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2 # 蕭立誌
袁崇煥之死,不是單純的反間計作用,反間計只是誘因。崇禎二年十二月因皇太極的反間計遭崇禎帝猜忌,被下獄。崇禎三年八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袁崇煥的罪名是擅自與後金軍議和、擅殺毛文龍。這兩條罪名並非捏造。袁崇煥在崇禎元年的御前奏對中妄言“五年平遼",在正式上任薊遼總督後,卻與後金接觸議和。雖然此舉是出於對實際情況的需求,但這事崇禎一旦知道了,心裡肯定會認為袁祟煥欺君,且議和不經過皇帝同意有擅權之嫌疑。毛文龍做為朝廷大員,與袁崇煥一樣持有尚方寶劍,袁崇煥不經過皇帝同意,不經過任何朝廷審判程式直接將毛文龍處死,如果你是皇帝又會如何想。只是當時崇禎對袁的“五年平遼”還抱有希望,所以也就捏著鼻子認了。但是殺毛文龍的同一年,後金首次入侵關內,一直打到京城。在這個時候,皇太極施出反間計,崇禎對袁崇煥產生猜忌。人就是這樣,當你信任他的時候,他的缺點你都不會太在意。但是當不在信任你的時候你所有的缺點都會成為他的眼中釘、肉中刺。皇帝的信任不在了,明朝黨爭激烈,袁崇煥的政敵抓住機會翻舊帳。崇禎也需要一個人為後金入侵背鍋,所以袁崇煥就死了。所以別說東廠、錦衣衛在崇禎朝初期受到打壓不被皇帝重視,就是仍然是權傾天下作為皇帝的耳目也會以皇帝的意志為主導,皇帝要人背鍋,狗腿子決不會說這人沒罪。
-
3 # 古韻遺風
袁崇煥的主要死因是黨爭。
明神宗不理朝政,群龍無首,進而分化成東林黨和齊楚浙黨,兩派政見不同,勢同水火。東林黨扶持天啟帝登基把持朝政,齊楚浙黨只能投靠魏忠賢合併成閹黨,東林黨大敗。
崇禎登基後重啟東林黨,閹黨被打壓。此時皇太極破塞入關直取北京,袁崇煥尾隨清軍不進攻,崇禎懷疑加上大臣的攻訐,遂被捕關押。
由於閹黨的不斷偽造證據、顛倒黑白和混淆視聽,崇禎開始相信袁崇煥勾結東林黨,殺害毛文龍,賣米給蒙古,引敵人入關等罪行。隨即下令處死袁崇煥,此後閹黨重掌朝綱。
袁崇煥雖說是被皇太極反間計陷害,但根本原因是明朝末年黨派結私,互相攻伐所致。錦衣衛等只是當權者的耳目而已。
明朝末年的政治鬥爭完全不以事實和道德為依據,袁崇煥只是大背景下的一場悲劇。
-
4 # 隱者康司馬
當時的情況是皇太極率領十三萬後金軍打到了北京城下,袁崇煥帶領大將祖大壽和何可綱也率領軍隊追到京城外來阻擊後金軍。魏忠賢的餘黨紛紛造謠,說袁崇煥故意把後金軍引來的,逼朝廷和後金軍議和。
崇禎帝有點才能和報負,但是生性多疑,謠言聽多了心裡就胡思亂想了,對袁崇煥不信任了。皇太極是個非常狡猾的人,他聽派出的探子回來說,明朝崇禎帝對袁崇煥不信任了,於是就想出了一條反間計。
當時後金軍抓了兩個明朝的太監,把他們關在軍營裡,晚上的時候,皇太極讓看守他們計程車兵們悄悄的說後金和袁崇煥有勾結的話,故意讓這兩個太監聽見。過了幾天,故意防備松歇讓這兩個太監跑了。這兩個太監以為探聽到重要的情報,氣喘吁吁的跑回來報告給崇禎皇帝。崇禎皇帝是半信半疑,徹夜難眠。他想起來努爾哈赤死後,袁崇煥私自派人到後金軍議和,朝廷當時同意了,後來朝廷覺得不合適,就下旨禁止了。袁崇煥認為議和是收復失地的最好辦法,但是沒有被朝廷採納。
崇禎皇帝又想起來袁崇煥私自斬殺主戰派大將毛文龍的事情。當時遼東大將毛文龍在後金軍後方組織起來一支軍隊,對牽制後金軍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他和袁崇煥不和,有時還不聽袁崇煥的調遣。袁崇煥為了樹威嚴肅軍紀,沒有上報朝廷就用御賜的上方寶劍把毛文龍給殺了,毛文龍的部下害怕都投降後金軍了,這是袁崇煥考慮問題不周所致的。崇禎皇帝越想越不對勁,就下令袁崇煥火速進宮,然後把他抓起來投到大牢裡。
當時很多人都覺得袁崇煥冤枉,也有很多大臣將軍替他求情。可是崇禎皇帝根本不相信這些人的話,一意孤行地認為袁崇煥謀反。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押扶刑場處死。
當時一心想殺袁崇煥的是崇禎皇帝,錦衣衛和東廠是監視和控制明朝臣民的,保證他們對皇帝效忠,所以說錦衣衛和東廠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
-
5 # 行吟詩詞
袁崇煥被殺,錦衣衛和東廠沒發揮作用,本人認為原因如下。
1.失職。一個手持尚方寶劍封疆大吏,綿衣衛東廠在沒有皇帝的旨意下是不能臨視的。另外作為間諜機構重點打擊物件在內部,對滿清幾乎沒有去滲透和防範。
2.利益攸關。從錦衣衛和東廠的角度,他們是不希望袁崇煥死的,面對虎視耽耽滿清軍隊,如果無大將可守防,滿清入關,明朝覆滅,這些機構焉能尚存嗎?所以要守住既得利益就一定要保持明朝存在,要必須的守住邊防。
3.袁崇煥自作死。一個封疆大吏居然取殺同級別的毛文龍,居然瞞皇帝議和,這置朝廷何在?況且袁崇煥也不得民心,凌遲之時老百姓搶吃其肉足見他是個完全失敗者。
4.錦衣衛東廠式微。崇禎時期,內憂外患,內有李自成作亂,外有滿清入侵,皇帝精力應付這些事上,內部政治鬥爭減少,那麼錦衣衛東廠作用急劇下降。
-
6 # 夢香寒冰
說皇太極反間計除掉袁崇煥,過高的看了袁崇煥的作用,過低的看了皇太極的謀略。皇太極對於袁崇煥這件事情上,重點根本不在袁崇煥身上。
在弄明白這個觀點之前,我們需要先捋順兩個基本概念。
一、時代背景明清更迭是不是清國和明國爭天下?不完全是。當時真正逐鹿天下的,是明清和元,蒙古是具有爭天下資格的。
最能突出蒙古爭天下的舉動,是厄魯特蒙古首領巴圖爾琿臺吉舉行的烏蘭察布會盟,簽訂的《蒙古·衛拉特法典》。說個簡單的事情,若是清朝在山海關之戰不入關,厄魯特蒙古的首領巴圖爾琿臺吉在不久之後就會從大同入關爭取天下。所以多爾袞入關真正的重要意義在這裡,畢竟東北比新疆距離北京要近,巴圖爾琿臺吉得到訊息晚了。
厄魯特蒙古巴圖爾會會臺吉也有入主中原野心
二、領導人身份崇禎皇帝的身份:漢地人的皇帝。
林丹汗的身份:草原人的大汗。
皇太極身份:崇德皇帝+天聰汗,也就是說,清國的皇帝是兼任漢地人皇帝和草原人大汗的身份。
皇太極身份=崇禎+林丹汗
明白了這些,讓我們重新來看袁崇煥事件。
三、袁崇煥事件始末袁崇煥事件是不是到了袁崇煥死了就為止了?從清國的歷史程序來看不是的。
具體有:
1. 北京保衛戰。結果:袁崇煥守北京,袁崇煥被抓。
2. 清軍攻擊林丹汗。結果:林丹汗敗走青海。
3. 林丹汗死後,多爾袞再次進攻林丹汗所部。結果:林丹汗遺孀獻蒙古大汗印,皇太極正式成為草原之主。
可以充分看到所謂袁崇煥事件最終結果是皇太極取得蒙古大漢印,可見此戰皇太極對於袁崇煥的目標並不強。
袁崇煥死的很悲壯
四、袁崇煥死於內鬥袁崇煥很棘手,皇太極很討厭他,但是不代表皇太極需要對袁崇煥做什麼事。袁崇煥的棘手體現在明軍和蒙古軍隊結盟,袁崇煥有“勾結”蒙古的書信就是證據。但是從實際出發,明清之際採袁崇煥用外交手段是正確的,他沒有做錯。
相比較袁崇煥,皇太極很明顯更看重蒙古大汗。皇太極攻擊北京主要目的是讓袁崇煥回防,隔斷明軍和清軍關係。因為林丹汗不信黃教,所以蒙古人幫他的不多。隔斷了林丹汗和袁崇煥的關係,林丹汗孤掌難鳴,皇太極就敢攻擊林丹汗了。
袁崇煥的死是內鬥的結果,和皇太極關係不大。
多爾袞從林丹汗家裡搶走了蒙古大汗印
五、為何明朝錦衣衛和東廠沒發揮作用?從職能定位上,錦衣衛和東廠都是國內特務組織,不管國外。這就好比今天國外發生戰爭,需要中國駐軍。中國派出去的一定是軍隊,而不是派一些警察部隊,那是不負責任的。
另外從職能上說,明朝皇帝都只關心漢地的事情,不關心草原的事情,讓錦衣衛和東廠去負責原本國外的事情,是不是有些過分?這些在明朝那個時代應該是軍隊斥候的工作。
相比較皇太極則是站在漢地皇帝和草原大汗雙重身份來開展工作,所以他的謀略明顯更高一籌。獲得蒙古大汗印的時候,皇太極充分應用了蒙古、清國和明國三方的資訊,開展的正確戰術。
所以袁崇煥的死和東廠、錦衣衛沒有關係。
-
7 # 花近高樓
沒錯就是那位木匠皇帝,他就是大明朝的倒數第二位皇帝天啟,天啟皇帝除了愛做木工以外還有非常信任一個人,這個人是誰?
明朝宦官魏忠賢,魏忠賢透過東西廠和錦衣衛為威懾控制朝局,不斷打壓文官。
天啟皇帝傳位給當時還是信王的崇禎,當時魏忠賢為了阻止信王進京繼承皇位,可以說是一路截殺,信王最終歷經劫難還是在文官的幫助下繼承了皇位,成為崇禎皇帝。
做了皇帝之後,崇禎皇帝無論是以自己的需要,還是幫助過他的文官們的再三請求,他必須要除掉魏忠賢。
其實除掉一個魏忠賢容易,他只是宮中的宦官,但是他的勢力怎麼辦?
當時的魏忠賢掌控的兩廠一衛本應該是皇帝最信任的力量,但是崇禎皇帝要除掉了魏忠賢之後,崇禎皇帝也不敢再信任兩廠一衛了。
兩廠一衛在後期基本名存實亡,失去了錦衣衛皇上不僅僅是失去了對於朝廷的眼睛和匕首,崇禎皇上更加的使得明朝對外的情報資訊幾乎全部斷絕。
因為自錦衣衛建立以來,無論怎麼他在內怎麼的受到東西廠的打壓,但是錦衣衛對位情報刺探的這一職能,卻一直屬於錦衣衛他們屬於天子的親軍。
崇禎失去了錦衣衛自然失去了情報的哨探能力,沒有情報哨探能力自然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
綜上所述:皇太極用反間計除掉袁崇煥的時候,錦衣衛和東廠都已經沒有了,自然無法發揮它的作用。
-
8 # 入睡不著一夜貓
當時的錦衣衛跟東廠,已經被崇禎給裁撤了。而且我不認為是皇太極用的反奸計。你說兩個漢人太監能聽懂滿族人用滿文說的話嗎?
-
9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這段歷史可能比較隱蔽,之前幾位答者答得比較吃力,那麼我就來解釋一下吧!
首先來講錦衣衛,崇禎一世,最大的特點就是錦衣衛長官人選換個不停。天啟年間,錦衣衛的長官一共只換了一次,即前任長官劉僑因為遵紀守法,既不肯向有權勢的大太監魏忠賢獻媚,也不肯替魏忠賢濫殺無辜,結果遭致魏忠賢的陷害,最終撤職。而隨後的繼任者,便是狡黠陰毒的田爾耕,此人一心依附魏忠賢,當時被列為魏忠賢爪牙五彪之一。他在外廣佈候卒,羅織成罪,酷法拷訊,不論是誰只要一旦被他抓進大牢,沒有一個能活著出來的。楊漣、左光斗兩位名臣,幾乎五天就被他拷打一次,最後折騰至死。正是因為他聽魏忠賢的話,做事如此賣力,人們在背後都把他叫做“魏忠賢的大兒子田爾耕”,而這個傢伙,也一直做到少師兼太子太師。在崇禎元年,魏忠賢倒臺之後,他便也以閹黨的身份被逮捕處以極刑。
而到了崇禎時間,錦衣衛的頭領,便先後換了四回。頭一回是田爾耕下,董琨上。董琨的任期很短,據說因為急功近利,很快便招致皇帝的鄙視,於是趕他下臺,一個叫吳孟明的南方人掌管錦衣衛,這個人還算不錯,但總是以東廠為是,東廠說是他就做,東廠說不是他就歇菜。
最後一任錦衣衛的老大也是南方人,叫做駱養性,他倒是一個頗有些個性的武將。上任後不久,一個太監便手持崇禎帝的御筆,讓他秘密處決錦衣衛關押的兩個臣。誰想到駱養性竟然敢抗拒,甚至上奏章給皇帝說:言官如果有罪,應該公佈罪狀,以法懲處。現在您半夜裡給我寫密旨,要我下令殺人,我是不敢執行的。而一貫暴脾氣的崇禎皇帝,看到駱養性的奏章,不但沒有發怒,反而平靜了下來,兩人因此得以活命。
而到了崇禎十六年,又是駱養性,出面揭發揭發首輔周延儒,說他督師出京與清軍交戰,居然一矢未發,就跑回來謊報大捷。於是龍顏震怒,賜周延儒自盡。
但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頗有骨氣的人,面對大明滅亡,也沒有以死殉難,而是投降了李自成,為了保命,還給李交了白銀三萬兩。而多爾袞進京之後,他又投降清朝,得了一個天津總督的頂戴。只是稍後南明派使臣左懋第北上,他犯了擅自迎接的罪名,於是被割去職位。
從這裡你便可以看出來了,當時錦衣衛所做的,僅僅是找大臣的錯誤,以及關押臣子,皇太極用不用反間計,袁崇煥是不是願望,錦衣衛根本就不曉得,也不需要去查。因為皇帝也沒讓他們去查。
錦衣衛如此,那麼東廠呢?東廠,其實就是錦衣衛的上級主管部門,當然身份也不一樣,全是太監。崇禎年間,東廠的主管太監,是山西人王德化,這傢伙也不是什麼好貨。兵部尚書陳新甲和他關係處得不錯,結果陳的下屬貪贓,錦衣衛根本就不揭發他的罪狀。
然而在崇禎末年,當李自成攻破北京城,這傢伙開啟德勝門迎接新天子之際,他看見那些穿戴整齊一齊來上箋勸進的文官們,卻突然發飈,大罵這些人是誤國賊,說你們的天子現在何處(已死)?你們在這裡做什麼?然後看見人就揮拳亂打,看到這一場景的人認為他的內心還是忠於大明,於是紛紛撫掌稱快。
但是,也僅此而已。不論是東廠還是錦衣衛,說白了就是替皇帝幹事的機構,順便能撈則撈而已,你指望他們能逆天時,指出袁崇煥是冤枉的,是被皇太極陷害,這就實在太過高看他們的良心,也太過高看他們的能力了。
回覆列表
錦衣衛與東廠在皇太極利用反間計殺死袁仲煥而未發揮其作用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簡單概括一下;
一;崇禎二年魏忠賢自縊而死,東林黨上臺,西廠受到打壓並不守崇禎重視甚至極為不信任。
二;明朝末年尤其崇禎上臺之後,錦衣衛早已腐敗不堪,皇帝更加信任自己身邊的太監而非錦衣衛,從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後,保護崇禎突圍的衛士可見一斑。
三;崇禎時期明朝已是黃昏獨自愁,風雨飄搖之際,崇禎與朝廷內部矛盾重重,全國各地遍地狼煙,崇禎越忙越亂,越亂越急澡,對於自己的邊關將領也是極為不信任。
四;皇太極親率清軍繞過遼東防線入長城直撲北京之後,袁崇煥未經調令直接入關保衛北京,雖最終擊敗皇太極保護了北京但也徹底激怒了崇禎皇帝,尤其是那麼風雨飄搖的時代,崇禎帝怕敵人更怕自己的將領造反,此時皇太極剛好演出一場反間計,崇禎皇帝將計就計殺死袁崇煥,予以凌遲(要知道崇禎皇帝並非昏庸從抓捕到殺害時間長達8個月,這麼長的時間如果真的有反間計早已看穿),
結語;
從種種跡象來看,不是什麼皇太極的反間計多厲害而是崇禎皇帝必須要其死,那麼別說東廠,和錦衣衛就是誰來也無濟於事