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河南豫中來順
-
2 # 教育通訊
小孩子離家出走的原因很多:
1.有虛榮的夢想的原因
2.有家庭溝通不暢的原因,家長一定要多和孩子溝通好,儘量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
3.有些孩子離家出走,是因為學習壓力大。尤其是在家庭,在學校,得不到家長老師同學的理解,學習成績也上不去,感覺自己是學校和家庭的負擔,不僅給班裡拖後腿,也讓自己的父母不開心,還有一些孩子離家出走是因為網戀,想要千里迢迢去會網友。
4.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過於嬌慣,長大後一下嚴格了,心裡落差受不了,小孩子不能太嬌慣,從小孩批評就得批評。
離家出走就是一種希望自己消失的方式,作為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
-
3 # 問題寶寶
現在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會一言不合離家出走?離家出走其實是孩子在逃避不願接受的現實, 也就暗示著孩子對目前的現狀存在不滿。
記得一個專家說過:孩子小的時候,你不滿足他,他最多大哭一場,躺在地上;但大一點,如果教育不好,你不滿足他,他會離家出走,甚至,跳樓!
據統計,每年差不多有100萬左右的兒童離家出走。離家出走的孩子的年齡已經從平均年齡16歲下降至15歲,且有38%的兒童年齡低於14歲。
這個資料,不得不讓人恐慌!這都是跟家長教育方式分不開的,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對孩子進行外界危險教育。
讓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並不安全,有一定的危險。讓孩子明白,什麼情況可以到外面去,什麼情況不能到外面去。尤其是夜晚,一個人,不要到外面去。
2、不要事事都滿足孩子。
什麼事情都滿足孩子,對寶寶太嬌慣,這是現代做父母的通病。但滿足的時間長了,有一次對孩子不滿足,他就會發脾氣,甚至離家出走。給寶寶定好規矩,該做的可用做,不能滿足的一定不行!
3、發現孩子有離家出走的傾向,嚴密注意。
如果跟孩子有過爭執,或者孩子不開心了,這段時間,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態度,並且要對孩子嚴密注意,一旦離家,可以暗中觀察,看看孩子怎麼做,利用合適的機會,把孩子叫回來,同時讓孩子感受到危險,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4、離家出走回來後,嚴厲批評。
孩子離家出走,找回來以後,千萬不要表現出對孩子的可憐,也不要覺得是自己錯了。只要孩子立即出走,肯定要批評教育,給孩子嚴厲的教育,讓孩子明白,絕對不能有下一次!
5、給孩子有個訴苦人,可以是家人,可以是親人。
分配好家裡的角色,非常重要。孩子要有傾訴的物件,要有“貼心人”,父親嚴厲,媽媽可以溫柔,這樣孩子不至於被逼上絕路。同時,如果孩子實在家裡待不下去,可以去找親人訴苦,換換環境,不至於出危險。
-
4 # 龍梅longmei
一般情況下,有幾個方面
第一,孩子經常是被父母寵著的,有可能是獨生子,基本是平時要什麼給什麼,家長很少在孩子面前說"不"字。
第二,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受過挫折教育,導致孩子吃不了苦,受不了氣,不接受一點意見,我行我素。
第三,父母離婚,孩子心理不健康,單親家庭的孩子思想很容易偏激,走急端,做事不考慮後果,賭氣等不良因素。
-
5 # 喜205409161
我把這"一個主題問答"分別作分步交流:
一,"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選擇離家出走"?這是現實生活中確實遇到的不可迴避難題,因為現在的孩子有一種"激素"在此"力挺直奔",它是時代的"產物",教育的"難題",學校的"頑疾",家庭教育的"背離拔高".....因此,"越來越多的孩子選擇離家出走是一種思潮",也是一種解脫,更是一種萬般無奈的效仿與賭氣。
二,"到底是家長的哪些教育方式激怒了孩子"?孩子離家出走的因果關係是各方面的"導致",是"三位一體"的配合失誤,是"嬌生慣養"的極端隱患。而大多數屬於家長的教育方式極端與家庭環境"惡劣"而在。特別是家長的言行不一與粗暴野蠻,父母的鬥氣爭吵與"鬧劇離婚",尤其是"排山倒海"式的施壓與"考試追殺",強加於孩子的不能承受負荷,一切只是"名人名校"的望塵莫及.....所以,家庭教育的極端模式與家長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急需"轉型"與結合孩子健康成長為"主導原則"。
-
6 # 簡閱中英空間
我想每一個孩子離家的背後都有他自身的原因,這是孩子對於現實生活不滿的一種表現的方法,雖然他並不怎麼正確與安全。
總結原因,一部分孩子是因為不能受挫,考試成績不好或者做錯什麼事情,害怕被責罵,乾脆以逃避的心態一走了之。
也有一些孩子是因為自身的願望得不到滿足,以離家出走的方式來發洩心中的不滿,或者這是一種報復的心態,讓家人著急。
或者是在家裡跟家人有著激烈的衝突或者矛盾,這種狀況,尤其多發在青春期的少年,覺得在家裡不受尊重,。
因為還有一種多髮狀況,是因為學習成績的關係,家庭給的壓力太大,孩子不看重負出走逃避。
此前我看了一本書,叫做《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是由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博士和一位醫學博士所著,以一個家庭為例,為我們揭示了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原因。
書中的女兒與母親爭吵,離家出走,徹夜不歸,家人都為她擔心,也認為女兒是罪魁禍首讓家庭充滿壓力。
父母求助與心理醫師,整個家庭作為一個整體,開始接受治療,治療之前,父母都覺得女兒才是需要被治療的問題人物。
事實上,這個女兒身上存在的問題逐漸引出家庭中其他成員的問題,在家庭中存在已久的制衡力量,三角關係以及原生家庭的影響等諸多問題。
家庭是一個整體,整體與每個成員之間存在著非常密切的互為因果的關係。如果這個關係是不和諧的,整體與每個成員之間互相傷害,關係越來越糟,但是如果關係是和諧的,兩者是互相互惠關係越來越好。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孩子是父母最好的鏡子,佛說因果,父母先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以更理性更寬厚的包容心去接受孩子的一切,相信出走的孩子會越來越少。
-
7 # 浮塵微草
題主的兩個問題不妨更換一下說法會顯得更為明白:一是現在的孩子和父母有了矛盾之後選擇離家出走的為什麼比過去多?二是父母什麼樣的教育方式逼迫這些孩子選擇離家出走?
先聊第一個話題:現在的孩子和父母有了矛盾之後選擇離家出走的為什麼比過去多?原因之一,現在的孩子承受委屈、抗挫折的能力降低了。過去的孩子生活的環境艱苦,生活條件艱難,人生之路崎嶇坎坷,這些能磨礪人的忍耐力和意志力,會使人變得更堅強。逆境給人寶貴的磨練機會。只有經得起環境考驗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
松下幸之助說:“自古以來的偉人,大多是抱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從逆境中掙扎奮鬥過來的。” 契訶夫又說:“困難和折磨對於人來說,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錘,打掉的應是脆弱的鐵屑,鍛成的將是鋒利的鋼刀。”這些足以證明——逆境對於人生就是財富的真理。在烈日下手執鐮刀收割過小麥的人,一定比在裝有空調機的樓房裡消暑的人耐渴;在沙漠裡生存的仙人掌,絕然比溫室裡的朵更抗旱。
而現在的孩子呢?從小衣食無憂,養尊處優。所以遇到一點兒不順心,就委屈得承受不起,想逃往那更自由更自在的樂國去逍遙——所以離家的孩子多。
原因之二,父母溺愛使然。生活之苦,都由父母品嚐;日常事務,都被父母包辦;人生之難,均有父母排解。給孩子剩下的唯有甜蜜、安逸、享受,換句話說,在家裡過慣了甜蜜、安逸、享受的日子,如今家不再是這樣的“家”了,所以要離家出走。
原因之三,孩子正處於叛逆期,在生理、心理變化的作怪下,情緒失控,行為不合邏輯。此時,如果父母太過強勢,不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以強碰逆,孩子就容易走極端,選擇離家出走。
再聊第二個話題:父母什麼樣的教育方式逼迫這些孩子選擇離家出走?孩子離家出走有孩子自身的原因,但也父母教育方式的原因。從父母教育方式來看,主要是父母的對孩子的控制慾太強,孩子沒有絲毫的自由空間。時間變長,積久的情結最終爆發,選擇離家出走,進行逃避式反抗。 具體說來,母親的控制慾主要表現在以下:
一切父母說了算,不徵求或尊重孩子的意見,也容不得孩子申辯。否則就被視為“不聽話”的壞孩子,或扣上“忤逆不孝”的帽子。 包辦孩子的一切。小至吃喝拉撒、學習翫耍,大到報考哪所大學、選擇哪個專業、參加什麼工作,可謂操碎了心。 隨意侵犯孩子的隱私,孩子在父母眼裡是個純粹的透明玻璃體。父母可能偷看孩子的日記、微信、QQ,進出孩子的房間不敲門,隨便處置孩子的物品用具。 不放心孩子。外出一般要由父母陪同;或跟蹤孩子外出,摸清孩子和什麼人來往,最後按自己的意願這孩子劃定社交圈子。偶然遲迴家,會如同審訊犯人一樣盤根究底,直到了解每個細節。 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分場合不分時間,對孩子隨意評判,求全責備。以上種種行為,表面上看一切是為孩子著想,實際是怕孩子脫離自己的控制。愛是真的,但控制太緊。本質上是沒有把孩子當作活生生的生命個體來培養,而是看作“機器人”。如此高壓政策之下,一旦遇到孩子的叛逆期,父母和孩子的矛盾就會無休無止,衝突升級,最終導致孩子離家出走。
解決的辦法。雙管齊下:父母和孩子都需要成長。尤其是父母,必須改變觀念,更新教育理念,學習先進的教育方式,不溺愛,不控制,不放任,在深度陪伴中把握“度”字,才能還社會一支身心健康的花朵。
-
8 # 朱文亮談家教
離家出走一方面是某個事件的誘因,可這背後卻依賴兩個基礎:和父母溝通的問題,孩子具備經濟的獨立性。
1、和父母的溝通問題
溝通是雙方面,通常會出現以下幾種:
a、父母過於強勢,平時不管,出了事之後瘋狂指責,導致孩子內心崩潰
b、平時管的很嚴,孩子為了父母高興,瘋狂的做父母希望的事情,在父母安排下,一直順利,但是直到某天不如父母所願後,自己又無法面對的時候,只能逃離,甚至跳樓
c、過於寵溺,一切以孩子為主,孩子反過來威脅父母,一次次簡單的出走,次次都在與父母的戰鬥中勝利,於是以出走來威脅父母便成了家常便飯
以上種種都是因為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出現了問題,都是單方向為主。
2、孩子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
現在孩子可以獲取錢的方式太多,春節紅包也越來越大,平時父母為了孩子也比較大手大腳,這就漸漸讓孩子以為賺錢很容易,而且也有了離家出走的資本。
我也是孩子父親,我的建議是:
1、溝通從心開始
只要和孩子保持良好的內心交流,可以傾聽孩子的話,你說的話,孩子也願意聽,保持雙向溝通,很多問題都會自然而然的解決了。
2、鍛鍊孩子的挫折能力
在孩子發生挫折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孩子:你爸爸我也經常遇到不如意,失敗,也有很多的醜事。不妨給他講講你失敗的故事,同時告訴他:沒什麼的,後來我透過什麼努力和方式,改變了過去。孩子以父母為天,不要只讓孩子看見你光輝的一面,否則他從內心上不太好處理他遇到挫折的心理調整。陪伴他,慢慢的,他就有了更強的挫折能力。
3、恰當的金錢觀念
不要讓孩子覺得賺錢很容易,不要讓孩子花錢大手大腳,也不要讓孩子可以管控太多的錢。
孩子的思想意識是一點點長大,父母對孩子的溝通交流,也需要一點點的發生變化,要做到隨著孩子長大,你要能逐漸放手,放手後,才是孩子的天空,才能讓孩子翱翔於他自己的廣闊天地之間。
-
9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孩子選擇離家出走,究其原因無非出於兩個方面,一是家長的問題,二是孩子本身的問題。家長的問題為大機率,孩子本身的問題則為鳳毛麟角。
孩子選擇離家出走的原因可能會很多,但大多集中在對子女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溝通模式上。在現實生活中,以下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1、打罵孩子,一些家長,教育孩子簡單生硬,尤其看不得小男孩淘氣,一旦孩子有點小錯,動不動就拳腳相加,破口大罵,吹鬍瞪眼,粗暴野蠻,使得孩子難以承受,只有離家出走暫時迴避。
2、體罰孩子,當孩子犯了錯誤時,一些家長便想出了體罰孩子的一些“家法”,有的罰站,有的面壁,有的禁食,有的掌嘴,有的擊掌,千方百計的體罰孩子,從而使孩子的心靈遭受到巨大創傷。
3、嘮叨孩子,一些家長當看不慣孩子的時候,總是不停地磨嘰,嘮嘮叨叨的磨嘰,促使孩子心生煩感,難以承受。
4、比較孩子,在家長眼裡總拿自家孩子與別人家孩子做比較,總說人家孩子比你好,比來比去終究成為高不可攀,反而消弱了自己孩子的意志,傷害了孩子的自尊,還有可能促使孩子破罐破摔。
5、惡言惡語中傷孩子,一些家長看到孩子的過錯,或聽到一些閒言碎語,尤其是中學生異性交往中的閒話,自身就無名火起,什麼難聽就說什麼,極大的傷害了孩子的自尊。
6、過度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一些家長以孩子的學習分數論成敗、論英雄,越是學習成績差的孩子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越多,無形中造成了孩子的心理壓力大於他人。
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現代的家長大多為文化青年,應當在生活中加以認真學習和總結,對待孩子既要言傳又要身教,身傳重於言教,教育孩子要講求方式方法,切忌簡單粗暴,要建立起良好的家庭溝通模式,在家庭生活中要與孩子多溝通、多交流,設身處地的從孩子的實際需求、需要出發實施教育。
-
10 # 向之初
這不是激怒,這是從小教育的錯誤和缺失。
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必須跟孩子養成良好溝通、互相信任的關係,不是簡單的血緣關係。否則,當孩子在家裡得不到理解、尊重和安全感,小的時候是哭鬧忍受,長大後就是離家出走或者別的什麼,破壞力更大。
所以,家長生孩子,必須學會如何養育孩子。
回覆列表
一般離家出走的孩子內心都比較自卑,和父母關係比較冷談。有的過早與父母分離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對孩子心理的發展和感情的培養造成消極影響。家庭環境寬鬆和諧,使孩子健康成長。為了以後更好地適應生活和應對挫折,讓孩子多學知識,培養各種生活能力。讓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增加自我發展的潛能。青春的孩子身心都在成長中,心理還在依賴父母。但行動上卻表現出想獨立的傾向,時時希望得到父母尊重。這時父母應該細緻觀察孩子,以正確的方式對得孩子,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平等對待孩子,多陪孩子溝通並與之交朋友,有利於孩子自信更有責任感,要讓他自主自立努力成長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