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須臾成空
-
2 # 山澗一清泉
哲學既不是唯心主義也不是唯物主義,將哲學分為唯物或唯心,那就走上歧路了,永遠學不好哲學。
哲學是什麼按我們哲學書本上講: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的稱之為唯物主義,認為是精神的是唯心主義。
哲學實際上有兩個功能。一是探求世界的本源;二是在探求世界萬物本源的路上採用何種方法。通常情況下,我們只是在面對哲學的第二個功能時區分唯物或唯心,而在探求萬物本源時區分唯物或唯心毫無意義因為精神如靈魂一樣說不是物質這種說法只是現在我們不知道罷了。而實際上要做成一件事,唯物與唯心並不對立,物質與精神都重要,缺一不可。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先秦儒家以及後世的程朱理學均認為,人非生而知之乃學而知之,所以應該先知而後行,《大學》裡講“格物致知”!王陽明年輕時是認同這個觀點的,可是他透過格竹子格的吐血,始終不得正果,於是轉而求助於陸九淵的心學思想,即人是生而知之並非是學而知之。認為心即理,故而可以知行合一!
按書本上教的,心學屬於唯心主義,實際上也不甚妥當。王陽明強調的是知行合一,並沒有說世界的本源是精神,他實際上是將唯物與唯心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從而為我們改造世界指出了另一條路!
-
3 # 山河不入夢a
1. 什麼是哲學?
“哲學”在古希臘是“愛智慧”的意思,馬克思主義哲學繼承和發展了德國古典哲學,將唯物論與辯證法統一起來,提出了哲學是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論,當然不一定是具體方法,因此哲學是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2. 什麼是唯心主義?什麼是唯物主義?
這兩個概念之所以能放在一起說,是因為兩者之間是對立存在的兩種觀點,基於對世界本源是意識或者世界本源是物質,前者以精神為第一性,唯心主義者認為意識決定物質,意識可以獨立與物質而存在,後者以物質為第一性,唯物主義者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主觀反映,意識不能離開物質而獨自存在,此外唯心主義者有些是可知論者,有些是不可知論者,而唯物主義者都是可知論者。
當代自然科學發展如此迅速,正體現出了哲學和自然科學的內在聯絡和區別,哲學是共性,而自然科學是個性,這也提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類社會的預言和指導。世界上無不可認識之物,只有尚未認識之物。
-
4 # 丁佔愛
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總和,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是唯物主義,是人類對世界發展規律的普遍認識總結,用正確思想方法去指導現實社會。
-
5 # 運115105601
哲學是:哲學關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體系。世界觀是關於世界的本質、發展的根本規律、人的思維與存在的根本關係的認識,方法論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論是世界觀的功能,世界觀決定方法論。
唯物主義,唯心主義是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唯心主義是同唯物主義相對立的哲學思想體系。
唯心主義的基本含義,是在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係這個哲學基本問題上,認為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精神決定物質,物質是精神的產物。從根本上顛倒了物質和精神的關係。
唯心主義有兩種基本表現形式: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認為,在現實世界之外獨立存在著一種客觀精神,它是世界的本原,世界萬物是由它派生出來的。其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國的朱熹、古希臘的柏拉圖和德國的黑格爾等。
主觀唯心主義是把人的主觀精神(意識、觀念等)看作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只存在主觀精神之中,是主觀精神的產物。
唯物主義,即唯物派,馬克思主義認為唯物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它與唯心主義對立,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投影和反映。它是哲學裡關於本體論的一種基本觀點。
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而客觀世界獨立於意識之外,主觀能動性區別於其它生命意識。
唯物論,哲學理論,肯定世界的基本組成為物質,物質形式與過程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持著只有事實上的物質才是存在的實體的這一種觀點,並且被認為是物理主義的一種形式。
該理論的基礎,所有的實體都是物質的一種構成或者表達,並且,所有的現象都是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了意識,而意識則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能動反映。
-
6 # 現代化中醫藥朱高雷
唯物主義:物質是本原,物質決定意識。
唯心主義: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於意識。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含義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一個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學中的兩個派別。它們只能在哲學意義上,即在回答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何者是第一性上被使用。
(1)唯物主義是主張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學。
(2)唯心主義是斷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的哲學。
(3)一切哲學都不能超越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這是哲學的黨性或黨派性。
(4)二元論不是一個獨立的哲學派別,它認為精神和物質同為世界的本原,企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但最終還是陷入唯心主義。
搶首贊
相關問題全部
-
7 # 步雲御風
一、哲學到底是什麼?
其實哲學並不神秘高深難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找到它的蹤跡。人們的日常思想中,也常常包含各種零散的哲學思想。例如生活在同樣的環境之中,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想。
有的人會對社會現狀不滿,感到人生無聊,認為生無可戀,出現悲觀厭世的悲觀主義哲學思想。
有的人遇到困難和不幸,就認為是自己的命中註定。相信命運,消極忍受,出現宿命論的哲學思想。
有的人則認為只要把生活困難的現實原因弄清楚,就可以找出克服困難,改變生活現狀的方法。內心充滿積極樂觀,敢於抗爭的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
有的人追求作樂享受,今朝有酒今朝醉,認為人生不過是尋歡作樂而已,把世界看作遊戲場,出現享樂主義的哲學思想。
有的人認為人生和世事都是夢幻,人類的存在沒有任何意義及價值。"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充滿消積避世的心態,出現虛無主義的哲學思想。
像上面的這些人生感想都是哲學思想。所謂哲學,就是不同的人們對於整個世界(包含人類社會)的各式各樣的根本認識或根本看法(即各種不同的世界觀)。
而馬克思主義對哲學的定義則是: 哲學就是關於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與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二、哲學的兩大類別: 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
我們每天睜開眼晴,從自己到周圍一切,從天上到地下,看到聽到的事物多如牛毛。世界上的事物雖然種類繁多複雜,但世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可以歸納為兩大類: 一類是精神、意識等主觀的東西;一類是外界物質等客觀的東西。 世界上任何一件事物、一種現象不是主觀的、意識的,就一定是客觀的、物質的。
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也即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是哲學最基本的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意識和物質,到底誰是世界的本源? 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其二、人的意識能不能認識和反映物質世界。
凡是承認世界是客觀物質的,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意識(包括認識)是客觀物質世界中的各種事物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即承認物質世界是第一位的、本源的東西;意識是第二位的、派生的東西,就是唯物主義。
反之,凡是把主觀精神、意識當作第一位,而把客觀物質看作第二位,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我們主觀意識內的東西,即如果我或我的精神、思想、意識等消滅了,那麼世界也就沒有了,世界只是我的意識產生出來的。這就是主觀唯心主義。
唯心論中還有一種,則是認為世界上有一個客觀存在的造物主 或某種神秘玄妙的力量(如老子的道;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才是世界的真正創造者,世上一切事物的產生、變化、消亡都取決於它。這就是客觀唯心主義。
哲學上雖然有千種萬樣的世界觀 和眾多的學說爭論,但最終都可以歸結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在唯心與唯物論之外,找不出真正第三類別的哲學。即使勉強去找,也只能有一種在唯物論和唯心論之間左右搖擺的牆頭草哲學,即所謂的二元論哲學 (見艾思奇·《哲學講話》)
三、王明陽的心學屬於什麼哲學?
心學的創始人是南宋哲學家·陸九淵。世稱象山先生。他把"心"作為構成宇宙萬物的本源,提出"心即理"的論點。在心(意識)與物(客觀物質)的關係上,認為萬物都包羅在我心中。 其學說由王守仁繼承及大力發展。
王守仁是明朝的教育家和哲學家,世稱陽明先生。一生大力導倡象山先生的心學。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依賴於心而存在,整個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都是"心"的表現,提出"心外無物"之說。他用花作比喻,認為只有當我們看見花的時候,花才存在;你未看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
從前文唯心論的定義可知: 心學很明顯就是主觀唯心主義哲學。
-
8 # 一眼千年58
關於哲學,我接受和贊同這樣的定義: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體系,是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學說。
一、從哲學的內容來看,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體系
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的總的 根本的看法。人自打懂事起,就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生活和實踐,每天同周圍的各種事物接觸,必然要認識和解決這樣那樣的問題。隨著這一過程的不斷擴充套件和深化,一般到了成年,每個人都會對世界的本質、各種事物之間的關係、人與周圍世界的關係等問題逐步形成一個總的看法,也就有了一定的世界觀。但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範圍狹小,實踐經驗有限,其世界觀往往是不完整、不繫統的。把各種不完整的世界觀加以概括,使之系統化,形成理論體系,這就是哲學。
人人都有一定的世界觀,也有一定的哲學觀,只不過一般人都不自覺、不自知罷了。
二、從哲學的物件來看,哲學是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學說
各門具體科學所研究的只是世界的某一個領域、某一個區域性、某一個方面的問題,而哲學是從總體上研究世界,對整個世界的最普遍的問題作出回答。
自然科學研究自然界及其發展的規律,社會科學研究人類社會及其發展的規律,思維科學研究人的思維及其發展的規律,而哲學所研究的是普遍存在於自然、社會和思維三個領域的、支配整個世界發展的一般規律。
哲學所研究的一般規律,當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離不開各門具體科學所研究的具體規律,是透過具體規律而存在、而表現、而發生作用的。所以也可以說,哲學是對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概括和總結。哲學不能代替各門具體科學,但能夠給各門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具有一般的指導意義。
三、哲學的最高問題是關於世界的本原問題
世界的本原,是指世界的本質、世界最初的根源。
從總體上研究世界,任何哲學都會遇到一個首要的或最高的問題,就是世界的本原究竟是什麼?對此作出一定的問答,是研究其他哲學問題的前提和基礎,否則其他哲學問題就無從談起。
世界的本原是物質還是精神?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學中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對立的基本派別。古往今來各種各樣的哲學流派,歸根到底都分別屬於這兩個基本派別。哲學最高問題(世界本原問題)之所以最高,就在於它是劃分哲學基本派別的唯一標準。
主張物質是世界的本原,認為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先有物質、後有精神,物質決定精神的觀點,屬於唯物主義哲學;反之則屬於唯心主義哲學。
自古至今,哲學史上始終存在著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的對立和鬥爭。這種對立和鬥爭還將長期存在,誰勝誰負的問題還遠遠沒有解決。
-
9 # 留不駐的雲
哲學是探討宇宙的終極問題。尋找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係,探討人生問題,探討人的終極問題。哲學是所有學科的引導學。
-
10 # 明世哲學
哲學首先是一種知識,知識而言就是認識成果,這一點很重要。
知識是人思想的依據,思想是人依據知識和目的所預構的行為方法與策略。所以,思想不是哲學,而哲學是思想的依據,而這個依據主要表現在社會思想中,而社會思想的表現就是社會制度,哲學就這樣影響著社會。
人認識的來源是人在世界中無時不刻與周圍的一切所進行相互作用的意識性的反映。相互作用,有的是主動的,有的是被動的,有的是有意有目的的,有的卻是無意無目的的。認識就起源於這些相互作用,而意識反映了各種作用獲得的印象需進行區分,識別,用自己的語言標名,並歸納,總結,分名別類,進而還有聯絡,推理和判斷。由感性到理性,形成意識內容,這就是認識成果。
哲學的認識方法就是歸納總結和判斷,透過歸納總結認識物件已有認識成果,找出其中的共性,而後對整個認識物件作出共性的判斷。
哲學知識反映的是寬泛的帶著判斷性共性的知道,所以也叫普遍性的知識。哲學知識需要對已認識的全部範圍作出共性的解釋,從而證明判斷的準確性。而未認識的範圍起指導作用,並在進一步認識中不斷驗證。
現實對於哲學的定義大都以認識物件為依據,但哲學實際具有認識方法和認識成果的特點,而認識物件也就有不確定性。但是,不管用從什麼角度去定義哲學,哲學必須包涵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人是怎樣知道的。
世界是什麼,我們怎樣知道世界是什麼就成了哲學的主要內容。
世界是什麼就是哲學對世界共性的判斷,而我們怎樣知道世界是什麼,就體現在人與世界的關係,簡化而言就是人的意識與世界的關係。
意識是什麼?人為什麼會有意識?是不是除人之外世界還有意識?這些問題就成了哲學的關鍵,而由此形式了唯心與唯物之爭。
馬哲說,意識是人腦的機能與屬性,可意識並不是大腦,意識有自己的內容,而且還能支配大腦。
馬哲說,意識內容是客觀物質的反映,也不對,意識不但反映客觀存在,反映後卻會對內容加工,改造和變化,臆造岀客觀不存在的內容。
所以,意識是什麼,或者說精神是什麼,唯心與唯物都沒搞清楚。
唯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則世界一切存在都是物質。可馬哲卻認為,物質是第一性,意識是第二性,這明確標明意識不是物質,而是物質的派生,意識內容就更不是物質了。
馬哲認為,只有人才有意識,但為什麼只有人會產生意識呢?卻無法回答。
唯心就是認可人是受意識支配的,因為意識支配人,則判斷世界也有一種如意識相同的精神支配世界。
同時,人所言表的只能是意識中的世界,實際的世界只有與人的感官相互作用,而不在意識中,所以,人所說的世界就只是主觀世界。
由上可知,唯物一方面否定了意識獨立性,認為意識是物質的屬性和功能,而另一方面又認可意識具有內容並把意識內容當成非物質。這樣就形成了自相矛盾。
而唯心則誇大了意識的獨立性,認為意識可以脫離於物質並完全支配物質。
這樣物質和意識(精神)在唯物與唯心之中成了互不統一的兩種存在。
如果唯物認可意識屬於物質,就要認可意識不是人腦獨有,其他物也有類似於意識的無形存在,這樣就否定不了唯心。而唯心卻將人看成是完全無形的意識支配,將意識脫離了物質,而物質的存在卻無法解釋。
實際上意識與物質是相對虛與相對實的兩種存在,人並不是完全由意識支配,人是人在支配,意識與人體是統一的,不能分割的,精神中有物質,物質中有精神,精神是相對虛性的物質,而物質是相對實性的精神。任何事物不可能絕對實,也不可能絕對虛,虛與實的統一,心與物統一,精神與物質統一才是正確的。
唯心不對是極端於精神,唯物不對是否定精神,兩者都忽視了精神與物質,是虛與實的對立並存。兩者都是一種東西。
-
11 # 北芪sgx
哲學,是包羅永珍的學問,它包羅了人類社會中各個方面、領域、學科。
關於唯心與唯物說,從現代社會發展的今天來看:已經是過時之說。“唯”字的表述過於極端、有對立之嫌。
為了適應現代人的正確理解:把曾經的唯心改為:主觀精神世界領域,把曾經的唯物改為客觀物質領域,更適於理解和掌握。
歷史上哲學在發展歷程中偏於主觀精神領域,特別是王陽明的心學,這是哲學發展前期的自然現象。因為,人類的發展繁榮是主觀精神世界的主導引領客觀物質領域發展的結果,人類的主觀精神領域是呈陽性的存在,客觀物質領域是呈陰性的存在,我們存在的宇宙是呈陽性宇宙,所以呈陽性主觀引領呈陰性是呈陽性宇宙中一切存在的執行存在法則。
真正的哲學的研究領域是沒有疆界的,更不會厚此薄彼的,其終極目標是:探索發現宇宙整體執行存在的法則、規律及真相,也就是一們常說的;終極真理。
-
12 # 天地自然文化
哲學是思想鬥爭的先進的科學武器,把人類劃分兩大對立的陣營,唯物陣營,唯心陣營。哲學辯證法自認為肯定一切,否定一切都是錯誤的,但是,自己確肯定世界都是物質的,或者肯定世界都是意識的。不管哲學世界觀如何,物質是絕對的,意識是相對的;或者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等等都與哲學本身相矛盾。因為,哲學始終是意識形態的學問,自己本身就是相對的。
哲學學說在一百年來沒有任何更新升級,說明在機器大工業完成之後,與經典物理學一樣,停滯不前,這與自己的主張矛盾。哲學解釋不了量子現象。這一點就需要有哲學家站出來,升級更新哲學理論,否則無法指導現代前沿科學實踐。
一定要明白,哲學是西方知識體系,是總結科學實驗和經過社會實踐檢驗的關於人類思想鬥爭的先進武器。是搞政治的葵花寶典。與中國古代思想不同的是,中國古人思想是道,而西方知識體系沒有道德引數。華人把道德設定為人的底線,按中國古代思想,西方人是偏執狂,缺少道德和禮教思想。這是不文明的。
學習西方知識體系一定要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西方的東西不能照本宣科,簡單地照抄。要把西方知識體系中的精華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吸收為我們中國智慧的一部分。例如:實踐論,矛盾論,中國高鐵,華龍一號等等都是把西方思想技術和科學技術吸收為有華人自己專利的東西。比亞迪汽車中文標註,天和號都是中文按鈕,這才是中國自己的專利。全盤西化,早已被老一輩革命家所唾棄,魯迅的揚棄思想要落實到底。華人的思想,本一定要紮根中國自己的知識體系裡。
你直接使用實踐論和矛盾論,你是用我們中國自己的知識體系思考,如果你直接照抄,用辯證法來思考認識問題,就是照抄西方,已經侵犯西方知識體系的產權了。中國的道德思想不允許你這麼做。例如:華人早期的門戶之見,少林派不能偷學武當派的武功。華人有自己五千年智慧,為什麼放棄自己的智慧,照抄西方的智慧。這種做法,已經造成中醫,中國古樂器和樂理等等因為漸漸消失。有些人崇拜西方大哲學家,西方大音樂家,西方大畫家,是否有點過頭了。
筆者認為:我們不能再替西方知識體系壘牆了,一定要建立中國自己的知識體系,吸收西方先進智慧,充實,升級有中國專利的自己的知識體系。華人要給中國知識體系的大廈壘牆。今天的學生,要學習五四精神,要愛國,這是中國學生的底線;要覺醒,向西方世界,向全人類吸收智慧轉化為中華知識體系。
回覆列表
哲學,即愛智慧,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認識、改造世界的方法論為研究內容的科學。 同時,在著名的科技融合體模型中,哲學處於該模型的頂端,匯聚並指導了具體科學,與科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的最高問題,是指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關係問題。恩格斯在1886年寫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中第一次對此作出了明確表述。它的提出,為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對立的哲學體系、哲學派別以及對它們的客觀評價提供了正確的標準。
①思維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問題,這是哲學的最高問題。它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思維是從存在派生出來的則屬於唯物主義。凡是認為精神是本原,物質是精神的產物則屬於唯心主義,所謂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也只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除此之外的任何解釋將都導致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混亂。
②思維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問題。它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凡是這樣或那樣承認思維和存在同一性,肯定思維和存在彼此聯絡和相互轉化就是可知論,凡是以某種方式否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就是不可知論。
從哲學的基本問題來說,王陽明是主觀唯心主義者。但近年來,國內部分教授以中國傳統為由,將陽明先生之心學說成既非唯物又非唯心之物,不知何物!其實在明代有陽明先生這一主觀唯心主義集大成者是中國之幸,而非要拉到當代比對且高於當代哲學成就,不知是何意?
哲學是時代(當時)的精華!只能出現在當時且符合當時的社會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