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馬振廷1

    仔細檢視,任何事物的成功,和失敗的組成全部和原因就明白了。成也中庸,敗也是中庸,再簡單的說,任何結果就是中庸,雙重甚至多維度認證。不偏不倚,無過之不及,不是中庸,它是對中庸的解釋,是中庸成功之道。成功失敗的焦點結果就是中庸。也可以認為,定論,二字。

    比如美國向廣島投了原子,美國成功了。日本失敗了。中庸也是成功失敗是事實共存的。美國人慶成功,日本人呢?死了多少人不痛苦嗎?它對世界各國都有影響,不是多維度嗎?

  • 2 # 申強老師

    “中庸”是一個流傳很廣的儒家理念,但是它所表達的意思一直被誤讀。那麼,《中庸》到底在說些什麼?

    1. 先說最重要的——“中庸“到底是什麼意思?這是中國文化流傳中最大的誤解之一。“中庸”,不是和稀泥,不是沒原則。那恰恰是儒家最痛恨的“鄉愿”,也就是表面上忠厚老實,實際上沒有道德原則的人。

    2. “中庸”不是“不走極端”,而是“剛剛好”。比如,開車的時候,是向左打方向盤好?還是向右打方向盤好?都錯。在特定時間點上,你只有“剛剛好”才能把車開穩。再比如,國家經濟是自由放任好?還是計劃管制好?都不對。只有在特定情況下給出特定政策,才是治國之道。

    3. 人類會思考之後,總想追求一些抽象的“原則”。但是在實踐中,沒有任何一種原則是完全適用的。有效的實踐,總是複雜原則的混合應用,這就是“中庸”。中庸,是我們從觀念世界走向實踐世界最重要的橋樑。

    4.下面來說《中庸》這本書。我們現在知道的《中庸》,是“四書”中的之一。其實,它原本只是《禮記》中的一篇。它後來的地位,是組織上不斷提拔的後果。到了南宋,朱熹編寫出了《中庸章句》,《中庸》的經典地位正式確立,成為“四書”序列裡最高階的學問之一。

    5. 別的先不說,《中庸》的文筆確實很好,有一種高屋建瓴的氣勢。它滿篇都是對仗、排比,還盡用大詞。文章雖然不長,但給我們創造了很多成語和名言。在製造成語和名言的密度上,恐怕再沒有一篇古文能超過《中庸》。比如“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君子慎獨”。讀這樣的古文,就像在海外旅遊,總能碰見老熟人,親切得很哪。

    6. “中和”是《中庸》的重要概念。人淡淡然沒動情緒的狀態叫做“中”,情緒雖然發作卻合乎節制的狀態叫做“和”。你要是讀朱熹和王陽明,經常會看到他們說什麼 “已發”、“未發”,這些詞就是從這裡來的。

    7. 我們必須理解一個背景:寫《中庸》的時候,沒有印刷術,字都是刻在竹簡上的。也就是說,作者心中的讀者不是大眾,而是特定的君王。你現在讀《中庸》的時候,得時時刻刻想著,那些道理不是說給我們普通人聽的,它是教給君王怎麼以德治天下的。

    8. 《中庸》的綱領是書中的前三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但它們究竟該怎麼理解,不同時代、不同學派各有各的解釋,朱熹的理學版最後勝出。

    9. 朱熹為《中庸章句》寫的序言在一開始就濃墨重彩地渲染了《中庸》的神奇來歷。說它的作者是子思,也就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擔心真理會失傳,於是把它記錄下來。上古以來,聖人神王根據天道確立真理的標準,使它代代相傳,這就是道統。堯把“允執厥中”四個字傳給了舜,舜添了三句話,湊成“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然後把這十六個字傳給了禹。以上這些,你當故事聽聽就好。

    10. 朱熹以上這一小段話,為元、明、清三代的讀書人確立了儒學大方向。首先,儒學被髮明出一個“道統”,這完全是從佛教學來的,彷彿是高僧傳授衣缽。其次,“允執厥中”那十六個字被表彰成聖人心法,號稱“十六字心傳”,此後儒家陣營內部很多辯論都圍著這十六個字打轉。

    11. 所謂“十六字心傳”,雖然出自《尚書·大禹謨》。但其實和堯舜禹無關,純屬後人偽造。這個真相直到清朝才被考據家揭露出來。

    12. 《中庸》給我們創造了很多名言警句,比如“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自卑”一詞就出自這裡,但原義是說登山要從山腳開始。再比如“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這是“人亡政息”的出處。還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這是教你比別人付出百倍的努力。

    13. 西方自由主義用來紀念哈耶克的兩句話就是《中庸》裡的:“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這句,值得你逐字背下來。

    14. 如果你不喜歡“中庸”這個詞。那就來一句西方的名言:“一個人同時保有兩種相反的觀念,還能正常行事,這是第一流智慧的標誌。”說的是同一個意思。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3 # DK解惑

    中庸其實現在的理解已經脫離了最初的本意,變成了不要最好也不要最壞,變成了妥協!但孔最初的中庸並不是這樣,中庸是聲張正義的,做人需要正直,不偏離,堅持自己的觀點和目標。這才是中庸,是做人的理想目標。

  • 4 # 牛仔故事

    怎麼通俗易懂的理解中庸之道?

    要通俗易懂的理解“中庸之道”,首先要搞清中庸二字原意。宋代理學大師程顥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又說“庸者,天下之定理。”這就解釋了什麼是“中”,什麼是“庸”。

    中,就是指不偏不倚,要居中而已。庸,是指定理,即不易不變的真理。

    中庸,其實就是堅持中道。不偏不倚,不左不右,居中而行。這好比行車,左右中有三條路前行,開往一個叫“公平正義”的目標地去。向左的一條路,開到前面就沒路了。‘向右開的一條路,到前面也開到了岔道,沒路了。只有中間這條道,剛好筆直平坦,並順利通向了目標地。這中間的路,就是“中庸之道”,也可簡稱中道吧!

  • 5 # 曹宗國

    通俗地講,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不過份,保持平常心。不偏就是不偏激不偏心,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地著待人和事。不倚就是不按預設的立場處事接物。不過份就是處理問題要恰如其份。保持平常心,就是把自己擺在正常的社會地位,明白自己該做什麼,能做什麼。只有這樣為人處世,才是一個明白人,一個有品位的人。

  • 6 # 護法天瓶

    居中守正,護其本心。其外相仍在精進佈施持戒忍辱,其內心卻已經離開執著。守中持戒懺悔。這是修行已經有點高的階段了。

    修行的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佈施是第一個,意義在以行顯善,揚正去邪,佈施一般一開始都要精進的。所以一開始智者必懷仁,厚德尚生,大行大仁,這一階段就是讓你大布施,放生,吃素,體會國學妙處,知道福報是真實存在的,實際上,以大施精進力,有的根底好的就已經可以有所成就了。

    然後是以禮為鑑,非禮勿聽,非禮勿看,非禮勿想,乾清坤寧,天行健,地勢坤。就是讓你了知大義,守住戒本。同時知道在人道守戒律應該怎麼守,一邊守戒律,一邊還要勇猛精進,這就是天行健,地勢坤的意義,不然行福沒了,戒福會遇到很多違緣,這個是第二階段

    然後是戒相趨向圓滿,要漸漸開智慧了,領悟到中正平和之意義。到這個時候佈施持戒還是在做,但是已經意識到中庸之道了。這時候戒律已經內化,自然守戒。那和世界怎麼進行調和呢?用中庸去調和。不然怕應了道德經那首詩

    不做強人硬出頭,常於未雨早籌謀

    崑崙不改群山色,拔得高峰第一籌。

    在這個階段,學會守中。就這樣。

    強木易傷,強河易塞。忍辱精進,方為大道。

    所以中庸中庸,不是說你吃吃喝喝,打打殺殺,看見不好的東西,我中庸。你佈施持戒都沒做好,現做好佈施持戒吧

  • 7 # 文化點心

    中庸之道是一種處事方法,形象地說就是“通達權變”,哲學地說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俗地說就是“恰到好處”。

    中庸之道歷來被人們搞得高深莫測,更有害的是,有人把它理解成了“不偏不倚”的騎牆主義、折中調和主義、好人主義,其實,它是中國最智慧的方法論,與馬克思哲學中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方法論異曲同工、如出一轍。

    一、中庸之道以追求“和諧”為最終目標。《中庸》開篇就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喜、怒、哀、樂這些情緒還沒有表現出來叫做 “中”,一旦表現,符合了表現出來的最佳方式,即 “中節”,也就是“恰到好處”,結果就會“和”。“中節”是根本方法,“和”是目的和最高原則。只有在和諧的局面下,才能“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沒有和諧,一切免談,沒有意義,所以,採取方法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和諧美好的結果。

    二、為達到“和諧”目的,就要採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孟子在解讀《中庸》時說,“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意思是,如果堅持“中立”而不知道通達權變,那如執其一端沒有任何區別。“權”這個字的本來含義是“稱砣”,因為它在稱重時會根據物體的實際情況,不斷地變化位置,才能達到最後的平衡,即“和諧”,因此“權”的意思便延伸為“通達權變”。在處理問題時,孟子主張因地制宜、根據不斷變化的情況適時調整處理的方法,而不能僵化、教條地去堅持固定的原則。最好的方法,是能達到平衡或者和諧結果的方法,這自然也是最好的結果。這不正是馬克思主義矛盾論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嗎?

    三、為了加深對此解釋的理解,舉例說明。孟子早就舉過一個:有人問他,都說是男女收授不親,可要是你嫂子掉河裡了,你會拉她的手救她上來嗎?孟子就告訴他說,“男女收授不親”這是“原則”問題,平時肯定要堅守,但現在情況變化了,嫂子面臨生命危險,我伸手拉她,就是“通達權變”啊!如果我死抱著原則不放,置人的生命與不顧,那就等於毫無原則,這樣的結果是你想看到的嗎?再比如,現在,有人借你五萬元錢到了約定時間沒還,你怎麼辦?一定都是嚴格按照原則起訴法院嗎?肯定不行!這人與你是什麼關係?為什麼沒還上?他這人就是個老賴還是品德很好的人?等等,不同情況,肯定會有不同的方法,從中認真分析,最後事情處理的恰到好處、圓滿和諧,就是“中庸之道”的方法。

    綜上所述,中庸之道,是教人一種這樣的處事為人方法:一定要以追求“和諧”結果為目的,而“和諧”包含了所有正義善良、符合道德和規律的方方面面。為了達到這個結果,實施過程中,就不能僵化、教條、死板、拘泥,而應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解決問題,達到目的。

  • 8 # 俚言雜談

    既然要用最通俗的語言來解釋中庸,那我就說幾句大家都聽得懂的大白話。飯吃八分飽,不欺負人,不護犢子,不拉偏架。

    飯吃八分飽。孔夫子提醒過大家,過猶不及。其實,做起來不太難。就說吃飯吧,葷素搭配,品種多樣,不餓著,也不撐著,就是剛剛好。

    不欺負人。不欺負人,說明你有修養,懂得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就先從不欺負人做起吧。

    不護犢子。舔犢之情,人皆有之。不過,要想相互關係保持和諧,就得學會檢討自己和子女的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孩子也有好處。

    不拉偏架。有個詞叫愛屋及烏,說得是,但凡人都有所偏愛,否則,就不是正常的人了。不過,遇事想一想,幫理不幫親,當事各方才能真正地信任你。請別忘記,有時吃虧也是福。

    我覺得,做到以上幾點,就算是懂得中庸之道了。你覺得呢?

  • 9 # 心平氣和更快樂

    中庸之道,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其主要問題是原則性不高,喜隨大流,和稀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處事哲學。

  • 10 # 善良平安

    通俗方法解釋"中庸"。

    就好比古代的銅錢,外圓內方。看似圓圓沒有稜角,而中間是方方的四角,用來把很多銅錢串在一起,叫錢串子。

    為什麼不把方形放在外?古人很聰明,怕角把人傷害,人人少不了銅錢。為了銅錢它,要低眉順目,銅錢多又叮噹山叫的發聲。做人又和銅錢有相同之處。內方外圓雖然和銅錢一樣俗氣,但自身的利益最大。也就中庸了!

  • 11 # 要利民

    中庸之道是理論理想之道,實際上人們前進的道路總在左中右之間徘徊調整,人們始終在犯左右差錯且不斷修正,只是週期長短的問題。

  • 12 # 微光人文

    ,首先非常欣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傳統文化,並且願意深度挖掘它的內涵,讓我們走進近了解,並且弘揚它。中庸是四書篇章之一,中庸之道,也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後世的大部分學者基本都是在四書之上,而做自己的思想。中庸也成為他們追求的至高境界之一。那麼中庸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一、中,正道 庸,定理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在這裡我們要著重理解正道和定理的內涵。

    首先是正道,毛主席,在《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中便說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正與邪是相對的,而道又是道家的最高核心概念,正道便是正義之道,這也是儒家追求的核心;

    定理則是不變的規律,這在宋明理學中也得到了最大的體現,理氣思想也成為了當時以北宋五子為代表的思想家主要研究的內容。

    所以中庸之道便是在正義的道路之上尋求不變的規律。

    二、無過無不及

    對於中庸的解釋,我最為贊同朱熹對他的註解,也就是13個字的概括“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過猶不及”。

    在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中並不是正中間的意思,而是我們做事的時候屬於最合適的尺度 。

    這是對我們人性修養做的最高要求,其中它的核心是過猶不及,在最後的那個位置才是唯一的,不到位和越位都不合適。

    中的狀態就是不受任何情緒影響,而保持寧靜安和的狀態,是最理想的狀態,以及最高明的道理。

    三、中正平和

    中庸也是指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那麼一定是喜怒哀樂等情緒太過了,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

    中庸概括起來就是聰穎但不奸詐,交際但不圓滑,自立但不孤高,堅持但不固執,善良但不怯懦。從哲學的角度來講,中庸更多的是一種方法論。

    如果從最通俗的角度來講,中庸就是要求我們保持做事的適度與適宜,而不過激或者有所不足。

  • 13 # 勝華

    中庸,闡述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學說,讀書做官,非通經籍。推行科舉,是士大夫階級的特定教科書。其次包括道德,品行,政紀,政令等封建社會所必不可少的法定規章制度。

  • 14 # 王宏衛5

    狼吃羊! 狼曰,弱肉強食,順天理、合自然。羊曰,老天不公,反公道、背道德! 中庸儒法,該與不該,尚適於度!!!羊眾則該,羊缺則不該!!!!!

  • 15 # 行雲牧歌

    簡單講,就是折中調和的意思,是儒家倡導的處世態度。

    具體來講。其一是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與主張,此為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其二是中正平和,保持一顆敬重或敬畏的心面世,人才得以安康長存。其三是指人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之人,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 16 # 巴別塔上的尼采

    用通俗的話形容“中庸”就是,無論怎麼做都能恰到好處的解決問題,既不浪費資源也不會南轅北轍放大問題,製造更多問題。隨心所欲,揮灑自如。

  • 17 # 微妙玄通冰激凌

    中庸雖為常見於平常人際關係上所持的態度或立場,但實際是修煉修身之至要。中為體,庸為用。中庸講的是體用關係。實際上,“中”相當於《道德經》的“道”,“庸”相當於《道德經》中的“德”,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看看原文就知道了。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何謂天命?自然之稟賦也,也就是說人一出生,上天便賦予了你這東西。人從一出生,隨著“哇”的一聲,一點靈光進入人體,無此則是白痴之人或早夭之人。何謂“性”?從“心”從“生”,依心而存也,實際上,心是性的寓所,人們常把心性連讀,雖為一體,實則兩意。心開竅於目,“目”道學上稱為“月窟”,其屬性為“火”,卦為“離”,是陽中之陰,火主禮,人的逐欲往往從眼觀看到才會有其它身體反應,故老子說“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人的意亂情迷在於不能中正其心(忠),不能誠其心(信)所致。“率”就是遵循,遵循本心就會接近“道”。“教”一字,古為“敎”字,左上“爻”字就是變動不居,就是變化,變化從何而來?從“子”而來,“子”是子時,陽生活子時。子時分為夜子時和活子時,而陽生恰是在活子時;右為“攴”音(pu平聲),小擊的意思,一陽初生,其勢微弱,陰陽相蕩,是謂小擊。修煉之人便會將修煉的真實實踐告訴學人,這是教人真本領,故“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道”有廣義狹義之別,廣義指修煉的全過程,這個過程包括煉己築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體虛合道,狹義的“道”就是指無極與太極。雖有別,但實則一道。道不可須臾離是指在修煉過程中不可中途離開,並不是一生時時刻刻不間斷都在修煉中。修煉時要不聞不聽不視不智不動,缺一不可,故當慎獨(謹慎獨處)。何謂“君子”?“君”:從“尹”從“口”,坐進此“道”為“尹”,修身之人,謹言慎行,故曰“君子不器”,“器”,古為多口的器皿,引申為喧囂。君子多謹言力行。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者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喜、怒、哀、樂、憂、思、恐,是謂七情,是心智神思活動,修道要隳肢黜聰、物我兩忘、形若槁木、心如死灰,不僅如此,在初修時,由於抗干擾力差,外界須不能有一點聲響,故須閉關,這也是為什麼“小隱隱於野”的原因。“未發”就是不動,不僅是身體的不動,還包括不能起念,只有做到這樣,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中”,故《易經》上說:《易》也者,寂然也,無為也。“發而皆中謂之和”,修煉經“太極”這一剎那、一瞬間分出兩儀,此之為“發”,發動、出發了,出發後就會有“匹配陰陽、聚散水火、龍虎交媾、燒煉丹藥”,每個修煉過程都能巧妙地吻合才能稱為“和”,就象射箭每每射中靶心,和合就是“善”,道書上說“和合陰陽,同於大通”,亦如老子所言之“和光同塵”、“上善若水”。能和合陰陽,同於大通,自然是與道合真,故其人亦稱為“真人”。

    子思之《中庸》乃自老子傳道於孔子,孔子傳於曾參、曾參傳於子思的修道真言,就連倡導三教合流的呂洞賓、張三丰等儒釋道通才亦有引徵。只是被一些沒什麼修煉的人給註解帶歪了。我就不做過多徵引論述了,就此別過,見諒!

  • 18 # 張呵呵2

    中:中,宗之義。庸:用,運之意。中是來修飾用的,如何取中,如何得用,這就是中庸之道。

    至善則為中,何為至善?多一份則過,少一分則不足,故中庸就是最恰當的用處,中庸之道就是在最恰當的時間,地點,發揮或培養最恰當的用處。

    中庸之道的意義:最佳效率,最優配置,最優結果,無痕無跡,合於天地之理。

    執中庸之道的難點之一就是知中知善,知物之本末,事之始終,方得其中,方法就是知與行,格事格物格人,否則不是早就是晚,不是過就是不及,不但損己也更會耗人。

    執中庸之道做難點之二就是守中。功成而身不退,慕華而不處實,有錢啦,奢糜而驕逸,當官啦,貪婪而驕橫,這樣富貴不久矣,還會不斷跌落到它的反面。

  • 19 # 春年一玄學心靈導師

    最通俗的解釋,

    中庸之道就是,

    不左不右,

    不偏不倚,

    遊刃有餘。

  • 20 # 娟3356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思考問題,處理事情,不偏也不倚,不過也不及,不脫離人的喜怒哀樂人性實際,使人的喜怒哀樂在人類社會中能夠處於和諧的狀態,這就是中正的道理。庸即平常的意思,人們平常工作生活都要遵守的基本原則,一時一刻都不能脫離,就是庸,漢以後稱為綱常。這就是中庸之道。中庸是一種哲學意義上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所以子思講是大道,不是指老好人、和稀泥。老好人、和稀泥,在《論語》裡用“鄉愿”一詞來指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覺跟摩羯女談戀愛好虐心,明明愛著,每天聊天冷得不行,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