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勇搏逆流
-
2 # 民傳文化
人是有理性的,從哲學的角度來分析,人可以分解為身、心、靈三個層面。身的部分,是指身體以及立世的技能;心的部分,是指人與人、人與家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的關係及思考;靈的部分,指人與上述諸多關係思考的昇華及沉澱,是人最為核心的部分,也是人之所以區別於他人的關鍵所在!
-
3 # 安漢縣嘉陵江撿石人
為什麼要是三個層次?我覺得實際上只有兩個層次。
人從物理特性上說。首先是一堆元素,然後是有機物、細胞、動物。人的本質就是一種動物,只不過在智力和建立秩序方面,比別的動物做的更好。建立起了人類社會。
人的層次,首先是生存的層次。從所處的內在和外在環境獲取物質,滿足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需要。更進一步,照顧家庭,維持團體利益,改善和打造適合生存的外部環境。其次,在精神層面更上一層樓。對人生、社會、思想,進行更深層次的感悟和研究。在對社會進行獲取之後,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有所反饋,促進社會的發展、精神和文明的進步。至於說,研究宗教、靈魂、鬼神。那些都是虛妄之事,不足為信。
-
4 # 英皇騎士
人生的三層意義就是
就是一個金字塔
靈魂享受
精神享受
物質享受
-
5 # 劉哥故事會
人是地球出現最高階動物與智慧的結晶,目前處於所有物種統治者的地位。
人也可以從生物、精神與文化等各個層面來定義,或是這些層面定義的結合。生物學上,人被分類為人科、人屬、人種,是一種高階動物。精神層面上,人被描述為能夠使用各種靈魂的概念,在宗教中這些靈魂被認為與神聖的力量或存在有關。
人:“能製造精緻的工具、並能熟練使用工具進行勞動,有豐富的思維能力,有判斷跟實際情況沒有衝突和跟實際情況有衝突的能力,有呵護、愛護地球的能力,有創造能力和控制修復能力”。“進化論”認為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 ,從靈長類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一步一步發展而來。DNA與化石證明,人類大約於200萬年前起源於東非。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具有高度發達的大腦,複雜的抽象思維、語言、自我意識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類直立的身體構造使得人類的前肢可以自由活動,這讓富有智慧的人類得以掌握遠超出其它任何物種的工具使用能力,並最終發展出強大的勞動能力和創造性。
-
6 # 廣老師講國學
這真的是一個很哲學的問題,首先“人”的定義是什麼呢?一撇一捺寫個人,看似很簡單,但是又不簡單。從我們中華文化的起源來講,這一撇一捺可以看成是“一陰一陽”的組合,這裡的“陽”大概可以看成是我們的肉體,這裡的“陰”可以看成是我們的靈魂。或許有人會問:“靈魂真的存在嗎?”我的回答是:“我覺得存在。”如果你不信,那麼我問你:“你認為自己是個沒有靈魂的人嗎?”
我思故我在,對吧?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就不能一味的最求物質享受,應當找到自己內心深處的那個“我”,悉心照顧,讓那個“我”跟著現實中的我共同成長。如何發覺這個“我”呢?我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自省”、“自誠”。
搞明白了這個,我覺得人的三層含義就好理解了:物質、精神、靈魂。
物質,自不必多講,普羅大眾皆醉生其中。
精神,有那麼一部分人或因這樣那樣的原因,對於現實的物質生活感到不夠滿足,就尋找一些能夠讓自己安慰的、滿意的文學也好,曲藝也罷,總之是可以陶冶性情的事情,讓自己內心深處的那個“我”感到滿足、快樂。
靈魂,總的來說,以宗教為代表吧,在此就不多說了。
-
7 # 泰山9981258
人有三魂,首先是命魂,人與其它生物一樣,是自然界的高等動物。
人有思想,是為痴魂,可以從經驗中悟出原理,提升生活質量。
人學習文化知識之後,便有了靈魂,使思維昇華,產生質的飛躍。
-
8 # 氏名無
一、亞里士多德、叔本華的三分法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分法是:身體、靈魂以及外在之物。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方法跟亞里士多德基本一致,他的分法是:人的自身、人擁有的身外之物以及人向其他人所顯示的樣子。
人的自身,從字面意思就很好理解,即指完全屬於自己的東西。生理方面包括外貌、精力、健康狀態等;內在方面包括頭腦智力、性格性情等。
人擁有的外在之物即指人所擁有的物質、財富等物質方面的東西,通俗地講,就是房子、車子還有銀行裡的存款。
人向外界展示的樣子,就是外界,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二、我的看法如果我來分,我會把人分為生理、愛好以及靈魂。
生理,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就是“食色性也”,就是解決人與物的關係,就是“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面轉”,這一層面,人與動物基本沒有區別。
愛好,就是古人的琴棋書畫,就是現代人的運動、社交、影視、酒肉等,高雅一點的愛好,譬如養花、畫畫、讀書、音樂……,這一層面,是人與動物的區別之處,動物只知吃喝拉撒、交配等生存及繁衍後代這兩件事,人類則不然,人類在滿足這些需求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愛好以求得閒暇之時的快樂。
靈魂,這個層面,不是所有人類都達到,亦或說,都有這個層面的需求。人從根本上面對兩個問題,一個是解決生存問題,要活著;另一個是生命價值的問題,大部分人用追求事業的成功或愛好來作為他們人生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且心安理得,孜孜以求。
然而,此生命價值非彼生命價值,此生命價值,是人生的“大問”,是靈魂追求,是要求得、思得宇宙與生命,是要問生命的意義,通俗講,就是我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死後是否就不存在,死後是否輪迴,身體的滅亡是否就意味著生命永恆的終結,如果是,那麼生命的存在到底有什麼意義?不能不問的,如果認為這些都是沒有任何實用價值的問題或是認為不可能找得到答案而從不關注,那我們的生命是很侷限的。
靈魂之事,不單單是哲學家的事情,這是每一個真正愛生命的人類必須要關注、思考、求索的問題。換言之,每一個真誠思考生命的人,都是真正意義的哲學家,都是愛智慧的人。
-
9 # 談書論事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
1、自我、本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心理學來解釋,弗洛伊德對人格理論進行分析時,把人分為:自我、本我、超我。在《自我與本我》這一書中,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對人格的三層結構進行了詳盡的介紹。 具體如下:
本我(id):本我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滿足的一切本能的驅動力,就像一口沸騰著本能和慾望的大鍋。它按照快樂原則行事,急切地尋找發洩口,一味追求滿足。本我中的一切,永遠都是無意識的。
自我(ego):自我是處於本我和超我之間,代表理性和機智,具有防衛和中介職能,它按照現實原則來行事,充當仲裁者,監督本我的動靜,給予適當滿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對本我的控制和壓制上。任何能成為意識的東西都在自我之中,但在自我中也許還有仍處於無意識狀態的東西。
對於本我和自我的關係,弗洛伊德有這樣一個比喻:本我是馬,自我是馬車伕。馬是驅動力,馬車伕給馬指方向。自我要駕御本我,但馬可能不聽話,二者就會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對此弗洛伊德有一句名言:“本我過去在哪裡,自我即應在哪裡。”自我又像一個受氣包,處在“三個暴君”的夾縫裡: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努力調節三者之間相互衝突的要求。
超我(superego):超我代表良心、社會準則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層領導,它按照至善原則行事,指導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嚴厲正經的大家長。弗洛伊德認為,只有三個“我”和睦相處,保持平衡,人才會健康發展;而三者吵架的時候,人有時會懷疑“這一個我是不是我”?或者內心有不同的聲音在對話:“做得?做不得?”或者內心因為慾望和道德的衝突而痛苦不堪?或者為自己某個突出其來的醜惡念頭而惶恐?這種狀況如果持續得久了,或者衝突得比較嚴重,就會導致神經症的產生。
2、主我、客我
主我客我理論最早是由是社會學家米德提出。米德在研究人的內省活動時發現, 自我意識對人的行為決策具有重要的影響,透過自我傳播, 人類可以把自己看作在一種情景中的評價物件; 從自我瞭解和自我評價中,人可以控制和調節自己的反應。
根據米德的理論, 自我可分為相互關聯的兩方面, 一個是作為意願和行為主體的“主我”, 它透過個人圍繞物件物從事的行為和反應具體體現出來; 另一個是作為他人的社會評價和社會期待之代表的“客我”, 它是自我意識的社會關係性的體現,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關係中形成的, 又是“主我”和“客我”關係的體現。“客我”可以促使“主我”發生新的變化, 而“主我”也反過來改變“客我”, 兩者在不斷的互動中形成新的“自我”。
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論闡釋了一種在傳統意義的現實社會里, 個體自我、行為與環境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
1、“鏡中我”
在1909年出版的《社會組織》一書中,庫利提出了著名的“鏡中我”概念。“人們彼此都是一面鏡子,映照著對方”。他認為,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透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透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是在與他人的聯絡中形成的,這種聯絡包括三個方面:關於他人如何“認識”自己的想象;關於他人如何“評價”自己的想象;自己對他人的這些“認識”或“評價”的情感。其中,前兩項只有在與別人的接觸中、透過別人的態度才能夠獲得。庫利認為,我們透過想象別人對我們的行為和外貌的感覺來理解我們自己,因為這裡的自我正反映了別人的意見,所以叫作“鏡中我”。
“鏡中我”也叫“社會我”,傳播,特別是初級群體中的人際傳播,是形成 “鏡中我”的主要機制。在庫利的觀念中,傳播是“鏡中我”形成過程中“唯一”的關鍵要素,也是個人與社會結合的一個螺絲。
3、“自我互動”理論
布魯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徵互動論》一書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人能夠與自身進行互動——自我互動。他認為,人是擁有自我的社會存在,人在將外界事物和他人作為認識物件的同時,也把自己本身作為認識的物件。在這個過程中,人能夠認識自己,擁有自己的觀念,與自己進行溝通或傳播,並能夠對自己採取行動。
布魯默指出,這種與自身的互動——“自我互動”,在本質上來說是與他人的社會互動的內在化,也就是與他人的社會聯絡或社會關係在個人頭腦中的反映。不過,自我互動並不是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在頭腦中的簡單再現,而是具有獨自的特點。換句話說,自我互動過程中,人腦中會出現他人的期待的印象,這些期待具有一定的意義,個人會考慮這些期待對自己意味著什麼。
但是,個人又不是原封不動地接受這些期待的。在人內傳播的過程中,個人會沿著自己的立場或行為方向對他人期待的意義進行能動的理解、解釋、選擇、修改、加工,並在此基礎上重加組合。經過這個過程的他人期待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他人期待,它所形成的自我也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自我,而是一個新的行為主體。
-
10 # 劉捷民31
從哲學的角度上看,人的定義應當包括哪三層含義?
Ⅴ認證,劉捷民,回答,
第一層含義,
人是由肉體和靈魂組成的統一體。
從人體科學的角度上看,小孩一出生,有肉體就有靈魂。這在人體科學的理論上叫做肉靈一體。
第二層含義,
人是由陽性物質和陰性物質組成的統一體。
從哲學的角度上看,人是由物質組成的。依據對立統一規律,物質是可以一分為二的。
按照道家文化陰陽學說的觀點,"看得見的為陽,看不見的為陰。″人的肉體是看得見的,屬於陽性物質。人的靈魂是看不見的,屬於陰性物質。從這個角度上看,人是由陽性物質和陰性物質組成的統一體。
第三層含義,
人是由陽人成分和陰人成分組成的統一體。
活人,可以稱為陽人,死人,可以稱為陰人。
陽人和陰人是矛盾的兩個方面,他們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這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基本觀點。
人為什麼會死呢?
小孩一出生,在小孩身上同時存在兩種成分。一種是陽人成分,一種是陰人成分。
陽人成分,是指生的因素。陰人成分,是指死的因索。生的因素和死的因素相對立而存在。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性質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小孩一出生,生的因素佔百分之九十九,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死的因素佔百分之一,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所以說,這個小孩從性質上耒看,是一個活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孩從青少年到中老年,一年比一年變老。從總的趨勢耒看,一個人生的因素是一年一年地在減少。死的因素是一年一年地在增加。
唯物辯證法認為,"量變可以引起質變。″一旦死的因素由原耒的矛盾的次要方面轉化為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時,事物的性質就會發生質的變化。活人就轉化為死人了,陽人就轉化為陰人了。
綜上所述,人的定義應當是,
人是由肉體和靈魂組成的統一體,人是由陽性物質和陰性物質組成的統一體,人是由陽人成分和陰人成分組成的統一體。
這就是我給人下的定義。這個定義是否正確,有待於曰後的實踐去檢驗。
南開大學《法律專業》畢業生,
人體科學理論研究者,劉捷民。
2020年1月4日
-
11 # 青棗葉
從哲學角度看人分三種,第一種是為今天能活著沒有能力去想明天怎樣才活的力求生存唯一保證生存權的人,第二種是隻為滿足物質生活需要日夜攪盡腦汁拼命爭取物質權的人,第三種是隨遇而安敬天命盡人事不計較生死得失榮辱只追求精神解脫自由開放昇華重生進化的人,從世俗的角度看,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三種人的影子。
回覆列表
人生有三層樓,第一層是物質,第二層是精神,第三層就是靈魂。物質就是一個人生存的所需資料,最基本的就是吃喝住行,廣泛的定義就是能夠有最基本的物質滿足一個人生存。精神就是一種憧憬與嚮往,肉體上的激情享受,讓人感覺很愉悅與亢奮。靈魂是一個人最深層的境界,內心的呼喊與世界,一個人的自我直白剖解的結果,靈魂是一個人前進方向的一面旗幟,也是一個人追求的最高領域,總之一個人活著,物質、精神、靈魂,這三樣是不可分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