子如何來識人、察人的話吧。

    “以”此處當根據講,是指一個人做事的出發點,目的、動機。“由”是過程,也就是做事的方式、方法,用什麼手段。“安”就是做完事情以後的態度,指高興、遺憾、傷心、後悔、不好意思、內疚、無所謂等心理的外在表現。

    這句話可謂是識人、知人的金科玉律,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做的時候動機不同,方法手段不同,做完後的內心表現也會不同。這句話就是今天用於公安查案、破案都很有價值;用於考察干部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我們平時生活中和人打交道,識人、知人這更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 7 # 謀略殘卷

    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文,通俗易懂。說的是“如何看透一個人”的問題,即:孔子識人的3種方法。透過這3種方法的綜合使用,能夠令人無所隱藏(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方法視其所以,檢視他做過那些事、成績、貢獻觀其所由,觀察他做事的經過、手段、能力

    察其所安,考察他做事的動機、初心、志向

    用途

    這樣做的目的在於瞭解他的人品、能力、志向……,以便確定如何與他交往,如何安排使用等問題。

    本質

    這其實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方法論。

    中國古人善於總結,習慣從歷史的經驗教訓當中汲取智慧。國家大事往往以史為鏡,為人處世則習慣從日常事務“見微知著”

  • 8 # 讀一世界

    這是孔子講觀察一個人人品性格的方法,視、觀、察三重遞進。

    “視其所以”。他做善事,還是做壞事,這一眼看明瞭。但是,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視其所以,就是觀察他為什麼要去做這件事。觀察他的行為動機和居心。“觀其所由”。“所由”,是由哪條路來,這是觀察他採用什麼方式方法做這事。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取徑不同,有的人取捷徑,好冒險,有的人走平坦大道,不緊不慢。這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行為偏好和心術、性格。“察其所安”。“安”,是安心、安定、安樂。他做這事,心裡是否情願。“生知安行”,是儒家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一輩子做好事,一點沒做好,自己心裡就不安,自動就會調整,保持中庸,恰到好處。若是做了好事,但是不安心、不情願,終究他還會變壞。“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廋”,是隱藏。經過了三層遞進來觀察他,他怎麼隱藏得了呢?孔子說的話很深刻,我們可以先用來觀察自己:做一件事,做一個決定,問自己四個問題:1.是好事還是壞事?2.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3.用什麼方式去做?激進還是溫和?4.去做的時候,自己心情如何?是心甘情願?還是勉強自己,不得不為之?這四個問題自己認真回答了,就不至於自欺。不自欺,就不會欺人,你就是個好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爾蘭咖啡的口感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