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方神
-
2 # V盟文史
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沉迷於扯淡的萌妹子。
雖然我沉迷於扯淡,但是我發現我真的沒有的人會扯啊,有些人真的沒有人任何根據的胡扯,居然把盤古開天、女媧補天說是山海經記載的神話故事,盤古這個人山海經裡面連提都沒提過,女媧倒是提了,大概是講女媧的腸子縱橫交替的躺在路上,這十根腸子最後變成了山海經裡多次提到的十巫。
我的記憶裡沒錯的話,最早出現應該是在劉向的《淮南子》裡,盤古開天的故事則是記載在三國時期的《三五歷記》裡,真是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我們今天先來說說山海經裡能用四個字概括的神話故事吧!
夸父追日
《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在山海經海外北經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說是遠古的夸父部落的一個族人與太陽賽跑,他追著太陽一路跑,追趕到太陽落山的地方。他感覺十分口渴,很想喝水,於是喝光了黃河和渭河兩條河流的水,但是仍舊不解渴,於是夸父就想跑到北方的大澤去喝水水,但是還沒走到大澤,就在半路上渴死了,他隨身攜帶的柺杖被丟棄在路上,化為了一片鬱鬱蔥蔥無邊無際的桃林。
涿鹿之戰
《山海經·大荒北經》: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覆上,所居不雨。
在大荒的北邊有人穿著黑色的衣服,她是黃帝的女兒,天女魃。蚩尤興兵作亂討伐黃帝的時候黃帝命令應龍攻擊冀州寬闊的的田野,應龍處蓄了很多水,蚩尤請來的風伯和雨師也操縱著風雨一同攻擊,於是一時間天空中風雨大作,完全停不下來。於是黃帝命令他的女兒天女魃上前線幫助應龍,女魃到了地上,風雨就停止了,蚩尤就這樣被殺了。
可是不知道什麼原因,參與這次戰爭的女魃再也不能回到天上,他所到之處,滴水不見,寸草不生。
精衛填海
《山海經·北山經》: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有一隻鳥,他的外貌和烏鴉很像。頭上長著花紋,嘴巴是白色的,嗯,雙腳卻是紅色的,他的名字叫精衛,他叫的聲音十分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他是嚴厲最小的女兒,名字叫女娃,他路過東海的時候不小心在東海溺而死。不小心溺水,而是他的內心充滿了憤怒和不平,經常叫著自己的名字悲鳴,常常從西邊的山上調一些幕時,想要填平東海,以報自己喪身之仇。
鯀竊息壤、大禹治水
《山海經》日: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那是上古時候洪水滔天,淹沒了地上所有一切森林,天神鯀為了救人民水深火熱之中,違背了天地的意志,偷偷盜竊了息壤,只能用填埋的方法治理洪水。可沒想到這個方法不管用,反而被天天發現了天帝命令祝融,將鯀殺死在羽淵。鯀的屍體在羽淵裡變成了一條白色的龍,三年後,這條白色的龍的肚子突然破開了,生出了一條黃色的龍,這就是大禹。大禹繼承了他爹鯀的遺志,也想要治理九州的洪水,這次天地對他的態度卻與他爹鯀迥然不同,是他想讓他自立走了洪水,採用疏導挖渠的方法,終於治理好了九州的洪水,他也因這個偉大的功績被封為九州之主。
巴蛇吞象
《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最後一個故事是記錄在山海經海內南經裡面的,這裡記錄了一個蛇吞象的故事。再把水帶生活著,一種蛇他們能吞食大象三年,才吐出大象的骨頭。能吃了吧,蛇的肉可以不生心腹的蚊子,這種蛇身有五彩斑斕,有青色,黃色,紅色和黑色交雜。巴蛇還有另一種說法是說他渾身是黑色的,腦袋也是黑色的,一般生活在犀牛生活地方的西邊兒。
-
3 # 載闢載袚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古地理書。
說起《山海經》,大家都知道這是一本風格獨特的奇書、怪書。此書分《山經》5篇和《海經》13篇,雖僅有31000餘字,但就其敘述的內容而言,從天文、地理、神話、宗教,到民族、動物、植物、礦產,天南海北,包羅永珍,堪稱我國古籍中蘊珍藏英之最,實為研究上古時代絕好的寶貴資料。除此之外,《山海經》還記載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對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論。
山海經神話和中國神話史簡單整理。女媧造人 女媧補天 火德炎帝 神農炎帝 巫山神_瑤姬 精衛填海 軒轅黃帝 蠶絲神_嫘祖 旱神_女魃 金德少昊 木德伏羲 水德顓頊(zhuān xū) 阪泉大戰 戰神蚩尤(chī yóu) 逐鹿之戰 刑天 四裔諸邦 門神_神荼(shēn shū)、鬱壘(yù lǜ) 鐘山之神_燭陰 崑崙山神_陸吾 槐江山神_英招 檮(táo)杌(wù) 水神共工 魚婦 三皇五帝之帝嚳(dikù) 日出東方 后羿射日 窫窳(yà yǔ) 鑿齒(zaochi) 九嬰 大風 鳳育九雛 封豨(fēng xī) 修蛇 西王母 嫦娥奔月 吳剛伐桂 洛水之神宓(fú)妃(fēi) 堯禪位於舜 大禹出世 白馬神鯀(gǔn) 后羿滅六兇 大禹治水 禹殺相柳 無支祈(wú zhī qí) 女嬌化石 河伯授圖 倉頡造字 燧人取火 麟狗盤瓠(pán hù) 伏羲女媧 廩君(lǐn jūn)和鹽水女神 灶神窮蟬 廚行祖師彭祖 彭祖攝生養性論 有巢構木 隸首作數 嫫母磨鏡 彤魚石烹 逍遙遊 常先制鼓 伶倫造律 鹿女降龍 共鼓鑿舟 杜康釀酒 獄神皋陶(gāo yáo) 鳳育九雛 混世四猴 洪荒五蟲 洪荒七禽 真龍九條 龍生九子 四大僵神 上古十大魔神 犼(hǒu) 姑獲鳥(九頭鳥) 吉神泰逢 群魔亂舞-共工 海外仙山(歸墟五山) 北海海神禺強(yú qiáng ) 龍伯釣鰲 赤松子(黃大仙) 帝女桑 火鼠(火光獸) 蠶馬獻絲 天仙配 尹壽做鏡 古鏡記 俞跗(fù)摸腳定天下 名醫岐伯(岐黃之術) 醫陶始祖-雷祥 靈山十巫 史皇作圖 黃帝鑄鼎 廣成子 陶神寧封子 瓷都三聖 獸醫之神-馬師皇 龍王 龍珠 烏龍 百葉龍 雪山龍 丹朱 周族始祖-后稷(hòu jì) 瞽叟(gǔ sǒu) 畫祖敤首(Kě Shǒu) 委蛇(wēi yí) 鼻亭神 逢蒙(pángméng)殺羿 尺郭(chǐ guō) 鍾馗(zhōng kuí) 盥耳山棲,飲犢上流(巢父許由) 防風氏 鯉魚跳龍門 百蟲將軍_伯益 大禹遊歷四方 長生不死 比翼鳥 望帝春心託杜鵑 李冰治水 二郎 夏王啟 太康失國 少康中興 寒浞之亂 破斧之歌( 東方最早的歌曲) 孔甲之死 夏桀 百鬼圖神話起源:創世紀—盤古開天(不屬於《山海經》) -
4 # 山海經異獸錄
中國的古代典籍浩如煙海,可是卻有一本書享有極高的榮譽。它被譽為"失落的天書""千古第一奇書",這部上古奇書就是《山海經》。
《山海經》中一共描寫了五百多座山系,三百多道水系,一百多位古神,五百多種上古異獸。還包括了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內容。此外,它還對宗教、科學,以及浪漫主義文學也有著一定的影響,儲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作為一本神話著作,到最後連司馬遷都在《史記》中評價道:“餘不敢言也。”
但其中在書中記載的很多奇珍異獸,很人多人認為那是神話中的生物,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書中確實有不少動物是可以在現實中找到原型的。例如:
1、《山海經·西山經》“有鳥焉,其狀如鴞,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鸚鵡。”
在《山海經·西山經》記載,山中有一種鳥,形狀像貓頭鷹,卻長著青色的羽毛和紅色的嘴,像人一樣的舌頭能學人說話,名稱是鸚鵡。原來在上古時期,先祖們就已經發現並命名了鸚鵡這種鳥類了,如果現如今沒有鸚鵡的話,我們怎麼能想象到一種鳥類會說人話呢?
鸚鵡
2、《山海經·南山經》“杻陽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
《山海經·南山經》害記載了,在杻陽山上生長著一種野獸,樣子像馬但是白頭,身上的花色就像老虎一樣威風,長著一條紅色的尾巴,叫聲非常悅耳動聽,就像是有人在唱起一首民謠,名叫鹿蜀,只要佩戴它的毛髮或者蹄子等物在身邊,就能多子多福,兒孫滿堂。後來,人們發現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㺢㹢狓與其描述極為相似,兩者都有老虎一樣的花紋,長著一條紅色的尾巴。
想象中的鹿蜀與㺢㹢狓
3、《山海經·海內南經》“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
《山海經·海內南京》描述兕(sì)在舜帝被埋葬的東邊,湘水的南岸。兕的形狀像一般的牛,通身是青黑色,長著一隻角。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兕是一種上古瑞獸,太上老君的坐騎就是兕。《國語》還記載吳王夫差有十萬三千兵卒身著兕甲,《考工記》認為兕皮比犀牛皮還堅韌,能多放一百年,所以在遠古時期人們常常捕殺兕,用它的皮來製作兵甲。而現代的人,認為兕描述的可能就是犀牛的近親吧。
犀牛
不過也有種說法是說,兕描述的是已經滅絕的史前動物雷獸,個頭比犀牛要大,而且頭上角的形狀也很像兕字我們知道中國文字是象形字,有沒有可能是古人看到過雷獸,然後根據角的形狀命
名為兕呢?
考古學家復原的雷獸
4、《山海經·東次四經》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牙,其名曰當康,其當 康鳴自叫,見則天下大穰。銜懿行雲:“當康大穰,聲轉義近,蓋歲將豐稔,茲獸先出以鳴瑞。
當康是一個“其形如豬,身長六尺,高四尺,渾身青色,兩隻大耳,口中伸出四個長牙,如象牙一般,暴露在外面的怪獸。傳說在豐收的時候它會鳴叫自己的名字跳著舞出現,人們聽到它的叫聲,就預示豐年的到來。今天的人們發現這個明顯就是疣 (yóu)豬。而疣豬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南部哦,然而在那個通訊不發達的年代,古人是如何知道的呢?
疣豬與想象中的當康
5、《山海經·大荒南經》有人焉,鳥喙,有翼,方捕魚於海。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頭。鯀妻士敬,士敬子曰琰融,生驩頭。頭人面鳥喙,有翼,食海中魚,杖翼而行。維宜芑苣,穋是食。有驩頭之國。
《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在大荒當中,有個人名叫驩(huān)頭。鯀的妻子是士敬,士敬生個兒子叫炎融,炎融生了驩頭。所以,作為上古神話傳說人物鯀的後代——驩頭長著人的面孔卻有著鳥一樣的嘴,生有翅膀,吃海中的魚,憑藉著翅膀行走。也把芑[qǐ]、苣、穋[lù]、楊樹葉當成食物吃。於是有了驩頭國。後來,專家學者們覺得這不就是在南極的企鵝的生活習性嗎?
當然了,除了以上列舉的生物之外,還有許多生物在《山海經》中是都有描述的哦,有興趣的話,小編可以再專門做一期列舉出來。看來《山海經》裡面的記載,以我們現在的眼光客觀的看待,知道此言非虛,至少在目前已經得到證實的觀點中,我們依稀能看見遠古時期的影子,這本書存在的價值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或許《山海經》中所描述的種種奇異的猛獸和地理環境,在某一個時期已經悉數消亡,這樣我們更加的如墜雲霧之中,把這部奇書當成神話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那麼遠古時期的世界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回覆列表
《山海經》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共約31000字。記載了100多個邦國,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資訊。《山海經》中對於動物的記載,據統計有277種之多,有虎、豹、狕、熊、羆、狼、犬、兔、豬、馬、猴、猿、猩、犀、牛、彘、鹿、麂、類、豚、禺、羚、羊、象、蛇、螻、猥、訾、駝、獺、狐、糜、麈等,還有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