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狼煙一九三一

    過年是古代人依據天文記算出的節點,陰曆年與西方的公元記年不同,西方的記年是從傳說中的耶蘇出年那一刻算起,簡單易記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但中國古代記算就比較複雜,為了把地球繞太陽一週計算正確就用潤月來平均,到了太陽與地球同一個平衡線上時就是零點的開始,因此叫:一元復始。就是新的一年開始了。一般這個時間點都是冬天已近尾聲,春天還未來臨,我們的祖先就把希望寄託在這個日子,這就是春節,春天的節日首先的大清除,把家裡的垃圾灰塵清理一淨,把一年的收穫準備好,供給祖先!中原一帶,在臘月二十三稱作小年,傳說這一天灶王爺上天彙報這家人一年的功過事非,所以供上糖果以賄賂灶王,同時一般都會放下手中的活計準備年貨,蒸饅頭煮肉上年市採購食品炮仗,購置新衣服,一直忙到年三十,年三十中午吃餃子點炮仗求團園驅瘟神,貼對聯,農村的還會上祖墳把祖先請回家供奉,晚上一般家長不會睡覺,稱作守夜,早晨起來先給父母磕頭,然後拜祭祖先,隨後到直系親屬那裡拜年由近到遠,在農村都是一串一響,初二是閨女回孃家的日子,初三是單親串門的日子,初四是年老婦女或者親屬走親戚,初五叫破五,一般都會一家人聚在一起,其間還有捏老鼠嘴日子,反正是起名吃喝,一直到十五日這一天叫做元霄節,南方吃湯園,北方吃餃子,表示新的一年開始了,十五夜裡把祖先送走,在農村還有的點菸火,現在城裡也開始點菸火,表示新的一年始紅紅火火,所以有人說:過了十五,過十六,過了十六,從頭受!各地風俗不同大致意思大同小異,以上僅是一家之言,不當之處敬情原諒!

  • 2 # 大順故事

    過年是指農曆年,農曆12月24日過小年,30日過大年,又稱除夕。我老家祁卅市,從小年開始進入過大年的誰備工作,24日灶王爺上天,給玉皇大帝彙報工作,家人乘灶王爺不在,打掃廚房衛生,25日開始,磨豆腐,打年糕,殺年豬,買炮竹,貼春聯。當外孫的提一塊3斤重的豬肉和一包紅糖,給舅舅外公辭年。30日下午,小孩穿上新衣新鞋,一個個變得舉止文明。母親把年飯做好後,爺爺用茶盤端上熟整雞、整魚、肘子和米酒,供奉在正堂屋神明臺上,給先祖敬食敬酒。然後端回家,放鞭炮,吃年飯。吃完年飯後,用樹蔸子生火,一家人圍坐在暖和彤紅的柴火旁,開始除夕守歲,長輩給小孩發壓歲錢。

  • 3 # 江湖一壺酒

    #丁酉新春#

    黑龍江部分地區

    大年初一,要吃餃子。過年吃的餃子一般是韭菜餡,或芹菜餡。均取諧音,韭菜餡意味著新的一年發九樣財,芹菜餡意味著來年全家人都很勤快。初一早晨,各家比誰起得早,放鞭炮早。誰起得早,便意味著新的一年日子過得好。初一,小輩要給附近的親戚和處得好的鄰居拜年。

    大年初二初三,是回孃家的日子。大年初三,要吃餃子,放鞭炮,這叫送神,把年三十接回來的祖先神靈送走。

    大年初五,又稱破五。這天要包餃子,叫捏破。有壞了的衣物,這天要縫,叫縫破。

    大年初六是放水日,在二三十年前,年初一到初五,是不能洗腳洗頭的,要等到初五,才可以。當然,現在沒有幾個人這麼多天不洗頭洗腳的。

    大年初七,如果天氣好,象徵著新的一年人類安康幸福,所以年初七又稱“人日子”,要吃餃子。據老人們說,正月初一到初八,分別象徵著包括人在內的八種“動物”,分別是一雞二鴨,貓三狗四,豬五羊六,人七馬八,哪天天氣好,哪種動物這一年就會好。

    正月十五,老家又叫燈節,要做冰燈,或者其它燈具,庭院裡和路上,也要擺上燈具。晚飯後,還要到祖先墳前送一盞燈。晚餐要吃餃子或元霄。這一晚,所有房間的燈,是不能關的。孩子們拿著燈具遊玩。我們老家還有一個習俗——滾冰,孩子們要到河裡的冰面上,滾上幾圈,據說能滾掉穢物,迎來福氣。

  • 4 # 寬肩膀的大哥

    廣州地區過年還是挺熱鬧的,差不多臘月二十左右,年味兒就越來越濃了,每個區都會劃出一塊兒地方做為迎春花市。

    花市上主要是售賣各種鮮花果木,一般人必買的是桔樹,分為金桔和四季桔。桔吉同音,樹上掛上幾個紅包,廣州話叫利是,取其大吉大利之意。

    鮮花的品種就更多了,蘭花,菊花,牡丹花,玫瑰花,桃花等等。一般人也要買上幾盆或幾束,給家裡增加一點喜慶的氣氛。

    近幾年,除了傳統的鮮花果木,賣風車的,賣觀賞魚的,賣汽球的,賣工藝品的,甚至有些各地特產也在賣。

    花市變得越來越熱鬧,成為大家春節前必逛的一個專案。

  • 5 # 冬天是個乾淨的季節

    我家住在皖中,過年的時候姨媽總是有人規矩。

    年三十要開始貼窗花,貼對。窗花對聯要在貼之前就買足夠的,貼的時候如果發現不夠了是不能再去買的。

    年初一,也就是過年,早早早的要起床吃第一頓飯,吃完飯要喝紅糖水。九點多的時候村裡的習俗是要到村裡每一家去坐坐,聊聊天,增進感情。

    初一到初二這兩天天是不能喝粥的,寓意不好。也不能說不吉利的話。

    現在年味越來越淡了,也只有這些習俗能留住一些年的味道,給人心生溫暖。

  • 6 # 高山流水28996171

    我們這老輩人說法多,不送年不能掃垃圾,請財神,接老祖宗回家過年,屋外掛個大紅燈籠,……現在沒有那麼多說法了。想怎麼過年就怎麼過!

  • 7 # 烏蘇裡168

    我說說我家過年的習慣吧,也許這就是我的家風傳承吧。過年最重視的是除夕和初一這兩天。

    除夕這天,打漿湖貼對聯等等,忙活一個上午,小孩子們忙著把父母給買的鞭炮拿出來,把期盼一年的新衣服,新鞋帽拿出來,擺在炕上,全家人樂呵呵的欣賞。下午到祖墳地請祖宗回家過年。

    晚上吃完餃子,掛上族譜,擺上了三盤子菜,三盤子點心或者水果,兩碗米飯插上兩雙筷子,擺上一個酒杯,還有酒和香爐,蠟燭蠟臺等等。一切就緒,一般家庭三十晚上到初一是不睡覺的。也就是人們常說守年夜開始了。

    這個時候,我們把小孩子們都攆到炕上去,點著煤油燈,靜靜的坐在炕上,吃著瓜子和花生等零食,大眼瞅小眼的你看我我看你的笑呵呵的守年夜。

    大人準備半夜這頓飯,我家叫子夜飯,意思是新舊交替子時開始,預示著新的一年來到,要吃“餘頭飯”,預示著富富有餘,這頓飯其實很簡短。我家裡就是:煮一鍋芋頭,用大泥碗蒸條魚,一鍋出來。再倒上杯酒,一家人子時過後,圍在一起吃上點就開始外出拜年了。

    老人有個講究,小孩子未發育成熟前有鬼眼,會看到供桌子上老祖宗形象,所以不讓靠近供桌。

    發子時:大人自己點上兩隻蠟燭,敬上一炷香後,小孩子就可以下來了,大人叫小孩子到院子裡放一掛鞭炮,這叫開門炮(家裡有男孩自己放,沒有男孩的請自家的侄子給放)。回到供桌前,開始對著族譜上的每一位先人磕三個頭,大人逐個叫著先人的名字:“某某人,過年了孩子給你磕頭了,依次排下去……”磕完頭後,小孩子高興地到院子裡或者大街上衚衕裡放開了鞭炮,那個熱鬧高興的場面別提有多高興了。

    放完鞭炮後回到家裡,這個時候,一炷香快結束了,燈臺上的蠟燭燃燒到了三分之一,大人們把小孩子們叫到供桌前,教他們看看:三支香燃燒的頭兒齊不齊,三支香分別代表天、地、人,看香頭推斷期盼新的一年裡天時地利人和的運氣變化。看燃燒的的蠟燭芯的形狀,推斷新的一年中,種什麼作物,五穀是否豐收。

    第二柱香是父母教小孩子敬香,上香後對著祖宗許個願,開始焚刀紙錢。這個儀式結束後,全家人上上炕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老小相互問候:“過年好!”吃完飯後,老人們不再下炕,等待家族的人前來拜年問好,這時候做成的飯菜撤換成一盤油炸紅的發紫的花生米,象徵著日子紅紅火火,一大盆子五顏六色的涼拌菜,象徵真新的一年日子過了五顏六色有滋有味。酒和酒杯擺好,來拜年的一小坐喝杯酒。

    孩子們盼望一年的新衣服,新的鞋帽都拿出來,一個個的穿上打扮好。點上紙燈(老輩都是用紙做的燈籠,裡面點個小蠟燭)大的帶著小的由近到遠開始了家族之間穿梭似的拜年。

    我成家以來,每年都是按照父母教我子時叩拜祖宗,告訴我的兒女縣人大名字,簡介做什麼的,延續至今,我的兒子和女兒說:“過年了,我爸爸永遠忘不掉的老三樣(上香、磕頭、許願)每年重複一次。”

    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風俗。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的家風習慣,年味不會隨著生活水平的高低而淡化,相反年味是體現一個家庭成員南來北往的,辛辛苦苦勞作一年,藉機小息歡聚在一起,回憶一年來的得失,規劃未來,加深宗族的感情,祈求祖先保佑後代,告誡後輩不要忘記祖先,扶老攜幼,相互幫助和諧相處。也就是說一個家族的家風傳承的強化儀式。

  • 8 # 安徒生新裝童話小男孩

    不能說的:喪氣話、詛咒話,要說吉祥話、祝福話。

    不能做的:初一早晨不能過於早起;初一到初十五不能花過多的錢去購物;初一到初十五既使不要的物件也不能往屋外丟棄;大家族吃團年飯時碗筷不能打翻在地。

  • 9 # 一點中部

    在我們河南等地都有著這樣一個過年的歌謠: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兒,捏鼻兒(餃子);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人們置辦年事兒就是按照這個約定俗成的習慣進行的,這首過年謠可以說是河南民間過年的大事記。

    河南過年

    “春節”是現代稱謂,“過年”則在民間比較普遍。“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過年”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八”一直到正月十五,河南民間有“臘八祭灶,年下來到”的俗語,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過年”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河南地處中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過年”的風俗不僅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顯的獨特之處。

    過年是百姓一年生活中的鬥等重要節日,此時家家戶戶操辦年事,富家殺豬宰羊、張燈結綵,貧者物質上不趕奢侈,但規矩是要面面俱到的。

    過年從“小年”開始,即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小年又稱灶神節、祭灶節。 祭灶,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 傳說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是日,家家晚飯前為灶神設香案,供上灶糖和麵做成的糖瓜等祭品,放鞭炮,稱“送灶”或“辭灶”。祈求老灶爺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神聖。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和火燒。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資訊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並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閒話的灶君奶奶的嘴。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大多人家自己動手,發麵、炕制火燒,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看作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裡。能吃到家裡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一家人熱熱鬧鬧,很有過小年的味道

    臘八:農曆臘月初八,是漢族傳統的節日,作為“年禧”即將到來的訊號。作為傳統,這一天要喝臘八粥,製作臘八蒜。參見臘八節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爺上天

    掃塵,

    貼春聯,貼年畫,

    請神,拜神,送神,

    燒香,燃燭,

    掛燈籠,燈籠裡點蠟燭,燭焰躥動,真好看.要是放一個電燈泡,可就遜色多了.

    拜祖先,

    敲鑼打鼓,

    年夜飯,守歲,

    放鞭炮,

    拜年,

    壓歲錢,

    踩高蹺,舞龍燈,

    闔家團聚。出門在外學習工作的人要回家與父母團聚,一起過年。

    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中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中國現今中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中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 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 ,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 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 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裡,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 “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裡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餘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後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 “拜晚年”

  • 10 # 起名字真的真的太難啦

    從年底臘月二十開始外面做生意的陸陸續續回家了,二十三晚上祭灶神,後面幾天大掃除。年二十九三十,自家親戚會叫吃團年飯,先放鞭炮再吃飯,女方孃家會送蠟燭來,很大很漂亮的那種,因為守歲晚上會點上,吃過團年飯放鞭炮關大門,直到大年初一零點再開啟大門放鞭炮煙花,可以放好多好多好多煙花。放鞭炮煙花後可以馬上去寺廟拜年,有些人為了頭柱香早早等著寺廟開大門呢。正月初一不去親戚家拜年只去寺廟燒香拜佛,初二去孃家(自己家裡在世女人輩分最大的,比如奶奶在就去奶奶孃家,不在了就去媽媽的孃家,都不在就去最小輩的外婆家)現在更沒有了,隨便去誰家,一般都是家族群裡商量好了一起去哪家熱鬧些。初二晚上會舞龍燈,接龍燈包紅包。正月十三白天有農會,賣農具農產品等,下午開始會抬菩薩遊街,跑馬將軍遊街,舞龍燈,三年一次舞板凳龍(長的有上千米)。帶上鞭炮點好香,等路過家門口就拜拜,有專門抬香案供人家插香。十四開始就陸陸續續出去打工的打工做生意的做生意了。

  • 11 # 巧婦萍姐

    謝謝邀請,我們那裡過年的習俗還蠻多的,大年三十那個晚上要守歲守到很晚才能睡,睡之前家裡的大門和後門要放鞭炮才能關起來,叫關財門,然後初一凌晨兩三點就有人起床放鞭炮開財門,財門開的早賺的錢就多,初一特定是家裡的頂樑柱男人起來開財門,放鞭炮,做早餐,還要給女人泡好茶,一切做好了請女人起床洗漱吃早餐,一家人吃完早餐留一個人在家,其餘的人就去給鄰里鄉親拜年,拜完年全家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拎上貢品一起去祖墳拜祖宗,拜完祖宗就是自由時間,打牌、搓麻將、去鄉間油菜地拍照,踏青。初二那天必須去岳父岳母家拜年,沒有岳父岳母的就去孃舅家拜年,初三以後就是挨個去親戚家拜年,還有很多的細節,這裡就稍微講一些些,喜歡美食的親歡迎關注我

  • 12 # 燕子的生活日記吖

    我來自湖南,現在來說說我家鄉的風俗習慣吧。過年就是老老少少在一起團聚,聊天,要說我家鄉的風俗,那得從年前說起,大至如下:

    第一,臘月22就開始放年(也就是殺過年豬)。

    第二,臘月27殺雞宰羊,通常這天大家都很忙,因為這天要把所有的肉食切好,準備好,過了27就不能再殺生了。

    第三,臘月28準備年貨,去集市上買年貨,把該買的東西都買了,什麼過年吃的零食,對聯,水果,之類的。

    第四,臘月29,辭舊迎新大掃除,湖南人講究“除舊歲,迎新年”,在大年三十之前。 打掃衛生,把家裡和庭院屋裡屋外都打掃乾淨。

    第五,大年三十早上要早起,然後吃早餐,幫忙家裡準備團圓飯,貼對聯,掛,放鞭炮,敬祖先,吃團圓飯,然後洗澡,洗衣服,除了要把家裡收拾乾淨,個人也要在新年之前,洗乾淨,意思是洗去舊年的黴運和不順利,以嶄新的姿態迎接新年。

    第六,團圓飯一定要有魚

    年年有餘寓意物質富饒,生活有結餘。所以魚是團圓飯裡不會少一道魚菜。

    第七,拜祖先

    團圓飯開飯前,要先放鞭炮,擺上酒杯,桌椅放好,請家裡的祖先先用餐,唸叨保佑和祈福的話,這時候,家裡人是不能坐在桌上用餐的和家裡大聲宣華的。

    第八,貼春聯,掛倒福

    家的大門口要貼上寓意美好的春聯,春聯越大越長越紅意味越旺。人旺,財旺,事業旺。“福”字一定要倒著貼,寓意福氣馬上到。 第九,收拾完這一切,就到晚上了,晚上老老少少圍在爐旁,聊聊天,說說話,聊家常,打打牌,一起守歲直到新年的鞭炮聲響起。

    第十,還有就是大年三十,初一和十五,家裡所有的燈都要開啟,以便財神找到方向(這點我覺得浪費電,其次開燈睡不著覺)。

    第十一,現在說到初一了,初一要早起,吃完湯圓就要去最親的親戚家拜年,初二初三走外婆家,然後就是舅舅家,後面幾天都是這樣過,走親戚,吃喝打牌玩耍到正月十五.吃湯圓這個年就算是過完了。

    我家鄉的風俗大概就是這些,可能每個地方都有不同吧?你家鄉是哪些風俗呢?

  • 13 # 使用者68273884902

    過小年後,潮汕百姓皆會進行厝內大掃除,俗稱“彩囤”,遍處清洗一遍,包括掃塵淨窗戶,洗床桌椅,也會置辦些傢俱電器!臘月二十七八除夕,就開始做粿類,用來“謝神祭祖”,“龜殼龜”、“紅粿”用糯米磨粉做成。除夕家人團圓在一起,吃團圓飯,遵長愛幼分發紅包,一起守歲子時來,期盼來年佳運,正月元日敲響,百姓供桌謝神,鳴鞭炮慶賀。每臨過年,潮俗鄉里宅戶會擺“茶配”:青橄欖、梅製品、糖果、巧克力……,用來招待訪客;此時,市場上柑總會比平時貴,因為在潮汕地區,去親戚朋友做客,有定俗得帶上四或八顆橘子,柑在本地雅稱為“大吉”,為討個大吉大利意頭,主客互致新年好的同時,也會以成雙“大吉”回贈,意在回敬祝願。正月初一在潮汕地區被稱為“元日”,是新歲之首。在這一天的早晨,潮汕人家早餐都會吃素,互道新年如意,不說髒話,也不能上門討債,大家都和和氣氣,以盼來年的平和順利。初一早,還會有舞獅到每家每戶參拜賀年,主人家都會包個紅包表示歡迎。拜年在潮汕人看來是必不可少的習俗,長輩見到晚輩,總會或多或少的包個紅包以寄託期望和祝願;去人家做客時,禮物可以不多,但是“大吉”是一定要的,都是用來寄託新的一年有好運,結財運的美好祝願。

    除夕夜,食飽不能收拾,掃地等,寓意留財。正月初一在潮汕地區被稱為“元日”,是新歲之首。在這一天的早晨,古代時早餐會吃素,互道良言佳語,不說髒話,也不能上門討債,合眾和氣,以盼來年的平和興順。

  • 14 # 山裡兄弟s

    每個地方過年都有不一樣,我們這裡過年除夕晚上到各家各戶拜年,喝酒,一起聊天,初一早上去給老祖先上墳,回來剛好是一家的團圓飯,下午又去給老祖先上墳,過年三天,早上下午都去拜祭,發年初三早上,撕下家裡門上貼的黃紙,統一拿到村口去燒掉,同時還要打鼓放鞭炮,我們稱送神,這就是我們這裡過年的習俗。你們那裡是什麼樣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上先有紅綠燈還是先有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