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燈下考者

    推薦你看一下十四年獵鬼人這本小說,裡面寫了一些鬼怪的故事,真真假假的。如果你還有些文言功底的話,那推薦你看國文系列之一,子不語和聊齋志異。裡面都是些鬼神精怪、奇人異事的內容,完全可以拓寬你的腦洞。

  • 2 # 羽兒44

    院裡兩家人 李家養了個傻兒了 張家兒子很有出息 天天在外面忙 張家大媽天天坐在門口等兒子回來 李家兒子天天在家裡晃盪 一天倆人聊天 張家大媽說 瞧你多好 天天圍著你媽轉 傻子說 你的兒子是給國家養的 我媽是給自己養的 張家大媽被噎得一愣一愣的 說 這哪是傻子啊 瞧瞧這話說的有勁筋的

  • 3 # 石紀德

    既然是民間故事,一些與地名有關的民間傳說也許會更讓人關注;我是皖北人,給您提供一點線索:是關於亳州杏花街的傳說

  • 4 # 顏外之意

    民間故事是民間文學中的重要門類之一。從廣義上講,民間故事就是勞動人民創作並傳播的、具有虛構內容的散文形式的口頭文學作品,是所有民間散文作品的通稱,有的地方叫"瞎話"、"古話"、"古經"等等。民間故事是從遠古時代起就在人們口頭流傳的一種以奇異的語言和象徵的形式講述人與人之間的種種關係,題材廣泛而又充滿幻想的敘事體故事。民間故事從生活本身出發,但又並不侷限於實際情況以及人們認為真實的和合理範圍之內。它們往往包含著自然的、異想天開的成分。

    民間故事又分神話傳說、傳奇故事、生活故事、才子佳人、公案故事。希望你能先想好往哪個方面去寫,每個方向找素材的途徑不一樣。神話傳說和傳奇故事可以多看古籍,歷史,很多素材,其他生活中其實很多素材。

  • 5 # 清語的書屋

    你好!民間故事題材,你的意思是要收集一些來自民間的傳說嗎?我分享一個。

    關於“善與惡”的故事。

    母親說他們年輕的時候,經常在曬場上曬稻穀或一些其他需要曬乾的農作物。

    他們每天早晨要挑東西到曬場去,傍晚再挑回來。那時候挑東西用的一般是籮筐和扁擔,扁擔就是用來挑東西的木棒,在農村比較常見。

    結果有一天,有個人找不到自己的扁擔了。大夥兒也趕緊幫忙找,可是找遍了也沒有,那人的扁擔就這麼消失了。

    那時的人窮,一隻扁擔也是萬分珍貴的,可是找不到,也沒辦法。

    後來他們有一戶鄰居,有一天煮粥的時候,突然傳出“嘭”的一聲巨響。大家忙過去問怎麼了,但他們那家人都說沒事。

    又過了一段時間,那家人的婆婆和兒媳婦吵架,兩個人在門口爭得面紅耳赤,這時婆婆才嚷道:“你偷了別人的扁擔當柴火燒,把鍋都炸了一個洞,你這是惡有惡報。”

    原來,當時那人的扁擔並沒有丟,只是被偷去當了柴火。結果他的扁擔是竹子,竹子上有節,遇到火的時候,就爆炸了。而當初那家人傳出“嘭”的一聲,就是竹子爆炸,炸了鍋的聲音。

    這就是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吧。

    補充:

    關於民間故事,除了在網上收集,還可以從鄰居們那裡瞭解。如果有在農村,還可以問問一些老人家,他們聽說的故事會更多。

    另外,除了收集,還要學會講。就是收集來一個故事,要怎麼講會更吸引人,也是需要方法和技巧,建議可以找相關書籍學習一下。

  • 6 # 一棵楝樹六丈高

    明人不說暗話,你老實說,是不是想空手套白狼?如果是的話,個人推薦你去多走一走,比坐在家裡套要實際很多,畢竟你坐著能套的都是轉手幾次的了。

  • 7 # 申聿

    鄉下蚊子與城裡蚊子初次交朋友,鄉下蚊子先邀城裡蚊子到鄉下玩了幾天之後,城裡蚊子又邀鄉下蚊子到城裡做客,為了顯擺城裡蚊子直接領鄉下蚊子到城隍廟裡的神像上叮了一個晚上,次日清晨城裡蚊子問鄉下蚊子感受如何,鄉下蚊子說:“城裡人--- ---”(此處略去若干字)。

  • 8 # 胡林平a

    村貓兒溝的故事

    王倫口述 胡林平整理

    貓兒溝因貓兒石得名,位於青蓮村四組與八組交界處,曾有一條長方形巨石,形似臥貓。貓石長約10米,寬8米左右,約三分之一懸在岩石邊上。險象環生,凌空欲飛。貓石分為兩段,中間傳為雷電所擊斷開。至於雷電為何擊斷貓石。民間傳聞,石貓臥於風水寶地(青蓮村七組,有塊蓮花田,傳說夜晚田中隱約可出現五瓣蓮花)——青蓮庵前的字型檔塔附近,吸天地之靈氣,沐日月之精華,修煉成精。石貓無師自通會些道法仙術,傳言欲到渠江攔壩,截斷江水,效仿石猴打造花果山水簾洞福地,它也想建立自己的獨立王國。由於缺少天神點化,一直處於蟄伏之中。青蓮庵附近,聚集了不少乞丐,生火煮飯,長年累月的煙燻火烤,有一天竟然驚醒了石貓。從此,石貓便在月黑風高的夜晚出來偷食稻穀,村民餵養的雞、鴨等也常常莫名其妙地神秘失蹤,事後才知道也是石貓暗中作祟,鬧得村無寧日。天神見石貓危害鄉里,命雷公除之。一日雷電交加,一道閃電之後,貓石轟然斷為兩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本村村民建房取石料,貓兒石變為地基石,長埋於地,便無跡可覓。

    青蓮村小流碑灘豬爾石的故事

    周維成口述 胡林平整理

    渠江橫亙,分為河東河西,兩地相距甚近,出行卻極不方便。魯班仙師準備在小流碑灘(青蓮村三組)修橋,他用神墨斗在渠江上游取石,墨線一彈,彈到之處,石頭就乖乖聽話,成為大小不等的條石。現在渠江上游岸邊,還留有墨線石遺蹟,筆直光順,彷彿人之開鑿。他用道法仙法驅石在石盤沱上船,但在凡人眼裡船裡分明載有許多頭豬,魯班仙師在小流碑灘,看見一個用麻籃打水的老婆婆感到很詫異,就煞有介事的問:“老人家,你看沒看見河中間的一船豬?”老太婆不假思索隨口回答說:“我只看見一船石頭。”魯班仙師自恃道法高超,卻被一老太婆看穿,見有人識破天機,船也無法行駛,便把一船石頭全部倒入河底,修橋的計劃落空了。不過,小流碑灘枯水季節,水落石出,河中條石,豬兒石堆成的橋墩依稀可見。據說麻籃打水老太婆是觀音菩薩的化身。

    小石村鷂子巖傳說

    蔣興華口述 胡林平整理

    鷂子巖,位於小石村四組,與大巖寨、曾家寨、胡家寨山勢一脈相承,有兩座山丘,拔地而起,山勢凌厲,林木繁茂,鬱鬱蔥蔥,因曾有麻鷂子(當地方言,指老鷹)棲息出入而得名。境內石頭大多方正圓潤如棋子。傳言兩個神仙,被這裡風光所吸引,經常在鷂子巖山丘上下棋。一日兩神仙,因輸贏而發生爭執,爭吵中輸棋的神仙,不堪其辱,惱羞成怒,抓著一把象棋子,就氣沖沖扔在地上,棋子扔到鷂子巖下,變成一個個規整的大石頭,七零八落散放在山腳下。

  • 9 # 王照華

    我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具體情節您可以百度搜索,給人講解。

  • 10 # 崑山阿品

    “狗不理”包子的民間傳說

      “狗不理”創始於1858年。清咸豐年間,河北武清縣楊村(現天津市武清區)有個年輕人,名叫高貴友,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樣好養活(按照北方習俗,此名飽含著淳樸摯愛的親情)。

      狗子十四歲來天津學藝,在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做小夥計,狗子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加上師傅們的精心指點,高貴友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練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氣了。

      三年滿師後,高貴友已經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種手藝,於是就獨立出來,自己開辦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

      他用豬肉的比例加適量的水,佐以排骨湯或肚湯,加上小磨香油、特製醬油、薑末、蔥末、調味劑等,精心調拌成包子餡料。包子皮用半發麵,在搓條、放劑之後,擀成直徑為8.5釐米左右、薄厚均勻的圓形皮。包入餡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時用力將褶捻開,每個包子有固定的18個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最後上爐用硬氣蒸制而成。

      由於高貴友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製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來吃包子,生意十分興隆,名聲很快就響了起來。

      由於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

      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號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據說,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在天津編練新軍時,曾把“狗不理”包子作為貢品進京獻給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嘗後大悅,曰:“山中走獸雲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

      從此,狗不理包子名聲大振,逐漸在許多地方開設了分號。

      狗不理包子關鍵在於用料精細,製作講究,在選料、配方、攪拌以至揉麵、擀麵都有一定的絕招兒,做工上有明確的規格標準,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是18個褶。剛出屜的包子,大小整齊,色白麵柔,香而不膩。

      狗不理包子是中國燦爛飲食文化中瑰寶,被公推為聞名遐邇的“天津三絕”食品之首。歷經一百六十多年的狗不理包子,經創新和改良已形成秉承傳統的豬肉包、三鮮包、肉皮包和創新品種海鮮包、野菜包、全蟹包等六大系列一百多個品種。先後摘取“商業部優質產品金鼎獎”、“中國最佳名小吃”、“國際名小吃”等多個國內外評選和大賽的金獎,被譽為“津門老字號,中華第一包”。

    希望這個故事你會喜歡。

  • 11 # 燃燃宇宙

    民間故事是從遠古時代起就在人們口頭流傳的一種以奇異的語言和象徵的形式講述人與人之間的種種關係,題材廣泛而又充滿幻想的敘事體故事。民間故事按內容可分為幻想故事、動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間寓言、民間笑話5類。它有以下特徵:

    1.時代久遠。往往伴隨著人類的成長曆程而經久不衰。

    2.口頭傳播。民間故事大都以口頭形式傳播。

    3.情節誇張、充滿幻想,大都表現了人們的良好願望。

    4.多采用象徵形式。

    它們往往包含著超自然的、異想天開的成分。民間故事就像所有優秀的創作一樣從生活本身出發,但又並不侷限於實際情況以及人們認為真實的和合理範圍之內。

    一、幻想故事(或叫民間童話)包含豐富的想象成分,充滿浪漫色彩。

    1.主人公多為普通勞動者,其中的情節、事物和部分人物有超自然的性質。常把現實中不可能的事情當作可能實現的事情表現出來。

    2.情節常採用“三段結構法”;人物、情節、語言基本定型,在不同地區也時有變異。

    3.古代流傳的幻想故事有《毛衣女》、《葉限》、《吳堪》等。

    二、動物故事。

    1.以動物為主人公。

    2.動物常被擬人化。

    3.有的借動物間的糾葛表現社會現象、人際關係;有的解釋動物的習性;有的寄寓著明顯的教訓意義。

    三、生活故事。

    1.取材於現實生活而加以虛構。

    2.現實性較強,故事往往揚善抑惡。

    3.篇幅比較短小,人物性格單純,常常運用對比的手法。

    4.有時也採用三段結構法。風格較為樸實、明快。

    四、民間寓言。

    是廣大人民創作的包含有明顯教訓意義的口頭散文故事,風格含蓄、幽默、發人深省。

    例如不少先秦的著作中記錄或引用了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長》、《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等。

    五、民間笑話是幽默、滑稽性的短小故事,大量是諷刺人民內部生活和性格中的某些缺點的作品。

    許多優美的民間故事,象廣為流傳的《孟姜女的傳說》,已成為我國著名的四大民間故事之一(其他三大著名故事是:《牛郎織女》、《白蛇傳》等。

  • 12 # 生活在四線

    戈壁灘邊有一個村子,颳了一夜大風,風捲黃沙天地昏黃,第二日一早風停了,天也晴了,一些村民走出家門,發現村中樹上,電線杆上貼了幾張紙,走近一看是尋人啟事,這尋人啟事乍看並無特別之處,但讀起來卻感覺詭異!尋人啟事:楊風水一,男,66歲,601年21月么日晚夜時分,在寶松省武衛市南崗校濰出海三日未歸,有見者請聯絡家屬,手機:0018甲2藍號 家人有謝……多維的世界我們並不孤獨!

  • 13 # 趙飛雪

    先有蛋?先有雞?相傳在很久以前,在太行山腳下,有一個村莊,村裡有戶人家,一家五口人,夫妻倆和兒子還有母親和妹妹。

    這家男主人的妹妹好偷嘴吃,而且愛撒謊,明明是她偷吃了東西,她還賴到嫂子身上,而孩子奶奶也向著自己的女兒,說兒媳的不是。

    (嫂子)

    (小姑子)

    有一天早上,一家人吃的餃子,吃剩下的就盛在碗裡上面用碗扣了起來。 然後夫妻倆人就去地裡幹活。等孩子媽媽回家後,聽到廚房有響聲,就把廚房門推開一條縫一看,原來是小姑子正在狼吞虎嚥的吃餃子。

    嫂子是個善良厚道的人,並沒有當場揭穿她。等到中午吃飯時,婆婆一看,早上剩的餃子沒有了。就問:是誰吃了剩餃子?可是誰都不肯承認。

    然後婆婆就問兒媳:是不是你偷吃的?兒媳說:不是,我沒有偷吃。這時她的小姑子說話了,她說:就是嫂子吃的,我都看見了。嫂子生氣了,就說自己沒有吃,是小姑子吃的 ,是她親眼看見的。兩個人爭來吵去,最後,嫂子說:要是我偷吃的,就讓我變成豬。小姑子說:要是我偷吃的,我就會立即變成雞。話音剛落,小姑子忽然不見了,婆婆急忙尋找,嫂子一看,自己婆婆衣服袖子裡有個雞蛋,連忙跟婆婆說:娘,你袖口裡有個雞蛋,婆婆一看,可不是,原來自己女兒變成了雞蛋,不禁嚎啕大哭起來。

    孩子奶奶把雞蛋放在雞窩,讓母親孵化。過了二十一天,一隻小雞就破殼而出。

    小雞漸漸長大。一天,這家的小孫子餵雞,大聲的叫雞來吃食物。奶奶問孫子:你管她叫什麼?那是你姑姑。於是,孩子就咕咕(姑.姑)的叫起來,讓小雞來吃東西。孩子父親從地裡回來,想要把農具放進柴棚裡,進去一看,妹妹變成的那隻小雞正在柴棚裡臥著下蛋,擋住了他的去路。他就往外轟它,可小雞卻不肯走 ,哥哥生氣了,就用棍子打起了小雞,小雞一邊叫著哥哥打(咯咯噠)哥哥打(咯咯噠)的就跑了出來。它的母親聽到了,就從屋裡走出來,訓斥兒子,那是你妹妹,你怎麼打它呀?她的兒子就不吱聲了

    這是一個有趣的民間故事,我怎麼看來的就怎麼寫了出來,只是過去時間太久了,有些情節不記得了,只記得大概的故事情節,它雖然只是一個民間傳說,卻教給了我們一個道理:做人一定要誠實,不能撒謊騙人,無論什麼事情,都要實話實說,不可隱瞞,對家人,對外人,對任何人都不可欺瞞。願我們都做誠實守信之人,對人以誠相待,這樣人們才能互相信任.理解 .包容,這個世界才會變得更真更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亞麻籽油適合哪些人吃,什麼人最需要吃亞麻籽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