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原本一回事

    當年康熙打贏沙俄之後,考慮的並不是那一小塊土地。

    考慮最多的就是蒙古了,那時還沒有完全收服蒙古,而沙俄對蒙古虎視眈眈,為蒙古叛軍提供武器等援助。

    康熙以東北的一塊土地,換來的是沙俄停止對蒙古的援助,或者說換來的是整個蒙古。

  • 2 # 寧夏晨星

    有可能。朱元璋是一個小農意識很強的人,天生缺乏自信,決定了他缺乏長期戰略,這從其後代的歷屆皇帝看得更明顯。而康熙雖也有專制統治者的不足,但在戰略和胸懷上要比朱要好一點。

  • 3 # 葉飄刀

    朱元璋不會打,會白送土地

    朱元璋認為,元朝滅亡的一大原因就是土地太大管不過來。

    所以比如朱元璋繼承的元朝統治的濟州島,直接就一揮手,送給北韓了,認為拿來沒用。

    康熙和俄羅斯的雅克薩之戰,對於朱元璋來說,太遠了,已經遠遠脫離了明朝中央。而且當時不像現在,有明確的國境線,哪裡到哪裡是哪國的領土,是沒有明確的實際國境線的。

    朱元璋認不認為那是大明的土地都兩說,遇見朱元璋,朱元璋可能不會打,白送。

  • 4 # 你要吐槽

    不會,投降妥協從來不是朱元璋的性格。

    明朝初年,朱元璋和朱棣父子對逃到草原的蒙元勢力,擺出痛打落水狗的姿態,下手狠毒,毫不留情,像徐達、常遇春、傅友德這類經過殘酷戰爭檢驗過的猛將們,都越過長城,主動到草原上追殺逃敵。1388年,朱元璋派後起之秀藍玉在捕魚兒海附近,徹底把元朝滅亡。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子孫從此變成草原的傀儡。成吉思汗的驕傲自然史沒有了傳人,而被終結。

    你看看,對於外族戰爭,朱元璋從來都是不死不休的。

    並且朱元璋是漢人,又得國即正,國家民族高度統一。而康熙是滿人,入關才幾十年,內部政局不穩且民間時有”反清復明“起義,他是不敢把精力過多放到北邊的,畢竟攘內才是他執政的最大痛點。

  • 5 # 貪吃的駱駝

    毛爺爺說過,古代善於打仗的人,第一是李世民,第二就是朱元璋,所以朱元璋的指揮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打仗並不是誰有本事,就一定能打的贏,尤其是區域戰爭。我這裡舉一個例子,僅供您參考。朱元璋曾兩次西征哈密,但是結果卻並不盡如人意。

    意外橫生的西征

    哈密在漢代被稱為“伊吾廬”,唐代叫“西伊州”,南宋起它被實際佔領的蒙古人稱為“哈密力”,名字其實並不重要,但是每個朝代都能給它一個專屬名字,就能看出它的重要了。它重要在哪裡呢?一個字,地理位置。它在歷史上有“西域襟喉,嘉關鎖鑰”之稱,它是連線中原和西域的重要樞紐,是商賈必經、兵家必爭之地。

    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當了家長,就要為億兆百姓的安危和生計考慮,哈密如此重要的地方,他自然也是極為看重。掌控了哈密,西域諸國(那時的國不是國家)就可以和中原進行貿易,有人會問中原物產豐富,為啥非得和西域進行貿易呢?因為物產豐富不代表啥也不缺,比如玉石,比如馬匹。玉石你可以不用(奢侈品怎麼會沒有市場),但是馬匹一直是中原的軟肋,漢武帝當年在西域大動干戈,一個原因就是為了良馬。而朱元璋想要繼續元朝的蒙古騎兵周旋,也離不開馬匹。(他曾在南京推行富戶養馬的馬政)

    軍事上哈密的戰略意義更是不一般。哈密不光連線東西,還連線南北,此時北面的蒙元還龍精虎猛,未來的北京也還是元大都,元朝要想和西域諸部暗通曲款,就必須要把哈密這層簾子掀開。駱駝曰:對於敵人想要的,我們一定不能讓他如願,朱元璋比駱駝強一萬倍,但對於敵人的策略應該都是一樣的,這點從他後代的歷史記載中也可管窺一斑。“(哈密衛)統領諸番, 為西陲遮蔽”,“弭西戎東窺之心, 斷北虜南通之臂”,“北拒蒙古 , 南捍諸番 ,俾不得相會 ”。

    在軍事、經濟上如此重要的地方,由不得朱元璋不重視。所以當朱元璋收復了江南後,就把目光死死釘在了西北,洪武十三年,在西涼練兵的大都督府僉事濮英,接到了朱元璋的命令後出兵西征,一路砍瓜切菜的打到了哈密城下,哈密國國王兀納忽裡一看大明的兵將不比自己國家的總人口少,腿一軟就直接跪地唱征服了。而朱元璋並未再讓濮英深入西域,而是征服了兀納忽裡後就打道回府了。

    為啥濮英沒再西進呢?因為這時候大明內部發生了一些小插曲,胡維庸案爆發,朱元璋準備廢除宰相之職,很多內政都要疏離,而且自己的老對手蒙元還在北邊虎視眈眈,這時候西域通道已經開啟,見好就收才是明智之舉。在隨後的十年中,朱元璋一邊繼續和蒙元繼續周旋,一邊大刀闊斧地推行新政,順帶收復了雲南,還抽空把明代四大案之一的“郭桓案”給辦了。兀納忽裡在洪武二十三年派使者進貢,一看朱元璋正忙得熱火朝天,他也開始蠢蠢欲動。

    他在哈密殺了西域各小國的使者,搶了他們將要和中原貿易的貢物(那時候都是以進貢為名,行貿易之實),截斷了中西的交通。訊息很快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裡,此時朱元璋剛殺了李善長和唐勝宗及家人(朱元璋應該對禍不及家人並不認可),感覺自己如果老是殺自己人可能會把一身的功夫荒廢了,於是派人二徵哈密。

    派的誰呢?派的是朱元璋的老鄉宋晟,這是歷史上一位非著名猛人(和常遇春、徐達比),歷史上他坐鎮涼州四十年(洪武年間是所有猛人的本命年,活下來不易),《史記》上稱他“威著西鄙”,死後封西寧侯,後被追封寧國公。宋晟得到命令後,一路急行軍直撲哈密,兀納忽裡一如既往的慫,他顧不上被攻破的哈密城和被殺的王子、大臣,“攜眷”而逃。後來朱元璋竟然沒殺他,而是讓他繼續替大明看守哈密,不知道是不是看上了他高貴的品格。

    朱元璋每次打個差不多就撤,不再西進了,是因為西域對他沒有吸引力嗎?駱駝認為這是不可能的,男人都有徵服欲,何況他是大明的一哥,駱駝相信要是壽命允許,各方面條件適合,他能打遍整個地球,在他有生之年沒有收復西域只能是條件不適合。因為此時大明最大的敵人蒙元還在北邊愉快的玩耍,而他為了不給子孫後代留下“荊棘”,正用沾滿鮮血的雙手為他們梳理大明的內政。內憂外患未平,此時的西域如同雞肋,透過哈密這個抓手先抓住就行,不著急下嘴吃。

    小結

    我們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朱元璋未能取的全功,好像是各方面原因的制約。其實這未嘗不是一場局域戰爭,所要面臨的現實問題。所以一場戰爭的輸贏,和戰爭之後的利益分配等問題,其實並不能單純的從某一方面原因去考量,它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事情。

    參考文獻;《明史》《明憲宗實錄》

  • 6 # jianchi

    這該怎麼說呢?

    俄羅斯的歷史很短,俄羅斯自稱有一千年歷史,而千年歷史卻被蒙古人統治著,直到蒙古衰落,俄羅斯才從蒙古的金帳汗國中獨立出來。

    朱元璋時期,正是俄羅斯越過烏拉爾山,進入伏爾加河流或向西往歐洲方向擴張時期,而外興安嶺、西伯利亞還是女貞族跑馬狩獵的荒野,所以明朝不可能與俄羅斯發生戰爭,就算髮生戰爭,剛剛獨立建國的俄羅斯也不是明軍對手,所以當時弱小的俄羅斯只能向西去吞併比他更弱小的烏克蘭地區、白俄羅斯地區的城市邦國。

    但俄羅斯經過三百多年的戰爭吞併,強大起來,而西方也沒有他能吞併的土地了,於是轉頭向東,俄羅斯的軍隊不但侵入了哈薩克人、烏滋別克斯坦人、塔吉克人的土地,而且還越過外興安嶺,進入了黑龍江、烏蘇里江流淢,而黑龍江流或烏蘇里江流或是傳統女貞人的土地。

    這就好像是康熙在北京坐皇帝,但他的老家卻被別人佔了一樣,所以康熙窮全國之力也要和沙俄打一仗,起碼也得把老家奪回來。

  • 7 # 炒米視角

    若說在版圖方面的戰略眼光,朱元璋可能真的比不過康熙。

    能種的地在朱元璋的眼裡才是地,朱元璋起初打天下,他的目的是為了吃飽飯,等真的有了自己的地盤之後,他乾的是封藩建衛,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庶子,都是為了藩屏他的嫡系王室。

    洪武年間,奴兒干地區,其實仍然是投靠明朝的元朝故臣、故民的地盤。朱元璋對他們的態度只有一個,就是別鬧事,別和北元攪到一起,我也不打散你。我也不要你啥,象徵性地交點貢品,彼此安好。

    在這一點上,至少朱元璋對領土的觀念還不如朱棣。

    朱棣至少正式設定了“奴兒干都指揮使司”,並且派遣了大量的流官,以保證明朝對這個地區的實際控制。雖然朱棣也把大寧衛賜給了朵顏三衛,但朵顏三衛好歹算是大明附庸。

    而康熙在打贏雅克薩之後,在籤《尼布楚條約》的時候,的確刻意放棄了很大一部分土地。

    放棄這塊土地的原因,其實還真並不都是因為這個地方在當時看來不能種地,而是這是一個和沙俄的交易,在東北尼布楚讓步,就是為了讓沙俄放棄支援西北的準噶爾。

    因為康熙當時面臨的最大的敵人是準噶爾,在噶爾丹時期,準噶爾的強大,是可以和康熙的大清逐鹿天下的。康熙親征了三次,最終也只是殺了噶爾丹,但卻未能征服準噶爾。康雍乾三代人花了90多年,才最終解決了這個巨大腹背之患。而且乾隆還是因為策零內訌,才撿了漏。

    而當時準噶爾之所以敢於更剛大清,就是因為沙俄的支援。

    當時準噶爾用的燧發槍遠比大清的鳥銃先進。後來正是康熙的十四阿哥胤禵,在西寧仿製了準噶爾用的這種槍,才有了後來雍正大規模仿製的大清流行百年的“抬槍”。

    所以從整個戰略佈局來看,康熙的確“舍小取大”。以東北雞冠上方之失,換取了西部大面積的版圖。

    但是朱元璋雖然對不方便管理種地的地盤不感興趣,但是朱元璋有個性格,“要麼不做,要麼做絕”。

    朱元璋是不能容忍別人跟他談條件的,更不能容忍別人威脅他的。洪武年間,朱元璋搞了8次近乎全國之力的“北伐”,在“捕魚兒海”大破北元,使北元徹底失去了“建制”,再也翻不起浪來。

    所以如果如果朱元璋遇到康熙當時的處境,首先想到的是,那地方太冷,你要你拿去好了。但是好商好量,你仍然要給我大明朝貢,否則追到彼得堡也不好說。

  • 8 # 一品草堂

    康熙皇帝打贏的戰爭是雅克薩之戰,丟失土地的條約是《尼布楚條約》。

    當時與清朝交戰的國家是沙皇俄國。

    俄國在歷史上曾是弱小的莫斯科公國,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稱帝,被稱為沙皇,俄國進入沙皇俄國階段。沙皇俄國不斷向外擴張,清朝入主中原時,沙俄力量進入黑龍江流域,不斷騷擾清朝北方的統治。

    自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起,沙俄遠征軍就曾多次入侵黑龍江流域,燒殺搶劫,四處蠶食。順治末年到康熙初年,沙俄利用清廷忙於國家統一和平定三藩之亂,侵佔了中國領土尼布楚和雅克薩等地。康熙帝多次遣使進行交涉,警告,均未奏效,於是於1685年出兵,一舉擊敗雅克薩的沙俄守軍。但清軍撤退後,俄軍捲土重來。清軍於1687年第二次進攻雅克薩,大獲全勝,於1689年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尼布楚條約》的主要內容是貝爾加湖及以東的尼布楚地區劃歸俄國,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都是中國的領土。條約的簽訂從法律上確定了中俄兩國東段邊界線,但中國卻讓出了大片的土地。

    清朝在雅克薩之戰中取得了勝利,為什麼還要簽訂這個割讓土地的條約呢?

    一,為了集中精力對付準葛爾叛亂

    1688年,西北準葛爾部的葛爾丹在沙俄的挑唆下,進攻喀爾喀蒙古,挑起內戰,康熙必須集中精力對付叛軍,所以要緩和雅克薩的形勢。在《尼布楚條約》中規定尼布楚以西至貝爾加湖都讓給俄國,但俄國必須拆除在雅克薩的一切軍事建築。

    二,儘快穩定中俄東段邊界的和平

    《尼布楚條約》中國付出了8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的代價,但是這個條約從法律上確定了中俄兩國東段邊境的分界線,不僅給中俄東段邊境帶來相對穩定和平的時期,並且有效遏止了俄國繼續向南擴張的步伐。

    康熙帝如果換做是朱元璋,還會簽訂割地的條約嗎?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建立明朝,然後,南征北伐同時進行。到1382年,南方全部平定。而北方,1368年8月,明軍攻入元大都,元順帝北逃,1370年死於應昌,其子愛猷識禮達臘建立北元,到建文帝四年(1402年)宣佈去除國號。

    而當時,俄羅斯還處於莫斯科公國時期,臣服於蒙古族欽察汗國的統治,力量比較弱小,還不可能與明朝發生直接的衝突。朱元璋追擊北元的時候,南方各地都已經穩定,即使與俄羅斯發生衝突,也斷不會簽訂割讓土地的條約。

    但到了康熙時期,收臺灣,平三藩,國內危機四起,北方的俄羅斯急劇強大,四面擴張,並威脅中國西北的安全。如果在東北地區與俄羅斯處於膠著狀態,只會勞民傷財,得不償失,所以清朝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即使換做朱元璋,估計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 9 # 齊君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

    要是我覺得朱元璋都不會和沙俄打上仗,朱元璋和康熙的領土和政治遠見不是一個量級的,而且當時清朝和俄羅斯打的仗是在雅克薩,那個地方是朱元璋一生都沒觸及的地方,朱元璋只會守住漢地,更不會把領土延伸,就算是延伸擴張,更不會到東北,只會認為那個地方太苦了,還誰要誰要,但是,如果要是惹到朱元璋的話,那可就慘了,朱元璋肯定會玩命的把沙俄打爆。完全的失去理智,最好還是別換成朱元璋,要不然西伯利亞都是我們的。還有對於領土擴張,這點只有朱棣做到了。其他人都白搭,如果你說朱棣的話,那麼,以朱棣那個性格肯定會和俄羅斯死磕,朱棣可是一個吞地狂魔。寧可一粒莊稼不要也要地是大明的,所以如果換成朱棣的話,就很有可能,朱元璋的話,我覺得完全不可能。咱們自古就是農耕民族,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是我們嗤之以鼻的地方,最不喜歡的地方。被我們稱為蠻荒之地,不像現在,科技十分發達,沒有糧食自然資源,底下還有豐富的石油和煤礦,如果當時像現在一樣,那麼中國肯定一寸地都不會放過的,而康熙皇帝之所以放棄領土,對當時的清朝時百利而無一害的,首先,當時的那些地方都是蠻荒之地,要啥沒啥,只會給清朝帶來負擔,會給國家以及自己帶來很大的負擔,而且屬於邊境荒漠地帶,邊民會時常受到騷擾很侵襲,只會給清政府帶來麻煩。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國還沒有大定,比如大西北和葛二蛋,康熙當時的想法就是用這一小塊地區換更大地,贏取時間罷了。俄羅斯就再也不敢窺探當時中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投資能在10年內達到目前價值的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