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克大夫
-
2 # 汪醫生小課堂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生活在胃裡面的細菌,我們知道胃裡面有胃酸,是一種強酸環境,這種環境裡一般很難有微生物能存活。但幽門螺桿菌是一個例外,有兩個澳洲的科學家發現了胃裡面有幽門螺桿菌,而且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與人體的很多胃病如胃炎、胃潰瘍甚至胃癌都有明顯的相關性,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是現在人群中大概有超過40%的人都感染了這種菌,而且不是所有感染者都需要治療。
體檢報告說我幽門螺桿菌有點高,但我沒什麼感覺,需要治療嗎?
人群中感染幽門螺桿菌的實在太多,所以你體檢出來有幽門螺桿菌感染也很正常,不用太緊張。幽門螺桿菌感染需不需要治療一方面看有沒有慢性胃病,比如常見的慢性胃炎、胃潰瘍等,另一方面看患者有沒有症狀,你沒有症狀的話可以查一個胃鏡,如果也沒有慢性胃病的話就不需要治療了。
如果有慢性胃炎,有幽門螺旋桿菌和沒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情況並不一樣,臨床上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的胃炎要比沒有幽門螺旋桿菌的胃炎要重,而且有可能向胃癌發展。所以現在建議幽門螺旋桿菌陽性的慢性胃病患者要進行幽門螺桿菌根治治療,主要是四聯療法連續兩週的治療,藥物主要包括一種質子泵抑制劑+兩種抗生素+一種泌劑,根除率在90%以上。
如果服藥兩週後發現幽門螺桿菌已經根除,那麼就不需要再吃藥了,平時調整飲食,好好養胃,另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預防再感染,一個重要的措施就是分餐制,每個人都要有自己專用的碗筷,家裡要有一臺碗筷消毒櫃才好。
-
3 # 全科掃地僧
幽門螺桿菌感染在我們生活中十分常見,對於檢查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人群,要結合臨床症狀、胃鏡檢查等綜合性評估病情的嚴重程度,並在專業醫生指導下制定個體化方案,以穩定控制病情,減少併發症發生。對於單純幽門螺桿菌陽性,但自身無症狀的患者,是否進行根治治療還存在爭議。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高達50%左右,而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多種消化道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幾乎所有的幽門螺桿菌感染者都存在慢性胃炎,而15%~20%的感染者會發生消化性潰瘍,5%~10%的感染者可出現消化不良。同時,幽門螺桿菌也被列為明確的致癌因子,約1%的感染者會發生胃癌,而根治幽門螺桿菌會有效減少胃癌的發生。目前來說,對於幽門螺桿菌檢查陽性的患者,是否需要進行根治治療,還存在爭議,部分學者提出,無論有無症狀,只要幽門螺桿菌陽性,都建議行根治治療,以減少併發症發生,改善預後;而另一些學者認為,如果單純幽門螺桿菌陽性,而無臨床症狀,可暫不予根治治療,先進行生活方式干預為宜。目前比較統一的觀點是,對於存在消化道症狀(如反酸、燒心、噯氣、腹痛、腹脹等)或合併有消化道基礎疾病(活動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消化不良等)的感染者,必須行根治治療。幽門螺桿菌的根治治療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目前推薦標準四聯抗幽門螺桿菌方案,包括一種質子泵抑制劑、一種鉍劑和兩種抗生素,療程兩週,約90%的感染者可達治癒。我們在根治治療後,建議停藥一月後進行復查,根治治療後仍需保持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以免再次感染。
-
4 # 銀杏葉的守望
對於單純幽門螺桿菌檢查陽性的人群,如果沒有消化道症狀或者沒有消化道基礎疾病者,可以先注意改善生活方式,暫不進行根治治療,但如果出現消化道症狀或合併有消化道基礎疾病者,則必須進行根治治療。
幽門螺桿菌感染在我們生活中十分常見,多數患者感染後無明顯症狀,以無症狀感染者的形式存在,而隨著感染時間的增加,部分患者可有反酸、燒心、噯氣、腹脹、腹痛、噁心、嘔吐等不適。
由於幽門螺桿菌主要透過消化道傳播,所以對於幽門螺桿菌,應重在預防。對於合併有消化道症狀或消化道基礎疾病者,應及時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根治治療,推薦標準抗幽門螺桿菌方案,療程至少兩週,以穩定控制病情,減少併發症發生。
-
5 # 醫學莘
幽門螺桿菌是比較特殊的細菌,它不易被胃酸消滅,可久居胃十二指腸粘膜,在無藥物干預的情況下幾乎不能自愈。感染幽門螺桿菌感染以後,多數患者可無症狀長期生存,少數患者可發生胃腸道疾病,甚至血液系統疾病,總體而言,幽門螺桿菌損傷部位主要集中在胃與十二指腸這兩個部位。十二指腸損傷輕者表現為潰瘍,重者表現為出血與穿孔,因此十二指腸潰瘍患者若合併幽門螺桿菌感染,應儘早開始抗幽門螺桿菌治療,以避免病情加重。經過合理治療,幽門螺桿菌所致十二指腸潰瘍多可治癒,也不會發生癌變。與之相反的,胃損傷則較為複雜。
幽門螺桿菌所致胃損傷可表現為多種疾病形式,最常見的併發疾病為慢性活動性胃炎。幾乎所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均會出現該併發疾病,但慢性胃炎的致病因素遠不止幽門螺桿菌,且症狀可自行緩解,因此在無加重、頻繁發作的情況下,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通常不會給予特殊干預。但幽門螺桿菌所致其它胃黏膜損傷則需高度警惕,如胃潰瘍、胃黏膜萎縮和(或)腸化生以及異型增生(癌前病變)等。這些胃部疾病若合併幽門螺桿菌感染,均有發展為胃癌的風險,以胃潰瘍為例,幽門螺桿菌長期存在可使潰瘍反覆發作或病情加重,同時約1%胃潰瘍患者會發生胃癌。
因此,同樣是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那麼問題來了,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未合併進展為胃癌的相關病變時,需要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嗎?一般而言,無特殊情況的感染者無需抗幽門螺桿菌治療,但幾乎所有感染者會發生幽門螺桿菌胃炎,且約5%至10%的感染者會出現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不良,這部分患者若行根除治療,可避免反覆發作;更重要的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屬於感染性疾病,長期攜帶幽門螺桿菌,可透過共用餐具、接吻等傳染給家人、朋友以及同事,感染更多人群。因此即使無胃癌發生風險,根除幽門螺桿菌也有較高的治療獲益比。
當然,如果胃鏡檢查提示已經發生胃潰瘍,或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或已經出現胃黏膜萎縮和(或)腸化生、異型增生等,則必須根除幽門螺桿菌。對於這些患者而言,根除幽門螺桿菌並不能完全消除腫瘤風險,只能降低風險。因此從預防的角度來講,普通感染者發生這些胃黏膜病變前,根除幽門螺桿菌獲益更大。畢竟幽門螺桿菌不是共生細菌,也不是有益菌,它屬於強致癌物,對多數人群而言屬於有害菌。除開上述情況,幽門螺桿菌感染者若需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如阿司匹林,或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蘭索拉唑等,也需根除幽門螺桿菌。
那麼,如何根除幽門螺桿菌?對幽門螺桿菌具有殺滅作用的藥物較多,但想要完全根除幽門螺桿菌,並非兩三種藥物就能達到相應目的,目前對幽門螺桿菌根除率較高的方案為標準的鉍劑四聯方案,該方案由四種藥物組成:一種質子泵抑制劑(PPI)如艾司奧美拉唑、雷貝拉唑、蘭索拉唑等,任意選其一即可,但必須是標準劑量;一種鉍劑如枸櫞酸鉍鉀、膠體果膠鉍,任選一;兩種抗生素,在阿莫西林、四環素、呋喃唑酮、克拉黴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這六種藥物中進行選擇。標準的鉍劑四聯方案療程通常為14天,對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高達90%以上。
標準的四聯鉍劑方案中,抗生素的選擇需慎重,因為以上六種抗生素中,有三種抗生素耐藥率較高,同時應考慮是否存在抗生素過敏,因此根除幽門螺桿菌成功與否,抗生素的選擇很關鍵。目前國內推薦7種經驗性治療方案:一種方案以阿莫西林為主,可分別於其它五種抗生素組合;另一種方案以四環素為主,可分別與甲硝唑、呋喃唑酮組合。同時應注意不同藥物的服藥時間,質子泵抑制劑與鉍劑應在餐前半小時服用;2種抗生素應在餐後服用。由於標準的四聯鉍劑方案需要考慮的因素眾多,因此不建議擅自用藥,應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合理組合,才能提高根除率。
綜上,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的病情嚴重性因人而異,已經發生胃潰瘍、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或胃黏膜萎縮和(或)腸化生、異型增生等,未來發生胃部腫瘤的風險較高,需高度警惕。由於所有感染者可出現幽門螺桿菌胃炎,且幽門螺桿菌屬於感染性疾病,具有傳染風險,因此無論病情嚴重與否,根除幽門螺桿菌均可獲益。對幽門螺桿菌根除率較高的方案為標準四聯鉍劑方案:由一種質子泵抑制劑(PPI)+一種鉍劑+兩種抗生素組成,療程通常為14天,但抗生素的選擇應將兼顧是否存在過敏以及耐藥性等,因此幽門螺桿菌的根除應在專科醫師指導下用藥。
注:本文內容僅作為健康科普,不作為醫療建議或意見,不具備醫療指導條件。
-
6 # 中國醫藥報
幽門螺桿菌簡稱HP,是一種存在於消化系統中的細菌,也是唯一能夠在胃酸環境下長期生存的細菌。
它總是藏匿於人體的唾液、胃腸和糞便中,以“口腔——口腔”的形式,比如共用餐具、接吻,或“糞便——口腔”的形式傳播,比如便後不洗手就接觸食物等。
幽門螺桿菌的危害
複發性口腔潰瘍、牙周炎、口腔異味、消化不良、經常反酸、胃痛、缺鐵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等都是感染幽門螺桿菌後可能帶來的症狀。幽門螺桿菌會破壞保護胃黏膜的黏液層,使胃黏膜受到胃酸的消化、腐蝕,進而引發慢性胃炎、腸胃潰瘍,長期不加以控制和治療就會演變為胃癌。
但並不是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就一定會得胃癌。
在所有幽門螺桿菌的感染者當中,真正患上胃癌的人可能只有1%。胃癌是遺傳、飲食和細菌感染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防治幽門螺桿菌感染是預防胃癌最重要的可控因素。如果能及時發現並加強幹預,後續可能引發的胃部炎症都是可以避免的。
發現幽門螺桿菌是否需要根除?
幽門螺桿菌的存活能力很強,不經治療的自愈率基本為零,一般會被感染者終生攜帶。目前針對清除幽門螺桿菌已有“三聯療法”“四聯療法”等手段,但有的人在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後並沒有明顯症狀,是不是也要進行根除治療呢?
對於已經確切存在與幽門螺桿菌相關疾病的患者,如MALT淋巴瘤、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等,或一級家屬(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中有胃癌病史的人,建議積極進行根除。
如果感染後並沒有明顯症狀,可以考慮先從日常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上進行調理,提高免疫力,是否根除需要醫生和感染者根據具體情況來抉擇,不能擅自用藥!
除了感染後要在有確定適應證的情況下進行正規有效的根除治療以外,沒有明顯症狀或是已經做過根除治療的人也都要注意日常的腸胃養護,避免重複感染和進一步的損傷。
如何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
“截斷”傳播路徑,防止病從口入
01認真做好清潔工作
餐前便後認真洗手,蔬菜、瓜果要洗淨或削皮後再食用。
情侶間接吻也會直接感染,因此在親熱前也要充分清潔口腔。
02實行分餐制
和家人、朋友在聚餐吃飯時最好實行分餐制,或用公筷、公勺等盛飯夾菜,儘量避免相互夾菜。
如果家庭成員中有人感染幽門螺桿菌,一定要進行分餐,並定期將餐具煮沸消毒。
03不吃生食或燙食
不吃生食、不吃太燙的食物,特別是火鍋、燒烤以及辛辣的食物。他們會刺激胃黏膜,降低胃的抵抗力,從而為幽門螺桿菌創造感染條件。
04定時體檢
定時做體檢,高危人群每2~3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50歲以下的成年人,建議每3年做一次胃鏡檢查;50歲以上的成年人,建議每2年做一次胃鏡檢查。
日常養成好習慣,細菌來了也不怕
1. 養成健康規律的飲食習慣,避免飢一頓飽一頓。
2. 減少菸酒刺激。
3. 多吃有益於消化的食物,少食生冷辛辣,儘可能降低對胃黏膜的損傷。
4. 增強體質鍛鍊,保證充足的睡眠,提高身體免疫力。
-
7 # 消化內鏡劉醫生
70%的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為慢性活動性無症狀感染者,什麼叫活動性,意思是胃黏膜有炎症反應,但沒有不舒服症狀。到從遠期來看,10%會出現消化不良症狀,10%-15%會發生消化性潰瘍,約1%可能發生胃惡性腫瘤!所以說,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百利而無害,成年人越早根除越好!
-
8 # 阿江機你太美
幽門螺旋桿菌,簡稱Hp,生存能力極強,是目前所知唯一能夠在人胃中生存的微生物種類。
有資料顯示,中國幽門螺旋桿菌的平均感染率約有60%,也就是說,中國約有八億人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被確認為誘發胃癌的因素之一。
感染HP的人比正常人患胃癌的風險增加4-6倍,年齡越小,危險越大。
體檢報告顯示幽門螺旋桿菌高,如果是陽性,那麼你就要注意了,幽門螺旋桿菌呈陽性的人,70%會發展成慢性活動性胃炎,10%表現為消化不良,15%~20%會發展成消化性潰瘍。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不一定有症狀,很多人都是在渾然不覺的狀態下感染的。
有症狀的人一般會表現為:口臭、胃痛、胃脹、胃反酸、想吐等。
建議有明顯症狀的人,要重視調理身體,否則發展至後期,很難康復。
抑制幽門螺旋桿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少吃生食、不衛生飲食
被汙染的水質中生長的動植物,如果不經高溫煮熟,直接生吃,那麼附著在食物上的、尚未被高溫殺死的幽門螺旋桿菌會透過口腔進入人體。
二、使用公筷
幽門螺旋桿菌容易透過唾液傳播,聚餐如果不使用公筷,夾菜的筷子上攜帶的幽門螺旋桿菌將把食物汙染,那麼一桌人都有可能被傳染HP。
三、飯前便後洗手
洗手應著重清理手心、手背和指尖縫隙,不要給幽門螺桿菌纏上的機會。
四、喝些渭舒丁香茶
渭舒丁香茶特有的丁香油和丁香酚,能有效地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活性,從而達到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效果。要知道,一般的胃炎患者都含有幽門螺旋桿菌,而幽門螺旋桿菌的大量繁殖可能會誘發胃癌,因此抑制幽門螺旋桿菌很重要,每天沖泡3—5克渭舒丁香茶飲用對養胃十分有好處。
-
9 # 唐醫生
幽門螺旋桿菌檢查結果有異常表現,我們還是考慮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嚴重不嚴重主要看有沒有引起實質性的疾病,比如胃炎、胃潰瘍等。
一些慢性胃炎、胃潰瘍的患者,去醫院檢查,我們都會去檢查一下幽門螺旋桿菌,因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造成慢性胃炎、胃潰瘍的一個主要原因。還有很多研究表明一些胃癌患者,其幽門螺旋桿菌陽性率還是很高的,於是就提出胃癌的發生是否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
大部分無症狀的,基本上都是在體檢的時候查出來有幽門螺旋桿菌。
如果無症狀的,我們稱之為“健康的攜帶者”,如何治療,尚待進一步的研究,因為成人感染率比較高,治療花費昂貴,有學者認為成人無症狀的不需治療。對於無症狀的兒童,由於隨訪幾年後發現,出現了炎症性改變,如果不治療,呈現進展的趨勢,故兒童應該積極治療。【參考實用兒科學】所以說,我們體檢得知幽門螺旋桿菌陽性,沒有任何症狀,也不必擔心,注意飲食,如果有症狀還是有必要到醫院正規的治療。
-
10 # 夏權威
中國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人很多,感染率超過50%,所以在清除幽門螺桿菌的問題上並不是強制性的,而且在沒有影響生活和工作的前提下也不需要清除治療。
一般醫生會建議有明顯症狀的人群清除治療,比如噯氣、反酸、胃脹痛、口臭等。
且清除治療的同時注意養護胃黏膜,可以有效預防再次感染。
幽門螺桿菌在清除的過程中會遇到如何用藥的問題
幽門螺桿菌的根治方案睡著藥品開發的不斷進展,也在不斷進步中,從最初的三聯療法,到現在主流推薦的四聯療法,再到微生態衛樂舒療法;從原來的用替丁類的H2手提拮抗劑作為抗酸及,到現在用拉唑類的藥物作為抗酸劑,雖然方案不斷更新但根除率從根本上來說並不是很高,目前四聯藥物的清除率不到70%。在一些抗生素濫用廣泛的地區這個機率還要低。
為此一線城市特別是耐藥率極高的城市將希望寄託與微生態衛樂舒療法,想透過修復胃黏膜損傷的組織並抑制幽門螺桿菌的活性來達到清除的目的,並在兒童和孕婦等特殊人群中得到了很好的結果,基本達到了臨床治癒。
回覆列表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導致胃部疾病的主要原因,像日常生活中我們所熟知的胃潰瘍,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胃病的發生都和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有著密切的關係。
雖然說胃病的發生和幽門螺桿菌感染有密切的關係,但是並不是說在生活當中只要有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就一定會造成胃部疾病的發生,因為在臨床上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可以大致上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輕微的幽門螺桿菌感染:多見於在體檢過程當中發現有幽門螺桿菌的感染,這部分人群自身並沒有什麼明顯的症狀出現,自我也不會有什麼其他的感覺,如果在生活飲食上保持一個健康良好的習慣,幽門螺桿菌感染不會加重。對於這一部分的幽門螺桿菌感染人群,是沒有必要去透過服藥根除幽門螺桿菌的,也沒必要過度的擔心和憂慮,只需保持一個良好,健康的飲食習慣即可。
2.中度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可有症狀的出現,比如說腹脹,噯氣,胃部輕微的疼痛等等,在進行胃鏡檢查時可以發現胃黏膜有炎症的存在,如果對於此時的幽門螺桿菌不進行藥物治療和飲食上的糾正,就很容易導致胃部發生更嚴重的疾病和更嚴重的症狀出現。
3.重度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會有明顯的症狀的出現,且症狀容易長期的反覆出現,如腹部的疼痛,反酸,噁心,噯氣,腹脹,口臭等等。此時幽門螺桿菌感染多引發了胃部疾病的出現,尤其是像糜爛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需要透過聯合,規律的藥物治療,進行根除。
所以說,對於幽門螺桿菌感染,我們不能只是透過一方面的情況去做出判斷,而是應該透過體檢報告,自身症狀,胃鏡情況等多方面來進行分析,然後再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規律,按療程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