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念萱妞

    年齡差距太小是這樣的哈!差太小,會相互搶東西。差太大呢!做哥哥姐姐的看見父母寵小的,就會嫉妒,反過來欺負弟弟妹妹了。

    其實兩個孩子差個3~5歲是最好。大的學會了謙讓,還能幫忙照顧下弟弟妹妹。

  • 2 # 安勝堂中醫館

    兩歲是寶寶的第一個叛逆期,他們形成了“自我”的觀念,當大人下達命令時,他們會用身體或語言表達抗議。這是成長必要的過程,並非是寶寶的問題。

  • 3 # 使用者5053130874880

    孩子都想得到父母的關注。平時可能他們認為父母有偏愛,都想得到更多的表揚,所以兩個孩子才會老打架。所以父母要告訴他們:父母對他們的愛都是一樣的,孩子要互相謙讓,互相愛護。

  • 4 # 晴天麻麻

    相差一兩歲的孩子老是愛打架,這是必然情況,大寶是家裡的第一個孩子,在沒有二寶之前大寶是家裡所有人的聚焦點,時刻被寵著,對於一個不到兩歲的孩子來說,關注就意味著愛,這時二寶出現,有意無意的搶走了家人的一些關注,就逐漸會讓大寶感到由衷的憎恨和嫌棄小寶,大寶對小寶的不喜歡還會伴隨著憤怒,因此有時會對小寶作出富有攻擊性和自私的行為。

    大寶會經常打小寶,會把小寶打倒或者拿走他的玩具,起初,小寶可能對大寶的這種行為感到不知所措,但是總會有疼或者不樂意的時候,小寶這時就會大哭,父母或者看護人就會走過來,父母這時一般會先安慰小寶,質問大寶,並且大寶會因為打小寶或者搶小寶的玩具而遭到父母的批評或者懲罰。

    “你大,你要讓著弟弟,你看,弟弟都哭了,快把玩具拿給弟弟。”

    “又惹你弟弟,你打他幹什麼,你大你不知道嗎”

    這種對話發生在兩個孩子相差一兩歲的二胎家庭裡太正常了,這是父母的非理性反應,首先思想上會覺得家裡大的應該讓著小的。

    慢慢的,大寶發現,我一打他他就哭,一哭媽媽就會過來,小寶這時也意識到家裡的這個哥哥或者姐姐並不友好,所以會慢慢形成大寶還沒開始動手打小寶就開始啼哭以此喚來媽媽保護自己。這種同胞競爭的情況兩個寶寶之間年齡差距越小,大寶對小寶就會表現出越強烈的嫉妒,較大的孩子對小寶的敵視行為就越頻繁和嚴重。隨著小寶越來越大,他不僅用啼哭保護自己,還會用大寶對待他的方式來攻擊大寶,這就是小寶在與大寶相處的過程中學會的如何保護自己、如何避免麻煩,如何對付他的哥哥或者姐姐,這時兩個孩子的相爭就會升級為打架。

    這時的父母是最難做的,你會慢慢發現,小寶不再是那個弱勢的了,兩個人的打架不光是因為大寶的原因了,當兩個孩子發生不愉快的事情時,小寶開始攻擊他的哥哥或者姐姐,咬、打和揪頭髮,這時大寶不再總是發起攻擊的一方了,這時的父母就會感到無能為力,因為父母不再清楚的知道到底這個麻煩是誰引起的?這種年齡相近的兄弟姐妹之間的爭吵不會因為父母的管教或者打罵而終止。

    當兩個孩子打架時,我們最應該關心的是大寶,因為他不得不在自己的快樂和關愛減少的情況下給弟弟或者妹妹讓位,別說是孩子,就算是大人,也接受不了這種家裡突然來爭寵的人,自己還因為這個人挨媽媽的打或者批評,這會使大寶對小寶的憎恨更加深刻。我們也常說,一碗水要端平,家庭的第一個孩子給父母帶來的喜悅勝過後面所有的孩子,在照顧好小寶的同時,也別讓大寶感到孤獨和被孤立。

  • 5 # 兒推樹

    我們家的兩個孩子一個兩歲多,一個六歲。有一次我帶兩個孩子出門,有個老爺爺看見了,對我說:倆孩子大的不大,小的不小,不會打嗎?我說會打,經常打。其實是經常搶東西,爭執而已。

    可以看出,兩個年齡相仿的孩子在幼兒階段必然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什麼原因呢?因為孩子有很強的地盤感及自我中心意識。

    一歲以內及一歲左右的孩子,剛具備走路的能力,語言及表達能力也不完善。尚不具備打架及搶奪東西的條件。

    等到孩子兩歲左右的時候,孩子就具備了這種想法。他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他的,連爸爸媽媽也是他的,甚至爸爸媽媽的東西也是他的。

    這時候如果出現一個人跟他搶東西或者分享東西,他是很不樂意的。於是就會出現吵,鬧,打的現象。

    針對孩子的這些特點,那麼怎麼解決才好呢?

    第一個辦法,東西儘量買兩份。一般每人各一份的話就不會發生這種現象了。這個辦法是很多家長都用的一個辦法,但是這個辦法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你總不能把所有的東西都買兩份。

    第二個辦法,兩個孩子一視同仁,同等對待。比如家裡經常發生兩個孩子搶一個玩具的情況。我會跟他們說,你們倆要麼好好一起玩兒,要麼誰都別玩,我會把玩具收走。這樣做的目的實際上是把兩個人之間的矛盾都轉移到家長身上。孩子很快就不再爭吵。

    第三個辦法,給其中的一個孩子另外的補償。比如兩個人都在搶玩具,這時候我會跟老大說,玩具留給你妹妹玩,我來給你講繪本。這種辦法一般也行得通。

    第四個辦法,佛系對待。如果是年齡相仿的兩個人在搶奪東西或打架,在沒有人身安全隱患的情況下,不妨就看著他們互相搶奪,不想打。這樣做,不光能看到他們自己把事端解決好,還能看出孩子的性格及處事方式,便於發現問題後及時處理。

    最後一點是給父母的忠告。孩子好動的性格就決定了他們永遠不可能本本分分的在一起玩耍。他們會在這種搶奪打鬧中建立起深厚的親情。他們的矛盾吵鬧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這些事情中,我們既是旁觀者,又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對待這些事情一定要順其自然,接納孩子之間有不同的意見或者衝突,給孩子們以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們懂得親情之間的關係,為日後的成長奠定基礎。

  • 6 # 騎夢飛翔

    都是一樣的,我家也是倆個孩子,沒老二的時候感覺老大挺乖的,等有了老二一切都變了,老大越來越來賴皮,而且什麼東西都要跟妹妹搶。

    這就是老人說的“爭窩”吧,老大覺得老二來了就是和他爭寵和搶東西的,所以開始嫉妒和仇視老二,所以經常對老二出手。對於這種情況要怎麼化解呢?

    父母怎麼處理雙方關係,要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要保持平等對待倆個小孩。我家老大是兒子,老二是女兒。一般家長都會偏向於弱者,比如女兒又小又惹人疼愛,一般都會偏向於女兒,什麼事情東西都要哥哥讓著妹妹。但是這樣做反而會加重老大的嫉妒和仇恨,認為父母只愛妹妹,不愛自己,會更加仇視妹妹。父母不管做什麼都要保持平等對待倆個孩子,不分大小,不分男女,一視同仁,讓孩子知道父母都是同等愛他們的。

    第二,解決爭端不能刻意偏袒一方。當孩子相互發生爭端時,父母不能袒護小的而針對老大。這樣既讓老大感到委屈,又縱容小的繼續作惡,不明辨是非。特別小女孩喜歡告狀和撒嬌,父母一心軟袒護她,這樣反而加劇老大的嫉妒,讓老二驕縱不堪,以後會變本加厲的來對待哥哥。

    第三,制定規則來解決爭端。家裡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制定規則。讓寶寶透過規則自行解決爭端,明辨什麼是對錯。父母只是規則的制定者,不是規則的執行者,讓寶寶學會遵守規則。對於遵守規則的孩子要給予表揚和鼓勵,讓孩子自己從規則中感受到平等的權利。

    第四,教會寶寶相互關愛和相互分享。告訴寶寶他們倆個都是父母最疼愛的人,他們自己也是世界上除了父母之外最親的人,所以要學會相互關愛。讓孩子透過玩遊戲相互配合相互分享,知道可以透過分享一同感受快樂,慢慢的孩子就懂得分享了。

    結束語

    總之倆個孩子小的時候在一起搶東西、打鬧是家常便飯,只要正確的對待孩子,讓孩子都感受到父母的愛,不分彼此。孩子慢慢的在成長中會學會相互關愛和謙讓,我家兒子現在4歲了就不怎麼和他妹妹爭了。

  • 7 # 小魚201402

    隨著二胎的放開,現大多數家庭都面臨老大和老二的相處問題。我覺得首先家長放寬心,放下焦慮,與孩子一起學習起來。

    1.遵守承諾多擁抱。家長做到言而有信,答應老大的事情不能因為照顧老二時疏忽了。曾有教育專家說,對孩子多擁抱能治癒一切,多多抱抱老大,說一下悄悄話。

    2.教育他們之間彼此尊重。特別是老二一定要尊重哥哥姐姐。讓老大幫忙照顧老二,讓他有責任感與成就感,他會樂於其中。

    3.坦然面對。有時候老大不想分享的時彆強迫,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衣服等日需品買兩份,儘量做到公平,如果其中一個不需要的時候提前解釋好。多溝通讓孩子明白。

    我們家長的也放寬心,小孩子打打鬧鬧搶玩具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家兩隻相差兩歲,友誼的小船有時候說翻就翻,哈哈,告訴孩子,在外面碰到危險或被欺負的時候一定要保護自己和照顧對方就好。願你家兩隻越來越好。

  • 8 # 逆風de蒲公英

     1 最重要的是:一碗水端平    

    國家二胎政策開放後,一項調查顯示:80%的大寶不希望父母生二胎的原因是擔心自己失寵,一些家裡已經有了弟弟妹妹的大寶在受訪時抱怨:自從爸媽生了二胎,只要弟弟妹妹一哭,爸媽就覺得是自己的錯,不分青紅皂白一頓批評。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二寶的哭聲混雜著父母的呵斥聲

    哥哥你對弟弟做了什麼?

    弟弟為什麼哭啦?

    你是不是打弟弟啦?

    我。。。我沒有

    其實有兄弟姐妹的家庭,對孩子最直接的好處是什麼呢?

    就是有讓他們透過相互的溝通、談判和嘗試,一步步學會社交的天然環境呀!

    孩子們慢慢長大,小寶也逐漸會學著老大的樣子,表達自己、提出要求、解決問題 。

     2  父母適當無視,會有驚喜   

    孩子打架,到底和父母有沒有關係呢?

    答案是:必須有!

    兩個孩子打架,總有一個會先跑來告狀,即使不告狀,他們也會以超委屈的眼神盯著你,讓你做這場架的法官。

    這個時候,父母到底該不該管呢?

    寶寶們的問題,難道不應該寶寶自己解決嗎?我只是個無辜的老母親啊!

    手心手背都是肉,面對孩子的期待,父母偏向哪一個都會傷害另一個,講理?小孩子會講理的話就不會因為一顆糖果打架了,明明桌上還有很多糖果嘛。

     所以,當媽的,不要輕易去當孩子們的“法官”。

    孩子的世界有他們的法則,放手讓他們試著自己解決問題,就是兄弟姐妹帶來的最好的禮物。

    再說,哪家娃不是從小打到大的?長大以後,還不都是有趣的回憶? 

    育兒專家建議:孩子打架的時候,在保證兩個孩子安全的情況下,父母適當的選擇無視,不要過於焦慮,就會發現孩子解決衝突的問題很簡單。矛盾衝突也是孩子間的一種互動方式,和平共處只是理想中最美的相處方式,但卻不是最有效的。

    二寶哭著說:

    你的糖果比我的多?

    大寶:那我們放在桌子上一起吃,就一樣多啦

    二寶竟然立馬止住了哭聲。。。

    美國兒童專家研究發現:孩子打架,代表他們開始有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這個階段,如果父母處理的好,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提升兩個孩子的感情。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孩子爭搶的背後,也可能是為了獲取大人的關注,所以,父母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也要多關注孩子打架的原因。

  • 9 # 容瑾育兒

    孩子的出生順序對孩子性格有不同的影響,家長要自我成長,讀懂孩子行為背後的密碼。

    這樣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幫助孩子成長。

    那老二是不是入侵者呢?

    以我的親身經歷分享給你哈!

    大女兒十二歲時,小兒子降生了,大寶對於小寶的到來,應該是懷著複雜的心情的。

    在大寶八九歲時,因為別的同學都有弟弟妹妹而曾經問媽媽要個妹妹,那時候媽媽沒有想生老二,就說媽媽年紀大了,生不了妹妹了,有危險。大寶問“是不是有生命危險?”我很肯定地點了點頭。結果等二胎政策出來,我們徵求大寶意見時,大寶表示反對,理由是媽媽有生命危險,跟姥姥是一個陣營。在順其自然的狀態下,我居然在做決定後生二胎後很快地懷上了老二,大寶沒辦法,表示希望是個妹妹,她應該能感受到我們都想要個男孩,對小寶一直不是太上心。

    看著小寶慢慢長大,我發現小寶經常故意向姐姐挑釁,差一輪的年齡,小寶總是有持無恐地去試探姐姐的底線。姐姐有自己的零花錢,經常會自己買些零食,帶回家就拿進自己屋裡,小寶經常在姐姐不在家時去姐姐的桌子上搜尋,找到好吃的就要求開啟吃,姥姥往往會給小寶拿兩個,但是不拿完,大寶雖然發現了,倒也沒有深究,只是跟姥姥抱怨兩句。小寶這樣幾次之後,就有持無恐地去姐姐桌子上找吃的。後來姐姐就不幹了,總是抓著小寶胳膊質問:“小寶,你是不是又拿我東西了?”小寶就喊姥姥和媽媽救命。不知道是出於對小兒子的袒護,還是對大女兒的不懂事而氣餒,我經常會偏袒一些小兒子,指責大寶跟小孩子一般見識。可能是我一邊倒的態度傷了大寶的心,她愈發地要跟小寶爭個子醜寅卯。

    這天小寶又跑到姐姐屋裡,看到姐姐桌子上夾著的媽媽和姐姐在日本合照的大頭貼,非要拿下來,姐姐當然不給,小寶硬要不行,就開始哼唧,希望引起我的注意,我正在忙,沒有介入,但是爸爸上當了,跑過去問咋回事啊,小寶就大喊大叫明目張膽要照片,爸爸讓大寶給他,可是大寶就是不給,爭執不下,小寶哭鬧起來,爸爸把他抱出來安撫,根本不管用,涕淚橫流,爸爸讓吃東西,不吃,讓看電視,不看,總之就是要照片,開始躺在地上打滾了。小寶恣意地哭鬧著,在他的哭喊聲中,一刻鐘像過了一年。我再也忍不住了,衝進姐姐屋子,強行拿下照片,邊拿還邊吼姐姐:“你到底幾歲了,天天跟他一個小孩子一般見識,到底能不能讓爸媽省心啊!”我把照片拿出來遞給小寶,心想趕緊讓小寶停止哭鬧。小寶是不哭了,誰知道大寶像個獅子一樣地衝出來,歇斯底里地大叫著:“什麼都是他的,什麼都是他的!憑什麼都是他的,憑什麼?”我被大寶的吼叫鎮住了,為了安撫一個,而忽略了另一個的感受,看著大寶震怒的樣子,我一下子被震醒了,明白自己做錯了,觸碰了大寶的底線,她和媽媽之間僅存的特殊聯絡不容任何人侵犯。小寶也被姐姐鎮住了,不敢再哭鬧,此事最後以大寶的大發作結束。

    第二天,小寶自己跑進屋把照片還給姐姐,並且說:“姐姐,對不起,我錯了!”姐姐也消氣了,接過了照片。這件事情上,作為媽媽,我沒有注意到大寶壓抑的情緒,簡單粗暴地處理兩個孩子之間的爭端,深深地傷害了大寶,心裡感覺特別內疚,雖然事後也向大寶道了歉,但是大寶心裡的疙瘩也沒那麼容易解開。上家長正面管教進階班的課,學習了3B理論,走開或者容忍,或者把引起爭鬥的物件拿走,應該都可以解決孩子之間的爭鬥,現在學還來得及,對於小寶與小朋友之間的爭鬥也有幫助。家長自身修養的提高只能靠自己啊!

    編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促使傳統農業轉變為綠色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