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為無不為0632

    很多朋友可能會有一個錯覺,就是開國帝王往往會誅殺曾經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這些開國功臣,以防他們像自己一樣起兵造反。

    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歷史上誅殺開國功臣的事情有,但必不像我們所想像的那麼誇張,之所以我們大家會有這樣的錯覺,是因為“好事不出門,外事傳千里”,史書電視劇評書等總講這樣的兔死狗烹事件,讓我們不自然的就以點代面,以為歷朝皆有殺功臣的事情。

    上下五千年,歷經那麼多朝代,其實你仔細想一想,大規模誅殺功臣的朝代並不多。

    秦朝?傳說秦始皇那麼殘暴無情,但王翦、蒙恬、李斯、蒙毅、王賁、李信、王綰、章邯等等為秦國統一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的一大批功臣,沒有其中一人被秦始皇所殺。

    東漢?雲臺二十八將,青史留名,成就一段佳話,退功臣進文吏,解決了君臣心結,所以開國功臣多得善終。

    唐朝?李淵殺過哪位功臣?李世民凌煙閣24友,又殺過哪位,除了侯君集和張亮,這兩人是跟著太子李承乾造反,放到哪朝哪代都是殺。

    宋朝?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趙匡胤也沒有大規模誅殺開國功臣,而是選擇了“杯酒釋兵權”,讓這些開國元老們安心養老。

    真正大規模誅殺過開國功臣的是西漢劉邦與大明朱元璋。

    漢劉邦誅韓信、彭越、英布等,明朱元璋殺徐達、李善長、胡惟庸、藍玉等。

    劉邦與朱元璋選擇了殺,而劉秀等更多的朝代選擇了不殺。

    實際上,選擇殺的是少數,選擇不殺的才是主流。

    劉秀做的也並沒有什麼很大的不同,他的套路其實和宋太祖的套路一樣,就是讓你收繳你的兵權,但又不讓你閒下來,無事時就要你進宮來參政議政,但僅限於參與議而已,沒有做的機會。

    倒想說一下為什麼那麼多朝代選擇不殺,而漢高祖和明太祖卻選擇了殺。

    其實這緣於此二人的出身較低,又都透過造反起家。他們的出身使得他們內心深處有一種深深的自卑感。在當了皇帝之後,面對能力出眾的勳臣功將們在內心伸出都懷有深深地恐懼。

    這種恐懼是對其後代子孫能否坐穩江山的擔憂的一種延伸。為確保江山穩固,這些出身地下而又萬人之上的人能想到的辦法估計也只有殺了。

    東漢光武帝沒有誅殺功臣的另一個原因是,他代表的是豪強地主階級,他能做上皇位另不開這些人的支援。說白了,這些人他便是想殺也不敢殺。豪強勢力最後越來越大,這也是導致東漢皇室衰微的根源,更是導致後面三國分爭的根源。

  • 2 # 昨事今史

    謝邀,其實歷史上殺功臣的皇帝不多的,比較著名的就是朱元璋和劉邦,他倆是底層出生,根基很難穩定,怕自己死後子孫壓不住這些功臣,再說自己可以屌絲逆襲,手下的功臣也可以,所以他們的思想就很簡單就是殺掉,而劉秀這中代表的是士族階層,都是有一定背景的,劉秀做的其實也沒有特別不同,只是釋權而已,臣子功成身退,君王對臣子又放心,自然都能善終了。

  • 3 # 模範堂

    不殺開國功臣是大度胸懷,善終卻是皇帝能管得住這幫人,而這些人自己也沒有飛揚跋扈幹出太出格的事才能有的理想結局。不殺開國功臣和善終是兩個階段,兩碼事第一階段-劉秀給和自己當初打天下時候的28個兄弟都封了侯爵,而沒有擔心功高蓋主而殺光他們。第二階段-後來大部分都自然死亡,所以是善終。很多開國功臣不善終大多是自己作,仗著資歷貪汙,結黨營私。還有些是皇帝不善權謀,一碗水端不平,不懂得制衡,導致某一方勢力過大控制不住只能殺了。歷史上大殺開國功臣的有朱元璋,像劉秀一樣能善終的還有宋朝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但其實能不能善終很大程度上是皇帝和功臣雙方的心態和把握的分寸決定,如果你過於強勢還耀武耀威危及到皇帝位置,不殺你殺誰,如果你勝不驕,謙虛低調,還能繼續為國家做貢獻,沒人找你茬。另一個角度,碰到疑心重的,沒有安全敢的,統統殺你也攔不住。

  • 4 # 年代久遠

    劉秀是東漢的開國者。他本是一個很普通的農民,沒有什麼官宦的家世,自己也不是什麼將軍富商之類的,唯一能和國家政權沾邊的就是他有點前朝的血統。

    當時王莽的改革不切實際,百姓貧窮的生活不下去,最終國家破碎在王莽的手裡。一時天下大亂,四處都是起義的人群,他也就在家鄉造反了,帶著村裡的年輕人幹革命,農民手裡是沒有武器裝備的,據說一開始劉秀都是騎牛打仗,百姓用的也大多為耙子這樣的農具。

    後來勢力發展的越來越大,手裡開始有了地盤,有了打仗獲得的兵器,有了政權,在別人的勸說下稱了皇帝,最終推翻了王莽政權。

    劉秀這個人一開始就很有大人物的風範,他自己的親哥哥死在了革命的路上,而且是被無辜殺死的。他知道這個訊息以後確實是哀傷又生氣,但是他只表現出了哀傷,並沒有表達氣憤,他不想讓別人猜疑他,就一直忍著,等待成熟的時機,這就說明這個人的內心是很強大的,他能看懂當時的情況,知道事情怎麼樣才是最好。從此行事也是更加謹慎低調。

    劉秀自己早年是中國秀才的,他很重視學術,很推崇儒學,在他統治時期儒學發展的非常迅速,整個社會的風氣都很祥和。這一切和他本人的心性是分不開的。他有儒家的氣節,有讀書人在意的仁善。

    表現最強烈的就是他對待曾經一起和他打天下的功臣元老。據說這樣的人物一共有28個,都是拼命打仗,立下大功的人。劉秀上臺後趕緊就對這些人進行了封賞,並且之後的日子裡相處的都很和睦,他在內心裡給了這些功臣尊重和感激,自然生活裡會有更多的包容。

    這28人中,只有四人因病早早離開,其餘的都是安穩的活到了生命的盡頭,不曾被懷疑,更不曾被迫害,這些人心理全都明白,全都感激不已。

    我們都知道劉邦是如何對待開國元老的,他登上皇位就害怕別人比他功勞高,害怕別人反叛,就各種懷疑,各種迫害,奪元老的權,把元老發配到邊疆,一個都不讓他們好過,傷死了元老的心,哪裡都談不上感謝。

    劉秀不僅僅是善待為自己立下功勞的人。他對前朝的老臣也不錯。有一個人叫竇融,是王莽的手下,算是曾經的敵人,但是歸順後,劉秀並沒有迫害他,而是大力的封賞,信任的讓他在自己身邊作戰,最後也是安詳的離開了,只不過是他的後人不爭氣,非要貪汙,沒辦法,劉秀才處罰了他的後人,但不存在什麼私人報復,都是合情合理的。可以說在君王裡邊算是特別仁善的了。

    劉秀在位的時候,把國家治理的很好,經濟得到了大力的發展,百姓的生活又安定了,他還擴充套件疆土,給國民留下了不錯的印象。

    他還教育自己的後代要善待那些打天下的老人,要求永遠善待他們和他們的後代。劉秀死後,他的兒子還追思了這功績滿滿的28人,把他們的像畫在了南宮的雲臺上,時值特殊的日子都會進行祭拜。

  • 5 # 唱搖滾的斜槓道長

    光武帝劉秀可不是一般人兒,此皇帝有個性:別的開國皇帝都殺功臣滅九族,劉秀卻偏偏不殺功臣,也不收兵權,為何?

    1.劉秀40歲稱帝,正值壯年,功臣們用不著殺,大多會老死在他前面,不用背殺功臣千古罵名。

    2.自己年輕,太子尚幼,功臣對繼任太子沒權臣幼主之威脅。的確,劉莊繼位時己30多歲了。

    3.打江山時,各路農民軍首領均不足與劉秀對抗,劉秀就不必依賴功臣,稱帝后自己掌控局面,有點能力的功臣就留在身邊,一個地方也不會讓一功臣久呆。

    4.劉秀文武全才,還會管理,相當自己一人帶些兵就行,不需要韓信蕭何這樣的能臣輔助。雲臺二十八將都不是劉秀對手。

  • 6 # 江曉01

    劉秀不是不殺功臣,是沒必要。首先,劉秀姓劉,是景帝兒子長沙王劉發的後人,有資格、有能力,名正言順;第二,劉秀年紀輕,身體好,會打仗,稱帝時,只有三十二歲;一般皇帝殺功臣,主要擔心自己死後,兒子管不住驕兵悍將,劉秀無此擔憂。

  • 7 # 史過長河

    劉秀是一個不錯的政治家,軍事家,有著,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能力,他手下的人大都能力不如他,沒有人會功高震主,他沒有必要殺功臣。

  • 8 # 使用者62425590867

    劉秀當上皇帝可以說有兩個關鍵的原因:一是他姓劉;而是他周圍的貴族們(也就是你說的所謂的開國功臣們)都支援他、順著他,這樣劉秀才能當上皇帝。所以劉秀不會殺他們,因為劉秀當上皇帝都是靠的這些人

  • 9 # 無慾金剛

    一個是性格問題,一個就是實力問題了,還有就是能力問題,做到那個位置,不代表能力就是全部強的當能力和性格混合在一起的時候,皇帝弱,功勳就強,還有不要忽視他的哥哥,可以這麼說,前期基礎都是他哥哥做的,這個和後世的司馬師司馬昭兄弟比較相似,都是哥哥打下的基礎,弟弟基礎過去了

  • 10 # 浪淘天空

    劉秀建立東漢,依靠的是當時社會上士族豪門支援,這些開國功臣,都是來自那些豪門士族,勢力龐大,不能輕易動他們,只能低調處理,給予他們高官厚祿,分享利益。唐朝的開國功臣集團也有這個情況,豪門士族一大堆,這些人背景太強,處理不好會引起巨大的動盪,只能採取安撫的手段。

    朱元璋的開國功臣們都是草根出身,沒有什麼大背景,殺了就殺了,不會引起社會動盪。

  • 11 # 1027永力貨架裝置

    一個真正的心懷天下蒼生的儒家帝王,一個天生的戰神,一位面位之子,誰能與之爭鋒?誰敢與之爭鋒?鄧奉犯傻,自尋死路造反,如此猛將,劉秀出馬,只能投降受死。此事足以警戒武功不如鄧奉的諸將。僅僅是自己的人格魅力就可以折服手下眾將,何況手下眾將也多儒家讀書人出身,仁者愛人,知道輕重,對劉秀尊敬有加。君臣合諧,其樂融融,百姓安居樂業,天下蒼生休生養息,亂世得以大治,良將得以善終,何樂而不為。

  • 12 # 夾縫生活隨筆

    雲臺二十八將,是指漢光武帝劉秀麾下助其一統天下、重興漢室江山的功勞最大、能力最強的二十八員大將。東漢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漢明帝劉莊在洛陽南宮雲臺閣命人畫了28位大將的畫像,稱為雲臺二十八將。

    范曄《後漢書》為二十八將立傳,稱“鹹能感會風雲,奮其智勇,稱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這二十八人是漢光武帝在建立東漢的過程中,最具戰功的將領。

    漢明帝劉莊追思他父親光武帝劉秀的諸位功臣,就把二十八位有功將領的畫像放在南宮雲臺。後人還把這些將領與神話傳說的天庭二十八星宿名稱相對應,這就是“雲臺廿八宿”。東方青龍:角木蛟鄧禹 亢金龍吳漢 氐土貉賈復 房日兔耿弇 心月狐寇恂 尾火虎岑彭 箕水豹馮異北方玄武:鬥木獬朱祐 牛金牛祭遵 女土蝠景丹 虛日鼠蓋延 危月燕堅鐔 室火豬耿純 壁水貐臧宮西方白虎:奎木狼馬武 婁金狗劉隆 胃土雉馬成 昴日雞王梁 畢月烏陳俊 觜火猴傅俊 參水猿杜茂

    南方朱雀:井木犴銚期 鬼金羊王霸 柳土獐任光 星日馬李忠 張月鹿萬休 翼火蛇邳彤 軫水蚓劉植

    這些人跟隨光武帝劉秀開創東漢,只要不是造反,都得到了一個善終的結局。

    為什麼他們大多都能得善終的原因,個人覺得主要是基於以下幾方面:

    第一個原因光武帝劉秀對功臣的優待。

    一方面除了是因為劉秀本人的寬厚,也有一部分原因在於,他想借用優待功臣的方式,逐步迫使功臣讓權,削弱功臣的勢力。

    劉秀建武之世,封侯的一百多人,但後來與三公九卿參議國事的不過鄧禹、李通、賈復三人而已,其餘的都以寬宏的律法相優待,給他們一定的封地俸祿,並都以功名延續流惠於他們的後代子孫,卻不讓他們在朝廷中繼續擔任官職。劉秀明白,畢竟開國和治國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人才,要想治國有成必須另外選用更加適合的管理型人才,這一點他不僅看得清楚,做得也很果斷。這樣既保全的功臣們的清譽和富貴,也避免了君臣猜忌所帶來的惡果。

    第二個原因就是將領們知進退。

    儘管當時有很多人對光武不以功臣任職,對那些已取得豐功偉績的英俊之士棄而不用,抱有批評的態度,但以雲臺二十八將為代表的東漢初年開國功臣們卻能坦然接受這樣的安排,有的甚至主動採取規避的行動以遠離政壇,以減輕君臣之間不必要的猜忌。如雲臺二十八將之首的鄧禹,建武四年與復漢將軍鄧曄、輔漢將軍於匡打敗延岑之後,沒有貪功戀棧,再也沒有登上大規模戰役的舞臺,而是主動讓賢,隨後耿弇、岑彭、馮異、吳漢等人逐漸代替了他的位置。鄧禹在當時是首席謀士,地位等同於後世的諸葛亮、劉基、李善長等人,卻能主動避讓,無疑給其他功臣們做了一個好的榜樣。建武十三年,天下歸一,鄧禹封高密侯。

    賈復儒生出身,為人剛毅方直,多有保駕護主之功。自歸順劉秀後,隨其擊信都、攻邯鄣、戰真定、破鄴城、平定郾城、召陵、新息等地,戰功赫赫。建武三年出任左將軍,建武十三年定封膠東侯。賈復臨陣果敢、身先士卒,在東漢中興功臣中以勇武見稱。劉秀曾稱讚道:“賈督有折衝千里之威。”賈覆在征伐中,多次在潰圍中解救危急,身上受傷達十二處。劉秀因此很少令他遠征,常讓他跟隨自己,所以賈復缺少獨當一面的功勳。諸將每次論功,賈復都默然不語,從不居功自傲。劉秀常說:“賈君的功勞,我自己知道。”

    跟隨劉秀的開國的將領們,征戰間隙,常常聚在一起聊天,話題當然也繞不開自述戰功,胡吹亂侃一通。每當眾將爭功論能之時,大將馮異總是一個人默默地躲到大樹下面。於是,士兵們便給他起了個“大樹將軍”的雅號。“大樹將軍”後常指不居功自傲的將領。

    在《後漢書》中,賈復與馮異、岑彭並列一傳。史官這樣評論三將:中興將帥立功名的很多啊。但岑彭、馮異功勳卓著,自函谷以西,方城以南,兩將的功勞最大。而馮異、賈復從不自居功,岑彭講信重義,此三將真足以感三軍而驚敵人,所以他們能夠成大業,終能保全榮慶。

    出於對劉秀的瞭解,鄧禹、賈復率先交歸兵權,潛心儒學,耿弇等一干武將也緊隨其後交出兵權。功成名就的雲臺諸將們似乎達成了共識,都能甘守寂寞,遠離政治。雲臺諸將除了已逝的馮異、岑彭等人,參議國事的不過鄧禹、李通、賈復三人,其餘全部退隱二線,別說兵權,連政事都不過問,以實際行動減輕了君臣之間可能會出現的因互不信任帶來的風險。

    第三原因就是劉秀個人實力強

    雲臺二十八將實力並不算出眾。東漢建國,遇到的敵人不過是綠林赤眉這樣的草莽,實力不算強勁,而云臺第一將鄧禹帶隊就吃過鱉。而且雲臺第二將吳漢,雖有功勳,但帶兵驕縱,曾經把鄧奉逼反過,這種粗線條的人,很難參於政治,而且早於劉秀而去。相比較西漢初韓信彭越英布,明初徐達常遇春藍玉這樣有滅國之力的頂級軍事人才還是差不少。

    第四個原因就是劉秀當上皇帝時年紀較輕

    劉秀30歲稱帝,正值壯年,稱帝后在位33年,功臣們大部分都沒有熬過劉秀。對比朱元璋為子孫鋪路,劉邦僅比秦始皇小三歲,漢朝成立時候,已經是個長者了;劉秀還是很佔據年齡優勢的,二十八將絕大多數還是沒有熬得過劉秀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生髮養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