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豔陽下的紅蝴蝶

    當金錢沒有魅力 ,榮譽不是目的 、而為之奮鬥目標是為了造福人類、實現自己理想時, 那世界上任何光環和實質類的東西都可以無視 !獨立人格的極品可以拒絕一切

  • 2 # 低熵製造機

    拒領諾貝爾獎的人裡面好像主要還是人文學者居多。

    最出名也最先想到的一位是法國文學家薩特,存在主義奠基人。它拒絕了諾貝爾文學家。據說是為了不被“機構化”。不想自己成為一個機構的符號,故而謝絕一切來自官方的榮譽。還有一種說法是薩特自己對1958年《靜靜的頓河》的作者肖洛霍夫沒能獲獎感到遺憾,自己謝絕領獎也是自己對他的一種致敬。

    前面提到的這個肖洛霍夫未能獲獎的1958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個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而這位帕斯捷爾納克剛好是另一位拒絕諾貝爾文學家的作家。不過他拒絕的原因就比較悲劇了。據說肖本人在得到獲獎訊息的時候是非常興奮和高興的。但是由於他的獲獎作品《日瓦戈醫生》本身對十月革命抱著懷疑和反對的態度。所以帕斯捷爾納克得獎之後在蘇聯國內引起軒然大波,帕斯捷爾納克本人因此受到了各個方面的壓力,最後只好決定拒絕領獎。

    還有一位拒絕過諾貝爾文學獎的人是奧地利女作家埃爾弗裡德·耶利內克。不過她的拒絕理由就比較詭異了。在她本人的宣告中,她提到她拒絕領獎的兩條理由是:1、身體狀況不好。 2、沒有資格獲得這一大獎。這兩個理由看起來怎麼看怎麼有點敷衍的感覺。至於真正的原因,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還有兩名曾經自稱要拒絕領獎但最後領了的大名人。一位是美國搖滾明星鮑勃迪倫。具體原因不清楚。這個很火,應該很多人都知道。

    另一位是美國物理學家費曼,他在他的自傳裡提到自己在剛得到獲獎訊息的時候想拒絕領獎。理由是不想被過大的名聲限制住自己發表看法的自由。但不久他的好友就勸他:“如果你拒絕領獎,你的名聲會比領獎還要大。” 於是費曼放棄了這個念頭。

  • 3 # 說文馭史

    1、蘇聯的帕斯捷爾納克

    帕斯捷爾納克憑藉《日瓦戈醫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獲獎之後蘇聯政府說如果他去領獎就不能回國,於是被迫宣佈放棄領獎。他的獲獎與拒絕領獎側面體現了東西兩個陣營的意識形態鬥爭。

    2、尼古拉·特斯拉

    尼古拉·特斯拉是世界知名的發明家、物理學家,發明了交流發電機,他和愛迪生同時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但由於他鄙視愛迪生的為人,所以拒絕與他同時領獎。

    3、黎德壽

    黎德壽是越南人,曾加入反殖民主義組織,多次被捕入獄但初心不改,他與美國國務卿基辛格都獲得了197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但黎德壽認為越南並沒有獲得和平,仍然處在戰亂之中,所以拒絕接受這個諾貝爾和平獎。

    4、薩特

    薩特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作家,是法國存在主義的奠基人,他認為榮譽會給讀者帶來壓力,所以拒絕來自官方的一切榮譽。

  • 4 # 熬夜有害手機

    首先要說諾貝爾獎已經越來越背離當初諾貝爾的本意了,政治性越來越強,而專業性不夠。

    就說諾貝爾和平獎吧,根據諾貝爾的遺囑,和平獎應該獎給“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但連墨索里尼,小布什,奧巴馬甚至達賴喇嘛都獲得過,政治性太強了,沒有什麼意義了。

    再說文學獎,受語言,文字,價值觀,意識形態影響太多,不可能客觀的評價一部作品。

    而份量最重的物理化學方面獎項,現在也只能矮子裡拔大個。而且真正的科學家是不在乎這個的,還耽誤時間作研究。而像愛因斯坦這種級別的,則是諾貝爾獎以能為他頒獎為榮。

  • 5 # 大先生的故紙堆

    那我們就說說這位拒絕領獎的音樂天才吧。

    2016年10月13日,瑞典學院將2016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75歲的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

    當這一訊息宣佈之後,現場傳來了媒體記者們的歡呼聲。有評論說, 鮑勃·迪倫的獲獎打破了諾獎的傳統,傳統意義上的諾貝爾文學獎都應該頒給作家,得獎依據多是其出版的書籍,但迪倫是一個例外,他只出過一本詩集,一本寫生集以及一本名為《編年史:卷一》(Chronicles: Volume One)的回憶錄。此次文學獎主要是因為他在音樂領域上的卓越成就。

    鮑勃·迪倫的獲獎創造了歷史,我們可以把他同以前的丘吉爾以二戰回憶錄、羅素以哲學著作獲獎一樣,聯絡起來,可以算作一種另類。

    到更另類的是,鮑勃拒絕去現場領獎,我印象中,是另外一位朋克女詩人佩蒂.史密斯替他領的獎。

    諾獎評委會給出的頒獎理由是“鮑勃·迪倫在偉大的美國民謠傳統中創造出新的詩歌意境”,英文原文為,having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 tradition.

    鮑勃也成為自1993年小說家託妮·莫里森獲諾獎以後,二十多年來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人。

    雖然缺席典禮,但鮑勃親筆寫了一篇演講稿,由美國駐瑞典大使代為朗讀。

    其中,有這樣的話語:

    ……

    但有件事我必須要說,作為一個表演者,我為5萬人演唱過,也為50人演唱過,而為50個人表演難度更高。因為5萬人會融成單一人格,但50人不會。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個鮮明的個體,不同的身份,自成一體。他們能更加清晰地感知事物。你的真誠以及它如何反應出你的才華和深度,都在經受考驗。諾獎評委會的人數之少,我是清楚的。”

    由此我想到了總是錯失機會的村上春樹,不知道他有朝一日得了諾獎,會不會去領呢?

  • 6 # 瘞花秀士

    我所知道的是文學獎,有兩位作家拒絕領獎。

    第一位是1958年獲獎者、蘇聯詩人帕斯捷爾納克。他的反思十月革 命的長篇小說《日瓦戈醫生》在寫作過程中就多災多難,官方為阻止他寫這部作品,羅織罪名逮捕了他的情人伊文斯卡婭,對她動用了各種酷刑,包括五年勞改,在勞改過程中故意使她流產,他們想以這些手段來迫使作家放棄寫作,帕斯捷爾納克頂住了壓力,把小說寫完。

    然而作品出版時,又經歷了許多波折,先是被國內《新世界》編輯部拒絕出版並嚴厲譴責,認為小說表明了作者的反 動觀點。然後他把作品手稿交給義大利出版商特里內利,這時義大利共 產 黨和蘇聯駐義大利大使館都向特里內利施加壓力,不準出版這本書。沒想到特里內利迅速退黨,並以最快的速度把作品譯成義大利文出版。接著,又出版了法譯本和英譯本,受到西方的普遍稱讚。1958年,瑞典果斷授予了帕斯捷爾納克諾貝爾文學獎,表面上是獎給作為詩人的作者,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是《日瓦戈醫生》才是獲獎的關鍵。

    西方的“日瓦戈”熱激怒了蘇聯,認為作家“玷汙了蘇聯作家和公民的起碼榮譽和良心”,同時發表了題為《圍繞一株毒草的反 革 命叫囂》,指出“反 動的資 產 階 級用諾貝爾獎金獎賞的不是詩人帕斯捷爾納克,也不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而是社 會 主 義 革 命的汙衊者和蘇聯人民的誹謗者帕斯捷爾納克”;蘇聯作協宣佈開除作家的會籍,並要求政府褫奪作家的公民權;高爾基文學院的學生有組織地到作家家裡鬧事,投擲石塊,砸毀門窗,使作家生命安全受到極大威脅;共 青 團書記讓帕斯捷爾納克盡可以離開蘇聯到資本主義樂園去。

    在國內上下一片激憤的態度下,帕斯捷爾納克不得不宣佈拒絕接受諾貝爾文學獎,並給赫魯曉夫寫信,請求不要把他驅逐出境。儘管在西方的一致聲討中,蘇聯政府讓了步,沒有把作家驅逐出境,但帕斯捷爾納克在多年的折磨下已是心力交瘁,沒過兩年就含恨去世了。

    第二位是1964年獲獎者、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戲劇家、小說家薩特。

    如果說帕斯捷爾納克是屈服於外界施加的淫威而被動拒獎,那麼薩特就是十分囂張地主動拒獎。

    薩特拒獎的理由非常霸氣:我拒絕一切來自官方的榮譽。

    1964年10月15日,薩特從《費加羅文學報》上得知自己可能會獲得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馬上就給瑞典學院寫了封拒絕信,但是到了22日諾獎揭曉,還是頒發給了他。他這才知道諾獎是不徵求獲獎者意見的,他的去信也是無效的,於是為了表明態度,他再次強硬地寫了那份拒絕宣告。一個強硬的組織和一個強硬的個人,聯手上演了最著名的一屆諾獎,在薩特看來,我阻止不了你把獎頒給誰,但我可以控制我不去領獎,更不承認這次榮譽,而在諾獎的檔案中,1964年的獎就是薩特的,他有沒有來領同樣與我無關。

    他為什麼拒絕官方的榮譽呢?薩特不但是個文人,也是個政治活動家,他一向同情社會主義陣營,為此寧可當一個西方的“叛徒”。出於這種政治傾向,他的拒獎就不能視為個人原因,而是一種立場和態度。

    五六十年代正是東西方冷戰時期,在薩特看來,諾貝爾獎已經成為了西方價值的一部分,出於這種價值考慮,某些偉大作家註定了與諾貝爾文學獎無緣。薩特因而拒絕了一切來自官方的榮譽,不光是諾貝爾文學獎,還有法蘭西學院院士,這種態度表明了他意圖保持個人自由,不因領獎而套上榮譽枷鎖的決心。

    諾貝爾文學獎史上最著名的就是這兩次拒獎,至於什麼拒絕提名的,就不要拿出來說了,八字還沒一撇呢,說出來丟人。

  • 7 # 俊俊電影

    第一個拒絕諾貝爾文學獎的傲嬌

    說起傲嬌的名人,今天要介紹的這位,絕對是一流的。

    讓-保羅-薩特

    33歲出版小說《噁心》,59歲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然後薩特在頒獎前寫信拒絕領獎,成為第一個拒絕諾貝爾獎的傲嬌學霸。不僅拒絕諾貝爾獎,連部隊的榮譽獎章以及人生中其他所有獎項,他通通拒絕了。實在太傲嬌。

    估計他傲嬌是遺傳他外祖父的。薩特出生於巴黎,父親是海軍軍官,在他不到兩歲時去世。

    薩特的童年是在外祖父母家度過的。他的外祖父是一位語言學教授,家中擁有大量藏書,使兒童時代的薩特受到了良好教育,也獲得了豐富的知識。到了入學時,傲嬌外公請求公立學校校長讓他天才外孫直接上八年級。

    校長當時就黑人問號表情,您哪位?

    再天才也要從一年級開始上不要胡鬧好不好?傲嬌外公一氣之下不上學了,哦不,是薩特不上學了,直接在家請私教。任性。然後事實證明任性傲嬌也是要有資本的。薩特十歲考上中學,然後和每個天才一樣好像開了掛似得一路讀到當時的名校——具有現代法蘭西思想家搖藍之稱的巴黎高等師範學校讀哲學,24歲參加教師資格考試拿到全國第一。

    順便說下,當時的第二名波伏娃後來成了他的女友,波伏娃本身也有很大的名氣和成績,而他們兩之間的愛情也很另類傳奇。

    拿完全國第一,薩特入伍兩年,不知道是必須要服兵役還是他個人愛好。此後又去德國留學,繼續讀哲學,並於1938年,33歲時出版作品《噁心》。而40年二戰爆發時,他又應徵入伍,並被俘虜。在集中營坐牢10個月。戰爭與現實使薩特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從戰前的個人主義和純粹個人轉向了對社會現實的關注,開始利用文學干預生活。

    而回國後才是他真正的黃金期。除了這部諾貝爾獎的小說外,出版大量哲學作品,舞臺劇編劇。

    薩特作為法國戰後重要文學流派存在主義的倡導者。他的代表作《噁心》是存在主義著名作品。這部日記體小說的主人公羅康丹所生活的是一個汙穢齷齪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人人都萎靡不振,渾渾噩噩,彷徨苦悶,感到生活沒有意義。羅康丹是一個典型的存在主義人物。短篇小說《牆》(1939)透過對西班牙反法西斯戰士格里在監獄裡等候處決時的種種心理活動的描寫,說明對死亡的恐懼是生與死之間的一堵牆,只要克服這種恐懼,就能獲得生的自由。

    薩特的劇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他的存在主義思想。劇本《群蠅》(1943)以奧瑞斯忒斯剷除篡位的暴君併為父報仇的古希臘傳說為題材,闡明人要用意志和行動去爭取自由,完成生存的使命。

    薩特的創作中還包括電影劇本。其中《密室》最為人熟知。

    《密室》(1944)是闡述存在主義哲理的劇本,劇中塑造了3個死後不改生前本性、在陰間互相追逐的亡魂,說明客觀世界(包括他人的存在和自己的舊習)直接制約著人的生存和活動,人死之後還念念不忘他人對自己的議論,因而認為“他人就是地獄”。

    這部戲只有三個演員,同時自始至終同時在舞臺上。大致情節是:三個人,一男兩女,他們死後被安排在一個房間裡。每個人都需要其中另一個人,而每一個又都妨礙另外兩個人彼此依靠,最後終於沒有任何一個人達到自己的願望。這次演出大獲成功。戲劇中的臺詞“他人,就是地獄!” 成為薩特最為人熟知的一句話之一。薩特甚至被邀請作了一個關於《密室》的演講。

    薩特主張介入文學,即作家要投身到改造社會的活動中去,對各種政治事件和社會問題表明自己的見解;文學作品要干預社會現實。

    在創作方法上,他主張寫真實,不講究藝術雕琢和浮華的辭藻,但求文字樸質自然。在他的小說中,作者敘述往往和主人公的內心獨白互相交織;在作品時間的處理上,講求同時性。

    例如在長篇小說《緩期執行》中,他同時描寫了約20處的人物活動情景。他的文學主張和創作實踐,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法國文學有重要影響。1964年薩特從報紙上得知自己好像要得諾貝爾獎了,於是立刻給瑞典學院寫了一封信拒絕:

    “我的拒絕並非是一個倉促的行動,我一向謝絕來自官方的榮譽。如在1945年戰爭結束後,有人就提議給我頒發榮譽勳位勳章,我拒絕了,儘管我有一些朋友在政府部門任職。同樣,我也從未想進法蘭西學院,雖然我的一些朋友這樣向我建議。”

    “我很清楚,諾貝爾獎本身並不是西方集團的一項文學獎,但它事實上卻成了這樣的文學獎,有些事情恐怕並不是瑞典文學院的成員所能決定的。”

    但最終評委會還是將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給他,其理由是: 為了他那富於觀念、自由精神與對真理之探求的著作。

    1974年薩特的左眼實際上已完全不能用了(右眼在童年時就已瞎了),高血壓迫使他把每天的步行減為不到半英里。由於喪失了寫作能力,他說:“我已喪失了存在的理由。”在他最後的幾個月中,他表現出一生難得的平靜,並對自己的思想作了修正。他令人驚奇地同許多保守分子一起譴責蘇聯侵略阿富汗,支援美國抵制莫斯科奧林匹克運動會。

    1980年4月15日,薩特病逝於巴黎,享年74歲,數萬群眾為他送葬,表達悼念之情。

    2018.8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心動的人,在哪個瞬間讓你突然著迷,無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