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角風發作

    《走向共和》是一部歷史劇,前後幾十年,囊括了晚清到民國的一系列大事件。

    1840年,西方列強用洋槍大炮,強行打開了腐朽的滿清王朝大門,使得東方大國開始真正接觸到西方強國。

    在經歷了以洪秀全為主的太平天國衝擊之後,清政府內部漢臣的地位逐步上升,並掌握大權。隨後,以這些漢臣為主,發起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試圖“師夷長技以制夷”,以鞏固清王朝的統治。

    而這段劇情就發生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慈禧皇太后要過生日之時……

    一、

    開篇就是李鴻章在天津的府邸吃清蒸鱸魚,屬下在彙報工作,吃魚器具相當奢華,也符合李鴻章的身份。

    李鴻章,安徽合肥人,楊角風讀書的時候,曾經去過“李鴻章故居”,看起來還是相當氣派的。正所謂“宰相合肥天下瘦”,經過李鴻章家族多年的經營,李家大院佔據了合肥淮河路中段的半條街,人稱“李府半條街”。

    這倒讓人想起另一位晚清名臣,左宗棠,兩次擔任軍機大臣,歷經多次戰役,包括戰太平天國,平捻軍,收新疆,戰法國等。他一生清廉,死後的墓地異常淒涼,遠沒有李鴻章的墓輝煌,不過李鴻章的豪華墓後來被毀了。左宗棠也有故居,是在北京的一個小四合院,而且當年也不過借宿於此,產權不是他的,民國時,只賣了幾匹白布。

    回到劇情,李鴻章的屬下一共彙報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丁汝昌又來催銀子了,主要用於給北洋海軍幾艘軍艦購買彈藥,更換大炮。

    第二件事,日本徵討清國策已經坐實,他們要以朝鮮為跳板,侵略清朝,佔領臺灣,再佔領東南亞。

    第三件事,南洋大臣張之洞上了摺子,漢陽鐵廠已經建好出鐵了,以後修鐵路,建輪船都可以:

    “據聞,朝野喧囂,說,張香帥此舉,到底,壓過我北洋一頭。”

    而這三件事,李鴻章根本不關心,啊、哦的,繼續吃自己的清蒸鱸魚。

    二、

    但,屬下彙報這三件事,並不是隨便彙報的,而是另有深意:

    首先,丁汝昌又來催銀子,證明他早就催過很多次了,對於李鴻章來說,已經司空見慣,反正也沒錢,催也白催,乾脆不聽也不回覆。

    而第二件事跟第一件事相呼應的,正因為日本人存在侵略的野心,所以,丁汝昌才催銀子,不然怎麼跟日本作戰?

    第一件事沒有解決,第二件事知道了也沒辦法,又不能跑日本讓他們改政策。實際上,我們稱呼甲午中日戰爭,日本稱呼為甲午日清戰爭,原《走向共和》劇本寫的是日本徵討中國策,一字之差,意蘊不同。

    第三件事,在劇本中寫的是翁同龢和閻敬銘關於“恢復制錢”的爭鬥,在電視劇中變成了張之洞的南洋跟北洋之爭。

    這一段顯然是劇集處理得更好,畢竟《走向共和》前一段,南洋和北洋就互相爭鬥,都想壓過對方一頭。但到了後期兩者又聯合了起來,李鴻章派人救了漢陽鐵廠,張之洞又送錢給了北洋水師,這樣處理呼應性更強。

    除了這三件事,其實還有一個下屬彙報了半件事:

    “大人,英國人來電,我北洋水師定製的鐵甲艦,幾近完工,可這款項……”

    這件事也是跟錢有關係,屬於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的延伸,這艘戰艦在劇中是指吉野號。坊間傳說也是講這艘艦本來是李鴻章訂購的,但後來被日本人買走了。

    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

    三、

    清政府購買失敗的那艘軍艦是白朗古‧恩卡拉達號,由智利海軍購得,該軍艦比吉野號更大,護甲更高,火力更猛。當時甲午中日戰爭已經開始,外界輿論也講,誰得到這艘軍艦,誰就是最終勝者。

    後來智利那邊不停漲價,而日本又從中作梗,清政府終於沒有購得此軍艦。而劇中提到的吉野號,後來在甲午中如海戰中重創北洋海軍,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前面提到的這幾件事,都沒讓李鴻章停下吃魚的動作,而隨後彙報的一件事卻讓他驚慌起來,這是什麼事呢?

    “老爺!老爺!準備進貢給太后的那隻鸚鵡,已經一天多不吃不喝了!”

    聞聽此言,李鴻章陡然就定住了吃喝,不由自主地呼了一聲:

    “啊?”

    隨後屬下又補上一句:

    “拉的糞便的顏色,也有點兒不對呀!”

    作為一名封疆大吏,在吃飯的時候,被屬下提糞便,換誰也得膈應,但李鴻章卻不膈應,卻表現出來了驚慌之色,這是為何呢?

    其實就是因為這隻鸚鵡是要送給慈禧太后的,如果問國家大事跟上級的小事哪個更重要?

    雖然說出來比較殘忍,但終歸來說,國家大事離自己比較遠,但頂頭上司的小事卻近在眼前。這樣說可能不合理,但絕對合情,正應了李鴻章後來面見慈禧時講的:

    “太后之事無小事!”

    四、

    但其實,這隻鸚鵡的劇情雖然充滿著戲劇衝突性,但在德齡郡主的《御香縹緲錄》中記載,是袁世凱送給慈禧的鸚鵡:

    “奴才蓄有鸚鵡一對,乃是特地打發人從印度那裡覓取來的,為的是要貢獻給太后賞玩,以見奴才一片孝心。”

    這時候的袁世凱其實已經是直隸總督了,而劇中的袁世凱才剛剛從朝鮮跑回來。

    之所以,慈禧皇太后喜歡這對鸚鵡,是因為這對鸚鵡會絕招,會說:

    “老佛爺吉祥!”

    所以,袁世凱說了謊話,就是自己訓練的鸚鵡,根本不是印度來的。其實劇中這一段有點問題,一般送鸚鵡都是送一對兒,哪有送一隻的?

    那麼李鴻章為什麼對這隻鸚鵡這麼關心呢?

    很顯然啊,他要靠這隻鸚鵡討慈禧皇太后的歡心,同時為自己辦事啊,辦啥事?

    當然是要錢啊,日本已經虎視眈眈,要進攻大清,自己的北洋水師又缺錢嚴重。但李鴻章顯然沒有搞清楚自己跟慈禧太后的關係,只有關係親密到離不開你,才能送鳥。

    對於陌生的上下級關係,不如直接送真金白銀來得實在,不然你送鳥,人家只給你辦鳥事,所以,錢也沒有籌成。但劇中李鴻章之所以敢送鳥,也就表明,這一時期他跟慈禧的親密關係不一般啊。

    所以,整段對話,貌似李鴻章不在乎國家大事,卻在乎一隻小小的鸚鵡。實際上,他明白,要想解決前面的幾件大事,那就必須做好身邊的這件小事。鸚鵡養好了,太后就高興了,太后高興了,銀子的事才能有著落啊。

    而在關心太后的鸚鵡同時,李鴻章還反問了屬下一句:

    “袁世凱從朝鮮跑回來,怎麼就不見了人影啦?”

    雖然李鴻章“悠悠萬事,唯太后之事為大”,但他認為第二大的事,卻是袁世凱。

    由此,整部劇的開篇就開好了,也應了整部劇的封面,三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三個男人,分別是李鴻章、袁世凱、孫中山,一個女人,就是慈禧。

    整部劇也是圍繞著這四個人展開的,從慈禧建頤和園起,到孫中山建立民國終,而整部劇就一個主題,那就是為中華兒女尋求一個出路!

    我叫楊角風,換種事件看《走向共和》,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關注吧!

  • 2 # 炒米視角

    在《走向共和》裡,李鴻章當然對鸚鵡拉稀驚慌了,因為這隻鸚鵡是要“孝敬”給慈禧太后的。這隻鸚鵡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會說“太后吉祥!”

    李鴻章貴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可以在天津的官邸裡悠閒地吃到家鄉的臭鱖魚,其奢侈程度,不一而足。

    但是維繫這種富足和雍容的,實際上李鴻章在晚清朝局中的微妙格局,他的所有政治資本,在劇中是脫胎於淮軍的北洋派,政治背景恰恰是那個紫禁城裡的老太婆慈禧。

    在劇中,下人彙報了三件事情,這三件事情看起來貌似沒有什麼太大關聯,但是對於李鴻章而言,從他的反應,其實才可以看出李鴻章心中真正的危機是什麼?

    第一件事,丁汝昌又來催銀子了,主要用於給北洋海軍幾艘軍艦購買彈藥,更換大炮。

    北洋水師號稱是當時亞洲第一水師,是李鴻章此階段最主要的政治資本,也是他能夠在朝局中舉足輕重,受到慈禧太后重視和支援的原因。

    但是北洋水師在瞬息萬變的時局下,實際無論是航速,還是火力,都在逐步落後於時代,僅剩下那龐大噸位 ,而這些都是唬人的。涉及到購買彈藥、更換大炮的事情,是需要花銀子的,銀子的事情是需要從長計議的。

    朝廷不批,難道真的只是因為翁同龢的那點私怨麼?但凡慈禧有任何海防危機意識,翁同龢阻攔得了麼?所以責任不在自己,這對李鴻章而言,並非危機。

    第二件事,日本徵討清國策已經坐實,他們要以朝鮮為跳板,侵略清朝,佔領臺灣,再佔領東南亞。

    這其實可以說是當時清廷面臨的最大的危機,有識之士對當時日本的野心非常警惕。而且如此重要的情報,已經呈送到了李鴻章的案頭。

    李鴻章能得到的訊息,整個朝廷其他人都能得到。日本人以全國之力謀一隅,而終究非李鴻章一人能敵。天下也並非李鴻章的天下,那是慈禧的天下。所以這不是自己的危機,而是慈禧的危機。

    第三件事,南洋大臣張之洞上了摺子,漢陽鐵廠已經建好出鐵了,以後修鐵路,建輪船都可以。

    “據聞,朝野喧囂,說,張香帥此舉,到底,壓過我北洋一頭。”這句才是重點。也才是李鴻章真實擔憂的事情。南洋壓過北洋,李鴻章受寵的程度必然要打折扣,這才是危機。別看現在自己貴為北洋大臣,慈禧的一句話,自己也可能什麼都不是。

    但是送給慈禧的鸚鵡若是拉稀了,不能活了。那才是真正的大危機。

    只要哄好慈禧開心,上面的所有這些事情都迎刃而解。但是慈禧如果不開心,那就什麼事情都可能成為問題。

    所以在晚清的朝局中,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什麼是危機?李鴻章的反應給出了答案。

  • 3 # 魏青衣

    一隻小小的鸚鵡,看起來影響不大,實際上,關係著李鴻章能不能在朝廷裡頭更好的混下去。

    這是《走向共和》裡面的一個小插曲,表面看,這件事只是一個小插曲,但實際上,這件事卻顯示出了當時清庭官員的統一態度。

    在這段劇情中,李鴻章一共收到了四個問題,第一個是北洋海軍的丁汝昌又來催錢了,第二件事是日本方面已經確定會侵略大清了,第三件事也是南洋的張之洞把漢陽鐵廠給建好了。

    三件事,沒一個不重要,特別是第二件事,日本方面已經坐實會發動甲午中日戰爭了,這就意味著馬上就要打仗了,李鴻章對這三件事的態度卻是不理不睬,從這裡就能看出來,李鴻章要麼就是不關心國家大事,要麼就是對這幾件事無能為力。

    從李鴻章的生平來看,李鴻章確實人品不咋地,要不曾國藩都成半個聖人了,李鴻章還是,年少不懂李鴻章,老來才知真中堂呢?

    李鴻章一輩子只管貪墨,清朝第一鉅貪是和珅,第二鉅貪,李鴻章是有這個資格爭一爭的,恰恰還是靠著影響極其深遠的那一場洋務運動,李鴻章賺的盆滿缽滿,正應了那句話,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鴻章雖然貪墨,但一生做的實事也不少,簽了不少賣國條約,還成立了東南互保聯盟,保住了東南沿海省份的經濟基礎,功過也算是相當了。

    李鴻章這樣的人,貪起來就只管貪,像是李鴻章的老對頭,左宗棠,家境都清平到沒有多少私人財產的地步了,李鴻章這邊卻是腰包鼓得很。但李鴻章在正事上又從不耽擱,需要的時候,甚至會自掏腰包,將軍備先搞下去,也就是這樣的李鴻章,按理說應該是關心國家大事的,為什麼卻只對一個鸚鵡的近況在乎?

    軍國大事,能處理好的,那就不用擔心了,處理不好的,即使是擔心也是沒有用的,因此李鴻章對那幾件事都不怎麼在乎,畢竟在乎了也沒用。唯獨對第四件事,鸚鵡的事情關心得很。

    這隻鸚鵡,不過是一天沒有吃喝,拉的糞便不太正常而已,看起來只是一直普通的鳥生病了,李鴻章卻對此極為關心,之所以會關心,主要是因為這隻鳥是送給慈禧的。

    若是慈禧喜歡這隻鳥,慈禧肯定會再重賞一次左宗棠,前面那幾件軍國大事也不會有問題,但如果慈禧不喜歡那隻鳥,那就很抱歉了,李鴻章的財路說不定就斷了,前面那幾件軍國大事也都沒門。

    李鴻章的態度,正是晚清政府所有官員的倒影,不管正事做的咋地,只要討好了慈禧,正事都不是事,都能解決,在這裡,這小小的一段劇情,又一次反應了清政府的腐朽和無能。

  • 4 # 達摩說

    這深刻詮釋了什麼叫“太后之事無小事”。

    先來簡單複述一下劇情。

    當時李鴻章正在使用他精美的餐具,仔細地品味著一條清蒸鱸魚。

    這時候,有人來跟李鴻章彙報了第一件事,說丁汝昌又來催銀子了,北洋水師已經多年沒有購買彈藥,添置大炮了。

    李鴻章說了句知道了,就不再理會了,然後就接著吃他的魚。

    緊接著,又有人跟李鴻章彙報了一件大事,說日本國已制定征討清國策,要侵略朝鮮,佔領臺灣,征服清國。

    李鴻章依舊說了句知道了,就不再理會了,然後還是繼續吃他的魚。

    馬上,又有人來跟李鴻章彙報了,說南洋大臣張之洞宣佈,漢陽鐵廠已經可以出鐵了,以後大清國修鐵路,建輪船都可用他們漢陽鐵廠的鐵。據聞說朝野議論,說張香帥此舉到底壓我北洋一頭。

    李鴻章還是說了句知道了,不再理會,接著埋頭吃魚。

    這幾件事都是大事。

    第一件事關乎北洋水師的經費。自1888年成軍以來,北洋水師未添一艦,未添一炮,幾年下來,實力上已經被日本超過。此時如果再沒有資金投入,打起仗來,大清國的海防可如何是好?

    第三件事涉及南北洋之爭,以及李鴻章和張之洞之爭。這兩個人一個把持北洋,一個把持南洋,又都是靠辦洋務上來的。所以,張之洞辦漢陽鐵廠,企圖壟斷洋務,擴大自身影響,這是李鴻章及其北洋勢力所不能容忍的。

    但是,這些大事都沒有影響李鴻章吃魚,他知道,這些事靠他自己根本解決不了。

    可隨後又有人報來一件事,這件事著實令李鴻章大驚失色,筷子也掉了,魚也不吃了,再也沒有一個封疆大吏的寵辱不驚。

    原來是李鴻章準備進貢給慈禧太后的那隻鸚鵡生了病,它已經一天多不吃不喝,而且拉的糞便的顏色也不對了。

    為什麼前三件事都沒有影響李鴻章吃魚,而唯獨這最後一件事卻讓李鴻章如此驚慌?

    因為李鴻章明白,前三件事靠他自己,一件都解決不了,想解決的話,只能靠慈禧太后,他李鴻章之所以八面威風,是因為他有權力,而他的權力來自慈禧太后。沒有慈禧,他連屁都不是。

    如果我們推而廣之呢,就連李鴻章都要依附於最高權力才能辦事,想必清朝的大小官員也同樣如此。

    這就叫“太后之事無小事”。

    這部劇叫《走向共和》,那麼我們中國為什麼一定要走向共和,而不是一直活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中呢?

    可以說,電視劇開篇的這第一幕就間接給出了答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是所有的聚會,都值得參加,為什麼現在的一些人越來越喜歡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