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友道而為
-
2 # 釘棺材
長平之戰時,假如廉頗領兵,那麼結局也不一定會改寫,也是會輸廉頗只會帶兵,不懂政治和戰略的變通。剛開始主動出擊,定能戰勝眼前秦軍。或守一二年後,知道秦軍意志。去和秦軍死拼,步步為營。也能兩敗俱傷,消耗秦軍。故廉頗誤國也沒錯。趙括在必拼時,雖急,失去時間底牌。但輕敵冒進,無法重創秦軍,也誤國。秦國上下一心,怎麼可能讓你輕易擊敗?這也是戰略上認識之不清晰,導致輕率。大秦帝國之崛起,長平之戰演完了,出現了很多為趙括洗白的文章,其實長平之戰不是趙括的責任,那是誰的責任呢?戰場上的將軍,打了敗仗,當然有責任,而且是首要責任,但歸根結底是趙王的責任。即使廉頗一直領兵,依然會失敗
廉頗帶領20萬趙軍在長平與秦軍對峙,長達三年之久,期間大小陣仗打了無數次,也並不是堅守不出,根據史記記載,廉頗在這三年裡,也一直在伺機出擊,只可惜沒有佔到什麼便宜。廉頗還繼續對峙的話,趙國的國力拖不起。兩國交戰,打的是國力,趙國明顯弱勢。雖然戰國末期,能與秦國抗衡的就只有趙國了,但相比之下趙國國力還是比較弱的。趙國長期和匈奴交戰,即使在趙武靈王改革後,國力大增,依然不是秦國的對手。與匈奴交戰,不斷的消耗國力。與秦軍對峙三年,二十萬軍隊消耗不少。而秦國也是舉國之力在戰鬥,秦國擁有巴蜀富饒之地,關中肥沃之地。又打了南韓得到了南韓的強弓勁孥,武裝了不少,比起趙國,無論人力物力財力都有優勢,能打得起消耗戰。合縱已經不可能了,其他國家都被打怕了
當時的魏國已經被秦國打怕了,南韓被滅,楚國經過焉鶯之戰,也不敢與秦國交兵,齊國被五國伐齊後,對各國都恨之入骨,壓根不會來幫忙。至於燕國嗎?一直都是弱國,而且和秦國的關係比較好。從這點來說,統一已經是趨勢了,至於很多人說的,廉頗堅守,趙王合眾五國伐秦,根本是不可能的。到戰國末期,各國之間欺詐連連,一點信任感都沒有了,打不起仗了。更何況當時是因為上黨地區引發的長平之戰,秦國打下了南韓,南韓上黨地區的守將不服氣,不願意投降秦國,把上黨獻給了趙國,趙國欣然允許,兩年後長平之戰開始,人家辛辛苦苦打下了南韓,你一毛力沒出,白白得一個上黨那麼大的地方,理虧在先,各國也沒理由救。趙王決策主動出擊要背罪名,完全是戰略佈局失誤讒言只是一部分,佞臣往往是把君王心理的話說出來了而已,但具體做法還是有問題的,問題不再於主動出擊,而在於戰場和主帥的選擇問題。長平是個山區,趙軍經過胡服騎射之後,騎兵很強,作戰很勇猛,不亞於秦軍。尤其是常年好匈奴作戰,積累了很多長途奔襲的經驗,在平原開闊地帶所向無敵,而在山區優勢發揮不出來。這點在趙括主動出擊追擊秦軍的時候,就能看出來。而秦軍以步兵為主,弓弩箭矢為輔,這些在山地作戰的時候非常有利,在長平,趙軍被束縛了手腳,秦軍卻能儘量施展。如果能將戰場後撤,也許還有機會。而趙王卻命令死守長平,不是一寸土地,讓40萬大軍深陷險境。最後在弱勢的形式下,還命令主動出擊,戰略失誤,再加上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不知靈活應變佈局。這是一場戰役,不是一場仗,讓新人去鍛鍊,結果自然失敗。
-
3 # UFO101
趙國當時也算強國,趙括是廉頗繼任者,45萬人被秦軍圍困飢餓投降,秦軍白起坑殺趙軍45萬,之所以坑殺是因為秦軍害怕趙軍彪悍勇武,趙地有彪俠之風,人心難以統御。趙軍的戰鬥力是很強的,在冷兵器時代,45萬人的戰爭除了餓死,瘟疫,水火天災,在很短時間刀槍作戰傷亡難以想象被屠戮乾淨,秦軍就算比趙軍強,但也是殺敵1000,自損八百,秦國又樹敵眾國,秦軍是否願意付出如此代價?所以如果不是趙括紙上談兵誤入包圍圈,趙國不一定敗,至少不會被輕易坑殺45萬。廉頗不能勝,也不會大敗,時間一長,秦軍也會被拖垮,趙國可以聯合其它坐收漁利的國家,一起伐秦,秦軍勝敗不一定了。
-
4 # 追夢時光
首先生活和歷史不存在假設,長平之戰也正是秦國必滅趙國的前題之一。戰爭分敵強我弱,互峙之時那是矛盾的開始,但是要分清自己實力的權衡。廉頗再歷害也敵不過群狼的圍攻,因此見機行事,保全自己才是智者之舉。
-
5 # 饞嘴肥貓鏟史官
關於這個問題,我已經在不同的提問中回答了多次。
秦趙兩國在長平對峙多年,戰爭的局勢到底如何發展,勝利的天平向何方傾斜,是個關鍵。那麼如何從歷史的記載判斷出雙方所面臨的局勢呢?
其實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記載,往往被我們輕輕放過,而沒有深入探討和研究。無論是不是趙括粉,這個記載大家都是承認的。
這個記載就是:秦王得知趙國換趙括為將後,秘密派白起到長平前線為主將,並下令“敢洩武安君為將者,斬!”
為什麼這條記載如此重要,且容我細細道來。
現在,我們以提問題的方式來抽絲剝繭地揭開戰爭的迷霧,逐步還原掩藏於其後真正的面目。
為什麼秦王要下這道命令?這個疑問看似簡單,其實如果把它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我們才能恍然大悟。
一,長平對峙之時,白起到底在哪裡?為什麼秦王為什麼不讓他直接面對廉頗,戰而勝之?
現在,讓我們開動腦筋。秦將王齕與趙將廉頗相持對峙三年,而戰無不勝的殺人王白起卻消聲匿跡,形蹤隱秘。如此強悍的王牌卻沒有在如此重要的戰事中一展身手,這是令人費解的嗎?不,白起即然沒有出現在長平對峙中,那他一定肩負著更加重要的任務。這個重要的任務不是針對趙國,而是針對魏國和楚國!
在白起的戰爭生涯中,長平以前,傷害最大的就是魏楚韓三國,白起前期的戰績主要從此三國獲得,屠殺的軍士和民眾,毀壞的城池,奪取的土地,也主要是這三國的。這幾個國家對白起是恨之入骨,卻又畏之如虎,又恨又怕。而這三國,有實力,有膽量且有機會在背後狠狠插秦國一刀的是魏和楚。如果白起出現在長平對峙的戰場上,而被廉頗死死拖住,那麼,以魏楚兩國的信陵君,春申君的膽略,絕不可能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那麼,當魏楚兩軍分路襲來的時候,秦國將面臨的是多麼恐怖的局面!就算秦國能臨時抽調白起回來應戰,他也只有時間以少打多,對付其中一路,另一路怎麼辦?如果白起不回,由其他將領應對,對趙,對魏,對楚,三線作戰,其中兩路若打成了僵持戰,怎麼辦?
所以,我們明白了,白起的作用是以其威名震懾魏楚,使其兩國不敢妄動。而其真正的行蹤,既不在對魏的邊軍中,也不在對楚的邊軍中。因為如果他暴露在任何一個方向部隊中,都會使另外一個方向的敵人立生不軌之心。只有隱藏形蹤,才能讓每一方向的敵人無法判斷出其準確位置,而不敢冒險進攻。按我的個人推斷,長平對峙之初,白起就已經開始雪藏了,他就在咸陽附近的某處山林中隱蔽。
二,秦對趙實施的反間計中,為什麼選擇趙括?
兩國交鋒,知彼知己,方能百戰百勝。秦國與趙國相敵多年,對彼此的經濟,軍事,朝政的互相刺探必然細緻到各個方面,其中當然要包括對方的領兵將領。那麼,在對方的將領中選擇一個能使秦國達成戰略目標的物件,也不是很容易的。這個將領必須具備以下特點:1.此人戰略上主攻,這樣就能為白起短期內全殲對方創造有利條件。2.此人比較有名,在趙國有相當的口碑,令趙國朝堂認為他是合適的領軍人物。3.此人口才好,能說服趙王接受他為將,且同意他的戰略戰術。4.此人膽大,敢於冒險出擊。5.此人實際上戰力很差(如果戰鬥力很強,白起就抓尿泡了)6.最最最重要的一點,此人不服廉頗,領軍後必然改變廉頗的戰術!
不容易啊,千里挑一,趙括同志光榮地被選中了。趙括是名將趙奢之後,趙奢曾經打過極其艱險的戰役,趙括崇拜兩軍相遇勇者勝,趙括的口才天下無敵,把他爹都駁得啞口無言,趙括自信,普天下除了白起能勉強相爭,其餘的在他眼裡都是渣渣,另外,趙括粉絲眾多,眾望所歸,直到死後兩千多年的今天,粉絲都是一大群一大群的,今天都能黑死廉頗,更何況當年了。
三,終極提問:秦王為什麼堅決不允許暴露白起赴長平為將之事?
到現在這個問題已經很明瞭了,稍做總結:1.繼續保持神秘感,對魏楚兩個方向敵軍形成威懾,使其不敢妄動。2.讓趙括放心,大膽攻出來,如果趙括知道是白起來了,必然心膽俱寒,龜縮不出,那白起將面臨一場攻堅戰,而此時,廉頗可是騰出手來的,廉頗老辣,很可能被他發現了戰機,說服了趙王和魏楚,由他率兵從另一個方向攻來,怎麼辦?3.秦國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若仍然不能攻取,就必須退兵了(這一點,很多人是不同意的)。實際上,我認為,這個情況是完全存在的。隱藏白起的形跡,震住魏楚兩個方向,若長平取勝,則一切好說,如果趙軍仍然不出,白起也無可奈何,必須當機立斷,迅速撤兵,脫離戰場。如果趙軍尾追,白起立即會露面,畢竟,白起這個大名鼎鼎的招牌,對任何敵軍都會起到有效的阻嚇作用。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再梳理一下長平對峙中,秦國所面臨的越來越險惡的局面:
對趙國,雙方在長平長期對峙,消耗日漸增大,秦軍主力被拖住,進退兩難,進則難以取勝,退則必被追殺。對魏楚,兩國虎視眈眈,只等秦軍露出破綻。完全依賴白起的一面大旗威懾,遲早會原形畢露。白起雖勇,巧婦無米,大將無兵。
如果趙國不換將,廉頗仍然駐守長平,透過他敏銳的觀察力和多年的戰鬥經驗,完全可以在白起到來後,透過對面的戰鬥形態,推斷出白起領兵的事實。一旦白起行蹤暴露,秦國就危險了。
就算白起不到長平,依然威震魏楚,長平之戰繼續消耗下去,秦國憑實力取得最後勝利,消耗依然是巨大得驚人。那麼,趙國躺在墳墓裡,秦國在病床上痛苦地呻吟,其它五國則端著餐盤,拿著刀叉笑咪咪圍攏過來。請問,這樣的結局,秦國能接受嗎?
如果不能接受,那就請讓白起將軍斷後,退兵吧。
-
6 # wwb24
徐向前的反六路圍jiao的收縮陣地可作為減少消耗比的有效手段,但就國力而言趙國真心耗不起,何況還有燕國這個後顧之憂。雙方都是高手,決戰即是消耗戰,最後決定勝負的是其餘五國,但一開戰趙國的外交策略就落了下手,換不換趙括改變的只是決戰的時間長短和最終消耗比,而不是戰爭的結果,二敗俱傷是其餘五國樂見和有意操控的結果,其中更樂見趙國受傷更重一點。
-
7 # 碧水藍天30984301
趙國也是在廉頗守了一年多以後才不得不換將,因為趙國背不起了(經濟、兵員、糧食、燕和齊的環伺、六國的不支援),趙王要廉頗出擊,廉頗不肯,趙王才換的主將。而秦國國力遠強於趙國,又有漢中、巴蜀兩大糧倉,西邊沒敵人,六國伐齊秦沒要齊一寸土地,也沒做主要衝鋒,得了人緣。而趙以趙軍是伐齊主力為由,好處搶太多,激起魏燕楚公憤。如果再拖下去,趙耗死,秦不戰而勝,秦的損失更小。
-
8 # 中國歷史探索者
趙國多數會敗,割地求和,但軍隊不會損失太大,撤退回國沒問題,廉頗經驗豐富。秦國打了三年也很累,所以搞反間計。
-
9 # 武功盡廢的鳩摩智
很難。
戰爭不但是打軍隊的戰鬥力,也是打後勤補給,打國家經濟。長平之戰之前的趙國,軍隊數量是比較龐大的。但是趙國國土面積又不是很大,人口數量偏少,因此實質上處於一種窮兵黷武的狀態。儘管其他國家也都差不多這個鳥樣,但是趙國跟秦國比起來還是差很多。
長平之戰趙國臨陣換將的根本原因,還是經濟上支援不住了。廉頗穩,沒有絕對把握肯定穩守不出。趙括狠,主動出擊造機會的意願比較強。所以趙王決定換將時趙括成了首選。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廉頗甚至不如趙括勝算大。長平之戰,秦軍不自亂陣腳,趙軍是不會有機會取勝的。儘管趙軍戰力也很強,但是初期仍然連吃敗仗,不得不固守營壘。但是如果不進攻,一直拖下去,兩國必然都要拖垮。想想看,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全國總人口不過兩千萬,長平戰場上竟然彙集了近百萬大軍,也就是說全國每20個人裡面就有一個長平戰士。相比來說,趙國更拖不起,會比秦國垮得更快。所以冒險速勝,然後以戰促和,幾乎是趙國唯一有希望的選項。所以廉頗繼續守下去,趙國是鐵定完蛋的,換將反而可能拼出一條生機。
-
10 # 方士的知識樂園
不會,廉頗不會被殲滅,但是趙軍敗是必然。趙國國力遠不如秦,對峙消耗趙頂不住了必須決戰,這才必須換正面交戰一直敗的廉頗。
-
11 # 還得是你龍兄
從戰術角度分析的回答都可以不用看了。因為我們沒有詳細準確的資料判定那場戰爭,任何分析與其說是分析不如說是詭辯。但換個角度我們就知道,就是守戰局也不會改變,什麼角度?兩國所面臨的外部條件。那時候楚國已經被白起滅了一次勉強復國,魏韓苟延殘喘,不然也不會有長平之爭,齊國鞭長莫及,秦國內亂肅清,西北草原基本平定,可以說是毫無後顧之憂。再看趙國,武靈王胡服騎射,是實力增強,可是面對匈奴也不過是五五開,而武靈王的死又說明了什麼?即使軍事強大,而趙國內部分裂割據的壓力更大!也就是說趙國內憂外患,內部傾軋嚴重,就這樣動用對外戰爭轉嫁矛盾也可以,可是你外無援軍,內不齊心,燕趙苦寒蕭瑟之地,後勤你也不如秦國。一戰敗北,就再沒緩過勁來,滅國時都不如楚國反抗的激烈,還不說明問題嗎?廉頗的防守,說明廉頗有眼光,我扛得住,長平是我的,我扛不住我撤損失也不大這叫穩重,而進攻,可能贏,但是贏了能怎樣?秦國不怕,我能捲土重來,而趙國一旦敗了,就是亡國!
-
12 # 陪孩子成長的日子
齊魯三戰皆魯勝,但是魯亡了。秦趙也一樣,趙國沒有縱深,沒有腹地,四面用兵,如果不能擴充套件土地,結局就是被耗死。趙國換趙括的目的就是防止被耗死,想速戰速決。當時趙國國力已經不支,如果仗繼續耗下去,可能前線沒垮,國內經濟已經垮了。
-
13 # 斷腿的玩具
請問說缺糧的?歷史上有記載當時趙國鬧饑荒嗎,還不是趙括被圍,糧草運不上,趙國當時確實贏不了秦國,最好的結局守住,最差也應該是輸了帶一部分撤出來,沒想到啊趙括居然玩成殲滅戰,其他諸侯國後悔死了吧。
-
14 # 我是楚雲升
其實結果都一樣!小趙也是出戰被殺以後才全軍投降,其實趙軍本來也就沒有糧草補給了,趙國那時候已經沒有可用之糧了!而老廉不一樣他一直堅守不出,到最後只能是百姓出糧去支援軍隊,到時候老百姓全餓死了,軍隊也不一定能贏。到時候還的餓死。還不如投降了犧牲一部分儲存一部分!按照當時的情況趙國無處求援也沒地方借糧,只能犧牲軍隊了軍隊沒了可以再徵,老百姓沒了可就什麼也沒了!
-
15 # 溫讀
很有可能會。
為什麼不讓廉頗守下去了?
因為趙國的國力和廉頗的防守策略不匹配
長平之戰打了三年,前兩年一直在守,秦趙兩國屯兵打消耗,對峙和外圍戰。
如果,繼續讓廉頗消耗下去,趙國國力承擔不起,也是輸。
拼消耗,趙國自然是拼不過秦國的。
但是,這是趙王的想法,所以他提前出了勝負手,換了廉頗讓趙括來打這場硬仗。
結果,一敗塗地。
其實,秦國當時也快撐不住了,當是秦國國境內自然災害。
趙國需向齊國借糧,秦國只能以涸澤而漁式的使用國力。秦趙雙方其實都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但是最大的區別是:
秦國知道趙國快撐不住了,所以拼命的誘使趙國出戰(嚴格封鎖秦軍換將白起,正是為此),但是趙國並不知道秦國也快撐不住了,所以以趙括換了廉頗,提前放出了勝負手,白白浪費了上天的支援(自然災害)。
-
16 # 歷史風暴
先說結果,我認為戰局會改變!
下面說原因:
長平之戰爆發於公元前262年,此後的日子裡,秦趙雙方除了在戰場上的搏殺外,還在比拼著綜合國力。長年累月的戰爭,需要強大綜合國力的支撐才能讓戰爭持續下去。這個時候,綜合國力強的一方具有足夠的優勢。所以,理論上秦國將會打敗趙國。
(長平之戰示意圖)
但是,不要忘了當時長平的位置。長平戰場在今天的陝西省高平市。這裡距離趙國首都邯鄲的直線距離是160公里,距離秦國首都咸陽的直線距離是400公里。也就是說,秦國此次出征相對趙國來說是勞師遠征,他在路上所消耗的糧草要遠超趙國。所以,即便秦國的綜合國力更強,也會被遙遠的距離抵消大半。這也是為什麼趙王在催促廉頗出戰的時候,秦國也在使用反間計。因為此時的秦趙雙方所面臨的問題是一致的:長期的對峙讓糧草的補給已經難以為繼,再不決出勝負就會被拖垮!
所以,只要趙王沉得住氣,集中全力支援廉頗。秦軍就會面臨窘境,他們向前不能破趙軍長壘,對峙又沒有足夠的糧草支援,只能選擇撤軍。那麼,趙國就會贏得長平之戰的勝利!
-
17 # 撿句子的女孩
有很多種可能,最大的就是秦國退兵。
首先根據史書記載,趙王換廉頗不是因為國力不濟,而是廉頗不聽命令出戰,所以趙王要換廉頗,而趙括算是正好趕上。
當時的王齕和廉頗是交手過的,廉頗的第一道防線還被王齕佔領了,雖然雙方死傷都很大,這說明是有交戰的,一直都有交戰,只是都沒有找到大機會。
而秦國在這種情況下一直不啟用白起,說明白起是沒有把握戰勝廉頗的,所以還是讓白起威懾六國比較好。而秦國要的是大勝,而不是慘勝嗎,秦國可以不勝,絕不能敗,此戰一敗,楚、三晉必然攻秦收復失地,所以再沒有必勝把握的情況下秦國不會攻,而廉頗的防線太堅固,只要趙國不出,秦國贏不了。
再一個是趙括去前線的時候又帶了20萬人,如果趙國真的已經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再派去20萬人豈不是更沒的吃,所以趙國是還有糧的,起碼說幾個月沒有問題,所以廉頗一定能守得住。
-
18 # ps小妙招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的一次風水嶺,此戰之後秦國一家獨大,東出函谷統一天下的趨勢已成。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最為慘烈的一場戰爭,秦趙雙方你來我往,最終以秦國戰勝,坑殺趙軍四十萬而告終。
假如廉頗一直堅守下去,秦勝趙負的結局不會改,但結果不會如此慘烈。原因如下:
1、後勤實力
長平戰場雖說離秦都咸陽比離邯鄲更近一些,貌似秦國的後勤補給更困難一些,但趙國面臨的問題不比秦國少多少。秦國地處關中,沃野千里,更有巴蜀糧倉,戰略儲備豐富。更兼商鞅變法後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農戶不上戰場只要種好地也能得到爵位,這就在很大程度上為秦國提供了強大的後勤保障。反觀趙國,地處黃河以北,與匈奴接壤,國內更是山丘林立,可耕種面積本就不大。再者趙國國民重視工商,對農業重視程度沒有秦國那麼高。這樣的對比在戰國那樣的戰爭環境下,就高下立判了。沒有糧草,前線計程車卒怎能安心打仗。
在雙方對峙的過程中,廉頗在山崗上建造了數座糧倉用以迷惑秦軍,可是這些糧倉裡面堆放的卻不是糧草。
2、人口實力
趙國當時的人口數量基本在300萬上下,男性基本在150萬左右,除去老弱病殘青壯年大致在七十萬左右。廉頗領軍時長平戰場有25萬人(趙括代替廉頗時又帶去20萬),這意味著超過三分之一的勞動力長期無法參與生產。秦國關中人口300萬,以同等的演算法,表面上和趙國不相上下,然而秦國巴蜀地區還有近400萬人口作為後援。如果秦趙一直對峙,趙國不會比秦國有太大優勢。
3、廟堂實力
趙國國君趙孝成王剛剛繼位不久,執政能力遠不如已經執掌秦國四十餘年的秦昭襄王。趙國名相藺相如此時已病入膏肓,平原君趙勝和虞卿也無法左右朝局。秦國方面則文臣武將如雲。面對如此局勢,長平之戰如此一直對峙,趙國廟堂也無法找到破解之法。
鑑於以上三點原因,個人認為秦勝趙負是無法再改變的事實。而一直對峙雙方消耗都很大,最終的結果也不會是趙軍被圍殲。
-
19 # 小落美文
網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會說戰局不會改變,趙國還是會敗,因為這場戰爭拼到最後是國力,趙國的國力是明顯不如秦國。但是既然是假設,我們是否想像下廉頗應戰,趙國最後勝了,分析下怎麼勝的,看有沒有這種可能!
廉頗閉而不出,白起暗地上任,雙方又開始僵持,趙國糧草供應緩慢,但對方秦國也不好受,士兵開始思念家鄉親人,軍心動搖。趙王開始以犧牲趙國目前的利益開始向各國借糧食。白起指揮水平在高也擋不住秦國兵的思鄉。
長久下去,秦國自然退兵了!
-
20 # 使用者94738516596
歷史沒有假設,只能想象。小伍來分析一下長平之戰。先試一下結局,趙國守不住,秦國也很難攻進去,至少不會損失45萬大軍。
長平之戰是由於秦國攻佔南韓野王,本來是想取上黨的,但是南韓上黨郡守馮亭加上上黨軍民都自願歸屬趙國,上黨對於趙國和秦國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戰略要地,誰也不想放。上黨對於趙國來說很重要,絕不是像電視裡演的那樣趙孝成王貪圖上黨十幾座城池而已,上黨就是在秦國和趙國直接的高低,秦國東出,必須經過上黨,秦國一旦佔領上黨之後,再進攻中原各國就再也沒有天險可守,那時候冷兵器時代,打仗防守主要就是靠地理優勢,從之後的邯鄲保衛戰就看出來了,秦國佔領上黨之後,一路東進到達邯鄲城下,沒有任何阻攔。上黨對於趙國呢,同樣重要,向西可以威脅函谷關,阻斷秦國的東出之路,而且前面也說了秦國一旦佔領上黨,趙韓魏都在秦國腳下。向南可以震懾韓魏,所以上黨對於趙國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戰略要地,再加上閼與之戰,秦國當時輕易的就能到達趙國閼與,當時上黨可是還在南韓手裡,這次戰爭雖然趙國取勝,但是也是讓趙國意識到上黨的重要性。
秦國攻佔野王,佔領上黨,決戰長平。秦趙雙方在長平對峙三年,廉頗也是一路退守,但是王齕也沒有前進多少。於是王齕廉頗就對峙三年。趙國45萬大軍,在長平僵持三年,趙國當時已經堅持不下去了,國庫空虛,國內土地三年無男丁耕種,趙國土地本來就沒有秦國的廣闊,也沒有秦國的肥沃。秦國擁有關中平原,四川盆地,加上佔領楚國的漢中平原,這些都是產糧大地。趙國根部消耗不起。
所以說當時趙國是堅持不下去了,才會換趙括上,而趙括從一開始的策略就是一戰而勝,進行大決戰。如果廉頗持續堅守下去是很難的,除非是其他國家給趙國借糧,或者出兵,但是這是很難的,長平三年也沒有見哪個國家出兵或者借糧,那趙國的出路就只有決戰了,趙括剛好迎合了趙王的想法,自然被換上去。
假設廉頗堅守,趙國還有糧食,那麼廉頗也只能擋住秦軍不讓秦軍東進,但是想取勝基本上沒有希望的,前期的王齕廉頗都暫且打不過,更何況後面是白起主帥,更是不可能取勝了。如果白起攻,廉頗守應該是沒問題的,白起善攻,廉頗就是以守出名,誰也很難取勝。所以說趙國在國庫充足的情況下,只能抵擋住秦軍的進攻,要反攻或者取勝是不可能的,最後的結局肯定是秦找雙方退軍。上黨可能就是秦趙各一半了。
回覆列表
據說趙國相比秦國更想速戰速決,是國內形勢逼的,如果長時守下去,先崩潰的是趙國,此前趙國求助其他幾國均未得到有力支援,不得已換下廉頗,易守為功,遂覆軍。趙國先前早已輸於廟堂,其君比秦國相差何止千里,而自毀良將,內部不睦,豈有不敗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