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仙朝陽永垂不朽
-
2 # 薪火之路傳薪火
《行書之美》
楷法多於草法的稱“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安書楷/整理,編寫這些資料旨在漢字書寫文化普及,激發人們熱愛傳統文化。不妥處,海涵。)
行書在隸書基礎上發展而來,介於楷書、草書之間,是為彌補楷書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即“行走”之意。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稱“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唐張懷灌《書斷》捲上雲:“行書者,劉德升所造也,即正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書斷》卷中又云:德升“以造行草擅名。雖以草創,亦甚妍美,風流婉約,獨步當時”。
行書自漢代產生至今,經久不衰,其間湧現出大量的名家名作。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唐代的顏真卿,宋代的蘇軾、黃庭堅等都是行書大家。
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蘭亭序》
在歷代行書作品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後世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一些朋友在蘭亭舉行集會,其間,大家即興寫了許多詩篇,《蘭亭序》就是王羲之在此情景下即興書寫的一篇序文手稿。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筆法、結構、章法都很完美。其中二十個多個“之”字,無一雷同。據說,當時王羲之寫完之後對自己的這件作品非常滿意,後來又重寫了幾遍,但都沒達到同樣的效果,於是就把它作為傳家寶留給子孫後代。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對王羲之的書法推崇備至,唐太宗得到《蘭亭序》後,敕令馮承素等人精心複製了一些摹本。此外,現還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名家的臨本傳世。而真跡,據說在唐太宗死時作為殉葬品葬於昭陵。
逸少本是仙,神遊山水間。
清池盡染墨,蘭亭美名傳。
(安書楷)
此本傳為馮承素摹本,因卷首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小印,故稱“神龍本”。此本最能體現王羲之書法神清骨秀、遒媚多姿的藝術風貌。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明 文徵明 《蘭亭雅集圖》
天下第一行書 東晉 王羲之《蘭亭序》慨嘆歲月匆匆,不知老之將至。
蘭亭名揚天下,魏晉風流高雅。
文書千載雙璧,世人膜拜芳華。
逸少倜儻不羈,坦腹東床佳話。
書法蛻古去拙,行雲流水瀟灑。
生來仙風道骨,超然意氣風發。
蠶繭鼠須落墨,信手妙筆生花。
崇山峻嶺修竹,曲水流觴清嘉。
天朗氣清觀道,暢敘幽情煙霞。
感懷人生際遇,功名利祿浮華。
生死皆為虛誕,匆匆一夢天涯。
《蘭亭.夢》(安書楷/文)
歐陽詢臨《蘭亭序》,傳說歐陽詢所臨《蘭亭序》最為逼真,遂刻於石上。因宋代慶曆年間(公元1041-1048年)被李學究在定武(今河北正定)發現,故稱“定武本”。
褚遂良 臨《蘭亭序》
褚河南,書雁塔。
承晉韻,意風發。
如蟬翼,似輕紗。
洛神指,幽蘭花。
質高冷,容月華。
姿驚鴻,勢天馬。
靈飛動,舞雲霞。
通神旨,大教化。
丁酉秋月 安書楷《品味褚遂良》
虞世南 臨《蘭亭序》
王羲之其他行書名帖欣賞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何如、奉橘》二帖
王羲之《孔侍中帖》
王羲之《喪亂帖》
王羲之《二謝、得示》二帖
天下第二行書 顏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為祭奠在抵抗安祿山叛亂期間,壯烈犧牲的侄子季明而寫的一篇祭文。通篇波瀾起伏,痛快淋漓。能深切感受到顏真卿當時那種痛斷心肝的情景,堪稱動人心魄的悲憤之作。由於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時有塗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愈加凝重峻澀,神采飛動。元北韓於樞在《書跋》中稱:“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書。”此評為歷代書家公認。原跡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天下第三行書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宋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蘇軾才華橫溢,他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各個藝術領域都有傑出的成就。
《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行書代表作品,是他被貶到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抒發人生感嘆時寫下的詩作。詩寫得蒼涼惆悵,其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環境下有感而發的。通篇將心境、詩境、情境都融入到點畫之中,或中鋒,或側鋒,渾然天成。
《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元北韓於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原跡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
借問明月幾時有,把酒悵然問青天。
詩中仙翁李太白,詞裡宗師蘇子瞻。
文華才情冠古今,怎奈命運總多舛。
滔滔大江東流去,英雄有淚不輕彈。
率性直言難入耳,烏史臺前命一懸。
謫居黃州逢苦雨,寒食時節更心寒。
破灶空庖燒溼葦,荷鋤東坡學陶潛。
悟得紅塵夢一場,幾度秋涼人世間。
丁酉秋月 安書楷《蘇軾》
王珣《伯遠帖》
王珣,字元琳,小字法護。東晉書法家,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伯遠帖》是王珣問候親友疾病的一封信,為早期行書的典範之作。其書法行筆自然流暢,俊麗秀雅,通篇用筆精熟,疏朗飄逸,從平和的文字中可以洞窺到東晉一代的“尚韻”的書風。《伯遠帖》是十分難得的東晉名人法書真跡,且是東晉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跡,一直被書法家、收藏家、鑑賞家視為稀世珍寶。
清高宗弘曆(乾隆)把《伯遠帖》和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定為“三希帖”,還以“三希”為名,編刻大型法書叢帖,這就是著名的《三希堂法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王獻之《廿九日帖》
《廿九日帖》用筆風流俊美,秀媚飄灑,筆意連貫而舒展,章法生動,回味無窮,是研究王氏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此帖原跡已失,存世本為唐代雙勾廓填本,現藏遼寧博物館。
王獻之《地黃湯帖》
王獻之《鴨頭丸帖》
大令乃奇才,書不染塵埃。
玉版中秋跡,盛名傳千載。
(安書楷)
獻之情感路波折……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俗稱《集王聖教》(以有別於褚遂良書《雁塔聖教序》)。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十二月刻。由懷仁和尚以內府所藏王羲之書法真跡進行勾摹、集綴而成,由諸葛神力勒石,朱靜藏鐫字。現藏陝西省西安碑林。
此碑點畫氣韻生動,充分體現了王羲之書法的特點,達到了自然天成的境界,為歷代書家所重視。
唐《懷仁集王聖教序》
集王聖教,不朽經典。懷仁匠心,天地可鑑。
二十餘載,精琢細研。書聖風貌,光彩呈現。
姿俱龍虎,美輪美奐。後世書者,膜拜感嘆。
太宗文華,日月比肩。勵精圖治,盛世貞觀。
垂衣作序,珪璋詩篇。洞曉陰陽,通達聖賢。
太子厚德,記以自謙。咸亨立石,七佛永年。
聖僧玄奘,六塵超然。捨身求法,不畏艱險。
百重寒暑,萬里山川。千古無對,尋真夢圓。
蒼穹茫茫,浩瀚無邊。化生萬物,妙道凝玄。
大道不器,大美不言。悠悠華夏,薪火相傳。
(丁酉立秋 安書楷《臨聖教序有感》急就之,不妥處,海涵。)
李邕《雲麾將軍碑》
李邕(675-747)字泰和,廣陵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人,唐代書法家。人稱“李北海”。李邕以文才著稱於世,尤善長撰寫碑誌。
《雲麾將軍碑》,又名《李思訓碑》。此碑用行書寫成,可以說是碑之變革。其書法個性鮮明,筆力遒勁,結字取勢縱長,左低右高,深有爽朗峻拔之感。
楊凝式《韭花帖》
楊凝式,是中國五代時期最著名的書法家。字景度,號虛白,陝西人。官至太子少師,世稱“楊少師”。曾一度在洛陽過著一種佯狂的生活,因此當時人們稱他為“楊風(瘋)子”。
《韭花帖》接近於行楷書,為楊凝式的代表作。是楊凝式在晝寢乍起,腹中感到非常飢餓時,得以美食充腹之後,信筆寫下的幾行字。通篇用筆自然生動,妙趣橫生,令人叫絕。這信手隨筆的書札已成了書法史上不可多得的千古佳作。現藏臺北蘭千山館。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
《松風閣詩帖》是宋代大書法家黃庭堅的行書代表作品,其書法韻味十足,結體中宮緊斂,四周舒放,提頓起伏,瀟灑自如,堪稱行書之精品。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米芾《蜀素帖》
米芾(公元1051年~1107年),北宋書畫家,字元章,號襄陽居士、海嶽山人等。祖籍山西太原,後遷居湖北襄陽,有“米襄陽”之稱。擅長臨摹古人書法,可以達到亂真程度。因他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且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宋徽宗詔他為書畫學博士,人稱“米南宮”。
“蜀素”是北宋時四川省生產的一種質地精良的絲織品,上邊織有烏絲欄,製作非常講究。有個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裝裱成長卷,期待名家在上邊題字,可是傳了三代,竟沒有人敢寫。因為絲織品的紋理粗糙,滯澀難寫,書法功力不深厚的人寫不好。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時,三十八歲的米芾見到這件珍品後,提筆一揮而就,在上邊一口氣寫了自作的八首詩,這就是著名的《蜀素帖》。筆法提按分明,八面出鋒,富於變化,率意自然。通篇明快清勁,神采飄逸,精彩動人。原跡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蔡襄《蒙惠帖》
蔡襄(1012-1067)字君謨。其先本光州人,居仙遊(今屬福建省),遷甫田。官至端明殿學士,知杭州,諡忠惠。工正、行、草、隸書,又能飛白書,嘗以散筆作草書,稱為“散草”或“飛草”。與蘇軾、黃庭堅、米芾,共稱“宋四家”。傳說宋四家“蘇黃米蔡”中的“蔡”,應該是蔡京,只因蔡京“人品奸惡”,後來人們用蔡襄取代了蔡京。
《蒙惠帖》為行楷作品。取法《蘭亭序》而又參以顏魯公敦厚沉穩的成分,繼而宏大了宋代行書尺牘書法的藝術內涵,使書法藝術發展到一個新時期。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前後赤壁賦》
《前後赤壁賦》是趙孟頫的行書代表作品(《前後赤壁賦》為宋代蘇軾名篇),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帖用筆圓潤遒勁,流美自然,宛轉含蓄,布白疏朗從容,神彩飄逸,盡得魏晉之風韻。
董其昌《酒德頌》
董其昌,明代著名書畫家。字玄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松江華亭( 今上海松江縣)人,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諡文敏。世稱“董香光”、“董文敏”、“董華亭”。董其昌書法以行草書造詣最高,行書以“二王”為宗,又得力於顏真卿、米芾、楊凝式、趙孟頫等諸家。董其昌學識淵博,精通禪理,是一位集大成的書畫家,在中國書畫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其《畫禪室隨筆》是研究中國藝術史的一部極其重要的著作
文徵明《行書千字文》
文徵明(1470——1559),明代著名書畫家。初名壁(也作璧),徵名是他的字,後來又改字徵仲,祖籍衡山,自號衡山居士,人稱文衡山,齋名停雲館。長洲(今蘇州)人,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
早年因為字寫得不好而不許參加鄉試,因而發憤圖強,終於成為詩、文、書畫方面的全才,為“吳門畫派”的領袖人物。文徵明和沈周、唐寅(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文徵明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
文徵明書法各體皆善,尤其以行書、楷書為人所稱道。文徵明享年90歲,是“吳門四才子”中最長壽的一位。文徵明的兒子文彭、文嘉在書法上也很有成就,其中文彭還是明代篆刻的一代宗師。
唐寅《落花詩冊》
“明四家”之一的唐寅,被譽為明代中期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學多能,吟詩作曲,能書善畫,經歷坎坷,是中國繪畫史上傑出的大畫家。
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號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別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成化六年二月初四(1470年3月6日),死於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1524年1月7日)。出身商人家庭,父親唐廣德,母親邱氏。自幼聰明伶俐,20餘歲時家中連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繼去世,家境衰敗,在好友祝允明的規勸下潛心讀書。29歲參加應天府公試,得中第一名“解元”。30歲赴京會試,卻受考場舞弊案牽連被斥為吏。此後遂絕意進取,以賣畫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應寧王朱宸濠之請赴南昌半年餘,後察覺寧王圖謀不軌,遂裝瘋甚至在大街上裸奔才得以脫身而歸。晚年生活困頓,54歲即病逝。
歷史上的唐伯虎儘管才華出眾,有理想抱負,是位天才的畫家,但他那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於這個社會。他一生坎坷,最後潦倒而終。 唐寅工詩文,其詩多題畫、感懷之作,以表達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對世態炎涼的感慨。著有《六如居士集》,清人輯有《六如居士全集》。
唐寅 《落花詩冊》簡介
明代書畫家沈周因喪子而撰寫落花七律十首,此為唐寅和之《落花詩冊》共30首。他看到地上落英滿布,聯絡起自己的坎坷遭遇,悵然不已,抒發了心中憤慨之作。此幅《落花詩》是唐寅傳世的書法代表作之-,當為其較早所書,用筆圓轉妍美,玉骨豐肌,風流瀟酒,溫文爾雅。
唐寅一生曾多次書寫落花詩,每次所錄詩作的數量不同,內容不同,書法風格也不盡相同,目前所知的分別藏於蘇州市博物館、普林斯頓大學附屬美術館、遼寧省博物館、中國美術館。
行書之美,盡在其中……
薪火之路,薪火相傳……
安書楷
-
3 # 徐國麟一功書法
行楷和行書是有區別的,但同時行楷也是行書中的一種。
行書是介於楷、草間的一種書體。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以辨認而產生的。藝術而不潦草,氣勢而不僵硬,筆畫靈動,書寫速度高又漂亮,適合於日常書寫。
行書結構特點:大小相兼。收放結合。濃淡相融。
行楷,是偏重於楷書書寫筆法,比楷書行筆自由,又比行草規正的行書字型。是漢字在楷書基礎上簡約書寫筆畫、增強書寫映帶、表現書寫意趣以適當加快書寫速度的,少量改變書寫筆順,且具較強易識、易學特徵的實用性手寫體字型。
行楷的用筆則靈活、方便,一般不需要逆鋒、頓筆、停筆等嚴格的運筆,不強呼叫筆中更多的提按、筆畫。
以下是行書和行楷的字帖欣賞
-
4 # 書法談
行楷和行書,在筆畫、結構和章法上都有一些區別。在平常的學習當中,若是能夠注意到這些不同,或許能夠幫助你更快地掌握這兩種書體的要領。
第一,筆畫上的異同。行楷的筆畫還是比較規整,沒有太多的連續筆畫,比較多的是筆畫間的意連,再進一步就是牽絲,即“藕斷絲連”,但是連續性的筆畫不會太多。
行書的筆畫筆畫就比較多了,同樣是橫畫,有俯有仰、有直有曲,形態各異。行楷和行書的筆畫有很強的聯絡性,但總體而言,行書的筆畫相對行楷而言,變化更多,也更隨性。
第二,結構上的不同。行楷的結構總體還是偏楷書的結構,所以很多楷書的結構規律,在行楷的結體上,常常還能夠得到很好的運用。這也是行楷整體的結構比較規整的一個原因。
而行書的結構就更加多變了。同一個字,不同的書家賦予了它各種形態,有的取橫勢,有的取縱勢,有的長,有的短,有的寬,有的窄,有的收縮,有的外張,有的正,有的倚,姿態萬千。
第三,章法上的區別。行楷的章法可以借鑑楷書,字距和行距在一幅作品當中是比較統一的。
而行書的章法則很多變。有的刻意追求行距的變化,如果是從上往下寫,字距常常會有意追求寬窄不同,行與行之間,左右會有意控制不同的距離。
總之,行楷和行書既有不同,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它是聯絡楷書和行書的重要橋樑。學習行楷,能夠為掌握楷書和行書提供很好的幫助。
回覆列表
楷書如立,行書如走。
練習好楷書可以直接練習行書,不必專門練習行楷。就像正常走路,不必走走停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