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團團文案館
-
2 # 小玉子a
歌是詩的祖先,先於詩經,以歌使詩歌經典化,重啟「卿雲爛兮/糾縵縵兮」的歌,詩,舞,影象以及戲劇的全般藝術表現,持續下去,超過三百,可以稱之“歌詩經”,你唱出“允諾”,祝你三百首之後可當之“安祖”無愧!(“兮”被看作是舞蹈的動作)。
鄭愁予大師,世界華語文學史上的巨擘及最浪漫的浪子詩人。
吟唱詩人黃安祖,「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得主,以第一及第二張音樂詩輯連續獲中國華語金曲獎推薦,第三張音樂詩輯受馬來西亞著名樂評人月貝凡推薦“。吟唱“三部曲獲MCU(臺北市音樂創作職業工會)選入2017年年的【金曲名人牆】名單。
吟唱詩人黃安祖的「大師致敬計畫」由2018年初開始,第一首單曲改編余光中大師的詩作“與永恆拔河”為致敬曲,黃安祖以70年代民歌的飄逸脫俗風格為此詩譜曲,並以他獨特的溫暖風格,注入略帶滄桑的低沉磁嗓音,詮釋演唱此曲,此曲進入中國QQ音樂榜第34名,廣受好評。
-
3 # 姑蘇牧童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電影——《盧安達大飯店》。
這部透過一個飯店的故事講述盧安達大屠殺的電影,
曾經讓許多觀眾感受到了人性的泯滅和無盡的絕望。
如今,它也以8.8的高分排進了豆瓣TOP250。
最近,該片的導演,出了一部新作,同樣是反應種族屠殺,同樣是透過普通人的故事以小見大,
但片子的質量比起前者,實在判若雲泥。
不錯,就是我們今天說的這部——
承諾
The Promise
片名叫“承諾”,可故事卻關乎背叛。
可人家明明早在男女主相識前就與女主熱戀了。
這也註定了這部以小見大的歷史戰爭電影的片面和偏激。
故事的歷史背景,在1915到1922年之間,這裡有必要跟大家提一些歷史知識——世界三大種族屠殺。
這是人類近代歷史上,由於某些民族自身的優越感、政治原因或宗教原因,對少數民族施行清洗屠殺的慘絕人寰的暴行。
我們最熟悉的德國屠殺猶太民族居首,大約有600萬人被殺;
土耳其奧斯曼對亞美尼亞人的屠殺,大約有150萬遇害者;
盧安達胡圖族對圖西族人的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大約有100萬人罹難。
《盧安達大飯店》的背景,即盧安達大屠殺;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承諾》,背景則是土耳其針對亞美尼亞人的屠殺事件。
回到電影,男主邁克爾(奧斯卡·伊薩克 飾)在土耳其一個叫西朗的小鎮當藥劑師(類似於現在藥店的學徒)。
為了去伊斯坦布林(當時叫君士坦丁堡)學醫,和以為素未謀面的女孩瑪爾塔訂婚,並拿著人家的嫁妝400金幣,獨自走上了求學之路。
在伊斯坦布林,他寄居在自己的叔叔家,並結識了叔叔家女兒的舞蹈老師安娜(夏洛特·勒·邦飾)。
邁克爾求學之際,恰巧幹上了奧斯曼土耳其準備對亞美尼亞人的民族清洗陰謀,
叔叔被殺,家破人亡,自己被軍隊抓去做了勞工,幾乎不可能活著出去。
同時,愛上安娜的邁克爾與克里斯,又因為感情產生了諸多矛盾和糾葛,關鍵問題是,還有在小村子中等待邁克爾的未婚妻瑪爾塔。
信守承諾還是選擇背叛?
全片透過三個人的愛情故事和逃難經歷,將1922年前後土耳其進行的血腥大清洗全景展示,
不難看出,導演特瑞·喬治將《承諾》是看做《盧安達大飯店2》來拍的。
可不論是故事還是見微知著的導演功底,《承諾》卻要差很多。
雖然在鏡頭運用上,導演的功力和細節仍然無可挑剔。
比如影片片名出現的那一刻,西朗小鎮的全景,構圖及其工整,邁克爾騎著驢子從遠處緩緩走進畫面中央,回首望去,一片祥和。
比如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全景,儼然一副二十世紀初歐洲海上景色的具象。
比如土耳其二十世紀初的“陳舊”街景。
堪比《星戰》的曠野攝影。
逃難路上的大逆光(女主髮絲上可以看到),技法嫻熟,光線自然,絲毫沒有溢光的痕跡,同時保持整個鏡頭的色調趨暖,預示著結局並不悲慘。
比起中國產打光,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
整部電影,關乎愛情,關乎人性,關乎歷史。
導演選擇了愛情作為切入角度,其實無可厚非,
可偏偏電影中,愛情太弱,太牽強,反而人性,卻讓人看到閃光。
先看愛情。
片名《承諾》,其實是指片子剛開始,邁克爾對自己未謀面的未婚妻瑪爾塔許下的。
可去到叔叔家第一眼,就看上了舞蹈老師安娜。
叔叔看出了他們的小心思,正巧安娜和克里斯鬧不和,於是想從中做媒,但邁克爾口口聲聲說自己已經訂婚了。
雖然嘴上說,可身體卻很誠實。兵荒馬亂的,還和安娜在小旅館不可描述。
之後,邁克爾被抓去當了勞工,九死一生逃回家,看到了未婚妻瑪爾塔,在母親的勸說下又和未婚妻成婚。
如果單說承諾的話,其實很諷刺。
電影中的承諾,總是跟背叛有關,不知道這是不是導演刻意反諷渣男邁克爾表裡不一,還是在講述人在經歷生死後的轉變。
可不論經歷什麼,對髮妻的承諾和感情,難道可以隨意改變嗎?
對訂婚儀式上許下的諾言,難道可以因為某個女孩的美貌而輕易放棄嗎?
邁克爾對於愛情的承諾,背叛了兩次。
第一次,背叛了未婚妻,跟安娜搞在一起。
第二次,又背叛了安娜,跟未婚妻成婚。
如果放在某個現代都市狗血瑪麗蘇劇中,對這樣渣男小三的情節倒是可以接受,
可作為嚴肅的歷史正劇,這樣的愛情似乎跟“承諾”無關。
在愛情這條線上,導演的表達幾乎是失敗的。
接下來,是人性。
既然是反應歷史和戰爭,其實於人性的考究,是電影應該著力的點。
作為一部名叫《承諾》的電影,當中對人性的掙扎和探討,卻很深刻,以至於沒有愛情這條主線,也能閃閃發光。
主角邁克爾,在被抓進勞工營僥倖逃脫後,碰到了一輛火車。
原本以為萬事大吉,能搭個順風車的主角,突然聽到火車裡有說話的聲音。
躡手躡腳爬下車一看,車裡全都是自己的同胞,密密麻麻被關在車廂裡,遭受屠殺或厄運。
這時候,是個人都會面臨兩個問題:救,還是不救。
如果救,自己勢單力薄,有可能沒開一個車門,就被發現打死,或者因為雨天溼滑,直接滑下火車;
不救,車裡關押的都是自己的種族同胞,他們面臨的是毫無逃生可能的死亡和屠殺,不救不但悔恨終身,還得揹著滿滿的負罪感。
可明顯,救人,自己很可能死,不救,自己肯定能活。
怎麼選?
鏡頭給到了主角的眼睛,他爬在車廂側面,驚恐得進行思考和抉擇——
一道閃電,給到了一個老人因為絕望和驚慌而扭曲的臉。
此時,已經有了答案——救。
這種面對自己生命和別人生命的選擇題,所帶來的人性拷問,在歷史片中,無疑有點睛的作用。
在勞工營,主角碰到一個工友,他們坐在篝火旁,說起了往事。
有一位老人,透過展示自己臉上的槍傷,告訴他們——他們的命運也是死亡。
接著,他苦中作樂一般,表演了一段小把戲。
然後告訴大家——
我曾是個小丑
以前經常逗孩子笑
如果不是戰爭,你可能還是個小丑,他可能還是個老師。
可因為這一切,這幫人聚集在一起,幹著幹不完的活兒,卻明知道自己面對的終將是死亡。
多麼殘酷,又多麼現實。
邁克爾在醫學院認識的第一位朋友,叫做奧根,這是個富二代,第一次見到邁克爾就和他開了個帶色的玩笑。
然後說明自己的來歷。
奧根憑藉父親的權勢,三番五次拯救邁克爾的生命。
最後一次,他被父親逼去當了兵,做了中尉。
後來事情敗露,他被無聲處死——
本來可以安安穩穩享受富二代的生活,可偏偏因為幫助朋友被送去參軍;
本來可以妥妥當噹噹一箇中尉,不用衝鋒陷陣也不用冒生命危險,
可偏偏為了正義送了命。
即便是富二代公子哥,面對是非選擇,面對正義邪惡,面對人性的終極問題,他依然選擇對的事情,這就是富二代的人性。
表面上,他是安娜和邁克爾愛情的阻止者,他偏激,酗酒,衝動,霸道。
最後關頭,他為了保護亞美尼亞人撤退,被土耳其士兵抓住。
他毅然決然撕毀了宣告,等待死亡的來臨。
GIF
對於電影中所描述的人性,我相信導演既沒有美化,也沒有醜化。
不論在哪個民族,哪個國家,只要見到這種慘絕人寰的事,都會有人勇敢的站出來,和那些殘暴的劊子手說不。
這是人的天性,也是人性的底線。
這點沒錯,我也不否認,因為製片方中就有美國。
包括最後,孤兒們和僥倖存活下來的主角邁克爾,都幸福快樂的生活在美利堅,讓我們不得不這麼想。
1915年8月,《紐約時報》複述一份出處不明的報告,指“流徙者的屍體遍佈道路及幼發拉底河,那些僥倖生還的人也是註定死路一條,這是一個滅絕全部亞美尼亞人的計劃。”
是事實,我們就應該尊重,這不僅僅是對待電影的態度,更是對待歷史的態度。
跟德國全盤承認對猶太人的種族清洗不痛,土耳其當局至今還否認針對亞美尼亞人種族屠殺的事實,
可見,跟日本政府一樣,土耳其政府同樣狹隘和虛偽。
導演的意圖,應該是借《承諾》,透過愛情來反應這一段悲慘的歷史,
可偏偏,三角戀和愛情觀的主次不分,讓電影的感情主線一直含糊不清,直到最後未婚妻慘死,情人安娜慘死,電影也沒有對主人公的愛情給出足夠充分合理的解釋。
但作為一部歷史電影,《承諾》也並非一無是處,人性的掙扎和閃光,足以見得導演站在歷史俯視者的角度,透過抨擊種族屠殺這種滅絕人性的惡行,來表達全人類普世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最後,生活在美利堅的邁克爾和當年救下來的亞美尼亞孤兒一起,在婚禮上有下面這段宣言——
“我們依然生存著”
這是表示亞美尼亞民族種族延續的最強音。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強大到,將任何一個民族從地球上抹去。
誰都不行。
-
4 # 懶神影視一號
1. 仁義禮智信
廢除殉葬 仁者 情節虛構已經廢除殉葬
恢復周禮 比較明顯 拜拜
恢復王權 明顯墮三都嘛
2. 意識理想現實實現艱難性始寄希望於
3. 道同相謀(清白)
所欲勿施於(仁)
4. 曰:文事者武事備 戰亂代仁要用武力保護、支援
山:欲求文明幸福先經文明痛苦
5.孔:孔主要政治思想影響儒家思想關於政治部其部仁、道德擺設唯獨孔關於政治觀點發揚光儒家思想比較積極儒家代表物荀主張定勝
:主要哲思想能說消極能說更淡泊些主張順勢 順應自其實種思想反更智慧
-
5 # 娛小娛的世界
1.柏拉圖主要體系就是關於理想國中根據人的職業和能力進行社會分工,另外他的主要思想是“理型論”,理型論是指在我們居住的現實世界之外,存在一個完美的理型世界。我們的世界是理型世界不真實的倒影。
2.亞里士多德的學術涉及很廣,包括早期的物理學,邏輯學,修辭學。他強調人的社會性和政治性,並認為人(其實是男人)應該參與政治,獲得治理城邦的一部分權利,我的世界觀基本上唯物,然而他對於運動的解釋卻是唯心的,他認為世界的變化是在一種“因”(如動力印,目的因)的推動下進行的。
3.培根,他的主要哲學成就是“工具論”和以科學實踐為基礎,以理性認知事物的方法論。
4.笛卡爾是個二元論者,其思想與培根類似(因為培根受過笛卡爾影響),笛卡爾的世界觀中,擴延和精神是二元並存的,並且他用數學和科學的“精確手段”來重新解釋哲學。是現代哲學之父。
5.盧梭,盧梭為人所知的其實就是“社會契約論”,就是平民和統治者之間存在的契約,平民以被統治(交出權力)為代價,獲得統治者保護,如果統治者不履行保護職責,社會會病變。(因為根本上統治者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
6.康德,這是德國古典哲學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是他的不可知論和唯心主義,主要著作是兩本《批判》,他認為我們對世界的觀察是區域性而且不真實的,因為他不確定我們看見的東西是否是真的如我們所見(他認為,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是一種戴墨鏡看東西的行為,故在許多方面失真)
7.黑格爾就是唯心主義辯證法。他相信世界有一種“自然理性”(自然的意識,一種有條不紊的絕對精神,世界運動的根本),而自然理性根據其固定程式運動。並且在運動中遵循相互聯絡,以矛盾為動力等辯證法原理。
8.馬克思的哲學主要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中,首先他豐富了“物質”這個概念。並在此上用聯絡,全面,發展的角度去理解事物,而在歷史唯物主義中,他揭示社會進步的動力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這一基本矛盾!他主張無產階級暴力革命,推翻剝削,建立共產主義。
9.尼采的學術真是極度複雜,也因此很容易備曲解!主要是“超人哲學”“權力意志”,就是說權力是英雄的意識,人類是不完整的產物,我們應不惜代價的成為(進化)成超人。而超人不必多,因為他們是統治者,超人能力極強,無限施與,不球回報。尼采的學術中,有貴族主義情結,他輕視平民,強調力量與權力,歧視女性。但是他卻為人類從天主教禁錮的進一步解放做了貢獻。
回覆列表
中心思想就是講了凌敏幾次創業受挫折,然後又不放棄不斷努力,在美國做出了海爾,但是還是不是很成功,最後他說了幾句話要實現振興民族工業的強國夢,也許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但我相信,只要找到了路,就不怕路遠,其實我們都一樣,要成功,選擇了方向道路就不要怕遠怕困難這樣才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