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奔跑者55
-
2 # 峰峰說史
其實,兵馬俑在製作的時候,工匠們都是燒製好上了顏色的,在封閉的墓穴環境中儲存了幾千年,直到今天。遺憾的是當年兵馬俑遭到盜掘,沒有辦法,考古學家們只能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進行搶救性挖掘。當色彩絢麗,造型威武的兵馬俑出土時,由於接觸到空氣,他們身上的顏料在15秒內就捲曲了,4分鐘後就開始脫落了。由於當年沒有很好的保護技術,我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兵馬俑掉色,逐漸變成現在這灰土色的樣子。
-
3 # 明月清風閣
殷商時期活人殉葬制度最為盛行,活人祭天和活人殉葬是奴隸制典型的特點。兵馬俑剛出土時是什麼樣的?兵馬俑軍陣復原圖又是什麼樣的?
歷朝歷代的殉葬秦國在還未統一六國之前的秦獻公元年便正式廢止人殉。但始皇帝死後仍然有妃子,宮女和修建秦陵的工匠被迫殉葬。強漢盛唐時期也沒有完全避免活人殉葬的悲劇。在宋元時期,因為一直保留著人殉制度的異族入侵,導致活人殉葬再次流行。
明太祖朱元璋開國後,重新正式恢復殉葬制度,明英宗朱祁鎮時期再次廢止,但難免有些許遺漏。後金建國到清初仍然存在活人殉葬,康熙初期嚴令永遠禁止地主階級的奴僕等隨主殉葬,殘忍的活人殉葬才徹底在在中華大地消失。在安陽殷墟中現已發掘的大墓共有五千餘架人骨,周朝建立後活人殉葬得到了一定來抑制,周禮的誕生讓活人殉葬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春秋戰國時期貴族漸漸用木傭、陶俑來代替活人殉葬。秦始皇兵馬俑便這裡面的陶俑。
秦兵馬俑並沒有用活人殉葬,迄今為止還未發現大規模被殉葬的屍骨,“傭”本意就是指人的模型,後來衍生出家畜等。秦兵馬俑是以傭代人的典型,更是以傭代人的巔峰。
“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像人而用之也。”——《孟子梁惠王上》
"古之葬者,束草以為衛,謂之芻靈,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傭,則有面目機發,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惡其不仁,而言其必無後也。"——《孟子集註》
秦國當時沒有條件用活人做傭結合當時的背景來看,秦剛剛統一天下,經過各國的連年攻伐,人力本來就極其短缺,築長城、修驪山、建靈渠、開秦直道等這樣的大工程加上秦國統一之初頒佈的各項措施,徵南越、擊匈奴等等等等都十分耗費人力物力,秦始皇雖然殘暴,但絲毫不昏庸,不可能拿著大批軍隊或勞動力來為自己做殉葬品。現已發掘的四個坑,總面積2.5萬平方米,從始皇帝繼位之處便開始修建驪山陵墓,據史書記載,始皇帝暴死於沙丘後,秦二世胡亥下令把秦始皇生前的宮女和工匠殉葬,並沒有軍隊為其殉葬,所以兵馬俑確實都是兵馬“俑”。至於被殉葬的活人應在秦始皇陵墓裡。
葬既下,或言工匠為機,臧(按指奴隸)皆知之,臧重即洩。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史記·秦本紀》
兵馬俑和秦始皇陵同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併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有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美譽,前後共二百餘位各國元首參觀過兵馬俑。
兩千年後,沉睡已久的兵馬俑重見天日。威武雄壯的陣容,栩栩如生的面貌像世人展現了當年統一六國的虎狼之師。但秦兵馬俑剛發掘出時和現在看到的兵馬俑大相徑庭。秦兵馬俑剛被髮掘時是彩色的,當初工匠便是把兵馬俑先燒製然後上色,所有的兵馬俑皆是彩色。可想而知當時的場面是何其壯觀。▲兵馬俑發掘現場
出土時大量兵馬俑的顏色已經脫離,在地下兩千多年受地殼的運動早已經不是當初整整齊齊的形態。《史記》中也曾記載當年項羽毀壞過秦始皇,歷朝歷代時局動盪的情況下難免也不被破壞。兩千多年的自然災害和洪水,地下水的侵蝕讓那些兵馬俑早就沒有了往日的風采,剛發掘時兵馬俑上的第一層是生漆層,在接觸空氣後顏色迅速氧化變暗。考古學家和工匠們對大到一個軍陣小到一個殘片進行了十分精細的整理修復,才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整整齊齊的秦兵軍陣。
秦兵馬俑的歷史意義和研究價值秦兵馬俑不僅僅是世界第八大奇蹟,更是研究秦代軍隊建制、文化經濟、服飾特點、等級制度、陶塑藝術、秦兵髮型等最直接最有力的第一手資料。秦兵馬俑是我們對外展示的鍍金名片,更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
-
4 # 歷史領域創作觀察員
在很早以前的卻成在一些一些說法和觀點,認為秦傭不管是同人的比例,樣貌都酷似活人一般,在一起考古發現檢驗中才推翻了這樣的觀點。
秦始皇陵兵馬俑作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每年都會有來自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遊客慕名前來。近距離的看過秦始皇兵馬俑的人都會被這些兵馬俑栩栩如生的神氣所震撼到,有人說這是因為兵馬俑找中有活人澆築而成的。那麼秦始皇兵馬俑是活人做的嗎?
活人俑是怎麼回事?
古代社會中,會出現活人俑這種東西其實也不足為奇。所謂的活人俑就是指把活人用一層紗布包裹起來,然後再用泥封住,放到窯子裡用火燒烤,就像燒磚那樣。最後做成活人俑給皇帝用來陪葬。之所以會出現活人俑,其實還是跟秦始皇有關。主要是因為秦始皇陵墓裡的兵馬俑每一個表情都各有不同,而且看起來栩栩如生,所以才會有人質疑當時為秦始皇陪葬的這些兵馬俑會不會是活人燒築而成的。
目前關於此種猜測,網上有專家給出了很合理的解釋。秦始皇陵墓中的兵馬俑應該不是活人做的,如果真的是活人俑的話,那跟當時殘忍異常的活人殉葬沒有什麼區別了。而據說當時秦始皇命人燒築兵馬俑的初衷就是為了能夠透過這些人形的陪葬物,來減少活人殉葬的規模。仔細想想,就算秦始皇再怎麼的暴虐無道,再怎樣變態,也沒必要把活人燒築稱兵馬俑的樣子吧,畢竟當時為他殉葬的活人也挺多的,他何必要多此一舉再做活人俑呢。
關於出土彩色傭的說明。
1979年10月5日,位於陝西臨潼驪山之北、渭水之濱的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就興建在此東側一點5公里處。威名赫赫的秦帝國就這樣露出了它絢爛的冰山一角:硃紅、紫紅、粉紅、粉綠、粉紫、粉藍、桔黃、黑、白、赭…神態各異的兵馬俑軍陣儼然,彷彿仍在守護著大秦帝國。
然而,這些兩千多年前的“中國色彩”卻只維持了幾分鐘,甚至只有15秒——須臾之間,顏料紛紛脫水、起翹、剝落。對此,當年的領隊袁仲一今年已經85歲高齡、被稱為“兵馬俑之父”他說:“每個兵馬俑其實都有顏色。經過兩千多年的深埋,那些儲存下來的顏料出土後15秒就開始變化,4分鐘內就完全脫水、起翹、剝落,有的就遺留在泥層上。
是否活人傭最權威一次證明
1974年的時候,一個村民在打井的時候就發現了幾個跟真人幾乎一樣的陶俑,於是在考古隊的勘察和挖掘之下,終於發現了大規模的秦兵馬俑。當時兵馬俑才出來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秦兵馬俑可能是真人燒製而成的。因為這些秦兵馬俑的表情姿態都非常的生動形象,看起來栩栩如生,跟真人沒有什麼區別。
但秦兵馬俑一出土之後,專家們就對其展開的研究,但並沒有發現任何人體的骨骼,就算用CT掃描,也是沒有發現任何東西。如果秦兵馬俑真的是用活人燒製而成的話,這麼多年下來也不可能沒有骨骼的存在的。
-
5 # 百事放大鏡
秦始皇使用的沒有活人俑,只有陶俑。至於為什麼出土是彩色的。這個說不清楚,也許當時製造這些陶俑本身就是按照當時士兵的樣貌與衣著來燒製的。如果不用彩色,個個都是泥土胚子,那樣看起來根本體現不出當時秦朝的強大。另外看秦大帝的做事風格,哪件不是做得霸氣壯觀。如果整個泥土胚子糊弄秦大帝,估計得小心腦袋了。
-
6 # vss射手步槍
活人俑是無稽之談
而剛出土的時候呈彩色也很正常,因為兵馬俑做好的時候就是有彩繪的。
兵馬俑上千年所在的墓坑是低氧無光環境,所以才能一直儲存到墓坑開啟的那一刻。
而出土的時候接觸到外界高氧高光環境,兵馬俑身上的彩繪起了劇烈化學反應,幾分鐘之後就成了現在灰撲撲的樣子。
這也只是很正常的化學反應,和什麼活人俑並無任何關係。
兵馬俑考古挖掘後保護不足,使得我們現在看不到栩栩如生的彩色兵馬俑,更遺憾的是,我們至今沒弄清楚,兵馬俑身上的彩繪到底是什麼成分。
-
7 # 葉子寫實
秦始皇兵馬俑是用真人燒成的,這個說法我們仔細考慮一下就知道是不可能的。
第一,人體更容易腐朽 秦始皇死於公元前210年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如果把真人放埋到泥土裡,在乾旱的北方估計連骨頭渣都找不到了。陶器是中國乃至整個人類史裡最早被製造出來的使用器具,它是用土和水混在一起成為泥巴,再用手塑造成想要的器型,經過高溫燒製使泥土陶化,變得堅硬且耐水、防腐。遠古的先民在沒有製造金屬器之前都是用陶器作為炊具和容器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就是用陶土加水和成泥巴,再用可塑性的的泥巴,製作成真人大小的泥俑,待到風乾的差不多了,再去高溫燒製使其變得堅硬、耐水、不易破碎。
第二,人體是經受不住高溫的 人體主要是由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組成的,雖然不是易燃物可也是可燃物呀。陶器的燒製溫度雖然不高也要在700-1000多之間,長期這樣的溫度人的身體是受不住的,真的是給陶傭的燒製助燃了,即使有真人也是連灰都找不到了,又怎麼能在陶俑裡發現呢?
第三,陶俑是代替人殉的《史記》中記載,秦人的祖先是夏人的後裔,在商超時被重用。武王伐紂後,秦人的祖先被髮配到西部為周王室養馬。因為秦人是商代的臣子,也就沿用了商代的人殉制度。《史記·秦本紀》中記載,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死時為他殉葬的朝臣竟有177人之多。“從死者177人”。位於今陝西省鳳翔縣南指揮村的秦公一號大墓,是秦景公的墓葬,該墓有186具殉人,其中三層臺上環槨室置殉人166具,填土中埋人牲20具。
上行下效,秦人的殉葬制度,使得秦國的人口一直處於低水平,也使得其他國家的人才不敢來到秦國,嚴重製約了秦國的發展。
秦獻公早年曾經在魏國流亡,他見證了李悝變法給魏國帶來的巨大變化,也體會到了秦國人殉制度的落後,以及給秦國帶來的危害。秦獻公元年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宣佈“止從死”,廢除秦國從秦武公以來實行三百多年的以活人殉葬制度,正式禁止人殉制度,從此秦國以法令的形式正式廢除殉葬制。
“止從死”對於古人“事死如事生”的喪葬制度是相違背的,於是開始燒製陶傭代替活人陪伴已故先人在地下。後來也有木傭,南北朝後會在墓壁上繪製壁畫描繪另一個世界的情景,後來民間用紙來做傭直到現在都沿用。都是對殉葬制度換一種方式的延續。
秦始皇時,秦國早已經廢黜人殉制度170多年了。陶俑上的彩繪是陶俑在燒製完成後,繪製上去的,因為太長時間埋葬於底下,使得顏料降解,在接觸空氣後也就被氧化消失了。
-
8 # 考古系秦漢逢鍇
秦始皇兵馬俑是用陶土燒製而成,活人俑的說法是無稽之談。剛出土的彩色是兵馬俑本來的顏色,彩繪是為了讓兵馬俑更寫實,如今呈灰色是因為出土後儲存環境鉅變導致彩繪脫落。
兵馬俑一號坑實景
一、兵馬俑?活人俑?!
活人俑的說法是無稽之談,這種說法可能是受到了人殉制度的影響。文獻和考古資料表明,商周時期有大量人殉現象。從文獻記載看,秦國用活人殉葬始於春秋時期的秦武公,獻公元年(公元前384年)廢除了人殉制度。也就是說秦始皇時期,秦國在制度上早就廢除了人殉。但事實上秦始皇陵還是有殉人的,包括殉葬的嬪妃、修地宮的工匠,可能還有被秦二世殺害的秦始皇的公子公主。此外,兵馬俑都是按照真人、真馬大小1:1製作而成,製作精美寫實,可能使一步分人產生了活人俑的聯想。
考古研究表明,秦俑坑裡的陶俑、陶馬是陶土燒製成的。陶俑的壁厚一般為2至4釐米,最厚處達到10至12釐米。陶馬的胎壁厚2.5至4釐米,最厚處達到15釐米。陶俑、陶馬的胎壁泥質一般分為內外兩層,外層泥質細膩、均勻;內層泥質較粗,摻和顆粒均勻的白色沙料。
對秦俑坑出土陶俑、陶馬的陶質,經過取樣分析表明,主要成分是氧化矽、氧化鋁和氧化鐵。這和秦始皇陵出土的秦代磚瓦的化學成分基本相同。
陶俑、陶馬碎片
二、彩色為什麼脫落?
秦兵馬俑彩繪在潮溼的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出土後儲存環境鉅變,其脫落是在所難免的。究其原因可分為內、外兩個方面。
脫落在泥土上的彩繪
外因主要是:1.俑坑建成初期,驪山的山洪暴發,俑坑內被洪水浸泡;2.秦朝末年項羽的軍隊進入關中後,俑坑又被放火焚燒,造成顏色幾乎全部脫落。
至於內因,一是底層材料的構成物質是生漆(相當於女性化妝時打的粉底),生漆層經過兩千多年已經嚴重老化,結構變得很不均勻,並且具有較高的中孔徑,毛細孔含量(<100mm),不僅已經失去對陶體的粘著力,而且對失水也非常敏感,一經發掘暴露到空氣環境中,就會因溼度的較大反差產生劇烈收縮,出現嚴重破裂、起翹或捲曲現象,造成彩繪脫落;二是彩繪顏料的調和劑已經老化或流失,顏料顆粒間及彩繪各層次間粘附力很微弱,乾燥飾易於碎化、剝落。
彩繪保護
回覆列表
上世紀70年代末,在考古專家袁仲一、趙康明等的帶領下,開始發掘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出土了規模龐大、數量眾多的兵馬俑,立刻吸引了整個世界的眼光。圖片為專家正在仔細清理兵馬俑身子,可以看到它們和真人大小差不多。剛出土的兵馬俑,色彩鮮豔、栩栩如生,彩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可惜,兵馬俑出土後暴露在空氣中,身上的顏料在15秒內就捲曲了,4分鐘後就開始脫落了,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土黃色了。
剛出土的另一尊彩色兵馬俑,一半還埋在土裡。
是兵馬俑群,考古專家把他們按照原來的位置、順序排列,它們大小和真人、真馬相似,一列列、一行行排列有序,氣勢雄偉,猶如千軍萬馬撲面而來。排除了一種可怕的猜想。由於兵馬俑數量龐大,但沒有一副面孔是一樣的,因此很多人猜想是用真人塗上材料燒製而成的,如果是這樣就太殘忍了。考古專家先是用ct掃描兵馬俑,沒有在其內部發現人體骨骼結構;接著對損壞的兵馬俑進行研究,發現其內部結構是空的,這就徹底排除了人們可怕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