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賢我李徵

    天道看了幾遍了,遙遠的救世主也看了。信中的意思,其實智玄大師已經給了我們答案。信是這樣的: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一悲一喜一枯榮,哪個前生註定?袈裟本無清淨,紅塵不染性空。幽幽古剎千年鍾,都是痴人說夢。大師解釋道,沒有競爭社會就沒有活力,而競爭必然會導致出貧富,等級,這是天道,是社會進步的必然代價。沒有弱,就沒有強。有了強,其實也蘊含著弱。利和同均,不平等已經在這其中了。

    所以要做到的就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而我更喜歡大師改的那首: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務取真經,一生一滅一枯榮,皆有因緣註定。

    大師說:“此‘天’非彼‘天’,非眾生無明之天,亦非眾生無明之命,此乃道天,因果不虛,故而改字‘方知’。修行不落惡果雖有信無證,卻已無證有覺,已然是進步。能讓迷者進步的經即是真經,真經即須務取。悲喜如是本無分別,當來則來,當去則去,皆有因緣註定,隨心、隨力、隨緣。”

    真乃大智慧也。

  • 2 # 雅芳宋姐美妝

    芮小丹想要留住丁元英在古城多一些時間,於是就為丁元英找了一個頗具挑戰的事情。

    她把丁元英帶到了馮世傑的老家王廟村,這個貧困縣裡的貧困村。

    芮小丹對著整個王廟村的夜景,對丁元英說:這是我向你要的禮物,請在這裡給我寫一個神話。

    丁元英思考片刻,他意識到芮小丹要的這個禮物實在不是一般的禮物,這個禮物實在是太有深意了。

    這件事情客觀上是扶貧,但卻是“殺富濟貧”。

    丁元英認為這樣的扶貧,運作下來能夠合國法,但不知能不能合佛法。

    於是為了求心安,他決定去五臺山燒香拜佛。

  • 3 # 松哥影視p

    我是一個不懂佛法,但是愛逛寺廟的人,現在的寺廟不說也罷,丁元英夠入佛門,但是六根不淨,入商界倒是狼性九足。

    丁元英去見智玄大師,事前知道智玄大師是得道的高僧,以丁元英的層次,能看上的人恐怕也就那麼幾個人了,找智玄只是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會在佛祖那裡得到心安,所以對我這樣不懂佛法,又自已為讀懂天道的人,給你做個膚淺的解釋。

    丁元英進五臺山的門給小和尚錢袋的時候就已經在跟智玄比修為高低了。

    丁元英跟韓楚風第一次裝了應該是5萬,或者10萬,第二次加5萬,第三次丁元英給了一張紙是丁元英寫的一首詞:悟

    修行勿取真經。一悲一喜一枯榮,哪個前生註定?袈裟本無清淨,紅塵不染性空。幽幽古剎千年鍾,都是痴人說夢。

    一首對修行的論斷詞,讓智玄大師覺得此人可見。尤其最後一句帶有很高傲的見解,細細思想,實際是有意而為的偏見。可以說丁元英用的激將法,才見上智玄。

    要問對話的意思,我不會也沒有能力給你一句一句解釋丁元英和智玄的關於修行、佛道的,談經論道,我就按自己理解的,用人能聽懂的話說吧

    進門後智玄問:敢問二位施主,什麼是真經,修行不取真經又修的什麼行?這時候看丁元英的這首詞,其實就一個大意,我在凡塵也能取得真經,你在佛門未必瞭解修行的意義。

    丁元英回答道:“大師考問晚輩自在情理之中,晚輩就斗膽妄言了。所謂真經,就是能夠達到寂空涅碦的究竟法門,可悟不可修。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惡果者有信無證,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滅。不昧因果者無住而住,無慾無不欲,無戒無不戒,如是涅碦。”

    智玄大師含笑而問:“不為成佛,那什麼是佛教呢?”

    此處省去2000字,要看原對話請自行搜尋

    天下之道論到極致,百姓的柴米油鹽,人生冷暖論到極致,男人和女人的一個情字。這兩個極致丁元英說他都沒有冒犯。

    丁元英五臺山之行的目的達到了麼?他為殺富濟貧的行為,感到內心的不安,這比死更可怕,討論的是得救之道,也就是本片的主題,沒有救世主,要救自己只能靠自己。智玄給出了讓丁元英心安的論述,他有三個擔心,一是怕死,而是怕捱罵,三是怕心不安,論道說明了其中的利害,他不會死,也不會捱罵,心安也就安了,不知道說清楚沒有他們對話的意思,我只能理解到此了,見諒!

  • 4 # 心憶問天

    早晨從下午開始,帶你一起讀《天道》的原著小說:《遙遠的救世主》第二十三回。

    看原著,更深入。

    丁元英去五臺山禮佛的原因

    芮小丹想要留住丁元英在古城多一些時間,於是就為丁元英找了一個頗具挑戰的事情。

    她把丁元英帶到了馮世傑的老家王廟村,這個貧困縣裡的貧困村。

    芮小丹對著整個王廟村的夜景,對丁元英說:這是我向你要的禮物,請在這裡給我寫一個神話。

    丁元英思考片刻,他意識到芮小丹要的這個禮物實在不是一般的禮物,這個禮物實在是太有深意了。

    這件事情客觀上是扶貧,但卻是“殺富濟貧”。

    丁元英認為這樣的扶貧,運作下來能夠合國法,但不知能不能合佛法。

    於是為了求心安,他決定去五臺山燒香拜佛。

    丁元英與韓楚風的對話

    丁元英是和韓楚風一起去的,他對韓楚風說:芮小丹認為王廟村的窮既然是文化屬性的產物,那麼如果用一個神話來改變這個村子,那麼又該怎麼理解這個文化屬性?

    韓楚風從這句話中,就已經聽出來,芮小丹這個丫頭,不簡單啊。

    丁元英認為:其實並沒有什麼神話,只不過是強作用力下的殺富濟貧,讓幾個股東趴在井沿看一眼。不解決造血的問題,這樣做就不是錯,而是罪。

    韓楚風問:既然是殺富濟貧,那殺的是誰?濟的又是誰?

    丁元英回答:殺的是樂聖公司,至於濟的是誰?卻只能看他們自己了,我只能用一種方式讓他們知道什麼是市場經濟,至於能不能得救,還得看他們自己。

    丁元英的設計讓他心有不安

    丁元英的初步設計,是將公司與農戶分開運作。

    農戶負責生產,他們拼的就是幹不是人乾的活,拼的就是不是人。

    他們會呼吸有毒的氣體與有害粉塵,會聽到各種噪音,會付出超常的勞動時間,會騰出生活用的房子,會有使用童工和老年工的問題,沒有社會保險等等。

    只有這樣,才會儘可能的壓低生產成本。

    韓楚風看著車,快要接近五臺山頂峰的時候,看到了一座寺廟“一禪寺”,具有中唐時期的風格。

    他們下了車,來到守門的僧人面前,請求拜訪一位佛法造詣深厚的大師。

    丁元英和韓楚風三試才得見智玄大師

    守門的僧人起初是拒絕他們求見智玄大師的,但是丁元英非常有誠意地拿出了一個裝有五萬元現金的檔案袋給守門僧人,請求他交給智玄大師,以示誠心求見。

    守門僧人,接過檔案袋,就進去了。

    沒多久就回來了,對丁元英說:師父回話,非也。

    丁元英又裝了五萬元進去,再請守門僧人代為轉交。

    守門僧人進入後,出來時,又把檔案袋還了回來,依舊是:非也。

    這時丁元英從懷裡拿出了一封信,再次交給守門僧人,並說:如果這次大師還是不見,那就不打擾了。

    這次守門僧人進去很久,才出來,對丁元英他們說:兩位施主,請隨我來。

    丁元英離得道只有一步之遙

    智玄大師,是一個身材消瘦,鬍鬚花白,大概六十多歲的老者。

    他看了丁元英的詩,就問:施主什麼是真經?修行不取真經取什麼?

    丁元英回答: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

    智玄大師又問:不為成佛,那什麼是佛教?

    丁元英回答:佛教以次第而分。從精深上講,就是得道天成,道法如來,不可思議,即非文化。

    從淺意上講,就是勸人向善的教義,即是文化。

    智玄大師聽了丁元英的解答,已經看出丁元英已經是踩到了得到的門檻,離得道只有一步之遙。

    但就是這一步,實在是難如登天。

    智玄大師點撥丁元英

    智玄大師請丁元英和韓楚風來到了一間“茗香閣”的房間,請他們入座,泡茶。

    智玄大師問他們,如果當初他收了錢,會怎樣?

    韓楚風回答:我們就走,能夠用錢買到的東西,就不用拜佛了。

    智玄大師一聽,豁然一笑。

    品完一圈茶,丁元英向智玄大師說出了此行的目的,把“神話”和“扶貧”都講了一遍,並著重講了“文化屬性”和“殺富濟貧”的思考。

    智玄大師聽了之後,說道:其實施主早已勝算在握,想必已經知道得勝之日,就是捱罵之時。

    但是投石擊水,不起浪花也會泛漣漪,妙就妙在“扶貧”。

    既然有人會責你,那責必論道。所以這件事還是可以做的。

    丁元英得到答案,感謝智玄大師

    智玄大師認為:弱勢的得救之道,可以有也可以沒有。

    沒有競爭社會就沒有活力,而競爭必然會導致出貧富,等級,這是天道,是社會進步的必然代價。

    沒有弱,就沒有強。

    有了強,其實也蘊含著弱。

    利和同均,不平等已經在這其中了。

    丁元英知道此事做成眾人會罵他,但他認為佛不會罵他,但並不是真的不會罵他。

    最後丁元英得到的答案就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智玄大師也把丁元英的那首詞改了幾個字,重新寫道:

    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務取真經。

    一生一滅一枯榮,皆有因緣註定。

  • 5 # 壹拾壹說

    丁元英給智玄大師的的信的內容是:

    “悟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經。

    一悲一喜一枯榮,

    哪個前生註定?

    袈裟本無清淨,

    紅塵不染性空。

    幽幽古剎千年鍾,

    都是痴人說夢。”

    這是丁元英的敲門磚,用錢敲開的門不是真的寺廟,用錢見到的大師是偽大師,只有看到這封信的內容並且願意見丁元英和韓楚風的人才是真的大師,至少是修佛論道之人,而且有一定的修為。

    談經論道如下:

    智玄大師說:“敢問施主什麼是真經?修行不取真經又修什麼呢?”

    丁元英回答道:“大師考問晚輩自在情理之中,晚輩就斗膽妄言了。所謂真經,就是能夠達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門,可悟不可修。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惡果者有信無證,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滅。不昧因果者無住而住,無慾無不欲,無戒無不戒,如是涅槃。”

    智玄大師含笑而問:“不為成佛,那什麼是 佛教呢?”

    丁元英說:“佛乃覺性,非人,人人都有覺性不等於覺性就是人。人相可壞,覺性無生無滅,即覺即顯,即障即塵蔽,無障不顯,了障涅槃。覺行圓滿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圓滿即止,即非無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彌陀佛。佛法無量即覺行無量,無圓無不圓,無滿無不滿,亦無是名究竟圓滿。晚輩個人以為,佛教以次第而分,從精深處說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來不可思議,即非文化。從淺義處說是導人向善的教義,善惡本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即是文化。從眾生處說是以貪制貪、以幻制幻的善巧,雖不滅敗壞下流,卻無礙撫慰靈魂的慈悲。”

    智玄大師說:“以施主之文筆言辭斷不是佛門中人,施主參意不拘經文,自悟能達到這種境界已屬難能可貴。以貧僧看來,施主已經踩到得道的門檻了,離得道只差一步,進則淨土,退則凡塵,只是這一步難如登天。”

    丁元英說:“承蒙大師開示,慚愧!慚愧!佛門講一個‘緣’字,我與佛的緣站到門檻就算緣盡了,不進不出,亦邪亦正。與基督而言我進不得窄門,與佛而言我不可得道。我是幾等的貨色大師已從那首詞裡看得明白,裝了斯文,露了痞性,滿紙一個‘嗔’字。今天來到佛門淨地拜見大師,只為討得一個心安。”

    由對話可以看出信的第一層含義:得道成佛不在修而在悟,修為求,悟為知,知為覺即覺醒;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

    第二層含義是:覺性、醒悟。春生冬滅,世道輪迴,萬事萬物主要是人如何度過這一生,是修身成佛還是得道昇天,這就是圓滿嗎?或者說在什麼樣的文化狀態下生存,強勢文化還是弱勢文化?更重要的意義是信是求同頻之人,求大家釋義。

    韓楚風問:“那得救之道是什麼?”

    智玄大師說道:“投石擊水,不起浪花也泛漣漪,妙在以扶貧而命題。當有識之士罵你比強盜還壞的時候,責罵者,責即為診,診而不醫,無異於斷為絕症,非仁人志士所為,也背不起這更大的罵名。故而,責必論道。”

    丁元英在王廟村製造神話的精妙之處是以“扶貧”為命題,罵他的人比他還壞,還要背上更大的罵名,這是智玄大師的診斷。

  • 6 # 會當—茶農

    “五臺山論道”無疑是《天道》中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尤其是丁元英與玄智大師的鬥法,充滿了禪宗機鋒的味道。

    丁元英在給玄智大師的信中寫到: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一悲一喜一枯榮,哪個前生註定?

    袈裟本無清淨,紅塵不染性空。幽幽古剎千年鍾,都是痴人說夢。”

    玄智大師在一番切磋敲打之後對了一偈:

    “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務取真經。一生一滅一枯榮,皆有因緣註定!”

    若從此偈來看,玄智大師的修為也有待努力。雖然他有漸派的味道。

    從信的內容來看,丁元英顯然是看了許多禪宗著作後,依照禪宗風格對當下叢林現像來了一個諷刺和打擊,用佛學來攻擊大師。

    也許這並不代表丁元英對佛法的真實見解,只是用激將法,希望大師能更加直接快速的切入主題。

    後來,玄智只是按照丁元英出的牌來應戰的,著了相。

    整個過程的表面現象來看:丁元英敗了一陣,玄智大師輸了一局。雙輸。

    當然:丁元英和玄智都是作者虛構的人物,而影視中的話,也只能代表作者的意思。或許作者只是為了塑造這麼一個玄智,亦或是作者自己對佛學的理解還非常有限,就只能這樣發揮了。不過,這已經難能可貴了,畢竟作者當時也非常年輕。另外,作者也可能受限於詩詞規矩要求,對仗押韻平仄都要考慮,所以沒有表達出自己對佛學的更高層次的見解,這畢竟只是在寫小說。能寫出如此高質量的文學著作,作者真的不簡單,向作者致敬!

    “悟道無關天命,修行不住真經。一空一色一如來,何談因緣註定?

    袈裟本來清淨,紅塵亦表空性。幽幽古剎千年柏,人痴無夢無醒。”

    說完就走了。

    這樣會是一種什麼效果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童睡哪種床墊比較好?硬一點的還是軟一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