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努麗
-
2 # 銘澤軒
生活中,總有些孩子的學習因為馬虎,粗心而上不去,一到考試就破功。然而,究其原因本質真的是大意嗎?我想,最根本的應該是沒養成好的學習態度,甚至是有規則的生活規律。一些孩子總被認為智商高,很聰明,考前總認為很簡單的題,考後看到成績就傻眼。但他們通常給自己找的理由就是,我不是不會,而是馬虎了,我大意了。
這就是日常學習習慣不好的典型表現,如果平日做練習的時候都是模稜兩可,管中窺豹,看一下覺得會了就不仔細研究,做一題以為可以,就不去擴充套件。好習慣是孩子,平日的學習觀念會很好,他會認真對待每一個題目,即使是1+1也會認真對待。
好習慣的孩子,平日的時間觀念會很強,他會嚴格把控每一個時間點,不會拖泥帶水,不會有拖延症的毛病。
好習慣的孩子,平日的生活也很有規律,他會安排好每一件細碎的小事,他甚至會提前把第二日要帶的東西放在桌邊,以免遺忘。也許你會說,粗心,馬虎那都不是事兒,下次我肯定能改。然而,這基本是不可能的。
難道你能說你工作的時候,因為你的馬虎點錯的小數點,令公司受到損失,難道他們還會給你下一次機會嗎?
難道你能說你檢查飛機的時候,因為你的馬虎漏掉了一個螺絲,而讓整個飛機上處於極度危險的境地,難道他們還會讓你繼續幹下去?生活中很對事情並不像考試,因為他能不會給我們很多“重考”的機會。
因此,學習習慣,即是生活習慣,不要再認為馬虎、大意、粗心不是病了,他們是重病,得治。如果沒有及時治療,你的後半生可能都要為此付出代價。
-
3 # 傻傻地順其自然
所說的粗心、不認真,我個人覺得原因可能有如下幾個:
1.對學習的知識沒有理解透徹,上課沒聽懂,回家沒有更好的理解消化,造成對知識點的一知半解。這時候就會出現有時候做題能做對,有時候就不那麼順利了。家長需要多關注孩子,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及時和老師溝通,瞭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及時發現問題,找到解決辦法。
2. 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一二年級主要是培養學習習慣,按時預習、複習是最基本的,這樣也會對理解不透徹的知識點及時鞏固。我們家孩子現在也是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和他好好溝通後發現還是對知識點掌握的不夠牢固,透過加強練習,現在好多了。
所以,馬虎、粗心不是藉口,不能讓它成為影響孩子學習進步的絆腳石!
-
4 # 青公主寶貝
孩子們粗心大意幾乎是一種通病,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尤為嚴重,學習優秀的孩子也難以避免。家長們為此很是揪心卻無濟於事。我們要做的就是究其原因,找到方法。
一、不良習慣導致。要培養孩子井然有序的生活習慣。
毛病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平時做作業就要全神貫注,字跡工整,認真看題、審題、做題,避免做錯題、漏做題、計算符號看錯、甚至遺忘題,要準備相應的草稿紙,養成一次性做對的習慣,避免塗塗改改,造成視覺遺漏。
二、思維定勢造成。別太過責罵。
針對低年級孩子,知識結構尚未形成,思維定勢也不明顯,出錯的偶然性和隨意性很大。作為家長不能總是盯住孩子的錯誤不放,甚至貼上負面標籤。應該適時的給予鼓勵和表揚,讓他意識到這樣做是對的,進而養成好習慣。
三、家長大包大攬。要培養孩子自覺檢查的好習慣。
孩子作業沒做完,家長就“眼疾手快”的給他指出錯誤,久而久之,他把檢查工作留給了家長,有錯誤,他願意改,但卻不主動自己檢查。應該讓孩子養成自檢的習慣和能力,不能依賴於父母。
四、給孩子建立錯題本。
將孩子的錯題集中在一個本上,對“粗心”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與整理,並且隔一段時間幫助孩子再總結一下,讓他在思想上、意識上得到徹底的糾正。
有句話叫: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由於粗心,本來會做的做錯了,不該丟的分數丟了,看似是小毛病,但對學習的危害及以後人生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所以說:認真是成功的秘訣,粗心是失敗的伴侶。想要克服應該從點點滴滴做起,慢慢改正。
-
5 # 聽說吧心理諮詢
孩子在生活上和學習上似乎有著同樣的特點,就是保持著“不太差”的狀態,你總覺得他有能力做到更好,只要他能夠更專注和認真。孩子為什麼不能夠做到呢?
首先,父母審視自身有沒有丟三落四,做事不認真的特點,如果有的話,你的孩子會模仿到這點。
另外,對於馬虎的毛病,感覺家長比孩子更著急。如果孩子對馬虎的毛病承擔起責任的話,他自己就會想辦法修正,而不是由父母來操心。
家長是否覺得,孩子方方面面都需要你來操心呢?
這樣,孩子的事就變成家長的事,孩子的學習也是為父母而學,而不是為了自己的發展。其實,一個獨立自主的、認真負責的孩子,學習上也必定能積極安排、解決難題。建議家長適當的放手,讓孩子獨立,教會孩子凡事為自己負責。在生活上,把他當成“大人”,鼓勵他經常說出自己的意見,讓他參與家庭事務的處理,讓他學會照顧自己。在學習上,多去引導和鼓勵他自己思考、自己解決,並在他的參與意見中發掘孩子的思考能力和細緻的心思,去欣賞和鼓勵他。
對於孩子的“馬虎”,家長應當忽略它,反覆強調孩子的“馬虎”只會給孩子造成負強化,讓他覺得他自己就是一個馬虎的人。其實,當孩子去做一些他感興趣的事時,他必定是認真的,仔細的。比如是拆裝玩具,打遊戲,上興趣班等。家長可以讓他去做,觀察他有認真細緻的時候,就及時給予肯定和欣賞,誇他也是一個認真做事的人。在學習上,當孩子偶爾有認真的行為,家長要給予積極地肯定。這樣,一點點的強化他,孩子認真的行為會越來越多。
-
6 # 愛米們
每次考完試下來結果,孩子考得不如預期的好,不等孩子說什麼,很多家長就會搶先說:“你看,這道題明明會,結果就是粗心,做錯了。”久而久之,孩子也不去探究真正的原因,默認了不是我不會,而是考試時粗心才做措的,更有甚者擺出一副“不是我的錯,全是粗心惹的禍”的無辜臉。
真的是這樣嗎?
通常情況下,粗心只是表象,是由各種各樣不同的原因造成的,仔細分析一下,大致有:
1)對知識點掌握不夠紮實,比如“b”/“d”、“p”/“q”不分
我女兒初學漢語拼音時就這樣,"白"標成"dai",“皮”標成“qi”,讓她自己檢查,要命檢查不出來,因為在她的小腦袋瓜中根本就把這兩對拼音搞混了。
解決辦法:多找這兩組拼音的漢字練習,熟能生巧,練多了就不會出錯了。
2)認知慣性的問題,不看題目要求
我女兒三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最後一題是根據所給資訊,判斷對錯,她沒看要求,憑著想當然的思維慣式,直接下手答題,在括號裡打上了(√)或(×),而要求是填(T)或(F),10分直接丟掉了,考了90分。家長會上班主任當做典型點評,明明會做的題目,就是因為沒按照要求做,10分白白丟掉 ,現在是小學階段可能覺得分數低點兒無所謂,如果考大學呢,也許能上北大清華的,10分之差,只能上個普通的學校了。家長回去要想辦法,改掉她這個不好的習慣。
解決辦法: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告訴她晚上吃“糖拌西紅柿",,當她吃了第一口大呼“鹹”時我故作驚訝狀:“呀,瞧我這粗心勁兒了,把鹽當成糖了。”她讓我重新做一份,怎麼可能,交上去的試卷能拿回來修改嗎?本著誰犯錯誰承擔的原則,我吃完了這盤菜,這頓飯,她沒有菜吃。從那次考試到現在,無論平時作業還是考試,必先認真讀題,再也沒出現過這樣的錯誤。
3)輕視心理
很多家長都反映情況過這種情況,比較難的題沒錯,簡單的反而錯了。我女兒也有過這種情況,比如數學口算題,兩位數的加減沒錯,一位數的倒錯了,問她,說覺得太簡單了,做這道的時候眼梢就去掃下一道了,結果得數就寫成下一道題中的被減數或加數了。
解決辦法:
按順序認真做好眼下的題,不要因為看著簡單就忽視它。
4)做題準確率不高
寄希望於做完了之後的檢查,所以心理上並沒有對自己一次就全做對的預期,而小孩子的檢查呢,通常是走馬觀花,因為主觀意義上覺得自己寫上了的就是對的。
解決辦法:
建立錯題本,每次考試後查詢分析致錯原因,下次不犯同樣的錯誤。摒棄靠二次檢查發現錯誤的想法,第一次就認真作答,提高準確率。
-
7 # 方程老師數學課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咱們要先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其實人腦動作模式分兩種,一種是直覺思維,一種是理性思維。
直覺思維反應比較快,消耗能量少,對一些常見問題、簡單問題處理很有效,但容易出錯。比如咱們判斷一個人的喜怒哀樂,不用知道為什麼,反正一眼就能看出來他是什麼表情、什麼心情,這就是直覺思維,反應很快。但這個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情,直覺思維無法告訴我們。
理性思維反應比較慢,消耗能量大,對一些複雜問題、困難問題處理比較好,所以人一般情況不用,用多了會很累。像分析人為什麼會有某種表情就屬於理性思維,想了解清楚這個問題不能一下子就有答案,要先去了解這個人的背景,再瞭解這個人最近發生了什麼事,綜合評定才能猜到原因。
知道人腦的這兩種模式,咱們再來看這種學生,數學明明很好但就是考不好的原因。
這種學生喜歡用直覺思維,簡單快速。既然用直覺很快就能解決,他們當然不會用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所以小問題上經常出錯。一些小題往往也會設陷阱,剛才說直覺容易錯,就是因為靠直覺思考太快了就注意不到陷阱,所以就錯了。
所以想解決這個問題,最關鍵的就是要讓學生認真對待題目,把做題速度放慢。所以這類學生提高成績,不靠掌握更多的知識,而是靠訓練更好的做題習慣。
我自己提高效率的方法是用“番茄工作法”:具體來說就是,每次只認真工作25分鐘,然後就會休息5分鐘。但在這25分鐘內不能分心,必須認真只幹一件事,這樣來保證這25分鐘的高度認真。
我把這套方法用在學生身上,不出一個月,學生“粗心”的毛病就明顯好轉。
具體操作是這樣的:
首先上課時還是正常上課,和以往並沒有差別,但在佈置作業時會和以往有所區別。
以前佈置作業直接給一整張卷子讓帶回家做,但現在我把一張卷子分割成幾個模組,每塊花費的時間大約是20分鐘。
而且,在每個模組題目的前面會寫一句話“下面每道題都可能有陷阱哦,請一定認真答題。”又在每個模組題目結束時,空一整張白紙,上面寫“恭喜你已經完成第n個模組,休息5分鐘吧”
而且每次會跟學生強調,你成績能否提高最關鍵就是寫作業,所以你作業必須寫,而且一定要按我的番茄作業法寫。
這種方法我已經用了3年了,效果很好,如果你也有這種問題,不妨可以試試。
-
8 # 陶玲家長課堂
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很多媽媽說“我家孩子做作業有時喜歡少個偏旁”有時因為粗心69就寫成96了,各種粗心狀況層出不窮。粗心馬虎歸根結底是習慣養成的問題。如果平時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考試時心裡一緊張,粗心、馬虎的問題就又升級了,考試分數當然大受影響了。
那麼造成孩子粗心的原因
1、 缺乏興趣,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對於學習感到很茫然,不知道為什麼而學、該怎麼學,把學習看成是一種負擔,是完成父母交給他的任務,機械的應對著。
2、缺乏耐性,自我控制能力差。小孩子活潑好動是天性,但是這一特性也會導致孩子坐不住、注意力分散比較快,並且不善於支配自己的行動,缺乏耐心。
3、學習態度不端正,缺乏責任心。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的包辦使孩子沒有機會學到怎麼承擔責任。
如何讓幫助孩子改變這個壞習慣呢?
1、 遊戲法。可以使用方格遊戲,讓孩子在全部的方格里找相同的數字或者相同的字,孩子在找字的過程中需要足夠的專心才能找出相同的字型,可以鍛鍊孩子的專注力。
2、可以帶著孩子去比較大的圖書館。帶著孩子去圖書館可以讓孩子體驗一下知識的廣闊無邊,感受學習的氛圍,開闊孩子的眼界。
3、鼓勵孩子多嘗試一些活動,善於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利用孩子感興趣的事物、遊戲讓孩子明白學習的重要性。
-
9 # 小花2588566
幾乎每個小孩身上都有各種各樣的壞毛病,大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幫孩子改掉各種壞毛的呀。
壞習慣如何改?最簡便的方法就是——讓孩子照著“模子”改。
啥意思?講講我是怎麼教育孩子,除了給孩子做出榜樣,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做到外,我還讓孩子透過閱讀給他找了個“小偶像”——“胡小鬧日記”中的主人公“胡小鬧”。
這個主人公就像現實中的孩子一樣,身上也有各種各樣的毛病,如懶惰、貪玩、拖拉、馬虎等。但這個孩子透過經歷一些事情,並且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慢慢改掉了這些壞習慣。至於是怎樣改掉的,其實有很多實用的小方法,孩子透過閱讀“胡小鬧”的故事,讓我們驚喜的是,他自己有了改正的意識,而且好多壞習慣潛移默化就改正了。
真是書籍是孩子進步的階梯呀!讓孩子愛上讀書吧,每多閱讀一本書,也許孩子身上的壞習慣就會少一個。
-
10 # 物流者說
吳軍老師在他的專欄裡也曾經分享了“為什麼我們馬虎的習慣總是改不掉?”他給出了量化的三個方面:技不如人、不守規矩,不懂交叉驗證。我覺得他的分析非常有道理,今天加上我的理解分享給大家。
學生時代的我們,經常會因為考試時的馬虎而丟分。咱們大家回想一下,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馬虎呢?有人會說是“沒有想到”,也有人說是“一時疏忽”,那如果讓大家再上一條,針對分析出來的原因,制定一個行動計劃,我估計大部分小夥伴會說,“下次注意點就好了”。而實際上,下次照樣會犯錯,為什麼?因為我們給出來的原因不夠量化。
接下來,咱們一個一個說。
1、技不如人比如,什麼數字自己相乘等於9,大多數人會說,是數字3。而實際上還有負3,因為,負3乘以負3也是等於9。給出的答案只有數字3的同學,就是基礎沒學好,不是馬虎。
比如,有的時候說是看錯了題,實際上可能是當時根本就沒有看懂題,或者是對提問的問題,沒有完全理解所致。
2、不守規矩比如,數學課本上,通常是會有一些公式、定理等,這其實就是規矩的一種,但很多時候,學生為了求快,走捷徑,不遵守定理,喜歡按照自己摸索的方法來,就會犯錯誤。
比如,我們在考駕照時,教練經常會告訴我們,上車之前,要先做一些檢查的。但是很多車主朋友在駕駛車輛時,覺得這道手續沒必要,所以,在行駛途中就會出現一些突發狀況,比如沒油了。
3、不懂交叉驗證比如,我們在做數學的選擇題時,可以按照正常的推算過程得出答案,然後,如果時間充裕,可以把下面的答案代入進去,驗證一下是否準確。交叉驗證如果沒有問題,答案就基本上是正確答案了。
所以,下次再犯錯時,千萬別再讓“馬虎”背黑鍋了,問下自己,是技術沒練好呢,還是沒有遵守規矩,抑或是沒有交叉驗證。
-作者-
-
11 # 月媽說育兒
怎樣解決孩子學習馬虎、粗心的問題
孩子考試馬虎,犯很多低階的錯誤,讓自己和家長都無可奈何,到底該如何克服孩子學習過程中的“馬虎”問題呢?
第一,家長和孩子要意識到“粗心”和“馬虎”是我們為孩子知識點掌握不紮實找的最合理的藉口。考數學時算式列對了,計算把“6”看成“9”了,寫拼音時“b”寫成“p”了,遇到這些情況時,我們怎麼辦?也許會說“這些題孩子都會,就是粗心”!其實這是在用“粗心”和“馬虎”為孩子學得不紮實或知識點概念不清楚找理由。試想孩子為什麼“1+1=2”就不會馬虎?為什麼簡單的不馬虎,而稍微有點難度的就馬虎了?這就是因為孩子做題的熟練程度和細緻程度還未達到足以保證在任何情況下正確的程度。說白了,就是知識點掌握的不牢、不紮實!所以不要再用“馬虎”給自己心裡找平衡,給孩子卸包袱,不要用“粗心”掩蓋問題的真相,阻礙問題的解決。
第二,要想幫助孩子徹底解決馬虎問題,找錯題原因時,切記徹底戒除把“馬虎”和“粗心”當做錯題理由。“馬虎”和“粗心”其實不是一個隨時可控的狀態,對於馬虎問題不是你主觀想努力認真,就一下能夠徹底的認真起來的。如果孩子平時不能做到“認真”,也不知道透過什麼途徑在平時提高認真能力,那麼想在考場上克服“馬虎”幾乎是不可能。而且幾個學期,都是先下決心不要“馬虎”,實際上卻不可避免的“馬虎”的話,孩子也會給自己貼上“馬虎”的標籤。在控制馬虎的問題上形成畏難心理。
因此我們需要把從馬虎到認真當成一個孩子能力成長的過程。
不把馬虎這個大帽子籠統的扣在孩子的頭上,在找錯題具體原因時,不把問題都籠統的歸為馬虎或粗心。
第三,幫助孩子分析產生馬虎的具體原因,針對性找出克服的辦法:1、讀題時粗心大意、忽略了重要資訊:
(1)讓孩子放慢讀題速度,要求每次讀題讀兩遍;
(2)對於剛入學的孩子可以用指讀的方法,看清題目;
(3)在讀題的同時,做好重要資訊標記,或把重要資訊在演算本上摘錄。
2、做題時走神、注意力不集中:
有時因為孩子著急做完題去玩,精力不集中,把上個數看串或答串題,有時甚至因為走神把讀完題的條件都忘記了。屬於這種情況的,孩子在專注力好的時候,做題準確率高,走神時,成績就出現波動、不穩定。對此家長就要幫助孩子營造專注的環境,做相應專注力訓練,比如可以做“舒爾特”表訓練、或者“百詞”記憶挑戰訓練等都可以幫助孩子提升注意力。
3、孩子自身存在“感統”失調問題:
對於有些孩子抄著抄就會不自覺的出錯,比如“7*7+19”寫到第二步就變成“49+9”,把19的十位數抄沒了。如果孩子經常性出現此類問題,而不是偶爾有之,就需要考慮孩子是否存在視覺和動覺失衡的問題,可以先到專門機構做感統測試,然後針對性的做改善訓練。
4、未形成良好檢查習慣:
一個小學生,一大張卷子,在規定的時間裡想一道不錯實在是很難。為了提高準確率,還需要孩子養成良好的檢查習慣。比如100與714/7比較大小,已計算出後者為102,但有時卻不能正確的填寫比較符號,這種錯誤,是可以透過檢查發現並克服的。因此,在平時就應該要求孩子養成作業做完即檢查的習慣,在完成作業的程式上必須包括有檢查的環節。
總之,要想幫助孩子克服“粗心”和“馬虎”的問題,家長就要用心觀察和分析自己的孩子產生馬虎的具體原因,然後把“認真”看成一個可培養、可訓練的能力,找準方法,這樣才能逐步培養起孩子細緻認真的能力,跟馬虎說再見。
回覆列表
你真的相信有馬虎粗心嗎?那就大錯特錯了,我們一起看看分析一下。
以拼音為例,常看見孩子“白”拼成“dai”,在一篇生字裡,你讓他找n多遍,他都沒發現錯誤;你指著“白”說這個字錯了,他立馬對了。可別歸因於粗心馬虎。對於一二年級的小朋友這樣的錯誤常犯,緣於孩子處於這個認知時期,他是真的認為“b“與“d”,“P”與“q”等傻傻分不清,只能教孩子區分的方式,還有多加練習了(增加趣味性比如卡片遊戲)。
還有比如12-3計算出錯,也別認為認真就對了,你再出21-8,14-9等之類也出錯,這種借位減法不紮實所致,還需要家長助力。
寫字丟筆添筆也被認為粗心的問題。這是專注力不太好的表現,也就是常說的感統問題。這樣的孩子要多做找不同,跳繩等遊戲。
做題丟三落四,沒有多看題的習慣;難題對而簡單錯,小知識點缺失……
幹萬別停留在粗心馬虎上,錯題要糾因,從小知識點上,習慣上和專注力入手,相信寶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