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犄角的大尾魚

    藩王之所以稱之為藩王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藩國內的軍權。第二,藩國內的治權。如果把藩國內的軍權治權都拿走了,藩王就只是一個王了,享受待遇不承擔壓力也就沒有義務去操心了。朱允炆把就是被他那幾個寶貝文臣忽悠的。如果你真的擔心他們造反,你消去兵權遷出封地就好啦呀。一個個都是往死裡整,這是逼著人家造反呢,方法是最激進最不可取的。正常溫和的方法是推恩令(每傳一代封地削減一些,代代蠶食)或者就是像後來朱棣做的,削去軍權和治權只當個閒散王爺,朝廷養著,戰時有節制兵馬的權利,這就好了。

  • 2 # 天枰

    大家都知道朱棣是被建文帝的削藩給逼反的,可多少人知道他登基後也在削藩?那個時代,不論誰坐在皇帝的位置上,削藩勢在必行。

    當然,和建文比他的最大優勢是軍事才能,藩王中能和他一較高下的除了寧王幾乎沒有。所以,如果他的皇位名正言順,我相信他會削的更好。

  • 3 # 輝太郎36912139

    如果是名正言順的傳位朱棣,根本不會有刀兵之禍。因為其他藩王的實力和能力都比朱棣差一截,又是正統的傳位,造反這兩個字,不是任何人都能受的了的。連朱棣也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的。

  • 4 # 涯讀涯史

    明朝建立不久,朱元璋就確立了分封藩王的制度,把24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分封于山東、山西、河南、等地,以“鎮固邊防,翼衛王室”。但朱元璋沒想到的是,自己死後沒多久,燕王朱棣就起兵“靖難”,造了建文帝的反。

    朱元璋是個極精明的開國之君,善於總結和吸取前代王朝的經驗教訓,但在封藩建國的問題上,為什麼沒有能吸取漢、唐、晉分封導致骨肉相殘的教訓呢?

    其實分封不久,有個叫葉伯巨的臣子就對朱元璋分封藩王提出異議,他上書給朱元璋說:“臣恐數世之後,尾大不掉,然後削其地而奪之權,則生觸望,甚者緣間而起,防之無及矣。”

    葉伯巨認為這些分封的藩王不久後將成為皇帝的心腹之患,皇帝到時再削藩的話會導致藩王不滿,甚至引起戰爭,到時就來不及防範了。從馬後炮的角度來看,葉伯巨的預測是非常準確的。

    但朱元璋卻不聽,勃然大怒:“小子間吾骨肉,速逮來,吾手射之。”葉伯巨你這小子簡直是胡說八道,想要離間我的骨血關係,趕緊把他捉起來,我要親手殺了他。於是這個有遠見的臣子被捕下獄,最後死於獄中。

    朱元璋為什麼一意孤行,分封諸王呢?主要是基於以下三個原因:

    其一、為了保持朱氏皇族特殊的優越體系。古代帝王都是依靠血緣關係來維護皇權,透過分封可以讓子孫後代都固定在一定的特權等級上,朱氏子孫只要一生下來就將成為特權階級,以保證皇權的不可侵犯和皇族成員的累世權力。

    其二,為了朱氏王朝能長治久安,不致陷於孤立。明朝初年,由於長期的戰爭影響,社會經濟尚未恢復,一遇災荒,農民往往“相煽而起”,單洪武年間就有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達二三百次。

    靠農民起義起家的朱元璋自然懂得農民團結起來的力量,因此一方面調整政策,採取諸如招撫流亡、獎勵墾荒、減輕賦稅之類的措施,減少流民。

    另一方面為防患於未然,“懲宋元孤立,失古封建意”,將子孫分封在不同地域,在緊急情況下能夠成為拱衛皇室的藩輔。

    其三,為了加強西北邊防,對付元朝殘餘勢力的威脅。元朝覆滅後,蒙古貴族雖已被驅逐北竄,但元順帝的繼承者,依然號稱為大元皇帝,成為明朝北方的最大威脅,時不時就來搗亂。

    他先後封了秦王、晉王、燕王、代王、肅王、遼王、慶王、寧王、谷王等九個塞王戍邊。這九個藩王都擁有重兵。這樣,不但可以防止武將叛變的危險,不致皇權旁落,而且又可以起“鎮固邊防”的作用。

    出於防止農民起義和防範蒙古王朝的反撲的目的,決定了明初藩王有一個特權,那就是掌握有軍權,王府“護衛甲士,少者三千,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

    槍桿子裡出政權,王爺們擁有兵權,一方面會讓皇帝起戒心,時不時得擔心這個王爺會不會造反,另一方面也讓那些不安分的王爺有了野心,手裡有兵,我為什麼不能自己打天下當皇帝呢?

    因此,削藩就成了皇帝的必選項,即使是燕王朱棣自己當上皇帝也依然會削藩來加強中央的權力。朱棣奪位成功後,也是繼續削藩,以鞏固皇權。

    朱棣以後,再經過仁、宣兩朝的削藩,藩王的軍事、政治特權逐漸削弱,不再對皇權產生威脅。但是藩王的經濟特權卻日益發展,“世世皆食歲祿”。

    至嘉靖年間,皇族人口已近十萬,光是每年發放的祿米數量就達到八百五十三萬石,佔了全國收入的四分之一,硬生生把明朝吃垮了。我想朱元璋應該是沒有想到分封會造成這麼嚴重後果的。

  • 5 # 初心如舊

    如果朱元璋傳位朱棣,朱棣會怎樣對待藩王?朱元璋在分封兒子們為藩王的時候, 已經考慮到了萬一藩王造反的問題。本來分封藩王遵循“不列土不領民“,王府允許有王爺衛隊但人數不能超過一萬五千。由於蒙古殘餘勢力不斷騷擾邊疆,朱元璋對地處北方和蒙古接界的幾位王爺稍有特殊,就是燕王朱棣,寧王朱權以及晉王,秦王等允許擁有一定數量軍隊,以便於保衛邊疆,只是這個軍隊的建立擴充必須經中央審查批准,不能擅自設立。可時間不長迫於形勢,朱元璋違反自己定下的規矩,逐步允許燕王,寧王的衛隊擴充到五萬以上,這也是沒有辦法,不過,相對於中央政府的百萬大軍,寧王燕王的這點軍隊還是不算啥大事情。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由於寧王燕王常常參與對蒙古的軍事行動,其軍隊的作戰能力以及其本人的用兵藝術達到了很高的境界,隨著明初徐達,常遇春,馮勝,藍玉,李文忠,傅友德等名將去世加上朱元璋不斷誅殺那些名將猛將,朱棣逐漸成為當時最出色的軍事將領。而朱元璋恰恰忽略了這一點,他糊塗的認為自家人不會有啥別的企圖。當然,如果朱元璋將朱棣定為合法接班人,由於唯一有能力挑戰朱棣的寧王本來就比朱棣小,而且也比較守規矩,所以朱棣接班後,敢於公開反對叫板的可能不會有。儘管如此,以朱棣的精明以及自己的經歷,還是會採取逐步削藩手段的,不會放任藩王座大。不過,如果朱棣削藩估計阻力比較小,這除了中央政府強大的軍事實力,還有朱棣本人高超的指揮藝術,其他王爺根本無法反抗。另外,也可能朱棣採取只削奪各位王爺兵權保留其爵位和其他福利,這也能夠比較順利的達到削藩目的。總之,朱元璋傳位給朱允炆應該是一個十分錯誤的決定,白白把國家多折騰了好幾年,如果當初直接傳位給朱棣,就能早早讓明朝多強盛幾年。

  • 6 # hao33合親1斤兵

    1、朱棣排行老四。

    有長兄優勢,這在古代優勢非常明顯。老大朱標病亡。僅有兩人比其排行高。

    2、具有勇武精神與軍事素質。

    開國時期,皇帝武備能力很重要,也是防止外敵入侵與武將篡位或奪權滴重要基礎。明惠帝顯然不擅長,在軍權上被武將架空,從而導致靖難之敗。如果軍事素質過硬,顯然不會出現問題。這一點可以奠定很大優勢。3、母親優勢。

    母親肯定是外族。要麼是蒙古公主,要麼是高麗公主。儘管在官僚系統上會有劣勢,但可以獲得外族支援,特別是外族壓力之下。這樣,顯然就快速影響了北亞局勢,大有共主趨勢。——這只是在太祖在世時是否發揮影響力而已。如果發揮或發揮得當,必然朱棣進一步加大了可能性。4、綜合實力。

    文武雙全,有巨大好處:子孫身體素質好,霸氣!同時睿智,有思維水平。兩者結合,就是管控朝廷地強大實力。只要朱棣提法得當,世子確實如此培養,那麼,類似清朝乾隆對雍正繼承皇權滴價值一樣,發揮巨大作用。可惜,歷史上世子高熾太臃腫,明顯在這個階段替父減分了。5、對藩王價值:朱棣合法當權,其軍力政治力獲得地土地暴增。

    僅需增加藩屬土地即可解決問題。同時,聚兄弟形成類似宋代或清代滴親王議政等分利與聚德措施,使皇族集團凝聚力大幅提高,這樣,整個王朝就達到了中華有史以來最高統治階層最大凝聚力。對開創盛世有利。

    ……

  • 7 # 有故事的人127778979

    如果朱元璋真傳位給朱棣,那對大明真是萬幸地!朱棣面對各大藩王最有效地辦法,就是對擁立自己和順從自己地兄弟加一團結和友愛。對反對自己和叛逆地藩王實行逐步消權,但不會輕意下殺手。會將明朝治理成他當皇帝他那個樣子!反正最終還會慢慢將藩王權利收歸自己手裡。因為那很適合朱棣地性恪!

  • 8 # 聰明絕頂36

    以現在的眼光看,朱標其實還是最佳人選。功勞不少,人望不低,那一幫功臣和兄弟都能壓的住。朱允炆就不合適了,壓不住功臣,更壓不住那幫叔叔們。朱元璋幫朱允炆幹掉那幫功臣,卻沒想到禍起蕭牆,兒子造反了

  • 9 # 坐古談今

    朱元璋假如傳位給朱棣,朱棣削藩是必然的。但是,建文帝不懂兵又被方孝孺、黃子澄等“空想家”架空,所以,導致朱棣成功奪取天下。那麼,朱棣是合法繼位的話是否也會遇到“反叛”呢?個人認為不會。

    其原因就在於朱棣的戰爭經驗和正統地位。回答這個問題,不能靠想象,只能把建文帝和永樂帝的作為作對比。經過對比我們可以得出:建文和永樂削藩其實都是一樣的,只不過他們的程式是相反的。同樣的做法,做的順序不一樣,其結果可能完全不同。

    (1)朱棣即位,將不會有藩王造反

    朱棣戰爭經驗豐富,1380年就藩北平,連續三次參加“征伐北元”。朱棣又有戰爭經驗和韜略、又經過戰爭的洗禮,再加上朱棣如果是朱元璋傳位的正當性登位,將不會有藩王造反。

    皇帝本身掌握的軍隊數量,也讓藩王膽懼。朱元璋時期,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總數多達125萬人;1393年,高達191萬人。一個藩王能擁有多少人馬。燕王所能掌握的軍隊不過十萬,這還是理論上的跟隨。

    靖難期間,朱允炆的兵力是遠遠高於造反藩王部隊的。像我們說的“九大藩王”——秦王、晉王、燕王、代王、肅王、遼王、慶王、寧王、谷王中,除了寧王屬於被朱棣脅迫參加外,其他都是臣服、支援或者事不關己的。像遼王直接就交了權,去當朱允炆的“俘虜”了。這就是“造反”在人心中的可怕。

    有些人把寧王吹得很高,但從燕王脅迫寧王的過程看,他這個人頭腦不靈光。假如朱棣合法繼位,除非他不想活了去造反。

    黃子澄

    (2)朱棣削藩的方式將和朱允炆一樣,但程式是相反的

    朱棣在“靖難之變”後的削藩和建文帝當初的削藩形式基本上都差不多的。例如將藩王就藩之地由邊關撤往內地,這是主要方式建文帝時期就遷了遼王朱植的藩地。在朱棣造反之後,建文帝就命令他從海上來南京,將其封地改到荊州。

    其餘以法律的名義,說藩王違法。例如齊王。

    朱棣“靖難之後”就把寧王朱權從邊關大寧調往江西南昌;韓王從開原遷到平涼等等。朱棣是先把威脅最大的藩王調往內地、失去兵權,然後再以違法的名義削去護衛的權力甚至削去爵位。一上來擒賊先擒王,建文帝卻是相反。朱棣又把代王、岷王、周王都削去了護衛兵卒的權力;又因谷王比較支援建文帝。所以,直接削去了爵位。

    如此等等,朱棣削藩就很順利地完成了。

  • 10 # 北京西七環

    建文是銷藩,永樂是移藩。銷藩是直接降級,移藩是平級調動。計策是同一個人出的,但是建文沒有采用,導致丟了天下。永樂用了,保住了天下。這就是同樣的機會,不一樣的選擇,導致不一樣的結果。

  • 11 # 神2525598

    聰明的做法是暫時不撤番,因為各番加起來兵力很多,一旦反叛於己不利。安插親信武將到各藩王任職,非朝廷允許不可私自調兵,時刻監視諸王,讓各王有名無實,告訴官員不得私自結交諸王,權術要求莫須有的陰謀也可以用,但必須人贓並獲,即便撤掉一個藩王,也必須由這個藩王的兒子繼承,以求其他藩王安心,但是可以選一個傻一點的。

  • 12 # 雲卷飛山

    首先得說朱元璋為何敢把皇位傳給一毛頭孫子?朱元璋是何等人物?不怕他那幾個虎視眈眈的兒子奪了孫位?

    朱元璋當然知道他兒子最狠莫過朱棣,對此他早有安排。在1370年封朱棣燕王同時,先後封了次子朱樉(1356一1395)為秦王;第三子朱棡(1358一1398)為晉王。這兩個王都是重量級的邊塞親王,對朱棣形成鉗制作用,三人互相制約,誰都不敢擅動。可沒想到朱元璋自己還沒死,老二朱樉、老三朱棡便先他而去,人算不如天算,再想調整安排,老天已不給他機會了,只能賭一把四兒子是好兒子,不會做出謀逆篡位之事了。誰又能把死後的事都能算好呢?

    當然,老朱要是臨死直接傳位給朱棣,那後面那場血光之災肯定就沒有了。除了皇太孫朱允炆前景莫測外,其他那些王子王孫不會有大難,也不會有人和朱棣爭鬥,也沒有誰有力量去跟朱棣爭鬥,大明王朝的江山將進一步鞏固,也許後面的‘’土木堡‘’之變都不會發生。但歷史只會按他自己的套路去走,沒有如果。

  • 13 # 三多學歷史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前幾個的回答感覺有的講了一半,有的根本沒說到點子上。我說2點,一是朱棣面對各大藩王,肯定是要削藩,至少也要收回藩王的兵權,因為藩王的權力太大,地方根本管不了,勢必會尾大不掉;至於藩王反不反,不好說,我想只要他不是太狠,藩王肯定不敢反,畢竟這個時候的朱棣是名正言順繼位的,再加上他的戰力,其他藩王可以說基本沒機會。二是,你這個假設不成立,老朱同志在繼承製上採取的是嫡長繼承製,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涉及到老朱在繼承方面的制度建設,他不希望他的子孫自相殘殺,如果他採用清朝那樣的繼承製,朱棣是很有希望上位的,而且希望最大。問題又回來了,老朱不採取嫡長繼承製,而是選擇了朱棣,那是不是就說明如果朱棣死了,他的那些弟弟是不是也有機會呢!所以,朱棣肯定要對各大藩王動手,根據朱棣那種能動手就絕不動口的性格,各大藩王應該沒有好下場。

  • 14 # 田原鄉野

    如果朱元璋傳位給朱棣,面對各大藩王,為了鞏固自已的統治地位,讓皇帝的權力絕對集中,國家的政令能正常行使,一定會削弱藩王的勢力,來保證中央絕對的權威。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帝國以後,為確保朱家天下的長治久安,將自己的兒孫分封為藩王,鎮守邊關要地,藩王擁有特權,掌握著軍隊,對內可鎮壓叛亂,對外可防禦外敵入侵,藩王當久了,慢慢對中央朝庭陽奉陰為,每個藩王都暗中培植個人勢力,擁兵自重,不積極執行中央號令,藩王們享受朝庭的供給,又不向朝庭上交領地內的賦稅,不削藩,長期下去,國家財政也受不了,自古以來,皇帝輪流做,都是朱家子孫,憑什麼偏要你當皇帝,如果藩王勢力坐大,都有起兵奪權的可能,削藩,削掉藩王的特權,勢力,減少朝庭的財政支出,保持社會的穩定,削掉藩王叛亂的能力,換成其他人當皇帝,也會下決心削瀋。

  • 15 # 小K說

    我認為,削藩。

    就算有這個如果,

    各親王依然是表面兄弟,實際互相擠兌的那一套。

    為了爭奪王位的實質是不變的。

    除非朱棣性情大變,變得不諳世事,對權力不感興趣。

    我想這不太可能。

  • 16 # 天空之下一扁舟

    首先不論傳位給誰,一旦朱元璋去世,必定會面對一個藩王權利過大的局面,都會想著削蕃。這是一個不變的現實。

    而要知道朱棣會怎樣對付各大藩王,其實在建文帝削蕃的過程和結果中可見一斑。

    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就開始著手削蕃,建文帝聽信黃子澄諫言先向有問題的藩王下手,在短短一年內連削周王、齊王、湘王、代王、岷王五王。可以說在削的過程中是很順利的,但是在善後上做的不到位,被削的藩王不是被廢為庶人遷往偏遠之地,就是被軟禁,更有像湘王這種剛烈的直接舉家自焚。可以說是建文帝的削蕃是做的很失敗的,這些藩王都是建文帝的叔叔輩,於情於理不應該如此苛待藩王,畢竟權利都交出去了,連個富家翁的日子都不給,同時軍事準備也不充足,也難怪會造成靖難之役。

    朱棣作為當時實力最強的藩王,如果登基為帝但就軍事力量方面就比建文帝要強多了,就算逼反了藩王,最多也就是一次七國之亂,局勢處於可控狀態,而且就人生閱歷來講,絕不會像建文帝一樣急功近利只認道理不認人,甚至胡亂進行誣衊,很可能會是像宋太祖趙匡胤一樣,挑一匹實力相對較弱的藩王來個杯酒釋兵權,然後好吃好喝的養起來。以此來觀察其他藩王的反應,以決定下一步動作。而單就建文帝削蕃時那個削的過程來說藩王們基本是接受削蕃,不做什麼反抗,只要在削之後藩王的待遇上處理好,藩王們基本上不會造反,畢竟皇帝的位置只有一個不是每一個人都自信的認為自己會是一定能坐上去的那個。所以朱棣繼位藩王不會成為什麼大問題,還是比較容易解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位大神們,今晚的英超熱刺對曼城你們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