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春年華187925332
-
2 # 我欲隨波不逐流
卞和獻玉的故事出自戰國著名思想家韓非所著的《韓非子·和氏》,這則故事發生在春秋早期。
傳說楚國人和氏在楚山上得到了一塊好的玉料,於是和氏帶著玉料給楚厲王看,說這裡有一塊絕佳的美玉,於是楚厲王找來了玉工辨別,玉工就認為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於是楚厲王認為這個人在騙自己,然後就下令把和氏的左腳砍了,楚厲王去世後楚武王繼位,和氏又帶著這塊玉料去見楚武王,武王也找來了玉工,玉工仍然說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於是和氏的右腳也被砍掉了。武王死後文王又繼位了,和氏這個時候抱著這塊石頭在楚山腳下大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淚哭幹,流出血水,這件事情被文王知道了,就派人來問,於是和氏道出原由說:“我痛心的不是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寶玉被當成石頭,忠心被人認為是欺君,明明沒罪還要受到懲罰。”文王比較直接,拿到玉料之後直接就下令剖開,沒想到裡面居然真的是一塊稀世美玉。一時間大家面面相覷,從前的玉工當場昏倒,楚文王心靈被深深震憾,激動之餘命人將這塊美玉雕琢成玉璧,並以卞和的名字來命名,將其稱作“和氏璧”,旨在紀念視死如歸、百折不撓的卞和。
這個“卞和泣玉”的典故非常符合中國文化中堅韌、忠貞的傳統價值觀念,因此得以世代傳誦、流芳千古,並且成為傳統文化中著名的歷史典故。
後來這個玉璧輾轉流落到了趙國,後又發生了藺相如出使秦國“完壁歸趙”的故事。後來秦統一六國之後,和氏璧被秦王擁有,有傳聞說秦始皇得到和氏璧之後就命人把這塊玉璧雕成玉璽,上面刻有八個大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塊玉璽之後一直傳承到後唐時期,一直到兒皇帝石敬瑭滅掉後唐之後,後唐的末代皇帝李從珂人玉俱焚,和氏璧永遠的消失在了歷史之中。
但是問題就產生了,從我們現在考古出士的春秋戰國玉璧形制來看,用玉璧改制玉璽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史書《爾雅·釋器》對玉璧形制進行了解釋:“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玉璧就是一種圓形、片狀、中部有孔的玉器。而且玉璧的形狀從新石器時期一直到現在都沒變過。從現代考古發掘出來的秦代玉質璽印來看,秦代璽印多為方形,印鈕多作覆鬥形,紐下鑽橫孔,以便於綬帶穿系,並且在秦朝之前,印章統稱為“璽”。秦皇統一天下後,“璽”這個詞成了天子專用,普通人的只能稱為“印”,開始了璽印有別。一個代表了皇帝權威的“璽”,用一塊薄薄的玉壁來製作,還小過老百姓的印章,這個可能完全沒有。所以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完全是謠傳。
和氏璧現在在哪?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和氏璧陪葬在秦始皇陵中。另一種是項羽掠奪寶物的時候,被項羽拿走了,隨著項羽的戰敗,流落在民間成為了迷。
-
3 # 風水獅多啦啦
和氏璧的歷史我就不多說了。和氏璧最後消失在浩瀚的歷史當中不得不說,這是一大歷史憾事。但是根據歷史記載,當年和氏璧最後出現的時間是元朝。那麼和氏璧最後消失的時間也必然在元朝。據度娘貼吧載,和氏璧最後出現的地方是四川,蒙古大軍在四川行軍打仗,一位將軍負責護送,但是因為受傷把玉璽整丟了,而一位四川的員外小姐救了這位將軍。後來這位將軍和小姐相愛,但是將軍必須找到玉璽才能回軍覆命,不然肯定會被殺頭。而小姐有個神秘的黑匣子,有天外出,她告訴將軍不得開啟,好奇心驅使將軍打開了黑匣子,這一看不要緊,將軍激動萬分!原來他丟失的玉璽一直都是在這神秘的黑匣子裡,將軍拿起玉璽就走。半路卻遇到了黑衣人襲擊,將軍因為有傷未愈,所以不敵,落荒而逃,玉璽再次丟失。但是他也無顏回去面對小姐,所以只好回軍,因為丟失玉璽之最,將軍依法斬首。而那小姐因為不見了將軍,後來百般打聽,聽說將軍隕落,最後傷心鬱鬱而終。傳國玉璽就這樣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
-
4 # 跪射俑
一種說法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在兒皇帝石敬瑭滅掉後唐之時,後唐的末代皇帝李從珂拿著和氏璧做的傳國玉璽自焚了。
-
5 # 憂谷講歷史
自秦朝李斯在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和氏璧作為傳國玉璽,玉璽存在時間太長,又幾經轉手和失蹤,充滿了傳奇色彩,也早已真假難辨。所以到底和氏璧的下落如何,一直都是個迷。我大膽分析,應該於唐朝末年,公元880年,黃巢佔領長安,亂軍入城時和氏璧從此下落不明。和氏璧非常神秘,它的來歷大家都知道,但是它的去處卻一直是個未解之謎。畢竟已經兩千多年了,它是否還流傳於世也不得而知。
-
6 # 使用者67724358697
和氏璧據說被打造為“傳國玉璽”。
最後一次出現是在東漢末年。
1、孫堅擊敗董卓後,董卓帶漢獻帝逃去長安。孫堅在洛陽井中發現傳國玉璽。
2、孫堅在袁術麾下,討伐荊州劉表,中黃祖埋伏而死。
袁術想稱帝,孫策於是以傳國玉璽換取孫堅舊部,在江東立足。
3、袁術兵敗身死,傳國玉璽自此不知所蹤。
-
7 # 譚菜根0972
和氏璧是華人“石崇拜”符咒
自共工怒觸不周山“天柱折”到女媧“煉石補天”,從“禹產於昆石”到禹之子啟“石破北方而生”,再到“仙石迸裂”孫悟空出世、賈寶玉“銜石而生”,從“三山五嶽”到歷代帝王“封禪”,都是華人“石崇拜”。意在“與天地同歲,與日月同輝”而“壽比南山”,衍生為今天中華文化圈“玉文化”,“君子佩玉”、“如切日磋”,且風靡全球、歷久彌新之勢。
和氏璧乃華人“石崇拜”第一符咒。
“和氏璧”亦稱和氏之璧,春秋時最著名美玉,被譽“天下所共傳之寶”,楚厲王年間由楚人卞和始獲荊山(今安徽蚌埠)。
楚文王年間被認定國寶身價及“和氏之璧”嘉獎卞和。後因楚、趙聯姻作為信物贈送趙國。史書記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即和氏璧在黑暗處能熠熠發光,且除塵埃、避邪魅,因此又稱“夜光之璧”。
《史記》載,周赧王三十二年(前283年),秦昭襄王曾專門遣使者許趙國以十五座城池交換,所謂“價值連城”。後來因之連續發生“完壁歸趙”、“將相和”故事。
秦王嬴政年間和氏璧終為秦獲得,且雕琢為傳國玉璽。其過程史書無載,李斯《諫逐客書》“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可為旁證。因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和氏璧身價倍增為鎮國重器、權力憑證,一路傳至公元9年王莽篡位時,被漢太后怒火攻心中砸缺了一個角,王莽之後傳到東漢。
“三國”時玉璽上演多出大戲。先導致孫堅、袁術恩怨,相繼兵敗身亡。後被徐璆所得,獻給漢獻帝。
三國統一後玉璽歸晉。西晉末年,北方朝代更迭頻繁、動盪不安。“傳國玉璽”被爭來奪去。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玉璽歸前趙劉聰,東晉咸和四年(329年)後趙石勒滅前趙得到玉璽;之後趙大將冉閔殺石鑑自立再次奪取玉璽;南朝梁武帝降將侯景反叛劫得玉璽,後侯景戰死,玉璽被投入棲霞寺井中,寺僧將之撈出獻給陳武帝。
隋唐時“傳國玉璽”仍為統治者至寶。936年五代時,後唐末代皇帝李從珂因被石敬瑭叛兵和契丹軍圍困,絕望之下自己和傳國玉璽都投入火堆,致使玉璽從此以傳說成分居多。
宋哲宗年間“和氏璧玉璽”又冒出來了,據說是有人打撈出來的。
1126年,宋徽宗、欽宗二帝被金兵擄走,玉璽再次下落不明。
1294年,忽必烈死後不久,權臣伯顏在市場意外買下有人叫賣的“傳國玉璽”並獻給朝廷且其身價、身份得到採信。
朱元璋1372年因其“在元未獲”曾專門召集將領佈置尋找“歷代傳國玉璽”,然而明軍遠征大漠最終無果而返。
自邏輯角度,自李從珂自焚後“和氏璧”很可能也蹈身火海。但也有可能沒有燒成灰燼。所以“兩宋”、元代接著“傳國”。有清十二帝無奈“自力更生”,沒有玉璽只能含糊其辭興國、退位。
總之,秦始皇沒有“帶走”傳國玉璽。因為他是“始皇帝”,後面還有“秦二世”、“秦三世”.....“秦萬世”要接過玉璽呢。他可幹不了貽誤子孫的勾當。
也即真正的傳國玉璽最終有可能由元朝將領逃亡中帶到了漠北。雖然下落不明,所以至今仍植根於中華“玉文化”長生不老、魅力無限。
-
8 # 醉美木瀆
首先,和氏璧不可能在秦始皇的墓中,其次,和氏璧如果能保留到現在,肯定是非常非常值錢了,這可是真正的無價之寶,能亮瞎一眾鑑寶節目所謂“專家”的眼睛,不可能有人敢給他估價,因為和氏璧被變成了象徵著國家正統的印璽,自然是要作為國家頂級文物存在的。
和氏璧的價值不在於其本身作為“寶石”的價值,而在於當始皇帝統一天下之後,李斯在和氏璧上親自撰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和氏璧被當做執掌天下的信物一樣存在,甚至有“得和氏璧者得天下”的說法。如果僅僅是一塊玉石,和氏璧的價值不管怎麼吹噓都是有價的。雖然一度被楚國作為國寶收藏,秘不示人,後來為了結好趙國,也就作為嫁妝送給了趙王,然後秦國想謀奪,要用十五座城池和趙王交換,其實趙王心中也是願意的,只是擔心對於土地錙銖必較的秦王想要“黑吃黑”,強奪和氏璧。結果被藺相如使了一計,戲弄了秦王,留下“完璧歸趙”的典故。
之後為了結好秦國,趙王到底是主動把和氏璧送給了秦國,土地的問題也沒敢再提,到了秦王登基之後,李斯神來之筆,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刻在了和氏璧上,和氏璧由玉石升級為傳國玉璽,中國曆來重視印信,有“印信者,權柄也”的說法,也就是說在中國印把子不光是個辦公用品,印把子本身就是代表著權利,直到現在,在中國偽造公章都是重罪。
到了這一步,即使是秦始皇想把和氏璧帶到陵寢中也是辦不到了,因為即使是唯我獨尊的秦始皇也不能把權利帶進墳墓,他死了,他在人間的權利有著繼承人也就是秦二世。當然秦二世上位並不光彩,但是傳國玉璽還是到了他的手中,後來秦朝滅亡,秦王子嬰把傳國玉璽獻給了劉邦。劉邦打敗項羽後,傳國玉璽跟著天下一起變更產權,成了漢朝的傳國玉璽。
自此之後,傳國玉璽就又多了一重神奇身份,自秦漢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王朝“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王朝“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傳國玉璽在漢朝之後,也是數次易主。王莽,孫策,袁術都曾得此寶,不過福淺命薄,消受不起,反而死於非命。最後傳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隨著後唐末帝一起自焚,自此消失。王莽建立新朝,向姑媽西漢的皇太后索要“傳國璽”,太后把璽扔在地上,說:“你們幾次三番索要這些“亡國璽”有何用?於是這枚國璽變成了"亡國璽",其實就等於打上了不祥的烙印。傳國璽也被摔掉了一個角,後來王莽讓人用黃金補上。只是王莽的姑媽一語成讖,新朝很快滅亡,後來孫堅得到傳國璽,欣喜若狂,以為自己的“天命”到了,結果被劉表伏擊喪命。孫堅之子孫策看得明白,用傳國玉璽跟袁術換取了幾千人馬,袁術認為自己撿了大便宜,後來稱帝,結果被曹操擊敗,死在了逃亡的路上。此時的傳國璽,頗有“指環王”中“魔戒”的氣質,不是人來控制它,反而是它所代表的權勢迷惑了人。
東漢敗亡之後,故事就多起來了,漢朝分裂成三國,後又經歷了兩晉、十六國、南北朝,當隋文帝楊堅再度統一中國時從各個政權繳獲了好幾套“傳國璽”。隋亡唐興,當時有一位學者徐令言就寫了《玉璽記》,專門論述“傳國璽”真偽和傳授問題,可是他越辨越使人迷惑不解。
此時,出現了所謂的“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想當皇帝的都自稱手裡有真的傳國璽,各方爭論不休,最後就是誰兵強馬壯,誰得到了天下,誰的傳國璽就是“真”的,印把子到底是硬不過強權,強權最後砸碎了印把子。至於真正的秦版“傳國璽”已經不知流落到何處了。只是傳說隨著後唐末帝一起自焚,至於後唐末帝手中的傳國璽是不是真的,已經無從查證了。
-
9 # 漫遊影像
和氏璧,卞和發現的,在捱了幾頓肉刑之後名揚天下,之後一度從楚國流落到秦趙,之後完璧歸趙,再到秦朝統一又回到了秦始皇手中。
秦王政九年,便製造了御璽,劉邦滅秦得天下後,子嬰將御璽獻給了劉邦,御璽成為“漢傳國寶”“傳國玉璽”。到漢末董卓之亂,御璽先後落入孫堅、袁術之手,再傳魏、晉。五胡十六國時,一度流於諸強,後被南朝承襲。隋亡後,御璽被隋朝蕭皇后帶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御璽歸唐。
唐末,天下大亂,公元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公元923年,李存勗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也隨著到了後唐。最後一個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後唐末帝李從珂,公元936年後晉石敬瑭攻陷洛陽前,他和后妃在宮裡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時投入火中。從此,“和氏璧”神秘失蹤。
據說在成吉思汗墓裡。因為玉璽無論是流落到遼朝還是最後被金人繳獲。最後都被收到蒙古。這也是玉璽去向一大聲音
-
10 # 應龍閃蒼
其實這個問題很多歷史學家都進行了考證,目前有三種猜測。和氏璧歸趙後,趙王又把它當作一個寶貝儲存在趙國王宮的珍寶閣裡。可是,公元前228年,秦國消滅了趙國,趙王在奸臣郭開的陪伴下向大將軍王翦投降。王翦在拿到投降的時候也接收了趙國的寶貝,這其中就包含了和氏璧。此後,和氏璧的去向就產生了三種說法。第一,王翦將和氏璧交給秦始皇后,秦始皇終於了卻心願。隨後,秦始皇繼續伐滅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但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在沙丘,而趙高和李斯合謀了胡亥上位,賜死了公子扶蘇。當秦始皇的屍體運回咸陽後立刻安葬在驪山陵墓,胡亥和眾臣為了表示尊敬,把和氏璧等重寶一起隨葬在了秦始皇的墓中。按照此種猜測,當今和氏璧應該還在現在的西安秦始皇陵。第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讓工匠把和氏璧做成了玉璽,把李斯所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刻於上面,此玉璽被稱為傳國玉璽。隨後,這個傳國玉璽經過劉邦項羽的秦末戰亂,又傳於東漢多年,最後流失在歷史長河中。當然有史書記載,北宋還出現過傳國玉璽的記載,不過又再次消失於金兵破城以後了。第三,秦末時期,劉邦雖然先入咸陽,但為了謹慎起見,沒有擅自動用秦王的金銀財寶。待項羽進咸陽後,大肆掠奪秦朝一統天下的寶貝,這其中也包含的這塊和氏璧。隨後的楚漢相爭,項羽雖然一直隨軍攜帶這這塊寶玉,但它沒有給項羽帶來好運,最終項羽自刎在垓下。而和氏璧也隨從楚霸王一起消亡與歷史潮河之中了。
-
11 # 寧萌9745
和氏璧後來被做成了傳國玉璽,從秦朝開始,歷代王朝擁有了傳國玉璽才被認可為受命於天的正統,並沒有陪葬在秦始皇陵裡。
回覆列表
和氏壁作為交換城池的國之重器,早已隨秦始皇的墓葬一起歸窆於墓穴之中了。與世無爭了。這是交易的憑證。也是國之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