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五嶽吾獨尊

    他們有工匠精神,我們有工人。他們有忠誠堅韌不拔。我們有犯上虎頭蛇尾。他們的官員廉潔奉公,我們一個小村長得收出來上一。

  • 2 # 大輝boss

    我認為日本發展軌跡的最大轉折點是明治維新,日本人善於學習,他們學習西方程度比其他亞洲國家大。

    還有一個原因,日本是一個島國,四面臨海,海上貿易方便。

  • 3 # 觀世叔

    一、亞洲多數國家長期被殖民,走的是第三世界國家發展的道路,而日本雖被殖民過一段時間,但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使其成為列強之一,走的是對外擴張的發展道路,明治維新的成功是其與亞洲國家發展不一樣的重要原因。

    1.日本被開啟國門的時候較早。日本被美國輕易用堅船利炮開啟國門,而本國無力反抗,較其他亞洲國家較早認識到自身的侷限,也更早認識到西方軍事與技術的先進性,所以早早的開始了變革,開展明治維新,最後經過多年努力,一舉成為列強中的一員,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日本本身地域小,無豐富的資源,市場狹小,美國等發達國家看不到在那裡的殖民價值,列強把精力放在殖民和搜刮中印這些大國的上,放鬆對日本的殖民,而把日本作為一項制衡別國的工具,所以列強不僅沒有阻止和破壞日本的變革,反而予以支援,希望充實自己對外擴張和掠奪的力量,客觀上推動了明治維新的成功,明治維新的成功是日本走上發展快車道的重要一步。

    二、日本雖二戰戰敗,受到了巨大打擊,但因朝鮮戰爭和遏制中國的需要,受到美國大力扶持。這段發展的路與當時亞洲四小龍的發展道路是一樣的。

    1.日本雖戰敗,但是在之前靠著對外掠奪和殖民積累了較好的基礎,尤其是國民教育和素質方面,所以有了美國朝鮮戰爭中巨大的物資需求,日本抓住機會為其生產,很快回復了國力。

    2.出於對中國遏制的需要,美國利用日本的地理位置,在其國土上駐軍,構築了三條島鏈,以阻止中國出海,而日本為了發展自己,即使“賣身”也在所不惜,所以日本很快成為發達國家,但是自己的主權不完整,這點與韓國一樣。一般發展中國家,以中國為例,是在擁有自己完整主權的基礎上再發展經濟,軍事等,而日本是先抓住機會以主權換利益,然後再謀國家的完整主權,安倍一系列的行動就是在努力實現這個目的。

  • 4 # 莽原文士

    近代日本的發展軌跡確實不同於中國、朝鮮以及其他亞洲國家,沿著這條軌跡,日本最終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小牛試以中國朝鮮作為日本的參照物,做以下的分析。

    一、起點相同:與中國朝鮮等亞洲國家遭受列強入侵一樣,日本也被迫開啟國門。

    在1842年的中英鴉片戰爭中,中國遭受慘敗,被迫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土地,開放口岸。從此,中國就飽受列強欺侮,任人宰割。

    在這場帝國主義瓜分東亞的行動中,日本也未能倖免。1853年,黑船來航,美國人用堅船利炮迫使由幕府控制的日本《神奈川條約》,結束了持續200多年的日本鎖國史。局面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日本接連與英國、俄國、荷蘭和法國簽訂了不平等的通商條約,向列強開放。

    朝鮮也未能倖免,只不過晚了些。法國和美國以種種藉口,分別於1866年和1871年進攻江華島,武力威脅朝鮮國王,要求對方開放通商,遭到嚴詞拒絕。1873年,朝鮮王室內亂,日本乘機派遣軍艦赴江華島,逼迫朝鮮簽訂了《江華島條約》。潘多拉盒子打開了,朝鮮又不得不與美英德法俄等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出讓主權。

    與中朝不同的是,日本不愧是列強的好學生,即學即用,以鄰為壑,也幹起了倚強凌弱的勾當。

    二、過程各異:中國日本朝鮮都在努力,圖強保種,但只有日本成功了,中國朝鮮卻失敗了。

    面對西方列強咄咄逼人的攻勢,亞洲各國都沒有坐以待斃,紛紛採取各種各樣的對策來因應前所未有的變故。中國人民前仆後繼,開展了艱苦卓絕的反抗鬥爭:小規模的有三元里抗英之類的行動,大規模的有持續1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人民的力量也迫使封建王朝拿出某些順應時代潮流、順應民心的舉措來,清朝先後推廣了洋務運動,施行了戊戌變法,力圖自上而下地進行變革,變法圖強,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狀況。

    不幸的是,反動王朝已腐朽頭頂,改革註定失敗,中國接連承受了甲午戰爭失敗和八國聯軍進北京這樣的國恥,墮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而不能自拔。朝鮮的情形也類似中國,該國也在19世紀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

    隨著列強的侵入和國門的開啟,日本天皇與幕府間的矛盾也愈演愈烈,人們意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才能在日本施行革新。於是,日本發生了一場倒幕運動,並於1868年產生了新的政府。新政府建立後,開展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社會等方面的改革,帶來國家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和國民精神面貌的根本改觀,這場運動被稱為“明治維新”。明治維新的成功,使日本傲然獨立於亞洲,進而自主地選擇國家未來發展之路。

    三、結果相反:日本選擇了帝國主義道路,中國朝鮮成了它侵略擴張的物件,但日本最終成了戰敗國。

    然而,日本選擇了帝國主義乃至軍國主義的道路,帶來了它20世紀的悲劇。

    日本改革之初即立意頗高,他們要脫亞入歐,富國強兵。他們建立起以明治天皇為中心的政府,加強與歐美而非中朝的交往,派遣使團和留學生,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的先進成果。日本取消了身份等級制度,實行國民平等的政策。在經濟建設方面,日本大力興辦現代工廠,鋪設鐵路,架設橋樑,建立郵電線路,推行嶄新的貨幣銀行政策。上述措施,使資本主義在日本迅速發展起來,日本的綜合國力迅速增強。

    強大起來了的日本該向何處去?日本的思想家早準備好了理論:那時候,在日本甚囂塵上的是木戶孝允的“徵韓論”和福澤諭吉的“文明論”。前者主張,要千方百計地想辦法找藉口,陷朝鮮于不義之地,然後派兵懲罰朝鮮,佔領朝鮮。朝鮮只是一塊跳板,日本此後鋒芒將指向哪裡,不言自明。福澤諭吉則強調,日本要學習歐美,做亞洲文明的中心。如果野蠻的國家不接受文明,日本有權利強制它接受文明。在上述理論指導下,日本製定了侵略擴充套件的國策,從而走上了帝國主義的不歸路。

    日本先是小試牛刀,從中國的邊緣地帶下手。他們於1874年攻取臺灣,在迫使中國簽訂《臺事專條》並繳納賠款後撤軍;879年佔領琉球,並把它變為日本的沖繩縣。日本得寸進尺,進而插手朝鮮內部事務,以保衛本國外交官為藉口,在漢城駐軍。他們培植親日勢力,發動甲申事變,從而激化了日本與朝鮮、日本與中國的矛盾。為徹底霸佔朝鮮、進入中國大陸,日本於1894年悍然發動了甲午戰爭。戰爭的結果是,中國戰敗,割地賠款;朝鮮事實上亡國,成為日本的殖民地。

    從此後,日本一發而不可收,先後發動了1904年的日俄戰爭、1931年的侵華戰爭和1942年的太平洋戰爭,在侵略擴張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終於,日本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中慘敗,喪失了所有的殖民地,成了名副其實的戰敗國。而中國人民則經過14年抗戰,重新贏得了民族獨立解放,成為聯合國五常之一;朝鮮也擺脫了殖民地地位,獲得了完全的獨立和解放。

  • 5 # 問山聽水

    這個問題比較全面,我從日本近代以來“教育立國”的基本國策談一談,窺一斑而見全豹

    日本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略小於雲南省的面積,總人口約1.26億,約為中國人口的9%, 截止2019年底,日本 GDP排名世界第3,人均GDP接近4萬美元(中國為1萬美元),屬於高度發達國家。

    教育可以說是國家的命脈,近代新思潮湧入,人們對教育有了更新的深刻。民國十二年(1923年),張作霖建立東北大學,他說:“寧可少養五萬陸軍,也要辦東北大學!”

    日本作為彈丸小國之所以有現在的發展,與近代以來教育政策的健全發展有著根本的關係

    日本始終將教育為立國之本,從教育興國的戰略高度實施普及義務教育,採取教育立法、國家投入、均衡推薦等方式推進教育。

    明治維新時期,政府就積極推進教育普及,把發展教育作為殖產興業和富國強兵的重要手段。

    1872年頒佈《學制》,提出普及8年制初等教育,確立普及初等教育制度。(小學+初中)

    1886年頒佈《小學校令》,提出普及4年制義務教育,正式確立近代普及義務教育制度。

    1900年實施4年制免費義務教育。

    1907年提出實施6年制免費義務教育

    1910年基本實現了普及6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成為近代東亞國家最早實現普及6年制義務教育的國家。(中國1958年9月19日頒佈了《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要求用三到五年時間,掃除文盲普及小學教育)

    日本隨著普及6年制義務教育的實現,1917年臨時教育會議提出普及8年制義務教育的構想,後因二戰未能實現。

    近代日本全面推行教育對國家帶來了巨大影響,同時軍國主義思潮讓日本走向軍事強國

    透過教育的潛性影響,日本的發展有了顯性變化,二戰前日本的經濟世界排名第6,軍工體系完善,武器裝備先進,1941年日本便有10艘航母,超過美國。

    電影《中途島之戰》中,美軍對日本的強大軍力有所畏懼。

    教育的影響具體到個人是什麼狀況呢?簡單對比一下抗戰時,中日雙方官兵文化程度

    士兵:中國約95%計程車兵是文盲,只有5%識字,當時全國只有廣西一個省實行強制義務教育,而同期日本基本實現99%以上人口的小學義務教育。

    軍官:中國只有不足10%的軍官接受過小學以上教育或是專門計程車兵學校培訓,而日本90%以上軍官接受過中學以上教育或專業計程車官學校畢業。

    高階軍官:中國只有約50%的高階軍官接受過中學以上教育或軍事學校畢業,日本超過50%的軍官具有高等教育或專業的軍事專科學院畢業。

    官兵教育程度高,就更懂得戰法技巧和兵器原理,整體戰鬥力會更強,所以中國軍隊抗戰初期失利,除了指揮決策失誤,基層士兵文化素質較低也是重要原因。

    因此,日本才敢這麼猖獗的在亞美髮動瘋狂的戰爭。

  • 6 # 再思樓紀

    近代日本的發展軌跡不同於其他亞洲國家,而是實現了“脫亞入歐“,躋身於世界列強的行列,這和日本的國情有很大的關係,有比較深層次原因的。

    第一,日本的天皇與將軍的二元制結構

    在日本,天皇是名義上的君主,而幕府將軍是實際的統治者。按照日本近代化之父福澤諭吉的說法是“形成了至尊未必至強,至強未必至尊的情況,在人的心目中開始認識到至尊和至強的區別,恰如胸中容納兩種東西而任其自由活動一般。”,而中國除了春秋戰國時代出現過“百家爭鳴”的活躍局面,此後一直是君主專制,嚴重地鉗制了人的思想。日本則是在神權政府的基礎上配合以武力的國家。中國是一個因素,日本則包括兩個因素。福澤諭吉在1875年就指出“如果從這個問題來討論文明的先後,那麼,中國如果不經過一番變革就不可能達到日本這樣的程度”,並斷定“在汲取西洋文明方面,日本是比中國容易的。”

    第二,日本在德川幕府時代,已經有了向西方學習的“蘭學”

    由於日本封建社會不像中國那樣一元專制,社會上思潮比中國要活躍,在德川幕府的鎖國時代,就已經有西方思想的傳播了,由於主要是荷蘭人帶來的,日本人稱之為“蘭學”。蘭學的領域非常廣,有醫學,天文學,物理,化學,地理學,動植物學等等。而尤其以醫學為最,日本人當時已經知道了西方醫藥書籍的附圖非常精密,當時還有醫生奉幕府將軍之命學習蘭學。到八代將軍德川吉宗時期(康熙末年到乾隆早期),出於財政需要,獎勵實學,徹底結束了對“形而上”學問的窮追,改為提倡以形和物為基礎的客觀的經驗主義和實證主義,把注意力轉向經世濟民上來。實學成為幕府和諸藩殖產興業、加強封建制度的有力手段。“蘭學”受到人們的重視。日本人新井白石在1715年前後,就寫了關於世界情況的《採覽異言》和《西洋記聞》,介紹了幾大洲的風俗、地理等。日本人當時甚至還介紹了西方電力學的知識,包括富蘭克林在1750年的閃電試驗。而中國同時期的清朝,卻在大興文字獄,政治高壓,知識分子要麼陷入八股考試,要麼專心做一些尋章摘句的考據學術,嚴重的閉關鎖國。

    透過蘭學,日本人的視野也漸趨朝向西方,這為他們後來大規模地吸收先進的西方文化,開始近代化的歷程打下了基礎。

    第三,日本是一個尚武的國家,抵抗住了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

    這一點也很重要,亞洲的其它國家和地區,在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下,相繼淪為殖民地,如印度、東南亞,中國則成為半殖民地。但是日本是個尚武的國家, 在反抗外來侵略上非常堅決。實際上,俄國,英國都入侵過日本,但日本堅決反擊了。1861年俄國入侵日本對馬島(與朝鮮隔海相望),被日本武士和當地人民擊敗。再比如1862-1863年的薩英戰爭,幾個英國人不知日本禮儀,冒犯了出巡的日本薩摩藩主監護人島津久光而被砍殺(生麥村事件),英國人大興問罪之師,但是薩摩藩一邊交涉,一邊整軍備戰,最後還重創了英國艦隊,英國艦隊沒有佔到便宜。英國認識到日本人不好惹,後來轉為與日本結盟。反觀其它的亞洲國家,在西方的入侵面前積弱不振,無法自立自保。正因為日本頂住了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才有了後來發展的可能。

    (反映生麥村事件的日本繪畫)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面全力向西方學習,脫亞入歐,非常徹底,而其先決的原因,大抵有上述三條。對我們中國也是有借鑑意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給孩子捏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