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Ben1999

    如果從歷史教科書的觀點來看,根本原因一般都可以歸結為經濟原因。明朝中期,特別是張居正改革,一條鞭法的實施,使原來的小農經濟得到了一的發展,江南地區紡織業發展尤為突出,這一時期資本主義萌芽開始出現,僱傭工人也在這一時期產生。但是,張居正改革最終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緩和封建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隨著張居正下臺,後來者沒有繼續他的改革。原有的矛盾,特別是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廣大農民紛紛起義,再加上東北的滿清遊牧民族開始崛起。(對遊牧民族來說,他們代表的是比明朝更先進的生產力。)明朝最終在內外交困的狀態下滅亡了。比較有意思的是,就在與滿清交戰的時候,前線兵餉不足的情況下,崇禎的那些臣子都不願拿出自己的家財,特別是崇禎,竟然還努力保護自己的小金庫,一邊向大臣哭窮。後來,李自成入城了,搜刮出來的錢財可以說是堆積如山。。。。(第一次回答問題,不成熟,遺漏之處,請各位大神補充)

  • 2 # 新蔡同慶

    朱元璋白手起家,但他兒子已是軍二代,孫子更是官三代了,更不要說重孫玄孫了。一個朝代的興起,是大家有飯吃,有衣穿。而敗的原因,是因為不知道吃啥好,穿啥好。剛開始只為了吃穿,會對農民好。後來為了吃穿,會對商人好。商人趨利,對己有利的都做。

  • 3 # 歷來現實

    異族?流寇?瘟疫?氣候?非也!大明實亡於自身一項基本國策!

    明朝中後期,洪武皇帝早年的小康夢破碎了,土地與財富向士紳階層大量集中,沒有功名的土財主和自耕農扛不住了,數量越來越少,他們當中,透過考取功名獲取權力和財富而上升一步的人數是有限的,而下滑一步,抵達傭工和佃戶的大門卻是對他們敞開著的。

    依照洪武帝當初的設想,大明王朝的社會型別應該是這樣構建的——富豪可以有,百姓也能活,簡單說來就是紡錘形社會,兩頭的富豪和貧民數量比較少,富人可以富裕你的,窮人也不能餓死,中間的庶民地主和自耕農在社會中的數量則是最多的,他們支撐著大明王朝的各種賦稅和徭役,扛著大明的行政開支和國防建設用度,他們才是大明王朝的基石。

    明朝中葉後,為什麼土財主和自耕農紛紛扛不住了?答案很簡單,隨著各項政府開支的增加,賦稅與徭役越來越高,他們這個階層的人數卻越來越少,於是攤到自家身上的賦稅和徭役就更多,多到沒有活路的地步上,他們自然就撐不住了,撐不住之後他們只有一個理性的選擇,那就是把土地賣給或半賣半送給士紳階層,自己再委身給士紳階層繼續去耕種原屬自己的土地。辛辛苦苦耕耘,收穫的時候把收穫之物先由士紳階層抽取一部分,剩餘的再養活一家老小。

    這不是有毛病嗎?好好的把自家土地和土地的產物給別人?不是這樣,正相反,只有這樣,他們才可以逃避賦稅和徭役,他們會算這筆賬,相比國家的賦稅和徭役,給掛靠計程車紳階層抽取的地租會更少。

    也就是說,把自己的身份由自耕農或土財主變為佃戶、傭工、奴工後,全家才會有活路,在這個改變成分的過程中,原本是帝國基石的龐大的中產階級消亡了,土地與財富大量集中於金字塔的頂端士紳階層,紡錘形的社會結構消失了,變成了啞鈴型社會。啞鈴的一端,人數少財富多,另一端人數多財富少,沒有了中間階層的緩衝,社會非黑即白,尖銳對立。

    還記得崇禎在滅國前“諸臣誤朕!”的吶喊以及最後到處求爺爺告奶奶的籌措軍費的窘狀嗎?還記得李自成從北京城各位官爺府上搜刮出多少銀子嗎?在大明王朝,只要有功名在身,錢財之類,是會找上門來自動靠攏的,結合如上論述,這類錢財主要即是“掛靠費”。

    掛靠費,升斗小民得的是小實惠,士紳階層得的是大實惠,只要進入該階層,分分鐘由寒門升級為坐擁萬頃良田的豪門,你也有實惠我也有實惠,究竟是誰吃虧?不用說肯定是朝廷了。

    皇室貴族,自不多說,二百年來不知人數翻了多少番,從來無需為交納錢糧犯愁。大明律例——也是一項基本國策,生員、社士、鄉士、裡士都有區別於百姓的特權,家中土地,多有優免權,免賦免役。上面規定的優免田限額,到了地方執行時又被無限放大,士紳階層所據之優免田在富庶的吳中一帶,於明末顧炎武統計中,居然能佔據一半以上,有些地方,更是佔到土地的90%!

    萬曆年間,皇帝認識到了這種基本國策帶來的局面險惡,命江南巡撫徐民式“限田免役”、普查土地,遭到江南士紳群起攻擊“吳士久安於免役,一旦驅之應役,多以體面不雅”,常州士紳寫聯名信,表示抗議,離休老幹部首輔申時行也出面力阻。海瑞清查離休老幹部前首輔徐階時,查出徐家有田24萬畝,佃戶過萬人。

    萬曆前期,松江民變;萬曆十年,杭州民變;萬曆二十年,湖州民變,頻繁的民變、奴變一再在江南富庶地區上演,實在是為大明王朝敲響的一聲聲警鐘,不廢除特權階級的特權,任由他們大量兼併財富,貧富不均現象將會不斷加劇直至失控。大明王朝如不進行徹底改革,不施行壯士斷腕的休克療法,徹底打破縈繞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空的王朝末期土地財富兼併的怪圈,即使沒有後金入侵,沒有自然災害,沒有高闖李闖,大約也是命不久長的。

  • 4 # 陽明山夫

    殺了魏忠賢,其實不稱九千歲可用不用殺,殺了仍然要加強錦衣衛或東廠西廠的力量,打擊權貴,這個主要是為了向南方安置流民,就是移民,當然會損傷南方地主商人集團利益,不加強中央集權給難民一口飯吃,大明將亡,象魏忠賢這樣的特務頭子在,還是能解決帝國最困難的事,安內才能攘外,沒有李自成起義,後金不足懼也。

  • 5 # JaredWu

    明朝滅亡兩大表面原因 1.黨爭 內耗巨大 政府效率降低2.民間土地兼併 圈地現象嚴重 導致政府收入不足 應對兩線戰爭乏力

    深層原因:社會在政治、文化、經濟和商業上沒有創新 抱殘守缺,反觀歐洲已經結束了文藝復興 百業待興 商業高速發展 勞動人口結構已經發生突變 農業人口慢慢過渡到商業和工業。

  • 6 # victor35000

    明朝建立,本因延續唐宋舊制除舊佈新,但是朱元璋倒行逆施,所有的禍根都被他種下,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明朝那些事就不該發生!藩王分封制是開歷史倒車,朱棣作為野心家才有可能成功。隋文帝廢除的殉葬,剝皮,凌遲酷刑被恢復,還給大臣肉體與精神上雙重痛苦,羞辱大臣用廷杖或錦衣衛詔獄。大搞特務政治,東西廠冤獄氾濫。農民治國思想氾濫,以窮為美,窮開心後官員視朝廷為仇讎,言官嘴皮治國無以復加,太監狐假虎威。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和親不納貢都有原因的,經不起仔細推敲。和尚出身的朱元璋本身很醜,哪個番邦兒子要娶皇帝女兒??得國正不代表高貴,朱當皇上,皇帝早已失去神秘性,只好靠殘酷的殺戮維持皇權,百密總有一疏,殺完功臣,就是沒想到四子去奪皇太孫的江山社稷,明朝君臣之間失去信任,方孝孺,解縉,于謙,高拱,袁崇煥這些人結局悲慘,所以樹倒瑚猻散,皇帝變成真正寡人,沒有人賣命,換個主人照舊生活,民族危機,民族意識很淡薄,造成這個局面的根源正是朱元璋!專門搞內鬥,沒有同胞兄弟,看不到外敵,所以明朝滅亡太遲了,遇到李自成,又遇到多爾袞,崇禎比不上咸豐,身死國滅,同樣內憂外患,咸豐有那拉氏,延續國祚五十年。滅了長毛捻子,還洋務運動。皇帝不會變通,死抱皇明祖訓,是明朝被滅的根本原因,大臣怕擔責,事後要被砍頭。皇帝少義寡恩,庶民遭殃,民族悲劇。

  • 7 # 中學語文王老師

    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角度看,應該是經濟基礎出了問題。明朝中後期,災荒連綿不絕,災民層出不窮,開始出現大量的到沒有災荒的地區求生的人流,朝廷雖然派員到各地賑災,但因為天災並沒有向好的跡象,國庫的錢糧無異於杯水車薪,無濟無事,這就為農民起義提供了可能的條件,再加上後金的崛起,朝廷財政收入的一大部分又要充做軍餉,因此國庫空虛,又使賑災變得更加艱難。如此反覆,明朝後期,財政幾乎到了崩潰邊緣,經濟基礎沒有了,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無疑也會跟著消亡,這即是明朝也會跟著滅亡了。

  • 8 # 史詩雜談

    失民心!(話說每個朝代的滅亡不都是到最後官逼民反,老百姓起來反抗,舊的封建王朝滅亡了,新的封建朝代崛起了,直至清亡!)

  • 9 # 懿律義律

    看了這麼多回答,既沒有深意也沒有新意。明王不是亡於賦稅,而根本上是亡於士大夫和普通百姓人權意識的覺醒。朝廷想加1%的賦稅都會引來大批人士的抗議,這才是稅收收不上來的原因。到了民怨沸騰的時候,誰再想救皇帝都無力迴天了,不信可以看看明末清初幾個思想家的言論

  • 10 # 居安思危自強不息

    大明朝滅亡使人感到遺憾,因為崇禎皇帝勤政檢樸,力挽狂瀾而無及。我有幾點看法與大家共勉,一是當時的自然災害頻繁,百姓無法生存。二是內憂外患,內有李自成、張獻忠暴亂,外有滿清造反。三是沒有好的搭檔。四是沒有從海外找出路!

  • 11 # 五味子123456

    明亡,亡於內憂外患。內憂在黨爭和民變,外患在八旗。內憂不憂是萬曆的做法,外患不患仍是萬曆的作法。帝國的老大,不滅李闖,又不滅八旗,大明不亡難矣。更耐何,勤政閔民。。。。。亡矣,亡矣。。。。。。。:?????

  • 12 # 使用者67498973657

    封建制度和統治靠的是什麼?利益維繫,也就是吃喝團隊。從朱元璋開始數,社會執行幾百年,吃喝團隊規模擴大、利益結構深度固化,矛盾積弊年年增長。那最後整個社會肯定執行不下去了。所以朝代有更迭。硬幣都有兩面,什麼東西不是利害相生的。

  • 13 # 哥就位

    明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熹宗朱由校病故,其弟信王朱由檢繼位,次年改元,是為崇禎。弟代兄位,承接下的是一個爛攤子,朝廷內外都被閹宦魏忠賢及其黨羽所控制。崇禎不露聲色,即位未久便粉碎了閹黨,臣民讚頌不已,譽為“神明自運,宗社再安”。既而又下詔,撤罷各鎮內臣,以杜絕宦官亂政之門。在位十七年,他一直勤政理事,節儉自律,不近女色,史志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講勵精圖治,崇禎是朱元璋以後明代16位君主中最突出、最言行一致的一個。崇禎繼位沒多久,十七歲的時候,能夠以相當的老練和果斷剷除魏忠賢及其黨羽,十分的不容易,絲毫不比康熙剷除鰲拜遜色。崇禎的勤勉是中國幾千年皇帝史上罕見的。雖然皇帝不是隻靠勤勉就能當好的。他面對局勢嚴重時,一而再、再而三的向天下發“罪己詔”,反省錯誤招納賢才,哀嘆“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自殺殉國是的遺書寫道: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與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以一人。這樣一個皇帝是怎樣失敗的呢?他對面臨的問題開展怎樣的戰略呢?   其時崇禎面對三大難題。   一為內憂   李自成、張獻忠屢敗屢戰,總是無法剿滅。而且賊是愈剿愈多。 洪承疇抵松山後,因軍中乏糧,諸將各懷去志,不待軍令,爭相率軍逃奔,返口寧遠就食。清軍趁勢掩殺,前堵後追。明兵十數萬土崩瓦解,先後被斬殺者五萬三千多人,自相踐踏死者及赴海死者無計其數。最後,總督洪承疇等被圍於松山,士卒不過萬餘,餉援皆絕。崇禎十五年(1642年),松山城破,洪承疇被俘解送瀋陽,投降清朝。不久,錦州糧盡援絕,祖大壽也率眾出降。塔山、杏山也相繼落入清軍之手。松山失陷對明朝影響極大,從此明朝在關外已不能再戰,完全無力應付遼東局面。崇禎十五年十月,皇太極又命阿巴泰等作皇太極生前最後一次入關攻明,兵分兩路入長城,共會於薊州,直抵山東兗州而還,攻破三府十八州六十七縣,殺明宗室魯王,俘獲人民三十六萬餘口、牲畜五十萬頭。次年(1643年)四月,阿巴泰等始率軍經通州徐徐凱旋。清兵南北往返,明朝諸軍皆尾隨其後,始終未敢一戰。這年八月,皇太極死,廟號太宗,葬昭陵,其子福臨繼位,由多爾袞輔政。這時關外錦州、松山、杏山、塔山均為清朝所有,唯寧遠等四城未克。   .三是用人 崇禎在位十七年,換了五十個大學士(相當於宰相或副宰相),十四個兵部尚書(那是指正式的兵部尚書,像袁崇煥這樣加兵部尚書銜的不算)。他殺死或逼得自殺的督師或總督,除袁崇煥外還有十人,殺死巡撫十一人、逼死一人。他責備“臣皆亡國之臣”,難道真的是手下沒有忠君愛國的人才嗎?   事實上我們知道的明朝可用之才還是有很多的。軍事才能極高的有袁崇煥、孫承宗、洪承疇、乃至後期的吳三桂,這些都是難得的將才,如果能夠給他們必要的信任和權力,足以抵擋住滿清的進攻。政治上更不用說,大批的明朝降臣為滿清效力時,能夠提出正確的國策。尤其是洪承疇,他的政治才能很高,滿清的進駐中原,穩定江山和他的戰略有很大的關係。只不過是崇禎缺乏用人的才能而已,這個倒不是崇禎的錯。   崇禎個性上的缺點,加上處於內憂外患的形勢,這一堆爛攤子任誰也難以處理。崇禎這個亡國之君有點兒冤。但是既然身為大明皇帝,必須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既然崇禎為自己的江山付出了自己的代價,也沒必要苛求。我們要做的就是吸取教訓,至少能夠做到用制度的完善來避免因為個性、劣根性犯下大錯。 崇禎十五年,明朝局勢已糜爛不可收拾。洪承疇於所統大軍全軍覆沒後投降滿清。松山、錦州失守。崇禎便想和滿清議和,以便專心對付李自成、張獻忠軍。兵部尚書陳新甲更明白無力兩線作戰,暗中與皇帝籌劃對滿清講和。崇禎和陳新甲不斷商議,朝中其他大臣聽到了風聲,便紛紛上奏,反對和議。崇禎矢口不認,說根本沒有議和的事,你們反對甚麼?崇禎每次親筆寫手詔給陳新甲,總是鄭重警誡:這是天大機密,千萬不可洩漏而讓群臣知道了。該年八月,崇禎派親信又送一道親筆詔書去給陳新甲,催他儘快設法和滿清議和。陳新甲出外辦事去了,不在家,那人便將皇帝的密詔留在他書房中的几上而去。陳新甲的家童誤以為是普通的《塘報》(各省派員在京所抄錄的一般性上諭與奏章,稱為《塘報》),拿出去交給各省駐京辦事處傳抄。這樣一來,皇帝暗中在主持和議的事就公開了出來,群臣拿到了證據,登時譁然,立刻上奏章反對。皇帝再也無法抵賴,惱怒之極,下詔要陳新甲解釋,責問他為甚麼主張議和,罪大惡極之至。陳新甲的聲辯書中引述了不少皇帝手詔中的句子,證明這是出於皇上的聖意。崇禎更失面子,老羞成怒,下旨:陳新甲著即斬決。理由是流寇破城,害死皇帝的親藩,兵部尚書應負全責。那時距明朝之亡已不過一年半,局面的惡劣可想而知,但群臣還是堅決反對議和,連皇帝也不得不偷偷和國防部長暗中商量,表面上堅決不肯承認,最後訊息洩漏,便殺了國防部長以卸自己責任。從這件事中,可以見到當時對“議和”是如何的忌諱,輿論壓力是如何沉重。連崇禎這樣狠辣的皇帝,也不敢對群臣承認有議和之意。中國讀書人的傳統思想認為談和就是投降、就是漢奸、就是秦檜。那是一個非此即彼、決不容忍異見的時代,明末,更是中國歷史上讀書人道德價值最受重視的時期。想死還不容易嗎,可是最後為明朝而死的又有幾個人呢?

  • 14 # 安平144796971

    滅亡於朱明宗室這個毒瘤。僅六十多個親王,就圈佔了二千多萬傾良田,還有一大堆鎮國輔國將軍,全國有多少良田?這些宗室加上士紳,又不用納稅。於是這部份人越多,如腫瘤越大,最後必然撐破!

  • 15 # 富貴如意天師慶平

    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拋棄了賢臣們治國安邦的經驗而太重視東林黨貪官饞臣的貪財奉承的經驗和東廠西廠趙榮庵、魏忠賢王承恩等閹奸阿諛奉承、勾心鬥角、唯命是從伺候人的經驗……

    大明王朝後期不以賢臣治國安邦平天下的經驗治理國家,反以太監和貪官勾心鬥角、謀財升高、阿諛奉承和唯命是從伺候人的經驗治理國家豈能不亡???

  • 16 # 青年史學家

    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和所有封建社會滅亡的罪魁禍首都是同一個答案,封建制度。

    1.封建制度天子權力至高無上,往往天子一個人的意願就會左右整個國家的發展趨勢。明朝亡國之君為崇禎帝,從崇禎帝在位17年來看,不能說其為昏君,甚至可以稱的上是一代明主,但是畢竟人無完人,崇禎帝剛愎自用以及多疑的性格,一步步的使明朝走上了滅亡的道路。

    2.明朝末年朝政腐敗,朝廷官員趨炎附勢,結黨營私,崇禎帝最為信任的周延儒和溫體仁兩個內閣首輔,表面洋裝無黨,實則為最大的黨朋,然而皇帝“遭瘟”,中毒至深,對溫體仁的深信不疑導致一大批忠心為國者,如楊漣,錢謙益等人被陷害,一大批言官因敢於直言而被捕入獄,致使朝中無人敢說正話,那麼亡國就順其自然了。

    3.崇禎皇帝對於內憂,外患處理失當。盧象升在打擊張獻忠,李自成部節節勝利,似乎掃平農民軍指日可待,然而皇帝此時把盧象升調至關外,失去了一次蕩平內寇的機會。此後,孫傳庭又先後打敗闖王高迎祥,闖將李自成,最後李自成率領18騎兵突圍,劇本再一次上演,皇帝把孫傳庭調至關外,又給了農民軍再一次發展壯大的機會。對於外患,崇禎帝不肯與大清平等相處,以上國自居,錯過了和平談判的機會,內憂外患下無奈只好滅國。

    4.不肯南遷,以求東山再起。由於明朝帝王皇陵都在北京,“孝”的觀念使崇禎帝斟酌已久之後下定決心不遷都,結果滅亡。

    封建制度使各個王朝都難以跳出其興也勃也,其亡也忽焉的怪圈,明朝只是一個較為典型的例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在感情中大多數女生比男生要卑微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