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源一
-
2 # beings
西方哲學起源於古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人,西方哲學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他們幾個人的思想而發展演化而來的,總得來說西方哲學崇尚高度的理性,而且早在歐幾里德時期就有嚴格的數學演化證明的思想而同時期“吃飽了沒事幹的”東方思想發展最繁榮的中國,對待自然科學的態度還幾乎停留在“神秘事件”的環境裡。在西方,他們對待宗教的態度也是持有保留和懷疑的,這在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後更加的強烈“懷疑一切我能懷疑的。這在文藝復興中可以體現,就連對待道德的態度上也是懷疑的,羅素有句話說“如果道德沒有理性的加持,那將會變成一種罪惡”。東方的思想更多的是“求和”,中國的易經中就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思想,儒家思想中的“仁和”就是一種典型代表,在東方的第一大宗教“佛教”裡是以“忍受,輪迴”為主的“和”的思想,總的來說西方思想更注重“邏輯,理性”而東方思想更要求“和諧,順應”。鄙人不才這是我的對東西方哲學的不同的見解,如果有錯誤希望批評指出。如果喜歡西方哲學的可以看一下羅素的“哲學問題”受益良多。
-
3 # 古之善
東方哲學與西方哲學根本區別是:
西方哲學由於無法解釋“上帝”與“上帝的行為原則”這“天上”的“第一哲學命題”,而且這“第一哲學命題”是統攝一切學術的基本問題。因此,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只能在“地下”的“現象界”探討“物質和精神”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以及“思維與存在”是否辯證統一的哲學問題。因此,什麼是西方哲學,在學術界是無法給出定義的。
中國哲學由於解釋了是“誰”創造了宇宙世界,解釋了宇宙世界的“第一推動者”的行為原則之德。因此,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是“道之性”與“道之生”,以及“天人合一”的關係問題。也就是說,中國哲學是關於宇宙萬物的起源與生化及其普遍行為規律,以及“人類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相統一的學問。因此,根據中國哲學形態,哲學我可以這樣來定義:人類在愛智慧的過程中,研究“自然的目的”與“人類的目的”及其辯證統一的形而上學,稱之為哲學。
中國哲學的“物質與精神”範疇,是針對宇宙世界上的一切物質形態與行為精神(既包括自然領域裡的物質形態與行為精神,也包括社會領域裡的物質形態與行為精神)的抽象和概括。亦即,中國哲學是解釋宇宙的物質世界是精神世界的本體,精神世界依存在物質世界之中,而共同存在的客觀實在性之真理的學問。
中國哲學有自己獨有的概念範疇,如:本體、陰陽、精氣、精神、五行、有無、道、性、德、仁、心、中和、中庸等。而這些哲學概念範疇,凝結著中國古哲人的智慧。那麼,我們圍繞這些哲學概念範疇的瞭解,將有助於提高我們對中國哲學的認識及理論思維水平的提高,也有助於我們準確把握中國哲學的主題與目的,以及瞭解中國哲學在世界哲學形態中,對於人類文化的發展及人的意義世界做出了哪些有益的貢獻。
針對中國哲學核心概念範疇,我們要以古哲人的思想及思維方式研修中國哲學。為什麼這樣說呢?原因是中國哲學誕生的時代,科學還沒有產生,先哲們在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過程中所給出的核心概念都具有絕對性、普遍性之真理。所以,中國哲學核心概念範疇,不能簡單狹義地科學化來解釋中國哲學核心概念範疇。
我在這裡特別指出:哲學概念具有普遍性,科學概念具有相對性,這兩者是不同的,不要簡單地混談或替代。我們要有理性的、辯證統一的認識觀,去理解、去解釋這兩者不同的概念範疇,以及這兩者之間辯證統一的關係。
所謂中國哲學概念範疇,就是以原始的、傳統的中國哲學詞彙為物件作為整個中國哲學體系研究的核心,以最為普遍性的特定概念範疇表述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甚至是明確中國哲學的立場。而且,這些最為普遍性的特定概念範疇,使得整個中國哲學的研究與目的,是針對“自然的目的”與“人類的目的”及其辯證統一,這唯一的哲學主題與目的的定位及論述。
關於中國哲學概念範疇的研究,之所以會成為研究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因為以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作為研究中國哲學基本問題時,就會產生錯置、歧義與失真。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因為,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捨去了“上帝”的追問與反思,進而西方哲學也就無法解釋“上帝”及“上帝的行為原則”。而且,中國古哲人所說的“天帝”,不是西方人頭腦中的“天主”或“上帝”,中國智慧不需要上帝這個理念。尤其是,中國古典文獻,或者是中國哲學被後人譯成西方語言,一開始就被套上基督教的神學框架,這種“基督化”的烙印至今隨處可見。在漢英詞典中對於中國哲學概念詞彙有不少欠妥的譯法,這也使得我們無法透徹地去理解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以及也影響了後學。
如:中國古哲人稱謂的“德”,主指“道之德”或“道德”,其本義是指宇宙本體的行為原則,也就是指宇宙萬物的行為原則。因此,“道之德”也就是人類世界之上的無時間、絕對性、終極性的“道德普遍行為原則”或“道德普遍原則”。然而,“道德”、“德”的英文譯法對應於“moral/morality”、“virtue”,其兩者的本義就不同。
又如:中國古哲人稱謂的“道之善”或“道之德行”,即為“道德理性”,其本義是指宇宙萬物的行為理性,或者是宇宙萬物的倫理(宇宙倫理)。而萬物的“倫理”的英文譯法對應於西方“ethics”或“sittlichkeit”,其兩者的本義也是不同的。
那麼,要克服西方人對中國哲學的不準確理解甚至是曲解,就必須準確翻譯中國哲學核心概念詞彙,讓中國哲學講中國話,而不是簡單地、欠妥地套用西方哲學概念的詞句。
據此,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這兩者,不能簡單地、形而下在“哲學”字義中,或者看“誰的著作等身”去解說哲學。
-
4 # 好玩的國學
中西方哲學的兩個美女代言人。
這是一個極其有趣的回答,用東西方的兩個美女的例子,生動地闡釋了東西方哲學的不同。
中西方哲學在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上,也是不同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人是理性的動物”。西方的哲學家們普遍認為,理性是人的一種能力,人類天然地具有發現真理的能力。哲學是“愛智慧”,這個智慧在西方哲學家看來,就是人類的“求知本性”。這種求知本性驅使著哲學家們去探索自然。而中西方哲學的一個重要的分界點,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地位的問題。西方哲學主張探索發現自然,從而征服自然,他們與自然是完全對立的兩個敵對的關係。就像是唐吉可德與風車的戰鬥,非要致對方於死地。
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充滿了人類的傲慢和對大自然的敵視。他們認為,人是天地眾生的主宰,天地自然眾生為人類服務。而中國哲學中的天,超越了自然屬性,具有至高無上的道德判斷。華人與天地自然之間的關係,就像是粉絲與明星之間的關係,我們崇拜自然,就像粉絲崇拜明星,渴望得到與明星見面的機會,甚至與明星“合體”,從而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至高境界。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中國哲學的最高追求,深刻地影響了華人的思想和思維方式。
說到底,中國哲學的核心是人如何與天地宇宙交朋友,如何安放自己的內心的問題;西方哲學的核心是人如何搞定天地宇宙,如何實現自己的野心的問題。也就是說,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一個根本區別在於,中國哲學中的智慧是人生的哲學,而西方哲學中的智慧是自然的哲學。
中國哲學具有濃厚的人文意識,又具有對現實的超越性,這種超越,不是對自然的超越,不是要征服自然,而是要超越自己的內心,從而實現與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概而言之,如果說西方哲學是“求知與求真”的話,中國哲學就是“求真與求善”。
還是舉東西方文學作品中兩位美女的例子吧。《德伯家的苔絲》中苔絲走投無路,睡在森林裡早上醒來時,發現有許多被獵人打傷的小鳥在地上呻吟。為了讓鳥兒們得到解脫,這個美麗善良而軟弱的姑娘,竟然親手把一隻只呻吟的小鳥掐死了。
而《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看見落花遍地,就起了憐惜之情,認為花本是從泥土中來,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泥土中去。她將花兒埋葬,並深情地寫下葬花詞。中外兩位美女,都是心腸柔軟的文藝女青年,苔絲掐死了受傷的小鳥,黛玉埋葬了滿地落英,這從某種意義上說,華人對自然的態度就像是林黛玉葬花,是對自然的順應,把自己放在自然之中,而西方哲學則像是苔絲,自覺地把自己安放在自然的對立面,追求一種征服自然的樂趣。
也就是說,從哲學的萌芽時期開始,中西方哲學就發展出了完全不同的前進道路。在強烈求知慾的驅使之下,西方哲學的方向是向微觀世界探索宇宙天地的規律,他們就像是“拆彈專家”,喜歡將一個整體拆成各種細小的零部件,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而探尋自然規律,而中國哲學家們則是“組彈專家”,他們喜歡將紛繁複雜的各種零部件,組裝成為一個整體,然後心滿意足地欣賞自己的作品。也就是說,西方哲學發展出了科學與理性,注重對外在世界的探索,而中國哲學從萌芽時代起,就關注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探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在社會的價值和個人的道德完善,從而發展出高度發達的道人文主義哲學。
而中國哲學最重要的源頭之一《易經》,則充分體現了中國哲學的特點,它取象於自然,是中國哲學中關於宇宙天地起源學說的進一步發展。更為重要的是,《易經》並不是探索自然的哲學書,它更多地將人類放置於大自然中,探求人在社會中的吉凶禍福,從而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易經》是關於未來的學說,是指導人們在未來的道路上,如何改變命運把握命運的學說。
-
5 # 蘭州易道王
中國哲學與歐美西方哲學,有著本質的區別。
一,哲學基礎不同。西方哲學有兩個基石,一是實驗,二是邏輯抽象。中國以《周易》與老子為代表的哲學,恰恰是超越實驗和超越邏輯,以無為與不思為特徵的。無為而無不為,不思而無不知。這一點,在西方被視為神奇而不得解。
二,認識能力不同。西方只知人有兩種認識能力,即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有的派別重感覺經驗,有的派別卻重邏輯抽象而輕視經驗。中國哲學認為,人同時具有三種認為能力,除了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外,還有第三種悟性大智慧。悟性大智慧則能夠不學而知,不見而名。這就遠遠高於感性與邏輯。
三,認識物件與範圍不同。西方哲學的認識物件只限於有形物體的現象與內在本質,而且受到實驗活動範圍的廣度和深度的侷限。中國哲學的認識物件,除有形事物,還包括隠形事物與無形事物。邏輯抽象雖無形,卻離不開有形具象而獨立存在。中國哲學所認識的無形物質,卻是在有形物質之外,獨立存在,且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因此,中國哲學早就認識到宇宙的本原,是無形大道,早就指出天地萬物共同起源於隱形的太極。西方至今卻不能達到。
四,西方哲學內一直存在著唯心論與唯物論兩派之爭。因為,這兩派都是邏輯思維過程的雙胞胎。中國哲學以易經與老子為代表,古來就不存在唯心論與唯物論之分野。因為,用悟性大智慧就超越了唯心論與唯物論之上。
五,西方哲學的目的,是向大自然索取儘量多財富,從而破壞大自然,與大自然是對立的。中國哲學的根夲要求,卻是天人合一,人與大自然和藹共處。
總之,中國哲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以其生而俱來的優越性,保障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不曾中斷而傳承至於今,結合當代特徵,使之不斷傳承和發揚,保障中華民族復興,繁榮昌盛。
-
6 # 老陳聊書法
西方哲學講究懷疑和實證,東方哲學講究頓悟和感受,這是東西方哲學的本質區別嗎?相信不少人是認同的,但似乎又只是從方法論角度的區別,還沒到根上。
首先,東西方哲學這個提法首先不夠嚴謹。西方叫哲學,東方也叫哲學是混淆了哲學這個概念的。東方的關於天地人的根本思想稱為觀念或學說比較合適。
其次,探討思想的差別,應該追溯到之所以產生的環境及物質生產方式上。西方哲學實際是以古希臘哲學為出發點的,而東方(中國)思想則是以易經為基礎,集合陰陽、五行等糅合而成的雜合體。回看古希臘和中國的地緣及生產方式,差異很明顯。古希臘是基於古埃及和古巴比倫之上的海洋文明,而我們是一以貫之的土地文明,所謂物質決定意識,打魚的和種地的肯定三觀不能一樣了,是不是?!
最後,說說打魚人和種地人的思想差別。古希臘人在“上帝遺落在人間的洗腳盆”裡,積累了古埃及和兩河流域文明之後,又經過克里特和腓尼基文明的薰陶,在開放、民主的環境之下又發展了幾百年,所以,這個打魚人其實是站在種地人肩膀上的,在思想上是比種地人多繞了幾個圈圈的、高出一個層次的。
總結一下,東西方哲學或說是思想的本質差別其實是思維層級的差別,但這種差別的真正體現效果也是要到文藝復興時期了。文藝復興之後才是東西方世界拉開距離的起點。
-
7 # 光華
對於這樣的區分與定位都要小心了,哲學思維是政治經濟社會歷史現實發展邏輯的思維,都是針對各個國家各個文化各自的歷史現實梳理出來的邏輯認識,也許是對的,也許是錯的,因為人們思考認識事物,不能脫離於時代,你今天想當然的真理,在上一個時代往往就是毫無價值的謬誤,需要著眼全域性,嚴密的邏輯分析,在這點上,不存在本質的區別。
這類定位的產生往往是出於對西方中心論優越性的強調設計,我們近代接受的知識認識都是這個套路,這就更需要我們用客觀現實邏輯來站在自己國家民族文化立場上獨立思考分析,不要人云亦云。
-
8 # 站在東方看世界
人的思維、行為無一例外的是為了生存,而適應生存環境和改造生存環境是貫穿人類思維方式和行為目的的主線。
西方人從叢林法則建立社會,必然導致其思維有質疑和求證的必要。而華人以天地法則建立社會,導致對事物的認識只能是頓悟和感受。
-
9 # 儒者讀書
任何哲學都是從現實中得來的感受,沒有之一。
東方哲學也講究懷疑和實證,孔子的弟子也曾懷疑過孔子的理論到底能不能實現,王陽明也曾經懷疑過先賢的理論,但是在經過直接實踐或者間接實踐之後,才明白聖人所言確實是大道,也就是人類最終追求的方向。
頓悟和感受主要是佛家在講,具體來說是禪宗在講,但是頓悟也需要生活經歷作為基礎,也需要長久思考的沉澱,這個過程裡必然有懷疑和實證的過程。
懷疑和實證與頓悟和感受應該說是相輔相成的,可以理解成量變與質變,東方哲學博大精深,頓悟和感受是無法代表東方哲學的,懷疑和實證也無法代表西方哲學。
-
10 # 東風別業
謝邀,題主的問題屬於術的問題,應該是相當專業的問題,在東方,學術的歷史很清楚,巫術到方術,方術到儒術,具體的,比如巫術占卜,方術八卦,儒術三綱五常。頓悟,道術,感受,佛學之術,感應,神學之術。停留在這樣的境界,則與方術無疑。西方哲學也從巫術開始,然後他們稱自然哲學,神學,近代科學。神學,虛妄。懷疑,不專業,應改成質疑,質疑是科學的起點,實證是科學的術,對抗神學的虛妄。神學與方術有相似,方術信靈異,神學信上帝。但方術追求方式方法,可以發展為科學,比科學低階比神學高階。方術講應驗與科學的實證有本質區別,如果一旦接受質疑和實證,方術可立刻變科學。最後明確,題主的題目是在比較中國傳統所謂哲學與現代科學的區別。西方哲學在近代發展到科學,而東方哲學則停留在方術級別。
由於中國傳統學問,不講實證,不昌質疑,很容易淪落純精神活動而虛妄,幾乎神學了,人人都會來幾句,人人都可以當大師,不追求質量不追求真理不講邏輯不講理性講感受講頓悟,而是比名氣大,比擁護的人多。中國傳統哲學科學化,任重道遠。
-
11 # 高鳴點評性格
西方哲學懷疑和實證都來源於他們所處的社會和對其他社會的看法,一方面形成對自己生活社會的自以為是,一方面又形成對其他社會的不相容。說是哲學智慧,其實比傻子更傻。中國哲學是從宇宙自然現象中實證真實存在,並準確註釋自然現象本意。比方說,易經的“有”字,叫火天大有。從火代表太陽,天是空間,也是四季。太陽旺是指春天,春天播種,秋天收穫就是有。這是“有”字的由來,中國文化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不帶有社會色彩,卻為所有社會所用。易經的豐字,叫雷火豐。聖人觀察自然,打雷下雨,有太Sunny照自然就會豐收,果實累累。豐收一詞產生了,人向自然學習,也要實現豐收。這才叫哲學智慧,孔子真是槓槓的!
-
12 # 無量道
在“低頭行事”上相似,但在“抬頭看路”上有本質的不同。
西方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分而治之做得精細。數理功夫好。
東方的一是二,二是一,講究圓通融和,太極下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心智功夫高。
東西兩方本質上是不矛盾的,若偏執兩端,則妄增煩惱;若兩者優勢互補,兩長相乘,則功力大增。
-
13 # 空空空42973354
西方哲學不明白這個世界只是一個假象,所以傻傻的講實證。東方很早就認識到這個世界不過是個幻象,所以道家講無,佛家講空,主張透過自己的本心,也就是第六感去和真實世界搭建起橋樑。
-
14 # 俠客島69176191
“哲學”本沒有~東方,西方~之說。有的是~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差別。理念之別。
東方文化~宇宙觀~看待事物變化~大而無外。
西方文化~世界觀研究事物~追求~單一存在~小而無內,追根求源。以一克一找“絕對”。
西方文化只有獲得東方文化的“啟迪”接受才會“明理”,才會有“頓悟”的圓滿。
東方文化~“理”環宇宙運動變化~開悟,明理,頓悟本來就是東方文化的~必修課。
-
15 # 劉俊
號稱實證哲學的,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因為哲學本身是研究思維規律的,它的實證在社會實踐中,而不是在它本身中。稱中國哲學什麼"頓悟丶感受"也是沒有根底的。所謂"懷疑",也就是反思,這不單單在哲學方面,在其它領域對已有觀念的審視也是必需的一種思維形式。我在這裡想說哲學方法和社會形式的一種關係。
哲學是高度抽象概括的思維形式,它同經濟的抽象形式可有一說。正如馬克思說,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8頁)只不過經濟形式,一切經濟形式都是人們在實際經濟聯絡的抽象思維中產生的。而哲學則遠遠超出這種狹隘的範圍。它思維的是人和自然界的即人的整個世界。所以,哲學也叫世界觀的學問。哲學所得到的每一個博大範圍的無所不包的範疇,如老子的道,既是外部自然界的又是人類本身的自然規律。而德作為一個範疇在哲學中就僅僅指人類規律的一個普遍的思維形式。也許有人不理解,待弄通《老子》一書就明白了。
現在我說個例子。由於人類平常的經濟活動的抽象思維總是帶有具體性的,所以,德作為奉獻精神的實際往往是另一種形式。例如現在常說的價值的貢獻,很明顯,德作為哲學範疇和作為經濟範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也很明顯,價值的貢獻也不等於是德的奉獻精神的實證。但可以看到,哲學和社會形式的關係也是很密切的。靠“頓悟、感受"是不可能理解的。
-
16 # 樂活光陰
提問者概括的較好,西方哲學擅長懷疑實證,注重“形式規則”,東方哲學著重於頓悟(直覺)和感受,不離“靈機變化”。
西方哲學思想成就,主要是向外在的顯性的“認知哲學”,東方哲學更準確說是屬於內觀“參驗”的“生命哲學”範疇,而在這些“大道論”領域,不客氣的說,西方哲學仍未“入門”。
總體觀之,準確的說中國易道文化(而不是西化概念“哲學”)屬於“大道論”,是很成熟的文明型別;西方哲學範疇欠缺對“生命之道”的追問,此病海德格爾謂之“存在的遺忘”,所以認識論未超出“器質”物質文化層面,是“拜物”與“拜神”的不穩定的的文化。
另外,拿幾乎一個世界的文化科技“比拼”中國,似乎欠妥。好在華夏文明早超出了一個國家的意義,是一種東亞文明型別,有這個實力!
1.西方哲學所追溯的源頭古希臘時期,也只是隸屬西亞文明的一個“亞文化”,所以與亞非各文明有相似的對世界本源的研究和追問,也有“萬物一體”的觀念,分別提出“萬物源於水”,以及“宇宙是一團永恆的活火”,“四因說”“單子論”等。而且這些都是透過阿拉伯人的“二手資料”,後來重新整理包裝加工出來的。這時期的哲學還沒有什麼“西方”特色,其他民族可能更出色。後來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吸收阿拉伯、印度、中國文化科技,開始“彎道超車”,比如培根提出了“歸納法”,推崇觀察與實驗;笛卡爾提出他的“演繹推理”,講求理論自洽,從此西方開始了認知上的科學革命,一直到二十世紀末。
其中,幕後黑資本是重要推手,也因此摧毀了亞非拉民族許多原生態文化。
2.東方哲學的華夏易道文明,也有一個弘大的源頭,人文始祖伏羲氏提出了“宇宙生命統一場”理論,即“元氣一元論”,走的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內求內證法。用現代的哲學術語說屬於“直覺”思維,同樣達到對宇宙生命實相真際的通達把握!是一種“萬物一體”觀照下的“智慧型”科學、哲學、生命學。老莊哲學就是這種思維的進一步發揮運用,形成獨具特色的華夏文明系統。
而生命智慧科學的成就,從中國古代上古的《易經》、《本草》、《內經》裡就有“內視”“參驗法”的智慧科學方法,邏輯有名家的推理系統,其科技思想在《墨子》裡有詳盡的記述,有人說就一個墨子的成就,就遠遠超越了整個希臘,只是沒能挖掘傳承!
而印度哲學,也一直是西方現代哲學思潮的理論源泉之一!婆羅門教是多神文化,有神秘主義傾向,講“梵我一如”的人神溝通,佛教其實是一種宗教哲學,論理深邃,其思辯高度非歐西哲人所夢見。
3.東西方文化在十六世紀以前,主要是“東學西漸”,之後就是隨著近代西方商業的興起,出現不對等的歐美殖民文化的強勢介入,出現所謂“西學東漸”,並不是西學多麼先進。量子論已開啟一個不同的科學世界,東方生命哲學將大有作為!
如果說,中國沒有發展出康德式的“認識論”哲學的話,西方同樣沒有華夏易道文明的“道”這個核心概念,執念於“有”不知有“無”,沒有“有無相生相剋”的運化思想,欠缺“空性智慧”、生命活力,導致物慾膨脹,器物不是迴圈利用,危及人類生態圈,也是西方現代文明的“硬傷”。
所以,我們需要一種,生態型的東西方文化互融共生的文化哲學樣態,不妨叫“樂活主義”!
對於“樂活主義”而言,凡是不能帶來歡笑的“真理”都是虛妄!其餘,依次類推。這是樂活第一定律。
樂活主義,二十一世紀人類命運共同體!
樂活的哲學,重啟中國智慧,為華夏文明爭話語權!
關注樂活,聊聊哲學!一起吃茶去!
-
17 # 說三追四
我認為東西方哲學的木質區別是:東方哲學是直觀,而西方哲學是辨證,這很大程度與地理位置有關,東方從地理位置首先接受Sunny沐浴對太陽有著獨特感情和熱戀和崇拜,因而更喜歡紅底色,更喜歡熱烈奔放,而西方接受Sunny相對東方較晚一步,而且處於海洋的包圍之中,因而看問題更趨冷靜辯證,同時也更喜歡蘭底色,當然還有厲史上原因,東方由於地理位置的優越聚居人群較早,集體意識較強,久而久之形成一種習慣力量,而西方歷史發展較晚,聚居人群相對比較稀薄,因而個人自由意志表現突出,反思力較強,思辯哲學也比較豐富,當然,我這是從總體大概和客觀分析,東西方都有個別現象,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東方(中國)人,但我覺得東方和西方比較起來在/哲學和自然科學領域確實差一個層次,這並不是狂自痱薄,也不是崇洋媚外這是客觀存在……
-
18 # 洊雷重動
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的區別,西方哲學的視角是“上帝視角”一般來說是偏向那些靜止的不變的事物,像電腦程式一樣設定好的東西!而中國哲學視角是“天人合一”,一般來說偏向變動的事物,並以引導為主。
西方的真理觀是靜止的,由此由西方偏向把真理找出給世人!西方的哲學體系是多樣化的,哲學基點的選取各不相同唯心,唯物,本體論,二元論等等。而且各體系之間又常常互不相融。
中國則只有學派,沒有如此明顯的體系之分。中國哲學體系的真正基點,從來都沒有改變過,也根本變不了。由此中國哲學偏向引導世人去尋找,感悟真理!
中國哲學的基點放在了“絕對的動”,超越了時間,空間的“動”。《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主流的儒家、道家從未離此“天下之動”。這也是所謂“儒、道不分家”也!
-
19 # 北京得明
首先確認一下:就中國而言,老子所論“萬物一體公融共和共進共存”的思想,是最具有完整性和根本性的哲學。其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認知,揭示了萬物產生的根本性因由,這裡的一,並不是指某一個特定的東西,而是指一體的一,而西方哲學也在試圖探究出那個具有根本性的起始,那個一,可惜的是,由於西方哲學不是一個整體性,一體性的認知,只是在一個個個體上去探究那個起始,所以,探究來探究去,誰也找不到那個根本性,起始性的個體,這是西方哲學認知方式的自身侷限所致。比較起來,西方哲學還是很幼稚的,現象層面的。
-
20 # 歷史檔案館
“中國哲學雖然與西方哲學都是對智慧的追求,但中國哲學畢竟是在與西方哲學完全不同的文化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有自己的文化的背景,有自己的獨立的源流,有自己的發展的線索,有自己回答哲學問題的話語系統與思維方式,有自己的一以貫之的傳統,因而在許多方面顯示出不同於西方哲學的特質。在世界哲學發展中,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是兩個不同的系統,中國哲學有不同於西方哲學的特點。
(一)立足現實的態度 :中國哲學家對人自身的思考、對人與世界的關係的思考,總是立足於現實的生活世界。
同世界上許多民族一樣,中華民族在自己的哲學的開端,也曾出現過天命神權思想佔統治地位的時期。但中國與其他民族不同之點,就在於早在商周之際,天命神權思想就開始動搖,發生了“天的人文化”過程:而春秋戰國時期所產生的華人文精神,自身又具有消解宗教因素的作用,這就使得春秋末期以來的中國哲學發展,都立足於現實世界,很少有彼岸世界的成份。周公旦強調“敬德保民”,孔子主張“為仁由己”,老子追求“小國寡民”,都直接體現了立足於現實世界的精神。
即使在中國古代宗教哲學中,最終所追求的往往也不是彼岸世界。土生土長的道教講長生久視,希望人們永遠活在現實世界中。中國化的禪宗講頓悟成佛,反對追求遼遠的天國。近代洪秀全吸取基督教教義所追求的農民天國理想也不是彼岸世界的,他提出:“天國邇來,蓋天國來在凡間”。
正是這樣,中國哲學不像西方哲學,普遍存在著把本體世界與現象世界割裂開來、對置起來的情況。中國哲學強調“天人合一”,重視“百姓日用”,主張“極高明而道中庸”,“即世間而出世間”,認為理想的追求、精神的超越是一種現實的追求和內在的超越。即便是主張超越的人文精神的道家,也是如此。如莊子認為,人的精神上的自由追求,就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二)非實體性的思維 (關係型視角):中國哲學家對人與世界的關係的思考,不是從分析物件世界入手,而是從考察主體世界與物件世界的聯絡入手;不是追求決定這種關係的最終實體而是探討這種關係的各個因素的聯結及其功能。這是一種非原子論、非實體性的思維方式。
這一特點,從根本上說,是與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相聯絡的。中國古代文化最根本的特徵,是悠久而不衰的農業文明。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興起與繁榮,促成了中國古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而首先發展起來的是與農業生產聯絡最密切的天文學、農業和醫學。這些中國古代自然科學學科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把人與自然看作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是從整體中各個元素的分析入手,而是從整體中各個元素的聯絡入手,來把握物件世界。
在農業經濟的基礎上,古代中國比古代希臘更早進入文明時代,產生了最初的奴隸制國家政權。與農業經濟相適應,中國奴隸制保持了原始氏族公社的血緣紐帶,並由此建立了一整套金字塔式的世襲等級特權制度。這一歷史文化特點,促使我們的先人十分重視人與人之間的聯絡。
這樣一種注重聯絡的思維方式,經過中國古代哲學家的提煉、昇華、反覆加工,就形成了從考察人與物件的聯絡入手來解決人與世界關係問題的中國哲學智慧。中國古代的五行思想、陰陽思想、天地人相統一的思想,都典型地體現了這種哲學智慧。孔子講的“愛人”,墨子講的“兼愛”,孟子講的惻隱之心,荀子講的明分使群,也都體現了這種哲學智慧。中國哲學反覆討論的天人關係、人禽關係、君民關係、格物致知關係,也是這種哲學智慧的反映。
加之中國哲學的立足現實的態度,反對把本體世界與現象世界明確二分,因而中國哲學家並不關心決定這種聯絡的最終實體,而關注的是這種聯絡的各個因素的聯結及其功能。這就形成了中國古代哲學源遠流長的非實體性的辯證思維傳統。這種重聯絡的非原子論、非實體性的思維方式,與古代希臘哲學家的原子論、實體性的思維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三)內聖外王的追求:中國哲學家雖然對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行了許多探討,但更重視的是對人與社會的關係和對人自身進行探討。中國哲學的開端不同於西方哲學的開端。西方哲學起自哲人們對於自然的驚訝與思考,而中國哲學起自哲人們對於人生的憂患與求索。在古老的五行思想和陰雨思想中,就表現了強烈的憂患意識與對於人的生存智慧的探索。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們,純粹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有興趣的可以說很難找到,他們的興奮點,總是放在對人與社會的關係的思考上,總是放在對人自身的思考上。即使是思考自然界、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他們也總是要最後歸結到社會人生問題上。荀子說:“善言天者者必有徵於人”,認為對“天”、對自然界的思考,必然最終要回到對人對思考上來。
這種對人對思考與探討,又總是與倫理、與政治、與歷史、與文化相聯絡,表現出一種巨大的現實感和強烈的歷史感。在中國哲學家那裡,對智慧的追求,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興趣、個人的愛好、個人的意志、個人的學問,而包含了一種對民族、對國家、對天下的崇高責任感。這種責任感要透過自己的身體力行體現出來。中國哲學家的哲學精神,不只是透過他的言論和著作體現出來,而且透過他的行為、人格、德性與人生體現出來。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後者比前者甚至更為重要。《史記太史公自序》引孔子言:“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這句話可以說典型地表明瞭中國哲學的特點。
中國哲學的這一特點,在歷史上形成了中國哲學家對內聖與外王對追求。中國哲學家對思想創造,總是體現了他們對內聖外王的理解和追求。張載的一斷名言很能概括這種理解和追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拒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與此相聯絡,中國哲學家的哲學思考,往往不表現為純思辨的學理,而表現為具有實踐品格的學理。他們總是立足於現實的實踐活動,來作哲學思考,正是這樣,中國哲學的智慧,在軍事著作中、在農業著作中、在醫學著作中、在史學著作中、在政論著作中,往往得到相當精彩的體現。兵書如《孫子兵法》,農書如《呂氏春秋》中的《上農》,政論如漢初陸賈的《新語》、賈誼的《新書》,都是在中國哲學史上有重要影響和重要價值的著作,都可以作為哲學書來讀。
(四)不拘一格的表達:中國哲學家對人與世界的關係的思考,有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哲學智慧的表達方式,在中國哲學史上實際是不拘一格的,或採用語錄的形式,或採用寓言的形式,或採用詩的形式,或採用註釋前人著作的形式,或採用邏輯論證的形式,可以說是多種多樣多姿多彩的。例如,一部《論語》,對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都是以語錄的形式記錄下來,用語極為精煉,沒有一套一套邏輯推理,多半都是結論式的,但卻表現出深刻的思想,活生生地勾畫出孔子其人其學。這種語錄體的著作,成為以後中國哲學家表達思想的一種重要形式。後期禪宗的《五燈會元》、《古尊宿語錄》,程顥程頤的《河南程氏遺書》,朱熹的《朱子語類》,熊十力的《十力語要》,都是採用這種語錄體的形式。
一部《莊子》,其中就有許多哲學寓言,正是透過這些生動有趣的寓言,於談笑之間,講出了宇宙人生的深刻道理。在《韓非子》、《呂氏春秋》中,也載有許多生動有趣的哲學寓言,為人們長久以來所傳頌。如守株待兔的故事,就出自《韓非子》;刻舟求劍的故事,就出自《呂氏春秋》。前者嘲諷了那些不能與時俱進的人,後者批評了那些不懂事物總是變化發展的人,都闡發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顯示了中國古代哲學的智慧。
一部《老子》,就是一首極其優美的哲理詩,以詩的形式,以詩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表達了對宇宙人生的深刻看法。屈原的《天問》,以詩的形式提出了關於宇宙人生的一百多個問題,一千多年以後,柳宗元作《天對》以詩的形式對其一一作答,形成了中國文學史和哲學史上的名篇。
中國哲學家還常常透過解釋前人的哲學文字,來闡發自己的哲學思想。特別是儒家,由此形成了經學傳統。中國哲學史上,一些著名的哲學著作,都是以這種解釋前人哲學文字的形式出現的。如戰國時的韓非的《解老》、《喻老》,魏晉時王弼的《老子注》和向秀、郭象的《莊子注》,宋代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清代戴震的《孟子字義疏證》。這種解釋本身就是一種思想的創造。
中國哲學家也有運用邏輯方法建立體系的例子。如孟子、荀子的著述,都有很強的邏輯性,論證得相當清晰明白。王充的《論衡》,邏輯性也相當強。全書各篇在安排上有一個明確的思路,在論證上總是先提出論點,然後再層層深入地展開論證。但總的來說,這種運用邏輯方式建立體系的著述,在中國哲學史上並不是主流。
這種不拘一格的表達,並不是說中國哲學思想是零散而不繫統的,而是說中國哲學家的哲學系統不是單靠邏輯體系所能呈現的。正如馮友蘭所說:“所謂系統有二,即形式上的系統與實質上的系統。”“中哲學家之形式上的系統雖不如西洋哲學家,但實質上的系統,則同有也。講哲學史之一要義,即是在形式上無系統的哲學中,找出其實質的系統。”
以上四個方面,是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相比較所呈現出的主要特點。在看待和把握這些特點上,有三點須作說明:第一,這些特點都是相對的,不能把它們絕對化。第二,我們在反思和研究中國哲學史是,應當對中國哲學的這些特點持一分為二的態度,看到這些特點展示了華人不同於西方人的智慧,其中既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之處。我們主張用平等的心態來看待與研究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反對用西方哲學來貶抑中國哲學,反對用胡適當年“萬事不如人”的全盤西化眼光來看待我們自己的哲學文化;同時,我們也不贊成用中國哲學來貶抑西方哲學的文化保守主義態度。
第三,自19世紀中葉起,隨著中國被捲入以西方近代文化為標本的全球性現代化運動,中國哲學開始了由傳統形態向近代形態再向現代形態的歷史性轉變。這種轉變是在西方近現代文化與哲學的強烈影響下實現的,但這種轉變也不是照搬照抄西方哲學,而是透過西方哲學中國化和中國哲學現代化的兩個相聯絡的運動實現的,表現為中西古今哲學的交流與融會。中國哲學,在自己的現代化程序中,吸取了外來的哲學智慧,也保留了自己的哲學智慧,並對這種智慧作了創造性的現代轉化。因此,中國哲學現代傳統與中國哲學古代傳統既不相同又相聯絡。”
回覆列表
東方主流哲學以人為本,以和為貴,以道為輔。有文獻記載的,其中集思想之大成者有:伏羲,黃帝,文王,孔子。
而從西方目前來看,還沒有誕生過一位思想聖人,在思想領域還處於探索成長階段。
西方主流熱衷於向外求,也就是熱衷於科學探索。東方主流則是熱衷於向內求,也就是思想哲學。
所以,西方科學相對發達,東方思想相對發達。其中應以思想為本,科學為輔。以科學為本,而不顧及思想的話,世界就形成了今天的局面。各國都有強大的武力,但沒有能將其駕馭的智慧。
雖然人人嚮往和平,但事實卻是戰亂不斷。究其根源,就是沒有能夠擁有和平解決問題的智慧,只能付諸於武力,或者傾向於付諸武力。
這就是思想潰乏的外在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