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z2777
-
2 # 奚譽賢
一字王即擁有與皇帝比肩的地位,一字王屬於最高王爵。
通常來說在王爵前冠以國家名稱,如周朝時期分封的諸侯王“普王”、“秦王”、“齊王、”楚王等。王爵名稱往往和其本人歷史功績及出身是相連的。
一字王,指王爵的封號為一字王。一字王為國君及親王,國名基本上來源於周朝春秋時期的國名,一般以“晉、秦、齊、楚”四個封號最為尊貴,因為這四個封號代表的國家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其中晉王最為尊貴,稱帝數量最多,如晉王李克用,晉王楊廣等。接下來是“周、魯、趙、魏、梁、燕、代、韓、宋、吳、越”等一層次,後世王朝的國號也大多來源於這些封號。著名的一字王有魏王曹操、秦王李世民等。
二字王,地位略低於一字王,二字王一般指郡王。一字王一般用於地位比肩“國君”、“親王”較低的一級為“郡王”,如“常山王、長沙王、中山王、渤海王、成都王”等,常山郡、長沙郡、中山郡、渤海郡、成都郡等這些都是郡的名稱。
一、二字王的區別從晉朝延續到明朝,而清朝的規則與明朝以前的其它朝代不同,因為其用美字封王,故而出現了二字親王、一字郡王。
-
3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關於一字王、二字王,很多人理所當然的認為一字王是親王、二字王是郡王,實則不然。在晉將王爵分為親王、郡王之後,很長一段時期內,親王爵號通常以一字為主,如秦王、齊王等,郡王爵號通常以二字為主,如臨淄王、壽春王等。但是,這並不是絕對的。以唐初的異姓王羅藝為例,羅藝就曾經被唐高祖李淵封為燕郡王,可見唐初還是有一字郡王存在的,一字王並不都是親王。即便是一字、二字非常絕對化的明朝,依然有特例存在,那就是靖江王。靖江王是明太祖朱元璋長兄、南昌王朱興隆(重五)的後代,作為老朱家的嫡長房,地位十分特殊。因此,朱元璋在分封諸子為藩王時,給予了朱興隆的孫子朱守謙同等待遇,但是爵號卻與兒子不同,不是一字而是二字。但是,靖江王的實際待遇卻又高於明朝的所有郡王,差不多就是半親王待遇。雖然靖江王到底算親王還是郡王一直存在爭議,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他肯定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二字郡王。
書歸正傳,說一說漢朝的王爵。經常有人說“漢承秦制”,但是漢朝的王爵卻不是來自於秦,而是源自西楚霸王項羽分封的異姓諸侯王。在漢高祖劉邦平定異姓諸侯王叛亂之後,刑白馬盟天下“非劉姓而王,天下共擊之”。自此,王成為了劉姓宗室專有的一級“爵位”。但是,漢朝的王又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爵位,因為它不在二十級軍功爵範疇之內。
漢初的王與後世的虛封王(只食祿、不臨民)不同,這些劉姓諸侯王都是實封王,有實打實的封地,而且還擁有自己的軍隊和行政系統。至於爵號,封地在哪裡,爵號就是什麼。如漢高祖庶長子、齊悼惠王劉肥,他的封地在齊地,則曰齊王。而漢高祖的另一位庶子、淮南厲王劉長,封地在淮南,則名曰淮南王。而齊王與淮南王雖然字數不同,卻沒有高低之分,理論上二者的政治地位是平等的。當然,封地大小、經濟水平不同,諸侯王的實力必然存在差異,但是這些與政治地位無關,政治地位上二者仍然是平等的。
提問者所說的情況,想必就是以上所說的這種情況。漢高祖的八個兒子,爵號雖然有一字、有二字,但是他們的政治地位是平等的,並沒有後世所謂一字親王、二字郡王的區別。也正是因為漢初的諸侯王既食祿又臨民,而且擁有軍隊,造成了漢初諸侯王尾大不掉之勢,甚至還爆發了“吳楚七國之亂”。自漢文帝開始,漢朝的皇帝們就已經看到了同姓諸侯王存在的威脅,於是削藩開始了。經歷文景武三代的不懈努力,終於把諸侯王的實力限制在可控範圍之內。此後,漢朝的同姓諸侯王雖然仍然是實封,有實打實的封地,卻只食祿不再臨民,也不再擁有獨立的軍隊。基本上,與後世的虛封王爵已經沒有太大區別,這也為後來晉將王爵分等提供了可行條件。
晉之後,王爵被分為親王、郡王,甚至更多等級。雖然不少朝代仍然是實封,但是這個實封已經與漢初的實封完全不同了,這些親王、郡王基本上都是食祿而不臨民,更加沒有獨立軍隊。到了清朝,連實封都沒有了!既然沒有封地,自然爵號也就無法與封地掛鉤。因此,清朝的爵號通常都是選擇溢美之辭,而不再是封地名,如禮親王、克勤郡王等等。但是,清朝已經沒有一字、二字之分了。無論親王、郡王基本都是一字。除了追贈饒餘敏親王阿巴泰、承澤裕親王碩塞和克勤郡王、順承郡王等特例,基本都是一個字。
-
4 # 四川達州人
西漢時期,王爵只有一種。
無論是劉肥的齊王,有73城(就是73縣),還是劉安的淮南王,封地都與郡同等地位。王國行政首腦叫國相,武裝力量首腦叫都尉。
所謂親王郡王是魏晉時期才分出來的。
-
5 # 歷史有知社
在很多人的通常概念中,一字王是親王(王號只有一個字,如秦王、晉王等等),而兩字王則是次一級的郡王(如汾陽王、臨淮王等等)。而有些評書演義中還有所謂“一字並肩王”,是最高級別的王,比如,羅成、薛仁貴等在隋唐系列的評書演義中,都被封為“一字並肩王”。從字義上講,“一字並肩王”就是能與皇帝比肩的王。而歷史上真正能稱得上是“一字並肩王”的,也只有太平天國時期的東王楊秀清。
通常說來,與皇帝同等親緣關係的宗室,都會被封為同級別的王。比如,朱元璋有26位皇子,除了太子朱標及夭折的兩位皇子,其餘的皇子們都被封為了藩王(親王,且王號也都只有一字)。朱元璋另有一位侄孫朱守謙(朱文正之子)被封為兩字的靖江王(靖江王是明朝唯一的旁系藩王,其待遇略低於親王,要高於郡王,情況較為特殊,基本上與親王平級)。
唯一可能的不同之處,就是哪位皇子很受皇帝寵愛,其受到的賞賜待遇會比較高,比如明朝萬曆時期的福王朱常洵。但在皇子的級別上,朱常洵並不高於其餘皇子(嫡子的待遇,通常也會略高於庶子)。
而劉邦有八個兒子,分別是庶長子劉肥(封為齊王)、嫡子劉盈(漢惠帝)、三子劉如意(封為趙王)、四子劉恆(封為代王,即帝位為漢文帝)、五子劉恢(初封梁王、後改封為趙王)、六子劉友(初封淮陽王、後改封為趙王)、七子劉長(封為淮南王)、八子劉建(封為燕王)。
除了劉盈之外,劉邦的其他兒子都是庶出,那為何這其餘的七位皇子,有的是一字王,有的卻是兩字王呢?
劉邦的兒子,雖有的是一字王,有的是二字王,但卻是平級的。秦漢時期,並無親王、郡王之分。郡王之稱,到西晉時期才出現(晉朝大封宗室),晉朝的王國分為三個級別,大國有兩萬戶、兵五千;次國一萬戶、兵三千;下國五千戶、兵一千五。王國以後,還有公國、侯國等等。
漢初的分封,也不同於後世的分封。漢初的分封,都是實封,諸侯國在實際上都是獨立的王國。而後世的分封,則多已是虛封,即諸侯王在名義上領有一國,但並不能干涉地方上的民政,更多的只是食一地(國)之賦稅。
故而,漢初的諸侯王國之優劣,並不在一字王、二字王之別,而在封國的疆域大小、人口多寡、富庶程度。比如,劉恆的代國,不但封國較小、土地貧瘠,而且是邊疆之地,很容易遭到匈奴的侵擾。在劉邦的諸位皇子中,是最差的分封。而劉長的淮南國不但疆域很大(有四郡之地),而且也更為富庶、人口也更多(劉長是呂后撫養到大,相對來說也更受寵愛)。
項羽的那次分封已是如此,比如:項羽封趙相張耳為恆山王(諸侯國名源於秦時的恆山郡,後為避漢文帝劉恆之諱,而改為常山王),王於趙國舊地,而改封趙王歇為代王。也就是說,張耳的恆山國才是真正的趙國(韓信平定趙地之後,恆山國又被改回趙國),而趙王歇則被打發到了代地。就引起了陳餘的不滿,陳餘寫信給田榮,信中言道:項羽為天下宰,不平。今盡王故王於醜地,而王其群臣諸將善地)。
代國雖是一字王(國),卻遠遠不能與兩字的恆山(國)並論。而劉邦的漢王,事實上也是兩字王(諸侯國名源於秦時的漢中郡,正式稱呼應為漢中王,但卻通常被簡稱為漢王。三國時期,劉備稱帝之前,先自封漢中王也是源於此,想效仿劉邦的故事)。
秦漢時期的郡,也不等同於後世的郡。秦漢時期,郡是地方上的最高行政級別(郡縣制),相當於今天的省。而漢朝以後的郡,則多是地方上的第二行政級別(如唐朝,地方上就分為道州(郡)縣三級),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地級市。
即便是在有親王、郡王之分的後世朝代,有的兩字王也不是郡王,比如中山王,中山是先秦時期的諸侯國名,其在戰國時期的實力與影響力,可以說僅次於戰國七雄。作為親王的封號,中山王的封號可以說遠勝於很多名不見經傳的一字王。再則,歷史上有名望的大郡,如淮南郡、長沙郡等通常也都不會作為郡王的封號。所謂的一字王與二字王,並不是準確意義上的親王、郡王之分,而只是通俗意義上的大致區分。
-
6 # 浮沉於史
無論是一字王,還是二字王,在漢代都是親王,只是叫法不一樣罷了,當然,通常來說,一字王的藩國要比二字王大。
西晉時期,晉武帝司馬炎封叔叔為東莞郡王,始有親王、郡王之分。劉邦八個兒子,除了漢惠帝劉盈,其他七個兒子俱封王爵:長子劉肥封齊王、三子劉如意封趙王、四子劉恆封代王、五子劉恢封梁王、六子劉友封淮陽王、七子劉長封淮南王、八子劉建為燕王。
這些個王爺們雖然是漢室初代親王,不過下場大多不怎麼樣。
劉肥認妹妹為王太后,獻出城陽郡以活命;
劉盈在母親高壓之下,鬱鬱寡歡,二十多歲一命嗚呼;
劉如意還沒長大,即被呂后毒殺;
劉恢被迫娶呂產之女為王后,這位呂王后爭風吃醋,殺死了劉恢的寵妃,劉恢殉情自殺;
劉友同樣被迫娶了呂氏之女,她一樣爭風吃醋,不過她沒有直接下手,而是向呂后揭發夫君謀反,可憐的劉友被呂后軟禁,然後將他活活餓死;
劉長倒是撐過了呂后時期,漢文帝即位,劉長暗中聯絡匈奴、閩越,企圖反叛,終於王爵被廢,本人謫遷,在發往蜀中的路上,劉長絕食自盡,諡號為厲;
劉建命短,呂后七年去世,呂后把他唯一的兒子殺死,劉建絕後,燕國除封。
這麼看,劉邦八個兒子,得到善終的只有兩個,一個是苟延殘喘的老大,一個是韜光養晦的老四。劉氏宗族在呂后的陰影之下,幾乎被殘殺殆盡。
直到漢文帝劉恆嗣位,劉氏才重新開枝散葉,併成為各個地方的望族。
-
7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看封地。
王爵真正成為爵位之一,是在秦朝以後的事,因為秦朝出現了皇帝稱號,皇帝成為天子代稱,曾經作為天子代稱的王號就降為皇帝以下的一級爵位。不過秦朝並沒有王爵,秦朝實行二十等爵位制,徹侯是最高階。
秦朝滅亡後,項羽曾搞過一次分封,尊楚懷王為義帝,自稱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諸侯王。漢王劉邦就是這十八路諸侯之一,經過數年的楚漢爭霸,劉邦奪取天下,被尊為皇帝,也分封諸侯王,王爵就成為漢朝爵位中的最高階(漢朝也用二十等爵位制)。
看明清時期的封爵官職,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某個官是幾品,某個爵位是高階還是低階,就算是同屬王爵,也有親王和郡王之分,很巧合的,因為親王封號多為一字,就有了一字王是親王、二字王是郡王的說法,但這個說法並不準確,有些親王封號是可以有兩個字的。
如果放到漢朝,那就更不準確了,因為漢朝沒有親王和郡王之分,統一都是諸侯王,親王郡王之分要在魏晉時期才出現。
漢朝的王爵是同等爵位,理論上是平級的,但根據具體封號的不同,事實上也有貴賤之分,而漢朝諸侯王的封號,均來源於其封地。諸侯王地位的高低,則來自他跟皇帝的關係遠近和受皇帝寵信程度,體現在封地上,就是封地的大小、人口和經濟等指標,這些跟封地地名的字數完全沒有關係。
比如說劉邦的八個兒子,長子劉肥封齊王,封地在最富庶的齊地,足有七十多座城池,冠絕天下。次子劉盈是太子,繼承皇位。三子劉如意封趙王,封地在趙地;四子劉恆封代王,封地在代地,接近邊境;五子劉恢初封梁王,後改封趙王,封地水平驟降,屬於被貶一類(呂后乾的);六子劉友初封淮陽王,後改封趙王,還是呂后乾的;七子劉長受封淮南王,封地富庶;八子劉建封燕王,封地在苦寒之地燕地。
從封地富庶程度,我們大概可以給劉邦的七個兒子排一下名,即劉肥>劉長>劉友
、劉恢>劉如意>劉恆>劉建,很顯然,淮南王劉長的地位遠比燕王劉建高,如果放到呂后時期,那隻會更高,因為劉長是呂后養子,劉建只是普通庶子,意外身亡後,獨子還被呂后殺了,封地拿來封給呂家人。
之所以用封地衡量地位,是因為漢初王爵是實封,諸侯王統率王國內部的軍隊、經濟等一切事物,漢朝地方官無權管轄,自然封地的綜合水平就成了諸侯王地位的參照,要是皇帝今天削你一城,明天削你三城,後天把你改封到燕地,你還說你跟皇帝關係近、地位高,想想就知道不可能。
雖然漢武帝之後諸侯王沒有實封的大部分權力,但經濟俸祿還說有的,封地越富庶,能收的錢就越多,反映出來,地位也就越高,地位低的諸侯王,皇帝何必給他這麼高的收入呢?
-
8 # 楚邾
西漢其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實行分封制的封建王朝,其分封制實行的原因與諸多因素有關,諸如吸取秦亡的教訓、劉邦個人的經歷以及當時疆域的廣袤等。
西漢對皇子的分封主要有二等爵位,即王和侯,皇子和部分王子(包括庶子)得以封王,王子一人(一般是嫡子)繼承王爵,其他諸子或封侯、或不封,侯子一人繼承侯爵,其他諸人或封侯、或不封。
換句話說,西漢皇子要麼封王、要麼封侯,只有這兩種等級,所有王爵都是一律平等的,侯爵亦如此。劉邦一共八個兒子,班固說:“高祖八子,二帝六王。三趙不辜,淮厲自亡,燕靈絕嗣,齊悼特昌。”也就是有兩個皇帝,即皇次子劉盈和皇四子劉恆,其餘六個封王,其中皇三子劉如意、皇六子劉友、皇五子劉恢先後被封為趙王,皇七子淮南王劉長,謀反而死,皇八子燕王劉建,絕嗣,只有皇長子齊王子嗣昌盛。
至於為什麼會有一字王和二字王,這和封地有關,西漢封爵與後世不同,分封制為實封,即有封國,有自己的政權,其實還是延續先秦時期的分封制。
而西漢之所以不像後來之所以王爵有一字親王、二字郡王之別,大概也就與西漢皇子非王即侯,王爵只有一種有關。
回覆列表
漢朝一字王、兩字王並沒有貴賤之分。
漢朝是郡國並行制,同一個一級行政區,封了王就那就就是國,沒有王就是郡,比如吳國、吳郡都是同一個地區。
漢朝有幾個郡以周朝諸侯國的名字命名,比如魏郡(或稱國,下同)、齊郡、趙郡、吳郡,如果有王封於該地,稱號普通戰國諸王相當,當實際上只是名義上統治一個郡,實際大權掌握在中央任命的相、丞、尉上。
如果說王非要分個高低,那只有用封地富裕程度比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