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木西西
-
2 # 老穆說語文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如果不懂文言文,如何瞭解咱們祖國上下五千年之輝煌?
可能有人會抬槓,只要那些專家學就可以了,我們學生沒必要學!
那我也要跟你抬槓,你怎麼知道你將來不會成為“專家”?你學習的成語、古詩難道不是文言文?
學習文言文,就好比你學習英語,你學完後,在生活中不一定用的到,但能提高你的文化涵養,在關鍵時刻還能用到!
這時,或許又有人抬槓,關鍵時刻遇到外華人,我能用英語救急,難不成關鍵時刻古人詐屍,跑出來和你對話?
與高人對話,免不了引經據典,不會能行嗎?
聽相聲,不懂能行嗎?
學習文言文,還是有好處的,最起碼顯得你能睿智,博學!這是為什麼國家大力提倡的原因,從新課本改革就能得以體現!
文言文作為中高考必考試題,一直是學生和老師們共同關注的話題,當然,也是令他們感到頭疼的一個話題。究其原因,就一個字,難!難於上青天
語文共考察學生六個能力,其中文言文只考察其中兩個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見下圖:
難麼,我們該如何系統高效的去複習文言文呢?穆老師這樣認為:
1、一定要掌握課本內文言文,注重積累實詞,虛詞,句式等。
2、我們在練習文言文時,要儘量做到逐字翻譯,不會的,參照翻譯在上面標註並寫下譯文。
3、準備好文言文筆記本,將經常出錯和出現頻率高的文言實詞與虛詞記錄下來,經常去鞏固。
4、床頭準備《二十四史》、《世說新語》、《史記》、《閒情偶寄》等文言著作,每天抽出時間看看,看的時候一定要對著翻譯閱讀。
5、嘗試用文言文去說出生活中的話語,並積累。
6、學會語法,這個是關鍵!不然文言句式那塊會讓你頭疼不已
7、最重要的是,我們得知道,文言文到底考什麼?穆老師為大家整理如下:
a、文言實詞
b、文言虛詞
c、文言句式
d、文言翻譯
e、文言斷句
注意“雲”,“曰”,“言”等;注意虛詞;注意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結構;相同詞語中間有停頓等等……
f、概括和分析文章內容
能力層級C,考察學員分析綜合能力,難度是建立在讀懂文言文基礎上,需要學生多加練習。
文言文到底學不學?答案是肯定的!必須要學!怎麼學?穆老師已告訴大家!
加油吧!題主!加油吧!大家!加油吧!中國!
希望穆老師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回覆列表
學習文言文的益處(僅對中學生而言)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結晶,是傳統文化的集中薈萃,是文學寶庫中的精品典範。它記錄著歷史發展的軌跡,昭示著傳統文化的底蘊,散發著人文精神的芳香。中學生多讀文言文,不僅可以增加語言儲備,提高作文佈局謀篇的能力,而且還能夠增長曆史文化知識,提升人文素養,提高審美鑑賞能力。具體來說: 1、學習古文語言,增強運用能力。流傳下來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質兼美的範文,文約意豐,含蓄蘊藉,語言講究推敲,注重精練,色彩鮮明,譬喻形象。像“文采若雲月”的《左傳》,“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不似人間來”的相如賦,清新而俊逸的李白詩等。中學生經常閱讀文言詩文,一些精妙的固定短語和富有哲理的句子自然會進入其語言庫,潛移默化,學生的語言自然會豐富形象起來。再者,古人對待語言“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態度也勢必會讓中學生受到影響,從而使其逐漸養成推敲詞句的好習慣,說不定也會“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或是“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這對現代漢語的寫作應該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現當代的很多文學大家,諸如魯迅、茅盾、馮驥才等,其作品語言的酣暢、犀利、深刻,老到,恐怕就得益於對文言文浸淫多年、始終如一的閱讀愛好吧。 2、學習古文構思,提升作文水平。古人寫文章,非常重視文章的佈局謀篇,注重文章的起承轉合。波瀾起伏中見出巧妙,含蓄蘊藉中透著虛實,簡約而不失謹嚴,質樸而不失形象。有的“立片言以居要”,統攝全文,如荀子的《勸學》、蘇洵的《六國論》等;有的行文曲折,跌宕多姿,如蒲松齡的《促織》、司馬遷的《鴻門宴》等;有的借景寫情,緣情明理,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蘇軾的《赤壁賦》等;有的以小見大,管窺蠡測,如左丘明的《殽之戰》、柳宗元的《捕蛇者說》等,如此種種,不一而足。古詩文給中學生的寫作提供了非常優秀的行文範例和精美的構思技巧,中學生經常閱讀,自會文思敏捷,文如泉湧,久而久之,作文水平自會產生質的飛躍。 3、學習歷史文化,增加人文積澱。文言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學生多讀文言文,能激發熱愛並承傳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面對龜甲獸骨的精巧奇特,你能不拍案稱奇?面對長城的綿延萬里,你能不驕傲自豪?面對秦皇漢武的豐功偉績,你能不熱血沸騰?葉聖陶先生說過:“一個受教育的人,依理說,必須瞭解固有文化,才能繼往開來。否則,像無根之草,長不起來,也就說不上受教育。”如何理解“固有文化”並且“繼往”?毋庸贅言,離不開大量的文言閱讀。閱讀文言文是繼承文化遺產的一種手段,唯有多讀,才能逐漸領悟文言文的內在魅力,逐漸領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而真正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把文化薪火衍遞到底的責任感。高考優秀作文《赤兔之死》的小作者之所以能寫出讓人歎為觀止的佳作,不是得益於《三國演義》故事嗎?不是得益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嗎? 4、學習古人操行,提高道德素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古文中的先賢聖哲、至德至言對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健全學生的人格大有裨益。從“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孔子,到“業精於勤,而荒於嬉”的韓愈;從“春蠶到死絲方盡”的李商隱到“菊殘猶有傲霜枝”的蘇軾;從“鏡破不改光”的孟郊到“生當作人傑”的李清照;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其彪炳史冊、燭照千古的言行事蹟,每每讀來,常令人情不自禁的熱血沸騰,肅然起敬,慕古人之高義,發思古之幽情,心靈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淨化,素養在無聲無息中得到提高。《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中學生道德素養的提高離不開對優秀文章的廣泛閱讀,更離不開對文言文的閱讀,在學生的人格塑造、審美情趣的提升方面,文言文起著不可或缺、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基於此,對文言文的廣泛閱讀不容忽視,多讀文言文大有裨益。
中學生怎樣學習文言文
一、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1 、多朗讀。透過朗讀培養語感。2 、多背誦。透過背誦掌握實詞、虛詞的用法。3 、勤做練習。掌握常用文言詞和特殊句式。4 、勤查工具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文言文翻譯書是必備工具書。
二、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識
1、 會翻譯課文,理解文章內容。2、重點掌握一些重要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和一些特殊句式。
(1)通假字:
古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聲音相同或相近(有時形體也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語言現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卻棄而不用,臨時借用了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別字。例如:不亦說乎 “說”通“悅”,愉快
(2)一詞多義:
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句中意義往往不同,閱讀時應根據具體的語境確定詞在句子中的意義。
(3)古今異義詞:
我們把古義和今義不相同的詞叫古今異義詞。 1、詞義擴大,即今義大於古義。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專指長江、黃河,現在除了指長江、黃河外,更多用於泛指,指一切江、河。 2、詞義縮小,即今義小於古義。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中的“親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係的家庭或它的成員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員,現代漢語中則不能用於自己家庭中的成員。 3、詞義轉移,即一個詞由表示某事物變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犧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犧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現在則表示為了正義的目的而捨棄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4、感情色彩發生變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詞,“卑”指地位低下,陸游詩“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卑”即此義,“鄙”指見識短淺;而現在則是個地道的貶義詞,用來形容人的行為品質惡劣。
(4)詞類活用:
在古代漢語裡,某些詞,主要是實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在語句中臨時改變它的功能,即改變原來的詞性。這種現象就是詞類活用。古漢語詞類活用,常見的主要有: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作狀語,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動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或名詞,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數詞活用為動詞,數詞的使動用法等等。
A、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名詞活用作一般動詞,在古代漢語中是比較普遍的現象,活用後的意義仍和這個名詞的意義密切相關,只是動詞化了。
B、形容詞用作動詞
C、形容詞用作名詞
D、動詞活用為名詞
動詞一般來說,其主要作用是充當謂語,但有時也出現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表示與這個動詞的動作行為有關的人或事,這就是動詞活用為名詞了。
E、名詞作狀語
1、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如:道遇水,定伯令鬼走。(《宋定伯捉鬼》)道:名詞用作狀語,意為在道上、在途中。
2、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手段或依據,如: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船:用船。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表示工具,意思是用箕畚裝運土石。失期,法皆斬(《陳涉世家》)法:表示行為的憑藉,意思是依照法令、按照法律。石青糝之(《核舟記》)石青:用石青。
3、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徵、狀態,如: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犬:是用比喻的方法修飾動詞“坐”,表示狀態,意思是像狗一樣地坐。
4、時間名詞作狀詞,表示時間,如:日扳促永環謁於邑人(《傷仲永》)日:用在動詞前,有“天天”、“每天”的意思。
F、使動用法
謂語動詞含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
G、意動用法
謂語動詞含有“認為賓語怎麼樣”或“把賓語當作什麼”的意思。
(5)、常見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謂語對主語加以判斷的句子。文言文中,一般是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而表示判斷的。常見的形式主要有:
1、……者,……也。(“者”表示停頓,“也”表示判斷)
2、……, ……也。(主語後面不用“者”)
3、用“乃”“則”“即”“為”“則”等幫助判斷。
4、文言文中也有用“是”表示判斷的,這是較為晚起的。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個詞或某個成分的現象,在文言文中較為常見。主要有:
1、省略主語
2、省略謂語或省略動詞
3、省略賓語
4、省略介詞
(三)倒裝句
我們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語序跟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子叫倒裝句。主要包括:
1、謂語前置(主語後說)
2、賓語前置
大致有三種情況:(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置於動詞前;(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
3、介賓短語後置
(四)被動句
和現代漢語一樣,主語不是動作的發出者,而是動作的承受者,這樣的句子我們叫被動句。
1、用“為”“為……所”“見”“於”“被”等標誌詞表示被動。
2、不借助被動詞,概念上表示被動。
(6)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儘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儘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儘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餘、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譯成“(湖面)風平浪靜”。
最後,如果能把《古文觀止》背下來,直到高考,文言文基本沒啥問題了,我就這麼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