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啊金簽名設計手寫語錄
-
2 # 石門老馬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
但我的老家,春節磕頭的習俗,那是外甥打燈籠,"照舊"!春節磕頭拜年,也不知道從那一年開始,流傳下來的!農村人認為這是祖宗流下的規矩,磕頭是一個傳承!是上行下効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是一種崇高而莊重的禮儀!既然是禮儀就有講究!
一,本年內有白事的(死過人)人家,大年初一,不走節不磕頭。怕生人不知情,有的在門裡檔條白布帳,有的設上障礙物,怕別人產生誤會!認為這樣做法是對故人的懷念和敬慰!是敬告!
二,本年內新娶的新媳婦,由婆家人帶領,一定得走節,給大輩磕頭後,大輩必須給紅包!不能磕空!因為新媳婦走節,意為著認戶,和疏理家庭關係的遠近!
三,新女婿也得走節!一般由內兄帶領,去給家族中大輩磕頭!過去比較叫真,非磕不行!現在一般鞠躬施禮就行了!以此來表示對大輩的尊敬!
四,沒有出嫁的閨女,走節不磕頭。因為沒結婚,在父母大輩眼裡是沒長大的孩子,是千斤之體,不能輕易"屈尊"!怕孩子不知道自重,日後嫁人後怕被婆家看不起!
五,外甥子過年必須給姥爺姥姥舅舅磕頭,因為農村人講"孃親舅大"!見過成年後的舅舅必須磕頭!舅舅也必須給外甥子女紅包,美其名曰壓歲錢!同時還有待客之責任!外甥在舅家比較隨便!有外甥狗外甥狗,吃了喝了拿點走的老話!
六,在農村,不出正月十五都是年!由於工作和其它原因,沒有趕上磕頭的人,不出十五!給大輩拜年都應磕頭!而出了十五,就另當別論了。
俗話說,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幅原廣闊,天南海北,民族眾多,民族文化差異很大!我說的講究,你可能認為是臭講究,在你們那不存在!但華北.東北.西北!過年磕頭的人仍然很多,仍然有講究的存在!
-
3 # 內蒙範兒
過年磕頭呢,意味著給長輩增壽,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傳統,雖然略帶點兒封建迷信,但心誠則靈。磕頭有哪些講究呢?我們慢慢說來。
磕頭禮節單純磕頭
單純磕頭指的是孩子給長輩拜年磕頭,過去在農村呢,經常把孩子喊到老人面前說快給爺爺奶奶磕個頭。小孩子也非常聽話,規規矩矩的趴在了爺爺奶奶面前磕頭行禮。磕完頭之後呢,長輩也會給一些紅包或賞錢。磕頭也算是拜年的一種大禮節。現在家庭的一般過年也很少磕頭拜年了。有些家庭呢,因為老人在世還有這個傳統。
一拜一叩
磕頭也稱為叩首,一般成年人跟老人磕頭都會先拜一下拱手禮,然後再給老人磕一個頭。這種拜年呢,也是一種至親,表達了一種最尊重的感情。
一拜三叩
一拜三叩呢,發生在我們現實中非常重大的節日,如過年祭祀,如清明節掃墓,過年掃墓,還有逝者去世。三叩首有三種說法,一叩天、二叩地、三叩長輩。
三跪九叩三跪九叩,應該是磕頭裡的最大禮節。在過去封建社會一般臣子面見君王的時候都會行三跪九叩大禮。電視劇新三國裡,曹操見漢獻帝的時候行三跪九叩大禮,把漢獻帝感動的痛哭流涕。大家可以看這個影片來體會一下三跪九叩的道理。
-
4 # 丁佔愛
我們這裡過大年,初一早上,小輩都是給長輩磕頭,祝身體健康長命百歲,進廟上香磕頭。磕頭是古代遺留的傳統文化習俗,也是傳承孝道,尊老愛友。
-
5 # 如小藍情感線上
在我們這裡,大年初一早晨要在長輩家裡請家堂,就是把先祖們的牌位按照長幼順序排列在一起,擺上酒,點心,菜,水果,點上香供奉。
吃過早飯,一家人就要出去拜年了,先到自家有供奉的長輩家裡磕頭拜年,然後再去鄰居,同事家坐坐拜個年。晚上一家人吃個團圓飯。
大年初二早上要給供奉的家堂桌添熱菜小炒。
初二外甥要去給舅舅磕頭拜年。下午五點以後要送家堂,即是把所有的牌位取下來和紙錢元寶香一起燒掉。然後親人們一起鬨搶桌子上的小吃,晚上再吃個團圓飯就算是過完了。初三開始走親戚拜年。
你們的習俗是什麼樣的?
-
6 # 豆粑物語
磕頭拜年本事就是一種講究,整體來說也就是民俗,中國文化傳承下來的禮數,這些禮數又是根據不同地域不同名族傳承下來的風俗禮儀,到現在這個時代,文化變異的速度太快,老祖宗的風俗,民俗已經在現在的時代被淡化,所以磕頭的禮數也就被抹去,真正的風俗誰也說不清是怎樣的。
-
7 # 自若喜鵲
先拜列祖列宗,由於上面的名字太多了,就不一個一個的磕頭了,一般磕兩個頭,再就是給自己的父母長輩磕頭,家族裡輩分大的家裡有老人健在的,一般只會給老人磕,他們也不會讓別人磕怕折壽
-
8 # 小會的幸福生活
幾乎每年春節都會回家過年,我是北方人,我們家有一種習俗,過年的時候小輩一定要給長輩磕頭,表示尊敬和敬重的意思,自從結婚後我現在有好幾年沒回孃家過年了,不知道其他朋友家有沒這樣的習慣和說發
-
9 # 一株吊蘭
春節在老家磕頭要分場合。
我們這邊的習俗是這樣的:
小孩子給長輩拜年要磕頭。大年初一一大早,吃過早飯,小孩子們打扮得齊齊整整的,在年齡大一點的堂兄帶領下,給家門裡的長輩們逐一拜年,這是要磕頭的。不過這種磕頭也就是做做樣子,長輩們也不會讓真磕的。這些長輩們,不但準備好了瓜子花生糖果,還會準備一些壓歲錢。在磕頭的時候,有的小孩子因為太實在,咣咣咣,真的磕下去,往往會引起大家的鬨笑。
上墳的時候要磕頭。過節了,外出的人也都回來了。大家難得都聚在了一起,幾個人商量商量,買點紙啊炮啊,相約著給逝去的長輩們去上墳。這上墳是有規矩的,不論是誰,只要是本家門的人,是都要給燒上一刀紙、放上一盤炮的。等紙燒盡了、炮放完了,帶頭的人就會喊著,大家一起磕上三個頭。
不知其它地方是不是這樣!
-
10 # 史太截武者
常言道“十里不通宿”,也就是說一個地方一個講究。至於拜年時磕頭的問題,我可以打個比方:我們清苑人縣城裡去拜年,見了面就說聲“過年好”,不用磕頭,可是到的至親的長輩那裡,有時也是要磕頭的。然而在鄉下晚輩見到長輩必須磕頭,也沒有什麼壓歲錢,不管在家裡還是大街上就跪下對著長輩磕頭拜年。更有不同的是到了清苑的鄰縣徐水,磕頭拜年千萬不要對著人拜,而是背對著人磕頭,這裡講究對著人磕頭是不吉利的,說上給死人磕頭才對著人的。
回覆列表
我們老家是農村的,這雖然不算傳統文化,但是屬於對長輩的一種謙卑的尊重,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曆(農曆)年,俗稱“過年”。這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然而,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年的傳說也很多。古代的春節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後,才將農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習俗至今仍很盛行。中國最早的春聯,是五代時期孟昶寫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用紅紙寫春聯始於明朝。年畫源於唐朝的門神,它和燃爆竹一樣,在古代都是用來驅鬼避邪的,現在卻成了專為增加喜慶氣氛的習俗了。貼“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們把寫在紅方紙上的“福”字,故意倒貼在門、窗、傢俱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待第一聲雞啼之後,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後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此時的神州大地,處處閃光溢彩,從初一到十五,人們一至沉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