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說精神
-
2 # 知心音樂心理
“無法分清虛擬世界的人和人”~如果與現實情感創傷有關~應該是處於現實隔離狀態… 還沒有從創傷中走出來(聰明的“無意識” 有時候也會以此方式來“保護”自己)…
具體鑑別診斷還要看:這樣的情況是突然出現…?還是有一段時間了…?是否影響到社會功能(正常飲食睡眠 工作生活)…?
如果願意 可以先約能夠處理創傷的心理諮詢師聊聊 必要的時候 也需要去神經內科看看心理醫生…
-
3 # 霖士心理
如果特定放在情感受創這個領域來分析,大多數在情感極度創傷的重要階段,很可能會出現幻聽或者幻像,比如有的人遭遇分手之後,對世界比較絕望,但走在街上很容易想象過去,曾經與伴侶經歷的一切,例如走到咖啡廳或者街邊小店,嚴重的會出現一些第三方幻象。
這種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大腦受到了刺激,在特定場合和環境下,起到了一些應激反應,而大多數遭遇分手之後,會經歷多個階段來平衡自己的心理狀態。
倘若自己無法進行心理平衡,就需要外界的協調,例如心理諮詢或者心理治療,或者藥物治療等。所以大部分的現實和虛擬混淆,多半是由於焦慮與外界長週期刺激形成的。
如果你是他的朋友,我想對方現在可能更需要親人理解或者精神陪伴,最好是在對方信任你的前提下,與對方敞開心扉,讓對方能夠將自己心裡積壓的負面情緒揮發出來,當然也可以帶領對方去三甲醫院進行全方位的心理診斷。
-
4 # 解憂心理醫生
我覺得很有必要!
我從兩方面談談!
無法分清虛擬和真實世界,不僅在電影中出現,在臨床上也有。
(醫者仁心)
一.無法區分虛擬世界的人,本身有必要看心理醫生,不管是因為情感受創還是其他原因。無法區分虛擬世界和現實的人可以看心理醫生,情感受創可以看心理醫生,因情感受創導致的無法區分現實世界也可以而且很有必要看心理醫生。
無法區分虛擬世界和現實的人,是什麼樣的?我們知道有虛擬世界,有現實世界,人如果不能區分,把虛擬世界當做現實世界,這是有問題的!
網路成癮和網路遊戲成癮是最常見的!有的人就沉迷網路,打遊戲,在網路中,好像在網路中很有成就感,甚至把網路中的角色帶到現實中來,這是很有問題的。
背後有心理原因,如果這時候有心理諮詢師陪伴,耐心,專業指導,就會科學麵對,從而把握時機,走出泥潭。
我們可以玩遊戲,可以構建文學作品,可以有虛擬世界,可不能一直在虛擬世界中,在現實中,你要有現實世界的角色和它對應的功能。
很多人在現實中挫敗,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就把自己放在虛擬世界中,無法分享虛實。這時候如果心理諮詢師幫助,是很有意義的。某種意義上是在自我逃避過度之後緩慢面對矛盾現實的成長體驗。
無法分清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把虛擬世界當作真實世界,或者就在虛擬世界中,這重常見的就是人格解體障礙!在很多電影中常見,臨床上也有。
在心理學上怎麼解釋人格解體?
人格解體/現實解體綜合徵,又稱人格解體障礙。(Depersonalization-Derealization Disorder)是屬於解離症(Dissociative disorders)的其中一種。 主要是經歷一種包括感知分離,觀察自我時好像站在一個局外人的視角一樣。現實解體就是經歷與外界環境分離的感覺,這兩者通常同時出現。
生物神經學給出的解釋是這是大腦為了抑制負面情緒資訊(negative emotion information)而減少ANS(autonomic nervous system)自律神經的反應和減弱感官效能的活動為了適應和應對突發其來或者長期的壓力。這些改變就是大腦產生的強力自我保護機制,不管你是否決定需要它存在,因為一旦產生,無論自己有沒有意識到,它都難以完全消失。世界上目前還沒有治癒解離症的藥物和臨床治療方法,而且解離症和解體體驗也通常伴隨著其他的臨床症狀,比如焦慮症,人格障礙,失憶症,精神分裂等等。
這種最好到醫院精神科治療。
因為情感受創導致的無法區分現實世界也可以而且很有必要看心理醫生。情感受到創傷,比如戀愛失敗,事業失敗,家庭變故,災難導致心理創傷,都有畢業做心理心理治療。
比如戀愛失敗,還長時間走不出來,一直在悲傷中,或者你感覺你們還在相愛,這是如果有心理諮詢師陪伴,分析,去面對現實,是很有必要的。
比如有人事業失敗導致情感受到創傷,一直在虛擬世界中。他想自己還是董事長,還是總經理,還在開會,處於過去的狀態中,不能接受現實,甚至他自己虛構一個社會,他在這個社會繼續他的角色。
比如我們看《天龍八部》的慕容復,他已經失敗,可他還在復國中的虛幻中,甚至自己稱帝。這就是典型的在虛擬社會中。這種只要不傷害他人,倒無妨,他可以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中。可是這樣,他的一生不是毀了嗎?我們平常人,還是要生活在現實中,要區分現實和虛擬。
(《天龍八部》慕容復瘋了,自己稱帝,在他的虛擬世界)
再比如,一些家庭變故,災難發生,導致一些親人不在,可她還在過去中,甚至搞一個虛擬世界,這就需要心理治療。
無法分清虛擬世界的人,如果不治療,很影響他的生活、工作和生活。
二.看心理醫生,人人都可以看!不一定有心理問題才可以看!(《捫心問診》心理劇)
現在越來越多人有條件做心理諮詢了。
在這幾年工作中,有的來訪者,做十來次,有的二十來次就結束,有的人家問題和症狀治療已經不存在,就想繼續探索生命就一直做下去,不用以前每週諮詢一次那樣高的頻率,一個月一次,或幾個月一次,一年十來次,6000來塊錢,就多一個這樣的關係這樣的地方談這個話。比如有的來訪者一年幾十萬幾百萬,五六千對他們也沒啥,找個一個可談任何包括生命、哲學、思想、心理、情感、體驗的諮詢師,也是值得的。分不清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自然可以和自己的心理醫生談談。談談的感受,心理醫生都願意聽,願意幫助你走出來,很好的面對真實世界。
現在每個人有條件的話,可聘個私人心理諮詢師。一個月和自己的心理諮詢師說說,談談自己內心世界,生命意義和無意義,所體驗的,所想象的等等,包括虛擬的!目前心理諮詢多問題的諮詢,症狀的治療,而越來越多的諮詢,傾聽是第一位的,就提供提供全神貫注的、長期堅持的傾聽,心理諮詢師具有心理學基礎,同時是思想家和哲學家。
心理諮詢在西方已經很普遍。在發達國家,有自己的牙醫、律師和心理醫生是身份的象徵。
心理理醫生,傾聽,心靈對話,育兒教育、婚戀家庭、情緒情感、失戀失婚、家暴危機干預、心理創傷、人際關係、職業規劃、生命的意義…心理諮詢師有時就是鏡子,他將你沒有看到的東西,而且很重要的東西反饋給你,讓你看到,意識到,從而及時調整,減少遺憾。
美國公眾有一種普遍的認知:成功人士一般離不開兩類人的扶持。這兩類人常常被美國的成功人士譽為是幫助他們“走向成功的翅膀”:一類是法律顧問,一類是心理顧問。
大多數美國人都把接受心理諮詢看成是自信與富有的象徵,即便是美國總統,也擁有自己的心理顧問。當人們一旦遇到諸如情感挫折、人際不和以及心理困惑之類的問題時,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心理工作者。在我國也越來越多人會選擇心理諮詢。
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希望更多人有自己的牙醫、律師和心理醫生。
特魯多說: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
分不清現實與虛擬自然可以看心理醫生。
(某醫院心理接待室)
心理諮詢是怎麼回事?著名心理醫生這樣談的,當你看後,你再看你是不是需要看心理醫生!那我們來談談心理諮詢是怎麼回事,它有怎樣的步驟、內容和形式。
當來訪者帶著糾結苦惱的問題找到我時,在滂沱眼淚背後,我看到了你尋求改變的勇氣;在迷茫困惑下面,我聽見了你等待開啟的答案;在種種不如意處,我發現了你渴望成長的動力。對你,我確有敬意!
第一次溝通,我得詳細瞭解你各方面的情況,看看我們是否適合建立諮訪關係。若不適合,請不要氣餒,建議繼續尋找更有助於你獨特情況的諮詢師(一定可以找到);若適合,我們將共同確立諮詢目標是什麼?諮詢形式(網路語音、電話、面談)?諮詢時長與頻率?付費方式?注意事項??
很重要的一點,我會遵循心理諮詢師的職業操守,承諾為你的隱私保密。在之後的會談中,交流會隨著信任關係的增進而深入。我們不僅要剖析問題形成的原因,更要發掘對你有用的資源,並促進你對真實自我個性、需求、方向的進一步探索。“真實自我”?
寫到這兒,我停頓了很長時間……阿波羅神廟上刻有三句箴言,最有名的就是蘇格拉底的話:Know yourself(認識你自己)!
相傳,德爾菲神預言,蘇格拉底是希臘最聰明的人,有問題就去問他。雅典的居民對此深信不疑。蘇格拉底聽說後,卻陷入困惑:“我真是希臘最聰明的人麼?我究竟比別人多知道什麼?”
突然,他明白了——我知道自己無知,這就是我比所有人都聰明的地方。
再看古老的東方,老子也在《道德經》中提及: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然而,認識和了解真實自我,何其不易啊。
有時候,我們會把負面情緒、諸多不順歸咎於外部環境與他人因素,長此以往,結果很可能是:我們迴避了藉由衝突、矛盾、失敗等事件來觀照自身不足、淺薄與浮躁的機會,同時,也錯失了反省、修正自己並不斷增加內在力量的機會……或許,當我們願意向內探索時,會詫異地發現——“自我否定”、“低價值感”、“不安全感”、“生命內裡的莫名焦慮”、還有那些“強迫性的掌控慾望”等等,可能恰恰是其中某項未被我們覺察到、或偶有覺察卻不願令我們坦承的東西,阻礙我們認識自己,也阻礙我們真正成長。
無法分清虛擬與現實,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有心理醫生幫助分析,就可以在談話中化解掉。以前可能是障礙,現在就是通往理想的坦途。
(人本心理治療大師羅傑斯著作)
回到心理諮詢中來,我想說,在我們的諮訪關係中,全神貫注的傾聽、設身處地的理解、不離不棄的陪伴,就是為了給你一個足夠安全的場域,令你可以安心卸下這麼多年來因需要扮演某種角色而形成的層層防禦。我知道,那張“面具”成就了你,但也拖累了你。(分不清虛擬世界也可能是帶著面具,過度防禦)
當你發現,在這樣的場域中,即便坦承自己的怯懦、恐懼、陰鬱、不完美,你也會被無條件的接納和理解,我相信,你將有更多的勇氣從Know yourself(瞭解你自己)逐步走向Be yourself(成為你自己)!成為真實的自己!
在諮詢過程中,我們還得保持對諮詢效果的客觀評估,檢驗在諮詢室中呈現出來的療效,延展與應用到你的實際生活中去,情況如何。
當然,我們允許整個過程保持必要的靈活性,評估與調整會迴圈進行。經過一段時間的共同努力後,最初困擾你的問題轉化為推動你成長的契機,雙方對諮詢目標的達成也有了比較一致的認可,接下來,我們會好好地道別。
是的,你我最初的相遇,以及相遇後的種種努力,其實就是為了最後的分離。而這種分離,是為了讓你更好的出發與前行。作為你的諮詢師,我深深地祝福你……
這麼去看,心理諮詢對無法分清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人的幫助,衷心希望無法分清虛擬和真實世界的朋友,主動找心理醫生談談,不要再受那折磨!
綜上所述,無法分清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人,是可以看心理醫生的。我又補充了做心理諮詢的情況,願有需要的人用好心理諮詢服務。不要覺得有心理問題才做心理諮詢。
-
5 # 健康AOE
你說的這樣的情況是一定要去看精神科醫生的,因為無法區分虛擬世界和現實解體,而至於是不是現實解體,是不是精神障礙,就一定要到精神專科醫院找有經驗的精神科醫生判斷一下。
回覆列表
無法分清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
這樣的情況可能最常見於一些網路成癮的青少年身上。比如在2018年年底,只有13歲的南通小朋友徐林就是在通宵玩吃雞遊戲後,從自家陽臺縱身跳下,警方調查排除一切他殺可能,而家長也說孩子最近非常痴迷吃雞遊戲,常常通宵遊戲。所以,通宵一夜的吃雞遊戲後,沒有分清現實還是虛擬世界的徐林還以為自己縱身一躍是在吃雞遊戲裡面跳傘,只是苦了悲痛欲絕的父母。
另外再說一句,最新的精神障礙診斷標準已經將網路遊戲成癮定性為精神障礙之一——遊戲障礙,如果你的孩子存在網路成癮,在一天的大部分時間裡必須遊戲,是可以送到精神專科醫院治療的。
另外,想你說的情感受創,是不會嚴重到無法區分現實與虛擬的程度的,除非到了重度抑鬱發作的程度,是可以伴發如此嚴重的精神障礙表現的。
比如我之前有一個22歲的女大學生患者,住院期間被確診為伴有精神病性症狀的重度抑鬱發作,她對我說,有時候就感覺自己好像是活在一個到處都是黑白雪花的電視銀幕世界裡,到處都是灰暗,到處都是陰霾。甚至曾經懷疑過,究竟自己身處的哪一個世界是真實的,
由於你說的無法區分現實與虛擬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與精神症狀有關,所以單純的心理醫生很可能因為缺乏這方面的醫學知識沒辦法進行專業的判斷,所以我還是建議你到精神專科醫院找專業的精神科醫生進行系統診斷,如果不屬於精神障礙最好,屬於儘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