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福建三明的理寧,是哈佛大學碩士畢業,後來回國後到北京大學教書。如今,她回到福建老家開書店,一週只賣同一本書。她說:資訊時代,資訊多得像洪水一樣撲過來,我這裡每週只提供同一本書。網友:這是搞文藝還是在作秀?對此,你怎麼看?
回覆列表
-
1 # 到深
-
2 # 龔愛民6965
在當下資訊多元,各種媒體、網路通空間時間情況下,紙質圖書需求一直下降,各類書店市場營銷普邊業績不佳,這是客觀存在的。我點贊留洋歸來女孩的美好岀發點,為家鄉文化交流多做貢獻。條條大路通羅馬,希望她可以改變經營方略,從單一開書店到創辦綜合休閒書吧,以利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抱負和理想。
不是作秀。就算是,我也願意看見這樣的“作秀”。這個“一週只賣同一本書”的做法,簡直是灰色背景下的一點薄荷綠。
全世界的每時每刻,被拆分成碎片,一波一波沖刷我們的大腦。這些碎片通常短、小、片面,慢慢的,人們的思考變淺、思維變亂,甚至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資訊的源頭,不再是大部分人的追求,而是成了輿論製造者的香餑餑。他們把資訊加工以後,隨便丟在網上,唰,一呼百應,輕易控制很多人的想法。很多人瀏覽新聞,是跳過一堆堆的論據,直接看結論,從“判斷”轉變成“相信這個”或者“相信那個”。
要知道,我們看到的大部分資訊,早就不是它原本的樣子了。好像一塊蛋糕,被這個人嚼兩口,又被那個人嚼兩口,最後塞進嘴巴里的,已經是一坨帶有別人唾液的糊糊,不用費多大力就可以輕易咀嚼它。資訊源頭以下的傳播者,想讓民眾相信什麼,就能讓民眾相信什麼。資訊的加工,永遠是朝向對傳播者有利的方面。
資訊爆炸傳播和碎片化,帶來了大量的弊端。
↑ 這個女碩士的做法裡,透出來時代裡難得的聲音。並非作秀。被認為是作秀,我覺得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有個“哈佛女碩士”的名頭。那些社會上高階人才的想法,向來容易受到普通民眾的關注。“哈佛”們做的好了,覺得理所應當;“哈佛”們做的不好了,就是高學歷有個屁用。
這個時代,追求詩和遠方的成本,是很高的。大家都埋頭往前走,勉強能平凡活著,詩和遠方既填不飽肚子,也奶不了孩子,誰有閒工夫搞這個。
也正因為不為生計苦惱,才有人能把頭抬起來,看到更深層次的問題。
也非文藝。只是開個書店,就被視作文藝。是不是書籍就已經被視作“文藝”的象徵了?
再看這個事件裡的主角。從社會煩躁的旋律裡掙脫出來以後,她所做的不僅是她個人想做的事情。我看到她在時間碎片化、資訊碎片化的潮流裡頭,傳達自己的態度,這個態度是追求明確、追求完整,而不是單純盲目地追求夢想。
不一定要學她開書店,也不一定要學她“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我們有重重責任,親情、愛情、夥伴,我們的責任感不允許我們完全放縱自己的私心。
但至少,多留一點時間給自己。
把自己從碎片裡拼接起來,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