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暖暖時光淺淺憶

    年少時讀《紅樓夢》,恨煞了那一僧一道。總覺得若非這兩人從中作梗,甄士隱、柳湘蓮、寶哥哥怎麼會就義無反顧地出了家,尤其是那跛足道人,一干重要事情的發生,處處是他在主導。

    《紅樓夢》結尾,賈寶玉在大雪中拜別父親,天地蒼茫一片,與紅樓收尾曲中言及的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兩相對證,是何等的契合!每每讀及這一段文字,都要痛得痴了過去。

    《紅樓夢》第二十二回書 (聽曲文寶玉悟禪機)中提及,寶釵在生日時點了《魯智深醉鬧五臺山》的戲碼,那麼點這齣戲有何深意呢?竊以為這一章節恰恰是本書的題眼所在,作者借寶釵之口,表明了自身的處世理念,道家思想才是他所愛重推崇的,一支《寄生草》將這一理念體現得淋漓盡致——

    漫搵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臺下。沒緣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那那裡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

    這魯智深在紅塵俗世中是混不去了,可佛門也非他避難之所,世界如此之大,卻難立足,怎麼辦?隨緣呀!道可道非常道,這繞了一大圈,又回到道法自然上來了。想那寶玉視仕途經濟學問為洪水猛獸,視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為祿蠹,放言除《四書》外,杜撰的東西太多。不承想這一支《寄生草》倒是入了他的法眼,

    寶玉聽了,喜的拍膝畫圈,稱賞不已,又贊寶釵無書不知。

    正是寶釵的這一齣戲,將寶玉向道之心推波助瀾了一把,恰逢寶玉在調和姐妹爭端中吃了癟,悲從中來,提筆立佔一偈雲: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

    是無有證,斯可雲證。

    無可雲證,是立足境。

    寫畢,擔心別人看不懂,又填了一支《寄生草》,詞曰:

    無我原非你,從他不解伊。肆行無礙憑來去。茫茫著甚悲愁喜,紛紛說甚親疏密。從前碌碌卻因何,到如今回頭試想真無趣!

    寶釵看到這個大驚,遂自責“道書禪機最能移性,若真存了這個心思,豈非我之過”。黛玉則質問寶玉“至貴者是‘寶’,至堅者是‘玉’。爾有何貴,爾有何堅。”寶玉答不上來,被奚落“這樣愚鈍,還參禪呢。”“無立足境,是方乾淨”,黛玉又補了兩句,這可謂真地悟徹了。寶釵又比出語錄: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此皆閨閣女子素未言及者,寶玉自是吃驚不小,遂打消了參禪的念頭。參禪不成,卻終得悟道,日後寶玉看破紅塵飄然出世,當與此事不無瓜葛。

    回過頭來細覽全書,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書中人物除了那個癩頭和尚以外,你去看那些佛門弟子,水月庵的靜虛、智通,寶玉的寄名乾孃馬道婆,地藏庵的圓心姑子,真是跳樑小醜多多。

    人生如戲,你方唱罷我登場,大夢誰先醒,平生我自知。情字當頭,究竟掩蓋了多少真故事呢?《紅樓夢》,奇書一部。

  • 2 # 蔚藍小天地

    寶釵生日,賈母叫她點戲,她點了一出《魯智深醉鬧五臺山》(又叫《山門》、《醉打山門》),並向寶玉推薦其中這一支“寄生草”曲子。寶玉聽了,喜得拍膝叫絕。這齣戲見於《虎囊彈》一劇中,收入《綴白裘》集子,也見於《忠義璇圖》,演的是《水滸》中魯智深打死惡霸鄭屠後,為避禍在五臺山為僧,因醉酒打壞寺院和僧人,被他的師父智真長老遣送往別處的故事。“寄生草”,曲調名,是劇中魯智深辭別師父時所唱。

  • 3 # 蘇小妮

    寶釵生日是誰主張過的?是賈母!寶釵作為借居在賈母家的客人,再加上她懂重守禮的習性,自然知道如何投桃報李。

    書中寫道:寶釵點了一出《魯智深醉鬧五臺山》。寶玉道:“只好點這些戲。”寶玉顯然是不喜歡這些熱鬧戲的,書中另一回講到他在寧國府看戲,也是因為類似的戲不喜歡看,所以偷偷跑出去找回了家的襲人玩。寶釵道:“你白聽了這幾年的戲,那裡知道這齣戲的好處,排場又好,詞藻更妙。”寶釵真的是喜歡這樣的熱鬧嗎?以寶釵的性格來說應該不是,但是,她要顧及賈母的感受,所以點的都是老人家愛聽的戲。而我們知道,賈母恰恰喜歡年輕人自然、隨性、不必拘束。賈母讓寶釵點戲的過程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寶釵的一場考試,考試的結果當然是寶釵跟她不投緣。

    正像寶玉說的那樣:“我從來怕這些熱鬧。”

    寶釵平時自謂藏愚守拙,安分守時,這樣的女子懂事是懂事,卻不可愛,生活中顯得很無趣。不是說寶釵不好,然而她確實跟賈母不是一路人。按理說賈母專門給她過生日,她應該快快樂樂地度過那一天,隨性而為,可惜寶釵做不到。生活過早讓她變得少年老成。

  • 4 # 夜舞風花雪夜

    1)林黛玉淚盡夭亡之後,寶玉心中已萬物皆空,他為償還曾經許過的願望,便遁入空門當了和尚。寶玉撒手人寰出家當和尚的一幕,黛玉不可能看得到。寶玉剃頭出家,寶釵成了的最大受害者,從此,有生之日便是“金簪雪裡埋”。所以,作者才特將《魯智深醉鬧五臺山》安排在寶釵十五歲生日時演出,特交由寶釵親自點戲。

    2)第二十二回的回題:聽曲文寶玉悟禪機;制燈謎賈政悲讖語。作者刻意將戲文與燈謎作為同一回的回題,實已明示:《魯智深大鬧五臺山》的戲文,正是寶玉和寶釵最終命運走向的伏筆。

    3)薛寶釵點《魯智深大鬧五臺山》之前,王熙鳳在該回就已提到過五臺山。原句:難道將來只有寶玉頂了你上五臺山不成?王熙鳳和薛寶釵在同一回都提到五臺上,並非是偶然。作者旨在暗示:寶玉出家當和尚,去的就是五臺上(隱福臨出家地就在五臺山)。

    4)作者安排薛寶釵點《魯智深醉鬧五臺山》,意在突出寶釵博學以及寶釵對戲曲的欣賞品位與眾不同。原文:寶釵點了一出《魯智深大鬧五臺山》。寶玉道:“只好點這些戲。”寶釵道:“你白聽了這幾年的戲,哪裡知道這齣戲的好處,排場又好,詞藻更妙。”寶玉道:“我從來怕這些熱鬧。”寶釵笑道:“要說這一出熱鬧,你還算不知戲呢。〔庚辰雙行夾批:是極!寶釵可謂博學矣,不似黛玉只一《牡丹亭》便心身不自主矣。真有學問如此,寶釵是也。〕……”

    我看過一下這個問題的幾個回答,有些已有人答過,就不再重複。網友“陌上花開”的回答,不錯!

  • 5 # 快樂人生40206654

    書中的寄生草也好,山門裝瘋也好,王十朋江祭也好,都是作者影射寶玉猶如順治,愛美人不愛江山,最後出家於五台山的典故。

  • 6 # 文嘟嘟

    一是塑造薛寶釵的個人形象,寶釵懂得揣摩長輩心理,知道賈母喜歡這些熱鬧戲曲,就點了一出。

    二是為寶玉結局出家埋下了伏筆,這齣戲裡有支《寄生草》曲子,

    漫搵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臺下。沒緣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那裡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

    賈寶玉原本不喜歡這些熱鬧戲,不過聽了寶釵說的這支曲子之後,也忍不住拍手叫絕。

  • 7 # 許寶萍

    漫搵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臺下。沒法緣轉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哪裡討煙簑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

    薛寶釵15歲生日,賈母叫她點戲,寶釵點了一出《魯智深醉鬧五臺山》(又叫《山門》),並向寶玉推薦其中這一支“寄生草”曲子。寶玉聽了,喜得拍膝叫絕。

    這戲演的是魯智深打死惡霸鄭屠後,為避禍在五臺山為僧,因醉酒打壞寺院和僧人,被他的師父送往別處的故事。

    接著史湘雲嘴快說戲子像林黛玉,黛玉發火,寶玉好心從中解說、調停,反而受到她二人的奚落,寶玉很是苦惱煩悶,襲人勸說幾句,他卻說“我只赤條條無牽掛”,自己大哭一場。提筆寫了《寄生草》,又寫了一偈:

    無我原有你,從他不解伊。肆行無礙憑來去。茫茫著甚悲愁喜,紛紛說甚親密疏。從前碌碌卻因何,到如今回頭著想真無趣!

    薛寶釵說出“寄生草”,表現自己的博學,只盼望從此青睞有加,卻無意中為賈寶玉指點迷津,使他悟了“禪機”。這也為他後來賈府敗落,愛情破滅後出家為僧埋下了伏筆。

    《山門》中魯智深所唱的曲子和寶玉作的一偈一曲,都是在現實生活中“碰壁”之後想用逃避現實的方法來尋求精神上的“解脫”。破壞佛門清規的魯智深和不遵從封建家教的賈寶玉,都不為世人所容。

    魯智深打殺了鎮關西,只得去五臺山做了個酒肉和尚,惹得眾人憤怒,方丈卻一眼道出禪機,言其日後修為超過一般人。魯智深後來投了梁山,替天行道。可惜宋江的“替天行道”是替“天子”行道,而不是“人之道”。當宋江提出招安,魯智深當即指出“當今滿朝文武,多是奸邪,矇蔽聖聰”,可宋江等人被野心和慾望左右,梁山接受了朝廷的招安。魯智深再一次入了寺廟,這一次是真的出了家,真正離開了汙濁的塵世,徹底地覺悟了,了斷了。

    “銜玉而誕”的賈寶玉,是神瑛侍者轉世,身上自然有靈氣和慧根。但他在賈政眼裡,是厭惡讀書,遊手好閒,不思功名,於國於家無望的浪蕩子。在母親眼中他是一個混世魔王,在妻子眼裡他是仕途經濟的判逆者,在賈府眾人眼裡,就是一個呆子、痴人,不合時宜的人。

    魯智深的悲劇,是因為宋江等人對功名的迷戀。而賈寶玉的悲劇,是賈府眾人對仕途經濟的痴迷,他傾慕“女兒”的清純之美,出汙泥而不染,雖然身上承載著“補天濟世之材,利物濟人之德”,卻也不能擺脫“仕途經濟”的枷鎖。所以魯智深替天行道的失敗,就是通靈寶玉“無材補天”的痛苦和無奈。魯智深的悲劇,也是賈寶玉的悲劇。魯智深的結局也暗示著寶玉的結局。

    魯智深一度以為梁山是生命中的桃花源,可隨著梁山被招安,替天行道的理想破滅,他看到了世事的虛無,人世的黑暗,最終迴歸淨土,得以修成正果。

    而賈寶玉在大觀園的幻滅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無常,人性的殘忍。後來黛玉淚盡而亡,賈府抄家,賈寶玉看破紅塵,迴歸佛門,他們都最後才頓悟,才知道“今日方知我是我”。

  • 8 # 君箋雅侃紅樓

    寶釵生日點了一出《山門》,賈寶玉對此頗有怨言,認為薛寶釵為人太圓滑,沒有原則,專門為了討好賈母點熱鬧戲,卻不知對薛寶釵來說,她就是《山門》當中的魯智深。而她點這齣戲是有意點給賈母看得。

    至上酒席時,賈母又命寶釵點。寶釵點了一出《魯智深醉鬧五臺山》。寶玉道:“只好點這些戲。”寶釵道:“你白聽了這幾年的戲,那裡知道這齣戲的好處,排場又好,詞藻更妙。”寶玉道:“我從來怕這些熱鬧。”寶釵笑道:“要說這一出熱鬧,你還算不知戲呢……“漫搵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臺下。沒緣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那裡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

    薛寶釵十五歲生日,實歲為十四歲,及笄之年賈母突然張羅為她過生日,對薛寶釵來說有點尷尬。古代女孩子到了及笄之年表示即將成年,要找婆家了。薛寶釵來之時賈家還沒修建大觀園,賈母給她過生日之時,元春省親都結束了。兩年多時間賈母不給她過生日,巴巴的等到薛寶釵及笄之年過生日,攆人的意圖特別明顯。

    薛寶釵在及笄之年,如果在家裡,薛家就要開始為她準備嫁妝,坐等媒婆上門相看了。可現在他們母女三人寄居在賈家,本就是為了賈寶玉而來。想要攀附賈家勢力,促成金玉良姻,以解救瀕臨崩潰危在旦夕的薛家。對薛家的到來,表面看賈家客氣,但金玉良姻的說法一推出,賈家根本不響應。提都不提想要娶薛寶釵的意思。如今賈母更在及笄之年有攆人的意思,薛寶釵雖然生日,心情卻如寒冬之雪,拔涼拔涼的!

    《山門》講述魯智深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魯智深仗義出手幫助金翠蓮三拳打死鎮關西流落江湖,被逼無奈於五台山文殊院出家,以躲避官府的緝捕。不想文殊院上下看不上魯智深,要驅逐他出去。一日魯智深醉酒後大鬧文殊院山門,是為《魯智深醉鬧五臺山》,山門就是其中一出。

    薛寶釵父親死後,薛家江河日下,看似家裡有錢,實則生意難以為繼,薛蟠又打死人。什麼進京選秀和整理生意都是扯淡。就是北漂到京城,投靠賈家和王子騰拉扯一把!甚至不排除王子騰給她們出主意,讓她們去賈家圖謀金玉良姻。畢竟王子騰外放,遠水不解近渴,而且薛家需要的是長期飯票,為兒女謀劃,王子騰作為舅舅,救急不救窮,薛蟠不用指望,薛寶釵找到好人家才是要緊。這與魯智深走投無路到五臺山文殊院出家沒什麼區別。

    魯智深犯罪,文殊院是他唯一庇護的地方,可主人卻不留他,攆他走。又與薛寶釵被賈母暗示攆人的遭遇一樣。

    薛寶釵明白賈母的意思,她點《魯智深醉鬧五臺山》給賈母看,以賈母的智慧,一定明白。而且薛寶釵借魯智深的唱詞,迴應賈母。用寶釵的心聲套用魯智深的唱詞《寄生草》就是:薛家背井離鄉北漂來到京城,非常感謝賈家的收留。本來也沒有什麼企圖,可能很快就要走了,來時一無所有,走的也不會有牽掛,以後哪怕吃糠咽菜,也都是個人的機緣了。反過來說,安知我們不能青雲直上?

    薛寶釵的志氣當然是少年義氣。她借魯智深懟賈母,賈母也不會和她一般見識。不過賈母也藉此從新認識了薛寶釵,對寶釵的機智賈母還是認同的。而且賈母也不像鬧的太尷尬,後面再沒有做的這樣明顯。

    其實薛寶釵根本要不得強,薛姨媽不走,薛寶釵也沒辦法。她們最後當然也沒走成,因為賈元春端午節賜了節禮,薛姨媽看到希望,當然不會走。這一耗又是好幾年。換成平常人家,薛寶釵孩子都能打醬油了。她當初對賈寶玉說起的魯智深唱詞,最終不過更多的觸動了賈寶玉,對他的人生產生了另一種影響。又是曹雪芹藉以述說的另一個故事。我們以後再說。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80回本

    【石頭記】周汝昌校訂批點本80回本

    【紅樓夢】通行本120回本

  • 9 # 大野澤的風

    薛寶釵生日點戲《魯智深醉鬧五臺山》這個場景是什麼時候呢?是寶釵過生日的時候,也就是在當時非常重要的生日,相當於女孩子的成人禮。薛寶釵是一個謙讓的人,謙讓來謙讓去,讓賈母回懟了一句,今天你生日,你來點,不要讓他們,白花了我們的錢。於是寶釵就點了這齣戲。

    大家都會疑惑,明明是生日趴,幹嘛要個和尚湊熱鬧。這裡就顯示出薛寶釵的高階來,一則是老人家喜歡熱鬧,所以她點了這出魯智深鬧五臺山的戲,是為了老太太開心;二則是這部戲的詞很漂亮,作者藉助賈寶玉之口,問薛寶釵為啥點這部戲。以此來表現薛寶釵的厲害,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識非常之淵博。我們來看寶釵是如何回答的?

    這部劇有段臺詞名為《寄生草》是最為精彩的。寶釵誇獎這戲“排場又好,辭藻更妙”,“鏗鏘頓挫,韻律不用說是好的了”,並以一隻《寄生草》為證,說這戲文非常的好,弄得寶玉佩服不已。《寄生草》內容是 :“漫搵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臺下,沒緣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哪裡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

    詞果然好,有沒有深意?有。

    其實說的就是一個人最終的結局,這裡說的是寶玉終將“沒緣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為以後寶玉和姊妹們之間的關係,埋下伏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小到大總是很悲觀,憂鬱,要怎麼控制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