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戰鬥大黃蜂
-
2 # 花開水不流
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荊門人,是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官至參議道臺、山東登萊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亂時,曾勸降割據平涼的王輔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周培公因為他身為漢人,風頭卻蓋過了滿人。康熙為了平衡滿漢勢力,不得不把他貶謫。周培公的風頭不僅蓋過了大將軍圖海,同時也蓋過了一票八旗子弟。同時他還力勸康熙大膽啟用漢將,使得他自己儼然變成了幾十萬漢軍將士的隱形領袖。一個漢人崛起的如此之快,必然會引起朝堂震動。“武靠滿人,文靠漢臣”,周培公搶了八旗子弟的工作,打破滿漢勢力均衡,對滿人的積極性產生極大的影響,康熙為了平息滿人的不滿情緒,只能把周培公的功勞全送給圖海,然後讓周培公去戍邊。
-
3 # 侯學輝803
善財將軍只是周培公自稱!說明他對事情考慮周密!從康熙撤藩前後兩件事可以理解!第一次,康熙在養心殿和上書房三大權臣討論如何撤藩,最後康熙問周培公,周培公將自己內心想法始末講了個遍,當四人同意,康熙對戶部尚書陳亭敬說,要吳三桂二月二拔寨下山!這時周培公說,萬一吳三桂拿了錢不下山呢?從側面看,周培公的意思說,萬一吳三桂反了呢?這就是最壞的結果!還沒開始撤,就說反了!第二次,就是說康熙領兵攻打吳三桂!索爾圖只說了皇帝領兵出征的前提條件,卻沒有說後果!周培公又說了,皇帝出兵打戰,對士兵內心的聲音說出來!又要保護皇上,打給皇上看,士兵們還縛手縛腳!還沒開打,就說出戰場可能出現不利結果!在康熙內心,周培公的善敗將軍的稱乎,實際上是對他內心的認可
-
4 # 古今中外多少事
善敗者亦常勝之。
善敗的意思是,擅長失敗,懂得失敗,而不是被打敗,兩者還是有著本質區別的。
就像是一個公司發展的很好,他平常不會說自己佔有多少多少市場,而是往往想的是還有多少敵人在競爭。
所以,周培公自稱“善敗將軍”,不過是對自己的一個鞭策,提醒自己不要居功自傲,保持憂患意識的名稱罷了。
周培公第一次出場是在康熙想要撤藩的時候,那時候康熙年輕,吳三桂老辣,出各種難題來難為康熙。
光是告老還鄉,遣散部隊,就向康熙索要大清國一年的稅收,而且還是個未知數。
而周培公一上來,點明主次關係,分期付款,閒庭信步般的就把僵局給解了。
而且在攻打吳三桂的時候,周培公能威能恩,硬是讓一幫家奴變成了無往不勝的精兵隊伍。
對戰吳三桂更是所向披靡,百戰百勝。
而且對手下的將軍有著不同於書生的武俠義氣,讓手下的圖海甘願赴湯蹈火。
被康熙猜疑,不怒不怨,因為事先已經想到會有這樣的後果,反而很從容,站好最後一班崗。
告老還鄉後,閱遍書籍,足跡更是踏遍祖國的大江南北,歷經十年光陰,繪製出史上最詳細的中國地圖。
可以說,周培公這一生,經歷實在太豐富了,而且享受這些經歷。
善敗者,知道自己在哪裡容易敗,所以才會有針對性的去解決,換來常勝。
-
5 # 詩雨花魂
孫子兵法有云:“善勝敵者不爭,善陣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亂”。勝利是怎麼得來的,或者說透過什麼方式可以得到勝利呢?答案就是不斷的去嘗試,不斷的經歷失敗,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修煉自己的能力和境界。
《康熙大帝》第二部:驚風密雨第18回《聆悲歌天子哀民生,論兵機培公展經綸》178頁,周培公與康熙解釋“善敗將軍”:“善敗將軍並非常敗將軍。淮陰侯韓信、蜀漢之孔明,皆善敗將軍!兵法所謂善勝者不陣,善陣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終勝--小敗之後連兵結陣,透徹敵情,就可再造勝勢,一鼓而定。這樣的善敗將軍,比那項羽雖然百戰百勝,卻在烏江一敗塗地,不是要好得多麼?”
周培公,清朝一代儒將,自封為善敗將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在滅察哈爾、降王輔臣、徵吳三桂等戰役中縱橫捭闔,立有不世功勳。周培公的一生,也是跌宕起伏,與大清國、康熙朝緊密相連,既有幸運,更有不幸;後人觀之,感慨不已。
其一,生當其時,病不逢時。周培公成長的時代,正是大清朝山雨欲來、危機四伏之時。三藩叛亂,南方半壁江山幾乎不保。這樣的亂世,對黎民百姓來說是生靈塗炭。對周培公來說,卻造就了他施展才乾的舞臺。率領三萬八旗家奴僅用十二天的時間,就消滅了察哈爾王的叛軍;奇計百出,火燒虎墩,將王輔臣引以為豪的天塹一舉攻下;一身是膽,孤身入平涼,以三寸不爛之舌駁得汪士榮口吐鮮血、倒地而亡,使王輔臣心甘情願而降;威懾吳三桂,從甘陝壓向雲南,導致吳三桂眾叛親離、急怒攻心、一病不起、嗚呼哎哉。周培公雖生當其時,但自入冰天雪地的盛京後,水土不服,臥床不起。康熙後來西征葛爾丹,想重新起用周培公,無奈此時的周培公心有餘力不足,身體情況已決定他無法縱橫疆場、馬革裹屍。能為康熙所做的,就是舉薦賢將“瞌睡蟲”——飛揚古掛帥,將自己繪製的《清全圖》獻與康熙,建議康熙早早屯糧,在延安、榆林等地設衛設廳,專籌糧草。他的遠見卓識在康熙御駕親征葛爾丹之時,全都應驗。時人佩服之餘,更惋惜他因病無法帶兵出征;也許周培公帶兵,仗打得會更順利些,損失會更少一些,這是周培公人生的一大遺憾。
其二,雖逢賢君,未逢賢臣。周培公能脫穎而出,離不開康熙的慧眼識才、著力栽培。想當年,周培公不過是淪落京師的落榜舉子,衣食無著,彷徨無依。康熙微服私訪路遇周培公,交談之下,發現周培公文韜武略,將天下大勢分析的一清二楚,乃不可多得的出將入相之才。康熙破格授周培公兵部主事銜,參贊軍務,後又提拔周培公正二品。正是有了康熙的不拘一格選人才,周培公才一展鴻鵠之志,成為一時風雲人物。可惜,周培公雖遇上少有的明主,卻又遇上了索額圖、明珠等一番心懷鬼胎、明爭暗鬥的大臣同僚。他們見康熙如此賞識周培公,自然想方設法拉攏周培公。無奈周培公出淤泥而不染,不屑與這些人為伍。於是乎,周培公得罪了最有權勢的兩大陣營,厄運隨之降臨。周培公身上帶有帝師伍次友寫給明珠的舉薦信,但周培公寧可直中取、不想曲中求,不肯拜見明珠,明珠因此忌恨周培公。後來他想法設法將周培公的戀人鎖兒提前許配給何桂柱,導致周培公和鎖兒一生傷心。索額圖拉周培公入太子黨不成,也是經常向康熙進讒言。在這些人的詆譭中傷下,最終周培公赴苦寒之地任職,疾病纏身、鬱鬱而終。
其三,才居人上,位居人下。周培公才高八斗、無書不讀、學問淵博、口若懸河,文能治國,武能安邦,康熙滿朝文武中,周培公是唯一的文韜武略兼備者,冠絕群臣。縱使以才華自負的高士奇,在他面前也是心服口服。但由於周培公才華過高、一身傲骨,加上又是漢人,遭到眾大臣的彈劾,於是周培公到死也沒有進上書房,職務一直在索額圖、明珠、高士奇等人之下,一輩子也沒有當上丞相。這還不算,即使在帶兵打仗過程中,周培公也不過是個副將,主將是滿人圖海。圖海是個將才,周培公卻是難得的帥才,這樣的搭配在歷史上也是難得一見、奇哉怪也。雖然圖海對周培公很是尊重並言聽計從,但無論如何平叛的首功是落不到他周培公身上的了,要是萬一征戰中有什麼過錯,倒是有可能由他承擔。明珠在周培公大軍未出徵之前,就向康熙奏了一本,說周培公軍律中沒有禁止劫掠民財一條,只是後來仗打的順利,別人再沒有進讒言的機會。否則,周培公真有可能“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其四,功成名就,鳥盡弓藏。周培公在大清朝風雨飄搖、大廈將傾之時,力挽狂瀾,披荊斬棘,挽救了大清搖搖欲墜的江山,使大清的國祚得以延長近二百年。周培公在大清的歷史上抒寫了極為輝煌的一頁,彪炳千古,高山仰止。只可惜,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周培公也未能走出這個悲劇。周培公盛名之下,大臣們不斷上書彈劾他可能要謀反、做吳三桂第二,此時的康熙會怎麼想?歷史證明康熙是一個乾坤獨斷、剛毅決斷的君主,他是不會輕易相信大臣的奏摺的。可康熙最終還是按照大臣們的意願,將周培公發配盛京任提督。這是一個一石二鳥的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周培公的才幹對抗羅剎國,另一方面盛京是康熙的老家、大清龍興之地,可以牢牢地監視周培公。從來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康熙的氣魄未能超過勾踐、劉邦,周培公的結局同文種、韓信相比,也不過是僅僅保住性命而已。
-
6 # 歷史縱橫帝
導讀:善敗是一種很高的境界:能夠做到善敗的人無一不是青史留名的棟樑之才,司馬懿、韓信、諸葛亮都屬於這一類。《孫子兵法》說“善戰者不敗,善敗者終勝”,就把善敗者的標籤推向了贏得最終勝利的高度。所以善敗者不但是指揮全軍走向最終勝利的將才,而且可以作為心靈之路的錘鍊乃至人生處世之道的遵循的法則。所以周培公自稱善敗將軍既有自謙的成分,善敗更多透露的一種自信。
說道周培公對於善敗將軍的詳細描述見於二月河小說,在整部劇中周培公在被雪藏之前顯得鋒芒畢露。平定察哈爾王叛亂、單人獨騎勸說王輔臣投降都是周培公才華的徹底流露,也是其作為善敗將軍最終的軍事勝利。再進一步大勝的關鍵時刻周培公被調回京城,隨後在滿漢大妨的緣由下在盛京渡過了餘生。此時這位善敗將軍周培公才昇華到了善敗的第二個層面:心靈之路的錘鍊以及人生處世之道法則的遵循。沒有了神采飛揚和鋒芒畢露的浮躁,安靜的完善他的《大清全圖》。直到康熙為葛爾丹的事情巡幸熱河,這才有了多年後君臣的再次相見。此時的周培公低調、內斂,向康熙陳述了西北平叛的方略並奉上了那副小畫-《大清全圖》。在當夜善敗將軍就離開了人世,痛失將才的康熙輟朝一日為周培公守靈。
周培公說:“善敗將軍並非常敗將軍。淮陰侯韓信、蜀漢之孔明,皆善敗將軍!小敗之後連兵結陣,透徹敵情,再造勝勢,比之項羽百戰皆勝而烏江一戰一敗塗地,豈不好得多麼!”善敗將軍周培公前半生鋒芒畢露,所謂善敗更多體現在軍事上。伍次友是康熙有實無名的帝師,功成身退後不居廟堂瀟灑江湖。所以在龍兒(康熙在伍次友面前的自稱)心目中,伍次友這位老師的地位很高。而周培公揣著伍次友寫的推薦信沒有去走捷徑,非要憑真本事赴考科舉結果落榜。為了給進京喊冤的鎖兒寫狀紙,周培公用了伍次友的推薦信。如果不是恰巧被微服出巡的康熙看到,也許這位善敗將軍周培公也沒有後來跌宕起伏而又精彩的一生。
朝中索額圖、明珠兩黨已經初見端倪,紅人兒周培公誰都不理自然遭到索、明二人的嫉恨。也為後來周培公被雪藏埋下了伏筆。此時的周培公神采飛揚、鋒芒畢露:提議冊立儲君,讓皇后赫舍裡安詳離世;在撤藩談判時,周培公提議的分期分批的方式讓三藩的要挾無所施展;在三藩造反康熙都失去信心時,周培公提出一系列的應對措施全部被批准。
平定三藩進入膠著狀態時,北方蒙古察哈爾王起兵謀反進攻京城。康熙透過孝莊太后籌措了家奴院工,讓從來沒有領兵的周培公作為主將率兵平叛(圖海副之)。周培公深知這些大爺們不少是王親貴胄的親戚不好管理,所以先以霹靂手段斬殺鬧事者然後誇大察哈爾王的財富以利動人。經過整訓後的周培公大軍迅速平定了察哈爾叛軍後直撲千里之外的王輔臣。周培公也因功被封為一等伯、賞雙眼花翎、加太子太保。在接下來逼降王輔臣過程更精彩:先用三十門紅衣大炮的轟炸打消手握重兵王輔臣的幻想,接著單人獨騎進入平涼城勸降王輔臣。周培公的勇、謀、恩威並重在勸降王輔臣過程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在這整個過程中周培公從沒有任何帶兵經驗的文人到彪炳史冊的將軍,他的善敗得到充分的發揮。在組建軍隊之處,他就知道如果無法嚴肅軍紀這群人就是烏合之眾。所以他以霹靂手段斬殺散漫者,讓軍隊變成了虎狼之師;透過誇大察哈爾王的財富,提升平叛軍隊計程車氣;透過連續幾輪的炮擊,打消了王輔臣以打促和的幻想;單人獨騎入平涼勸降,才以自己的誠意打消了王輔臣的顧慮。總之周培公戰爭前先料敗再言勝,在做好充分準備下最終取得了勝利。
在詆譭和猜忌中周培公被雪藏在盛京,才讓善敗逐漸升華到第二層此時周培公和圖海的平叛大軍不出十天就可以平定吳三桂大軍,而此時兵部命令是調周培公回京。就是讓平定吳三桂的大功留給副手圖海,因為圖海是滿人而周培公是漢人。明珠對康熙的勸說絕不是代表他自己,而是大部分滿人的觀點。無論康熙時處於帝王多疑的通病還是對於對於朝臣建議的從善如流,最終康熙的態度是:“周培公是該把功勞分給別人一點了。”於是就有了兵部這道命令,其實客觀上轉達的是康熙的主意。
周培公與圖海,一文一武珠聯璧合。而且手握雄兵三十萬,本事遠在三藩之上。如果他起異心,足以馳騁天下。如今吳三桂敗亡不遠,朝廷對周培公應該小心牽制才對呀。當康熙巡幸盛京打算重新啟用周培公時,才知道周培公重病在身不久於人世。君臣二人詳談解除了當年的疙瘩,周培公也理解了康熙的良苦用心。周培公已經不能再次出山擔當平定臺灣的重任,於是向康熙推薦了姚啟勝。
周培公不是沒有怨言,但是經過十一年的沉澱對於善敗多了一層感悟。這不但是心靈上的淬鍊,更是對處世之道法則的遵循。成人的世界沒有那麼多對錯,只有利益的博弈。在封建社會“殺一人而能平民憤,冤死也要殺”,更何況只是貶官的周培公呢?所以周培公沉下心來,畫出了當時最新最全的大清全圖。在獻圖的當夜心願得償的周培公去世了,內疚的康熙也做出了輟朝一日為周培公守靈的決定。
小結:
以善敗為號不但是自謙,更體現了大智慧。司馬懿、諸葛亮、韓信都曾以善敗為名,而周培公能夠在遭受挫折時把兵法上的善敗昇華成心靈和處世之道的淬鍊也屬難得。
-
7 # 奇意妙也
《孫子兵法》說“善戰者不敗,善敗者終勝”,就把善敗者的標籤推向了贏得最終勝利的高度。所以善敗者不但是指揮全軍走向最終勝利的將才,而且可以作為心靈之路的錘鍊乃至人生處世之道的遵循的法則。所以周培公自稱善敗將軍既有自謙的成分,善敗更多透露的一種自信。
善敗將軍並非常敗將軍。淮陰侯韓信、蜀漢之孔明,皆善敗將軍!小敗之後連兵結陣,透徹敵情,再造勝勢,比之項羽百戰皆勝而烏江一戰一敗塗地,豈不好得多。
以善敗為號不但是自謙,更體現了大智慧。
回覆列表
周培公號稱善敗將軍,那是因為他為官謹慎,時刻以民著想,當時朝堂就感覺康熙大帝啟用這個草民漢人,很是不悅,處處排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