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家小霸王,出去常被欺負,只會跟家長哭訴,這就是典型的“窩裡橫”。孩子“窩裡橫”往往是家長長期以來對孩子過於縱容的結果。 由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過於嬌慣,孩子一發脾氣就唯孩子是從,這種互動方式日益被固化後,孩子就漸漸獲得了一種意識——在這個家裡,我是老大,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小心翼翼、唯唯諾諾的反應模式,又不斷強化著孩子的這種意識。久而久之,孩子變得自我、任性、唯我獨尊,以為自己的意志就是家庭執行的法則,“怠慢不得”“教訓不得”,成為典型的“窩裡橫”。
5
回覆列表
  • 1 # 嗨皮小趙

    可是,外部的社會環境跟家裡不同,不以孩子的意志為轉移,一旦面臨跟家庭內部差異甚大的外界社會環境,既定的反應模式失靈,孩子無所適從就在所難免了。

    另外,由於長期被溺愛、萬事包辦,孩子很多應有的生活和交往技能無法習得,自然也就無法體驗到自己的力量,一旦被迫獨立面對外界的集體生活,強大的差距很難讓他的內心強大起來,自然很容易怯懦。

    一旦在外面受挫,孩子更容易回到家裡“有恃無恐”地宣洩,又加劇了“窩裡橫”,如此形成了惡性迴圈。

    孩子小時候發洩的物件是家長,長大後他們發洩的物件可能是伴侶,是孩子,這會影響到他未來的親密關係。

    孩子家裡家外一硬一軟,其實是父母教養方式惹的禍。要想改變孩子的這種“兩面派”行為,還得從改變教養環境做起。

    1

    不再過度保護

    孩子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做。比如收拾書包,洗襪子,整理自己的房間。不介入孩子與他人糾紛,而是接納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情緒平復,引導他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2

    教會孩子學會尊重家人感受

    教會孩子學會尊重家人感受,進而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當孩子在家裡發威時,受傷害的父母要向孩子表達自己受傷的感受,讓孩子學會尊重,這樣多做一段時間,孩子就學會父母的表達方式,進而在學校不再受委屈。

    3

    多給孩子提供同伴交往的機會

    因為同伴交往是平等的,外人不會像家人那樣小心翼翼地伺候孩子,如果他不修正自己的行為,就會受挫。

    在孩子獲得這個認識的基礎上,大人再向孩子傳授一定的同伴交往技能,並放手讓孩子去實踐,讓他在獨立解決交往衝突的過程中提高自己解決衝突的能力。

    4

    對孩子的進步加以表揚

    對他的進步和閃光點要多加肯定和表揚,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力量。這樣,他的內心才能更強大,才能多一分獨立面對外部世界的自信。

    孩子在家很歷害其實是大人造成的,或者家裡的長輩經常讓著孩子,或者是不管是否有禮(理),都會和孩子一爭高低,或者家人會挑釁孩子,或以看到孩子哭鬧為樂趣去逗孩子。

    這樣都是讓孩子歇嘶底裡的原因,如果孩子鬧時,我們可以試試用冷靜法去處理,或者用轉移注意力法去處理,待孩子情緒好些時再心平氣和的和孩子說說心裡話。

    孩子因為對外界不熟悉不瞭解因而很膽小會被欺負。要努力培養孩子對外界的瞭解,經常帶孩子出去玩,多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多方接觸社會。孩子的這種情況就會好起來的。

  • 2 # 飛鴿vlog

    父母跟孩子硬碰硬,只會讓矛盾更加激烈,那要怎麼辦呢?其實,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父母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要生氣,不給孩子要挾大人的機會,同時,父母也要儘量關注孩子的正面行為和動機並加以讚賞鼓勵肯定,讓孩子覺得自己受到信任尊重。

    父母生氣時,要先讓自己冷靜下來,透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之後,再採取相應的行動,看看孩子是需要關心撫慰,還是孩子需要大人的引導,對症下藥,既能夠解決孩子不聽話的問題,也可以避免大人生氣給孩子帶來心理影響,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經歷。 用嘴巴傷人是最愚蠢的一種行為。 我們花了兩年的時間學說話,卻要花數十年的時間學會閉嘴。說,是一種能力;不說,是一種智慧。

  • 3 #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什麼是“窩裡橫”?

    就是在家飛揚跋扈,不聽勸告。以自我為中心,發號施令。

    孩子在家“窩裡橫”,在外面卻很乖,許多家長碰到這樣的情況就非常不理解了,怎麼會這樣,孩子究竟是怎麼了,如何會這樣兩面性?

    其實哪有什麼“窩裡橫”的孩子,只是家長的教育模式導致孩子形成這樣的情況。

    會“窩裡橫”的孩子,是家長培養得來的。

    每一個孩子都會經歷自我再萌芽的階段,在這樣的階段裡,孩子會為自己的獨立而不斷試探家長的底線。比如,不讓吃糖果的孩子,為表明自己的力量足夠強大到抗爭家長的威嚴,而非要吃糖果不可。為吃到糖,哭鬧不止,有時,家長耐不住煩躁,而妥協給糖。最後讓孩子養成只要哭鬧就能達成目的。你與孩子互動的模式,孩子已經養成。漸漸會擴充套件為達成其他孩子的目的,比如看動畫片無止境,玩遊戲無止境。這些都是因為家長的妥協而培養成孩子窩裡橫的習慣。

    孩子一旦在新環境,比如外面、新學校、遊樂場所等,只要有不同與家長的人物出現,比如新老師,新同學。為了得到表揚,而表現的非常乖巧。因為新老師不知孩子的伎倆,而孩子也只有在知根底的家長面前擅長窩裡橫的伎倆,也才更容易達成。

    換句話說:孩子並不是不知道什麼樣是好孩子的樣子,而只是不再願意在你面前表現,因為用窩裡橫的方式就可以達成了。

    所以,家長朋友也切勿咬牙切齒地埋冤孩子跟你探底線,而是學習方法保底線。

    我們大可這樣做:

    1、孩子一旦窩裡橫哭鬧不止,冷處理。漠視,直到孩子將情緒發洩完。

    2、簡單有力的語言表達自己的原則。必要時,讓孩子重複自己剛才說過的話,以證視聽。

    3、當孩子不在哭鬧時,即使即可給予鼓勵和支援。表達對這樣行為表示讚賞。

    所以,切記遵守原則,不輕易放棄底線。

    關於華大

    原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工作室,始於2003年,專注心理諮詢、心理培訓、企業EAP。300多名富有實戰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團隊,600餘名志願者服務團隊,30門電話組成的免費公益心理服務熱線向社會提供服務。

  • 4 # 早教育兒唷

    窩裡橫其實是個普遍現象,不光許多孩子窩裡橫,很多成人也是窩裡橫。這裡描述的情況我見到很多,絕大多數家長都認同這個觀點,當然這也是困擾家長的一個痛點。

    為什麼窩裡橫,外面乖呢?我想提醒大家從以下兩個角度進行思考。

    第一,不是問題的窩裡橫。如果孩子在人際交往和情緒表達方面沒有明顯的問題,窩裡橫的級別也比較低,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看窩裡橫,那就是家庭或者家庭成員給了孩子足夠的愛、尊重、支援、包容,讓孩子的負面情緒有釋放的空間和機會,讓孩子可以卸下全部的防禦,安全真實的做自己。這麼看,窩裡橫並不是問題。

    第二,是問題的窩裡橫。如果孩子窩裡橫的級別高,殺傷力大,作為父母我們可能需要反思孩子是不是在用“橫”表達對家庭成員的不滿,或者對自己的不滿。這時候,父母需要對孩子的狀態有全面的觀察分析,及時發現孩子遇到的困難,幫助孩子一起找到解決困難的方法。

    最後,我想特別強調下孩子的年齡。如果孩子的年齡階段在12歲以內,在家庭溝通中,作為父母,我們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感受,給孩子更多的包容。如果孩子的年齡在12歲以上,或者說進入了青春期,在家庭溝通中,作為父母,我們要逐漸引導孩子去關注父母的情緒,因為12歲以上的孩子需要在家庭中承擔起更多的責任,他們必須要會去怎樣和父母好好說話。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推薦幾本各位認為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