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綠野萍蹤01

    我認為,《水滸傳》一直就沒有被讀懂過,更別奢談“過度解讀”了。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水滸傳》都被解讀成一部宣揚投降招安的書,解讀的招數除了“水滸陰謀論”而外,沒有其他新鮮玩意。

    當然,“水滸陰謀論”被不斷髮揮,不斷的“過度解讀”,從這個層面上來講,現在的讀者確實是過度解讀了《水滸傳》。

    《水滸傳》絕對不是一部宣揚投降招安的書,它是一部宣揚英雄主義,保家衛國,保境安民的偉大的英雄主義史詩。因而,絕對不存在“陰謀論”,以“陰謀論”過度解讀《水滸傳》,將不斷摧毀這部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文學鉅著。

    《水滸傳》究竟寫的是什麼

    但凡稍微瞭解《水滸傳》的讀者,一定知道這部書只剩下前七十回(或七十一回),寫到梁山大聚義,兩次排定座次後就結束了。是不是施耐庵沒再繼續寫下去呢?或者說《水滸傳》只有七十回呢,絕對不是。

    以我的探軼,《水滸傳》絕對不止七十回,假如按照天罡地煞的設計來看,總共大約有一百零八回。前七十回寫天罡地煞聚義,後三十八回寫一百單八將“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是梁山大聚義時的誓言,也是梁山好漢從地窖中被放出了時所肩負的使命,怎麼可能沒有故事來照應呢?因而,後三十八回將著重寫梁山好漢抗擊外侮的英雄故事。

    這樣的探軼,並非“過度解讀”,而是前七十回書就有無數伏筆交代的。讀書做“解讀”,首先得依據文字,不能脫離文字憑空推斷。

    在“還道村受三卷天書,宋公明遇九天玄女”這回書中,施耐庵明確告訴讀者,宋江將見到北宋滅亡,經歷過靖康之難,更將因為“二龍戲水”而惡夢驚醒,終結《水滸傳》故事以及梁山英雄傳奇。“二龍戲水”隱喻的就是宋徽宗、宋欽宗坐井觀天,七十回書之後,必將寫到這段歷史。

    那麼,這個伏筆是不是隱寫了宋江投降招安了呢?當然是的,不過,宋江絕不是屈膝投降,乞求招安,他是被張叔夜擊敗,副將被擒而被迫投降。《水滸傳》以朱武行苦肉計,救“副賊”陳達而被迫向史進投降,預寫了梁山好漢的投降招安。

    梁山好漢投降招安後,必定是去抗金保境了。書中潛伏著一條與北宋興亡歷史息息相關的大線索,以魯達渭州城、雁門縣的故事,以及曾頭市的故事隱寫了導致北宋迅速走向滅亡的“宋金海上之盟”。

    梁山好漢在這條暗線上“預演”了驅逐金人,保境安民的故事,曾頭市就是在“宋金海上之盟”的大背景下,深入宋境,與青州、凌州互為盟友的金國勢力。金華人在北宋境內為非作歹,晁蓋、宋江一同替天行道,蕩平曾頭市,就是梁山好漢抗金的大伏筆。

    施耐庵以北宋開國開講《水滸傳》,歷數北宋九代皇帝(九紋龍),這部書其實就是一部北宋興亡的歷史。梁山好漢在北宋即將走向滅亡時,登上《水滸傳》的“歷史”舞臺,演繹“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英雄傳奇,這才是這部偉大著作所表述的主要內容,是《水滸傳》的靈魂所在。

    也就是說,《水滸傳》是一部描繪歷史的巨幅畫卷,是一部悲壯的英雄史詩。

    《水滸傳》“替天行道”是何寓意

    “替天行道”出自老子朋友秦佚悼念老子的話:“老聃大聖,替天行道,遊神大同,千古流芳。”

    秦佚的“替天行道”又出自《老子》:“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說的就是均貧富、等貴賤。容與堂本《水滸傳》在梁山完成大聚義之後,專門寫了一首古風,讚美梁山好漢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沒有貧富親疏之別。因而,在“替天行道”的大前提下,發誓“保境安民”,為國盡忠。

    “把一身本事,邊庭上一槍一刀,博個封妻廕子”,怎麼這些伏筆都沒了下文了呢?梁山好漢去邊庭搏殺,為國盡忠難道還是投降派嗎?

    《水滸傳》中,施耐庵以趙匡胤開國故事為全書立意,終結五代離亂,迎來“天下太平”是“天道迴圈”,“上合天心,下合地理,中合人和”的“替天行道”。此後的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這幾朝皇帝雖然經歷過瘟疫、誤走妖魔等等曲折,但依然是“那時天下太平,四方無事”的太平世道。

    洪太尉誤走妖魔之後,《水滸傳》進入梁山好漢的正文故事。但是,施耐庵卻又以高俅開篇,以高俅引出“浮浪子弟門風幫閒之事,無一般不曉,無一般不會,更無一般不愛”的風流皇帝宋徽宗。為何這樣寫?

    箇中緣由施耐庵早就交代得一清二楚,洪太尉誤走的妖魔,是要讓“一朝皇帝,夜眠不穩,晝食忘餐”。因而,“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兒窪內聚神蛟”,以擾亂大宋乾坤。

    《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絕對不是投降派,絕對不會向宋徽宗乞求招安,他們肯定是要反宋徽宗的。宋徽宗自號“道君皇帝”,《水滸傳》中隱寫了他崇道抑佛,大肆“革佛”的鬧劇,世道紛亂,與趙匡胤開創的太平世道背道而馳,違背“天道”,梁山好漢便要“替天行道”。

    《水滸傳》以“天下太平,百姓快樂”為“替天行道”的基本內涵,在歷史的程序中,梁山好漢的“替天行道”經歷了三個階段:

    九天玄女的“替天行道,輔國安民”,羅真人的“替天行道,保國安民”,宋江提出的“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簡而言之,九天玄女實際上隱喻的是宋真宗、宋徽宗這兩朝崇道到極致的皇帝,三卷天書是宋真宗偽造的三卷天書符籙,他們假傳“天言”,威逼利誘宋江“替天行道,輔國安民”。“道家”看破失道皇帝的偽天書、偽天言,否決輔佐這樣的國君。但道家卻依然要保北宋這個王朝,所以,羅真人囑託公孫勝去梁山“替天行道,保國安民”。

    梁山好漢被迫投降招安後,很快就面臨金兵的入侵,北宋已經難以保全,梁山好漢於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北宋最後兩年,社會矛盾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國內矛盾迅速上升為抗擊外侮的層面,施耐庵在書中寄託家國情懷,梁山好漢奮戰在抗金戰場。但是,境不可保,民亦不得安,梁山好漢隨著這個王朝的滅亡,註定是悲壯英雄,以悲壯的故事結局。

    “水滸陰謀論”從何而來

    上面寫了這麼多,與現在通行的“水滸傳”根本就不是一回事,究竟是我說錯了,還是“水滸傳”寫得不對呢?我說,肯定是“水滸傳”寫得不對,此“水滸傳”非彼《水滸傳》。

    本回答說過,施耐庵的《水滸傳》只剩下前七十回,此後,都是後人寫的續書。為何一百單八回的《水滸傳》只剩下七十回了呢?估計絕大多數讀者,包括魯迅先生在內的諸多學者都認為,《水滸傳》是被金聖嘆腰斬了。

    這就太高抬金大先生了,此人絕對負不起這個歷史責任,他沒有機會,更沒有可能腰斬《水滸傳》,金聖嘆所斬掉的不過是袁無涯的一百二十回本後幾十回的續書。這些被腰斬的故事,曾經一度以《徵四寇》的書名單獨刊行。

    金聖嘆先生略作探軼,斬掉續書,按照施耐庵的線索以及歷史真實,補寫了一段“梁山泊英雄驚惡夢”故事。這個故事基本符合史實,也符合施耐庵的伏筆線索。但是,金聖嘆非常痛恨梁山造反好漢,更加痛恨反賊強盜招安洗白。因而,借張叔夜之口,大罵梁山好漢是“萬死的枉賊”,悉數斬殺而後快。

    金聖嘆斬掉袁無涯的續書,偽稱小時候發現了貫華堂古本,明目張膽的按照自己的意願篡改《水滸傳》,惡意黑宋江、醜化梁山好漢。金聖嘆在批註中,不斷謾罵梁山好漢是“群盜”、“群醜”,宋江私放晁天王是犯了國法,唆使晁蓋“倡聚群醜”,是為“不義”。

    續書反轉了《水滸傳》,被施耐庵寫成了“狗(宋徽宗屬狗)”的皇帝反轉成被奸臣矇蔽,但十分體恤下情,同情梁山好漢的好皇帝。續書作者不斷竄入原著,增刪原著文字。但是,續書作者並不聰明,依然留下了“一朝皇帝,夜眠不穩,晝食忘餐”這句擴總的話。遺憾的是,幾乎所有的讀者都忽視了施耐庵的這個定位,跟著續書唱了施耐庵的反調,把《水滸傳》誤解為一部宣揚投降的書。

    續書的反轉,美化皇帝,是因為《水滸傳》中以大量的隱寫,指責了明代的靖難之役也是違背“天下太平”背離“天道”的行為,同時,還隱藏著施耐庵對建文皇帝去向的真實記錄。因而,一百零八回的《水滸傳》便被腰斬,御用文人以及不良書商你一言我一語的陸續寫了幾個故事,徹底的掩蓋了《水滸傳》真相,反轉了施耐庵的創作思想。

    因為續書的有意反轉,以及金聖嘆的惡意刪改、評點,“水滸陰謀論”便悄然出籠。此後,《水滸傳》被不斷利用,“陰謀論”成了解讀《水滸傳》的唯一法寶,只要以“陰謀論”猛批宋江,必定贏得喝彩。

    有的專家學者連版本都沒搞明白,就號稱自己所說的“水滸傳”多少年無人超越。這真是《水滸傳》的大不幸,一部英雄主義的史詩在一片“陰謀論”的呼嘯中,徹底失去了它應有的光輝——這是中國文學史的一大悲哀。

    加之影視劇的推波助瀾,快餐文化導致很多讀者不再去讀原著,“水滸陰謀論”更是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越來越過分解讀“水滸傳陰謀論”徹底摧毀了《水滸傳》的原著精神,施耐庵的人文情懷以及家國思想落入“陰謀論”的泥潭,恐怕難以再見天日了……。

    幾句結束的話

    一部在《水滸傳》博大精深,不是這樣一篇短文能夠講清楚的。我此前寫過非常多的解讀文章,從文字細節入手,參閱大量的歷史史料,探軼了《水滸傳》的真故事,施耐庵的真情懷。今後,還將繼續努力,為《水滸傳》正名。還“妄圖”在前七十回深入解讀的基礎上,依據施耐庵的伏筆,結合歷史記載,續寫三十八回。

    儘管我本人勢單力薄,但隨著我不斷深入的解讀,以及耐心的與水滸愛好者互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朋友贊同我的觀點,給予了熱情的支援與鼓勵。這將是我繼續進行艱苦反轉,還《水滸傳》以真相,還梁山好漢以公道,致敬偉大的施耐庵先生的無窮動力。

  • 2 # 小橋流水811小橋流水

    謝邀。本人沒見多少談《水滸傳》的人,更不知道解讀的內容,但這並不代表沒人談論。大家都知道《水滸傳》是"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出現至少具有三個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這些價值,正是人所推崇所欣賞所爭議的地方。歷史是一面鏡子、文化是進步的階梯、藝術是生活的昇華。因為人的個性差異,就同一事物的異角思維,是很難避免的,"東瓜西瓜″各有偏好。"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社會的進步(至少現在是這樣),原則上應當給予支援。"解讀″是一種水平,解讀“解讀″者,也是一種水平。"水平″問題,很不容易硬性規定。我認為無論是"解讀″者,還是"解讀″者的被"解讀″,只要有責任和擔當,具有積極的社會進步意義,除了注意措詞上的敏感之外,不可以給予限定。

  • 3 # 使用者3596880027329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時間:1999年8月21日地點:北京大學季羨林家季羨林:苗苗,現在你是採訪者,我是被採訪者,你問我答,好嗎?苗苗:好。季羨林:那你就隨便問吧。苗苗:爺爺,您在《我的童年》裡說,您小時候,最感興趣的是看閒書,您喜歡看《三國演義》,還能將《水滸傳》裡綠林好漢的名字背得滾瓜爛熟。爺爺,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歡看閒書。有一回上數學課,我低著頭看《水滸傳》,一邊看,一邊背一百單八將的座次,結果被老師發現了,爸爸知道了這件事後,頭一回打了我,雖然一點兒也不疼,可大了那次後,我再也不看《水滸傳》了。季羨林:(笑)我小時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讓看閒書。怎麼辦呢?放了學以後不回家,偷偷藏在一個地方看閒書。我看的閒書可多了,《彭公案》《濟公傳》《施公案》《三俠五義》我都看。我是主張看閒書的,為什麼呢?苗苗你說說,文章怎麼樣才能寫好呢?苗苗:我覺得,應感謝真事。季羨林:嗯,你再說說,從技術上講,怎麼才能寫得通順呢?苗苗:得多看點兒課外書。季羨林:是這樣。文學家魯迅曾經講過,要把文章寫好,最可靠的還是要多看書。我小時候,跟我一個妹妹一塊兒看,家裡的桌子底下有個盛白麵的大缸,叔父一來,我舞一趕緊把閒書藏到缸裡頭,桌上擺的,都是正課。(笑) 苗苗:爺爺,我喜歡語文,數學不行,偏科。 季羨林:喜歡語文當然好,但語文要好,數學也要好。21世紀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歡,一定要學好數學。最近清華大學辦了一個班,選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養中西貫通,古今貫通的人才。我看,有這兩個貫通還不行,還應該加一個文理貫通。三貫通,這才是21世紀的青年。 苗苗: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我記住了。爺爺,有人讓我媽媽趕快給我找一個好外語老師,說過了12歲再學外語就永遠也說不冷了。爺爺,您會那麼多種外語,您說,他們說得對嗎?季羨林:倒不一定是12歲,當然早學比晚學好。學外語的發音跟母語有很大的關係,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學起來就困難。古文也很重要。我覺得,一個小孩起馬要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最近出了一本書,鼓勵小孩背詩。我提個建議,應該再出一本散文集,從《古文觀止》裡選,加點兒注。小時候背的,忘不了。 苗苗: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呀! 季羨林:(笑)可不是讓你一天背下來喲。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本文為略讀課文,是一名小學生對季老的訪談錄,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一種文體。這一老一小,一個是德高望重學有建樹的著名學者,一個是剛開始求學的小學生。他們倆在年齡、閱歷、學識上有著巨大的懸殊,卻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就閱讀展開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寫好,要多看書;要努力培養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學好外語,還要進行古詩文積累。這些不僅使苗苗受益,也使讀者受到啟發。在兩者的對話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氣與禮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親切幽默、平易近人,還有對下一代的殷切希望與深深關愛。 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一是把握訪談的主要內容,進一步感受閱讀的樂趣,明晰健康成長的要求;二是繼續開展關於閱讀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為口語交際、習作打好基礎,逐步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我小時候,跟我一個妹妹一塊兒看,家裡的桌子底下有個盛白麵的大缸,叔父一來,我們就趕緊把閒書藏到缸裡頭,桌上擺的,都是正課。 “閒書”指的是《彭公案》《濟公傳》等課外書,“正課”指的是課內要學習的課程。“閒書”與“正課”的區分源自教師與家長的界定。這句話是季老在與苗苗交流讀課外讀物時,現身說法,舉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季老對童年時閱讀印象深刻,說得生動形象,聽來如臨其境。 ②三貫通,這才是21世紀的青年。 “貫通”,即全部透徹地理解和領悟,達到精通。“三貫通”則是指清華大學提出的“中西貫通”“古今貫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貫通”。這句話是季老針對苗苗偏科而說的。國力的競爭取決於人才的競爭,21世紀是一個知識和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學貫中西、博古通今,還要文理兼備。這種綜合型的人才,才能適應新世紀發展的需要。 ③我覺得,一個小孩起碼要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 “起碼”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與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詩文積累的建議,並用“起碼”“最起碼”提出了量化的要求。這與我們《語文課程標準(試用)》提出的古詩文背誦不謀而合。這裡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長的體驗,又有著對中華傳統文化繼承的關注,更是對“古今貫通”的一個註解與落實。 (2)對詞語的理解。 綠林好漢:原指西漢末年聚集起義的湖北綠林山的農民起義軍。後來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統治者的人們。文中指《水滸傳》裡所描寫的起義後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 一百單八將:單,一個。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個好漢。 滾瓜爛熟:形容朗讀、背誦得熟練流利。 偏科:指單獨著重某一科,不能全面發展。 注:用文字解釋字句。文中指對《古文觀止》中難以理解的詞句加上註釋。 二、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能借助字典,聯絡上下文和生活實際讀懂詞句的意思。 2.正確、流利、分角色朗讀課文,把握談話的主要內容。 3.能從對話中得到怎樣讀書和學習的啟示,進一步開展有關閱讀的綜合性學習活動。 三、教學建議 1.本文作為略讀課文,且是對話形式的訪談錄,沒有複雜的句式、過多的修辭和深奧的詞句,完全口語化,所以更應放手讓學生自學,自讀自悟。 2.本文是訪談錄,通篇都是對話,在反覆自讀把握主要內容後,可以進行分角色朗讀或模擬採訪。在朗讀中要把握住人物對話的基調:苗苗是個熱愛讀書的小學生,謙虛好問,對季老的尊敬崇拜溢於言表;而季老毫無名人架子,親切隨和,在幽默的談吐中善於誘導,滿含著對下一代的關愛之情。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插圖,更好地體會人物的年齡、身份與情感。文中有許多多音字,如《水滸傳(zhuàn)》、“綠(lù)林好漢”、“一百單八將(jiàng)”、《濟公傳(zhuàn)》等要注意讀準確。還要注意對話是口語化的,如“跟前兒”“偏科”“起碼”這些北京方言,更是透著親切,所以要讀得像說話一樣自然,毫不做作才好。 3.在弄清苗苗同季老交流了閱讀、偏科、學習外語和積累古詩文的問題後,可以在小組內就感興趣的某一個問題展開討論,交流自己的感受。還可以提出與文中人物不同的見解。然後形成小組意見全班交流,達成一些共識,得到應有的啟發,如,要加大課外閱讀,才能促進寫作的提高;不要偏科,全面發展;加強古詩文積累,增強文化底蘊等。 苗苗與季老的對話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緊密相關,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辯論,如,季老是主張看閒書的,但在課上和寫作業的時候看可行嗎;苗苗的爸爸打她對嗎;學生偏科與任課教師有關係嗎;背兩百首詩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我們能成為“三貫通”的人才嗎…… 4.在本文的學習中,要注意從對話中感受到季老談笑風生中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誘、關心關愛下一代成長的人格魅力。還有在訪談中如何有禮貌地請教、表達自己的觀點、傾聽對方的表述等,學習一些採訪的技巧,用於指導課外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就本文還可做一些拓展,如,調查一下本班同學的閱讀書目;採訪愛讀書的人,列一個採訪提綱,並做一份訪談記錄等。 5.在讀書、討論、交流後,可以品味題目的寓意:表面上與二人的名字密切相關,“小苗”--苗苗;“大樹”--季羨林。實際上“小苗”還包含著苗苗在求學和增長知識的路上剛剛起步,猶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營養;而季老學識淵博、學有建樹,恰似一株根深葉茂的大樹。“小苗”與“大樹”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長、汲取營養,小苗才會長成參天大樹,像苗苗這樣的孩子們才會成才的內容。

  • 4 # 文化一家人

    所謂過度解讀,我的理解是:

    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以今天的思維模式,思想水準,道德情操,人生觀和價值觀,去分析評判一千多年前的人物和事件,當不相吻合時,就武斷地理解是非曲直。這樣做的結果,勢必會出現與作品主題思想南轅北轍的弊端。

    《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先生,是元末明初年間人士。而《水滸傳》所寫的內容,是北宋時期的事件。那時候,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義論和唯物辯證法尚未問世。該書中封建迷信思想、愚忠觀念、以及其它許多與今天道德觀念不相適宜的理論實踐,在那個年代未必屬於大逆不道。在今天看來許多荒謬不堪的事情,在當時未必不合適宜。要求作者施耐庵先生的思想與今天的價值觀同步,顯然是不客觀不現實的。

    毫無疑問,我們應該遵循正確的唯物史觀來解讀一千多年前的文學著作,才是最佳的選擇。

    那麼,面對具體問題,都有哪些過度解讀的現象呢?總結一下,不外是以下幾方面:

    一、把宋江解讀為出賣梁山弟兄大逆不道的陰謀家

    在強烈的愚忠觀念指導下,反貪官不反皇帝,夢想透過招安脫離流民草寇的處境,達到報效朝庭封妻萌子耀祖光宗的理想,是導致水泊梁山分崩離析悽慘結局的淵藪。也是宋江走出的一步臭棋。

    但是,以此斷定宋江的初衷,就是要把梁山兄弟們帶上萬劫不覆的深淵,是個地地道道的陰謀家,也是不符合實際的。

    縱觀宋江的一生,從一個仗義疏財扶貧濟困的良善之人,到一寨之主號令三軍叱詫風雲的統帥人物。從絞盡腦汁費盡心機謀取招安,到征討方臘損兵折將元氣大傷最後自己也被迫害致死。在這個波瀾壯闊的歷史程序中,宋江的言行舉止與他的思想觀念是一脈相承的。這裡不存在陰謀之心,更不存在謀害之說。如果說他的出發點和落腳是為了賣友求榮,則無法解釋宋江本人也被迫害致死這個結局。

    說到底,宋江的作法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既害了梁山弟兄,也害了自己,根源在於愚忠。

    同時也必須肯定,所謂的愚忠,也是站在今天的角度來分析才得出的結論。而在當時那個年代,宋江的一切言行不可能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把一個歷史人物上升為正確無比的理論家、實踐家、又必須取得美好結局的要求,都是天真幼稚不現實的空想。

    更何況,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宋江的作法,未必沒有理論上的支撐和道義上的正確性。進一步講,要求作者施耐庵具備一個歷史唯物主義者的思想標準,也是不切實際的。

    所以,把宋江解讀為出賣梁山弟兄的陰謀家,是不恰當的。

    二、把梁山好漢解讀為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的惡棍

    雞鳴狗盜,濫殺無辜,打家劫舍,坑蒙拐騙,欺男霸女,無惡不作,甚至把旅客用蒙汗藥暈倒,剁碎了做人肉餡包子再賣給別的旅客吃。所有這些大逆不道的罪惡行徑,在梁山水泊一百單八將裡大有人在。

    但是,以此便把水泊梁山解讀為壞人當道的土匪窩,也有失偏頗。

    因為,《水滸傳》是一部虛構的文學作品。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形象,是它必須具備的構件。人是複雜的,是具有多面性的,而要把一個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的人物立在讀者面前,就必須是有血有肉又符合各自背景的真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脫離這些,作者筆下的人物勢必會變成稻草人,空心人,虛假人。而如果把當時歷史背景下的梁山好漢都描繪成遵紀守法循規蹈矩的正人君子,那就不是文學作品,而變成高大上的表彰會了。

    說到底,《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們的某些卑劣行徑,其實是為作品情節發展服務的。比如時遷,他不偷雞,就沒有了三打祝家莊。比如吳用哄騙盧俊義弄得他家敗人亡。如果不這樣做,單純去給盧俊義講大道理說服他上山,恐怕百分之一的可能性都不存在。而不把盧俊義弄上山,就沒人能捉得住史文恭,晁蓋的遺囑就沒法實現,宋江也沒辦法當上梁山寨主,下面的戲就進行不下去了。

    同時也必須看到,《水滸傳》中的正面人物也比比皆是。

    例如武松,魯智深,都是剛直不阿,除暴安良,為民除害,見義勇為,打抱不平,專門與邪惡勢力作鬥爭的典範。還有林沖,一直忍辱負重,面對迫害一讓再讓,逼得走頭無路才奮起反擊。特別是初上梁山王倫逼他殺人作投名狀那場戲,如果林沖隨意殺害過往旅客,則不符合他的人物形象。但作者施耐庵巧妙設計了與楊志鬥武,最後以皆大歡喜的結局收場。既塑造了林沖的正面形象,又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而且使林沖得以在山上站住腳跟,可謂一舉多得。由此可見作者的妙筆生花,實為高人。

    所以,把梁山好漢都解讀為壞人是不正確的。即使某些人的某些作法不合適宜,也是為作品服務的必要條件。草莽英雄只能不拘小節吆五喝六,李逵也只能傻大黑粗四肢發達頭腦簡單,而讓他文質彬彬循規蹈矩的做人做事,那就不是李逵而是李白了。在這個問題上如果鑽進牛角尖不出來,解不開這個疙瘩,則難以欣賞名著的精華,把自己推進了本末倒置的誤區。

    三、把大多數梁山好漢沒有家眷,解讀為不合情理

    細讀《水滸傳》可以看出,作者是努力圓滿這方面需求的。比如晃蓋等人上山前,多次提到讓家屬上船先行一步。宋江弟弟宋清和父親宋太公也有田園生活。林沖娘子與老岳丈也有兒女情腸。李逵再魯莽也知道下山接母親盡孝。公孫勝回鄉探母幾乎成了家常便飯。盧俊義和楊雄分別手刃背叛自己的妻子,體現了邪惡良善終究有報的道德倫理。包括宋江在別人生拉硬扯下收了外室閻婆惜等等。可見作者並不是沒寫家眷,而是遵循文學作品的藝術規律,把描寫家眷同樣納入為作品服務的範疇。也就是說,不論什麼細節,都要和作品情境相吻合,任何脫離情節的細節,只能是畫蛇添足的敗筆,不僅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會把一把好牌打得稀爛。

    所以,如果面面俱到地描寫家眷,人人都有細膩繁複的家庭生活,豈不是把描寫綠林好漢為主題的《水滸傳》變成了生活劇。

    一句話:任何細節都要與作品情節融為一體渾然天成,不是僅憑良好的願望而隨意佈局的。

    四、把攻打南方起義軍方臘,解讀為自相殘殺

    同樣是農民起義軍,被招安後,立即調轉槍口去殺伐同類,這不是剛剛撂下討飯棍就去打乞丐麼?如果單純從狹隘的角度去理解,事實確實如此。

    但是,我們欣賞文學作品,不能從一時一事去解讀,而要站在作品之外的高度,去通篇理解消化,才能準確無誤地理解作品的精華。

    宋江要招安的目的是什麼?不就是要報效國家麼?當國家需要他去保一方平安,從理論上講,這是他義不容辭天經地義的責任。那種既不想流血流汗,又想高官厚祿封妻廕子耀祖光宗天上掉餡餅,天底下哪有那般好事?

    至於朝庭裡以高俅為首的奸臣們,想用以毒攻毒的手段,透過征討方臘來消滅梁山起義軍的陰謀詭計,也完全是推進故事情節發展的需要。不這樣去表現,也就沒有了梁山覆滅悲慘的結局,更是不符合全書主題需要的。

    所以,自相殘殺是目,透過自相殘殺導致悲劇結局才是綱。綱舉目張,符合天道倫常。也符合《水滸傳》全書宏大結構的主題。

  • 5 # 一直冷眼旁觀

    《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其實是四部長篇小說,是我們通常說的“四大名著”。而所謂的四大名著其實是當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早期整理出版的而已,他也可能是五部或者六部,之所以是這幾部,是因為偉人對這幾部“情有獨鍾”,屢屢批註!

    水滸和西遊有反抗精神,紅樓夢涉及封建體系倒塌,三國則是社會體制重構。

    文學以及文化從來就不是獨立存在的,從古至今它一直是政治的延續,脫離政治需要的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

    這些我們從以往的那些故事裡可見一斑,比如“焚書坑儒”、“罷觸百家,獨尊儒術”、“文字獄”等等,甚至還有外國的“哥白尼”,直白一點的說,都是為了統治需要。比如我們現行的影視劇審查機制,有些影視劇看得人莫名其妙,完全脫離人設和劇情,就是為了符合某種價值觀,經常強行拔高人物,強行正能量。其實也是很奇怪的,老百姓的分辨能力是幾部影視劇就可以影響的嗎?難道罪犯憑智商逃脫法律制裁就會引起效仿嗎?

    “四大名著”是因為它的文學價值被廣泛傳播的嗎?當然不是,這四部畢竟還都屬於長篇通俗小說,很難說他們的文學價值有多高。就好像要說白居易的詩比李商隱的詩更高階,當然是不公允的......

    人的觀點都是有傾向性的,集體觀點也是,他畢竟也是由個人先提出來的

    我們對《水滸傳》的觀感,其實分階段的,這得益於意識形態上的潛移默化。以宋江為例,原先我們認為這是個投降派,沒有反抗精神。現在就有支援宋江的呼聲了,覺得他堅持招安是有進步意義的,維持社會穩定啊!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有不好,下必效焉;古往今來,莫不如是,左左右右的來回變。

    解讀《水滸傳》似乎從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不從小說的角度來,比如不關心敘事、不關心寫景、不關心人物關係,紛紛轉向考據癖,有的甚至把水滸當史書來研究,動輒洋洋灑灑幾千言。然而現在文學市場這麼繁榮,一個人看小說,能看幾遍呢?

    如果偉人當年更多的批的是其他的小說,估計就沒四大名著什麼事了!

    所以,筆者認為,還是要回歸《水滸傳》的長篇通俗小說特點,這是一個叫施耐庵的作者寫的,小說裡所有的人物、對話、情節都是作者賦予的,與其解讀《水滸傳》裡的眾生,不如去解讀施耐德!

    有人從水滸裡讀出管理學、職場等諸多感悟,莫不是說施耐庵是個通才?與其說宋江不敢反宋,不如說施耐庵不敢反!

  • 6 # 枕邊夜話

    一千個讀者,心目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每一個《水滸傳》讀者,都會有自己內心的解讀,但是不是過分解讀,那隻不過是和你內心的解讀不一樣罷了。

    四大名著的由來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無數古人思想碰撞,出現了卷帙浩繁,數不勝數的歷史古卷。明成祖朱棣編撰《永樂大典》,收集了六千多本古籍,清朝嘉慶年間編錄《四庫全書》,收錄一萬多本古籍。

    而後馮夢龍重新提出“四大奇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

    當然,那時候是明朝時期,而《紅樓夢》成書於乾隆年間。同時,由於《金瓶梅》多有淫穢場面的描述,在順治年間和反動書籍《水滸傳》一同被列為禁書。與此同時,《紅樓夢》經過沉澱,被認為超越金瓶梅。

    一直到近代,根據印刷量和閱讀量的大小,產生四大名著的說法。《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和《紅樓夢》榮耀登場。

    可以看出,四大名著從上完本古籍中脫穎而出,傳播度,內涵段子,都是值得肯定的。

    到近代以來,紅學的出現,將《紅樓夢》的解讀推上了風口浪尖。無數人開始追捧《紅樓夢》,甚至將其稱為古典文學的最高水平。

    《水滸傳》很早我就聽到了不同的解讀,其實這個小說本身就有點非主流,說是描寫梁山好漢,可是那些好漢是什麼人物呢?林沖殺了高衙內,武松殺了潘金蓮和西門慶,回頭又殺了蔣門神,血洗了鴛鴦樓。這些殺人犯英雄倒是被作者強行洗白,算是在壓迫中反抗的好漢。

    另一些呢?吳用跑到盧俊義家裡寫反詩,逼迫盧俊義上山。李逵摔死小衙內,逼得朱仝上山。

    可以說,人們對於《水滸傳》是越長大越不理解。這樣的小說到底在表達什麼,越來越多的不理解。所以,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解讀。

    漏洞是解讀的重點

    就像每個小說的漏洞一樣,四大名著也有漏洞。

    隨著人們思想的開放,更多專業的人思維方式不同,以前都是問人來解讀四大名著,現在HR解讀西遊記,搞化學的也解讀西遊記。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 7 # 飄逸秀髮程式猿

    讀者嘛,火眼金睛,總能發現一些連作者都不知道的事。

    歪解有三:不足,過度,瞎扯。

    不足,就是流於字面意思,而不知其內在含義。譬如賺盧俊義上山,從表面看,是宋江吳用仰慕這個英雄,想拉他入夥。但實際上,是宋江為順利上位而苦心經營的一步大棋。

    瞎扯,就是荒唐到可笑、可氣、可愛。譬如,晁蓋派劉唐給宋江送去黃金百兩以做酬謝,並讓宋江代謝朱仝雷橫。有人斷言:之所以給三個人送一百兩,就是為了讓他們分贓不均,以此來挑撥他們的關係……真是六月大旱——無語呀。

    其實過度解讀既是必然,同時也沒什麼不好,畢竟一個人的視角總是很狹窄的,腦洞多了才能通風涼爽。而解讀不僅僅是要了解故事的意思,更主要的是開拓鍛鍊看待問題的思路。

    當然,觀點必須有理有據,才能避免落入荒唐。

    水滸裡有兩個典型的過度解讀,一個是晁蓋之死。有人說這是宋江幕後指使,甚至連具體操盤手都給推算出來了,其推理過程連江戶川柯南都自愧不如。

    我承認在這件事上,作者確實有意玄而又玄,讓案情更撲朔一些,但從宋江的人設來看,他絕不可能做這樣的事。宋江殺晁論,就處在過度和瞎扯的邊緣。

    而另一件事,則完全進化成瞎扯的典範,就是生辰綱之謎。有陰謀論說是梁中書暗中策劃一切,故意洩露訊息,又假意提拔楊志讓他背鍋,這個我還能忍。但居然還有人說,高俅早就盯上生辰綱……不過話說回來,能被各種解讀,正說明它有解讀的價值和趣味,這也是檢驗文學作品優秀與否的一個標準。

  • 8 # 高樓避愁

    在上一期我回答了《水滸傳》作者在根本上是維護封建制度的嗎?的提問,現在我再來回答"《水許傳》是否被過度解讀了嗎?"這個問題。

    不可否認,《水滸傳》是一部偉大的歷史性小說,其中的英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那些好漢的個性,那些複雜的內容以及作者那神來之筆,都是我們後人望塵莫及的。

    由於作者所處的歷史原因以及當時所受"正統"思想的束縛,寫出這樣維護封建制度的鉅著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在所難免的,質得讚頌。

    必境這部長長篇鉅著描寫的是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被投降派雙手送給了宋王朝,並且眾好漢死的死逃的逃。起又終歸失敗。

    《水滸傳》由晁蓋、吳用、阮氏三雄等英雄智聊生辰綱後上山,清除了心胸狹窄,目光短淺的王倫後組建了農民起義的隊伍。依託梁山為根據地,其聲勢如日中天。革命形勢越來越好。

    宋江上山後,首先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雖只有一字之差,其農民起義的性質便徹底改變,並且打著"替天行道"的大旗,實施著等待招安的計劃。他只反貪官不反皇帝更使投降面目暴露無遺。

    接著千方百計排斥農民起義領袖晁蓋。晁蓋在戰鬥中中箭傷亡後,宋江假仁義之名,奪取了山寨最高領導權,從此大權在握,主宰山寨大權。

    奪取領導權後,利用眾多農民起義好漢的強大軍事力量,平遼、徵田虎、打王慶、徵方臘,去打那些不"替天行道的起又軍。最終走向"招安"的道路。

    因此,還是借用魯迅先生和毛主席的話來說吧!

    魯迅先生說:"一部《水滸》說得分明,因為不反對天子,所以大軍一到,便受招安,替國家打別的強盜一一不`替天行道"的強盜”。

    毛主席說:"《水滸》這部書,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因此,我認為以現實人們對《水滸傳》的解讀並沒有過度。

  • 9 # 茅粉直通車

    1.如果題主問的是對人物的陰謀論解讀,那麼十有八九都是誤讀。宋江在原作中是一個被誣冤死封侯立廟的人物,可以想見作者對宋江的定位是幹過大事、受到冤屈、受人敬重的大人物。造成誤讀有些是因為金評本造成的影響,金評本篡改抹黑了宋江的人物形象。有些是因為原作本來就有著不同素材來源,經過不同作者在很長一段時間疊加創作,才有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所以一些情節和人物會出現bug。

    2.具體分析一下晁蓋之死。晁蓋之死成為全書最受熱議的陰謀論情節,我認為並不是讀者的問題,這裡的情節的確令人困惑。但是我認為作者也並沒有想把這裡寫成陰謀論,而是因為水滸在不斷疊加創作而產生的bug。先要談的是關鍵人物林沖。林沖在小說中出場特別早,人設特別高,統帥能力武力值高(五虎之一),入山寨特別早,是協同晁蓋奪取山寨的草創型人物,他在晁蓋死後的缺席,令人無法接受。

    然而換一個角度看:

    1)林沖出場特別早,但是插詩出現特別晚(插詩在四十八回 一丈青單捉王矮虎),詩中形象(滿山都換小張飛,豹子頭林沖便是)和在小說開頭的林沖形象完全不同,互不相容。

    2)《宣和遺事》有林沖這個名字,但是隻是一個空殼名字,而元水滸雜劇中,林沖最多也以空殼名字的形式出現。可見在很長一段時間,林沖只是一個次要人物。

    3)小說中林沖的形象和劇情,與書中其他人物相似度相當高。比如簡本王慶人設(八十萬禁軍教頭+武力值很高+得罪高俅+被髮配+岳父與休妻劇情+比武隨便秒路人+投奔山寨被忌憚+奪寨劇情),各版本王進人設(八十萬禁軍教頭+武力值高+得罪高俅),各版本盧俊義發配劇情(被髮配+董超薛霸被買通+半路被欺負和謀害+被好友救),有種借鑑融合了多個水滸人物的而塑造出來的傾向。

    4)水滸的前十四迴文彬升堂前的劇情(洪太尉誤走妖魔+史進劇情+林魯十回+楊志賣刀),普遍被認為是在水滸主體情節創作完成後新增上去的。

    說那麼多就想表達,林沖現在的人物形象創作出來的特別晚,但是這部分劇情被加在了小說的開頭。原來小說中小張飛形象的林沖,可能最遲要在四十八回才出場。按照這種思路,原來林沖在小說中並不是一個重要的人物,出場沒有那麼早,在晁蓋之死的時候,林沖和晁蓋的關係沒有那麼密切,在梁山的地位沒有那麼高,武力值沒有那麼高,所以宋江這些人必須去找盧俊義才行,並不是宋江特別需要拉幫結派打壓舊人,實在是求賢若渴。。。

    3.我認為作者並沒有批判文里人物兇殘血腥不道義的企圖,而是認同這些人物的價值觀,古代人的三觀和現代人是不同的。大家都比較喜聞樂見、容易接受的林沖,魯智深劇情都是很晚起的。

  • 10 # 藍天白雲77597639

    談起《水滸傳》,總是說起魯迅等人的評價。

    我認為他們的評價對於大眾理解《水滸傳》根本沒意義,因為他們是基於當時的政治矛盾而說的。《水滸傳》之所以好,不但是因為它的藝術性,最重要是它說出了歷史上人們渴望的心聲。說出了人追求愛、溫暖和尊嚴的渴望,說出了人在孤獨、淒涼和眼淚時憤怒的激情。

    少不看《水滸傳》,因為它是以非理性的方式訴說人追求溫暖、愛和尊嚴的激情,反抗社會黑暗,追求正義的浪漫情懷。

    魯智深、武松、李逵等在現實中是難以有的,但他們的行為和思想卻是酣暢淋漓的,是人在社會中追求的激情。

    人在無眠的夜晚忍受孤獨、淒涼和眼淚時,就在幻想著成為魯智深、武松和李逵的。呼聶案當事人在牢裡就是這樣幻想的。他們幻想著把那些把他們送入牢裡的人食其肉寢其皮。這是社會生活的真正情感,也是真正面貌。那些法律條文,複雜的藉口和解讀都是虛偽的,就象廟裡的菩薩,只不過因為需要而拿出來當幌子罷了。魯智深、武松、李逵的英雄行徑正是在直接揭示社會生活的真實面貌,拋開那些虛偽的道貌岸然的狡辯的託詞。

    讀這本書能讓我們瞭解歷史的真實的愛恨情仇。

  • 11 # 腦洞水滸

    肯定有這個問題。水滸有三種過度解讀的情況:一種是像我這種明明白白的基於水滸中的超現實情節做一個總體構架,甚至把現實主義變作玄幻魔法,可以看我的《水滸傳》新註解;一種是象徵式解讀,臆想各種意象來做出解讀,簡單來說就是猜測作者用意。比如那種因為徐寧也是中箭死所以認為晁蓋死於徐寧之手的解讀方式。我個人覺得,這是最沒意思的解讀了,因為等於說讀者知道了很多作者可能都不知道的東西;還有一種解讀就是從水滸中看到管理學的,看到人際關係的那類解讀,當然也無不可,只是要是我要學管理的話肯定不會透過閱讀這類著作來學習啦。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啦,別太認真就對了。很多時候這些東西當做笑話看也無不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鑑別你身邊的女孩是不是女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