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豐收的季節74222048
-
2 # 歷史研習社
興起於魏晉時期的服用丹藥的風氣是當時人的時尚,服用完之後便要穿寬鬆衣服,敞開肚皮以散熱。在傳說裡五石散更是類似春藥一類的藥物,令人渾身燥熱、心神不安,那麼服用五石散對人體都有哪些可怕的副作用呢?
五石散是當時的養生方劑之一。因服五石散後身體發熱,喜好涼物引用,故又稱“寒食散”。其組成說法不一。如《抱朴子》載為丹砂、雄黃、白礬、曾青、磁石;而《諸病源候論》則認為當由石鐘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燒煉而成。其方始於漢代,魏晉時道流名士為求長生,多服食此散。
一般來說服用五石散之後會出現面板紅腫、異常敏感,甚至還會長些瘡瘍腫毒,皮肉潰爛,五臟六腑更是燒得難受。當時的名將桓溫就因為為了融入上層社會,常服用五石散,但是面板過敏,根本不敢穿新衣服,害怕刺破創口,可見五石散的藥性很大,在過敏源上是一味很烈性的丹藥。正是因為五石散本身的怪異屬性和可怖的發作表現,使得後代醫家對它有很多批評。比如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指出五石散是“大大猛毒”,並提出“寧食野葛(一種劇毒草藥),不服五石”,把野葛這另一種劇毒藥與五石散並論,而藥性尚不如五石散。足可印證五石散的危險性,放到今天也應該是麻黃素、嗎啡等管制藥物。但也有一些醫家有不同的看法,如在《神農本草經》中,這些藥石就屬於“輕身益氣、不老延年”的上品,是養生佳品。另外,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養生方》中也有類似記載說五石散能使人“延年益壽,增強筋骨體力”。
但無論否定還是肯定說,都承認了五石散具有強大的副作用。一般石發(服用五石散分作藥效的術語)會異常興奮,人必須不停地走路、狂奔,還必須飲溫酒,來發散藥性,直到渾身大汗淋漓汗為止,否則就會危及性命,所以當時人也需要穿一些寬衣大袖的衣物來散熱,不然就會有性命之虞。五石散就如同今日運動員為了提升成績和耐力、爆發力的興奮劑,它的快感是瞬時性的,一旦發作後就會感到疲乏、燥熱,但也不能停止下來,不然就會心率驟停。最早服用寒食散而知名的名士是三國魏國的何晏,何晏服用後的感覺如何呢?《世說新語》裡說“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覺神明開朗。”聽起來藥效不錯可以治療風溼,還讓情緒振奮。餘嘉錫先生的《寒食散考》認為寒食散對中古歷史影響深巨,推測從魏正始至唐天寶的五百年間,服散者可能多達數百萬,因之殞命的無慮數十萬。足可想見這種丹藥的副作用的可怕,致死率居然如此之高,但服用之人仍然趨之若鶩。
在服散風氣最鼎盛的時代,南北方都有人服用,而且跨越了不同的階層,可謂你不服散就out了,把握時髦是士人必須要做到的。比如有帝王服散的,副作用如何呢?後秦天王姚興死於服散造成的熱病,而道武帝竟然因為服散導致神經錯亂,被兒子弒殺。道武帝晚年喜怒無常,無端躁怒很大程度是因為“熱燒肺腑”,而根據餘嘉錫先生考證服散是重要原因。此外北魏明元帝、孝文帝都是經常服散的“癮君子”,明元帝之所以提前退位是因為服散而病發,身體精力不足。
那麼活動量大的軍人服散會不會好受些呢?畢竟他們可以不斷地操練,透過軍事訓練來散熱。但根據史料記載情形也不容樂觀,比如南齊的將軍房伯玉就是冬日服散為了禦寒,最後冬日直接可以穿單衣,算是因禍得福的少數例子,因為他本身有傷寒病。更有趣的是僧人服散。佛教淨土宗初祖、東晉名僧慧遠就死於服散。當時,他服散過量,困篤萎頓,門人請他飲酒,不喝,請喝幾口米汁,也不喝,因為日已過中,按戒律不得飲此二物。門人又請飲蜜漿,慧遠有點熬不住了,就吩咐人查閱戒律,看此物能飲否。方查閱間,他就掛了。慧遠還流傳有“送客不過虎溪”的著名段子,現在看來,也許是因為服散不堪遠涉,並不一定是拿著高僧範兒。慧遠之外,南朝宋僧釋法度、梁僧釋法護等,也均服散。
道士服散。道家本是煉丹重鎮,道士愛吃各種煉製的內要,還有內丹、外丹不同的修煉方法。服散也不是什麼稀奇事。就連道士的追隨者,也多服散。比如大書法家王羲之全家都信奉五斗米道,王羲之本人又從道士許邁郊遊,經常一起煉藥服散,是一對好朋友。在他與道士、親友的日常信札中,多處談及服散、散發之事。這樣看來《世說新語》裡記載的“東床快婿”的故事似乎有了另一種版本的解釋:郗鑑看到王羲之袒胸露腹的在床上吃胡餅其實是散熱,王羲之剛服用完五石散,熱的受不了,自然要袒胸露腹以方便身體散熱,吃胡餅也是為了平衡藥性。這樣郗鑑 看到王羲之也服用五石散,有士人風範,自然就決定招他做自己的女婿。
總而言之服用五石散是上層的風雅活動,因為服用成本很高,真正是有閒有錢人才能支撐得起的事業。但廣大名士、軍人、僧侶的服散風氣也波及到了民間。比如當時居喪期間,按照禮法本不應當飲酒,但因為這些“癮君子”每天都要食冷食、飲熱酒多次,所以不得不破例喝酒,畢竟性命攸關的大事。這樣禮法規矩自然都被打破,顯得不拘一格,大有狂士風度,貴族一開此風,民間也有樣學樣。 服散還帶來了相關的服飾風氣、行為舉止的變化。如魯迅先生所說,“吃藥之後,因面板易於磨破,穿鞋也不方便,故不穿鞋襪而穿屐。所以我們看晉人的畫象和那時的文章,見他衣服寬大,不鞋而屐,以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飄逸的了,其實他心裡都是很苦的。更因面板易破,不能穿新的而宜於穿舊的,衣服便不能常洗。因不洗,便多蝨。所以在文章上,蝨子的地位很高,‘捫蝨而談’,當時竟傳為美事”。所謂顧愷之的畫龍點睛和《女史箴圖》等人物的衣服之所以寬大都是因為要服散的原因,飄逸是服散的一個附產品了。顛倒眾生的五石散的服用從魏晉一直延續到隋唐,唐代因為道教是國教,煉丹、服丹藥的風氣更盛,相傳安祿山等人也曾多次服用煉製五石散。但後來由於孫思邈等醫家的勸勉和阻撓,五石散逐漸退出了文人風度的中心舞臺,風流名士的形象也被重新塑造,形成了我們今日所熟悉的魏晉風度。
參考資料:1、餘嘉錫,《寒食散考》2、郝黎,《寒食散再考》,《文史知識》2002年3、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上海古籍出版社, 、 -
3 # 手機使用者63986033597
五石散,亦稱寒食散。其五味主藥為白石英、紫石英、石鐘乳、赤石脂、石硫黃而言。五石散是一種劇毒藥,服用後伴隨毒性發作,產生巨大的內熱,因此需要一整套極其細微而繁瑣的程式,將藥中的毒性和熱力散發掉,即所謂散發。如果散發得當,體內疾病會隨毒熱一起發出。如果散發不當,則五毒攻心,後果不堪設想。即使不死,也將終身殘廢。而散發的重要一點是,必須在服藥後多吃冷飯,故稱寒食散。
除了吃冷飯之外,還要注意多外出步行運動;稱為散動或行散。還要注意多喝熱酒、好酒,每天飲數次,使身體薰薰有酒勢,即處於微醉狀態。如果飲冷酒或劣質酒就可能會送命。西晉的裴秀就是因服藥後飲用冷酒而致命。另外,服藥後還要用冷水浴來將藥的毒性和熱力散發掉,並不能穿過多過暖的衣服。
-
4 # 談古論金
在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藥方收錄在宋代《金匱要略》)中,曾記載侯氏黑散,與紫石寒食散。侯氏黑散中使用了礬石(含硫酸鹽類礦物的礦石),食用方法中註明宜冷食;在有些方書上,礬石被寫為礜石(含砷的礦石,可煉製成砒霜)。紫石寒食散,則是以寒食為名,其中使用了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鍾乳。這兩個方劑,常被認為可能是五石散的起源。
我們注意到,五十散中包括礜石(含砷的礦石,可煉製成砒霜),王奎克《五石散新考》正是推測五石散中含有礜石(砷礦物)而會使人中毒。
.抄一段醫學書籍中關於慢性砷中毒的記載:
除神經衰弱症狀外,突出表現為多樣性面板損害和多發性神經炎。砷化合物可引起刺激性皮炎,好發在胸背部、面板皺褶和溼潤處,如口角、腋窩、陰囊、腹股溝等。面板乾燥、粗糙處可見丘疹、皰疹、膿皰,少數人有剝脫性皮炎,日後面板呈黑色或棕黑色的散在色素沉著斑。毛髮有脫落,手和腳掌有角化過度或蛻皮,典型的表現是手掌的尺側緣、手指的根部有許多小的、角樣或穀粒狀角化隆起,俗稱砒疔或砷疔,其可融合成疣狀物或壞死,繼發感染,形成經久不愈的潰瘍,可轉變為面板原位癌。黏膜受刺激可引起鼻咽部乾燥、鼻炎、鼻出血,甚至鼻中隔穿孔。還可引起結膜炎、齒齦炎、口腔炎和結腸炎等。同時可發生中毒性肝炎(極少數發展成肝硬化),骨髓造血再生不良,四肢麻木、感覺減退等周圍神經損害表現。最早推崇並親自服用五石散的何晏說:
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覺神明開朗。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總論》卷六《寒食散發候篇》引皇甫謐語:
近世尚書何晏,耽好聲色,始服此藥,心加開朗,體力轉強。京師翕然,傳以相授。歷歲之困,皆不終朝而愈。但同時管輅形容何晏:
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謂之鬼幽。《晉書·皇甫謐傳》提到服五石散:
違錯節度,辛苦荼毒,於今七年,隆冬裸坦食冰,當暑煩悶,加以逆咳,或若溫瘧,或類傷寒,浮氣流腫,四肢酸重。這分明就是中毒的狀態,也就是五石散可怕的副作用。
-
5 # 華陽洞天
五石散,是一種中藥散劑,最早叫作“寒食散”。據說是東漢大醫學家張仲景發明用來治傷寒症。收錄在《傷寒雜病論》之中。
“寒食散”又被稱為“五石散”,是因為這藥方裡有五種石頭作為主藥:鍾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其藥性燥熱繪烈,服後使人全身發熱興奮,需要吃冷食、飲溫酒、洗冷浴及行路來發散藥性謂之“行散”,長期服用,面板便會變得白嫩細緻,六朝美男子,膚質皆以白皙聞名。但寒石散終究是毒物,長期服用會有很大的副作用。
時光穿越回約1800年前,曹操的其中一位女婿,當時號稱容貌賽過嵇康7歲被公認為神童的美男子——何晏,因長期服食五石散面無血色,魂不守舍,行將就木。
於是何晏對寒食散略作調整,並且按照調理的方法,開始服食寒食散。吃了之後,藥效的附帶作用果然非常明顯,何晏高興地說: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世說新語•言語第二》)
何晏之後,服此藥致羰(tāng)而死者,還有裴秀、晉哀帝司馬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等,學者皇甫謐則因服散而成殘疾。
服用五石散之後不能躺下,得趕緊活動、鍛鍊身體,讓血液快速流通,謂之“行散”(散步); 其次,因藥性燥熱,必須用寒冷之物與之中和,“寒衣、寒飲、寒食、寒臥,極寒益善”。最重要不能穿厚衣服、新衣服,大多數情況其實是乾脆不穿衣服,因為身體又熱又敏感易破。於是,經常能見到魏晉名士穿舊衣服“捫蝨談天下”甚至發足狂(裸)奔的壯觀景象。
-
6 # 張博力
先配圖給大家看看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五石散的原料實物。
分別為硫磺、雄黃、紫水晶、赭石和綠松石。這是漢墓中首次發現的五色藥石的實物。
五石散服用過後,全身發汗,身體不能自已。所以魏晉名士常常倒頭便睡,在路邊發汗、癱軟。
最重要的是,這就是純粹的迷信。五石散的方子是在不斷變化的:
早期以張仲景的方子為準,以石鐘乳、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為主的。這五種礦物都沒有大量的毒性。但是,一定要注意,後來到了魏晉,這方子開始變化了,因為傳播的地域變廣,缺乏通訊的醫生們又自以為是。最後起碼七八種不同的方子並行於世 。而其中,大多數都含有明礬,明礬,吃多了毒性也不大,但在古代此物又經常和礜石混淆,所以五石散中就出現了礜石。礜石是一種砷化物,也就是現在毒老鼠的毒藥。所以,魏晉名士們就開始試用老鼠藥了。
而毒藥這種東西,少量使用不致死,但身體會出現一些反應,古人認為是強身得道的反應,其實呢,就是中毒反應。
根據文獻記載,初期服五石散有輕微中毒現象,根據服食時間可分為:進食多;氣下顏色和悅;頭面身癢搔;策策惡風;厭厭欲寐,這些不同的症狀。而長期服用則會出現:舌縮入喉,癰瘡陷背,脊肉爛潰,頭痛欲裂,腰痛欲折,腹脹欲決,甚者斷衣帶,心痛如刺,百節痠疼,咽中痛,鼻塞清涕出,膈上大滿欲吐,溫溫欲吐。所以騷年,成仙不是那麼容易的。
最早服用五石散的是東漢的何晏,他是曹操的女婿,相傳他貌美,喜歡到處搞女人。服用五石散後,他體力變強,一日御數女,這下轟動京城,人人都開始服食五石散。
可惜,這玩意兒後坐力太大,以至於何晏也玩脫了。相面者對後來何晏的評價是:“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謂之鬼幽。鬼幽者為火所燒。”
所以吃東西前要謹慎啊,騷年。
-
7 # 秋意寒齋
五石散是東漢張仲景用來治療傷寒的,藥物的出處已經不可考了,但是此方用了大量溫熱的礦物藥,還有一些可以壯陽的藥物,五石散由紫石英、白石英、鐘乳石、硫磺、赤石脂等組成,版本略有出入。源於何宴他推動了這個藥方的流行,源於一次他和別人吃飯,他膚白貌美,剛吃飯就大汗淋漓,是因為他吃了五石散,本就身體燥熱,再吃點熱的更容易出汗,一出汗,面板微紅,更加好看,於是朋友問他,他就將他吃五石散說了出來,於是大家都開始吃。
這個藥方最大的副作用就是,過於溫熱,必須要袒胸露乳,衣服要寬大,要不人受不了,所謂的建安風骨,恐怕更多與這個藥有關。吃了這個藥,還必須要用涼水沖洗,否則很難受,還有吃了這個藥容易過度興奮,不受控制,搞出一些荒唐事,對思維判斷都會產生影響。最大的好處可能就是對於一些性功能低下的人會有好處,能夠增強性功能。但是好多人沒有節制的吃,最後吃死了。
這類藥物說白了會消耗人體機能,仲景的初衷是為了祛邪,調動人體陽氣驅散寒邪,但是吃太多了,會導致機體機能被過早地消耗,越來越依賴這個東西,最後因為這個死了。金石是人的身體所吃不消的,吃這種藥無疑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做賭注。
回覆列表
寒食散又稱五石散,其藥方託始於漢人,由
魏人
何晏
首先服用。關於寒食散中的“五石”,葛洪
所述為“丹砂、雄黃、白礬、曾青
、慈石也”,隋代名醫巢元方
則認為是“鍾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儘管“五石”配方各不相同,但其藥性皆燥熱繪烈,服後使人全身發熱,併產生一種迷惑人心的短期效應,實際上是一種慢性中毒。傳說何晏耽聲好色,服了五石散後,頓覺神明開朗,體力增強。在他的帶動下,五石散廣為流傳。然而,許多長期服食者都因中毒而喪命,唐代孫思邈
呼籲世人“遇此方,即須焚之,勿久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