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木蘭知味農莊11
-
2 # 河北有個劉老師
關於國學的界定,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因此對於國學的學習,也要有一個界定。
首先應認識到國學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彌足珍貴。每一個華人不管他是什麼層次,什麼文化背景,都應該知道自己學習和傳承的責任與義務。對於現實的人來說可以增強自信,愉悅身心,和諧社會;對子孫後代來講可以開明事理,最佳化意識,接納包容,運籌帷幄,復興中華,造福未來。因此學習者首先解決自己的角色定位,樹立傳承意識。
其次應該認識到國學的流派多樣性,知識構成複雜性和思想認識的辯證性。社會發展到了今天,資訊時代、速度時代,人越來越務實,追求物質的豐富而忽略了人作為知識的載體和再造者,人們對於是非的判斷容易走極端,非此即彼。正是因為如此,更多的人難以沉下心來潛心研究學習,淺嘗輒止,根本無法體會到國學的價值,導致意識形態的嚴重扭曲。同時學習國學需要學習者付出極大的勞動,甚至是耗盡畢生的精力,非常人所能之。
第三,國學絕不是單一文化知識思維理論的集合體,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相互支撐,相互滲透,相互補充。也就是要站在更高的視角看待國學,從自己擅長的,喜歡的,瞭解較深刻的地方學起。醫學、建築也好,文藝、商業也罷,可以說當今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可以從國學經典中找到相應的方法和規律。不綜合分析,容易誤入歧途,半途而廢。
第四,筆者認為學習本身就是兩個過程——學與習。學是領會和感悟,習是實踐和應用,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學以致用。國學更應如此,不管你是哪個行業,哪個社會領域,從身邊最近的地方找到跟國學連線的契合點,邊學邊驗證邊實踐。任何學習,都應該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遵循規律。只要我們放棄名利,有振興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有傳承國學文化的擔當就能學好國學、用好國學、繼承國學,讓祖先的燦爛文化光耀世界,一代一代傳下去永不枯竭。
-
3 # 乾得堂
國畫,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表達語言,以藝術形式而呈現。學習國畫,如一般的學,當然以造型基礎而入手。如想深入的學,就應從書法學習而入手。一般的學不知造型原理,就會違背藝術形式的規律。那就很難入門l。深入的學,不知書法就不知用筆為何物。那就很難懂得國畫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所以書法學習不可少。作為美術當然首先要學習造型,然後學習其他。國畫因以毛筆的運用為主,因此在造型之外,也就格外重視用筆。這只是一個大慨的方法,要學好當然最好有老師指導。其次是自己喜歡的內容,如山水.人物,花鳥的分類。只有自己愛好才可走得遠,學的深。只是一般學習作為對國畫的瞭解也無不可。作品自畫。歡迎評論探討。
-
4 # 高閣聽雨
國學太大的題目啦,先了解一下國學的綱目吧!有個基本瞭解,經史子集,諸子百家的特點體系關係,再深入學。千萬別以為國學就是儒學,別被當今的“大師"忽悠了,還是找些書自己讀讀,最少要民國前的吧。讀讀歷史,明白中國的時代傳承,文化脈絡。
-
5 # 南山陽
謝邀。我們今天說的國學一詞,是二十世紀才逐漸流行起來,用意與“西學”相對。到底國學包括哪些門類,該如何定義,學術界目前仍無統一意見。但大致的判斷有,一是指中國傳統文化和學問形態及其方法理路,二是指在現代中仍堅持以傳統方式繼承、研究、學習文化,思想生命的學問。
國學門類繁多,其中統緒我以為無非兩端——做人與問學。國學的終極核心是為了成就“人”,以人為本,處理好自家身心,健全智識情緒,慈悲懷仁,普惠眾生,成就大寫的“人”。這個層面是國學的統一追求,儘管並非沒有例外。在此基礎上,國學又分為兩個大的支流,一是修身之後,修道修佛,成就超凡脫俗的生命境界;二是,行儒家之法,修身立德,持家行孝,學習知識,建設社會。大多數人大多數情況下,後者是主流。
國學裡面,有“教”,有“術”。“教”就指能在社會上普適性推行的教化系統,如儒家有時也被稱為“儒教”,還有佛教、道教等等。術,就是指專門的學問技藝,如禮、樂、律、御、射、書、數。今天揚名世界、代表中國文化精華的中醫術、武術、書法、國畫等等,當亦是術的觴濫。
那麼今天我們的普羅大眾,與古人相比最大的優勢是,我們兒童至青年階段已經有很好的全面的通識教育作基礎,在知識水平和涵蓋面上實是高於古人的,這點我覺得是應該有自信的。但是,我們也有劣勢,首先是語言,第二是思維方式,而最後也要考驗我們打通古今,融會中西,成就一個新我的能力。
國學的第一關,就是語言關了。過好語言關,才有可能真正進入到國學的殿堂,終生與之相伴。怎麼學語言,興趣培養是關鍵,選一些自己喜歡的古人作品,細心閱讀,背誦是必要的。這裡我推薦幾本以古代漢語言的吸收學習為重點的書供參考:
一、《唐詩選》(上下冊),人民文學出版社;
二、《唐宋詞十七講》,葉嘉瑩著。葉先生是詩詞研究名家,娓娓道來,甚有味道。
三、張中行《文言與白話》《文言津逮》《詩詞讀寫叢話》。張先生是新中國卓越的語言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位功力深厚的學者。這幾本書都是他專門為學習古代文化文學的年輕人寫的專著,讀他的文筆也是一種享受。
四、《古代漢語》(四冊),王力主編。此套書是按現代人的特點編寫,精選了一批名篇作為範文,分單元講解古漢語相關知識,非常細膩,實用性專業性結合得很到位。是可以終身閱讀的好教材。
五、《古代漢語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商務印書館。一套中等偏稍大的詞典,基本涵蓋了較常見的古漢語詞彙。再生僻專門的詞就要找大型辭典或專門辭典了。這也很適合家庭收藏、惠及子孫的工具書。
如果我們在上述津樑中已有積累,下一步正式的國學入門就方便很多,麻煩少很多了。那麼下一步讀什麼呢?我以為無論你信仰什麼,《四書》是繞不過的,它既是傳統知識的入門,也是儒家的萬世菁華,也早已是中華文化精神根基的提練,無論如何評價都不為過。
推薦幾個好版本:
一、《四書集註》,朱熹集註,中華書局“諸子新編”系列。繁體字。古漢語關過了,直接讀繁體字本是應有之義。這個本子是所有四書註釋中影響最大的。朱熹是古代罕見的學問大家,經義訓釋功夫甚深,在義理闡述上既提鉤古義又融貫理學新知,承前啟後的作用不可代替。
二、《論語譯註》,楊伯峻著,中華書局。楊先生是古漢語研究名家,這本書適合現代讀者的公認好本子之一,出版幾十年仍然順銷。
三、《孟子解讀》,梁濤著,華人民大學出版。梁濤先生是九十年代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學者,學術界公認的孟學名家,甚有功夫。這本書用簡體字寫,講釋很有心得,值得信賴。
上述這些都是國學必讀的入門讀物。順序應為先讀《大學》,再讀《中庸》,再《論語》,最後《孟子》。
說了這麼多,最後說幾句我認為國學入門之忌:
1、忌畏難,無恆心。畏難,表現在就依現代翻譯,不會看原文,怕。無恆心,三分鐘熱心,一知半解即罷。
2、忌跟風,拜“名師”。兩者表現往往合而為一,時下國學熱,很多書,很多“國學大師”“名家”登場。我的觀察這些人中真懂國學的不多,真按國學原意講的更少。商業元素的進入,使得國學普及市場某些層面上的確有亂象存在。不要急,不要只愛聽專家講故事,要對照原文求解。
3、忌取好惡,亂次序。國學的學習古人都有門法,有次第先後的,我們也不能亂來。我尤其反對,一上手就是《周易》,一說佛學就是《心經》《金剛經》,然後選的讀本亂七八糟,權威性可信性不夠。《周易》現在看來不宜過早進入,孔子都是到晚年才好易啊!年輕時期還是應該由四經入手,五經,《近思錄》《傳習錄》這一進路。目前《周易》比較好的註釋本都不是一下子就能讀進去的,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註》(上海古籍)是目前相對最完善的本子,其次可以參考高亨《周易古經今注》《周易大傳今注》。佛學方面,印順法師的《佛學概論》我以為是最好的第一本佛學入門讀物,原理說得比很多經書還實在,適合初學者。
總之,語言關一定要過,過了之後要跟著古人留下的、前人總結出來的最好津樑次序行,那三幾年即可入門,精進有嘉者,必成精彩人生!
-
6 # 謝付亮國學茶館
先看第一個問題,什麼是“國學”?
這裡引用當代國學泰斗、東方詩話學開創者蔡鎮楚教授觀點,蔡教授認為——
“國學”概念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的國學,最早見於《周禮·春官宗伯·樂師》:“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是指古代的國子學(小學),而後演變為太學、國子監和書院;廣義的國學,是指中華學術文化,是近代中國對“西學”的挑戰。
蔡教授指出——
有些人以為,國學是“國家之學”,其實是望文生義。國學是“中國學”,具有獨一無二性,國學的內涵,涵蓋完闊,就是中華學術文化。中華學術,是國學的精髓;中華文化,是國學的靈魂。國學原名漢學,演繹為國際漢學,海外定位為“中國學”。
再看第二個問題,學國學從哪裡入手。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以孩子為例,不厭其煩地一個問題:學國學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分數名次?
優秀卓越?
功名利祿?
……
必須清楚——
分數名次,只是順帶的結果;
優秀卓越,只是順帶的結果;
功名利祿,只是順帶的結果……
若要把不能掌控的“結果”,當作學習的目的,必然會導致擔心、迷茫,甚至是心塞、抓狂,也即“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清楚了這個,再看孩子學習國學的目的,應該是——
幫助他們能夠在這個世界上,與自己和諧相處,進而與身邊的人和諧相處,乃至與整個外在的世界和諧相處,有比較合適的機會、有相對充裕的時間、有充沛持續的精力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快快樂樂地生活。
我在課堂上講過一個專題:分數,從哪裡來?
我講了“半個聖人”曾國藩的例子,也講了凡夫俗子的例子,比如我自己,就是想表明分數是順帶的結果,平日裡用心苦讀、用心反思、用心總結就夠了!壓根不要去過分憂慮分數!即使擔心了,也沒用,甚至有副作用!也就是“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換言之,我不否定分數的重要性,否則,我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我能夠在這裡寫自己的心得,能夠給老闆們或孩子們講國學,和二十多年前的“分數”是分不開的,更離不開小學、中學和大學老師的悉心教誨!
我是反對不顧實際地追求分數,也反對把分數當作唯一的目標去“死死追求”,甚至忘記了分數的意義、生活的意義乃至生命的意義。
所以,學習國學就要——
立足當下,深挖經典,旁徵博引,力求從這個角度在孩子們的心中埋下種子,讓孩子漸漸看懂分數,漸漸看懂自己,漸漸看懂自己要什麼,從而漸漸看懂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關係”。
比如,《論語》裡有很多關於“邦有道”“邦無道”的論述,對孩子一生的處世都很有幫助;《大學》裡有明確的修身方法,雖很難做到“止於至善”,但至少可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中庸》《論語》《大學》《孟子》合在一起,就能引導孩子從深層次處理好“義”和“利”的問題,也就順帶做到了“慎獨”,避開了“罟擭陷阱”,多一份平安和保障。
但是,這個說法比較“虛”,至少一部分忙碌的人,或來不及思考人生的人,會這樣認為。
換個說法就是——
至少可以漸漸知道學習的重要性,畢竟生而知之者甚少,學而知之者、困而學之者居多,“困而不學”就“危險”了;同時,也能漸漸掌握學習的方法。
比如,眾所周知的“學而時習之”,我經常和孩子們說,真正做到這一點,每個人的成績都會有明顯進步,甚至超乎自己的想象。
再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十五個字,真正做到,長期堅持,必然在某一方面獲得些許成績;若能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更是無可限量!
我自己就天生愚笨,尤其是在市場上,對很多事情的反應都很慢,但好在喜歡思考、喜歡總結,並且跟著實踐的步子,不停地做記錄,不停地作對比,雖無“日日不斷之功”,卻也憑著“月月不斷之功”,即將用十餘年時間完成《茶商八部》系列八本書的創作,而對於詩集《回家三部曲》的創作,我估計至少要三十年,如今已寫了二十多年,才有了第二部《聽見回家的聲音》。
國學經典裡有很多學習方法,理解了、踐行了,對孩子提高成績非常有幫助,也許這個說法才是“實”的。
當然,我們都明白,“虛”“實”是相對的,如今的孩子們的確非常辛苦,比我們當年辛苦很多。但,越是辛苦,越要明白一些“大道”,畢竟我們都愛孩子,畢竟“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那就大人先明白一點,然後帶著孩子慢慢明白,最後一起搞明白。這樣學國學,或許更好。
一點拙見,請各位批評指正!
-
7 # 昊天王也
國學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統稱,現在基本指的是儒釋道三家,這是最根本的。
關於學國學,有一本書不得不提,那就是《易經》,有人說“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中國第一元典”,元典簡單說就說經典的經典,所以易經也被稱為“萬經之源”。它內涵豐富,儒釋道皆可找到其源頭。
從經典學。那麼儒釋道該學什麼呢?儒釋道三家構成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儒家大家都知道有四書五經,這個是古代科舉考試的教材呢。道家分為黃老和老莊,代表作有《道德經》、《莊子》、《黃帝內經》。佛家有《心經》《金剛經》等,作為初學者,讀完這些書就可以入門了。當然,一定得精讀,最好熟記於心。
找對方法。學易經,必然要學儒釋道三家書,我們知道經典各有聯絡,所以要互相學習。我們讀書決不能鑽牛角尖,要放開。有的人容不下其他家,學儒家貶低學道家的。學道家的攻擊佛家。另外,這些經典,有些字詞不容易理解,可以在其他經典找到答案,如道德經中的有些字詞,我們可以在論語中解釋。
總之,學習傳統文化要系統,學偏了不容易理解,更正起來更困難。
-
8 # 使用者587567020
人,有知而我知何求、生我何用、我何生有。文化學者的成就在於博古知今、上下通曉天文地理、能知萬物、自身三生。學習,隨心所欲,遇境求知。
-
9 # 明德書院
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株慄,書中車馬多簇簇”。
毫無疑問,想要學習國學,當然要踏實地沉浸到書海之中。
至於如何入門,博學書院建議大家可以從百年前胡適所列出的書目中潛心修煉。而且,透過他當時對此書目的宣告中也可看出是否適合自己——這個書目,是“我”答應清華學校胡君敦元等四個人擬的。他們都是將要往國外留學的少年,很想在短時期中得到國故學的常識。所以“我”擬這個書目的時候,並不為國學有根底的人設想,只為想得一點兒系統的國學知識的人設想。這是我要宣告的第一點。
這雖是一個書目,卻也是一個法門。這個法門可以叫做“歷史的國學研究法”。這四五年來,“我”不知收到多少青年朋友詢問“學國學有何門徑”的信。“我”起初也學著老前輩們的派頭,勸人從“小學”入手——先通音韻訓詁。但“我”近來懺悔了。那種話是為專家的,不是為初學人說的。是學者裝門面的話,不是教育家引人入勝的法子。音韻訓詁之學,自身還不曾整理出個頭緒系統來,如何可做初學人的入手工夫……老實說來,國學在今日,還沒有門徑可說。那些國學有成績的人,大都是下死工夫笨出來的。死工夫固是重要,但究竟不是初學的門徑。對初學人說法,須先引起他的真興趣,然後他肯下死工夫。在這個沒有門徑的時候,“我”曾想出一個下手方法來,就是用歷史的線索,做我們天然的統系。用這個天然繼續演進的順序,做我們治國學的歷程。這個書目便是依這個觀念做的。這個書目的順序是下手的法門。
讓我們來看胡適所列的國學書目:
1.工具類《書目舉要》(周貞亮、李之鼎)、《書目答問》(張之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匯刻書目》(顧修)、《續匯刻書目》(羅振玉)、《史姓韻編》(汪輝祖)、《華人名大辭典》(商務印書館)、《歷年名人年譜》(吳榮光)、《世界大事年表》(傅運森)、《歷代地理韻編》、《清代輿地韻編》(李兆洛)、《歷史紀元編》(陸承如)、《經籍纂詁》(阮元等)、《經傳釋詞》(王引之)、《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等)。
2.思想類《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胡適)、《二十二子》(包括:《老子》、《莊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屍子》、《孫子》、《孔子集語》、《晏子春秋》、《呂氏春秋》、《賈誼新書》、《春秋繁露》、《揚子法言》、《文子纘(zuǎn)義》、《黃帝內經》、《竹書紀年》、《商君書》、《韓非子》、《淮南子》文中子》、《山海經》、《四書》、《墨子間詁(gǔ)》(孫詒(yí)讓)、《莊子集註》(郭慶藩)、《荀子集註》(王先謙)、《淮南鴻烈集解》(劉文典)、《春秋繁露義證》(蘇輿)、《周禮》、《論衡》(王充)、《抱朴子》(葛洪)、《四十二章經》、《佛教遺經》、《異部宗輪論述記》(窺基)、《大方廣佛華嚴經》(東晉譯本)、《妙法蓮華經》(鳩摩羅什譯)、《般若綱要》(葛慧)《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鳩摩羅什譯,菩提流支譯,真諦譯)、《阿彌陀經》(鳩摩羅什譯)、《大方廣圓覺了義經》(即《圓覺經》,佛陀多羅譯)、《十二門論》(鳩摩羅什譯)、《中論》(鳩摩羅什譯)、《三論玄義》(吉藏撰)《大乘起信論》(偽書)、《大乘起信論考證》(梁啟超)、《小止觀》(一名《童蒙止觀》,智顗(yǐ)撰)、《相宗八要直解》(智旭直解)、《因明入正理論疏》(窺基疏)、《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慧立撰)、《華嚴原人論》(宗密撰)、《壇經》(法海錄)、《古尊宿語錄》、《宏明集》(僧佑集)《韓昌黎集》(韓愈)、《李文公集》(李翱)、《柳河東集》(柳宗元)、《宋元學案》(黃宗羲、全祖望等)、《明儒學案》(黃宗羲)、《直講李先生集》(李覯(gòu))、《王臨川集》(王安石)、《二程全書》(程顥、程頤)、《朱子全書》(朱熹)、《朱子年譜》(王懋(mào)竑(hóng))、《陸象山全集》(陸九淵)、《陳龍川集》(陳亮)、《葉水心全集》(葉適)、《王文成公全書》(王守仁)、《困知記》(羅欽順)、《王心齋先生全集》(王艮)、《羅文恭公全集》(羅洪先)、《鬍子衡齊》(胡直)、《高子遺書》(高攀龍)、《學薛通辨》(陳建)、《正誼堂全書》(張伯行編)、《清代學術概論》(梁啟超)、《日知錄》(顧炎武)、《明夷待訪錄》(黃宗羲)、《張子正蒙注》(王夫之)、《思問錄內外篇》(王夫之)、《俟解一卷噩夢一卷》(王夫之)、《顏李遺書》(顏元、李琳)、《費氏遺書(費密)、《孟子字義疏證》(戴震)、《章氏遺書》(章學誠)、《章實齋年譜(胡適)、《崔東壁遺書》(崔述)、《漢學商兌》(方東樹)《漢學師承記》(江藩)、《新學偽經考》(康有為)、《史記探源》(崔適)《章氏叢書》(章炳麟)。
3.文學類《詩經集傳》(朱熹)、《詩經通論》(姚際恆)、《詩本誼》(龔橙)、《詩經原始》(方玉潤)、《詩毛氏傳疏》(陳奐)、《檀弓》(《禮記》第二篇)、《春秋左氏傳》、《戰國策》、《楚辭集註》(附辨證後語)(朱熹)、《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嚴可均編)、《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丁福保編)、《古文苑》(章樵注)、《續古文苑》(孫星衍編)、《文選》(蕭統編)、《文心雕龍》(劉勰)、《樂府詩集》(郭茂倩編)、《唐文粹》(姚鉉(xuàn)編)、《唐文粹補遺》(郭麟編)、《全唐詩》(康煕朝編)、《宋文鑑》(呂祖謙編)、《南宋文範)(莊仲方編)、《南宋文錄》(董兆熊編)、《宋詩鈔》(呂留良、吳之振等編)、《宋詩鈔補》(管庭芬等編)、《宋六十名家詞》(毛晉編)、《四印齋王氏所刻宋元人詞》(王鵬運編刻)、《強村所刻詞》(朱祖謀編刻)、《太平樂府》(楊朝英編)、《陽春白雪》(楊朝英編)、《董解元絃索西廂》(董解元)、《元曲選一百種》(臧晉叔編)、《金文最》(張金吾編)《元文類》(蘇天爵編)、《宋元戲曲史》(王國維)、《京本通俗小說》、《宣和遺事》、《五代史平話殘本》、《明文存》(薛熙編)、《列朝詩集》(錢謙益編)、《明詩綜》(朱彝尊編)、《六十種曲》(毛晉編刻)、《盛明雜劇》(沉泰編)、《暖紅室匯刻傳奇》(劉世珩(héng)編刻)、《笠翁十二種曲》(李漁)、《九種》(蔣士詮)、《桃花扇》(孔尚任)、《長生殿》(洪昇)、《曲苑》、《綴白裘》、《曲錄》(王國維)、《湖海文傳》(王昶(chǎng)編)、《湖海詩傳》(王昶編)、《鮚(jié)琦亭集》(全祖望)、《惜抱軒文集》(姚鼐(nài))、《大雲山房文稿》(惲(yùn)敬)、《文史通義》(章學誠)、《龔定矗全集》(龔自珍)、《曾文正公文集》(曾國藩)、《吳梅村詩》(吳偉業)、《甌(ōu)北詩鈔》(趙翼)、《兩當軒詩鈔》(黃景仁)、《巢經巢(cháo)詩鈔》(鄭珍)、《秋蟪吟館詩鈔》(金和)、《人境廬詩草》(黃遵憲)、《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儒林外史》(吳敬梓)、《紅樓夢》、《今古奇觀》、《水滸後傳》(陳枕自署古宋遺民)、《鏡花緣》(李汝珍)、《三俠五義》(經俞樾修改,改名《七俠五義》)、《兒女英雄傳》(文康)、《九命奇冤》(吳沃堯)、《恨海》(吳沃堯)、《老殘遊記》(劉鶚)、《五十年來的中國文學》(胡適)。
除了胡適,梁啟超也曾在1923年應《清華週刊》之邀,擬定了五大類圖書,也相當適合作為入門必讀:
1.思想類《論語》、《孟子》、《易經》、《禮記》《老子》、《墨子》、《莊子》、《荀子》、《尹文子》、《慎子》、《公孫龍子》、《韓非子》、《管子》、《呂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鹽鐵論》、《論衡》、《抱朴子》、《列子》、《近思錄》、《朱子年譜》、《朱子論學要語》、《傳習錄》、《宋元學案》、《明儒學案》、《日知錄》、《亭林文集〉、《明夷待訪錄》、《思問錄》、《顏氏學記》、《東原集》、《雕菰(gū)樓集〉、《文史通義》、《大同書》、《國故論衡》、《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梁漱溟著)、《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胡適著)、《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啟超著)、《清代學術概論》(梁啟超著)。
2.政史類《尚書》、《逸周書》、《竹書紀年》、《國語》、《戰國策》、《周禮》、《考信錄》(崔述著)、《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畢沅(yuán)著)、《文獻通考》、《續文獻通考》、《皇朝文獻通考》、《通志·二十略》、《二十四史》、《廿二史札己》、《國朝先正事略》、《讀史方輿紀要》、《史通》、《中國歷史研究法》(梁啟超著)。
3.韻文書《詩經》、《楚辭》、《文選》、《樂府詩集》(郭茂倩編)、《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右丞集》、《孟襄陽集》、《韋蘇州集》、《高常侍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李義山集》、《王臨川集》(李壁注本)、《蘇東坡集》、《元遺山集》、《陸放翁集》、《唐百家詩選》(王安石選)、《宋詩鈔》(呂留良鈔)、《清真詞》(周美成)、《醉翁琴趣》(歐陽修)、《東坡樂府》(蘇軾)、《屯田集》(柳永)、《淮海詞》(秦觀)、《樵歌》朱敦儒)、《稼軒詞》(辛棄疾)、《後村詞》(劉克莊)、《白石道人歌曲》(姜夔(kuí))、《碧山詞》(王沂(yí)孫)、《夢窗詞》(吳文英)、《西廂記》、《琵琶記》《牡丹亭》、《桃花扇》、《長生殿》。
4.小學書及文法類《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說文通訓定聲》(朱駿聲著)、《說文釋例》(王筠著)、《經傳釋詞》(王引之著)、《古書疑義舉例》(俞樾著)、《文通》(馬建忠著)、《經籍纂詁》(阮元著)。
5.隨意涉覽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世說新語》、《水經注》、《文心雕龍》、《大唐三藏慈恩法師傳》(慧立撰)、《徐霞客遊記》、《夢溪筆談》、《困學紀聞》、《通藝錄》、《癸巳類稿》、《東塾讀書記》、《庸盦(ān)筆記》(薛福成)、《張太嶽集》(張居正)、《王心齋先生全書》(王艮)、《朱舜水遺集》(朱之瑜)、《李恕谷文集》(李塨(gōng))、《鮚(jié)琦亭集》(全祖望)、《潛研堂集》(錢大昕)、《述學》(汪中)、《洪北江集》(洪亮吉)、《定盦文集》(龔自珍)、《曾文正公全集》(曾國藩)、《胡文忠公集》(胡林翼)、《苕(tiáo)溪漁隱叢話》(胡仔)、《詞苑叢談》(徐釚(qiú))、《語石》(葉昌熾)、《書林清話》(葉德輝)、《廣藝舟雙楫》(康有為)、《劇說》(焦循)、《宋元戲曲史》(王國維)。
“死工夫笨出來”這話可一點不假,更別提對其入門之後的“明瞭每一學科發展過程、熟悉歷代研究成果、瞭解每一時代風向和每一名家背後學術淵源,具備古代基本的文化知識(如動植物、天文、避諱等)、善於使用工具書”等的第二步乃至其他的資料研治、學科研修工作了。畢竟第一關,基本上就把絕大多數人擋在了門外。
不過古人也說:草木之生也,必由春陽以噓其榮;君子之賢也,必由師友以長其德(出自明代王襞(bì)《語錄遺略》)。說草木的生長,一定是由於春天和煦的Sunny催發了它們的生機;君子的賢良,一定是由於老師和朋友幫助他提高了道德修養。也即是在說如果能選對一個學習的平臺來幫助自己入門也會有驚喜不斷的收穫。所以建議在入門的階段時,應牢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的教訓。
-
10 # 獨自前行204948681
不請而來,“國學”內容太廣大了,怎麼學?學什麼?說實在的真是牛啃南瓜起不了頭!國學文化這麼多知識,說的到底是什麼?個人理解無非是關於人應該如何存在、如何發展,以及對生活對人生的認知的論述,然而作為一般人的我們,意識境界不夠,是很難真正理解作者說的是什麼的……但個人認為還有一條路,那就是自己結合自身經歷而“內求”思考,逐步形成自我對生活、對人生的認知,然後以國學相關內容為參照、體味並自我校正……這樣的學國學,應該更透徹、更容易些……當然,這同樣也會很艱難,個人認為,這就是“求道”的過程……個人看法,僅供參考!修習之人還是應結合自身情況順其自然、循序漸進的好。
-
11 # 子衿書法
我們對於文言文(就是現代人整出來的一個時時髦的舊詞:國學),常常被其中的之乎者也已焉哉弄得暈頭轉向。對這一中華文化的根,熟悉而又陌生。
熟悉,是因為它貫穿於整個中國歷史之中。是世界上唯一連續的文化。雖然,從五四運動推行白話文以後,文言文逐步退出了書面文章的書寫格式。現代寫作,全部採用的是白話文。但是,白話文的根,還是植根於文言文的這塊沃土之中。大量的成語,詞彙。離開了文言文,白話文便蒼白如水。
陌生,是古今文字的字意發生了改變。大量專指字被不著邊的同音字代替。原本可以“望字生意”的詞彙,被多個字簡化歸納成了一個多音字。甚至原本的字意和今天的字意完全相反的情況。
怎樣才能學好文言文?(我討厭說國學)三字經讀過吧?千字文熟悉嗎?弟子規也看過吧?就從這三本古代幼兒園的小朋友們的啟蒙讀物開始。
千字文,是一部濃縮的百科全書。它的創作傳奇就不多說了。三字經和弟子規,都是修身立本的人生行為準則。是儒家文化的濃縮。是樹造人的品質良方。把這三本幼兒園的讀物讀懂以後,就說明你已經開竅了。進一步的學習,便是儒家經典的四書五經。如果不喜歡儒學,諸子百家,隨便你的選擇。
不過,要自學文言文,恐怕比你學習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還要難萬倍。粗略的讀懂都難。更不要說理解融化。如果喜歡,應該去找具有國家資質認證的教育機構進行系統的學習。千萬不要去聽那些所謂的“國學講座”。會害的你指驢為馬,還以為是找到了真理。
-
12 # 靈石蘊
我不懂什麼國學,但有一句話說的很好,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所以對於初學者來說,個人建議,讀一讀史書。中國上下五千年,假如某人把這些史書都讀完了,說他不是國學大師,也沒人信啊
無論是24史,還是25史,對於初學者,都是很難的,文言文啊,幾萬頁啊,怎麼讀?感謝范文瀾先生呂思勉先生等諸位大師,他們寫了一本書,叫中國通史,白話文,裡面也有讀史的方法,大幾百頁吧,對於國學初學者,建議先讀讀這些。讀完了這些,再去看諸子百家,讀完了諸子,最後去看原版史書
這樣,基本十多年就過去了
大學畢業的,或者工作的,可以這麼玩兒,假如想培養自家的娃,強烈建議,按照學校教育,按部就班為好
就這些了,祝順利
-
13 # 楊宇林745
先從群經之首的周易入門,習周易,先識數,識數然後演數而知文字的設定規範邏輯,不知文字的設定規範邏輯的,永遠都在儒學之門外,各家所說,其實都是用的儒家的文字的翻譯!從字典上得知的文字定義,你永遠都入不了國學之門!隸楷文字,才是儒家的東西,你們現在看到的所有的所謂的國學,都是以文字翻譯文字,你只看到一些翻譯的形式,看不到邏輯!
-
14 # Lauzi
你早就入了門了,如果你已經小學畢業的話。即使文盲也算得上半個國學專家,百姓日用而不知,事實上,依我看很多所謂的國學專家學問太偏以至於把自己帶偏出了國學的門。
國學不是高等數學或天體物理學,研讀後兩者需要有非凡的超自然想象力。國學是來自自然的做人為人的道理,簡單易懂。
學國學就是讀經典,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因為千年的社會實踐和論證,未來還將是經典。讀不懂文言文,對應的白話本多如牛毛。讀經典不僅要讀懂關鍵是要想通,很多教科書上的白話翻譯你會想不通,可以十分把握地說,不是經典錯了,肯定是翻譯錯了。
為什麼國學大師會翻錯經典?十有八九是他們的價值觀倫理被西學帶錯了位。當然,這是後話了。
-
15 # 羅無聲永不落幕名博彙
這是一個很好很有意義和價值的話題。
國學的“入門”,這個提法很有創意,並且說到了“點”子上。學國學找不到“門”,不“得門”,進步了“門”,那是學不好國學的。
那麼,國學的“門”在哪呢?筆者認為有二點:一是自然之“門”。學國學要回歸自然,回到自然之中,中國國學是自然農耕文明的產物,中國智慧,道法自然,認識了大自然,就找到了開啟國學“大門”的金鑰匙。
第二:名人指點。名師出高徒,名師大師的點悟,是國學“入門”之捷徑。要想學好國學,從師是必須的,投師很重要。不過,“名師”不一定是“名人”,大師在民間,所謂的“名師”,沽名釣譽之徒,唯利是圖之師,是不值得為師的。
旅遊也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旅遊的景點與經典,不在乎二種,一種是自然山水生態景觀,另一種是人文景觀,這些都是學習國學的好機會,沒有學習的旅遊,是對旅遊資源的極大浪費,更是對人生的不負責任。特別是現在倡導的“鄉村旅遊”,更是學習國學的最佳選擇。
向自然學習,向名師學習,到鄉村學習,就是學習國學的“門道”。
大別山國學:一山別南北,一山始陰陽。一山和天地,一山興炎黃。
中國故事,中國固始:南倚大別山,北居淮河畔。吳楚交界地,中國有固始。
中國固始關門山的故事:慧悟老子湖,問道關門山,祖師法自然,道德照人間。
中國項城:霸王祖居地,總統皇夢瑩。家國天下史,德道問項城。
-
16 # 止心隨息
從文字入手!即,音韻,六書,訓詁!古人八歲所學之基礎功課,而今中文系教授卻窮其一生來研究!古今教育之優劣可見一斑……
-
17 # 思索號l
《三字經》中有條綱線:“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所讀書目順序,也有方法。對於學習古文的來說是條很好的綱線,不論大小。
-
18 # 國學新知堂
我們研究國學是為了實現推陳出新的目標,是為了在我們國學故紙堆的基礎上建立新的哲學和自然科學學科,使我們傳統文化的發展方向與人類理性理智地理解自然與社會的方向相一致。
西方近代理性哲學和自然科學的大發展使人類對自然與社會理解更為深刻,也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社會生活。比較於西方近代文明,世界眾多的文明形態都成為了落後的文明,有的早已被淘汰了。我們傳統中華文明也是在這些落後文明之列的,不承認這一現狀就不能客觀地審視自身。 落後了怎麼辦呢?要麼迎頭趕上,要麼被淘汰。文化落後不是經濟富強能夠充實的,它要靠我們自身的文化能夠發展出獨立的思想體系來。
為什麼我們在國外開了那麼多孔子學院而沒有效果?孔子講得那一套為人處事的規矩法則其實並不比西方上古流傳下來的那些智慧書更深刻,因為你提供不出獨立的具有實質內容的知識體系,那人家憑什麼要學習你。哪個說文能安邦?那隻不過統治階級鼓勵學子深扎儒學從而禁錮思想的宣傳語。如果文能安邦,那麼為什麼傳統儒學就不能結束王朝興滅的迴圈的現象。儒學只是統治者維護其統治地位的工具,而不是因為它真具有安邦定國的功效。
理論上講如果社會上人人就依儒家的標準去生活去思想,那麼天下肯定就會不治而治了。但為什麼沒有呢?就是因為人類社會現象絕不僅僅是個道德問題。統治者只有在奪得天下後才會想到孔子,為什麼呢?因為孔子能幫助他們儘量減少人們反叛的思想和行為。在奪天下時,雖然滿口仁義道德,也還是以法家的規矩行事。所以說文能安邦根本就是假的。
新社會返回孔子找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的答案就是倒退,孔子不是不可以學,但的學他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建立符合新社會的新社會關係的新道德觀和新風俗新風尚。這個根本不忘才有可能實現學以致用,推陳出新的目標。 但新國學僅有這些還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獨立的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體系。
傳統文化中能夠發展為哲學和自然科學的內容大約有易、道、醫三支,但這三門學問,受到古代經學傳統的影響,已經被引向了迷信和思想僵化的方向上。比如,陰陽學說,一講到其為內容就是太極圖、河圖、洛書,八卦、六十四卦之類,看上去很深奧,其實一點實質都沒有,哪怕有一條有效的自然法則被推匯出來也好啊。如果想要理解《易經》《內經》這些先秦古書的內容你所使用的陰陽學說的具體內容就與那些內容根本不相同,在這些內容當中陰陽的含義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
古人是如何發明的陰陽學說?如何發明的五行學說?如何發現的針灸和經絡?那些不是憑空而來,更不是受到某個神靈的啟示。那是古人透過觀察自然現象並進行規律總結而得來的。古人能發現發明的為什麼我們就不能?觀察現象並試圖理解它,才是人類知識進步的原動力,所以要想發展新哲學和新自然科學,就要從研究世界開始而不是僅僅從本本出發。
說《易經》和《道德經》無所不有,無所不包,這本身就只是些空話。那是要說我們的古人早已經把宇宙的終極奧秘參透了,我們現在什麼也不要做只等著科學來證明它們吧。這兩本書加在一起也不過一萬多字,連馬克思一本小冊子的篇幅都不夠,還宣稱它無所無包,無所無有。從常識上也通不過呀。這只不過是古人神話它們的手段。
我們今天要研究它們,還要繼續神話它們嗎? 相信理性,打破迷信,走出書本,觀察自然,重走古人發見之路,才是中華文化復興的正確方向,決不是吟詩作對,祭祖拜孔就能完成了的事。追求理解自然事物背後的機制和規律是人類認識的根本目標,也必然是未來中國文化的根本目標。我相信我們的中醫學是科學,不是中醫學需要得到現代科學的證明,而是未來中醫學將引導一次人類對生命現象結構和規律認識的新革命。未來的生命科學和醫學將是熔合了東西方觀念的全新學科。
-
19 # 曉大居
如今浩瀚的書海如水如潮,加之網路的輸送,真假難辨,目不暇接手忙腳亂,真不知從何處入手,那麼究竟由哪裡入手?前些日子特意找了國學老師,講了很多,比如“國學概論”,他可以系統的介紹了中國傳統的經學、哲學以及文學作品的派別,充分了解各派別之源泉,發展的途徑加以區別,只有梳理清楚這些,讀起來才能淺而易懂。還有就是中華書局出版的“國學講演錄”,這本書詳細的闡述了小學及經、史、子、集,諸子百家及文學簡略而又明確的作了解釋,特別是對於有爭議的話題提出了獨到的見解,此書讀了受益匪淺。另外可以多讀《國學常識》,這本書主要是介紹了國學的常識部分,比較詳細。
-
20 # 儒姐在北京
國學博大精深,我們怎麼去學習國學呢?學習哪些內容呢?根據以往的經驗,建議從歷史入手,從國學經典入手,去感悟前人總結的人生的智慧。
為什麼學習國學要從歷史入手呢?因為歷史記錄了前人的成敗得失,我們可以從歷史事件中去感悟先賢聖哲的智慧。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記錄了《孫權勸學》的故事就是說明了歷史對一個人智慧啟發的重要性。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作戰勇敢,深得孫權喜愛。但是呂蒙目不識丁,只能算是一介武夫,就連他的部下都瞧不起他。孫權就勸呂蒙說你的官職越當越大,一定要好好讀書才行啊。呂蒙就找了個理由說軍中事務繁忙沒有時間讀書。孫權就說,你事務繁忙,難道比我還繁忙嗎?我都經常讀書,你怎麼沒有時間呢?我讓你讀書不是讓你成為學者,而是讓你去學習歷史,多讀多看古人的經驗教訓。從此以後呂蒙就發奮讀書。成語“手不釋卷”就是說呂蒙後來讀書的事情。呂蒙讀書讀到什麼程度呢?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有一個標準,就是大都督魯肅經過潯陽的時候,與呂蒙交談之後,對呂蒙的韜略大發感慨,稱讚呂蒙:"非復吳下阿蒙"。並且和呂蒙結拜。呂蒙最後接替魯肅當了吳國的第三任大都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歷史是可以很好的啟發一個人的智慧的,因為歷史是國學經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讓我們能夠更加直觀的去感悟國學的智慧。
回覆列表
我覺得還得從這兩個字開始,何為國?何為學?中國,國家,國輝,無論從字形還是意都比較中規中矩,從這裡理解就是一個正,把自己擺正才能看見不知道這樣說對不對,學比較容易理解,本人小學未畢業個人見解個人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