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勇叔茶話

    一、品讀

    目標是:就思想內容、章法結構、表現技法、語言藝術、藝術風格等方面對文章進行文學和美學的鑑賞性閱讀。

    具體做法是:

    (1)從文體特徵出發,總體上把握文章作為一種“型別”的基本特徵。

    (2)比較閱讀,從內容和形式方面對文章的具體特徵和作者的藝術個性進行分析。

    (3)指導學生查閱文獻資料,就重要的實詞、虛詞和語法問題撰寫語文小論文,以鞏固所學知識,強化能力訓練。

    二、誦讀

    目標是:加深理解,強化記憶,豐富語言,積累材料,訓練語感,培養素質。具體做法是:

    (1)在理解的基礎上,反覆朗讀,力求熟讀成誦。

    (2)朗讀品味,背誦名篇、名段和名句,準確記憶。

    (3)擴充套件閱讀,研讀與文章相關的材料,擴大知識面以求更為全面深刻地理解課文。

    (4)整理學習筆記,編寫學習小結,以突出重點難點。

    主要就是多讀,讀的多了,就會自動斷句,自動續篇。

    須下苦功夫。

  • 2 # 愛上微課的開拓者

    如何閱讀與翻譯文言文

    除了背誦一些短什名篇外,課本上有一定難度的較長的文章,也要反覆朗讀,不要只是單純地看。看只是作用於視覺與大腦的思考記憶;而誦讀則還有嘴唇與口腔以及喉嗓的運動,如此,聽覺也有了,立體感知,倍有韻味,利於全面接受所讀內容,讀著聽著,再加上思考,各種感官互相接通,靈感四通八達,時時會有新鮮而深刻的理解。

    學文言文與學外語有點相似,應集中精力,在一段時間內讀得滾瓜爛熟,達到了脫口而出的境界,就會形成學習效果的“加速度”,越學越好。否則,前後的學習總時間不少,但事倍而功半,效果較差。因為學習原先陌生的語言,如果學得半生不熟,過段時間再拿起來學,先前學的幾乎歸零,“冷”掉了,二次學習簡直又是重新開始。

    孔子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文言文更要與動筆練習相結合,將所思所解的東西用文字記錄和固定下來,文章中哪個地方有特殊句式、通假字、詞語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特殊語言點,成為顯著的東西,以後複習時,一看就會飛速想起早先誦讀、思考、理解的過程,事半而功倍。

    南宋哲學家、教育家陸九淵(號象山)先生有言:“學者讀書,先於易曉處沈涵熟,復切已致思,則他難曉者,渙然冰釋矣。若先看難曉處,終不能達。”中學生閱讀文言文,宜先在容易明白的地方仔細玩味,再在意思貼近之處朝疑難拓展思考,那麼原先的疑難,就會像冰塊遇到熱量,頓然消融。如果只盯著疑難,疑難還是疑難,終究弄不明白。他還舉了一位讀書人的四句詩說:“讀書切戒在荒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莫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讀書(尤其是讀文言文)要防止急於求成,應反覆朗讀。從通達的地方向疑難處拓進,達到疑難“渙然冰釋”的目的。

    消除了疑難,翻譯也就水到渠成——無非是將文意用現代口語表達而已。你們覺得翻譯句子難,可能是自我要求過高。(你們)現在的高二已學過的5冊必修課本,所選的文言文都比較長,除非特殊情況,一般用不著全文翻譯(那是學古典文學的大學生的要求)。高考時閱讀五六百、七八百字的文言文,一般就要求翻譯其中的二三句,而且都是有特殊語言點的句子,或者再做一個考查語感的斷句題。你們應當先注意課文中含有特殊語言點或需據境定義的語句。比如2011年高考天津卷考到的4個學過的課文中的句子: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列傳》);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赤壁賦》);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逍遙遊》);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第1句,句首的連詞“且”,在“不者,若屬皆且為虜!”(《鴻門宴》)中作副詞“將要”用,“羞之”是意動用法,“於將相”是“對什麼來說”的特殊用法;第2句“於江渚之上”是介賓結構後置;第3句中“也”字是句中表停頓,與現代漢語截然不同;第4句除“於其身”也是“對什麼來說”的特殊用法,“恥師”也是意動用法。平時學習時遇到這樣的句子要作筆記,試翻譯一下。此外,必修5課本上“梳理探究”專題所編的《文言詞語和句式》以及《古代文化常識》,也要熟練掌握。

    具體翻譯時,記住“對、補、刪,錄、調、換”六字訣。對,就是原文與譯文一一對應,字字落實,此點不贅述;補,就是原文省略的不補不通順的要補出,如“敢以煩執事”(《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介詞“以”字前省掉的主語“我”,後面省掉的賓語“請您(秦伯)退兵這件事”應當補充;刪,指一些強調賓語後置的介詞“於”,如“皆汲汲於名”(2011年高考天津卷),譯成“都急切地追求名聲”的話,“於”字就刪去了,否則譯成“在名聲上孜孜不倦地追求”,顯得累贅;表示賓語前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或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的“之”,起舒緩(“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或強調(“何可勝道也哉!”)語氣作用的“也”,表示加強語氣(“其皆出於此乎?”)的“其”,偏義複詞中只起陪襯作用的語素(“晝夜勤作息”中的“息”),翻譯都應刪去;錄,少數古今同義的詞、人名、地名、官職名、皇帝年號,應照抄,此點也不贅述;調,謂語前置(“甚矣,汝之不惠。”)、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沛公安在?”“惟恐人之不吾知也。”)的,都要調整語序。換,一些古代專用的謙詞、尊稱、委婉語和一些修辭要換一種說法。如“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陳情表》)“臣”字應換為“我”;“今吾與足下並生今世。”(2011年高考天津卷)“足下”應換為“您”。“吾王庶幾無疾病與?”(《莊暴見孟子》)“無疾病”應換為“很健康”。“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過秦論》)中的“藩籬”是借代,應換為“邊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看“女子嫌棄男友你2千塊1個月養不起我”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