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士無雙28
-
2 # 大隊長曆史
傳國玉璽如今在哪裡,璽本是印章的統稱。但從秦代起,“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也。”(《獨斷》)在中國曆朝歷代的帝王用璽中,秦的“傳國玉璽”號稱“天下所共傳寶也”(《史記》),歷代珍之。可是,傳國玉璽如今在哪裡最終下落至今卻仍是一個難解的千古之迷。那麼究竟傳國玉璽如今在哪裡呢?
明清兩代,不時出現“發現傳國玉璽”的傳聞。但拿出來的玉璽都是附會仿造的贗品。這一時期的人們對傳國玉璽的態度大為改變,不像之前朝代那樣看重了。據《明史。輿服志。皇帝寶璽》載,禮部尚書傅瀚談及地方送來的各種所謂“傳國玉璽”時評論道:“自秦始皇得藍田玉以為璽,漢以後傳用之。自是巧爭力取,謂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璽也。故求之不得,則偽造以欺人;得之則君臣色喜,以誇示於天下。是皆貽笑千載。”他認為正是人們對傳國玉璽的過分看重才導致了仿冒盛行。
乾隆御製的《國朝傳寶記》也說:“會典所不載者,復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一璽,不知何時附藏殿內,反置之正中。按其詞雖類古所傳秦璽,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蟲鳥之舊明甚。若論寶,無非秦璽,既真秦璽,亦何足貴!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時奏進屬員浚寶應河所得玉璽,古澤可愛,又與《輟耕錄》載蔡仲平本頗合。朕謂此好事者仿刻所為,貯之別殿,視為玩好舊器而已。夫秦璽煨燼,古人論之詳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與本朝傳寶同貯?於義未當。”看來,就是做皇帝的人,對玉璽的真偽也看得很開了。
1924年11月,馮玉祥等人驅逐末代皇帝溥儀出紫禁城時,警察總監張壁和鹿鍾磷等人曾在宮中追索鑲金的傳國玉璽,的確沒有找到。至此,人們相信,真正的傳國玉璽早已經被慢慢的歷史黃沙所湮沒了。
考慮到傳國玉璽是材質奇特的和氏璧所制,應當流傳萬年不壞。說不定它正靜靜埋藏在某個不為人知的地方,等待有心人去考證發現。
-
3 # 道明156655810
暫時在我這裡,只說傳國玉璽是不確的,傳國玉璽是萬璽之嶺,龍國徽,國旗,地圖或板圖,是公章,是,平,月,可,民,四字,集鷹一身的陰陽兩面大玉印。其它的都是家國玉璽。一直到最後一任皇帝止。請放大看條頭照片。
-
4 # 鳩麼
我做一個不一樣的回答!不喜的來噴
各位都見過戰國時代的玉璧嗎?當時的玉璧普遍也就是2釐米厚,就算和氏璧獨特一點,算它有5釐米,將它雕琢成玉璽是不是有點小家子氣,秦皇會用那麼小的材料做傳國玉璽?如果不是用和氏璧為材料做傳國玉璽,那這個故事的源頭就是招質疑的,那就是一切都是傳說而已,歷史最講一個考證,有誰能拿出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這八個字的章出來?
-
5 # 聆雨軒史海探秘
秦始皇始作象徵帝王權威的‘璽’,由當代宰相李斯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小篆,宮廷大師級玉匠孫壽雕琢,材料則是使用名震天下的‘和氏璧’精心製作成一四寸方印。並賜名曰‘天子之璽’。永傳他的子孫千千萬萬代。秦始皇萬萬沒有想到,他的這方‘天子之璽’,後來會成為天下各路英雄爭奪的至寶,在中華歷代皇權手中,演繹並見證了歷史一千兩百多年。直到從後唐末帝李從珂手裡消失。從那時起,傳國玉璽不再傳國。
和氏璧真實面目到底為何?歷史上對和氏璧的材質有各種猜測:有認為是和田羊脂白玉的,有認為是夜明珠的,也有認為是陝西藍田玉的。史書上稱它“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把它放在黑暗處,它能熠熠發光,能除塵埃,能避邪魅,因此又稱“夜光之璧”。可見確有它的珍奇、稀罕性。一九八三年工程師郝用威在全國地史報告會上稱:“和氏璧即是月光石,產於神農架南漳西部,沮水之發源地板倉坪、陰峪河一帶”。再次引起了近代人渴望瞭解和氏璧的由來、傳說和質地的好奇心。
傳國玉璽乃劉邦所賜名漢高祖劉邦奪得這一方玉璽之後,並把它定為漢室江山代代相傳的‘傳國玉璽’見玉璽如見天子。若是沒有玉璽,天威盡失,君王無味。這就導致了玉璽由物轉權的本質變遷,特別成為了謀朝篡位者必窺之物,有了它,才可以正位,沒有它其位不正,不屬真龍天子,群臣不服,百姓不許。世人皆重‘傳國’二字,而忽略了‘玉璽’的真正含義。它不過是價值可換十五座城池的稀罕寶石。或許經過四百年的時間,到了秦朝,被製成了玉璽,具有了象徵意義,升了點值而已,弄權者的愚昧,天下之治,重在‘德行’,而不是虛無飄渺的‘身份象徵’。
和氏璧去向成迷在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裡有這樣的記載,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洞庭湖,突遇大風大浪,龍舟幾欲傾覆,秦始皇慌忙將玉璽拋入湖中,祈求神靈鎮浪,秦始皇因此而失去‘天子之璽’。
時隔八年後,秦始皇的使者在華陰平舒道遇一人,(現陝西華陰縣,平舒道在城東幾公里處)此人把玉璽交給使者,並說祖龍今年死,然後消失不見。使者回宮後,將玉璽呈現給始皇帝,大家發現這是八年前丟入洞庭湖中鎮浪的那枚‘天子之璽’。
之後玉璽經過魏、西晉、前趙、冉魏、東晉、宋、南齊、梁、北齊、周、隋,傳到唐朝,至五代後梁、後唐時失去蹤影。
至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某日辰時,兵士見城南甄宮中一井中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見投井自盡之宮女頸上系一小匣,匣內所藏正是傳國玉璽。孫堅如獲至寶,將其秘藏於妻吳氏處。後袁術拘吳氏,奪璽。袁術死,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獻帝而令諸侯,至此,傳國璽得重歸漢室。
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獻帝被迫“禪讓”,曹丕建魏,改元黃初。乃使人於傳國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其非“篡漢”也,實乃欲蓋彌彰。魏元帝曹奐鹹熙二年(公元265),司馬炎依樣而行,稱晉武帝,改元泰始,傳國璽歸晉。
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趙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
十九年後,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更別出心裁,於右側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再傳冉魏,後冉魏求乞東晉軍救援,傳國璽為晉將領騙走,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傳國璽乃重歸晉朝司馬氏囊中。
南朝時,傳國璽歷經宋、齊、梁、陳四代更迭。隋一統華夏,將傳國璽收入隋宮。
大業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江都(今揚州),隋亡。蕭後攜太子元德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乃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貞觀四年(公元630),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與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太宗龍顏大悅。
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十六年後,李存勗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
又十三年後,石敬塘引契丹軍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 焚,傳國璽就此失蹤。
明清兩代,時有“傳國玉璽”現身之鼓譟,然皆附會、仿造之贗品。如明孝宗時,曾有人進獻所謂“傳國玉璽”,孝宗認定其為贗品而未採用。至清初時,紫禁城藏御璽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即被稱作“傳國玉璽”。而乾隆時,高宗皇帝頗好考據,欽定其為贗品。但權且以假當真,聊以充數,亦無深究者。
有關玉璽的失蹤之說,現時有三種說法:
1.後唐末帝李從珂自 焚之時,玉璽便失蹤。
2.公元946年後晉出帝被遼太宗捕獲之時丟失。
3.傳國璽是在元順帝手上再度失蹤的,元朝皇室曾有玉璽之記錄。
明軍攻入元大都, 「俘獲諸王子6人,玉璽兩枚,元成宗玉璽一枚,元朝共11個皇帝,其它皇帝玉璽均沒有繳獲。」 據《二十五史綱鑑》載:公元1370年5月,明軍橫掃漠北直搗應昌之時,繳獲元順帝出逃所帶到漠北的一批珠寶。其中既沒有元朝的諸帝之玉璽,又沒有傳國璽。由於傳國璽的下落不明,明、清兩朝均沒有傳國璽。是故明朝開國時,明太祖朱元璋有三件憾事,其中首件就是「少傳國之璽」。
-
6 # 孟珍
謝謝邀請。我一個朋友是幹古玩生意的,我去給你問了一下,說沒在他那,但他答應給打聽一下,據說他還有不少外國同行,應該能打聽出下落,不過找不到也別怨我,反正我也盡心了。就這東西,象江湖上的屠龍刀一樣,到誰手裡也不準拿出來,想找到真的,我看夠嗆?
-
7 # 縹緲孤鴻影45
楚人卞和在楚地發現,獻於楚王,有眼不識荊山玉,反斷卞和雙腿,懷恨而死,後有人獻於始皇,剖開琢為國璽,據說有李斯親刻八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後南巡時沉入洞庭,又復得,劉邦建漢後得到,三國時孫堅得到,又傳到袁術,後被曹魏所得,傳之於晉,西晉亡,前趙得到,又傳於後趙,又據說被東晉騙走,入於南朝,六代相傳,隋統一後得到,隋末十八路反王並起,揚廣遷都揚州,被殺後玉璽落入蕭後手中,一同被擄至北國,又落入番王之手,李唐建立乃向北國強索玉璽,北國不敢違命,乃奉玉璽與蕭後還,自此歸太唐,唐末五代,玉璽落入後唐之手,後唐發生叛亂,出帝自焚,玉璽遂失傳,據說落入元人之手,帶到了漠北,故明朝無此印,立國三百年,清朝征服韃靼,又得到玉璽,已不信其代表國祚,故被冷落,有人說在臺灣,不知其可否?
-
8 # 張博力
關於傳國玉璽,總是有各種傳說。我們按照史料逐條理清楚它的去向。
秦始皇自稱為“朕”。為了表示皇帝的獨尊地位,規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稱“璽”,為此,於是他用用藍田山美玉製成玉璽,璽鈕雕成龍魚鳳鳥的形狀。李斯用大篆體書寫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刻於玉璽上,從此,這枚玉璽被稱為“傳國璽”。秦始皇希望這枚玉璽能達到二世三世、以至萬世的萬代延續。從此“傳國璽”開始了它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
然而秦朝國祚太短。秦末,只當了46天皇帝的秦王子嬰把“傳國璽”獻給了攻入咸陽的劉邦。劉邦用了四年的時間打敗了項羽,建立起漢朝,史稱西漢。西漢時,“傳國璽”一直存放在長樂宮內。西漢末年,王莽獨攬朝政,他命令安陽侯王舜逼迫王太后交出“傳國璽”。王太后眼見劉氏江山將落人王莽手中,一氣之下,將玉璽摔在地上,玉璽上雕刻的璃虎被崩落一角。王莽拿著缺角的“傳國璽”,登上了帝位。之後,他讓工匠用金把玉璽的缺角鑲補上。從此玉璽便有一角有缺,這也是後來發現玉璽的人辨認玉璽的一個特點。
王莽剛登基,就爆發了農民起義。農民軍之一的更始軍率先攻人都城長安。從王莽身上奪去“傳國璽”。此時,農民軍之一的赤眉軍也進入長安,立牧牛童劉盆子為皇帝。更始軍自知不是赤眉軍的對手,只得奉璽投降。後來劉盆子又將玉璽獻給了漢光武帝劉秀,從此玉璽在東漢皇帝的手中一代一代地傳了下去。
東漢末年,董卓叛亂,天下豪強討伐董卓,洛陽城一片混亂。孫堅率兵駐紮在洛陽城南宮殿中,一天突然發現宮殿中一口井內閃著五彩的光,孫堅便命令手下人下井打撈,不想卻撈著一位婦女的屍體,脖子上戴著一個錦囊,開啟一看,內有一個用金鎖鎖著的硃紅小匣,啟開小匣,裡面有一玉璽,上面有篆文八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玉璽缺一小角。這便是秦始皇的“傳國璽”。沒想到孫堅手下的一個士兵與袁紹是同鄉,將此事告訴了袁紹。袁紹正有篡奪帝位之心,當然想佔有“傳國璽”,他令人扣押了孫堅的妻子,孫堅被逼無奈,只能交出玉璽。後來袁氏兄弟敗在了曹操的手下,“傳國璽”又回到了漢獻帝的手裡。
東漢亡後,“傳國璽”歸於曹魏和西晉。此後,北方陷於五胡十六國分裂動盪的局面,“傳國璽”幾經輾轉,又落入東晉徵西將軍謝尚之手,謝尚把它獻給了東晉朝廷。南朝梁武帝時,降將侯景反叛,攻破宮城,劫得“傳國璽”,不久侯景敗死,他的部將侯子鑑將玉璽投入棲霞寺的井中,有一個寺僧將玉璽撈出收存,後其弟子將玉璽獻給了陳武帝。
隋滅陳後,“傳國璽”歸隋代皇帝所有。隋唐兩代,“傳國璽”仍被統治者奉為至寶。朱溫篡唐後,“傳國璽”又遭厄運。後唐廢帝被契丹擊敗,登樓自焚,玉璽也遭焚燒,下落不明。直至北宋哲宗時,有一位名叫段義的咸陽人把玉璽獻給了朝廷。金兵南侵時,又將玉璽掠走,後歸元朝皇帝所有。明朝滅元時,蒙古部落將玉璽帶到了漠北。從此“傳國璽”不知所終。
“傳國玉璽”是歷代統治者奉為至寶的正統證明,輾轉千餘年仍然存在於世,可最終卻被蒙古人帶到了漠北,並且不知所蹤,確實令人扼腕嘆息。
-
9 # 三亖堂
最近大家都在談論傳國玉璽的事情,和氏璧傳國玉璽絕非大家常規想象只有1.5釐米厚,而是整整有四寸厚,圓三點六寸,秉承先人天圓地方理念製成,上圓下方,古人以蒼璧禮天黃琮禮地,李斯製作傳國玉璽發揮了極高的聰明才智,將二者結合在一起,充分體現皇權的來歷和作用,就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秦璧樣式可參閱2017年5月陝西鳳翔出土未製成玉璧,不可用現代的思維方式推斷先人的智慧,應站在古人當時人文,經濟,社會環境等因素考慮,應該可以大致還原傳國玉璽原貌。另外根據以上殘璧情況,本人以為,現有成語半壁江山可以改為半璧江山了。歡迎大家與我進一步探討。可惜我手中只有一半。
-
10 # 求圓4
傳國玉璽一直是帝王權威的向徵,從秦、漢傳到唐末的李從珂,演繹了多少驚天動魄的故事,敘說了多少人間悲喜劇,這個玉璽自唐末人間蒸發後,再無下落,很多帝王如朱元璋挖地三尺的尋找就是找不到,這就成了千古之迷,這有待於中國考古工作繼續努力吧。也許有一天會重見天日的。
-
11 # 葉上清露1
和氏璧最先由楚華人卞和獻與楚王,之後流落各個國家,其中完璧歸趙中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之後秦始皇統一天下,將和氏璧雕刻為玉璽並命李斯手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此後一直作為歷代王朝傳國璽,漢朝時損毀一角以金補之。最後一次在史冊出現是五代時後唐李從珂在石敬瑭率軍攻入洛陽時擁璽自焚,自此失蹤。後面每個朝代都下大力氣尋找未果。
傳國玉璽具有極為特異價值,如果說中國有哪塊玉最有價值最有象徵意義最重要,估計沒有其他玉石可比,誰擁有它誰就是天選之子。三國演義裡孫堅得到玉璽沒有交給盟主而是自己私藏,等等。
-
12 # 我是小朵朵吖
我有靠譜回答!
秦王政統一中國,稱始皇帝,改定製度。選用和氏壁,命廷尉李斯製作皇帝御璽,璽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由李斯篆書。秦始皇想讓這塊玉璽也代代相傳,因此稱為“傳國璽”。然而,它在流傳1000多年後,卻神秘地失蹤了。
自公元前207年10月,劉邦兵入咸陽,傳國璽落入劉邦手中,一直到公元589年,為隋朝所有。隋朝滅亡後,傳國璽為唐朝所得。朱溫滅唐,璽為後梁所有。後梁滅亡後,傳國璽落入唐莊宗李存勖之手,經後唐明宗李嗣源、閔帝李從厚,歸於明宗養子後唐廢帝李從珂。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勾結契丹,舉兵叛亂,進圍洛陽,後唐兵敗,李從珂與其家人登樓縱火自焚,後唐滅亡。令人可惜的是,傳國璽自此突然失蹤。
自五代時期傳國玉璽失蹤,這塊國寶真假難辨。真正的傳國璽到底在哪裡?無人能回答。也許有朝一日能夠重見天日。
-
13 # 威說
先來說說傳國玉璽的歷史傳承。
0時代:和氏璧和氏璧,最早見於《韓非子》。
據載,楚華人卞和,在楚山中獲得了美麗的玉璧,把它奉獻給楚厲王。楚厲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鑑別,雕琢玉器的人說這是石頭。楚厲王大怒,砍掉了卞和的左腳。
楚厲王去世後,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獻給楚武王。楚武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鑑別,結果還是石頭。楚武王砍去了卞和的右腳。
楚武王去世後,楚文王即位,卞和抱著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哭出了血。楚文王聽說後,派人前去詢問。卞和一番解釋,楚文王決定派雕琢玉器的人剖開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寶玉,於是命名為和氏璧。
和氏璧後來遺失,在戰國時期被趙惠文王所得,秦昭襄王想此玉,於是引出了完璧歸趙的故事。
1.0時代:秦傳國玉璽趙國衰落後,屢遭秦國進攻,還是乖乖把和氏璧奉上。在秦王政十年(前237年),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和之寶"就是和氏璧。
秦王政攻滅六國後,稱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這一玉璽,是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信物,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
2.0時代:西漢秦子嬰元年(前207)冬,劉邦進軍灞上,子嬰出降,跪捧玉璽獻於咸陽道左,秦亡。
後來劉邦贏得楚漢爭霸的勝利,稱帝建立西漢,傳國玉璽成為西漢皇帝的玉璽。
3.0時代:新朝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當時孺子嬰年幼,玉璽在長樂宮王太后手中,王太后是王莽的姑姑,王莽能夠崛起就是因為她的關係。
王太后沒想到王莽竟敢篡位,在面對王莽派來的人時,王太后憤怒地扔出傳國玉璽,摔壞了傳國璽上一條龍的龍角。
3.1時代:更始政權新莽政權敗亡後,更始帝劉玄獲得傳國玉璽。
3.2時代:建世政權更始三年(25年),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為帝,年號建世。
4.0時代:東漢建世政權很快就兵敗宜陽,傳國玉璽也落到了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的手中。
5.0時代:漢末三國混替東漢末年,何進被宦官誅殺後,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逃,傳國玉璽失蹤。後來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在一口井裡發現傳國玉璽。
後來傳國玉璽被袁術奪去,袁術自以為有天命眷顧,稱帝建國,結果敗亡。袁術死後,徐璆攜玉璽前往許昌,傳國玉璽重歸漢室。
漢獻帝被迫"禪讓"後,曹丕建魏,改元黃初,傳國玉璽成為魏國玉璽。
6.0時代:西晉東晉流轉魏元帝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照著曹丕的樣子來,稱帝建國,傳國玉璽歸晉。
晉永嘉五年(311年),前趙劉聰攻破洛陽,俘獲晉懷帝司馬熾,玉璽歸前趙。
十九年後,後趙石勒滅前趙,玉璽歸後趙。
再接著,後趙大將冉閔反叛,誅殺後趙皇室,奪玉璽,建立冉魏。
冉魏遭受後燕猛烈進攻,冉閔向東晉求援,東晉用計騙走傳國玉璽,卻不發兵,傳國玉璽再次歸於司馬氏。
7.0時代:南朝傳承東晉被南朝宋取代,南朝宋被南朝齊取代,南朝齊被南朝梁取代,南朝梁被南朝陳取代,傳國玉璽也就這麼兜兜轉轉。
8.0時代:隋朝大業十四年(618年)3月,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江都,但傳國玉璽孩在蕭皇后手中。其後宇文化及率軍北返,被竇建德攻破,蕭皇后被安置於武強縣。
不久東突厥處羅可汗因妻子義成公主請求,遣使恭迎蕭皇后。竇建德不敢不從,送蕭皇后及隋煬帝孫楊政道隨使前往突厥,傳國玉璽也被一併帶走。
9.0時代:唐朝唐初是沒有傳國玉璽的,李世民只能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
李靖率軍滅東突厥後,蕭後與楊政道返歸中原,傳國玉璽歸於李唐。
10.0時代:五代遺失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
唐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玉璽,建立後梁。
十六年後,李存勖滅後梁,建立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
十三年後,石敬瑭引契丹兵攻破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玉璽就此失蹤。
後來宋朝出土了不少傳國玉璽,其中一方經過”專家“鑑定,為真,但很多人都認為它是假的,到宋徽宗時期,更是增設數十方玉璽,刻意減弱傳國玉璽的作用。北宋滅亡後,傳國玉璽到了金,然後到了元,接著被元順帝帶到北元。到明末林丹汗遺孀將之獻給皇太極,但乾隆考證這個玉璽是假的。
說了這麼多,其實一句話,傳國玉璽要麼跟李從珂一起燒了,要麼就是不知流落在何方。
-
14 # 沂溪風
璽始出於周,尊卑通用,官、私印均可稱"璽"。到了秦朝才有璽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璽,而臣民所用只能稱為印。漢蔡邕《獨斷》雲:"璽者,印也;印者,信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後,將和氏璧琢為玉璽,命丞相李斯在其上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字,由玉工孫壽刻到上面,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宣稱只有皇帝才能使用,奉為天命的象徵。又獨以玉,作為歷代帝王相傳之印。準備一代一代傳下去。
於是傳國玉璽在秦以後一直傳承,歷經兩漢,魏晉,隋唐以至於五代,大約在後唐清泰三年,即公元936年,燒燬於烈火之中,前後歷經了1158年之久,傳了上百位皇帝。
宋朝鄭文保所撰的《全國璽譜》,認為後唐末帝從珂於後唐清泰三年,也就是公元936年,後晉天福元年,“積薪累日,盡驅宗室,六宮珍玩,一旦偕焚於摘星樓,秦璽煨盡,其亦明矣。”宋朝薛居正所著的《五代史》,也持有相同的觀點。
當代的史學家,綜合史料得出的研究結論,大抵也是如此。
不過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王春雲認為,最初的傳國玉璽有和氏璧和藍田玉兩個版本,和氏璧傳國玉璽於秦王政28年,丟失於洞庭湖底,後來流傳的玉璽其實是藍田玉版的。秦王政36年,以同樣的材料,同樣的形式和同樣的刻文,重新仿刻了一枚和氏璧玉璽。
但是,直到魏晉時代,和氏璧版本的傳國玉璽,才開始為皇權所重視,從此以後,兩個版本的傳國玉璽,都為歷代王朝所使用,而且兩枚玉璽都在那次大火中被焚燬。
回覆列表
你說的傳國玉璽是指秦始皇用和氏璧讓李斯篆刻的受命於天,祭受用昌。歷史上這塊傳國玉璽在後唐李從珂滅國時自焚而毀。自後雖然也有人聲稱自己擁有傳國玉璽但史家都不認可,到後世基本都是一個皇帝都有一個自己的專屬印章也就無傳國玉璽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