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1
回覆列表
  • 1 # 南閣水哥

    答:回答這個問題 就要從印度的經濟情況來解讀。每個國家都能夠養活自己的國民,就看你如何去養育他們了。

    一、印度的宏觀經濟情況

    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2019年資料是27263.2億美元。年增長率4.5%這個資料在全世界排名第五,說明他已經是一個體積龐大的國家。這個毋庸置疑。畢竟人口總量在那邊擺著。但是人均是2104.20美元。從勞動力角度來說。青年失業率還是高,達到23%。外匯儲備4611億美元。黃金618噸。

    印度是全球“金磚四國”之一(其他為中國、俄羅斯和巴西)。 中印貿易始於1951年。但很長一段時間內貿易規模很小,發展緩慢。進入90年代以來,中印雙邊貿易發展較快,貿易額以平均每年超過30%的速度遞增。現在,印度已成為中國在南亞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

    但是問題在貿易上屬於逆差將近112.5億美金。這說明印度的經濟體靠外面對他輸入才能維持運作。根據2019年4月世界貿易組織釋出的《全球貿易資料與展望》報告顯示,2018年世界商品出口總額為19.475萬億美元,世界商品進口總額約為19.867萬億美元,貿易總額約為39.342萬億美元。

    其中,2018年印度貨物對外貿易總額約為8370億美元,出口額約為3260億美元,佔全球出口貿易額的1.7%,位居全球第19;而印度進口額約為5110億美元,均佔全球出口貿易額和進口貿易額的2.6%,位列全球第10。

    二、印度的農業基礎良好

    印度糧食產量不是特別高,人均糧食消費量低(僅為中國的一半左右),而且飢餓人口數量世界第一。印度的耕地面積竟然達到了驚人的160萬平方公里左右,也就是23億畝以上,是世界上耕地面積第二大的國家!這一點就是說明了他們先天的農耕條件是不錯的。具有大量可以進行耕種的土地。印度的國土面積中有一半以上都是耕地,約佔全球耕地總面積的8%左右。所以,從耕地面積上來看,不如說印度用世界上耕地面積總量的8%養活了全世界人口總量的18%以上。

    印度自然資源豐富。從地表結構看,便於農業利用的平原、低丘和海拔不高的臺地分佈廣泛;  

    從氣候看,全境屬熱帶、亞熱帶,大部地區熱量充足,降水較多;  

    從土壤看,肥沃的沖積土約佔全國耕地的一半,境內又有許多水量豐富的河流。但由於氣溫高、蒸發強、降水過於集中、有明顯的乾季及降水變率大等自然條件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三、印度的糧食革命養活了印度人

    印度農業也可以算是半個奇蹟。起碼他養活了印度人口。在印度剛獨立的時期是存在大量的饑荒時間。

    印度獨立之初,雖然尼赫魯政府也制定了農業現代化的四個目標:第一,增加農作物產量,以保證糧食供應和滿足工業化的需要;第二,減輕人口對土地的壓力,剩餘勞動力逐漸轉向第二、三產業部門;第三,增加農業就業機會,特別是為農村中的貧困階層創造提高收入機會;第四,減輕農村地區的收入不均問題。

    但是此後遇到了很多問題特別是大的氣候變化。1950年至1960年的10年間,印度的糧食生產的增長率僅為2.5%,無法滿足華人對糧食需求,不得不採取定量供應的措施,每人每天只有394.9克,最高至408克。又趕上1966至1967年連續兩年的乾旱歉收,印度陷入了獨立以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之中,糧食危機也已成為影響整個印度經濟的發展和民族生存的根本問題,社會的動盪和人民的不滿情緒也時有發生。

    於是印度開始了兩輪的農業革命

    1.英迪拉·甘地接任印度總理,在面對印度的糧食危機,她一改其父重工輕農的思想和政策措施,接受了農業專家和世界銀行的意見,確立了在印度實施農業的“綠色革命”的方針政策。如向世界各國大量引進高產糧種,大面積採取科學種田的措施,加強對農業水利灌溉系統的投資和建設,還在全印度設立各種名目的獎勵措施,全力支援農民用現代農業的新技術提高糧食產量和農作物的積極性。

    另外,英迪拉·甘地政府又投入大量的資金,建立農業科學研究和辦農業教育的工作,在全印度各邦普遍建立農業科技推廣站和農業學校,基本上每個邦都要建一所農業大學和農業科學研究的院所。

    在印度政府的努力下,經過全印度人民的辛勤勞作,印度農業的“綠色革命”取得了成功。1990年印度的糧食生產增至1.7億噸,基本上實現了糧食的自給自足,還有餘糧出口。

    2.進入90年代後,時任印度總理的曼莫漢·辛格Octavia地察覺到農業糧食及農產品生產下滑的趨勢,以及對印度經濟改革與發展潛在的巨大不可逆的危害性,及時地向全印度提出了“我們需要第二次農業的‘綠色革命’” 的號召。

    這次綠色革命是將印度從農業大國轉變成了農業強國的重要歷史時刻。

    1.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投資,刻不容緩。並從多個方面進行研究農業改革的措施與政策,使印度的農業生產(糧食、農產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和步伐。

    2.加強對農業灌溉系統的升級、改造和建設,使逐漸擺脫靠天吃飯的自然規律的約束。

    3.切實解決好農業現代化和提高現代農業科學之間的矛盾。

    4.農業信用體系和農業市場機制應得到進一步的改造和完善,農民應得到幫助和最高的回報率。

    5.農業與農業問題的研究體系須加強。農業與其他經濟領域發生的矛盾和農業本身存在的問題應及早進行研究,提出解決辦法,以便去掉僵化,打通瓶頸,使農業發展,農民受益。

    6.吸納農村廣大剩餘勞動力再就業,引導農民從事與農業相關的領域工作,從中得到技能和科學知識的提高與應得的回報,並對農民工實施最低工資法。

    7.更好地解決工業化程序中農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真正使印度農業的“綠色革命”取得成功,還自然一片綠色,給生命一片淨土藍天。

    8.切實重視、扶持與發展農畜產業和加工業。公佈實施針對農業工人的綜合保護法,進一步明確建立土地所有權制度,保護合法人的權益。

    另外,印度發展農業生產也採取一些重要的措施。

    1:水!水利工程,引水灌溉.

    2:土:鹽鹼化問題,採用滴灌.

    3、因地制宜.印度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在沙漠地區種棉花,恆河和印度河附近種水稻.

    4:技術,培養高科技人才. 推廣機械化生產

    就這樣讓印度走出了農業的困境走向了世界強國的道路上。

  • 2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印度人口眾多,到2019年底,其國內人口總數已經達到13.9億人,和中國只有一千多萬的差距,位居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人口大國)

    然而印度的領土面積只有298萬平方公里,只相當於中國領土面積的三分之一。但是,在這麼小的土地上,印度不僅養活了如此龐大的人口群體,而且還取代泰國,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國。那麼,印度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可耕種土地面積廣闊。

    印度的可耕種土地面積極為廣闊,中國雖然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面積,看上去比印度多出不少。但許多高寒、高原、高山地區,大量的沙漠戈壁山谷等,無法種植作物。實際上可利用的耕地面積只有1.282億公頃,人均僅有0.092公頃。

    而印度的地理位置卻得天獨厚,境內約40%的土地為熱帶平原。無論是中部的恆河流域,還是南部的沿海地帶,都是最適宜農作物生長的肥沃黑土地。

    印度境內沒有高山和高原,幾乎所有土地都適合耕種。就連西部的塔爾沙漠,印度也將其改造成了農場。

    目前,整個印度的可耕種土地面積已經達到1.6億公頃,人均耕地0.123公頃,是中國的1.337倍。有這些優質富足的可耕種土地面積做保證,13.9億印度人的吃飯,當然就不成問題了。

    (正在耕種的印度農民)

    二、適宜作物生長的氣候。

    中國大部分北方地區,氣溫較低,降雨不足,一年中僅有單季收成。而印度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幾乎沒有霜凍期,農作物全年都能生長。夏天溫度,最高可以逼近50攝氏度。雖然印度人為此苦不堪言,但不得不說,這種高溫氣候,非常適宜農作物快速生長。

    印度的作物可以一年兩熟,甚至一年三熟,這樣可以把土地的生產潛力,挖掘到極致。優質的土地,搭配適宜的氣候,再加上充足的光照和溫度,糧食的總產量自然就非常高了。

    三、豐富的灌溉資源。

    印度位於南亞大陸的核心,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到印度洋。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南麓和德干高原的恆河,全長2700公里,幾乎流經印度整個農產區,可灌溉農產區面積達到106萬平方公里。境內還有布拉馬普特河河、戈達瓦里河、克里希納等十餘條河道。

    再加上印度的降雨十分豐富,全年平均降雨總量可達39300億立方米,全國各地區年均降雨量在11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水和眾多的河流,為印度的農業生產提供了灌溉的保證。

    (推廣綠色革命)

    四、綠色革命的技術推廣。

    1966年前後,印度東部也曾經發生過旱災,傳統農業生產大幅度減產,糧食危機加重,整個國家靠進口糧食度日。

    從那時起,印度政府便開始推行綠色革命,利用水肥農藥綜合技術,發展現代農業。

    如今50多年過去了,印度的綠色革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高產品種面積佔到79%以上。水稻產量每公頃已達到2915公斤,小麥產量每公頃達到2770公斤,玉米、甘蔗、菸葉、花生等農作物也得到了推廣種植。

    五、節儉和素食傳統。

    除了以上的原因外,印度節儉和素食的優良傳統,也使他們對物質的消耗浪費極少。由於生活水平不高,印度人非常節儉,在家都不用餐具,手抓飯是他們的日常食物。他們會小心翼翼將每一顆飯粒送入口中,不會存在吃不完倒掉的浪費行為。印度人家庭聚餐也從不會超量,一般每個人吃到八分飽剛剛好。

    印度人以吃素為主。在北方城市印多爾,完全吃素者,更是高達49%。這和印度教的種姓制度有關。他們認為,在教義中,吃素是潔淨的象徵。約有三分之一的高種姓印度人,是純素食主義者,這些人收入和消費都比較高。

    正是依靠廣闊的土地資源,以及優越的自然條件,再加上政府在農業技術上的改良和推廣,才使得印度今天的農業生產取得較大的成績,不僅養活了13.9億人口,還能有大量剩餘糧食出口賺取外匯。

    不過總體來說,印度人的生活仍然相對貧窮,全國近73%的人口靠農業為生。而且印度政府並沒有打算限制人口增長。相信在不久之後,印度將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國。同時,經濟結構和發展的不配套,又會使印度的人口壓力越來越大。

    所以,如何做好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找出適合於印度自身特點的發展道路,才是擺在印度面前的首要問題,而不能僅僅滿足於13億人吃飯問題的解決。

    (參考資料:《印度農業和農村的發展現狀及問題》)

  • 3 # 孤客生

    作為現如今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的人口已經超過了十三億,對於這個人口數字,很多人其實是比較驚奇的。

    驚奇的點主要在於印度的人口以及其面積的對比。

    說實話,印度的面積還真不算太大,總面積只有298萬平方公里,論面積,遠遠比不上有著963萬平方公里的我們、1709萬平方公里的俄羅斯、998萬平方公里的加拿大、937萬平方公里的美國、852萬平方公里的巴西、774萬平方公里的澳洲。

    但是其人口偏偏就只比我們少了一億,比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巴西、澳洲等國家多了數倍或者數十倍。

    人口之密集,跟他們的國土面積形成了巨大反差。

    這點,就是人們對印度人口產生驚奇的原因。

    印度能支撐那麼多人口的原因

    而在驚喜的同時,很多人也產生了不小的疑惑,那就是想不明白印度那298萬平方公里的面積是怎麼養活他們十三億人口的?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並不複雜。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印度的可耕種面積不小。

    雖然說印度只有298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但是他們的可耕種面積可一點都不比其他國家差。

    根據統計表明,世界上可耕種面積最多的國家是美國,有大概170多萬平方公里的可耕種面積。

    第二多的國家是印度,有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可耕種面積。

    至於第三、第四、第五,才是我們和俄羅斯、歐盟。

    這龐大的可耕種面積,就是他們能養活那麼多人口的主要秘籍。

    他們國家不像美國或者澳洲等國家那樣有著那麼多的高原、沙漠、草原佔據著他們的國土資源,其將近一半左右的土地都可以直接用來耕種農作物的。

    因此,在有著足夠可耕種土地的支撐下,他們這才能得以憑藉自己國內耕種的糧食養活了他們那十三多億的人口。

    吃不飽也出口

    而印度的人口雖多,但是他們的工業、經濟卻不太發達,總GDP只有2萬多億美元,連面積只有37萬平方公里的日本都比不上。

    這種條件下的他們,很難擁有足夠的產業來釋放他們那龐大的人口、供他們的民眾們養生餬口了,平時為了生存下去,大多數印度人只能如同工業時代之前的狀況一樣靠務農為生。

    因為種地的人多、沒有把他們那龐大的可耕地面積空閒下來,所以他們的糧食產量也還可以,除了能自己吃之外,還能出口一部分到國外賺外匯。

    當然,這也並不是說印度的糧食完全足夠他們自己人吃了。

    實際上,印度還是有不小一部分人仍處在溫飽線以下。

    而印度之所以會在一部分民眾還沒吃飽的情況下就把糧食出口到國外,原因很簡單,主要就是那部分溫飽線以下的民眾們沒有實力消費這些糧食。

    那些人大多數是純粹的農民,沒有其餘養生餬口的工作。

    他們唯一能賺錢的途徑就是把自己種植的糧食賣出去,為了拿糧食換錢購買其他的物品,只能把不太夠自己吃的東西賣了出去,導致他們自己出現了飢困狀態。

    至於那些被他們賣出去的糧食因為他們國內另一部分不需要依靠農業生存的人無法全部消化,則被出口到了國外。

    這點其實很像一些國家古代的農民,明明都吃不飽飯,還要把糧食拿出去賣錢,純粹是無奈之舉。

  • 4 # 河北劉掌櫃

    第一,地理條件優越。其中位於東部的印度恆河平原面積十分大,而且東西平分秋色,印度河是一條母親河,時刻滋養著印度的每一個人。山地平原也不算很高,而且也有很多,所以,無論是在平原,山地,高原,都是具備人類居住生存的條件,這種地形上的優勢,不僅讓交通方便,而且使人口往來頻繁,真是為印度特意準備的環境啊,在印度一年四季都是風光,這確實是一個旅遊的好地方。

    第二,自然條件優越:印度在南亞核心地方,且有喜馬拉雅山在附近,一直深入印度洋,印度常年有雨水補給,而且印度河流多,下雨多,灌溉充足,光照充足,所以糧食產量高,不用擔心調水的事,也不用擔心觀賞風景的事啦,而且小編也為其驚歎啊,怪不得印度不控制人口,原來吃的是夠啊,因為印度不僅農作物品類多而且產量非常可觀,要養活13多億人口對於印度來說壓力並不是很大。

    第三,糧食不會斷。印度的耕地面積很多,雖說國土面積小,但是其在氣候的幫助下,能夠在糧食產量方面卻是數一數二的,而印度處熱帶,亞熱帶地區,光熱充足,平原面積廣大,像恆河平原,而且恆河衝擊三角洲,這些都是印度最為著名的糧倉,糧食可養活13億多的人口是完全不成問題的,人家的地理環境為他們的人口做了充足的準備,所以國家沒有控制生育的政策到也不為奇怪。不過小編認為,印度沒有搞計劃生育,印度的人口依然在快速的增長,人口的無限增加在未來可能會成為印度沉重的國家負擔,糧食危機總有一天會出現。

  • 5 # 還是那個趙傑

    肯定是能吃飽穿暖才會有這麼多人口。至於有13億人口,也是印度沒有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未來人口會繼續增長,超過中國。為啥能解決問題,這裡分析以下幾點。

    第一,印度的可耕地面積約為中國的兩倍,亞洲最大。大量的土地集中在恆河平原地帶。這也是印度人居住最集中的地方,地處亞熱帶,雨水充沛河流眾多。植被豐富。所以在糧食的產量和魚和肉的產量上足夠解決印度人的溫飽問題。

    第二,印度在60年代末發起了綠色革命就是針對產糧問題的提高才實行的。20年的革新和投入,是其水利灌溉的面積增加了幾十倍,農業機械也普及了越為百分之三十的耕地面積。化肥農藥也基本實現了全覆蓋,雖然老舊的人畜耕種依然佔大部分。但是一個農業大國能實現糧食盈餘並能出口,就可以看出印度人是不缺吃穿的。

    第三,印度在奶牛的養殖和魚的超出上尤其巨大。所以印度有足夠的信心,對於單個家庭而言能不愁吃穿多生孩子也無妨。

    所以印度有足夠的糧食以及肉蛋奶的自給自足,養活13億人就不顯得奇怪了。

  • 6 # 錦繡中源

    印度是人口大國,其人口總量已經超過13億,未來幾年就有望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養活那麼多人口,自然靠的是農業,民以食為天嘛!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而印度不到300萬平方公里,兩華人口又差不多,因此肯定會有不少人疑惑,印度能夠養活那麼多人口嗎?

    其實,印度也是一個農業大國,雖然它的陸地面積不到中國的1/3,但耕地面積比我們國家還大。中國陸地面積雖然大,但西北大部分地區是隔壁沙漠,而青藏高原海拔高,都不適宜耕種。從耕地面積來看,目前印度的耕地面積高達156.46萬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一,而中國耕地面積為119萬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四。

    印度耕地面積那麼多,自然也是世界糧食生產大國。資料顯示,2017年印度的糧食產量約為3.136億噸,僅次於中國(6.179億噸)和美國(4.4億噸),位居世界第三。在糧食產量方面,印度雖然遠不及中國,但印度經濟發展水平低,大部分人自然是省吃儉用的,這些糧食是勉強可以解決溫飽問題的,而我們國家很快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釀酒產業、食品加工產業等發達,因此糧食用量更大。

  • 7 # 792突擊步槍

    印度的土地面積比中國小,但是可耕地卻比中國多,氣候宜人,適合糧食作物多茬生長,印度泰國越南都是稻米出口的大國

  • 8 # 大志遠思想空間

    印度資源豐富,尤其是糧食產業位於世界前列。印度的耕地面積是世界第一,比中國能多出1/4~1/3,而且他們的土地肥沃,都在亞熱帶,基本上都能達到一年三熟。

    印度比華人口少一點,13億多,中國14億。中國糧食由於精耕細作,產量世界第一,印度產量也不少。印度養活13億人口沒問題,而且還能夠糧食出口,所以印度是農業大國。

  • 9 # 洪鐘財經

    養活和吃飽是兩個概念,吃飽和吃好又是兩個概念。我們現在只能說印度是養活了13億人口。但這13億人口吃得飽、吃得好嗎?

    根據國際食品政策研究所釋出的2016年全球飢餓數,印度這個亞洲第三大經濟體是非常“飢餓”的。在參與統計的118個國家中,印度飢餓指數排名第97位,比中國、越南、印尼等國家差了很多。

    據統計,印度5歲以下的兒童中有15%的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加上成年人,印度全國13億人口中有接近2億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

    以上資料就說明印度還是“非常飢餓”的。

    印度的耕地面積排名全球第一第二的樣子。它的國土面積中有50%是用於種植農業的。相比之下中國的耕地面積佔國土面積的總量不到15%。

    但是中國的糧食產量卻遠遠高於印度。2018年的資料,中國糧食總產量超過6億噸,按全球糧食總產量的比重超過1/5,排名全球第一。比之下印度的糧食產量約只有中國的一半,在三噸左右。

    想一下,印度的人口只比中國少1億,但是糧食卻少了一半。印度人能不飢餓嗎?所以印度全華人口中有15%左右營養不良的狀態。但在中國,因為糧食攝入量不足導致營養不良的,佔比應該是非常低,不超過1%吧。

    中國之所以在耕地面積不如印度的情況下,糧食產量卻能反超。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種植技術高於印度。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對農業科研十分重視,培養出了像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水稻、玉米、小麥、高粱農作物都十分高產,使得中國的糧食總量高居全球第一。

    糧食不足的情況下,印度是怎麼養活這13億人的呢?

    主要就是少吃肉。

    飼養牛、豬、羊是需要大量的飼料的。本來就糧食不足,餘糧去生產飼料餵養這些牲畜呢?還有就是宗教因素,印度人信仰印度教很多人以食素為主,甚至一輩子吃素不吃肉。

    所以我的結論是,印度固然養活了這13億人口,但他們吃的並不好。吃得並不好,所以體質體能就不好。作為全球第二大人口大國,在國際重大體育賽事上,很少看到來自印度的冠軍。

  • 10 # 柳暗花明9093

    印度平原地區佔總面積百分之六十左右,所以種糧面積比中國少不了多少,提問者要知道人只能吃糧食,泥土是不能吃的。

  • 11 # 財經宋建文

    印度是全球人口僅次於中國的國家,至2018年,中國人口為13.95億,印度人口13.53億,已經非常接近,中國人口比例度高出3.1%,未來印度人口超越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人口國應該是大機率事件。

    中國2018年GDP為13.46萬億美元,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印度2018年GDP為2.67萬億美元,排在全球第7。從經濟總量上來說,印度與中國差距尚大,僅為中國的20%。不過中國和印度,都是發展中國家,本身地處亞洲,面臨著直接的競爭關係。

    那麼印度13億多的人口,靠什麼養活呢?

    能不能養活這麼多人,主要還是看糧食吧。印度本身就是農業大國,雖然中國的領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印度的領土面積僅為298萬平方公里。但由於地理結構分佈不同,印度的大耕地面積反而比中國還要大。目前全球耕地面積美國排第一,印度排第二,中國只能排到第三。

    所以實際上印度本身並不缺耕地,由於印度本知自動化程度也不高,糧食生產效率也不高,但依然使得印度成為全球第三大糧食生產國,並且印度還在最近幾年,取代了泰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年出口量一般在1100萬噸到1200萬噸之間。

    也就是說,印度的大米除了養活印度人之外,還能進行大量的出口。

    但這並不等於說印度的糧食真的就很充足,印度這些年經濟發展很快,但產業結構並不完善,工業化設施落後,依然是一個農業主導的國家,而沒有機械的助力,生產效率比較低,雖然印度的耕地面積比中國還大,但糧食的總產量只有中國的一半左右。

    再加上印度貧富分化嚴重,以及很多印度人的信仰決定一天只吃兩餐,本身糧食消耗降低,這使得印度雖然一方面在大量出口大米,另一方面還有很多人營養不良。

  • 12 # 野馬和尚

    這話題有點搞笑吧,“印度靠什麼養活13億人口?”當然是糧食之類的食物啦。印度是全球第二大人口國,耕地面積佔比國土面積的49%,是全球第二大耕地大國。有人就會有勞動耕作,有耕作就有糧食,自給自足也好,可供出口也好,餓不死就是養活了。這是從農業角度而言的。

    三十年前的中國,全世界應當也有許多人在問——中國是靠什麼養活13億多人口的?如今的中國已變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從一個農業國轉變成工業國,當前正朝向科技創新國度挺進……。

    回顧中國走過的七十年,一個獨立的中國,是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改革開放,一步步走向農業自給自足,工業興旺建立起全球最完備的工業製造鏈體系,在開放改革的國策下,百業興盛,全民共同富裕奔小康。現在的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達30%,也是全球消費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一個雙11購物節,24小時可成交2684億元,這就是當前的中國,更是三十年前全世界大多數人都可能想不到的中國!

    印度當前雖然經濟發展質量與其人口數量存在不匹配,但我們不懷疑印度這個曾經的文明古國,在印度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格局下,同樣會走上富裕的國民生活之路。

  • 13 # 骨頭無畏牛刀

    印度有一半的可耕地處在熱帶,另一半在亞熱帶,除了西部有條山脈,其餘區域基本是平原。印度是靠廣袤的耕地,充沛的降雨,最好的自然條件和較低水平的需求養活了13億人。如果中國有那麼多可耕地和自然條件,中國可以養活全世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理財,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