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視口碑榜
-
2 # Ginsbergdellyone
壓抑就對了。這部小說本身就很壓抑。蓋茨比看到自己與黛西之間地位的差距,為了填補這樣的差距他不惜做違法的勾當。在他歷經周折回到黛西身邊,才發現他們之間那不是愛情。但他不願意承認。他始終哄騙自己他與黛西一開始只是因為錢的原因而不能在一起,黛西是愛她的。但她不愛他。她甚至不愛任何人。她是庸俗事故的一個,但蓋茨比卻把她想成不諳世事的美好化身。蓋茨比的夢破碎了。哪有什麼純潔愛情,哪有什麼窮小子逆襲。世界始終是物質的,是現實的。它不會為任何人而轉移。就像他的錢不能讓黛西愛上他一樣。因為她根本沒有愛的能力。
-
3 # 最最最八卦
壓抑很正常啊,你要是不壓抑才奇怪。
蓋茨比把一切都獻給了自己編織的美麗夢想,而黛茜作為他理想的化身,卻只徒有美麗的軀殼。儘管黛茜早已移情別戀,儘管他清楚地聽出“她的聲音充滿了金錢”,卻仍不改初衷,固執地追求重溫舊夢。後來又為了黛西而死,但是人們在為蓋茨比舉行葬禮的時候,黛茜和她丈夫此時卻早已在歐洲旅行的路上。不了情終於有了了結。這部小說展示了人類現實的虛情寡義。
-
4 # 黃景瑜的蜜汁小虎牙
講一個作女是怎麼把一個愛她的傻逼男人作死的故事。地位、差距就是這麼現實。皮囊是個好東西,尤其對女人來說。恰到好處的作,沒有男人不喜歡,人這一輩子有時候活的就是個心態,不甘心。
-
5 # 食視
一本書,讓你看完後,不是覺得像沒看過一樣,反而是感到壓抑,這就可以說明這本書寫的非常成功了啊。
《了不起的蓋茨比》的創作背景很獨特,是美國的“喧囂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生活水平提高,甚至一些參加賭博、股票的人,可以一夜爆富,整個社會都是用錢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功。
《了不起的蓋茨比》從第三人的視角,講了一個窮小夥為了迎娶白富美,奮發圖強,成了富翁,回來發現,誒,白富美嫁人了,但是,當二人再見時,富豪發現,白富美心中還是有他的,於是,為了白富美拋頭顱灑熱血,冷靜下來,卻發現,白富美愛的是錢、權,但是,為時已晚…
《了不起的蓋茨比》不但是講了一個“悲傷的愛情故事”更是用這個故事,烘托出當時美國的情況,蓋茨比的豪華聚會,來的人不少,真正認同他的卻不多,一邊吃著人家的,一邊還編纂著主人的流言蜚語…
蓋茨比的悲劇,就是作者對美國社會的不滿和揭穿,你再怎麼努力,再怎麼削尖了腦袋往上流社會擠,妹子愛的還是你的錢,上流社會還是看不起你,美國夢,哼…蓋被子做吧!
-
6 # 亂而且亂彈
我和你有同感,讀了《了不起的蓋茨比》以後覺得很壓抑。我想原因大概是,蓋茨比的時代和我們的時代有太多的相似,蓋茨比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起跑時只是個一文不名的nobody,了不起的蓋茨比帶著我們共同的夢想一路狂奔成為那樣一個somebody、卻終於在現實的銅牆鐵壁上撞個頭破血流——其實被撞得粉碎的同樣有我們對愛和尊嚴的渴求。
蓋茨比的夢想,就是要用他以命相博的億萬身家,贏回“本該屬於他”的愛人戴茜,以及以戴茜為象徵的“那本該屬於他的人生”。
五年,蓋茨比從一個一文不名的nobody,迅速崛起為一個背景及發家史都極為可疑的somebody.他在嫁入豪門的戴茜家對岸建造了一個童話般的帝國,舞會、盛宴、樂隊、美食、各界名流……所有這一切引來了對他惡意揣測的狂歡的賓客,其實真正的目的只是為了有一天能迎來他心中的女神,戴茜。
暴富的人常有,而暴富後依然懷揣美麗夢想的人不常有,也許這正是蓋茨比了不起的地方。
公映於2013年的同名電影基本踏實於原著,然而小說中觸動我的一個細節卻在電影中沒有表現。
那是貧民出身的軍官蓋茨比以百萬身家的謊言欺騙並佔有了戴茜之後,他發現“事情的結果出乎他的意料”,“當他們再次見面時……似乎是他受騙了……蓋茨比深切地體會到財富怎樣幫助人們擁有和儲存青春與神秘,體會到一套套服裝怎樣使人保持清新靚麗,體會到財富怎樣使黛茜像白銀一樣熠熠發光,安然高踞於窮苦人激烈的生存鬥爭之上。”
是什麼欺騙了窮小子蓋茨比?是愛情,是貌似平等的、甚至貌似蓋茨比佔了便宜的愛情,窮人的邏輯在階級壕溝撞上了鐵絲網,軍官蓋茨比沒能突圍成功。
事實上,戴茜和愛情不過是他人生追求的一個虛擬的目標——尊重與愛,才是他內心真正渴求的美好事物,然而他的美國夢並沒有給他兌現。
蓋茨比——這是他重塑自我時給自己取的名字,意為“上帝之子”——來自美國西部。小說中,西部和東部,分別象徵著人類自然的生活狀態,和被工業化現代化扭曲後的醜惡嘴臉。在西部,愛情是像莊稼一樣自然生長的,是根深蒂固的,是每一個個體都有權利享受的。而現代社會卻如同一頭怪獸在吞噬人們的黃金時代。
電影中駛往紐約的汽車必須經過灰燼谷,遠方的金色之城與灰燼谷裡的烏煙瘴氣和灰頭土臉的人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灰燼谷成全了紐約的輝煌和繁華。正如我們每天千瘡百孔疲憊不堪的生活成就了城市的繁華與虛榮。與蓋茨比不同的是,他揣著對戴茜的愛與激情去奔跑,而我們卻日漸麻木和疲憊。
所以大多數華人的生活如你我一樣,腳下匆忙,內心迷茫,飄飄無所適,像夢遊。
-
7 # 江雪寒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作家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創作的一部以以20世紀20年代的紐約市及長島為背景的中篇小說,出版於1925年。
主人公詹姆斯·卡茲本是北達科他州的一個貧窮的農家子弟,自幼夢想做個出人頭地的大人物。經過一番努力,他終於步步高昇,並更名為傑伊·蓋茨比。他在一個軍訓營裡任中尉時,愛上了南方的大家閨秀黛茜·費。可是當他戴著軍功勳章在戰爭結束後從海外歸來時,黛茜已嫁給了一位來自芝加哥的、體格健壯、極為富有但舉止粗魯的紈絝子弟湯姆·布坎農,沉醉於愛情夢幻中的蓋茨比艱苦創業,由一個貧窮的軍官奮鬥成為百萬富翁。他在長島西端買下了一幢豪華別墅,與住在東端的布坎農夫婦隔海灣相望。他的府第每晚燈火通明,成群的賓客飲酒縱樂。他唯一的願望是希望看到分別了五年的情人黛茜,當他們重逢時,蓋茨比以為時光可以倒流,重溫舊夢,但久而久之,他發現黛茜遠不像他夢想的人,可是這種醒悟還沒多久,黛茜開車碾死了丈夫的情婦,湯姆嫁禍於蓋茨比,蓋茨比終於被害,黛茜居然沒來送葬:敘述者尼克由此看透了上層社會有錢人的冷酷殘忍和居心險惡,離開紐約,回到了中西部的故鄉。
《了不起的蓋茨比》的問世,奠定了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在現代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時代”的發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20世紀末,美國學術界權威在百年英語文學長河中選出一百部最優秀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高居第二位,並被多次搬上銀幕和舞臺。
對待愛情,蓋茨比真誠而又浪漫,充滿著幻想。為了心目中的白雪公主,他努力營造著黃金的宮殿和熱鬧的聚會,然而對這一切享樂喧鬧,他又毫無興趣。與人相處,他真誠、純潔、和善。第一次和尼克會面,他的笑容就給了尼克非常特殊的印象:“這種微笑是極為罕見的微笑,帶有一種令人極為放心的感覺,也許你一輩子只能碰上四五次。一瞬間這種微笑面對著—或者似乎面對著整個永恆的世界,然而一瞬間,它凝聚到你身上,對你表現出一種不可抗拒的偏愛。”即使是沃爾夫山姆談到蓋茨比時,也評價說:“英俊瀟灑,地道的紳士”,“他是那種你樂意把他帶回家,介紹給你母親和妹妹的人。”儘管蓋茨比迂腐,循規蹈矩,過於謹慎,讀者還是喜歡他,希望,或者說相信蓋茨比一切都是清白的。蓋茨比的出身歷史在作品中一直被當作懸念,一點點地被揭露—否定、否定—揭露。客人們的傳言,有好有壞。然而其中也有蓋茨比本人的說法,“我是中西部的富家子弟—家人全過世了。我在美國長大,而在英國牛津受的教育,因為我家祖祖輩輩都在那裡受教育多年。這是家族的傳統”。而這種說法當時即被尼克發現是個謊言,“我好不容易才忍住沒有笑出聲來,因為他說的話實在令人難以置信,都是些陳詞濫調”。這時候,讀者會發現,蓋茨比不是簡單的純潔和真誠,他也在撒一些彌天大謊。蓋茨比是透過不正當的方式致富的,然而他致富的目的卻如此浪漫單純,甚至舉辦盛大的聚會,也僅僅是為了同樣單純的目的:吸引心目中的白雪公主。而且正因為混雜在自私自利、汙濁不堪的人群中,蓋茨比的純情、浪漫愈顯得無比高貴、脫俗。
“美國夢”從一開始落地生根,一直是美利堅民族的理想與追求,它本該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卻何以會走向了幻滅,蓋茨比的故事告訴讀者,如果一種夢想,有的只是對物質的追求以及對成為“大人物”的渴望,卻缺乏對為什麼要擁有財富和擁有了財富後究竟應該怎樣生存這樣一些具有人類終極意義的問題的思考,這樣的夢想終究是海市蜃樓,也必定是短視和沒有延續力的夢想。
當金錢代表一切的時候,美國夢中原來包含的理想成分早已經不在。物質的美國夢雖然並不盡然是一個全部表達了美國精神的夢想,但美國夢的物質的一面給予人們這樣的思考:在美國夢的物質夢想實現以後,究竟應該如想的精神夢想,其內涵究竟應該包含一些什麼樣的原則。沒有一個社會能夠僅僅依靠高水平的物質生活去長期維持人們的生活意義和興趣,人究竟要過的是精神生活,只有精神生活才是具有無限豐富發展的空間。這恐怕是一個有關人類生存意義的根本性的問題,包含對物質追逐的夢想就是一個沒有前途的夢想,是終將會幻滅的夢。
以向他人炫耀、希望得到虛榮和聲望為特徵的消費文化觀使個人難以成功。成功人士要炫耀自己,就要體現出比別人高出一籌,也就是比別人更有錢,更有地位,更有智慧,甚至不惜誇大事實。他們希望其他人對自己卑躬屈膝。但下層人物面對這種虛偽的炫耀,有的會盡量回避,不願意示弱;有的會產生歆慕,甚至嫉妒;有的會看不起這種虛偽的表現,而且會極力詆譭,在合適的時候把他們擊倒。上層人物更是不願意有人與他們平起平坐,對這些人百般打擊。
這種人與人的關係中,美國夢必將被擊得粉碎。以蓋茨比為代表的底層人物的表現消費,表面上融入了上層社會,但事實上他們難以真正成為上流人物。蓋茨比等人的表現消費是以模仿為基礎的,這是由他們天生的自卑感造成的。蓋茨比編造自己的過去就體現了這種自卑感,這使得他們只能在上流社會中尋找自己心理上的歸屬。而這種自卑感令他們永遠難以擺脫從祖輩繼承下來的膚色、方言、口音、習慣、風俗、生活方式和行為舉止,給他們帶來種種的不適,使得他們難以融入上流社會。蓋茨比可以模仿,但卻難以彌補與上流社會的差距。
蓋茨比的死亡,是他一生的終結、夢想的破滅,“他……獻身於一種博大、庸俗、華而不實的美”。同時也暗示了當時美國青年人盲目追求夢想的破滅。當時的美國社會,金錢至上,階級森嚴,下層人,既使是暴發戶,想擠入上流社會也不能被接受。雖然蓋茨比喬裝打扮,仿照上層人生活,外表、舉止儼然上流人物模樣,但他根深蒂固的下層人出身,矇騙不了上流人“雪亮的眼睛”。而他不顧殘酷的現實,一味地沉溺在夢想之中,是註定會以失敗而告終的。
黛茜對財富的熱愛勝過對愛情的追求,為保護自己,她可以改弦易轍,決不陷入感情的困擾和義務當中,自私與無情是黛茜的本性。作者對黛茜性格的準確刻畫,進一步揭示了主題。很多青年對黛茜的外表無限傾心,也就是對“美國夢”的無限追求和嚮往。黛茜的美使“美國夢”更具吸引力和誘惑力。黛茜的華而不實、自私冷酷、淺薄無聊,預示著“美國夢”的廢蕪和不現實性,以及“美國夢”的無價值以及追求者的盲目性。冷酷無情、追求奢侈與財富是黛茜的悲哀,無疑也就是所有上層人的悲哀。
美國20世紀20年代的“規範消費文化”以人與國家機構、社會組織的關係變成了消費關係為特徵,正義和公正被扭曲了,國家機器不能給“逐夢人”一個公平的環境。“規範消費文化”是指“受某種價值規範支配的,傳達某種集體意識或浴意識的消費行為方式”,就是說消費行為方式受到價值和規範系統的支配和調節。
不僅是蓋茨比,任何一個想實現自己美國夢的人在當時的美國社會都受到三種消費觀的深刻影響消費來縱情享樂;用消費來炫耀自己的地位和財富;用消費不擇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但這三種消費觀念會選成嚴重的後果,形成三大矛盾:1.自身的矛盾。實現美國夢需要有精神和智力支援,但享樂主義只重物質,不重精神,使人失去了發展的動力;2.個體與個體的矛盾。即需要別人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卻又得不到;3.個體與社會的矛盾。個人的美國夢的實現而要有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但在腐蝕了的社會又得不到。這三大矛盾嚴重地阻礙了個人的成功,甚至阻礙著整個社會的進步。
-
8 # panda的光影世界
先貼幾句其中的摘錄:
1.他走出來看看,我們頭頂的天空哪一片是屬於他的。
2.我認識的誠實的人並不多,我就是其中一個。
3.美華人,雖然願意甚至渴望去當奴隸,但一向是堅決不做鄉巴佬的。
4.透過一雙新的眼睛去看待你已經努力適應的事物,這不免會令人難過。
這是一部關於期待和夢想破碎的著作。
-
9 # 千竹電影
記得兩年前看到這部電影的時候,沒啥感覺,今天我在有書聽完了這本書,發現,了不起的蓋茨比果然是偉大的,畢竟很多人做不到聽完這本書我倒不覺得壓抑,只是感覺很唏噓。
首先,從這個故事來講,你以為只是一個窮小子的逆襲,但是,你想想這本書的名字,就會發現作者想表達的思想:蓋茨比為了自己的愛情,不惜一切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這說明當時美國底層的很多青年都渴望過上上流社會的生活,可當他們實現自己的夢想時,上流社會的黑暗才看清楚:蓋茨比邀請很多社會富翁,名人來自己的豪華別墅裡聚會。可那些人只管享受他提供的一切,確看不起蓋茨比,哇那些人的眼中,蓋茨比只是一個暴發戶。他們懷疑他財產的來源。沒有幾個人是真的尊敬他。
以前在電影中看到這個場景的時候,心裡是不舒服的。覺得那些富貴名流很自私,這也就罷了。最讓人感覺心裡不舒服的是蓋茨比心心念唸的女人黛西。
對這個女人而言,愛情一點都不重要,她要的是潑天的富貴以及被人簇擁,以及隨心所欲的奢侈生活。只要有人給這種生活,她就會與那人走近。而蓋茨比這一切都是看在眼裡的。讓人不舒服的就是他還是願意味黛西付出。寫就是讓人產生壓抑的根源。
很多人覺得蓋茨比明明可以有更好的生活,不用為黛西那樣的人糾纏。一個要錢有錢的人為啥還是對一個無情自私,根本不愛她的女人甘願付出生命呢?蓋茨比被槍殺的原因完全是因為黛西。這也是讓我們感到特別壓抑的原因,雖然我不能理解,但這世上這樣的人還是太少。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作者為了揭露當時美國的那個環境下的一個縮影:上流社會的醜陋,以前底成青年的夢想:走進富人中去就可以實現一切。就完美了。
人總是追求還未實現的東西,實現了的就會看不見。這也是看完《了不起的蓋茨比》有些壓抑的原因。
-
10 # 白小樹
很多優秀的作品讀完都會讓人感到壓抑,比如《飄》《局外人》《紅與黑》,或者是中國的《活著》《陸犯焉識》等等,《了不起的蓋茨比》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反應了所處時代的歷史環境與社會意義。
《了不起的蓋茨比》誕生於上世紀20年代的美國,那時美國消費主義盛行。所謂消費主義就是指把個人的物質上的自我滿足和快樂放到第一位的消費風氣。這種風氣鼓勵人們不斷追求新的消費品來滿足自己的快樂。消費也不再是一種手段,而是目的。很多人純粹只是為了消費而消費。
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私酒販子出身的蓋茨比為了一步步接近心上人,在黛西對面的住所夜夜舉辦盛大的party。閃耀的禮服,彷彿取之不盡的美酒,縱情笙歌的樂隊,處處都恨不得把奢侈兩個字寫在臉上。
書中奢華的場景並不只是作者的憑空想象。
作者菲茨傑拉德早在23歲就已經是赫赫有名的作家,書迷的熱捧為他帶來了不菲的稿費收入,在愛情上,菲茲傑拉德也是一帆風順。在抱得美人歸後,為了獲得更好的創作靈感,菲茲拉德帶著新婚妻子澤爾達搬到了長島。在那裡,菲茨傑拉德像書中的蓋茨比那樣,一邊大辦筵席廣邀賓客,一邊忙於《了不起的蓋茨比》的創作。不幸的是,書還沒有寫完,菲茨傑拉德就發現妻子出軌了。最終他發現,所謂能夠給人帶來歡愉的消費主義,最終都是歸於虛無。
書的最後,蓋茨比因為成為黛西的替罪羔羊,被人槍殺。雖然生前蓋茨比的宴會,宴請過那麼多的人,但是在他死後卻沒有一個人來參加他的葬禮。蓋茨比的結局充滿了悲涼,但是這種悲劇性的結局也反襯出消費主義堆砌出的黛西空洞的靈魂,這對當時的美國社會是一種無情的嘲諷。
菲斯傑拉德去世多年後,人們重新審視了《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本書,發現了書中蘊含的強大的社會價值以及它的偉大之處。正如美國評論家卡金所說,菲茨傑拉德是他們一代人的歷史學家,並且長時間作為那個時代的最突出的代表,他的小說寫得如此卓越,流露出來了人性的百態。
回覆列表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作家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創作的中篇小說,寫了正處於資產階級上升期的紫醉金迷的美國夢。
後來,在鄰居尼克的幫助下,終於和黛茜重修舊好,他把黛茜視作自己的天使,願意把一切美好都獻給黛茜,但黛茜並不看重這段感情,只視作自己枯燥生活的調劑品。最後他為了黛茜頂罪而死,而黛茜卻連他的葬禮都沒有參加,和丈夫一起到歐洲去旅行了。
這個故事透過開始奢靡豪華的宴會描寫,衣香鬢影,人人稱讚蓋茨比,他是一個典型的美國夢的成功者。而他最後為了自己的愛而死時,卻寂寞寥寥,無人問津,葬禮上,他宴會上的常客,都沒有出現,顯示了資產階級社會的人情的冷酷和虛假。
這是一個典型的美國故事,金錢、華服、美食、美夢,人人追逐金錢,似乎有錢就能有一切,及時行樂,享樂至上的觀點,充斥著美國的各個階層,然而有錢就有一切嗎?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對這一切進行了反思,有錢的蓋茨比,為了自己的愛,放棄了一切,這不知道是對是錯,這個故事讓人唏噓。
為了愛,而犧牲自己。然而他卻是為了一個虛榮貪錢的女人,為了自己造出的虛假的夢,犧牲了自己,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關於人生,關於人性,關於選擇 。
所以《了不起的蓋茨比》成為一部偉大的作品,它看完之後,不是告訴你,該怎麼做,而是會更加迷惘,因為怎麼做,都會是錯。
所以,他被稱為“迷惘的一代”。
所以,看完《了不起的蓋茨比》而覺得壓抑和迷惘,是非常正確的一種感受。
但是對於人生,也許我們只能永遠持著勇往直前的心,才能破除迷惘,努力前進。
最起碼我們還得努力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