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沐風臥竹
-
2 # 我的眼光看世界
教育孩子我感覺我很失敗!
我家是獨生子女,就一個兒子。
老婆平時管的不多,就是一些生活方面的(寶啊,你想吃啥?寶啊,你喜歡穿啥?),學習方面可以說基本沒管過(寶啊,別玩了,還看書了!)
孩子的學習,我管的比較多,方方面面(學習,生活,運動,心理等),初中的學習我還能輔導,但我發現孩子有個毛病一直存在,就是學習被動,甚至假努力,導致學習成績一直在居中位置徘徊,初一還好,到了初二,沾上了網遊,成績直線下滑,偷偷上網咖,被窩逮到過,我甚至打電話舉報過網咖允許未成年人進入,手機也被我摔了好幾個,保證書也寫了,但這一切都是徒勞。
我也反覆給他做思想工作,講學習的重要性,帶他去打羽毛球,乒乓球,給他買滑板,輪滑,想透過運動轉移他的注意力,給他買各種心裡類的書籍,沒用,一切都堆在角落落滿了灰。
今年初三了,春節又趕上了新冠狀病毒,在家一個月了,看他在家乾的什麼,被動的看了一會兒書,被動的寫了老師安排的作業,天天手機網遊。
初三還剩三個月左右,看他現在的成績,看他的學習態度,我徹底絕望了,他已經無可救藥了,我心裡慢慢的放棄了。
我已經將近一年沒搭理他了,他也不小了,還這麼不懂事,我擔心的是如果上不了高中,他怎麼辦?上職高?那學習氛圍,簡直是浪費時間,浪費青春,打工?這麼小,能幹啥?
愁啊!
-
3 # 藍天碧空草原
基本沒有失望!35歲離異,獨自帶兩個女兒再嫁,最初的願望就是讓女兒超越我,做獨立的女人,不受男人欺負,不依賴男人。她們都很成器,本科畢業,自力更生成家立業,不要婆家一分錢彩禮,不要三金,不要酒席。現如今,都是二寶媽媽了。也就是說我兩個女兒變成八個人了!當然她們知道媽媽不易,結婚生子沒有要我一分錢補貼,一切都是自己安排妥妥貼貼!
-
4 # 浮塵微草
你教育的孩子最後是你想要的樣子了嗎——題主的這個問題背後隱含的教育理念是:父母應該將孩子培養成符合自己要求、目標的某一定式的樣子。這種教育理念很難實現,也不科學。
確實,現實中不少父母,理所當然地認為,大眾人養育孩子,栽培孩子,孩子就應該聽父母的話,活成讓父母滿意的樣子,將來考上理想的名牌大學,為父母爭光,也有了光明的前途!這樣的父母是不能容忍孩子偏離了父母的預期的!殊不知,這樣的心理預設,本身就大錯特錯的!
孩子是有生命的活生生的個體,有其自身的成長規律。父母不能把孩子當作一個機器人,讓孩子的行為舉止、事事樣樣符合自己的要求標準,按自己既定的軌跡讓孩子中規中矩地成長。比如上興趣班選什麼專業,孩子下學後先做哪門功課的作業,穿什麼顏色、式樣的衣服,上大學報考什麼樣專業,等等等等,都由父母決定的話,這樣的孩子將來一定難以自立自強。不能自立自強的孩子,只能在言談舉止等表面的形式上符合父母的標準模式,而極難實現父母給制定的最終目標——比如理想的大學,或在某一興趣方面出人頭地。終極目標不能實現,父母們想想,符合自己的要求標準的中規中矩的言談舉止,又有什麼意義呢?
孩子既是生命體,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情感,必然產生叛逆的思想。而按自己模式來培養孩子的理念,勢必導致父母與孩子的矛盾對立、加劇。一方面,父母的高壓政策會特別傷害內向型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則會讓外向型的孩子產生離家出走的危險行為。更重要的是,對孩子性格的影響——要麼循規蹈矩、畏首畏尾、懦弱卑怯,不敢越雷池一步;要麼暴戾殘忍、自私冷漠、無親無義,最終走上違法犯罪之路。
父母培養孩子只能按孩子的個性特徵因材施教,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培養孩子必須順勢而為,尊重客觀規律,接納孩子的個性特徵,因勢利導,讓之正確健康地發展;而不是強硬地手拿大刀闊斧,對孩子的稜稜角角肆意砍削,正如龔自珍在《病梅館記》中所言:“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否則,“江浙之梅皆病”。“縱之順之……解其棕縛”才是培育人才之道。為人之父母,一定要想清楚:我們的任務是讓孩子自己去實現他的夢想呢,還是為了自己的虛榮心,為了彌補遺憾,讓孩子圓自己當年沒有實現的夢呢?
總之,孩子不是滿足父母虛榮心的奴隸,身為父母,必須放下自己的“私心”。孩子就是一塊璞玉,身為父母,只能接納其質地,遵循其規模,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支雕琢、切磋,細心地觀察,耐心地陪伴,正確地引導,讓孩子長成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而不是父母想要的樣子。
-
5 # 鄭萍萍141319
是的,我的孩子親如姐妹,是交心❤教育!好多事都是換位思考!不會打罵式教育!孩子打心裡接受你信任你了!才會放開自己聽從你!
-
6 # 淅爸育兒記
實際上,在此前我根本就沒思考過我想要的孩子應該是怎麼樣的,漫無目的的養育著自己的孩子。
直到對這個問題有所覺知並且做出自我調整的時候,才真正體會並且做到教育孩子這一件事情。
對於孩子的未來如何,會長成怎麼樣的一個人,父母和家庭是第一引導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正如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的良好教育是建立在家庭教育基礎上的。”這就是說,家庭教育佔據非常重要的主體地位。
但每一個孩子長大成人都需要四種教育營養:首先是家庭教育;之後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
而前三者的教育目標,始終為著最後的孩子“自我教育”做準備。
所謂“人中龍鳳”,都是發現了自我,透過自我奮鬥獲得成功的人。每個人與生俱來最大的權利就是探索屬於自己的人生。人生就是一場自我發現之旅,越早找到自我價值的人離成功越近。
01 家庭教育:培養孩子“自我教育”的基石每個家長心中都有一個理想孩子,一個完美的孩子---即父母想要的孩子,區別在於父母是否對此有所覺知,包括兩個方面:
1. 自己到底想要怎麼樣的一個孩子
多數父母生育的時候,是沒有考慮過為什麼生孩子的,或者是因為懷上了就生,或許是因為完成任務,或許是人有我有,或許是為了傳宗接代...彷彿生孩子就像小雞下蛋似的,是一件很理所當然的事情。
這就導致了在孩子出生後,一些父母對“想要一個怎麼樣的孩子”這個問題沒有覺知,漫無目的地養育著孩子,直到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才覺得孩子的某一個品質很重要,例如聽話。
2. 自己想要的孩子現實嗎?
這是第二個方面,另外一部分家長是對此有所覺知的,他們在孩子出生前就規劃好了一切,從胎教到早教,從學位到房子...總而言之,孩子的成長軌跡已經完全被父母定好了。當然這沒有什麼問題,有規劃是一件大好的事情。
問題在於實踐的時候,是否根據現實情況來調整,以及規劃是否能夠做到,這裡又劃分為三類:
a、一成不變的“我一定要”型別
這種型別的父母,誤區在於只是從“我一定要”出發,完全忽略了自身狀況,好像規劃好了就一定可以做到,即完全脫離了現實自我的情況。
例如某位家長經濟條件一般,但是給孩子規劃好的是上某名校,為了上這個學校,家長不惜舉著遠超自己能力的債務,去追求計劃的完美實施;b、忽略現實孩子的“我想要”
這型別父母,誤區在於“我想要”出發,完全忽略了孩子成長的其他因素,他們不會理會孩子的感受,彷彿程式設計一般,只要把程式碼寫好了,孩子就會如機器般完美地執行,即完全脫離了現實孩子的狀況。
例如某位家長給孩子規劃的人生是上清北的某熱門專業,但是他們完全沒有培養過孩子對此專業的興趣,只是強硬地要求孩子做到;c、接受現實孩子和現實自我,以理想孩子為目標不斷前行的
這型別家長,他們接受了現實自我的缺陷,也接受現實孩子的優缺點,他們同樣有所規劃,但總是根據實際情況來不斷調整教育孩子的方法。
例如某位家長想著把孩子培養成數學家,為此不斷培養孩子的興趣,孩子也愛上了數學,可是天賦使然,孩子並不可能在數學上有多大的成就。但他們發現孩子在籃球上非常有天賦,孩子的骨齡測試顯示他能長到180,而且在練習中展現出超過其他同齡孩子的身體素質和技術能力,孩子同時也樂此不疲。為此,父母因勢利導地培養孩子的籃球技能。唯有第二類目的C型別,所培養出來的孩子,是具有“自我”的孩子。
02 學校教育:培養孩子“自我教育”的技能學校教育是每一個孩子必須要經歷的第二個被教育階段,。
1、學校被稱之為家庭教育的檢驗場所,也是孩子“自我”的體現場所。
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學校中,因性格不同、態度不同,所展露出在人際交往、學業學習上的不同狀態。而這些狀態的模板,就是孩子此前在家庭中接受的教育的投射。
一個在幼兒園就埋怨老師佈置的作業是麻煩的、是給家長做的家庭,所培養出的必然也是對學業充滿怨念的孩子;
一個家庭成員整日在爭吵過程中的家庭,所培養出的孩子也必然是習慣與與人爭吵的;
同樣,一個和諧、穩定、健康並給孩子展示出愛以及如何愛他人、愛事業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也必然是對他人友善、對學習充滿熱情的。
2、學校培養孩子“自我教育”的技能
社會、知識在不斷地更新迭代,孩子透過學校教育獲得了這些被迭代的知識,唯有掌握了這些知識併為我所用的孩子,他們在下一個階段“社會教育”中,才能得以成長。
我們在家庭教育中教會了孩子如何與他人交際以及面對生活的態度,但始終我們缺乏專業知識的教育技能,這份職責由學校給予補充。
學校教育,教會了孩子如何適應集體生活、獲取生活的基本技能,最終投放到社會教育中去進行驗證。
如果說家庭教育給了孩子“自我”,那麼學校教育,就是讓孩子獲得“完善自我”的能力。
03 社會教育:驗證孩子“自我”社會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驗證場所,也是孩子驗證自我的場所。
同樣的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在同一職業、同一社會環境中會展露出不同的自我,有人懶惰、有人埋怨、有人奮進...
但無一例外,他們都只是在社會實踐中,把自我展露出來,把之前所學所得的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
一個學業成就極高的孩子,可能在事業上領先他人,但在人際交往上由於性格使然,總是與周圍的人事物格格不入;
一個人際交往極具天賦,充滿感染力的人,可能因為學業成就的限制,讓職業人生受限;
還有一種極端的情況,有一類孩子在學業、事業、人際交往中都非常均衡,也是讓人羨慕的,但他並不能體會到這些對“自我”有何作用,他所取得的這一些令人羨慕的成就,完全是為了讓他人快樂,而從沒有感覺到“自我”的存在。
猶如被高階模具蓋出來的、巧奪天工的工具,它的存在只為了滿足他人的慾望,至於它自己完全是沒有思想的。
04 自我教育: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懂得自我教育的人,他們是成功的人,最起碼他們的家庭教育是十分成功的。
古語有云:“吾日三省吾身”,這就是自我教育的一種狀態,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最大權利就是探索屬於自己的人生。
懂得自我教育的人,他們總是能接受現實自我,明白並正面自己的缺陷,併為之不斷改進。
同樣的,在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種類的孩子:
一類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責怪他人、責怪自己、逃避問題、自暴自棄、隨波逐流,總而言之他們並不能發現問題所在,或者發現了問題所在但是絲毫沒有改變的動力。
另一類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呈現興奮的狀態,從每一個挫折中找到自我的不足,並且為之努力奮鬥改變現狀。
這兩類孩子,同樣是其家庭教育方式和理念的投射。
05 我的孩子,是我想要的孩子嗎?回到了問題的本身,我教育的孩子,是我想要的孩子嗎?
其實這並不重要,這也就是為什麼一開始我說在覺知之後,我才懂得何謂教育、懂得如何做到教育。
一個事實是,無論我想要的孩子是怎麼樣的,他又能否根據我的教育而成長為我想要的模樣,他始終是我的孩子,作為父母我會一直深愛著他。
另一個層面,既然教育的最後目標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實現“自我教育”,那麼我需要做的就是輔助他,幫助他找到自我,併成為他自己。
作為父母,我能傳遞給他們的,就是積極面對生活,積極面對真實自我,併為完善自我而不斷努力的人生觀。
-
7 # 84大叔闖北京
說到教育孩子我覺得這一點自己做的不夠,做父母的都想讓自個孩子方方面面都做好,可總相反。還是靠孩子自個的平時習慣養成!
-
8 # 夜色闌珊029
很多時候,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潛移墨化印在孩子的腦海裡,影響孩子未來的路上的關鍵選擇,最終影響到他們的命運,事實上再好的名校,都比不上父母對孩子言傳身教。
回覆列表
我現在發現自己教育的孩子並不是我當初想要的樣子,這也應該是很多父母面對的現實問題。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在不斷地給孩子找一個標準,我們不斷地鞭策孩子按標準來發展,但是過程中我們發現孩子的發展在慢慢偏離我們設定的航道,導致我們的標準不得不慢慢在改變,最終孩子發展的樣子跟我們設定的標準大相徑庭。
比如:在孩子上學前,我希望孩子出類拔萃,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但經過那麼多年以後,我的孩子並沒有名列前茅,而我也從當初的失望憤怒變得平和和接受現實,從而放低了自己對他的期望值,我希望他能努力學習,取得自己的最好成績。當我的標準放低以後,孩子和我都輕鬆了,而孩子的成績也一直保持在班級前10,沒有與我最初的期望落差太大。
再比如:我以前希望自己的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給她報了很多的補習班,孩子被折磨得筋疲力盡,孩子厭煩不已,而且樣樣都沒學好。於是,我和孩子選擇放棄了棋和畫,專攻書和琴。現在孩子的書讀得很多,語文成績非常優秀,琵琶也彈得很好,在省的少兒樂器演奏比賽中獲得了金獎。
最後我認為,家長的期望值要與孩子的能力相匹配,這樣才是最適合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