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逢春太郎

    智深金身羅漢下凡一遭,功行圓滿又歸正果!古往今來?誰會無緣無故為一社會底層的小三陪女人而殺人?智深潛意識之中真的是“眾生平等”!智深五臺山出家,在世活佛智真長老入定(元神出竅進入仙界)看了他的來歷後,賜他名為“智深”!智真智深,師兄弟嘛!

  • 2 # 使用者9962898535331

    韋小寶替康熙出家時,也是和最高輩分的長老論師兄弟。那是因為有康熙和滿清勢力的背景,清涼寺,少林寺的和尚不敢在身份上凌駕。那會涉及到政治鬥爭,引來滅頂之災。

    同理,長老既然知道魯智深與佛家的淵源,知道他會什麼時候圓寂,知道他會詔安,平方臘,知道他是伏魔殿放出來的天罡地煞,所以必然會很小心。

  • 3 # 滇海無涯

    魯智深師傅智真長老,一按腦殼靈光,只見對面座著是一位金光環繞的和尚,″哎呦唉,這和尚不簡單那,什麼來頭?″再按一按,又看見金光裡頭裹著一團煞氣:“這是殺氣啊,這和尚來頭大,殺氣重。咱可不能小視了哎,要不然開罪了他,遺禍無窮,也罷,就讓他作咱兄弟輩吧,這就不至辱沒了他。″智真長老想畢,隨即向魯達賜名智深,一下擠身於佛子們師叔伯的行列。眾佛徒心底下一片譁然,,量這粗魯漢子何德何能,競能一蹶而就成俺的長輩?這長老怎地這麼糊塗?但懾於長老的一向威望,敢怒不敢言。向後對智深使拌子的怕是隻多不少,魯智深是個璿達之人,並不怎的事他也不計較。可在他心底也對這班傻禪沒什麼好感,一旦喝醉了,這些禪子就成了他的出氣筒。一來二去,他就在這五臺山立足不牢。究其根底,還是智真在他入門時將他抬的大高乃至引起眾人不服惹的禍

  • 4 # 雪天雪晴

    非自己收徒,而是代師傳徒。

    一則看出魯和尚非同一般。

    二則覺得將來要惹禍。

    代師收徒,列為平輩,一顯謙虛,二顯高看,三則隱含避禍。

  • 5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水滸中智真和智清長老真聰明

    先回答問題,魯智深的師父叫“智真”、“智清”,為什麼給魯智深取名“智深”,而不是晚一輩?我的回答是應該算是平輩,說明智真長老看出魯智深不凡,體現出他的聰明圓滑。

    五臺山文殊院的智真長老和東京大相國寺的智清長老就該算是德行高僧,世間難得的高僧。

    話說因為風聲太緊,魯達在趙家躲藏不住了,趙員外將他送去到五臺山的文殊院出家。接待他們的,便是寺中的住持智真長老。聽了趙員外的請求,智真長老一口答應“這個是緣事,光輝老僧山門。容易,容易!”可是,他手下的別的和尚卻認為“這個人不似出家的模樣”,於是去和智真長老商量:“卻才這個要出家的人,形容鬼惡,貌相兇頑,不可剃度他。恐久後累及山門。”他們根據魯達的相貌和氣質,判定魯達可能會“累及山門”,強烈反對收留他。

    智真長老卻說:“他是趙員外檀越的兄弟,如何別得他的麵皮”,因為趙員外家幾代人都是文殊院的大施主,智真長老當然不想也不願意輕易得罪這樣的人,可是,手下的那些和尚提出的意見又不能不考慮。智真長老解決的方法非常巧妙:“‘你等眾人且休疑心,待我看一看。’焚起一炷信香,長老上禪椅盤膝而坐,口誦咒語,入定去了。一炷香過,卻好回來,對眾僧說道:‘只顧剃度他。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淨,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記吾言,勿得推阻。’”

    長老真的能知未來之事嗎?大概未必。也許,他是從魯達的身上看出了此人雖然粗魯,卻是一腔正氣,有心要收留於他,同時,又要讓趙員外滿意,還不能駁眾僧的面子。於是,藉口魯達“上應天星”,而且“正果非凡”,就堵住了眾僧之口,讓他們不便反對,也不能反對,魯達的剃度就順利進行了,智真長老化解矛盾的機智,確實不同凡響。

    做了和尚的魯智深,屢屢違反清規,惹得眾僧不滿,他們去長老處告狀,“長老喝道:‘胡說!且看檀越之面,後來必改。’自此無人敢說”,魯智深才能在寺中過了四、五個月的平安日子。

    靜極思動的魯智深出寺搶了酒販的酒,大醉後鬧了文殊院,即使如此,當智真長老前來“喝道:‘智深不得無禮!”智深雖然酒醉,卻認得是長老。撇了棒,向前來打個問訊。……長老道:‘你看我面,快去睡了,明日卻說。’魯智深道:‘俺不看長老面,灑家直打死你那幾個禿驢!”可見,長老在魯智深的心中,很有權威。

    鬧了禪院的魯智深,又一次引起了眾怒。長老安撫眾僧:“雖是如今眼下有些羅唣,後來卻成得正果。無奈何且看趙員外檀越之面,容恕他這一番”,又一次解決了魯智深的亂子。

    同時智真長老還不忘勸告魯智深:“智深,雖是個武夫出身,今來趙員外檀越剃度了你,我與你摩頂受記,……既然出家,如何先破了酒戒,又亂了清規?我不看你施主趙員外面,定趕你出寺。再後休犯。”勸告了魯智深,又讓他明白事情的嚴重後果,還警告他不得再犯,讓魯智深心服口服:“智深起來,合掌道:‘不敢,不敢!’”

    縱觀《水滸傳》全書。魯智深從來都是天不怕地不怕,沒見他怕過什麼人,可是,他卻對手無寸鐵的智真長老敬畏有加,可見長老確實有過人的力量。

    過了幾個月,魯智深又一次大鬧文殊院,又是智真長老前來喝止了他。可是,此時長老已無法再庇護於他。即便如此,長老還不忘為魯智深安排下一個好去處:推薦他去東京的大相國寺,對魯智深真是負責到底。

    智真長老在管理文殊院方面,也是非同凡響。整個文殊院井井有條,和尚不敢觸犯戒律。魯智深酒醉上山時,看門的和尚看見他“便喝道:‘你是佛家弟子,如何噇得爛醉了上山來!你須不瞎,也見庫局裡貼的曉示:“但凡和尚破戒吃酒,決打四十竹篦,趕出寺去。如門子縱容醉的人入寺,也吃十下。”你快下山去,饒你幾下竹篦。’”這樣的條令,當然具有震懾力,讓和尚們不敢輕易破酒戒,看門的也不敢放喝酒的和尚進去。

    智真長老還要從源頭上解決問題:不管是酒販,還是開酒店的,都告訴前來的魯智深:“本寺長老已有法旨,但賣與和尚們吃了,我們都被長老責罰,追了本錢,趕出屋去。我們見關著本寺的本錢,見住著本寺的屋宇,如何敢賣與你吃”,事關當事人一家的生計,誰敢違反?這就釜底抽薪,沒人敢賣酒,和尚們當然就無法破酒戒了。

    估計在智真長老的治理下,文殊院的和尚一般都會循規蹈矩,至少他們想要破酒戒很難。魯智深兩次破酒戒,一次是搶酒,一次是騙酒就是明證。

    不過,智真長老只是考慮了自己的文殊院的安寧,把魯智深推給了他的師弟,東京大相國寺的住持智清長老。接收魯智深的智清長老,像收到了燙手的山芋一樣,將他的師兄好一通埋怨:“我師兄智真禪師好沒分曉!……你那裡安他不的,卻推來與我”。但是,智清長老和他的師兄一樣,都不願輕易得罪人,他左右為難:“待要不收留他,師兄如此千萬囑付,不可推故。待要著他在這裡,倘或亂了清規,如何使得”?

    智清長老也有自己的方法,他把難題交給了自己的手下,讓他們集思廣益。果然有人想出了好辦法:讓魯智深去管理別的和尚無法管理的菜園。

    事實證明,這真是人盡其用。智真長老和智清長老二人,都是大德高僧,都有無人能及的管理才能,他們的處事也同樣都是無比的聰明圓滑。

  • 6 # 綠野萍蹤01

    這個問題提得好,《水滸傳》中魯智深把智真叫“師父”,而智真卻從未把魯智深看作徒弟。即便是東京大相國寺好不曉事的智清,也不敢把魯智深做徒弟對待。這其中,確實藏有深深的玄機。

    智真長老為何給剛入佛門的魯達賜了這樣一個與自己平輩的法號呢?是因為智真看在趙員外的面子上,不敢得罪這個檀越嗎?或者是另有其他的原因呢?

    施耐庵叱責趙員外數典忘祖

    《水滸傳》中所有的“龍”都是真龍,所有姓趙的,都是隱喻的趙宋官家。無疑,趙員外隱寫的就是宋徽宗。這個問題,我在很多文章中講過多次了,魯智深大鬧五臺山的故事就發生在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的二月,是施耐庵借這個故事,抨擊宣和元年正月正式以“革佛詔”革佛的歷史。

    多次講過的事不再重複,以便省下篇幅說本回答的重點。

    書中寫道,魯達一到五臺山文殊院,智真長老便決定剃度這個一臉兇相的殺人凶身,絲毫沒有表示不同意的意思。此舉,引起了五臺山所有僧眾的反對,認為此人必定會累及山門。

    為了平息眾議,智真長老燃起一炷香,上了禪椅,口唸咒語,入定去了。一炷香燃完,智真長老真魂歸體,便對眾僧說:“只顧剃度他,……此人上應天星,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且記吾言,不可推阻”。

    這一段描寫,簡直把智真長老神化了。至少,是把智真長老寫成了深通先天神數的化外高僧。從趙員外所言,五臺山的智真長老是他的兄弟,他的祖上曾經給文殊院舍過錢,是寺裡的檀越這些資訊可以斷定,施耐庵又開始隱藏曆史真實了。

    把智真長老的神蹟與趙員外的話串起來,施耐庵說的就是一段歷史。

    《宋史·太祖本紀》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說趙匡胤在後漢初年時,四處求職不遇,便寄居在襄陽的寺僧之中。這個寺院裡有一個深通先天神數的老和尚,看了趙匡胤的面相,便贈送給趙匡胤一筆豐厚的川資,指示他到北方去,一定會有機遇。果然,趙匡胤到了北方,便投奔到時任後漢樞密使的郭威帳下,開啟了發跡之途。

    趙匡胤做了皇帝,一改柴世宗革佛(三武一宗)的宗教政策,大力支援佛教,形成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宗教局面。

    但是,宋徽宗卻數典忘祖,大肆“革佛”。這件事,其實就隱藏在魯智深的法號中,這是智真長老讓魯智深與自己平輩的最重要的原因。

    怎麼講?

    魯智深本應是“釋智深”

    我已經破解了《水滸傳》的密碼,這個密碼足以解釋智真長老為何要讓魯智深與自己平輩這個疑問。

    原來,這個趙員外之所以被施耐庵叱責是數典忘祖之輩,是因為宋徽宗不是趙匡胤這一脈的皇帝,而是因為“杜遷”而由趙光義這一支傳下來的帝位。所以,趙匡胤得到佛門的幫助,記了佛門的恩義,提升了佛門地位。趙匡胤雖然在陳橋篡了位,但卻是一個非常講義氣講感情的人,他對佛門的禮遇,恐怕自隋唐以降,任何皇帝都不及他。

    趙光義當初還是能夠禮遇佛門的,但是,到了宋真宗時期,便開始崇道,對佛教進行壓制。此後的歷代北宋帝王,都沒給佛門好臉色,不斷壓制佛教。甚至,以出家度牒為激賞、斂財手段,獎勵地方官員,明碼標價流通買賣。

    《水滸傳》中的趙員外就買了一張空頭五花度牒,這張五花度牒來歷非凡,施耐庵以“五花”,即縣衙、州衙、府衙、路衙、朝廷北宋五級逐級“押花”,暗示這張度牒就出自皇宮朝廷。

    有人說,世界上第一張有價證券就是大宋的度牒,此言非虛。

    施耐庵認為,趙光義篡位,涉嫌偽造“金匱之盟”,違背“天道迴圈”之理,就是妖魔。而魯智深以及梁山天罡地煞,就是趙匡胤(霹靂大仙)從道家紫府下派的“替天行道”的星君。

    所以,智真長老一見魯達,猶如當年襄陽老僧那樣,便認定他有佛門正果。接著,又魂遊道家紫府,得知他還有道家正果,知道此人“上應天星”,便果斷的剃度,而且,賜法號曰“智深”。

    智真長老如此對待智深,一定是看在道家紫府的面子上,而絕不是看在趙員外的薄面。假如他沒有魂遊紫府,只知道魯達的佛門正果,就有可能不給這個和尚以“智深”的法號了。

    按照佛門規矩,入了沙門就得改做“釋智深”,而不能以俗家姓氏稱為“魯智深”。智真長老允許他保留俗家姓氏,是因為魯達原本就是道家紫府的星君,是道家之人。等於是智真長老尊重道家,一同對付數典忘祖的趙員外。

    這層意思,就是施耐庵在書中主張的“佛道合一”,佛道聯手降妖除魔,趙員外才是真正的妖魔。這樣的宗教符碼,在《水滸傳》中比比皆是,卻從來沒有人留意。

    魯智深兼具佛道兩家正果

    花和尚的正果到底是什麼,這也是五百年來又一處重大的誤讀。因為續書《徵四寇》胡言亂語,把魯智深無緣無故的寫死了,以“圓寂”為魯智深的正果——死了算什麼正果?

    魯智深的正果有佛門正果,更有道家正果,這兩樣正果,其實都隱藏在智真長老入定歸來,對五臺山僧眾說的那句話中。魯智深的正果之途,卻是按照智真長老的四句偈子: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遷,遇江而止之中。

    智真長老的偈子,以及魯智深的正果,我也在很多文章中做過解讀,此處,提綱挈領的再簡要複述一遍。

    魯智深“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五臺山自智真長老以下的所有僧人,都不及花和尚的正果。也就是說,魯智深的佛門正果是皇家寺院的住持方丈。

    這一點,有大相國寺故事為證,糊弄打壓魯智深的智清,肯定要被擼下來,魯智深將取而代之。為什麼?

    因為這件事有前情伏筆,那就是魯智深做了“二龍山”寶珠寺的住持方丈。這個隱寫為皇家寺院的寶珠寺,原本是鄧龍所佔據。鄧龍被打死後,魯智深“隨即叫把鄧龍等屍首扛抬去後山燒化了”。原來,鄧龍是寶珠寺的方丈,也是個和尚。

    如果我寫《水滸傳》續書,就一定會把智清寫成一個史文恭之類的人物,然後被魯智深以禪杖打殺。花和尚打殺了智清,燒化了,自己便做了東京大相國寺的住持方丈。曾頭市的史文恭,就是一個漢奸。魯智深與二龍山的楊志、武松攜手並肩,早就投入了抗金之戰。

    如此,花和尚不僅成就了佛門正果,還成就了道家正果。完成“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使命後,便與梁山好漢一道“上應天星”,迴歸本位了。

    在《水滸傳》前七十回的故事中,隱藏著魯智深參加東京保衛戰的伏筆,這個伏筆就是智真長老四句偈子中的第一句:遇林而起。

    林沖在朱貴酒店曾經題詩,詩中預言:“京國顯英雄”,其實就是伏寫了林沖將在金兵打到東京時,顯示英雄本色,抗擊金兵。此時的林沖,才是真正的天雄星。

    魯智深與林沖攜手並肩,大戰金兵,而且,打死了智清,做了相國寺的住持方丈。而且,倚據相國寺,與金兵作戰。

    這就是智真長老賜花和尚法號“智深”,與自己同輩的深刻寓意。

  • 7 # 楊角風發作

    魯智深的師父叫“智真”、“智清”,為什麼給魯智深取名“智深”,而不是晚一輩?

    我來回答:

    魯提轄為了金翠蓮,拳打鎮關西,沒曾想三拳下去後釀成大禍,擔心坐牢後無人送飯的魯提轄,一溜煙就跑了。

    當然,他的跑也不是無目的性的,而是有選擇性地跑,尤其是那句“貧不擇妻”,暴露出,他就是奔著金翠蓮的逃跑路線去的。

    只是現實狠狠地給了剛剛動了情愫的魯提轄當頭一棒,也就幾十天時間,金翠蓮就成了趙員外的“二奶”了,萬般無奈之下,魯提轄看破紅塵,出家當了和尚。

    可是,魯提轄拜師智真長老,按理說賜法名時,應該低“智”字一輩,為什麼卻成了同輩的“智深”大和尚了呢?

    一、

    魯提轄找到了金翠蓮之後,驚訝地發現,其已經成了趙員外的“二奶”,而趙員外,實力強大,背景深厚。

    魯提轄作為一名基層提轄,能巴結到趙員外,也算是他的福氣,再加上自己本身也是逃犯,也就就此認了命,聽從了趙員外的安排。

    結果沒過幾天,金二(金翠蓮老爹)就跑過來說,外面有人要抓恩人,在到處打聽訊息呢。魯提轄一聽,知道大事不妙,這就要告辭逃命,這時候,趙員外出來說話了:

    “我要是留你不走吧,萬一被人家抓到了,你可能還怪我。要是不留你吧,我這人又好面子,臉面上掛不住,要不我給你出個主意?”

    魯提轄的回答其實很無奈的:

    “灑家是個該死的人,但得一處安身便了,做甚麼不肯!”

    也就是說,魯達是真的走投無路了,只要趙員外能指一條路,他什麼都肯,於是就這樣他到了五臺山出了家。

    讓魯達當和尚,趙員外的小算盤還是打得比較響的:

    一方面,當了和尚,入了空門,也就了卻凡間事,至少官府就不能隨便抓人了,也算報了恩;另一方面,也希望魯達能修性養生,控制自己的脾氣,以後也好為自己所用;第三方面,則是趙員外估計也怕魯達跟金翠蓮有什麼情愫,讓他入了空門,徹底斷了這倆人的可能性。

    二、

    那麼遁入空門的魯達,其師父是智真長老,為什麼卻賜他同輩份的法名“智深”呢?

    在韓愈所寫的《師說》中,對為師者做了一個解釋: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也就是說,為師者一共有三個方面是要做到位的,一個是傳道,一個是授業,一個是解惑,那麼我們就看一下智真長老有沒有做到這三點呢?

    可以這麼說,除了給魯智深摩頂受戒的時候給他強調了“三皈五戒”後,後面幾乎沒怎麼管過他:

    “一要皈依佛性,二要皈奉正法,三要皈敬師友……一不要殺生,二不要偷盜,三不要邪淫,四不要貪酒,五不要妄語。”

    雖然跟他說了三皈五戒,但實際上魯智深壓根就沒做到,而且已經皈依了佛門,他卻連坐禪都不肯坐,眾人壓根都不敢管他:

    “智深見沒人說他,每到晚便放翻身體,橫羅十字,倒在禪床上睡;夜間鼻如雷響;要起來淨手,大驚小怪,只在佛殿後撒尿撒屎,遍地都是。”

    也就是說,魯智深每天就是吃飽了睡,睡醒了吃,連拉屎尿尿都不出門的,弄得到處都是。

    最後那群大和尚們實在受不了了,去找智真長老告狀,結果長老還護著魯智深:

    “胡說!且看檀越之面,後來必改。”

    嘴上說著魯智深以後會改,但實際上壓根就沒去管過他,也沒教過他究竟該怎麼做。

    三、

    也就是說,魯智深當了和尚之後,智真長老壓根就沒給他傳過一次道,授過一次業,更沒有給他解過什麼疑惑。

    那麼魯智深平時這樣可以不管,那麼他犯錯了,總該出來管一下吧?

    魯智深在五臺山這麼混混沌沌地待了四五個月,終於是挨不住了,於是下山來找酒喝,恰好遇到一個挑酒的漢子上山。結果魯智深連打帶嚇的,硬是搶了人家一桶酒喝光了,搖搖晃晃要回寺廟。

    守衛寺門的和尚不敢讓他進來,說他犯戒了,因為有寺規:

    “但凡和尚破戒吃酒,決打四十竹篦,趕出寺去。”

    而魯智深不僅沒有捱打,還把守門的幾個和尚痛扁了一頓,即使把智真長老叫過來,他也不過是拉偏架,也是沒有處罰魯智深:

    “你看我面,快去睡了,明日卻說。”

    而魯智深呢,更加放肆,還撂狠話恐嚇那幾個和尚:

    “俺不看長老面,灑家直打死你那幾個禿驢!”

    而智真長老怎麼安慰捱打的那些和尚,以及看不慣魯智深行為的那些僧人呢?

    不過是告訴他們,魯智深以後能修成正果的,看在趙員外的面上,饒了他吧,回頭我去說說他。

    實際上,第二天,智真長老也不過是重新強調了一下“三皈五戒”,連罰都沒罰魯智深:

    “既然出家,如何先破了酒戒,又亂了清規?我不看你施主趙員外面,定趕你出寺,再後休犯。”

    四、

    直到魯智深再次喝酒,大鬧五臺山,還打爛了佛像及僧人,智真長老也並沒有處罰他,不過是給他銀兩,把他支到自己的師弟智清長老的大相國寺去了。

    由此可見,智真長老從為師者的角度來看,根本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師父,既然一開始的出發點就不是當魯智深的師父,自然就不會賜他低一輩分的法名了。

    不然,有人質問長老,說你的徒弟怎麼這麼不懂事,你也不管,智真長老就完全可以反駁了,誰說他是我徒弟,他是我師弟,師弟,師弟,我這是代師收徒。

    這是其中一個原因,我們再看來第二個原因:

    在金庸的小說《鹿鼎記》中,其中就提到了韋小寶代康熙帝出家的例子,當時晦聰禪師道:

    “韋大人是皇上替身,非同小可,即是老衲,也不敢做你師父。老衲代先師收你為弟子,你是老衲的師弟,法名晦明。”

    其實不僅《鹿鼎記》這本小說中有代師收徒的情況,在《劍來》中也是三次出現代師收徒的情況。只不過透過一個小說來解釋另一個小說中的問題,總是感覺說服力上有點不足。

    實際上在現實社會中,也有代師收徒的情況,比如意拳傳人王永剛代師收徒,代表先師金啟莊收了四個徒弟。相聲界也有代師收徒的情況,但是也是有規矩的,只有大師兄才能代師收徒,張壽臣先生當年代師收徒常連安就是這種情況。

    也就是說智真長老賜魯智深“智深”法號,就是因為介紹人是趙員外,地位較高,所以他賣個面子給趙員外,這才有了代師收徒。

    五、

    除此之外,還有第三個原因嗎?

    有!

    在給魯智深剃度之前,眾僧曾經跟智真長老有過一番爭辯,提出魯達這人“形容醜惡,相貌兇頑”,日後估計會累及山門,但長老是高人啊,睜開慧眼看了一下魯達:

    “只顧剃度他,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淨,證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記吾言,勿得推阻。”

    難道真的因為智真長老看出來魯智深是天星下凡,實力非凡,自己擔心能力不足,不足以當魯智深的師父,所以才把他提到跟自己同輩?

    其實這種理解並非沒有道理,比如魯智深第二次惹禍的時候,他稱呼智真長老也不叫師父:

    “長老與灑家做主!”

    而長老的回答同樣也不以師父自居:

    “智深,你連累殺老僧!”

    一個自稱灑家,一個自稱老僧,要知道這時候的魯智深已經在五莊觀待了差不多一年的時間了,這時候智真長老仍然不敢以師父自居。

    直到智真長老真的要攆魯智深走了,魯智深這才認可了其師父的身份,要知道在這之前雖然給智真長老面子,但是從來沒有喊過師父的,至少原著中沒有體現:

    “師父,教弟子那裡去安身立命?”

    等到了桃花村時,魯智深介紹自己時,也是以智真長老為師的:

    “俺師父是智真長老,與俺取了個諱字,因灑家姓魯,喚作魯智深。”

    六、

    其實,第四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魯智深並非是智真長老打心裡喜歡他才收他為徒的,而是因為金錢!

    趙員外在介紹魯智深出家的時候,也是帶著大量禮物去的,當時智真長老就說了:

    “何故又將禮物來?寺中多有相瀆檀越處。”

    回頭就把禮物收了,而且收魯智深時,給眾人的解釋就是給趙員外面子:

    “他是趙員外檀越的兄弟,如何撇得他的麵皮?”

    趙員外也很給力,給了很多銀兩,買了很多東西,等到真正剃度的時候又包了很多銀子:

    “趙員外取出銀錠,表裡,信香,向法座前禮拜了。”

    包括後來魯智深多次犯錯,智真長老給其他人的解釋永遠是:

    “且看檀越之面,後來必改。”

    更重要的是,智真長老跟趙員外可以以兄弟相稱的,他當初給魯智深介紹的時候就說了:

    “寺裡有五七百僧人,為頭智真長老,是我弟兄。我祖上曾舍錢在寺裡,是本寺的施主檀越。”

    包括後來魯智深打壞了亭子,打壞了佛像,別的僧人都在唉聲嘆息,只有智真長老是無所謂的態度。這些東西趙員外肯定會賠錢重修的,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得道高僧對損壞的佛像該有的想法和態度。

    實際上,智真長老並非一個成功的高僧,但絕對是一個成功的商人,畢竟魯智深下山的時候遇到的賣酒的,包括集市上賣酒的商人,他們租的商鋪也都是寺廟的房產。

    一個眼中只有銀子的智真長老,看在趙員外的面子上,而且以後還得一起發財做生意呢。不過是安排個魯智深過來,當然得收了,至於是不是真心收徒,那已經是顯而易見了。

    甚至於他所說的魯智深以後肯定能修成正果,不過是忽悠眾僧的把戲罷了,不然,他們真的會得罪趙員外這個大財主嗎?

    這麼一想,他智真長老跟趙員外稱兄道弟,魯智深又是趙員外的兄弟,他賜給魯智深“智深”法號,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 8 # 逆流的魚L

    魯智深本名魯達,因為路見不平三拳打死鎮關西,所以被迫出家為僧。出家在五臺山文殊院,按照慣例出家即是和俗世斷絕,從此有了新的身份,因此魯達不復存在,他有了一個新的名字,魯智深,智深是法名。可是問題是文殊院長老法名智真,他的師弟大相國寺住持名叫智清,要知道和尚也是講輩分的,為什麼魯智深一出家就和寺院長老一輩?

    魯智深能夠和智真長老一輩有兩點原因

    第一趙員外的面子。

    趙員外是個大財主,而且文殊院的檀越,也就是施主,經常往文殊院施捨——我祖上曾舍錢在寺裡,是本寺的施主檀越。趙員外本人和智真長老關係密切,用趙員外的話說:寺裡有五七百僧人,為頭智真長老,是我弟兄。

    並且趙員外也不是空著手送魯智深出家,而是當時說定了,連夜收拾衣服盤纏,段匹禮物,排擔了。次日早起來,叫莊客挑了,兩個取路望五臺山來。辰牌已後,早到那山下。莊客把轎子安頓了,一齊搬將盒子入方丈來,擺在面前。

    智真長老看了這些東西,也不由滿面笑容表示“何故又將禮物來?寺中多有相瀆檀越處。”可見平時趙員外沒少送東西。

    隨後趙員外表示自己表弟魯達情願出家,並表示一應所用,小子自當準備,煩望長老玉成,幸甚!智真長老一聽趙員外的表弟出家表示這個事緣,是光輝老僧山門,容易容易。

    由於魯智深長相兇惡,眾人反對,智真長老一再堅持理由是他是趙員外檀越的兄弟,如何別得他的麵皮?

    隨後趙員外取出銀兩,教人買辦物料,一面在寺裡做僧鞋、僧衣、僧帽、袈裟、拜具,準備齊全後魯智深正式出家。因為看在趙員外的面子上,魯智深自然不可能成為小輩,就像著名的韋小寶,皇帝派他出家,活著的和尚誰也不敢收他為徒弟,直接成了老方丈的師弟,因此魯智深也一樣直接成為智真長老的同輩,賜法名智深。

    而且魯智深出家後百般不順,因此多次違背戒律飲酒鬧事,對這一切,文殊院的和尚十分不滿,但是智真長老一再維護魯智深。當魯智深鬧事時智真長老“胡說!且看檀越之面,後來必改。”自此無人敢說。長老道:“雖是如今眼下有些唣,後來卻成得正果。無奈何,且看趙員外檀越之面,容恕他這一番。我自明日叫去埋冤他便了。” 長老道:“既然出家,如何先破了酒戒,又亂了清規?我不看你施主趙員外面,定趕你出寺。再後休犯。” 面對要拆了文殊院的魯智深長老道:“自古天子尚且避醉漢,何況老僧乎?若是打壞了金剛,請他的施主趙員外自來塑新的;倒了亭子,也要他修蓋。這個且由他。”果不其然過不得數日,趙員外自將若干錢物來五臺山,再塑起金剛,重修起半山亭子,不在話下。最後魯智深實在無法留在文殊院智真長老沒有將他趕出去流浪,而是將他推薦到了首都大寺院去當領導,要知道大相國寺可比五臺山的這座不知名的文殊院強了不是一星半點。智真長老道:“智深,你此間決不可住了。我有一個師弟,見在東京大相國寺住持,喚做智清禪師。我與你這封書去投他那裡,討個職事僧做。從這可以看出趙員外的面子是多大,否則也就只能四處流浪了。

    第二魯智深的未來。

    魯智深雖然面向兇惡,殺人不眨眼,但是絕不是壞人。而且為人仗義疏財,打抱不平,是個真好漢。

    智真長老出家多年深諳佛法,一眼看出了魯智深是個能成正果的人。“只顧剃度他。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淨,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記吾言,勿得推阻。”

    面對眾人的不滿,長老道雖是如今眼下有些唣,後來卻成得正果,一再維護他。在無法留下魯智深後,還送他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後來魯智深果然如智真長老說的那樣,圓寂成了正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要選擇冬季裝修,冬季裝修的優勢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