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青年小聖說

    誠邀。恰好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來描述蘇軾蘇轍兩兄弟。

    提起蘇軾與蘇轍兩兄弟,不得不從一首家喻戶曉的詞說起: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公元1073年即宋神宗熙寧六年,蘇軾請調來到了密州任知州(市長),之所以來到這個地方,就是因為當時他的弟弟蘇轍在齊州(今山東濟南)任職,想著兄弟倆就近可以時常見面。然而天不遂人願,即使相隔不過百里,但由於種種事故,二人卻未得相見。三年後,熙寧九年的中秋之夜,蘇東坡與朋友及同事喝酒,“歡飲達旦”,大醉,連續幾年外調為官實有難言之隱的苦衷,無人訴說,非常思念自己的弟弟,做了這首詞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兼懷子由”。

    這首詞寫的真是太好了,詞的上闕與其說東坡把酒問青天,倒不如說他是在問自己,他在和自己的心對話。

    經歷了幾年的仕途,他發現了現實與理想的差距,自己曾經少年時期立下的青雲壯志也已經漸行漸遠,看到皓月當空,明亮皎潔,似乎那裡遠離世間一切的紛爭,自己也想乘風歸去,去那一方淨土,然而知道這是不可能的,那乾脆好好享受這人間百態,比如此時就應該賞月飲酒翩翩起舞。

    緊接著詞的下闋就回到了現實,想想離弟弟這麼近都無法相見,可見人生不如意十八九,更別提完美了,但只要人能夠過得平安長久,這樣即使相隔萬里,也能夠一同享有這美景。

    那麼蘇軾與蘇轍的兄弟感情又是如何呢?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親蘇洵,哥哥蘇軾並稱“三蘇”。

    蘇轍只比蘇軾小三歲,兄弟二人基本一同度過了童年,成長,求學。小時候哥哥經常帶著弟弟爬山,淌水,如果遇到不確定安全性的地方,蘇軾總會先行,而不讓蘇轍涉險。

    昔餘少年,從子瞻遊,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蹇裳先之

    但二人的性格完全不同。蘇軾性格張揚,有話直說,絲毫不計後果,而蘇轍則性格內向,沉穩內斂,二人可謂是“冰與火”。體現到作品上,蘇轍貌似不如哥哥的有名氣,流傳的廣,但這並不代表蘇轍的水平差,恰恰相反,蘇轍的文章初讀令人不覺暢快,但就像一罈罈陳年老酒,越讀越有味道,後來他倆參加科舉考試時,蘇軾制科考試獲得第一名,蘇轍也是考了第四次等,同樣高中,而且宋仁宗看過二人的文章後大喜,說道:

    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

    仁宗嘉佑六年,蘇軾到陝西任鳳翔判官,這是兄弟倆第一次分別,想著中間會路過澠池,於是蘇轍給哥哥寫了一首詩: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遊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六年前他倆曾經進京趕考時路過澠池,訪僧留題。如今,再次到這裡,心中有很多感慨。

    這感慨主要有二:

    一、二人已經成人,步入仕途,開始各自的人生,但官場非兒戲,命運掌握在別人的手裡,稍有不慎可能會落得滿盤皆輸,對於前途的不確定性產生了迷茫和擔心;

    二、與哥哥從小到大一起成長,如今哥哥先他一步獨自上任為官,以後兄弟二人想必也是聚少離多,“惜別”但又無可奈何。

    蘇軾收到後,為了寬慰和鼓勵弟弟,寫了一首:《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曾經接待咱們的那個老和尚已經死了,按傳統習慣,他的屍體經過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裡面去了;當時在上面題詩的那堵牆壁已經壞了,因此不能再見到舊時題詩的墨跡了。人生所經歷過的地方和所經歷過的事情,象天上飛翔的鴻雁踩在積雪的地上,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機會,留下了腳爪的痕跡,可是鴻還得繼續飛行,哪裡還去考慮南北東西!世間已經歷了滄海桑田的變化,到頭來就是過眼雲煙,連痕跡都不會留下,因此告訴弟弟你不不必為了未來而擔憂,還記得之前咱們進京,路途崎嶇坎坷直至人困驢乏,但最後不也順利度過了麼。

    元豐二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坐牢,生死未卜。蘇轍聽到訊息後第一時間派人趕到湖州為蘇軾送信,同時,蘇轍寫了一封奏章給皇帝,願意自己不做官來換蘇軾姓名,替哥哥求情:

    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今臣螻蟻之誠,雖萬萬不及緹縈,而陛下聰明仁聖,過於漢文遠甚。臣欲乞納在身官,以贖兄軾,非敢望末減其罪,但得免下獄死為幸。。。

    而蘇軾在獄中以為自己大限將至,唯一不捨的就是自己的弟弟,他寫了首絕命詩: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 ,又結來生未了因。

    可見兩兄弟的真誠感情。

    二人更是人生中亦師亦友的關係,蘇軾曾經給他的朋友李常的一封信中說道:

    嗟餘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吾少知子由,天資和且清。豈是吾兄弟,更是賢友生

    《送美叔詩》雲:

    我生二十無朋儔,當時四海一子由。

    而蘇轍對兄弟倆的感情是:

    撫我則兄,誨我則師

    就是蘇軾對於他,是長兄,更是教誨他的老師。

    蘇軾45歲被貶黃州,59歲被貶惠州,62歲被貶儋州,蘇轍也自然跟著受牽連而一貶再貶。

    紹聖四年,蘇軾被貶儋州,而蘇轍也被貶至雷州,二人終在廣西藤州見了一面,蘇轍送蘇軾出海,6月11日訣別於海濱。蘇軾作詩云:

    勸我師淵明,力薄且為己。微痾坐杯酌,止酒則瘳矣。

    這次見面也成為蘇氏兄弟的訣別。建中靖國元年,蘇軾從海南釋放北返,途中本計劃回到潁州與弟弟終老,但無奈朝局動盪,蘇軾最終決定住在常州,至此,終未能見到弟弟一面。

    臨終之際,蘇軾說道:

    即死,葬我於嵩山下,子由為我銘。

    蘇轍執書痛苦曰:

    小子忍銘吾兄!

    於是寫了《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並將蘇軾葬於河南浹山的小峨眉山,十一年後,蘇轍在穎昌病逝,終年七十四歲。

    什麼是兄弟?我覺得杜甫的兩句詩說的特別好: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真正的愛是無聲的,是長久的,蘇軾與蘇轍是兄弟,是師生,是詩詞唱和的良友,是政治上榮辱與共的夥伴,更是精神上相互勉勵安慰的知己,他們很好地詮釋了中國古代孝悌文化中的“悌”字,給我們後人留下了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在每年中秋之夜,都會想起蘇氏兄弟之間的這首名詞: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2 # 微微大青山

    好的不一般!因為弟兄兩個不一般的情意,成就了二人好多名垂千古的絕響。弟兄間真摯的情感,本人讀書千卷,能出其右的尚未發現。蘇軾豪放,更多詩意地表達了兄弟之情,千里共嬋娟就是懷子由。近代的周氏昆仲有望複製蘇門一段傳奇,可惜最後形同陌路。莊子有一個寓言,講的是匠人拿斧子除去別人鼻子上的一點汙跡,運斤成風,一揮而就。後來,有人想讓匠人重複這個傳奇,匠人慨嘆能承受運斤成風的人已經不在了,發出惺惺相惜的追念。弟兄感情一樣,需要彼此成就。蘇軾造就了蘇轍,蘇轍也成就了蘇軾。蘇軾大嘴一輩子,弟兄倆更多展示的患難與共的真情,更難得!

  • 3 # kmhfyk

    兄弟關係,蘇軾是蘇轍的哥哥,兄弟感情非常深厚,為官後聚少離多,但都有詩文唱和,書信往來。蘇軾遭烏臺詩案入獄和遭到貶斥期間,蘇轍一直用自己的收入貼補蘇軾,兩兄弟同為唐宋八大家,兄弟感情一直為後人稱道。

  • 4 # 尋洋

    蘇軾跟蘇轍兩個人的關係是非常好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跟你講幾個故事你就知道了。他們兄弟倆人的故事可以說非常感人,更是後人的榜樣。

    插畫:蘇軾蘇轍兄弟倆人

    第一:蘇軾跟蘇轍的名字

    有文化人就是不一樣,取名字都講究。哥哥的軾字:意思是“古代馬車上前方的橫木”,弟弟的轍字:意思是“車輪壓出的痕跡”。光看名字就知道這兩兄弟關係多好,一個在前面走,一個在後面跟著,所以說兩兄弟好了一輩子。

    第二:兄弟倆第一次離別

    兄弟兩人殿試完,相繼都給了官,蘇軾安排到陝西當判官,則弟弟留在了京城父親身邊,蘇軾走的那天,蘇轍送他一直從開封送到鄭州,這是倆人的第一次分開。蘇東坡寫了一首很長的詩來紀念這件事,其中最有名的一句是“登高回首坡壠隔,但見烏帽出覆沒”。當時蘇軾停了下來,就山隔著山,遠遠的看著蘇轍騎馬回去,越騎越遠,蘇轍的帽子一會冒出來,一會下去。可想而知當時蘇軾的心情。

    蘇軾畫像

    第三:《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相信大多數都知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我們總認為這是一首情詩,“什麼千里共嬋娟”,一聽感覺就是情詩,實際上不是,這首詩是他在密州,思念他弟弟蘇轍所寫的。“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這裡面的“子由”就是指的蘇轍,蘇轍的字叫子由。這首詩主要講的也蘇軾思念家人,他希望弟弟能夠平平安安,即便是相隔千里,也至少可以共同賞月。

    第四:死也要跟蘇轍在一起

    1101年,蘇軾病危,7月18號他把三個兒子叫到床前,跟他們說,一定要子由給他寫墓誌銘,他要跟妻子一起合葬在子由家附近的嵩山山麓。古代墓誌銘是不會隨便叫人寫的,都是會找生前最好的的好友和親人,要了解死者一生。而且蘇軾到死都要跟他的弟弟在一起,希望離他弟弟近一點。可想而知他有多愛他的弟弟。

    蘇轍畫像

    蘇軾和蘇轍是歷史上有名的兄弟情深,兩人相互幫助,一同成婚,一同上京趕考,一同當官,一同回家守孝,死後也一同葬在一起,後人稱之為“三蘇墳”。

  • 5 # 曹二牛

    歷史上,文人墨客中是親兄弟的有不少,比較出名的,比如有:曹丕和曹植、蘇軾和蘇轍、魯迅(周樹人)和周作人。

    想必大家都知道,一個是曹丕和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個是魯迅和周作人基本斷絕關係,互不來往。

    比起他們這兩對,蘇軾和蘇轍兄弟二人的感情簡直太好了!

    蘇軾、蘇轍兄弟二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從小一塊兒長大,不管在眉山故鄉,還是在京城的懷遠驛,他們兄弟一直形影不離,同窗共讀二十餘載。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離不開他們父親蘇洵的教育。

    蘇洵不僅親自教授兩個兒子讀書,經常陪伴他們左右,還帶著兩個兒子進京遊歷,拜訪歐陽修。

    這樣的家庭氛圍和濃烈的愛意,讓蘇洵、蘇軾、蘇轍三人共同成長,他們才華橫溢,並稱於世,人稱“三蘇”,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在踏入仕途後,蘇軾和蘇轍倆兄弟共同約定:“不論將來我們做官做到多高,要記得儘早功成身退”。

    “別太貪戀功名和富貴,早日一起歸隱田園,一起遊樂于山水之間,一起讀書,一起聆聽夜來風雨聲。”

    宋熙寧九年(1076年)八月十五日,蘇軾和弟弟蘇轍已經是6年未見,他寫下了一首流傳至今的中秋詞《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在這首詞前面蘇軾還加了一行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又一年中秋,又一輪月圓,蘇軾和弟弟還是隻能在不同的地方,舉頭凝望同一輪明月,遙想遠方的親人,這是多麼無奈和惆悵的心情。

    子由,你還好嗎?

    六年未見,你一定受了很多委屈,肯定有很多心裡話想和我說,你獨自一人還好嗎?

    一首飽含蘇軾對弟弟思念、牽掛之情的《水調歌頭》在這個特別的中秋月夜橫空出世。

    看著蘇軾酣醉淋漓寫下的文字,陪在一旁的夫人王閏之也禁不住潸然淚下。

    此情此景,此時此地,沒人比她更瞭解蘇東坡的手足情深了,也沒有人比她更瞭解蘇軾對弟弟的無限牽掛之情。

    蘇軾和蘇轍六十多年的兄弟情,無論是寒窗共讀,還是同遊山水,或是同享富貴,或是同受牽連,兄弟二人都一起患難,從無猜疑和抱怨。

    蘇軾和蘇轍是一種罕見的兄弟情深,手足之情。

    這份珍貴的手足親情也終於沉澱成了世間最美的文字。

    從此以後,每年的中秋月夜,“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就成了華人最美好的祝願。

    而蘇軾和蘇轍的兄弟之情、手足情深,也一樣被人稱頌,流傳至今。

  • 6 # 好玩的國學

    在中國文學史上,兄弟並稱為大文學家的有很多。比如曹丕曹植,但這兩位一個是太子,一個是想做太子,兩兄弟互撕,絕對算不上感情深厚。宋代詞人宋祁和他的哥哥宋庠也是一對文采很好的兄弟,但是宋祁整天大吃大喝喝花酒,哥哥老是勸他也不聽,所以這倆兄弟的關係很一般。魯迅與他的兄弟,好像關係也不大好,在文學史上留下兄弟情深的故事的,以蘇軾和蘇轍為典範。

    蘇軾和蘇轍一同參加考試,一起考上進士,可謂是川府的佳話,畢竟同科錄取的兄弟實在太少了。他們的老爸蘇洵,深受儒家學說的影響,以仁義孝悌教育子弟,所以這兄弟二人的關係極好,蘇東坡在官場的貶謫生涯中,無論是到了哪裡,總是要寫信給弟弟,關心他的生活,弟弟蘇轍也深知蘇軾是個刺頭,又喜歡大吃大喝,總是回信給哥哥蘇軾,囑咐他少喝酒,多睡覺,少寫詩,因為寫詩太傷神,少說話。這樣的關係,好像是反過來了,蘇轍是哥哥,蘇軾是弟弟。因為,蘇軾的性格是一個相當隨意的人,一身的文藝氣質,動不動就要發個牢騷罵個人啥的,所以,在官場上,比不上蘇轍的平穩持正。

    畢竟是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文學家,人家蘇東坡和弟弟的鴻雁往來,基本上都是用詩歌的形式,這樣也催生了蘇軾的好幾首詩詞,成為千古名作。

    我們先來看看他的一首充滿哲理的詩: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在這首《和子由澠池懷舊》一詩中,蘇東坡不僅以真摯的情感寫出了兄弟相別的孤獨心情,更發出了對人生離合的哲理性體驗,可謂千古絕唱。

    蘇軾是個耐不住寂寞的人,每到一些傳統佳節,就會想起自己的兄弟,於是就開始寫詩寫詞,在強烈的思念兄弟感情的催化下,蘇東坡又寫了一首詞,給弟弟蘇轍,結果又成了一首千古名作。看來,蘇軾還要真的好好感謝下蘇轍,蘇轍的存在,讓他寫出了好多流傳千古的名作。比如那首著名的中秋詞: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代: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我們有必要說一下,老有人把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說成是愛情,其實錯了,那是人家蘇東坡想念自己的弟弟的。不過,這麼美好的句子和祝願,看成是寫愛情的,也是相當美麗。第二,你看蘇東坡說自己大醉之後,思念弟弟,這同樣讓人感到情深意切。因為我們都會有一個經驗,就是你酒醉之後最想打電話的那個人,就是你最好的朋友,當然包括和戀人煲電話粥。這也說明蘇東坡和兄弟的感情篤深。

    蘇東坡和弟弟蘇轍,其實有點亦師亦友的關係。蘇轍最崇拜哥哥蘇軾,說蘇軾既是自己的老師,又是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蘇東坡則有點狡猾,他覺得自己水平高,有責任替弟弟吹個牛,他經常說弟弟的文章勝過自己,別人老是以為我蘇東坡的水平高,其實你們不知道,我弟弟蘇轍的文章才更好,比我好很多!看來,好兄弟就是要相互崇拜然後相互吹捧,大家各得其所,豈不是很美麗的事情?

    至於這兄弟倆在生活上的互相關心,在遇到挫折時,互相寫詩安慰,我們就不說了。總之,這倆兄弟,有同樣的才氣,同樣的兄弟深厚的感情,不過幸運的是,他們的性格上形成了很好的互補,否則,這兄弟倆在官場的生活更為艱難。

  • 7 # 古詩今詞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

    蘇軾曾於謫遷途中,寫下《沁園春》一詞,其中正有此句。此句中似二陸之人,當屬東坡與其弟子由也。所謂二陸者,西晉才子陸機、陸雲也。

    當時即嘉佑二年,蘇洵陪同蘇軾、蘇轍進京應試,二人同中進士,三蘇父子一時名噪京城。此次應試,蘇軾本中狀元,因歐陽修以為文章是其門生曾鞏所作,為避嫌而次居第二。

    此事交集中,除前朝已故韓愈、柳宗元,唐宋八大家有其五,實在盛況空前。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蘇軾與蘇轍雖是同胞,但東坡曠達不拘,子由深著內斂,兩人迥異的性情決定其日後不同的道路。

    蘇軾、蘇轍皆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遭謫貶,蘇軾更是險些喪命於烏臺詩案。在蘇軾身陷囹圄之時,一度自棄,差人送來一首絕命詩: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蘇轍雖處境堪憂,仍不懼牽連,將蘇軾家眷一併接到府中照料,並上書神宗,請求罷免自身官職為兄贖罪。據聞神宗見書,才免蘇軾一死,改謫黃州。

    兩人分別之時,曾勸其兄,一不作詩,二不放飲,患難之情心照不宣。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與蘇轍分別之後,醉心於遊歷山湖風光,每到一處,便寫一詩寄與子由。其中最著名一首,當屬《水調歌頭》。後人評價,此詞一出,餘詞俱廢。

    蘇軾晚年無心仕途,常經由詩詞寄託對蘇轍懷念之情。蘇軾臨終前,遺憾而道:

    惟吾子由,自再貶而歸,不及一見而決,此痛難堪!

    蘇轍聽聞訊息,忍痛作銘,並按蘇軾遺願,葬於嵩山,更變賣部分家產資助遺孤。爾後每睹亡兄遺墨,時常痛哭涕零。

    蘇轍曾和蘇軾約定,一起酬和陶淵明之《歸去來兮辭》,後來回憶此事,泣道:

    歸去來兮,世無斯人與誰遊?

    在蘇轍去世之後,也同葬於嵩山,兩人終可實現當日夜雨對床之承諾。

    後人有云,有兄弟相親相愛者,無出蘇軾、蘇轍二人。

  • 8 # 劉大媽說三農

    提起蘇東坡的時候,可能我們第一印象想的就是東坡肉,畢竟蘇東坡離我們現在的年代有些久遠,而東坡肉則是在我們現在酒店中習以為常的一件食物,況且據說這道食品還是蘇東坡自己發明出來的,所以東坡肉的名字由此而來。我們今天不講蘇東坡,也不講東坡肉,而是來講一講他的弟弟蘇轍。

    都知道我們國家乒乓球是最厲害的,跟其他國家對戰,他們也只能相當於是一個映襯紅花的綠葉而已。而在哥哥蘇東坡的大名之下,蘇轍縱然有很多才華,別人永遠看到的也只是蘇東坡,對於他只是貼著蘇東坡弟弟的標籤,想來也是很悲催的吧。若是他跟他的哥哥不是同一時代,蘇轍肯定也是一個響噹噹的人物。但是沒有辦法,他們不僅是同一個時代,而且還是同一個家庭,這就註定了他一定要臣服在哥哥的光芒之下。

    我們在古代的時候也是非常講究長兄為父,意思就是說哥哥就像父親一樣照顧著底下的弟弟妹妹。但是在兩個人的身上,則完全體現不出這種感覺。蘇轍不僅一邊要忍受著哥哥掩蓋他的事實,一邊還要替哥哥收拾爛攤子,怎麼看都是一個悲情苦人物。我們也都知道,作為人最大的愛好就是吟詩,然後把自己對社會不滿的情緒都發洩在詩裡面。而古代的統治者最不喜歡的就是這些文人的酸詩,有時候他們的這種行為要比士兵真實的攻擊來得更為猛烈,因為這種思想會侵蝕到人們的腦海裡,造成更加嚴重的影響。

    蘇軾自認為自己做得沒錯,從來也不會掩飾自己的行為,雖然弟弟多次勸誡自己,但他卻從來不放在心上。我們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叫做禍從口出,果不其然,沒過多久蘇軾就因為烏石臺案被關進了大牢。在我們看來,若是蘇氏沒有之前經常發生的一些酸詩,可能也不會有他這次的遭罪,但他卻不願意聽他弟弟的勸誡,所以才有此橫禍。

    他入獄了,在外面可是忙壞了他的弟弟,不僅要為他的事情打官司,還要照顧他的一家老小,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來,雖然蘇軾遮擋了弟弟的光芒,但是兩個人的感情確實沒得說。在古代,有如此純粹的感情,也真是不多。畢竟兄弟兩個人,因為財產的事情鬧得不歡而散的事情多的是。但縱然蘇軾再怎麼闖禍,他的弟弟也在一邊默默的給他收拾爛攤子,真希望這樣的弟弟給我也能來上一打。後來也是在他弟弟的一番周旋下,蘇軾蹲了四個月的大牢,終於放出來了。

    從兩人的相處中,我們也能看出來,蘇轍更像是哥哥一樣在照顧著蘇軾。兩個人之間的感情,也是讓我們羨慕不已。

  • 9 # 帝國的臉譜

    世上重親情者,恐怕沒有幾個人可以比肩蘇東坡;世上感情最好的兄弟,恐怕沒有幾個人可以超過蘇軾和弟弟蘇轍。

    蘇軾將最深的感情,給了他身邊的親人,這從他海量的詩文之中,可以一窺端倪。1075年,他的妻子王弗去世十年,蘇軾寫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一詞,詞曰:“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懷人之作,此詞為歷代精品,這首詞也成了蘇軾最感動人心、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當時的詞人陳師道評價此詞:“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實為傳世之作。而成就這樣的作品,沒有深厚的夫妻感情,沒有對妻子的刻骨之愛,恐怕是難以寫出的,至少不能寫到這般感天動地。

    蘇軾與蘇轍的兄弟情,也是“誰無兄弟,如足如手”,也是相互關心、相互依賴、相互支撐,人間少有的。有人這樣評價蘇軾、蘇轍兄弟關係:“在中國倫理道德之邦,兄弟相親相愛相知相念之樂,未見過‘二蘇’者。特別是比起曹丕與曹植、魯迅與周作人兩對兄弟來,這種優勢更加明顯。蘇家兄弟二人從小一起長大,一起讀書。子由(蘇轍字子由)一直跟其兄學習,未曾有一日分離。子由曾說:‘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東坡對弟弟,不但是同學,而且是良師。他說:‘我少知子由,天資和且清。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兄弟二人是同科進士,同年步入仕途。兩人的政治思想大致相同,宦海沉浮的榮枯相同,變法鬥爭中共同進退……”

    兄弟二人可謂同知、同學、同進、同退,有福共享,有難共擔,尤其後來在政治上不順,二人共逐蠻荒之地,內心皆遭受極大打擊,兄弟倆卻能互相理解、互相支援、互相鼓勵、互相思念,是相互的感情,幫助他們走過了人生的逆境,度過了內心的煎熬。

    兄弟感情如此深厚,便經常書信來往,思念的詩詞不斷,蘇軾給弟弟寫的詩詞,也有很多成為了千古絕唱,如《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長人困蹇驢嘶。”

    蘇軾懷念弟弟蘇轍寫的詞《水調歌頭》更是天下聞名:“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有人說:“此詞一出,餘詞俱廢!”為什麼會寫得這麼驚人的好?當然是因為感情深啊。

  • 10 # 小梁說歷史2019

    蘇轍和蘇軾兩兄弟患難與共,世人卻對蘇轍知之甚少。可見活在別人光環下,是怎麼一種感覺?雖然他的名氣沒有蘇東坡大,但他的在蘇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在身後默默的奉獻自己。可以說如果沒有蘇轍,我們就不會看到東坡先生偉大的成就!

    一、同科及第,光宗耀祖。

    公元1057年,(宋嘉祐二年),蘇軾蘇轍參加京城科舉考試,同榜及第,威名遠揚京師。

    二、兄弟情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兼懷子由)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因為與蘇轍(字子由)有七年未見,時值中秋佳節,正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此時蘇軾的父母已忘,在世的親人僅蘇轍一人,觸景生情,寫出《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千古絕唱的詞!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三、患難見真情:"烏臺詩案"。

    公元1079年(北宋元豐二年),烏臺詩案牽扯蘇軾,東坡先生因為自己的大嘴巴,終於惹來禍端。還好蘇轍及時通知了東坡先生,讓他做好準備。

    在入獄期間,發生了一個小故事。蘇軾入獄後,每日都由其子邁來送飯,父子約定,如果有事情已無可挽回,出現最壞的結果,就由邁送魚。有一日,邁有事不能送飯,就委託其他人代為送飯,卻忘記了約定的暗號,恰好那個人就送了魚給東坡先生,東坡先生一看,自覺大限已至,此時他最牽掛的就是蘇轍,而他唯一能託付的人也只有蘇轍,於是他寫了絕命詩兩首,拜託獄卒一定轉交至蘇轍。

    其一首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再結來生未了因。

    其二首

    柏臺霜氣夜悽悽,風動琅璫月向低。

    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驚湯火命如雞。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

    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

    詩中將自己的妻兒都託付給了蘇轍,並向其表達了今生不能做兄弟,來世還要繼續做兄弟!

    在東坡先生入獄期間,蘇轍為營救兄長積極奔走,並上表皇帝:

    臣早失怙恃,惟兄軾一人,相須為命。……臣欲乞納在身官,以贖兄軾,非敢望末減其罪,但得免下獄死為幸。——《為兄軾下獄上書》

    這份奏章聲淚俱下,感動了宋神宗,總算保住了哥哥蘇軾的一條命。

    蘇轍如果沒有同蘇軾在同一個時代,他絕對也是響噹噹的人物,只是蘇東坡的光芒太耀眼,所以才顯得蘇轍暗淡了些,但能成為"三蘇"之一,他的成就也是為世人所認可的!蘇軾也高度評價蘇轍,只要有他的兄弟在,他心裡就是踏實的!有人形容蘇軾與蘇轍的關係,將之比喻為弓和箭的關係,我覺得頗為貼切。蘇轍性格內斂,比作"弓";蘇軾性格外向,比作"箭"。箭的離弦,離不開弓的隱忍內斂,弓收的越緊,箭才能射的越遠!正是由於蘇轍的作用,才成就了蘇軾成為穿越時光的鋒芒與偉大!他們這份兄弟之情穿越時光,依然深深感染著我們!

    感染著我們!

  • 11 # 發現歷史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這是蘇軾在獄中給蘇轍寫的兩句詩。而他們之間已超越了兄弟關係。他們之間兄弟友愛精神可稱得上“中國好兄弟”之典範。千百年來打動了無數華夏兒女的心。

    蘇軾和蘇轍是兄弟關係。

    兄弟兩人生於眉山,父親蘇洵,蘇軾生於1037年,比蘇轍大兩歲。在蘇軾十歲上時,他們的祖父蘇序去世。

    他們的遠祖是唐代的蘇味道。趙州欒城人。唐朝宰相、詩人。曾貶為眉州刺史。蘇味道與杜審言、崔融、李嶠並稱為文章四友,與李嶠並稱蘇李。蘇味道有四個兒子,老二蘇份就在眉山縣娶妻生子,蘇軾兄弟就是蘇味道後裔。

    蘇味道畫像

    同學,師友

    兄弟兩人在家讀書,東坡對弟弟不但是同學,而且是良師。蘇軾一首詩就說,我少知子由,天資和且清。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而蘇轍也在哥哥的墓誌銘中說,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

    蘇軾後來,被流放到儋州,有個姜唐佐,求學於蘇軾,蘇軾贈他兩句詩在扇子上,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後來,姜唐佐鄉試中舉,又去會試,才知老師已去世。於是,他又去拿著扇子去見蘇轍,蘇轍揮毫為亡兄續詩。

    三蘇

    生長茅間有異芳,風流稷下古諸姜;適從瓊管魚龍窟,秀出羊城翰墨場;滄海何嘗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錦衣不日千人看,始信東坡眼力長。”

    無話不談的摯友。

    蘇軾喜歡幽默,會拿著蘇轍開玩笑,他寫了一首詩叫《戲子由》意思是就和蘇轍開玩笑。蘇轍高大,他說,“宛丘先生長如丘,宛丘學舍小如舟。常時低頭誦經史,忽然欠伸屋打頭。”他太高大了,就像孔子那麼高。而屋子又很小,就像一葉小舟。以致於在他高聲吟書時,不知不覺屋碰了頭。

    而蘇軾有個毛病,就是太愛說了,心裡盛不下事。就像他自己說的,“如蠅在食,不吐不快。”而蘇轍就說他,你要了解你說話的地方,有的人可以推心置腹,有的不可以。

    三蘇

    應該說,在蘇軾一生的坎坷歷程中,兄弟之間的友愛,一直伴隨著他。手足之情一直都是蘇軾歌詠的題材。兩人憂傷時相慰藉,患難時相扶助,分別之時寫詩相通音信。即使在咱們這個禮儀之邦,像蘇軾兄弟之友愛,都是不尋常的。

    翻開蘇軾詩集,就可以看到大量兄弟兩個互和的詩詞。在蘇軾在鳳翔初為官時,兄弟二人就經常每月經常互寄詩篇。二人互相唱和。他們往往押相同的字,和次序,那就次韻。而其中就有那首著名的詩

    人生到處何所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三蘇

    蘇軾無論走到哪裡,和誰在一起做詩,總會寄給弟弟,而蘇轍也會和上一首。我們熟知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就是思念子由的。而蘇轍也寫了一首《水調歌頭》相和。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說蘇軾兄弟無話不談,還有個風雨對床的佳話。蘇軾去鳳翔做官,蘇轍一直送了很遠。而蘇軾一到任上,寄給弟弟的第一首就寫到了

    寒為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

    以後這種想法就成了兄弟二人團聚之樂的願望,也是辭官退隱後的理想生活。蘇軾一直記在心裡。

    政見上的志同道合者。

    兄弟兩個都是“國家高階幹部”,行走於廟堂之上,吟詠於士大夫之間,雖然性格迥異,卻有著幾近一致的見解,這使得他們能相扶持著,走在人生路上。

    1069年王安石開始變法。而對此,兄弟兩人都提出了不同意見。而最終都被外放為官。蘇軾在一首詩中寫得很形象。《戲子由》他說蘇轍

    任從飽死笑方朔,肯為雨立求秦優。

    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

    蘇軾

    而說自己,

    平生所慚今不恥,坐對疲氓更鞭箠。

    道逢陽虎呼與言,心知其非口諾唯。

    字裡行間,兄弟兩人都對新法不滿,人民的疾苦放心上。

    人生之路上的伴侶。

    他們不僅是兄弟,兒時的玩伴,學堂的同學,更是人生之路上的伴侶。

    他們不僅有思想交流,互相提醒,互相逗樂,而且一直書信來往,詩詞相和。

    他們不僅共患難,蘇轍對哥哥的性格擔憂,在烏臺詩案中盡力營救。蘇轍“免去官職為兄贖罪”的故事。成為千古美談。而在平時,蘇軾也有空就去看弟弟,做官也要和弟弟近一些。1074年,蘇轍調到齊州任職,第二年,蘇軾放棄回京機會,自願請調密州。這樣就能與弟弟在山東相聚。這就是人生兩依依,難分難捨。

  • 12 # 勇者SunnyE

    蘇軾和蘇轍,一對親兄弟,一對文學家。親密無間。

    這可以從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這首著名的宋詞中看得一清二楚。

  • 13 # 潤心姐姐

    蘇軾和弟弟蘇轍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兄弟情,又有很深的友情,是手足之情的曠世楷模。

    我們熟悉的那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給弟弟子由的。他們兩個人從小一起長大,一起勉勵,寫這首詞時他們有5年沒有相見了。

    唐宋八大家裡,蘇家佔了三個。或許是父親大器晚成的學習氛圍影響了孩子,他們父子三人互相督促,互相學習,成就最高的還是蘇軾。

    蘇軾的詩詞中,含有弟弟子由的就有180多首。

  • 14 # 閒潭驚夢

    哥倆好啊!

    1、兄弟十朋友

    蘇軾無論走到哪裡,都十分想念蘇轍。

    公元1076年的中秋,在密州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蘇軾與蘇轍分別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轍也寫了一首《水調歌頭》相和。

    2、政見相同,志同道合

    王安石變法。兄弟倆雖說都反對,但不是全盤否定。但最終都被貶官。

    3、同生死、共患難,蘇轍“免去官職為兄贖罪”

    在烏臺詩案中,哥哥被抓之後,蘇轍上書宋神宗,願意還上所有官職來贖哥哥的過錯。

    最後,宋神宗對蘇軾網開一面,將其貶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蘇轍也因為哥哥的關係,被貶為筠州酒監。

    兩兄弟、兩才子、兩老鐵。

    你看蘇洵老爺子教育的這兩個兒子,牛出了中國,牛向了世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閒在傢什麼都不能幹的時候,是應該先吃吃吃還是健身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